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研究系列
左營東萊新村泛指左營舊城北門內夾雜於義民巷和舊城巷一帶的住戶群,東有龜山構成天然邊界,北邊和西側緊緊捱著舊城城牆,西南處與東自助新村交錯。這是一處由自然山丘和歷史古蹟合圍而成的村落,初次造訪的人,通常會為其所帶有的歷史空間分量而感染一份特殊的氛圍。
特殊人群在特別的歷史空間所建立的村落,勢必有其某種的時代意義,他們來臺的歷程以及在臺發展的故事不應該被埋沒。在此理念之下,本書試圖在「空間與人」的觀照面下,探討村落變遷與人群的故事和文化。
作者簡介:
李文環
高雄市大寮區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文學博士,目前任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致力臺灣文化資產及地方文史之研究。過去五年作品有:《糖鐵旗尾線的歷史變遷與遺產》、《港都首部曲 哈瑪星》、《一本就懂的台灣民俗等三本專書,以及〈日治時期安平港對外貿易之分析〉、〈蚵寮移民與哈瑪星代天宮之關係研究〉、〈安平移民廟:高雄市哈瑪星文龍宮之研究〉、〈高雄港港史館歷史變遷之研究〉、〈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的移民與產業—以戶籍資料為主的討論〉等數篇論文。
周秀慧
臺中市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前言
左營東萊新村泛指左營舊城北門內夾雜於義民巷和舊城巷一帶的住戶群,東有龜山構成天然邊界,北邊和西側緊緊捱著舊城城牆,西南處與東自助新村交錯。這是一處由自然山丘和歷史古蹟合圍而成的村落,初次造訪的人,通常會為其所帶有的歷史空間分量而感染一份特殊的氛圍。
舊城北門是東萊新村在物質和文化上的界口。城門外是左營街區,咖啡店、冷飲店、超商、自助餐店等一字排開,那是勝利路,拐個小彎連接起埤仔頭街,街道兩旁一棟接一棟的透天厝,住家和商店交錯成一條人來人往的街道,鎮福社和城隍廟這兩座具有歷史深度的建築物,凝聚街區人們的精神信仰。若從北門進入城內即為東萊新村,頗為筆直的義民巷和舊城巷南北貫穿起橫列的排排平房屋舍,兩排屋舍背接背地構成一組建物群,每一組建物群之間隔著小巷弄,每條小巷弄皆與義民巷、舊城巷構成縱橫的道路系統。可是,不少獨棟或脫離方正格局的大小建物,使得小巷弄犬牙交錯地延伸開來,構成寬狹不一的小徑,寬者可容摩托車通行,狹者宛如羊腸只容錯身。總之,平房、小巷構成截然不同於北門外的空間紋理,自成一個聚落天地,這就是東萊新村。
村內老人多,話語南腔北調,同時夾雜著閩南語。多元音景告訴我們,東萊新村的人群來自中國天南地北,也因此,直覺上容易被認為是眷村。事實上,東萊新村並非眷村,其西南側緊鄰的東自助新村才是一處海軍眷村。一九九六年政府公告實施「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各地眷村住民多少受到未來不確定性的影響,因而於一九九九年間全臺眷村代表兩百多人組成「全國眷村改建受害自救總會」向國防部陳情,東自助新村也曾派員參與。與此同時,東萊新村則面臨都市計畫開闢左營二號公園及相鄰十五米計畫道路的衝擊,是項工程計畫範圍影響住戶約八十五戶。輾轉歷經多年,二〇一四年間東自助新村全數拆除,東萊新村雖然暫時解除都市計畫實施,至今大體維持原來模樣,然而緊接著得面對﹁見城計畫﹂的不確定性。這處因歷史糾結而形成的聚落,命運特殊,目前獨自兀立在龜山、曠地和古城牆之間,格外顯得醒目而孤寂。
就空間歷史而言,東萊新村和東自助新村所坐落的土地皆為清代鳳山縣舊城內街區的一部份,這個空間縱然歷經鳳山縣新舊城爭議以及縣城搬遷的衝擊,至日治時期,這裡始終有一定的住戶居住。一九四〇至一九四二年間,日本海軍為因應南方作戰著手興建高雄軍港(今左營軍港)之軍事行政和眷補基地,舊城內所有土地被海軍省所徵購,原住戶才被清空。自此而後,左營舊城城內空間歷史便蒙上一層難以釐清的面紗。因此,東萊新村空間的歷史不單單只是建構戰後移住人群的故事,更涉及軍事化之前舊城空間文史的積累。總之,這是一處深具特殊文史意義的歷史空間,也因為這項空間特殊性,便牽涉未來「見城計畫」的諸多規劃,格外令人矚目。
