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不僅改變了我們溝通的方式,也影響著人類的未來……
聞名全球的翻譯名家從文學小說到流行暢銷歌曲,從納粹審判法庭到二戰軍事解碼,
剖析「翻譯」如何展現文化的繁複面貌【本書特色】1.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年度好書,《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評論高度肯定
2. 優秀譯者聯合推薦:
◎ 多麗絲.萊辛《祖母,親愛的》譯者宋瑛堂
◎ 喬瑟夫.喬佛《一袋彈珠》譯者范兆延
◎ 凱薩琳.艾登《熊與夜鶯》譯者穆卓芸
◎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譯者尉遲秀
◎ 師大翻譯所教授賴慈芸
◎ 卡謬《反抗者》譯者嚴慧瑩
【內容簡介】● 翻譯只是在尋找不同語言中相對應的詞彙嗎?
● 為何翻譯文學總是無法呈現原汁原味的原文?
● 譯者總有一天會被Google翻譯取代嗎?
● 口譯制度為何源自納粹罪犯的終極審判?
● 自動翻譯機器的想像與發明,居然跟冷戰競爭息息相關?
● 《阿凡達》為何是一則翻譯的寓言,講述了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
翻譯看似是門輕鬆簡單的技藝:只要一本字典,自然能寫下流暢的譯文。然而,本書回顧數十萬年的歷史,告訴你翻譯並非如此。
本文不僅從上百個例子,破除超過三十種關於翻譯的迷思,更從史前時代便存在的口譯活動,一路談到數位革命持續研發的自動翻譯。作者分享親身經歷,更引用大量文獻,徹底分析翻譯的每一個面向,包括誕生於字典之前的翻譯、歐盟在翻譯上實踐的平等人權、圖書翻譯的全球趨勢,乃至於不同物種之間的訊息傳遞……在全球訊息無時差傳遞的二十一世紀,無論是對人工翻譯或是自動翻譯有興趣,本書都能讓你了解翻譯如何持續改造了日常生活的溝通媒介。
【各界好評推薦】★ 本身是英翻日譯者的村上春樹曾說,書一旦被翻譯,就成了譯者的作品。但談到譯本忠實與否,東西方讀者經常是在雞同鴨講。以曼布克國際獎《素食者》事件為例,韓文讀者和英文讀者各自表述,各有各的堅持。我欣見本書分章闡述口譯和筆譯,也儘量不把文學翻譯和文件翻譯混為一談。「譯文無法取代原文,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事實。」但作者隨即在第二段改口,「這種說法顯然是錯的,因為翻譯『就是』用來替代原文。」對翻譯任何一面相有所執著的讀者,必能從本書找到印證。另外,書中包含一首中文順口溜的十一種英譯,一定讓讀者歎為觀止。──多麗絲.萊辛《祖母,親愛的》譯者宋瑛堂
☆ 有更了解翻譯的讀者與大眾,才有更好的譯者與譯文。坊間不乏介紹翻譯技巧與翻譯理論的書,卻少有將翻譯「翻譯」給大眾,讓更多讀者認識為何翻譯、為誰翻譯、翻譯到底在做什麼的書。作者貝洛斯旁徵博引,行文妙趣橫生,深入淺出介紹了這個人類最古老活動之一的前世今生,結尾更對語言與翻譯做了深刻有力的顛覆。對讀者和譯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凱薩琳.艾登《熊與夜鶯》譯者穆卓芸
