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位不同領域的典範大師與偏鄉學子共同譜出生命交流的精采火花。◎與大師對話──行業精英和學生對話實錄,莘莘學子看見更遼闊精彩的人生。
◎典範轉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孩子學習典範的智慧和奮鬥過程。
◎多面向議題──科技知識、人文歷史、藝術生活及生命故事,啟發多元思考。
新竹縣新豐鄉精華國中的孩子57.62%來自於弱勢家庭,因為環境、經濟、教育資源上的弱勢,諸多的學習僅能來自於學校,106 年8 月1 日何美慧校長到任後,每月二次邀請各行各業精英蒞校演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和學生分享生活中的重要話題,之後由各年級學生代表進行深入的訪談及對話,整理成大師的報導文章公布於校網及布告欄,提供共同學習平台更豐富詳實的資料。
本書集結十七位大師,與精華國中師生共同譜出的生命交流火花,書中摘要了每一場大師講壇的精華內容,並實錄了學生與大師們面對面的談話互動。這些大師成功的背後,不僅僅是專注於本業上傑出表現,更能努力用心做喜歡的事且擁有每天堅持向理想邁進的熱忱,將「深入」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特質。每次他們與學生們深入對談、交流的機會,都是一次良好的「典範轉移」,同學們從頂尖且具領導力的思想家、生活家們身上,看見精闢的洞見與豐富的一手情報。
透過引入專業人士,以大師的實務經驗分享,提供學生互動式的課外學習,了解科技趨勢與社會變遷,期勉學生塑立成功的人格特質和價值觀來做為生活的依歸,並身體力行,也開拓了孩子生命視野的高度、深度、寬度和溫度。
參與這十七場的講座後,我的價值觀不同了,思考方式與待人處事都逐漸的改變,它讓我對未來有了更明確的想法,夢想的成功來自持續的堅持、不輕易放棄,相信築夢踏實,夢想便會成真。~范萱怡同學分享
作者簡介:
主編 何美慧校長
編輯群
教師
黃(王青)芳、許哲瑋、余欣樺、曾榆薰、吳淑雲、彭淑芳
學生
童郁云、林芯蕙、鄭茗月、林靖耘、葉騏、黃子倢、詹雅涓、羅惠怡、羅郅錞、梁雅媗、羅筱昀、羅郁萱、童郁千、黃榆茹、姜姵嫙、彭仁浩、陳冠廷、楊忠諺、魏立群、廖俊誌、羅梓瑄、吳婕汝、陳洳羿、許淑涵、范萱怡、蔡侑辰、廖彥智、彭筱涵、余泰豪、廖眉婷、涂嘉崎、田晏安、胡至宏
章節試閱
◎導言
張中明,法國動物遺傳學博士,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小動物及禽病臨床獸醫師。目前擔任台灣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任專任助理教授;同時於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獸醫學系任兼任助理教授。張中明博士深知跨多重領域的研究和建立國際間堅實合作網路的重要性,尤其研究員和研究生能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還有直接與國際頂尖的研究中心作密切雙向的實質合作,才能真正使研究的團隊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間的肯定。張博士更致力於國際學術課程規劃和交流,充實和開拓我們學術人員及學生的國際觀視野。在科學工作之際,張博士非常樂意教導學生學習法文,他認為擁有英文外第二外語優勢也是關鍵,他也帶領學生體驗法國巴黎豐富的人文活動及素養,培育學生成為科技與人文並重的人才。
節錄自長庚大學網頁
夏末,熱浪仍陣陣襲來,張教授的到來,為精華師生進行了一場洗滌,讓炎炎夏日中添了一份舒爽。
