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佛教初傳東瀛,至鎌倉佛教發展之前的概況,
作者群以整體觀點,依各別專攻的主題領域進行層層闡述,
是一議論豐富、可讀性極高的論著。
本書為日本佛教史系列首冊。
◆日本學界嶄新論述◆精彩收錄
第一章 佛教東傳與流布
【專欄】法隆寺
第二章 奈良佛教的發展
【專欄】天平寫經
第三章 最澄、空海的改革
【專欄】空海的入唐目的
第四章 佛教日本化
【專欄】淨土信仰的一大觀點——對於念佛的理解
第五章 神佛習合的形成
【專欄】舍利信仰
第六章 院政期的佛教發展
【專欄】兩界曼荼羅的形式變化
特論 女性與佛教
【專欄】戀愛與佛教
作者簡介:
吉田一彥 名古屋市立大學大學院教授
新川登龜男 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曾根正人 就實大學大學院教授
杉本一樹 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所長
大久保良峻 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藤井淳 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Global COE特任研究員
上島享 京都府立大學副教授
梯信暁 大阪大谷大學教授
門屋温 磐城明星大學兼任講師
布萊恩.魯伯特 Brian O. Ruppert 伊利諾大學副教授
三橋正 明星大學副教授
冨島義幸 滋賀縣立大學教授
勝浦令子 東京女子大學教授
石井公成 駒澤大學教授
譯者簡介:
辛如意
臺北市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碩士畢業,同研究所博士肄業。翻譯著作有《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中國佛教研究入門》、《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空色勾玉》、《白鳥異傳》、《薄紅天女》、《風神祕抄》、《川之光》等書。
作者序
序言一
末木文美士(編輯委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佛教史研究在新史學領域形成中顯著發展,這些研究成果彙整為家永三郎、赤松俊秀、圭室諦成共同監修的《日本仏教史》全三卷(法蔵館,一九六七)、舊版《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全九卷(一九七二─七五)等,成為有口皆碑的通史著作典範。
戰後發展的佛教史,其特徵是根據鎌倉新佛教的中心史觀所形成。換言之,就是將新佛教的代表祖師親鸞、道元、日蓮視為日本佛教的巔峰人物,有關其生涯或思想,甚至所建構的新佛教諸宗發展史則成為研究核心。至於古代佛教的意義僅在於成為新佛教的發展前提,所謂的舊佛教,在中世亦被視為應被新佛教超越的保守派。近世以後因沿襲中世新佛教並邁向墮落的時期,故而評價甚低。
然而,黑田俊雄於一九七五年倡說的顯密體制論卻推翻以上觀點。黑田主張中世時期是由顯密佛教的體制派佛教(所謂的舊佛教)掌握實權,新佛教堪稱只屬異端的少數派。如此說法遭學界大肆批判,但至少讓日本佛教史的研究方向產生顯著轉變,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顯密體制論出現後,學者不僅關注新佛教,對於過去被視為舊佛教的發展動向亦十分矚目。律宗的社會活動、密教儀禮、神佛習合等課題,過去一直被漠視的時代發展趨勢,顯然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學者並非針對個別研究宗派史,而是從整體觀點來闡明佛教史。這種新研究是以對寺院聖教進行堅實的實證發掘為基礎,並在史學、佛學、文學、美術史等多元領域的研究者協助下所產生的豐碩成果。
鎌倉新佛教中心史觀瓦解之後,顛覆了將中世視為佛教史巔峰期的觀點,促使對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佛教皆各具價值的觀點表以認同,並進行研究。此外,並非只局限於日本國內,在亞洲拓展的研究領域亦獲得嶄新的洞見。
在此趨勢中,擔任責任編輯委員的筆者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們,於一九九二年至二○○一年舉辦日本佛教研究會,與多方領域的研究者進行密切交流,此後編輯並刊行《日本の仏教》全九卷(法蔵館,一九九四─二○○一)、《日本仏教34の鍵》(春秋社,二○○三),就此致力於開拓新方向。
此次筆者適逢《新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刊行,加上當時身為執筆主力的大久保良峻、佐藤弘夫、林淳、松尾剛次予以協助編輯,目標在於完成堪稱是近年日本佛教史研究集大成之通史著作。日本編共由五卷構成(第十一至十四卷),分別是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各卷皆由六章所構成,若有跨時代主題而難以設定在某特定時期之際,則以特論形式另行處理。至於沒有列入通史介紹,內容卻耐人尋味的話題,則透過專欄加以補足。最後的第十五卷將旨趣略做變更,依照不同主題來探討日本佛教的現狀及課題,同時以編輯委員的提議做為總結。筆者期盼本系列不僅打破過去定型化的佛教史形象,亦可成為今後新佛教史研究的出發點。
序言二
大久保良峻(編輯協力)
本書是日本佛教史系列的首冊,探討範圍是從古代佛教至中世佛教萌芽的過程。作者們根據個別主題撰寫,從不同構想來探討同樣課題,相信此書將成為議論豐富的著作。以下是筆者淺見,盼能做為本書序言。
過去日本人記憶中的「ごみや(gomiya,五三八)、がごごに(gogoni,五五二)佛教傳來」,分別是指五三八年、五五二年的佛教公傳之說。不僅探討究竟何者正確而各持見解,更出現各種檢證。然而,雖說不必過於期待能有具體年份顯示的新資料出現,但若將佛教大致歸納為從六世紀開始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那麼研究者亦不會輕易接受如此籠統的說法。
其次,以聖德太子為核心人物的佛教主題,常成為眾所談論的話題,不僅將「三經義疏」彙整為三部著作來討論,更有僅針對《維摩經義疏》來提出偽撰之說,或單獨探討其他兩部著作的情況。或許「三經義疏」是由號稱為聖德太子的人物所撰,或從朝鮮半島渡日的菁英團體共同撰寫的著作,其內容探討亦成為研究課題。
素以推行社會福祉事業而著稱的行基,屢被描繪成傳說中的神異僧。行基在日本佛教史上是首位大僧正,其次是天台宗的良源,相傳此人亦具有神通力。兩者所擁有的神通特質,究竟具有何種意義?
