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令人驚喜的偶遇,設計是讓五感再次甦醒的途徑,
設計是這座城市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因為它,生活的每一刻、每個轉角都值得被期待。
台北的設計實力如此精彩,豈可錯過!本書首先邀請三位分別代表30、40、50世代的設計師-設計發浪創辦人 Chad Liu、品家家居副總經理 蔣友常、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張基義,就設計產業的現況、未來發展以及核心概念進行分享。
接著就材質應用、社會關懷、城市美學、新世代風格為主體分章,介紹 15 家理念新穎且表現突出的設計品牌(與設計師),透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台北設計的生命力,也見證這些品牌關懷在地並試圖闖出新路的堅韌勇氣。
作者簡介:
doed 採編團隊
日復一日的城市生活中,因為工作業務等契機,我們得以接觸到在這塊產業領域裡持續付出的傑出人們,他們的故事精彩動人,用心就能看見。心想「何不將這些屬於台北的精彩記錄下來呢?」,經過無數次的編輯會議、採訪攝影與校稿流程,以及各界朋友的協助與支持,「尋常.台北」套書專案正陸續完成,敬請期待!
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尋~市井隱而未現之常。
⊿ Facebook 粉絲專頁:臺北設計獎 TIDA
⊿ Instagram:@doed.taipei(www.instagram.com/doed.taipei)
⊿ Youtube 頻道:youtube.com/c/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 北市產業局:www.doed.gov.taipei
|尋常.台北(Extra-Ordinary Taipei)|套書緣起
這座城市,自由開放且充滿了無限可能,各產業職⼈堅持理念且戮力以赴,撐起了你我的日常。人們日夜努力的身影、世代傳承的堅持與自我挑戰的執著,建構出多元的城市生活風貌;平和善良的溫暖人情與求新求變的務實風格,在在映證了台北的兼容並蓄、海納百川。
北市產業局聚焦著力於創新創業、食農共生、生活產業、節能永續等四大面向,長期以來與各領域朋友密切合作,彼此交織串聯成堅實的協力網絡。「尋常.台北」如實記錄當代台北人的迷人丰采,如此尋常卻又非比尋常。謹以此套書獻給所有踏實奮鬥的人們!
章節試閱
張基義 × 蔣友常 × 設計發浪|設計世代對話 30 40 50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近 10 年來,設計學門的大學生增加了近 4 萬人,2016 年時的學生人數已高達 6 萬 8 千多人,現階段有無數以設計為專長的人才投入設計產業,再加上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紛紛設立文創園區來看,設計似乎是一門好的產業。
台灣的設計產業正處在一個渾沌的狀態,有眾多的個人工作室,但只有少數的品牌,以及缺乏更多元的通路,不過也有許多的設計能量來自於轉型的代工廠,整體而言,似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設計除了美感外,很重要的是問題的解決能力,要找出問題,建立屬於自己的觀察視角,為自有的品牌或是客戶提供解決的方案。尤其目前許多台灣設計師,不再以傳統製造產品為主,反而透過企劃、策略,甚至是策展,以嶄新的設計型態登場。
我們邀請來自於三個不同背景,在不同年代接觸設計,亦在不同的設計產業裡,但都樂於為自己的品牌、為扶植設計產業,以及為設計產業提出獨特見解,踏實地發光發熱。就讓我們來聽聽,不同世代的設計人,如何從自己的位置出發,提出他們多年的觀察。
【自己的角色】
Q:三位分別為半官方組織、企業品牌、設計媒體,談談各位與設計的淵源、現於設計產業的角色和目標為何?
