最被低估的「匪類」、「東北王」,
北洋政府最後一任掌權者──張作霖,
與他的「馬賊」霸權!
◎課本不會告訴你這件事I:現代的「滿州」,從一個「馬賊」政權開始
歷史上的滿州,曾是女真諸部角逐競爭的戰場,也曾經是清代的「龍興之地」。是俄國期待已久的出海口,也是日本虎視眈眈的跳板。然而,這個地區卻一直要等到「東北王」張作霖的時代,才正式開始發展。
張作霖何許人也?他被稱做「東北王」,也是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國法統的政權──北洋政府的最後一個掌權者。他一方面鎮壓革命軍,一方面支持袁世凱稱帝。一方面壓制滿清復辟,一方面阻擋日本勢力進入東北的進程。他是近代中國「統一」的最後一個阻礙,也強力打壓共產主義發展。他取得東北的主導權後,採用王永江的改革政策,開展工業、開設銀行,整理內政,可說是東北現代化真正的起始。
被視為亂世梟雄,可說是近代中國發展與二次大戰關鍵人物的張作霖──他的起點,其實就只是一股盤據在東北的馬賊勢力而已。
◎課本不會告訴你這件事II:東北王收服的「匪類」群像
本書並從「奉天視角」出發,介紹淹沒在史冊中的「匪類」群像。
‧日後加入抗日戰爭的「老北風」張海天、
‧夾官溝的馬賊首領韓登拳,與他背後盤據在吉林、奉天兩省,掌握金礦的「金匪」韓家、
‧縱橫熱河,創立「仁義德綠林會」,被稱為「仁義鬍子」、「高老梯子」的高鵬振、
‧土匪出身,日後成為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的馬占山等人。
他們大多因為自保而建構武力,日後落草為寇。有些人最後被「東北王」張作霖收服,甚至在張作霖死後仍維繫他抗日的意志。透過作者建構的「奉天」視角,我們不但可以觀察到當時張作霖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群雄割據的綠林社會;也可以了解這些一方之霸透過什麼樣的系統運作、維繫,又如何被收服(或被消滅),日後成為張作霖掌握東北的關鍵。
◎課本不會告訴你這件事III:脫離「北京」、「南京」史觀的「奉天」視角
過去我們讀的歷史,不外乎出自南京、廣州的國民政府,或北京的共產黨政府;「北伐」的對象也好,壓制共產黨發展的軍閥勢力也罷,都像是隔著一層紗,去看張作霖與他建構的王國。
本書作者從張作霖崛起的背景──缺乏中央政府保障的邊境之地出發,先告訴讀者:在這樣的環境下,自保得靠自己來。民間發展武力的過程,與抵抗惡質官員的需求,就是馬賊勢力產生的溫床。再告訴讀者:張作霖如何從一介貧窮農家子弟成為馬賊,他如何收服其他馬賊、組織勢力、接受清政府招安,最後擴展勢力,成為東北真正的主宰。甚至被其他軍閥勢力擁立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他的存在,又如何阻擋日本的戰爭腳步,讓關東軍非殺他不行,布署下「皇姑屯事件」。
而他的死,又對中國近代史發生什麼樣的決定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起點為何可以追溯到他的死與他的馬賊兄弟?本書作者捨棄「北京」、「南京」史觀,脫離中央政府的思維,嘗試由「奉天」視角重新檢視這一段歷史。
作者簡介:
澁谷由里
一九六八年生,日本女子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曾任富山大學教授、帝京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中國近代史。著書有《「漢奸」與英雄的滿州》、《從建軍看中國史》。
譯者簡介:
賴庭筠
政大日文系畢業,現為日文系助教,熱愛翻譯、撰稿等文字工作。堅信「人生在世,開心才是正途」。
章節試閱