★ 深入淺出,太精彩了,從定義到實務兼論歷史與文明,再回到哲學思辨,用最淺顯的語言從方方面面引領讀者認識翻譯。讀到最後一章,看到貝洛斯説得如此清明:「我們都不一樣⋯⋯我們都一樣⋯⋯沒有這兩項預設,翻譯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我們想稱作社交生活的事情,都不可能存在。翻譯只是人類境況的別稱。」我只能說,他成功地回答了「何謂翻譯?」這個問題,他成功地翻譯了翻譯。──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譯者尉遲秀
☆ 台灣是重度依賴翻譯的社會,對翻譯的討論卻相當不足,偶有討論也以指責譯者居多。雖然「對等」在翻譯研究學界已經過時許久,但多數讀者、批評者、客戶、甚至一些譯者同仁仍堅守「信達雅」不放,頗讓人無奈。本書探討翻譯的本質與譯者承受的諸多誤解,雖然筆調輕鬆幽默,我輩譯者讀來可是滿紙辛酸,笑中帶淚。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名句「所謂詩,就是會在翻譯中失掉的東西」常被拿來貶抑翻譯,作者則指出語言用來辨別群我的功能更甚於溝通,因此「會在詩中失掉的不是翻譯,而是社群。」尤其深得我心。──師大翻譯所教授賴慈芸
★ 收到《你的耳朵裡是魚嗎?》這本書,立刻起了狐疑,像我這種以翻譯為工作的人會感興趣,一般讀者看譯文成品就好,會對翻譯這門學問感興趣嗎?讀完書之後,狐疑全消,不得不佩服作者論述的能力,除了呈現翻譯的理論與種種面相之外,佐以風趣的實例,穿插逗趣的小故事秘辛,讀起來令人津津有味,展現了翻譯這門「藝術」的全貌。本書談的不僅是翻譯,更涉及語言歷史和語言學,旁徵博引,縱貫古今歷史、橫跨世界上多種語言,經常短短一段文字就足以撩起莫大省思。翻譯這個活動與思維模式之間的複雜關係,這本書深入淺出地探索,帶領所有讀者一睹翻譯的奧妙與趣味。──卡繆《反抗者》譯者嚴慧瑩
☆ 貝洛斯從人類學的角度分析翻譯活動,從中發展出更宏大的計畫。陳舊的理論深陷困境,但是貝洛斯十分實際而活潑,他不會畫地自限。這是因為他碰觸到了嶄新的事物……他的創新十分耀眼。──《紐約時報》
★ 在翻譯的討論底下,本書蘊含了富有原創性的文化史。本書適合所有對文字、語言與文化人類學有興趣的讀者。貝洛斯對翻譯的關注極度迷人。──《經濟學人》
☆ 本書揭示了語言的多樣性,以及它在人類活動中佔據的位置。本書由翻譯專家所寫,是一趟旋風般的旅程,將帶領你走遍翻譯的大道與小徑,從文學小說到車輛維修手冊,從紐倫堡大審判到二戰軍事解碼,體會翻譯各種令人讚歎的面貌。──《蘇格蘭人報》
★ 貝洛斯提出了許多矛盾、趣聞以及機智的解決辦法……他的見解引人深思、拆解難題,也精采地剖析了人類如何處理全球溝通的巴別塔問題。──《泰晤士報》
☆ 這本知識豐富的書從大眾文化為我們敞開探討翻譯的大門……閱讀本書廣大的規模就像在修習一門翻譯的研討課,觸及了翻譯的歷史、批評、挑戰與(那個可能和電腦相關的)未來,以及此刻口語與書寫的翻譯實踐……本書的成果既有趣又扣人心弦。──《洛杉磯時報》
★ 貝洛斯徜徉在翻譯活動多樣的歷史樂趣,以及翻譯此刻無處不在的現象……他期許我們更大量地「做翻譯」。有了這本書,我們甚至能開始享受翻譯的趣味。──《週日電訊報》