戰後,舊城內多數土地被國民政府海軍所接收,除了安置東萊新村之外,主要還有東自助新村和西自助新村兩處眷村。令人好奇的是,何以非眷村的東萊新村得以被安置在軍方的土地上?創建東萊新村的第一批人來自何方?依據《聯合報》報導,東萊新村「早期住著民國三十八年隨著國民政府來臺的山東長山八島漁民及少數老兵,由於他們來臺時都單身,因此每人配給五六坪的矮房,政府還一度將這個地方列為眷村『東萊新村』,可是漁民不是軍人,因此,最後取消眷村資格。」這則報導指出某些歷史脈絡,卻也勾引出更多的疑惑。頗令人好奇的是,所謂山東長山八島究竟是怎樣的地方,這群人的原鄉究竟是如何?而且,既然東萊新村坐落海軍土地,意味著他們與海軍有著某種程度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關聯,得以讓海軍允許這批人在其管轄土地上,建屋移居。只是為何移居者多為「單身」、「漁民」,這是歷史事實嗎?更重要的是,為何東萊新村一開始是眷村,後來卻被取消眷村資格,這是法律上的事實,還是某種歷史認知上的糾結?這些疑惑突顯東萊新村在人群構成上,顯然有其特殊性。
特殊人群在特別的歷史空間所建立的村落,勢必有其某種的時代意義,他們來臺的歷程以及在臺發展的故事不應該被埋沒。在此理念之下,本書試圖在「空間與人」的觀照面下,探討村落變遷與人群的故事和文化。以下先簡要回顧相關研究,指出不足之處,再提出本書所採行的方法和素材,最後概述全書重點。
第一章 前言
左營東萊新村泛指左營舊城北門內夾雜於義民巷和舊城巷一帶的住戶群,東有龜山構成天然邊界,北邊和西側緊緊捱著舊城城牆,西南處與東自助新村交錯。這是一處由自然山丘和歷史古蹟合圍而成的村落,初次造訪的人,通常會為其所帶有的歷史空間分量而感染一份特殊的氛圍。
舊城北門是東萊新村在物質和文化上的界口。城門外是左營街區,咖啡店、冷飲店、超商、自助餐店等一字排開,那是勝利路,拐個小彎連接起埤仔頭街,街道兩旁一棟接一棟的透天厝,住家和商店交錯成一條人來人往的街道,鎮福社和城隍廟這兩座具有歷史深度的建...
推薦序
左營舊城是清代鳳山縣早期的縣城(一六八四-一七八八),而且舊城牆、城門保存頗為完整,日治時期曾被指定為名勝古蹟,一九八五年八月被內政部指定為一級古蹟。因此,學術界很早就投入研究,同時也是文資調研的重點。
除第一章前言、第七章回首向前看之外,本書試圖從下列五章來展開東萊新村的文史討論。
第二章近代東萊群島的歷史變遷。首先釐清東萊群島及其人群的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而探討二次大戰後國共兩政權對於東萊群島的治理,以及局勢變遷。
第三章左營東萊新村的形成與轉變。從空間歷史著手,探討舊城的歷史變遷,而後聚焦討論舊城的北門內街亦即後來東萊新村空間場域的人文現象,以做為探討東萊新村空間發展的基礎。
第四章居住的人群與生活。本章運用戶籍登記資料,首先歸納東萊新村居住人群的多樣性,進而指出最能表徵東萊新村人群的生活方式,其中,軍人、討海人和行船人最為重要,而支撐這些長期在外男性的背後,其實是一群默默維繫生活的女性。
第五章現況、癥結與問題。本章運用現住戶的戶籍資料梳理出東萊新村住戶群的現況,進行探討他們的就業概況。
第六章歷史記憶與傳承。本章從歷史記憶著手,主要運用訪談資料,試圖勾繪當年還是青少年的東萊耆老,他們對故鄉的記憶,這樣的記憶有何共通性。此外,這樣的歷史記憶在跨代之間有無落差也是本章關心的議題。
左營舊城是清代鳳山縣早期的縣城(一六八四-一七八八),而且舊城牆、城門保存頗為完整,日治時期曾被指定為名勝古蹟,一九八五年八月被內政部指定為一級古蹟。因此,學術界很早就投入研究,同時也是文資調研的重點。
除第一章前言、第七章回首向前看之外,本書試圖從下列五章來展開東萊新村的文史討論。
第二章近代東萊群島的歷史變遷。首先釐清東萊群島及其人群的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而探討二次大戰後國共兩政權對於東萊群島的治理,以及局勢變遷。
第三章左營東萊新村的形成與轉變。從空間歷史著手,探討舊城的歷史變遷,而後...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近代東萊群島的歷史變遷
第三章 左營東萊新村的形成與轉變
第四章 居住的人群與生活
第五章 現況、癥結與問題
第六章 歷史記憶與傳承
第七章 回首、向前行
附錄一:文物資料
附錄二:訪談紀錄文稿
參考書目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近代東萊群島的歷史變遷
第三章 左營東萊新村的形成與轉變
第四章 居住的人群與生活
第五章 現況、癥結與問題
第六章 歷史記憶與傳承
第七章 回首、向前行
附錄一:文物資料
附錄二:訪談紀錄文稿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