前言
歷史研究的「陷阱」
歷史評論或敘述經常潛藏著特定族群的理論。以中國近代史為例,共產黨的正統性(或正當性)就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中國,歷史(學)往往是政治的附屬品或僕人。
日本學界基於對戰前的反省,戰後理應擺脫前述傾向而變得開放,但還是擺脫不了中日戰爭的傷痕、中日外交的問題等陰影。日本學界的研究仍大多以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體制的共產黨史、革命史為主,而歐美學界的研究則經常論及正統性(或正當性)不被共產黨認同的政治形態。
一九八○年代末期至一九九○年代初期,該情形出現變化。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體制開始鬆動、瓦解,而發生在中國的民主化運動(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遭受當局壓制──相信此事亦迫使對共產主義思想描繪的烏托邦抱持夢想的人們面對現實並感到震憾。我當時仍是高中生,而攻讀學士、碩士學位時接觸的論文,亦大多以階級鬥爭史觀為論調。我很早就看了天安門事件的影像,一直到現在,我仍在心中為與自己同年代的犧牲者哀悼。然而當時我預期未來的近現代史研究需要亦得以不受政治情勢左右,因此企圖探討執政者──即使執政者離革命與政治正當性最遠──與包含金錢、軍事的權力問題。
我的祖先過去在「滿洲」經商,因此我對「滿洲」感到十分親近,而選擇以張作霖為主要研究對象。我將在本書一一闡述,但若將「滿洲」與日本直接連結,內容將嫌不夠全面。事實上,我認為將「滿洲」視為「中國的一部份」──這種無意識的前提亦需要重新檢視。日本人過去對「滿洲」抱持著幻想,現在恐怕亦缺乏正確的認知。我希望我的觀點能重視「滿洲」的自主性,但我亦會多方提及「滿洲」與俄羅斯、朝鮮等周邊國家的關係。
討論「滿洲」的中日關係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張作霖。或許讀者們知道其出身「馬賊」,因此本書將前述基礎,以全新的觀點探討張作霖曾為「馬賊」的意義、「馬賊」與「滿洲」於地域史上的關係等。
張學良的「生」與「死」
二○○一年十月,張學良(一九○一~二○○一年)過世,享年一百歲──那不只是一個人的死亡,而是意味著這個世界失去了少數親眼見證廿世紀中國近現代史與中日關係的重要證人。
張學良於一九○一年出生,是張作霖的長男。一九二八年,因張作霖遭人炸死,張學良倉促成為東北軍的領袖。當時張學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加入與張作霖對峙的國民黨勢力,使北伐得以完成。然而一九三一年發生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一八八七~一九七五年)因圍剿紅軍(共產黨軍)而未派援軍。此事導致張學良孤立無援,在完全無法抵抗的情形下失去大本營。一九三五年,他受命圍剿陝西省等中國西北的紅軍,但他開始對蔣介石產生戒心。因蔣介石舉著「安內攘外」的大旗,以消滅共產黨勢力為優先,而遲遲沒有阻止日本軍自「滿洲」往華北擴大版圖。為此,張學良開始於檯面下與共產黨接觸。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張學良建議前來視察戰況的蔣介石再次與共產黨合作未果,決定監禁蔣介石──就爾後的發展來看,此次人稱「西安事變」的軍事行動,為第二次國共合作(一九三七~四五年)舖路,成功拯救了窮途末路的共產黨,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高度肯定。然而他在終止內戰的同時,亦犯下了監禁蔣介石的「罪行」。因此他帶著「接受處分」的心理準備,與蔣介石一同回到南京,遭軍事法庭判決有期徒刑十年。儘管他立刻獲得特赦,但持續受到特務組織監視,隨著國民革命軍(國軍)流亡各地,最後因國軍於國共內戰(一九四六~四九年)戰敗而被帶至台灣。