☆ 關於語言、言說與翻譯的卓越與嶄新探討。在每個精簡、力道十足的章節,貝洛斯分析了語言學、哲學、字典、機器翻譯、聖經翻譯、國際法條、紐倫堡審判、歐盟,以及同步口譯的崛起……我大可以說任何對翻譯有興趣的人都應該閱讀本書,但這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事實正好相反,就算你對翻譯沒興趣,都應該閱讀這本才氣過人的書。──德國重量級詩人與譯者麥可.霍夫曼
★ 本書的作者曾獲翻譯獎項,也是一位比較文學教授,他深入淺出地談論相當重要的文化,並且展示了原創與追根究柢的智慧。本書標題改寫自道格拉斯‧亞當的科幻小說《銀河便車指南》,其中提到任何人只要將「巴別魚」放進耳朵,就能聽懂所有你能想像的語言。不過,真有這麼簡單就好了……翻譯容易讓人迷失,但也正因為如此,貝洛斯機智地宣稱:「我們應該翻譯更多」。──《出版人週刊》
☆ 貝洛斯採取了相當基進的不同策略。如同他「銀河便車指南式」的標題所暗示,貝洛斯想讓翻譯變得有趣……無論你對語言與翻譯的興趣有多少,《你的耳朵裡是魚嗎?》都是一本重要的讀物。簡單來說,本書是一本成功之作。──《獨立報》
★ 忘了耳朵裡的那隻魚吧,提到翻譯時,貝洛斯才是你應該聽的。貝洛斯拋棄了任何老生常談,提醒了我們英語(以及任何其它語言)是多麼靈活的工具。本書妙趣橫生、分析獨到,從納博柯夫的不安全感,談到Google翻譯工具如何滋長我們和語言之間溫柔,甚至浪漫的關係。──智利著名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2666》譯者娜塔莎.威默
作者簡介:
大衛.貝洛斯 David Bellos
英語世界重要的翻譯家與傳記作者。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法文系Meredith Howland Pyne講座教授與比較文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該校翻譯與跨文化溝通計畫的負責人。目前已累積超過二十部文學譯作,其中翻譯阿爾巴尼亞最重要小說家之一Ismail Kadare的小說讓他榮獲曼布克國際文學獎。最近一本著作《世紀的小說》(The Novel of the Century)講述了雨果撰寫《悲慘世界》的歷程,榮獲巴黎的美國圖書館獎。
目前的研究興趣擴及版權史以及版權在形塑現代文學與社會過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的翻譯生涯企圖將法語文學推展到世界文學的舞台,也致力於透過翻譯研究重新發掘法語作家的嶄新意義,提供讀者不一樣的閱讀視角。"
譯者簡介:
▌陳榮彬
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2018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50餘種,近年代表性譯作尚包括海明威經典小說《戰地鐘聲》,還有《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41屆金鼎獎評委。
▌洪世民
外文系畢,曾任職棒球團翻譯、主編雙語刊物,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如何獨處》、《在一起孤獨》、《如果人生有地圖》等。
章節試閱
第二章
人類如何進行跨文化溝通?談翻譯的必要性
翻譯能夠避免嗎?