故事從校園養雞開始。演說中,張教授提及苗栗縣後龍鎮大山國民小學的校園活化及生態保育的永續經營經驗,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在張教授的構思下,廚餘、養雞、雞糞、種菜、菜蟲等,形成一個關係網絡,有機(雞)校園於此形成,而以「雞」為核心,延伸出多元化課程,「雞老師」不僅帶來木工手作雞舍、可移動雞場等實體課程,亦為特殊的孩子帶來了情緒上的撫慰。
校園活化課程中,魚菜共生也是一個熱門的主題,張教授以苗栗大坪國民小學的「魚菜共生農場」及台灣科技大學「魚菜共生系統與環保生態」及「魚菜共生系統與環境實務」課程為例,透過動手實作與操作,體驗環保種菜樂趣,也為生態保育觀念埋入種子。而美國女演員黛瑞漢娜也特別拍攝《種植這部電影》紀錄片,觀察這一波在全球城市興起的農業革命。
在永續經營的概念下,張教授亦與苗栗縣公館鄉健福有機生態農場合作飼養黃金土雞,現在開始產出,讓消費者有機會吃到真正的土雞蛋。
在張教授的言談中,鼓勵精華國中能運用校內的自然生態環境,研議精華國中「雞王國」發展的可能性,孩子們好期待,饒富教育性與永續性的課題帶來的學習成效不容小覷。
另外,張教授擔任歐盟科研架構計畫——健康醫療主題國家聯絡據點的協同主持人,曾在法國留學及工作長達八年半的時間,故同孩子們分享了在法國留學的經驗,孩子們熱烈的回應著自己最想留學的國家,張教授引領孩子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出國留學,同時也分享了到法國留學的十大優勢,包含:一、優良的生活環;二、接觸豐富多彩的法國現代文化;三、法國活絡的經濟活動;四、法國具有獨步全球的美學職業訓練系統;五、法文為國際化語言,精通法文將成為職場一大利器;六、法國具有品質優良的高等教育;七、法國政府提供外國學生平等並經濟的就學環境;八、法國的專業研究品質絕佳;九、法國具有國際化的高等教育環境;十、法國高等教育文憑深受歐盟及世界各國認可(取自法國在台協會)。演說中,教授分享著他在法國生活的點點滴滴,唯美的塞納河畔、壯麗的艾菲爾鐵塔、法國科學家Pasteur(Louis Pasteur)字樣前執書閱讀的愉悅,乃至於藝文活動及熱愛的手作烘焙、料理分享,專業工作之餘仍對生活充滿熱情。
最後,張教授帶著孩子們思考最根本的問題,身為新竹人,是否了解新竹的特色是什麼?有多少種不同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如何融入並發揚光大?技藝教育課程更是不容忽視的一環,以台灣現有的技藝教育課程而言是可以接軌法國進行國際計畫的。張教授也提供學子:一、歐洲,文化,科技交流的實質協助;二、法語系國家交流;三、法國和歐洲教育政策的諮詢;四、醫學、農業和生態永續計畫顧問等協助。在語言學習上,張教授除本國語外,同時精通法文、英文,「多會一種不同話言,生命多一種美麗」,是張教授對語言學習的註解,同時也勉勵學子「期許自己成為特別的人,因為你是特別的人」,只要願意踏出,離夢想就更近一步。
結語時,何美慧校長請教張教授:父親對您的期望是什麼?「一個健康、有用、快樂的人」是張教授的回答,而今,張教授亦不負父親期許,成了一個了解自己、自我實現且獨立的有用的人,張教授讓科技與人文素養完美結合,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學生訪談記錄
廖俊誌:請問您當上獸醫師契機是什麼?可以和我們分享這段故事嗎?
張老師:我從小就非常喜歡動物,然後和動物的互動也非常的好,所以我在聯考的時候就選了第一志願要念獸醫,可是後來又念了分子生物學,所以我到了大學然後再到醫學院去,但是我現在還是跟動物有非常多的關聯,我是專業禽病獸醫師,所以今天都來特別為你們介紹「雞」的相關知識。獸醫的養成是這樣子的,念完獸醫之後考完執照就是一般醫師,再經過兩年到三年的專精訓練才變成專業獸醫師,也就是專業禽病獸醫師。我念完專業禽病獸醫師後又念了博士,所以現在在教育界然後做研究。
童郁云:請問老師您是在什麼時候確定自己想往這方面(生技)研究?
