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成三部分,每部分各有三章。三大部分包括:生涯發展與規劃、職場群我倫理,以及職涯管理工具。本書主張,在個人生涯發展過程,此三部分缺一不可。除了對生涯規劃即早思考與啟動,還要對於群我倫理有完整的認識,再加上自我管理工具作為輔助,可以讓自己有更佳的生涯表現與滿足。
書中除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引用真實案例作為說明,同時提供相關理論作為輔助,讓學生在學習此領域能兼顧理論與實務。此外,每個章節皆精心設計課後思考題目,可以供學生作為課後自我練習使用,也可以成為教師上課使用的實作教材。透過回顧與練習,以實際行動將生涯規劃與職涯管理的觀念與方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思考工作與生活的目的和價值,提高生涯規劃的動機,並促進職涯管理行動。
作者簡介:
魏郁禎
現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研究領域
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
生涯輔導相關經歷
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
勞動部共通核心職能講師
大學優良導師、職涯導師
開設之職涯通識課程教學評鑑第一
企業顧問、教育訓練講師
教育部大專校院職涯輔導工作計畫主持人
大專生涯規劃桌遊設計人
作者序
職場生存是一門龐大的學問,人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在工作環境中、在學校裡、在姻親家庭關係裡。
近些年來,因著職場的議題熱門,加上雜誌的推波助瀾,坊間和這個主題相關的大眾書籍琳瑯滿目。有的從部屬的角度出發,有的從主管的角度著眼;有的是正面的鼓勵與教化,有的則是從黑暗面提醒警示。此外,電視宮廷劇的流行和題材引人,也讓不少作家將劇中情節拿來和當今職場環境做呼應,出版許多教戰手冊,加上各大媒體大篇幅報導與探討,顯示職場生存已經是當代的顯學之一了。
筆者自2010年9月在大學裡開設這門課,除了臨危授命、因緣際會以外,更懷抱著減少學生未來在職場上的不必要錯誤、提升學生的工作與職場倫理素養、協助學生進入社會前做好更完備的職涯規劃的想法。幾年下來,不斷的累積授課資料和案例,也益發覺得這門課對現代大學生經營職涯發展來說相當重要,從社會進步與整體運作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同時,學生給筆者的課後回饋也是筆者持續不斷努力的動力。
在諸多實務界先進的懇託下,雖明知出版教科書對於自己的學術地位與發展並無助益,但最後還是站在能夠為更多對此領域感興趣的教師和學生盡一點棉薄之力,因而決定將這幾年在這門課累積的教材和資料進行文字的整理,讓這本書可以做為以一個學期為時程來使用的教科書,也同時可以適合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讀者自行閱讀。
關於本書的架構
這本書的架構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生涯規劃思考與行動」,是學習職場生存最關鍵的部分,討論個人興趣、人格特質和生涯選擇等主題。之所以最關鍵是因為,「規劃」是所有行動之始,合適的職涯規劃可以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接受足夠的專業訓練,讓自己找到適切的工作環境,並且將自己的專長所有發揮。進一步說,人一生多半的時間是在工作,加上職涯中轉換跑道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不僅不容易,也需要勇氣,因此,在學生時代就清楚了解自己未來的方向顯得相當重要。知道方向以後,就知道該如何往那個方向努力,同時,倘若可以在自己喜愛的領域裡工作,即便遭遇一些挫折也可以較輕易的解決生涯危機。
第二部分則是職場中的群我倫理主題,從各個最常見的角度探討工作時的人際互動。最常見的互動對象為上司(上級、老闆、主管)、同事、客戶、部屬(屬下)等,本書都會有專章來針對這對對象進行討論。書中舉例偶以企業做為情境,偶以學校環境作為舉例,同時也提醒同學在尚未有正式的職場經驗時,可以把師長、父母、長輩、學長姐等當作學習臨摹的對象,從中學習群我關係的知識應用。
第三部分則是具備支撐整個職涯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管理工具和知識,諸如:時間管理、形象管理,以及財富管理議題。其一,一個人在整個生涯中的時間相當有限,卻是唯一人人公平的資源,如何善用時間,將對職涯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其二,形象管理則是職場人不容忽視的,特別對於新鮮人來說,在進入職場大展身手之前,就得想辦法取得職場門票,倘若只知道充實自己的專業內在,卻忽略了外在的細節,則可能讓潛在雇主與客戶拒絕與你往來,或減少他人願意給你表現的機會,因此個人品牌的建立和形象管理與職涯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最後,人在職涯打滾除了貢獻所學追求成就以外,還有一個根本的要素:追求經濟滿足。即便擁有滿意的職業、穩定的薪資,一個欠缺財富管理能力的工作者,也可能讓自己的生涯陷入窘困之中。