探討奈良佛教之際,南都六宗的相關知識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若說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正是形成日本佛教的礎石,如此說法亦非過言。其中,最著名的事蹟就是鑑真五次籌畫東渡卻無法遂願,至第六次方能抵日。鑑真正式傳入戒律,顯得意義重大,東渡攜來的天台典籍則是促成最澄入唐的遠因。
至於平安佛教方面,卻無法輕易斷定其特徵。原因在於即使從最澄與空海入唐求法開始描述,但因日後的發展過於多元化,在做為鎌倉時代以後的佛教基礎上形成了綜合性、複合性的因素所致。平安佛教的特性,在於自印度發展佛教以來初次將一切思想全盤吸收,堪稱是極能表現日本特色的時代。再加上比叡山以舊譯《法華經》(《妙法蓮華經》)為根本經典的天台法華教學為準繩,這意味著經文用語被大量導入日語之中。如此情況從古典文學延伸至現代,對日文語彙形成貢獻良多。
究竟該如何討論如此風貌的時代?密教久盛不衰,穩居要位。若以「顯密」一詞來說明佛教的整體樣貌,則在掌握大原則時相當便利,但在教學方面,密教與顯教的定義不斷變化,顯密的用法略顯含混不清。誠然,台密與東密在對密教的基本認知上亦不相同。值得矚目的是,淨土教真正邁入蓬勃發展,卻並未妨礙密教之存在。
從佛教的垂迹思想來闡述佛教融入神祇的概念亦成為定論。若針對密教而言,曼荼羅描繪的諸尊應與中國、日本密教所說明的「自本垂迹(從本垂迹)」這個層面有所關聯。
院政期佛教應是今後更常被探討的領域,由此可窺知這項領域將有大幅研究進展,今後將呈現更豐富多元的觀點。
至於該如何探討女性與佛教,這項領域在近年亦以多元化角度進行檢證。如何闡明龍女成佛的課題並非易事,日本女性是如何將龍女形象與自身重疊,此問題頗耐人尋味。即身成佛雖在不同理解認知下進行探討,但在教學方面難有具體人物佐證,往往將龍女視為即身成佛之代表,這項課題亦顯得意義重大。
本書以「日本佛教的基礎」為題名,探討時期是從佛教初傳至鎌倉佛教發展之前。時代配置是基本要件,並用心融入其他課題。此外,並依照各作者的專攻領域,以思想或思想史、歷史等標示法來提示,如此可顯示資料與史料的用語差異。在此同時一併進行獨自研究,提示個人見解,但本書的編輯方針是採取不否定其他立場,目的在於介紹各種具可能性的說法。然而,提示當前學問發展水準是重要課題,這是自不待言。儘管在個別研究中大致掌握整體方向,並重視文獻考證,但在追求所謂總覽圖式化的情況下,將重點置於個別事例檢證之際,學問研究的方法論仍多有不同。筆者或許要求讀者應採取圓融的閱讀方式,唯盼讀者能深入理解本書各章所摸索的課題。
總序
釋果鏡(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弘揚漢傳佛教,從根本提昇漢傳佛教研究的品質與水準,一直是本所創辦人念茲在茲的心願。這是一場恆久持續的考驗,雖然中華佛學研究所自知能力有限,但仍然願意傾注所有心力,結合海內外的先進與同志,共同攜手為此一目標奮進。
在佛教學術研究的領域,日本學術界的成果一直受到全世界的肯定與注目。「新亞洲佛教史」此一系列研究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結集,十五冊的規模,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從耆宿到新銳,幾乎網羅無遺,可以說是當今日本佛教學界最具規模的成果展示當不為過矣。本套「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海納萬有,概而言之,其重要性約有數端:
(一)「新亞洲佛教史」雖然以印度、中國、日本三大部分為主,但也兼顧中亞、東南亞、越南、韓國等不同地區,涵蓋南傳、漢傳、藏傳等不同的佛教傳統;處理時段從佛陀出世迄於今日。就目前同性質的著作之中,處理時間之長遠,空間之寬闊,迄今尚未有出於其右者。
(二)傳統佛教史的寫作總是詳古略今,無法充分呈現佛教演變的歷史面貌。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對於近世以降佛教演變的軌跡著意甚深,可謂鉅細靡遺。