設計發浪(以下簡稱浪):我從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這是全台灣唯一日文必修的學校,開啟了我對日文的興趣。到日本進修設計回台後,我曾待過選品店,也想當生活產品設計師,當時台灣設計師週剛起步,感受到設計能量正在匯聚,但發現台灣的設計資訊偏向歐美,於是決定著手寫日本設計資訊的部落格,逐漸被媒體看見。回頭看設計發浪的原點,就是分享設計資訊,目前為止都沒改變,也不斷發展各種企劃合作和嘗試。
張基義(以下簡稱張):我從小住在台東,生活環境非常自然,從教室看出去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很少把心思放在功課上。雖然物資相對匱乏,筆記本、乒乓球拍都是自己動手做,但也因此培養了我對環境、天氣、材質的敏銳度。小時候以為自己會成為藝術家,最後選擇了建築。在出國念書前,聽了一場改變我一生的演講,講者說「一輩子要有三個專長:能謀生的、管理的、資訊科技的」,我始終對這件事充滿興趣,所以我除了建築碩士,也攻讀電腦輔助設計,雖然最後沒走入管理領域,但職涯卻息息相關。
蔣友常(以下簡稱蔣):我是金融背景的,之後念設計管理。我認為設計是左腦,管理是右腦,而我走在中間。2007 年創立品家家品,跟很多品牌一樣,創立的起心動念是很簡單的「要不要做」,而我們正努力讓這品牌能夠持續存活。新創公司存活不容易,所以我們轉型投入「食育」,從教育開始改變,培育更高品質的需求,因此當時我在捷安特時,我的單位叫做「美學中心」,而不是設計中心,美學是更高層次、由內而外的文化與品味。
張:台創近年也轉型到文化的主題策展,像是 2018 年的台灣文博會談山的文化,回歸到人的五感,發掘設計更源頭的原創性。對外,台創的 Fresh Taiwan 協助設計師出國參展;對內,金點設計獎以三金獎的代表性為目標,提高設計的層次與榮譽感;對學界,新一代設計展將成果展延伸連結到產業端,與業界產學合作;對產業,每年與不同地方政府合作的台灣設計展,串連地方產業與設計,進而合作轉型。
【台灣設計產業的觀察】
Q:從各自專業角度出發,對台灣設計產業有何觀察?近幾年業界有何轉變?
蔣:有越來越多產業或公司,產生對於設計的需求,但整體來說還是不夠多。品家家品現在強調食器的體驗,如果設計師不了解做菜的過程,做出來的產品只是漂亮的鍋子,無法達成「解決問題」的設計目的。我覺得台灣現在處在這個發展過程的前半段,要去了解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浪:台灣設計產業很大的轉折點,是「金曲25」(第 25 屆金曲獎)。金曲獎是家喻戶曉的節目,只要聽過華人音樂多少都會有感,更不用說裡頭歌舞表演的娛樂性。雖然金曲獎並非強調設計,但其實整個節目處處是設計,視覺統籌羅申駿帶領 JL Design 團隊,集合平面設計師、動畫設計師,讓民眾發現台灣擁有如此強大的設計能量和人才。但其實這些人已在業界耕耘很久,所以我覺得台灣需要更多這類的平台,讓更多人的才華被看見。也確實,「金曲 25」後,大大小小的案子開始產生 Motion Graphic(動態影像)的需求。
張:我看到危機和轉機。危機是我們培養太多設計人才,但看不見他們未來的出路,缺乏投入資源教育大眾,忘記了消費者是能夠讓設計產業存留台灣的關鍵之一。但也有轉機,美感教育計畫開始教育大眾如何欣賞設計,一個有品味的消費者必須從生活養成美感,自小訓練具有美感素養、願意用消費支持好設計的潛在消費者,不再只是選購最廉價、最快速的物品。再來是台灣的多元與自由,造就良好的實驗性計畫發展環境,產業端若好好珍惜這個可能性,朝這方向前進,設計還有很多發揮空間。
浪:我也看到轉機,就是台灣的製造技術。我長久跟日本設計產業接觸,他們很羨慕台灣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只是我們都在為別人代工,一直無法轉換成品牌。不過最近看到一些製造廠的二、三代,這些「創二代」回頭去耕耘產業,他們擁有工廠資源,也勇於跨界合作,用設計和新觀念重新定義可能性,例如茶籽堂、祥業工業、春池玻璃,以及忠泰、勤美學這類平台。
張:這些年輕人非常賣力,也願意和同儕跨界合作。但是台灣說到底還是小,品牌必須把高度拉到國際市場,政府也不能只投入資源培育設計師,要往更大眾的方向走,才不會走進死胡同。
(……未完)
張基義 × 蔣友常 × 設計發浪|設計世代對話 30 40 50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近 10 年來,設計學門的大學生增加了近 4 萬人,2016 年時的學生人數已高達 6 萬 8 千多人,現階段有無數以設計為專長的人才投入設計產業,再加上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紛紛設立文創園區來看,設計似乎是一門好的產業。
台灣的設計產業正處在一個渾沌的狀態,有眾多的個人工作室,但只有少數的品牌,以及缺乏更多元的通路,不過也有許多的設計能量來自於轉型的代工廠,整體而言,似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設計除了美感外,很重要的是問題的解決能力,要找出問...