因此,本書整合三個角度,希望透過這三部分的學習,協助讀者在職涯發展上有較佳的收穫。本書有別於坊間的生涯規劃教科書,並不將重大篇幅放在生涯理論與概念上,避免大學生在閱讀上較難以產生興趣,因此減損了學習效果。因此,整合「職涯規劃」、「職場倫理」和「職涯管理工具」三大主軸,希望讓讀者在一本教科書裡可以認識這三個重要領域,開啟他對相關內容的興趣與重視,即便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後,便可以針對這些主軸持續尋找成長管道。
本書使用的理論與實務
本書希望能以大學生為主要的讀者群,並作為教科書角色出發來撰寫的。筆者希望這本書能有別於一般艱深難懂、充滿專有名詞和理論的教科書,能夠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來陳述並傳遞所有提到的觀念和相關知識。同時又希望能和市面上聳動的職場系列書籍有所區隔,展現一定程度的知識基礎和理論依據。
因此,作者嘗試著在書中融入自己專長的專業領域(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加上實際的案例,彙整成一本較能吸引大學生,同時能對他們的職涯發展具體產生興趣,進而有所行動的書籍。
本書所使用的理論除了職涯規劃與管理的相關理論以外,亦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上游基礎理論知識,若從應用學科來說,下游的管理學、組織行為學領域裡談論的原則和實務作為,在本書中都可以找到影子。舉例來說,第三章討論和上司的群我關係,有時候為了爭取某些資源必須透過非正式的管道,這就是政治學理面談的「權力戰術」與「政治行為」應用;第六章談上司與下屬的群我關係,所舉的例子使用大量的「激勵理論」概念;第八章談的「形象管理」在過去十年是組織行為領域熱門的研究議題之一,許多研究指出,形象管理最常被應用在應徵者面試階段,透過適度的印象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獲職機會以及工作上主管的績效評比。
此外,為了讓所有的觀念說明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實感,本書試著大量舉出筆者自己以及親自聽聞或見到的經驗作為案例。有時候為了保護當事人,會將內容做某種程度的轉換,但盡可能維持闡述的精神,故事或案例的目的在於協助讀者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涵,而並非在於探知某個機構或個人的八卦。讀者在閱讀本書所舉的例子後,可以經由多觀察發現自己身邊其實也充斥著許多類似的情節和故事上演著,這些自己或他人的故事也都是學習本書議題的絕佳材料。
關於閱讀本書的方法
如同上述所言,此書分三大部分,同時希望讀者能透過三大部分的學習和累積,達到有效的職涯規劃和成效。在閱讀上,如果能夠由第一部分開始循序漸進閱讀自然最佳,但若在生涯規劃已經相當明確且有具體行動者,亦可以不受本書章節設計的方式,自行以感興趣的章節開始閱讀。
為了讓學生在閱讀此書時,不似一般專業教科書枯燥,盡可能以輕鬆白話的方式來呈現,並把過於專業與理論的內容,以註解方式統一放到該章節最後之處,讀者要是對某特定的專有名詞或觀念想更進一步了解,可以參照註解延伸學習。
此外,一個領域知識及概念的形成是必須透過廣泛閱讀與學習的,因此,本書也盡可能的為讀者蒐集可以進一步探索的材料,包括書籍、雜誌與電影,置於章節後方的參考書目中,或提供相關推薦說明。所有在本書中提到的書籍名稱或引用書籍內容,都會在該章節後方列出詳細的書目參考資料,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參考閱讀。
最後,為了協助使用此書籍作為教科書的教師在教學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本書也提供了部分課後作業或討論問題,以供教師上課使用,或供讀者於閱讀完書籍章節後進一步學習使用。換言之,您可以跳過這些篇幅,或者也可以停留,使用它。
最後,要提醒讀者,職涯規劃與管理,和統計學、社會學等專業學科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它沒有標準公式和答案,需要更多個人的思考和價值判斷,因此,本書中使用的任何說明和案例,都僅能作為前人之經驗參考,而非解答。這是使用本書要格外小心的地方。
職場生存是一門龐大的學問,人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在工作環境中、在學校裡、在姻親家庭關係裡。
近些年來,因著職場的議題熱門,加上雜誌的推波助瀾,坊間和這個主題相關的大眾書籍琳瑯滿目。有的從部屬的角度出發,有的從主管的角度著眼;有的是正面的鼓勵與教化,有的則是從黑暗面提醒警示。此外,電視宮廷劇的流行和題材引人,也讓不少作家將劇中情節拿來和當今職場環境做呼應,出版許多教戰手冊,加上各大媒體大篇幅報導與探討,顯示職場生存已經是當代的顯學之一了。
筆者自2010年9月在大學裡開設這門課,除了臨危授命、因緣際會以外...
目錄
Part1 生涯規劃思考與行動
第1章 生涯規劃與職涯管理的理論
第2章 啟動生涯規劃
Part2 職涯中的群我關係管理
第3章 如何和上司相處
第4章 如何與同事互動
第5章 如何與客戶相處
第6章 如何領導下屬
Part3 職涯發展的管理工具
第7章 有效時間管理
第8章 個人品牌與形象管理
第9章 金錢觀與財富管理
Part1 生涯規劃思考與行動
第1章 生涯規劃與職涯管理的理論
第2章 啟動生涯規劃
Part2 職涯中的群我關係管理
第3章 如何和上司相處
第4章 如何與同事互動
第5章 如何與客戶相處
第6章 如何領導下屬
Part3 職涯發展的管理工具
第7章 有效時間管理
第8章 個人品牌與形象管理
第9章 金錢觀與財富管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