張老師:其實是陰錯陽差,因為我那個時候本來想說直接去開業當獸醫師,不過有一次打籃球,然後韌帶斷掉,只能坐在那邊,坐在那邊太無聊了,所以就開始念書,念書完後就考上研究所,之後就開啟了我生技研究的路,這樣的話是二十幾歲。
吳婕汝:老師在當獸醫的時候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張老師:生老病死。動物不會說話,所以你必須感同身受,有的時候獸醫師要決定牠的生死,很多的時候要解除牠的痛苦,那時候都會是一番非常大的掙扎,所以這是為什麼後來臨床獸醫我做了一陣子之後,走上研究的原因,因為我自己親手幫我自己養的狗安樂死,那個心裡是非常難過的。人的話會跟你講話,動物的時候牠只會怕,然後人有時候要幫牠做這個決定,可是人不是神,你看牠很痛苦,還是要幫牠解決痛苦,這個時候的決定會讓心裡有非常大的壓力。
童郁云:老師請問您以後會要求自己的小孩和自己走向同樣的職業嗎?
張老師:當然不會,他想要做什麼他就自由發展,我孩子想要做工程師,他在兩歲的時候就跟我講,因為他小時候看的不是卡通,他喜歡看建築3D的圖,然後他現在想做機械,最喜歡看的是機械人那類的東西,所以適性發展。
童郁云:請問您是到法國才學法文的嗎?請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使用了什麼方式?
張老師:在台灣我上過幾個學期的課,但是那是不足夠的,到了法國之後,我非常的認真學習這個語言,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跟我實驗室的同仁和朋友就這樣不停的練習,達到現在能夠順暢交流的地步。我能夠很自豪的講說我的法文程度非常的好,因為法國要給我全額的獎學金,我所有的課都是法文,論文也是用法文寫。一開始的時候一定很痛苦,可是後來就很高興,其實出國的那時候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法國人很喜歡用他語言的優勢來和你玩文字的遊戲,當我終於能夠在街上對話的時候、能和朋友對話讓對方哈哈大笑的時候,在實驗室花了三年,可是那時候每天都有在念書,我的字典都被我翻爛了,和你們分享我怎麼學好了,我特別去買聾人的電視,比較貴一點,因為聾人的會有字幕,那個時候一般的電視在國外是沒有字幕的,現在都有了,所以那個時候看影片的時候都會有字幕,我就一邊看字幕一邊查字典。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非常的高,所以我很喜歡,但最有趣的是我到那邊第二天,我的第一位法國教授告訴我:「中明,我們是在法國,你用法文講」,可是那時候我的法文是支離破碎的,其實辛苦的不是我,是聽我講的人,他們還要猜我在講什麼,兩個都很辛苦,但是這樣後來就苦盡甘來了。
廖俊誌:那為什麼你當獸醫師的時候還要做麵包?
張老師:我當獸醫師的時候沒有做麵包,我到了三十幾歲的時候才開始做麵包,其實我在台灣的時候都沒有機會自己下廚,因為我媽媽廚藝很好,廚房是她的地盤,到國外的時候,因為國外的餐廳比較貴,都是高附加價值的,也不是每個法國人每天都上餐廳,台灣人很幸福每天都上餐廳,可是在法國沒有辦法,其實做實驗和做廚藝有點像,可是做廚藝更快能夠享受到成果。做麵包的話是因為在台灣找不到我想吃的那種健康的麵包和那種味道,因為其實台灣的麵包都已經日本化或是台灣化了,在超級市場或大賣場會看到台式麵包或是歐式麵包,可是其實我們這邊的歐式麵包都已經有些改良,就跟你在國外吃台灣菜一樣,它再怎麼道地它還是國外的菜,所以我就喜歡做些麵包,讓我覺得我還在那邊(法國)快樂的生活,為自己的生活和品味還有享受,喜歡做這個事。其實最主要是健康,因為越香越鬆軟的麵包裡面加的化學添加劑越多,本身是學這個的,我想要讓我小孩子還有我的太太吃好一點,也因為自己愛吃所以想要做(笑)。
童郁云:您在烘焙這方面也非常拿手,請問您是在哪裡學到這方面的技術,如果您不從事現在的職業,您會選擇烘焙這方面的工作嗎?