作者序
相遇。應許的明天
這些年,設計在台灣逐漸成為一種顯學,對於美感的要求也漸漸的為社會各階層所重視。耕耘11年的台北設計獎,作為台灣唯一獲得世界三大設計組織認證的國際設計比賽,也養成了眾多設計好手的百花爭放。也是時候該重新思考一下,設計之於生活、設計之於城市,我們該有的態度。
從不同世代的視角對話、從設計人對於材料的辯證、對於社會的關懷、對於生活的沉思、對於城市風格的思考,我們試著梳理這城市與設計的相遇,也訝然發現設計之於台北的開放包容與多元並蓄。這多元交織的火花正是這城市真正厚實的底蘊。
基本的手感、美學的品味、功能的回應、人文的照顧、在地的特質、有趣的玩味⋯⋯,太多設計應予關注的議題,難以偏廢也不易周全,事實上也各有論述無法定於一尊。但有一個重要的訊息留下,當這社會轉向設計思考,一個回歸人本的溯源即已悄然啟動,而且逐漸影響人心、逐漸滲透文化。
我們在這個時代與設計相遇,朝向一個應許的明天。
--發行人 林崇傑
相遇。應許的明天
這些年,設計在台灣逐漸成為一種顯學,對於美感的要求也漸漸的為社會各階層所重視。耕耘11年的台北設計獎,作為台灣唯一獲得世界三大設計組織認證的國際設計比賽,也養成了眾多設計好手的百花爭放。也是時候該重新思考一下,設計之於生活、設計之於城市,我們該有的態度。
從不同世代的視角對話、從設計人對於材料的辯證、對於社會的關懷、對於生活的沉思、對於城市風格的思考,我們試著梳理這城市與設計的相遇,也訝然發現設計之於台北的開放包容與多元並蓄。這多元交織的火花正是這城市真正厚實的底蘊。
基本...
目錄
第一章 設計的世代對話
張基義 × 蔣友常 × 設計發浪|設計世代對話30 40 50 4
第二章 材質翻轉大未來
日何百鐵Hevo|以舊製新的鋼鐵新面容 14
BLACK TAILORS 小黑尾巴|設計賦予材質新生命 20
STIMLIG|打造木頭傢俱的曼妙舞姿 26
第三章 美好社會關懷力
點點善agoood|用社會設計創意翻轉公益的可能 34
水越設計AGUA Design|走入日常,用設計串連彼此 40
5% Design Action|熱血設計師的社會實踐 46
綠藤生機Greenvines|以永續設計出發的綠色改革家 52
意集設計DreamVok|用設計打開心房,一起變老 58
第四章 城市美學進化論
毛灼然Javin Mo|視覺溝通的無限可能性 66
供霧所Mist Encounter|觸發城市夏日的美妙體驗 72
Plan b 第二計畫|為解決問題而生的企劃有機體 78
Steffen Knöell|以視覺設計挑動生活驚喜 84
第五章 新世代在地風格
+10.加拾|在襪上織出海島的冒險玩心 92
林果良品ORINGO|重返手工製鞋的燦爛時光 98
以覺學Intzuition|用生活與直覺鍛造真實自我 104
附錄
攜手追夢,在設計的路上 110
第一章 設計的世代對話
張基義 × 蔣友常 × 設計發浪|設計世代對話30 40 50 4
第二章 材質翻轉大未來
日何百鐵Hevo|以舊製新的鋼鐵新面容 14
BLACK TAILORS 小黑尾巴|設計賦予材質新生命 20
STIMLIG|打造木頭傢俱的曼妙舞姿 26
第三章 美好社會關懷力
點點善agoood|用社會設計創意翻轉公益的可能 34
水越設計AGUA Design|走入日常,用設計串連彼此 40
5% Design Action|熱血設計師的社會實踐 46
綠藤生機Greenvines|以永續設計出發的綠色改革家 52
意集設計DreamVok|用設計打開心房,一起變老 58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