一九八八年,蔣介石的長子──亦為當時的總統──蔣經國(一九一○~八八年)過世,副總統李登輝(一九二三~)就任總統。李登輝是第一名就任總統的台灣人。爾後張學良的軟禁變得鬆散,並於一九九○年他公開舉辦虛歲九十歲的壽宴後終止。他完全恢復名譽與自由時,接受NHK的獨家訪問,令台灣、中國與日本三地的民眾為之震憾。他的親戚大多居住在美國,因此隔年他亦前往美國。爾後他為養生移居夏威夷,並於當地過世。
他違抗長官命令而引發西安事件,做為軍人,這是無法饒恕的行為。因此他的政治生涯只有「死」路一條。然而若沒有他,國共兩黨無法打破僵局,亦難以推測中國是否能獲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並於國際社會如此受到重視。因此他才能永遠「活」在歷史的記錄裡。
不能忘記的是張學良之所以度過傳奇的一生,皆起因於他是──與日本極有淵源的──張作霖的長男。人類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尤其是年幼時一定會直接或間接受到父母與成長環境的影響。他經常在接受訪問時吐露對張作霖的深厚情感。即使張作霖的命運與張學良的完全不同,但有張作霖才有張學良。因此無論是為了理解張學良的一生,並掌握當時的中國近現代史與中日關係,或是為了驗證共產黨史、革命史,皆得回過頭去看張作霖的一生。
張學良眼中的張作霖
日文辭典《廣辭苑》(第五版,一九九八年)對「張作霖」的描述如下:
ちょう、さくりん(ChoSakurin)【張作霖】(ZhangZuolin)中國軍人、政治家。奉系軍閥將領。字雨亭(參考章末註)。遼寧海城人。馬賊出身。握東三省大權,一九二七年於北京組織政府,稱大元帥。同年對抗國民政府的北伐軍失利,於河南大敗。隔年企圖退至奉天(現瀋陽),被日本關東軍策謀炸死。(一八七五~一九二八年)
簡單明瞭。此外,改變張學良的命運的兩件事──北伐與張作霖遭人炸死的因果關係亦一目了然。張學良年紀輕輕就繼承張作霖的位置,要選擇與炸死張作霖的關東軍為伍,或加入將張作霖逼上絕路的國民黨,絕非易事。張學良判斷與其與企圖統治全「滿洲」的關東軍合作,不如協助國民政府統一中國,讓中國成為全新的近代國家。面對NHK的訪問,他亦說道──
即使父親沒有被日本軍暗殺,相信我仍會做出相同的決定(作者註:加入國民黨勢力)。因為我一直主張中國統一。中國的軟弱無力,使我非常悲傷。父親過世並沒有改變我的想法,但我因此更加投入抗日運動了。
張學良表示身兼軍人與政治家的張作霖生前,曾因軍閥間的內戰感到苦惱:「我們打這場仗,究竟有什麼意義?」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堅決認為加入國民黨勢力才能終結內戰,重建並強化中國。做出這樣的決定,除了對張作霖的情感,亦是因為他有充分的自覺:「重責大任全落到我的肩上。」
當然身為孩子,即使到了九十歲,他的喪父之痛還是與日俱增。他說道──
父親過世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中略)我與父親一定有些特別的緣份。一直到現在,每年到了我的生日,我就會想起父親、想起父親過世。我不需要生日。(中略)父親是個溫柔的人。父親過世令我非常難過,是很痛苦的回憶。
他的生日原本是六月四日,甚至為此而改了一天。
父與子
我呱呱墜地的那一天,父親打贏了第一場仗。父親之所以能出人頭地,就是打贏了這場仗。因此父親真的很疼愛我。對父親而言,我是來報恩的寶貝。