張老師:先跟你說我在哪邊學到這些知識,就是到處去吃,然後找書來看,現在的網路資料非常的多,可是我有先天的好處,我做得道不道地,我太太吃就知道了,她可以幫我做鑑定。其實我現在獸醫師只是佔我百分之三十的時間,現在的職業是在做研究及教學,因為我是大學教授,烘焙只是我的休閒娛樂,我沒有想把它做成我的職業,因為我最主要的興趣是在動物及教育。其實也不用一直問我可以說說你們呀,你們想做些什麼?
廖俊誌:我想做麵包,做好吃的東西。
張老師:你開始做了嗎?有自己在家裡玩一玩了嗎?
廖俊誌:有,會幫家裡煮菜。
張老師:那很好呀,那要耐得住熱。你呢?
吳婕汝:我想當警察,但是我太矮了。
張老師:那如果不當警察你想做什麼?
吳婕汝:沒有想過耶。
張老師:我想問你們,你們在學校最快樂的部分是什麼?其實我看到你們我覺得很羨慕,我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是打罵教育每天被K,早上的時候要很早到校,第一個時間是考試,然後下午五點多的時候再考試,禮拜六還要補習。考試就常常被打,我覺得我人生最不舒服的時候是我國中的時候,我小時候很快樂,我喜歡語言、喜歡藝術,我爸媽也讓我適性的發展,可是那個時候的教育就是升學,在升學班裡,所有快樂的事情都會變成次要的,然後就打罵教育,一直就是考試,以升學主義為主,那個時候想都沒想我要做什麼也沒辦法反抗,因為每天被打,所以我那時候覺得國中是我一輩子裡最昏暗的時候,看到你們就會覺得很羨慕。
校長:您剛剛提到的藝術是偏向於哪方面?
張老師:畫畫、寫書法、做勞作,手工的部分我還得過台北市的佳作,勞作的部分會做黏土、紙工,小的時候很喜歡做這個,還代表學校做這個,所以我剛才會講說我喜歡做這些。其實醫學的東西也是要動手。
廖俊誌:想請問您最想感謝的是誰?為什麼?
張老師:最想感謝我爸爸媽媽把我生下來,身體健康然後給我很好的環境,讓我快樂的做我喜歡做的事,到現在都還是無條件的支持我。
輔導主任:教授您在法國的時候,您的同事、朋友間也都是叫你中明嗎?
張老師:一開始,老師們因為不會發我「中明」的音,所以他叫我「法國人」(法語),但也滿有趣的我是台灣人他叫我法國人,後來我就覺得這樣不行,所以我就堅持他要叫我「中明」,外國朋友見面時,他們都要叫我的本名,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張老師:我想給各位一個建議,你會講你自己的母語——中文,你會講客家話、台語,你已經會講三語了耶,所以是很厲害的對不對,要把自己想得很厲害,然後再多一種語言,也不過是再加上去,再花一點時間學就好了,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美麗,世界上那麼多個國家,英語是很重要的,可是還有其他不同的語言,現在全世界最重要的語言是中文,所以你們佔了很大的優勢。
廖俊誌:那你現在喜歡你的工作嗎?
張老師:喜歡,不然就不會繼續做下去了(笑)。
童郁云:那請問這份工作(做研究、教育)在您的生活上有沒有讓您發生什麼比較有趣的事?