(三)傳統佛教史大多集中於思想概念以及政治關係的描述,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在可能的範圍內,嘗試兼顧語言、民俗、文學、藝術、考古學等文化脈絡,開展出各種認識佛法的不同可能性。
職是之由,「新亞洲佛教史」不僅是時間意義上,更重要的意義是一種研究範式的建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取得佼成出版社正式授權,嘗試將日本佛教研究最新系列研究成果介紹給漢語文化圈。其間受到各方協助,特別是青山學院大學陳繼東教授居中聯繫,其功厥偉。同時也要感謝佼成出版社充分授權與協助,讓漢語文化圈的讀者得以接觸這套精心策畫的研究成果。透過高水準學術研究作品的譯介,借鏡世界各國佛教研究者的智慧,讓漢傳佛教研究的境界與視野更高更遠,這是中華佛學研究所責無旁貸的使命,以及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序言一
末木文美士(編輯委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佛教史研究在新史學領域形成中顯著發展,這些研究成果彙整為家永三郎、赤松俊秀、圭室諦成共同監修的《日本仏教史》全三卷(法蔵館,一九六七)、舊版《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全九卷(一九七二─七五)等,成為有口皆碑的通史著作典範。
戰後發展的佛教史,其特徵是根據鎌倉新佛教的中心史觀所形成。換言之,就是將新佛教的代表祖師親鸞、道元、日蓮視為日本佛教的巔峰人物,有關其生涯或思想,甚至所建構的新佛教諸宗發展史則成為研究核心。至於古代佛教的意義僅在於成為新佛教...
目錄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釋果鏡
序言一 末木文美士
序言二 大久保良峻
體例說明
【第一章】佛教東傳與流布 吉田一彥
第一節 佛教東傳的歷史定位
第二節 《日本書紀》描繪的佛教東傳
第三節 五三八年佛教傳入之說的發展系譜
第四節 飛鳥寺建成
第五節 聖德太子的形象塑造與聖德太子信仰
第六節 佛教流布
專欄一 法隆寺 新川登龜男
【第二章】奈良佛教的發展 曾根正人
第一節 奈良佛教的特質
第二節 奈良佛教的基層結構
第三節 國家佛教開始運作
第四節 奈良佛教的設計模式
第五節 國家佛教的完備
專欄二 天平寫經 杉本一樹
【第三章】最澄、空海的改革 大久保良峻
第一節 平安佛教的黎明
第二節 最澄與空海
第三節 最澄與空海的思想
第四節 天台宗的發展
專欄三 空海的入唐目的 藤井淳
【第四章】佛教日本化 上島享
第一節 探論中世佛教的形成
第二節 古代佛教的成熟
第三節 中世宗教秩序的形成
第四節 中世權門寺院的形成——攝關期的國家與權門寺院
第五節 中世佛教的特質
專欄四 淨土信仰的一大觀點——對於念佛的理解 梯信暁
【第五章】神佛習合的形成 門屋温
第一節 何謂神佛習合
第二節 發現「神道」
第三節 創建神宮寺
第四節 護法善神的形成
第五節 本地垂迹說的形成
第六節 本地垂迹說的發展
專欄五 舍利信仰 布萊恩.魯伯特
【第六章】院政期的佛教發展 三橋正
第一節 院政的形成與佛教
第二節 白河天皇親政與法勝寺
第三節 白河、鳥羽院政期的佛教界與僧侶
第四節 院政期佛教的特質
專欄六 兩界曼荼羅的形式變化 冨島義幸
特論 女性與佛教 勝浦令子
第一節 尼與尼寺的系譜
第二節 佛教女性觀在接受型態上的發展系譜
專欄七 戀愛與佛教 石井公成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釋果鏡
序言一 末木文美士
序言二 大久保良峻
體例說明
【第一章】佛教東傳與流布 吉田一彥
第一節 佛教東傳的歷史定位
第二節 《日本書紀》描繪的佛教東傳
第三節 五三八年佛教傳入之說的發展系譜
第四節 飛鳥寺建成
第五節 聖德太子的形象塑造與聖德太子信仰
第六節 佛教流布
專欄一 法隆寺 新川登龜男
【第二章】奈良佛教的發展 曾根正人
第一節 奈良佛教的特質
第二節 奈良佛教的基層結構
第三節 國家佛教開始運作
第四節 奈良佛教的設...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