張學良說話的語氣,彷彿張作霖是統率大軍的將領,其實當時張作霖還只是「馬賊」。詳情請容我後述,張作霖在「馬賊」中屬於「保險隊」俗稱「大團」的類型,接受地盤裡的仕紳提供的資金,並在地盤受到其他武裝集團攻擊時出面保護。
張作霖最初的地盤是自對手金壽山手中奪取而來。一九○一年六月,金壽山搶回那塊地盤,而張作霖順利逃脫。張學良在流亡地出生。當張作霖抵達新地盤八角台,覓得新的金主,而經營「保險隊」的張景惠(一八七一~一九五九年)將指揮權交給張作霖,與同業湯玉麟(一八七一~一九三七年)建立合作關係。張作相(一八八一~一九四九年)亦率領自己的「大團」加入張作霖勢力,因此形成更大的集團,亦即所謂張作霖政權(一九一六~二八年)的基礎。張學良說「第一場仗」究竟所指為何並不明確,然而陷入谷底的張作霖確實因張學良出生而東山再起。因此張作霖將張學良當做「寶貝」一樣疼愛應屬事實。過去張作霖因貧窮而無法接受教育,他為張學良聘請了數位家教,讓張學良接受教育。他還讓張學良學習英語,並默認張學良進出奉天的YMCA與外國人往來。此外他讓十八歲的張學良進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由曾以同盟會員的身分從事革命運動的郭松齡(一八八四~一九二五年)。張學良於此習得國內外情勢、中國自革命前至二○年代必須面對的政治課題等,而特別尊敬、感謝郭松齡。因此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一九二四年)首次擔任指揮官並獲得勝利時說:「其實是(作者註:副官)郭松齡的功勞。」
一九二五年,郭松齡無法放棄國民革命的夢想,脫離張作霖勢力、主張停止內戰。在日本軍干涉下,戰局對郭松齡不利。張作霖勢力逮捕郭松齡後,由參謀總長楊宇建(一八八六~一九二九年)指示處以死刑。張學良與張作霖抱持不同信念,一心說服張作霖釋放郭松齡未果。一直到張作霖過世後,張學良亦未改變。諷刺的是這些皆起因於張作霖為張學良安排之教育。若張作霖只是為了讓張學良接受自己無法接受的教育,不需要讓張學良學習英語、接觸革命思想。可見若將張作霖視為「馬賊」出身的魯莽軍人、政治家,甚至是反革命的迂腐軍閥、日本的傀儡,就無法理解他身為父親的想法。
重論張作霖──以「馬賊」為出發點
若鼓起勇氣再說一句,象徵中國近現代史的張學良,無疑是張作霖所生所教。張學良在中國是英雄,張作霖在中國卻是壓制初期共產主義運動並殺害重要領導李大釧(一八八九~一九二七年)的軍閥。張作霖父子在遼寧省瀋陽市的宅邸現為紀念館。儘管張作霖才是宅邸的主要建造者,但紀念館過去亦著重於張學良的功績。一直到近年,關於張作霖的說明與展覽才逐漸增加。日本對張作霖的認識亦僅止於教科書裡提及的內容──張作霖與日本頗有淵源,為暗殺事件的受害者。若能留在人們的記憶裡倒還好,但大多數的人考完就忘了吧。暗殺事件距今已逾八十年,想必還有印象的長者很少。
日本人對「馬賊」一詞的感覺,與土匪、山賊等強盗類似,因此難免看不起中國(人)讓「馬賊」出身的張作霖擁有「元帥」的稱號,對他亦有許多誤解。我認為此事導致日本人看輕他的實力與性格,而日本的陸軍、關東軍亦才會基於此誤解認定他「好操控」,擬定傀儡政權的計畫。
出發點為日俄戰爭時(一九○四~一九○五年)對「馬賊」進行的懷柔行動。經過第一次、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一九一一~一九一二/一九一五~一九一七年)日本一心認為「馬賊堪用」,且判斷「馬賊」出身的張作霖不足為懼。日本的基本策略是由軍事顧問團、關東軍監視張作霖,並在他不利日本時施壓。一九二○年代後半,日本企圖以各種方法干涉他的行動。戰後 的日本近代史研究亦受到影響,而形成「張作霖=日本的傀儡」此一論調,然而真相又是如何?