張老師:當然有,每天都有,因為研究工作是探索新的東西然後創新,先有思考,然後去證明自己的想法對不對,然後最後做成應用,每天都在創新、用我的腦子,得到這些成果。但是研究有時候是枯燥的,所以就需要很多的藝術、人文來做調適。
童郁云:請問學習法文和英文有沒有什麼不同的方式?這兩種語言學習上的差異?
張老師:我覺得沒有什麼大的不同,都要有很高的興趣,然後多唱一些歌、多說、多聽,語言學的時候是聽、說、讀、寫,所以我們的教育,以前我學習的時候是倒過來,那是錯的,先「寫」考卷,然後是「聽」,「說」是最後,這樣是錯的,但我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讓我接觸聽跟說,你看你學母語的時候,跟家裡長輩講話,你有拿書本來看嗎?沒有呀,所以聽跟說是反射。你在聽音樂的時候,韻律會印在你的腦子裡,因為是一種外國語言,所以你還是要背熟,用「聽」跟「說」的互相查證,把它越講越正確,一些口音的部分就可以越講越正確,越講越漂亮。
輔導主任:教授想請問一下,從您開始工作到現在有沒有在遇到怎麼樣的挫折,挫折到覺得想要放棄?又如何再重回軌道重新出發?
張老師:有啊!挫折常常都有,其實實驗做不出來就是非常大的挫折,然後申請計畫沒有過,忽然沒有經費了也是種挫折,事實上那些挫折,這時候我就會用些正面的方式來享受,反正這些挫折只是一時的,只要我身體健康,今天真的有什麼大事,明天可能就慢慢找到東西來解決,那如果不能解決,發生就發生啦,不能解決就不能解決,我為什麼要挫折,所以也不是每天都是笑口常開,但一定有高潮與低潮,反正就是心裡要能夠調適,這是最重要的。
輔導主任:所以教授您大概是幾歲的時候去到法國?
張老師:二十六歲,去了八年半,中間有回來當兵。獸醫要唸五年,研究所又兩年,專業禽病獸醫師又一年,博士又五年,當兵再兩年,所以念書的時間比學生年紀還大了,念書念好多喔,所以要知道你念書要做什麼,不然的話時間是很長的。
張老師:念書不一定是全部的出路,我今天來講的都不是針對「一直念書」,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其實你們這個年紀很多時候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容易想東想西,真正確定目標的時候還沒有到。
輔導主任:有沒有什麼想問教授的?可以很輕鬆地問教授。
張老師:其實法國的社會很有趣,他們鼓勵婦女就業與生育,所以全歐洲是法國婦女的就業率最高,平均每個家庭都生到超過2.5個,意思就是它社會福利非常好,它鼓勵就業又讓家庭無後顧之憂,所以這個國家厲害。生三個孩子在法國是公務人員的話,五十歲就退休。
輔導主任:所以什麼樣的契機讓你決定回到台灣來?
張老師:爸爸媽媽在台灣,因為離家已經十年,但我還是常常會去法國,因為另一伴是法國人,所以我說我是台灣跟法國兩邊的橋樑。
輔導主任:請問教授,健康的麵包是什麼味道?
張老師:是這樣子,麵包如果是一般人,台灣吃的麵包是零食,我們沒有把麵包當主食,所以麵包做的裡面有很多的油脂、核果、糖,因為是當點心,可是在法國,鄉村麵包是主食,主食不會加那麼多這樣的添加劑,因為你會吃的量比較大。
輔導主任:所以教授只加麵粉、水、酵母?
張老師:我說的健康是因為控制原料來源,有時候有的麵包店會加一些化學的原料讓它很香,也因為台灣人比較喜歡吃軟的,可是鄉村麵包外面是脆的,裡面是有嚼勁的,所以台灣人比較不愛吃這個,我說的健康是因為能夠控制原料,它也不用加太多奇怪的東西。
廖俊誌:謝謝教授接受我們的訪問。
學生們:謝謝教授。
張老師:謝謝你們的訪問。
校長:我也是很積極地想要打開你們不同的視野,我剛跟著你們一起聽演講,事前準備了教授很多的資料,也讀了很多他們的相關報導、資料,包括校長帶領你們做這樣的一個學習。
校長:我要回饋給張教授的是:他有一顆很棒的赤子之心,其實影響他最深的是他的奶奶,那時他的閩南話講得很好,其實那就是一個很棒的語言能力,在小時候就展現了這樣的部分。後面部分更聽到的是,不要看到別人的成功好像都是很容易,剛才他提到三年的時間才有辦法與同事之間用法語溝通的那個部分。他用了一個非常實際非常好的方法,譬如說,他買了聾人機,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部分,他把字典都翻爛了,你知道一個人成功是這樣的,不是你想像中的,我只要背兩句法語,好像很炫的,我會說法語,那不是的,而是你能夠真正想要追求知識後面本質,你要問自己,真的就是自己,你自己想要創造一個什麼樣的你,當你願意創造那個你的時候,你要堅定你的信念,我們常說人生有夢最美,踏實築夢就可以美夢成真,但是校長也要送你們兩句話,不要做夢想的奴隸,要做機會的主人,包括今天張教授來到我們學校,他其實開發了這樣的點給你們,你們有沒有辦法把它換做是你的,那就是機會的主人,你要每一次的機會你都要用心的這樣去抓取,當你能夠展現你自己的時候就有機會成功。所以我們常常說夢想,不是說不要有夢想,是有夢想但它背後不是只是嘴巴上講一講,能不能跟張教授一樣,如果真的想把法語學好,那個字典都翻爛了,你才可能贏過別人,理解嗎?所以再次謝謝張教授,帶來今天非常精彩的一個演講。
◎導言
張中明,法國動物遺傳學博士,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小動物及禽病臨床獸醫師。目前擔任台灣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任專任助理教授;同時於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獸醫學系任兼任助理教授。張中明博士深知跨多重領域的研究和建立國際間堅實合作網路的重要性,尤其研究員和研究生能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還有直接與國際頂尖的研究中心作密切雙向的實質合作,才能真正使研究的團隊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間的肯定。張博士更致力於國際學術課程規劃和交流,充實和開拓我們學術人員及學生的國際觀視野。在科學工作之際,張博士非常樂意...
推薦序
推薦序 鹿江教育基金會 張采珍
「與大師對話」在國中為孩子準備這樣的活動實屬難得,更何況是在偏鄉,若非校長有心真的很難,今將這些講演集結成冊,更是讓孩子有機會回顧大師珠璣珍言。
人類知識的發展,大都是不斷擴充累積的,而後起的科學家的成就也運用了前人的成就,而結合成偉大的時代巨輪進步的原動力。除了讓世界不斷地往前行,發展了現今的世界文明。所謂「站在先前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種意思。
《與大師對話:領導力 A Leader to Leader Guide:On Mission and Leadership》一書中,提到孔恩教授原先是一位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後將興趣轉移到科學發展史方面,他發現——並且提出理論說明——科學知識的發展乃建立在所謂「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上。所謂「典範」,代表「理論背後的世界觀」,也就是由一特定科學社群成員們所共享及持有之信仰、價值與工具等構成的整體。基本上,這種典範乃來自科學家們的「心智創作與發明」。