中日兩國對張作霖都有偏見,因此我期待透過本書以更多角度探討張作霖,包括近代後的中國史、「滿洲」社會的特徵等,尤其是盡可能客觀地前述脈絡驗證張作霖的政治暨軍事生涯的起點「馬賊」,與張作霖當初為何能於「滿洲」社會堀起──這是本書具體的基本目標。
〔關於本書用語〕
本書經常提及的地名「滿洲」,基本上是指現在的中國東北地區,省名包括遼寧省(前奉天省=自清末的一九○七年沿用至張作霖遭炸死的一九二八年。現在的省名是張學良政權時期〔一九二八~一九三一年〕使用的稱呼,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九四九年〕後恢復)、吉林省、黑龍江省(通稱「東三省」)。然而就地理位置而言,「滿洲國」設立的熱河省、興安省等,則為現在的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因此希望各位了解清朝、「滿洲國」建立前、「滿洲國」當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滿洲」的範圍多少有些變動。由於現在中國的歷史評論不認同「滿洲國」是正式的國家(華語稱之為「偽滿洲國」或「偽滿」),因此為表示「滿洲」、「滿洲國」為日本的歷史用語,而加上「」。
本書如此定義中國史的時期:宋朝建立(九六○年)至鴉片戰爭爆發(一八四○年)為「近世」、鴉片戰爭爆發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九四九年)為「近代」,而一九四九年後至今為「現代」。
【註】
「名」與「字」
皆為個人稱呼,以與其他人有所區別,但用途不同。「名」又稱「名諱」,是父母命名時賦與靈魂的重要稱呼,僅用於對尊長自稱時、在尊長面前稱呼同輩時,其他人不能輕易使用。此外,亦用於稱呼同輩,尤其是關係密切者。
「字」是成年後才有的稱呼,以呈現個人德行。日常生活中,用於稱呼沒有特別交情者。這是一種禮儀與尊重。
(參考「孟慶遠主編、小島晉治等合譯《中國歷史文化事典》新潮社、一九九八年」、「《新編中國文史辭典》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中關於「名」與「字」的項目)
前言
歷史研究的「陷阱」
歷史評論或敘述經常潛藏著特定族群的理論。以中國近代史為例,共產黨的正統性(或正當性)就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中國,歷史(學)往往是政治的附屬品或僕人。
日本學界基於對戰前的反省,戰後理應擺脫前述傾向而變得開放,但還是擺脫不了中日戰爭的傷痕、中日外交的問題等陰影。日本學界的研究仍大多以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體制的共產黨史、革命史為主,而歐美學界的研究則經常論及正統性(或正當性)不被共產黨認同的政治形態。
一九八○年代末期至一九九○年代初期,該情形出現變化。以蘇聯為中心的社...
目錄
序言
第一章:為什麼會出現「馬賊」?
馬賊印象/成為「軍隊」/從清朝到近代──軍事與財政──/滿州的地域性/甲午戰爭的衝擊/從日俄戰爭復興
第二章:張作霖登場──從「馬賊」到「軍閥」
張作霖是怎麼成為「馬賊」的?/歸順與之後的活躍/「馬賊」與張作霖的日俄戰爭/「滿州」新政/辛亥革命與「滿州/張作霖與王永江的「革命」
第三章:王永江與內政改革──軍閥時期的「滿州」
張作霖與王永江的相遇/王永江的奉天省財政改革/保境安民──王永江的內政改革──從郭松齡事件到王永江請辭/炸死張作霖
第四章:日本人與「馬賊」
第一次「滿蒙獨立」運動/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日本人的「馬賊」經驗/「馬賊」‧匪賊群像/何以構成──馬賊的編成、出身、性格──
終章:從現代日本的角度看「滿州」與「馬賊」
「馬賊」是什麼?/新的「滿州」觀
序言
第一章:為什麼會出現「馬賊」?
馬賊印象/成為「軍隊」/從清朝到近代──軍事與財政──/滿州的地域性/甲午戰爭的衝擊/從日俄戰爭復興
第二章:張作霖登場──從「馬賊」到「軍閥」
張作霖是怎麼成為「馬賊」的?/歸順與之後的活躍/「馬賊」與張作霖的日俄戰爭/「滿州」新政/辛亥革命與「滿州/張作霖與王永江的「革命」
第三章:王永江與內政改革──軍閥時期的「滿州」
張作霖與王永江的相遇/王永江的奉天省財政改革/保境安民──王永江的內政改革──從郭松齡事件到王永江請辭/炸死張作霖
第四章: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