由於在不同典範之間,存在有所謂「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le),使得一種新典範之形成,構成對於原有「主流科學」(normal science)的挑戰,倘若前者獲得堅實之驗證支持,則其本身由一種「革命科學」revolutionary science)地位轉變為「主流科學」,這種「典範轉移」過程和傳統觀念中所了解的「累積性」發展模式是不同的。孔恩所提出科學的「典範轉移」,乃以自然科學為其立論的對象,較具體者,例如有關氧氣和X光之發現;較廣泛者,如哥白尼「太陽中心說」取代「地球中心說」;再如量子理論下的世界是「非線性的」、「混沌與複雜的」,和牛頓理論下那種「機械性的」和「可理解與可預測的」的世界相較,也都代表不同科學典範下的產物。
藉由內省和包容的過程,演說者自己確立了價值觀並重新檢視其使命,即使在不可預知的未來,目標仍明確可行且意義非凡。從頂尖且具領導力的思想家、生活家們身上,學生得窺精闢的洞見與豐富的一手情報,也在具啟發性的領導、願景及專注於使命上的管理等方面呈現了最有參考價值的思潮。成功的人格特質和價值觀來作為生活的依歸,並身體力行。期望學生日後對內省思能將學校師生凝聚成有如社群般、禍福相依的共同體;對外也是能夠確立一定的社會角色。這種勇於改變及服務他人的能力,正是生氣勃勃的人類發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校長邀請了這麼多生活大師講演,並讓學生面對面與大師對話、提問最後歸結成冊。精華國中何美慧校長就在經典的「典範轉移」理論中為國中生,在生活中提供相對「典範」,每月二次邀請各行各業精英典範,和學生們對話談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話題,實在是用心辦學。
推薦序 鹿江教育基金會 張采珍
「與大師對話」在國中為孩子準備這樣的活動實屬難得,更何況是在偏鄉,若非校長有心真的很難,今將這些講演集結成冊,更是讓孩子有機會回顧大師珠璣珍言。
人類知識的發展,大都是不斷擴充累積的,而後起的科學家的成就也運用了前人的成就,而結合成偉大的時代巨輪進步的原動力。除了讓世界不斷地往前行,發展了現今的世界文明。所謂「站在先前巨人的肩膀上」就是這種意思。
《與大師對話:領導力 A Leader to Leader Guide:On Mission and Leadership》一書中,提到孔恩教授原先是一位研究物理學的...
作者序
校長序 精華國中校長 何美慧
《精華國中——與大師相遇》能夠付梓出版,內心無比雀躍興奮。這本新書集結十七位大師與精華師生共同譜出生命交流的火花。這些大師成功的背後,不僅僅是專注於本業上傑出表現,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能努力用心做喜歡的事且擁有每天堅持向理想邁進的熱忱,將「深入」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特質。他們的人生奮鬥故事以及大器無私對後輩們的分享,就如同明月繁星,在漫長的黑夜中,照亮您我的心光。
初衷本擬邀請社會賢達、科技業界或學有專精並熱心教育人士,蒞臨本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學生分享最新的科技知識、人文歷史、藝術生活及生命故事。透過引入專業人士,希望能夠鼓勵本校學生確立志向,了解科技趨勢與社會變遷,及早為未來做準備。經過名師講座進行統觀視野的學習,並由各年級學生代表進行深入的訪談及對話,整理成大師的報導文章公布於校網及布告欄,提供共同學習平台。
「放對位置就是天才」,進行試探與適性教育的發展契機。鼓勵青少年適性學習,進而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勇敢逐夢圓夢。培養專業技能,年輕一代就能自主;培養倫理道德,未來就能夠自律;培養人文關懷,心中才會有大愛;培養社會良心,胸中就會有正義之氣。除了品質,還要培養有大格局的思考,這些思考要具體表現在對歷史文化有熱情;對傳統與倫理有溫情;對本土與異鄉有感情。讓我們的孩子在關鍵的每一個階段產生教育的意義。人生有夢最美,踏實築夢,就能美夢成真。
范萱怡同學分享
每一次的演講都是前所未有、獨特的,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努力的去完成每件事,即使遇到瓶頸,即使看不到成果,但這都不重要,我認為重要的是過程,逆境給人寶貴的磨鍊機會。只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奮鬥過來的。
參與這十七場的講座後,我的價值觀不同了,思考方式與待人處事都逐漸的改變,它讓我對未來有了更明確的想法,夢想的成功來自持續的堅持、不輕易放棄,相信築夢踏實,夢想便會成真,就算未來我不一定能像這幾位大師一樣,至少在人生各個階段,自己的角色是什麼,能夠把它扮演得非常漂亮,那就沒有虛度了。
童郁云同學分享
我最欣賞的工作態度是像學校邀請來的外科醫師一樣的,喜歡自己的工作內容,並且能幫助到別人;我最喜歡的學習態度是像學校邀請來的律師一樣,在人生上不斷進行突破,走錯了路要勇敢的更正自己;我最喜歡的生活態度是像學校邀請來的閱讀老師一樣,視萬物如浮雲,卻又認真的對待每一件事,我非常喜歡老師說的一句話——本事在你自己身上,凡事都得靠自己。
本書的內容以學生與大師實際的訪談及一些實務經驗分享,提供在互動中互相學習,也有助於立定自己未來的志向。相信出版對孩子們及其他沒有參與到的孩子們來說更是引頸期盼的。更要感謝大師與師生在學習共好中展現美麗光景。
校長序 精華國中校長 何美慧
《精華國中——與大師相遇》能夠付梓出版,內心無比雀躍興奮。這本新書集結十七位大師與精華師生共同譜出生命交流的火花。這些大師成功的背後,不僅僅是專注於本業上傑出表現,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能努力用心做喜歡的事且擁有每天堅持向理想邁進的熱忱,將「深入」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特質。他們的人生奮鬥故事以及大器無私對後輩們的分享,就如同明月繁星,在漫長的黑夜中,照亮您我的心光。
初衷本擬邀請社會賢達、科技業界或學有專精並熱心教育人士,蒞臨本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學生分享最新的科技知識...
目錄
推薦序 鹿江教育基金會 張采珍
校長序 精華國中校長 何美慧
編者的話 精華國中教師編輯群
學生感言
系列一 張中明博士 「雞」不可失——打開人生成功密碼
系列二 劉北元律師 人為什麼願意為生命奮鬥?實踐生命的禮讚
系列三 彭清宏校長 愛與陪伴——我的生命歷程分享
系列四 黃瑞志店長 從科技廠長到咖啡店長——黃瑞志的「面對」哲學
系列五 劉去徐老師 淡妝濃抹總相宜——寫意藝術的線條與創作
系列六 田銀錦博士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
系列七 陳宛宜心理師 情愛,一種關係的學習——談網路交友
系列八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 蔡耀慶老師 人生的「筆」賽
系列九 陳惠琳老師 茶趣生活,品茗人生——有樂茶事的生活美學分享
系列十 周吉人祕書長 不虛此行,用心過生活
系列十一 陳玉蟾老師 走,愛走,走讀台灣
系列十二 江秀真老師 雲端上的行腳——點燃生命勇氣,追夢去
系列十三 陳芸醫生 夢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築夢踏實,夢想成真
系列十四 張采珍老師 走讀人生
系列十五 劉政育、許毓姍 辛勤耕耘,開闢青農新田園
系列十六 周麗婕(Lijie Zhou)、Chuck Eesley 異國文化互動與理解
系列十七 陳超仁教授 海濱植物的繽紛——談生物多樣性保育
推薦序 鹿江教育基金會 張采珍
校長序 精華國中校長 何美慧
編者的話 精華國中教師編輯群
學生感言
系列一 張中明博士 「雞」不可失——打開人生成功密碼
系列二 劉北元律師 人為什麼願意為生命奮鬥?實踐生命的禮讚
系列三 彭清宏校長 愛與陪伴——我的生命歷程分享
系列四 黃瑞志店長 從科技廠長到咖啡店長——黃瑞志的「面對」哲學
系列五 劉去徐老師 淡妝濃抹總相宜——寫意藝術的線條與創作
系列六 田銀錦博士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
系列七 陳宛宜心理師 情愛,一種關係的學習——談網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