翻譯這種現象無所不在。從聯合國到歐盟,從世貿組織到許多其他規範著現代人各種基本生活面向的國際組織,都在進行翻譯活動。翻譯是現代商務的必備要素,幾乎所有的主要產業都會因為業務需要而使用譯文,甚或自行翻譯。我們家裡的書架上有外文書的譯本,大學每一門學科裡所有課程的參考書單也有,加工食物的標籤亦不例外,組裝家具的說明書內容同樣有譯文。在生活中,我們怎麼少得了翻譯?從自動提款機螢幕上的雙語訊息到各國元首之間的機密對談,從新手錶的保證書到世界文學經典作品,我們隨時隨地都需要翻譯,因此似乎根本不需想像也知道,如果沒有翻譯,我們的世界會變得如何。
不過,事實上如果沒有翻譯,我們的日子還是過得下去。我們可以不用翻譯,而是學好我們跟外國人打交道時必備的各種外語。我們也可以決定採用某個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或者規定在與外國人溝通時都使用某個共通語言。但是,如果我們不願採用共通語言,也拒絕學習我們需要的外語,我們還是可以選擇不跟那些只會外語的人打交道就好了。
以上三種選項似乎都很極端,而且這本書的任何一位讀者都很可能認為這些是不合理的選項。但這三種用來解決跨文化溝通難題的方式可不是憑空想像,因為歷史上都曾有人採用。更有甚者,與現代世界裡看似理所當然且無可避免的翻譯文化相較,可能更接近歷史事實的狀況是,為了拒絕翻譯,各國的先人往往會採用上述某種(或多種)方式。許多社會雖然選擇不進行翻譯活動,但日子還是過得好好的。這是一個我們在討論翻譯現象時常常避而不談的重要事實。
第二十七章
文學如何在世界市場出版?從文學譯者的地位談起
放眼說英語的世界,沒有「文學譯者」這種職務,剛入行者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酬勞方面,文學翻譯是按件計酬,時薪相當於臨時保母。從事文學翻譯的人大都有其他所得來源支付房屋租金和柴米油鹽。雖有例外,但譯成英文的文學翻譯主要是業餘愛好者在做。
但這樣的翻譯工作事實上在國際新文學作品的流通上扮演要角。全球角色和地方認同之間的差距,或許是這一行最令人好奇的一件事。譯成任何語言的文學翻譯,有別於多數其他語言工作的數項特徵。首先,相較於商業、法律或技術領域,文學翻譯的時間限制較自由。譯者要負的責任也沒那麼艱巨沉重。在法庭上、醫院裡和維修手冊中若有誤譯,可能會立刻對他人造成傷害。搞砸一部傑作當然有其影響,但對譯者或委託人的威脅相差甚遠。撰寫流暢的散文來代替用德文或西班牙文說的故事,也比用英文撰寫有關巴倫支海(Barents Sea)邊界議題的俄文文件摘要來得愉快。以上種種都說明這個事實合情合理:用英文改寫外國小說的譯者,待遇低,能見度低。他們的日子不算難熬。
日本的情況有天壤之別。柴田元幸無疑是日本最著名的英翻日翻譯家。他的出版社推出「柴田元幸翻譯系列」,書店也開闢專區陳售他的譯作。他的名字不僅出現在封面,字體大小也與作者同級。
日本文學譯者享有等同英美作家的地位。許多作家與譯者都是家喻戶曉的名字,甚至有一本專門聊他們的名人八卦書《翻譯家列傳入門》(翻訳家列伝101)。
與英、美相比,許多其他國家會授予譯者更高的象徵和實質獎勵。在德國,文學譯者通常可從他們翻譯的書籍拿到豐厚的版稅,法國文學譯者的酬勞也比美國同儕來得好。英語世界中,幾乎所有文學譯者白天都有正職工作來支持他們的副業,但在法國、德國、日本和其他地方,你可以把翻譯當專職工作來資助你的第二天職,例如自己創作。
文學翻譯在遠東、歐陸和英語母語世界出現如此懸殊的社會、經濟差異,反映了全球翻譯流動的失衡。文學翻譯在「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套用帕斯卡爾.卡薩諾瓦(Pascale Casanova)的話,是往中心或往外圍翻譯──時的語言情境天差地別,勢必會對工作完成的方式產生全面性的影響。
位於全球文學作品傳播外圍的文化,積極進入傳播的核心。文學翻譯作品的文化地位,首先就由這個簡單的事實決定。它讓讀者得以接觸外國文學作品。反觀位處核心的語言,一本新書是否來自國外就不特別重要了。外國新作必須用其他方式在這個文化裡贏得一席之地。但既然此時此刻世界只有一種核心語言,翻譯實務的鴻溝自然位於英語和其他語言之間。
把新作品譯成英文幾乎都要運用文如行雲流水、相對不露痕跡的翻譯風格。這顯然和以下事實有關。就像新進作家,之前沒沒無聞的文學譯者較難找到出版商聘用他們。但實際上,上市的英譯書很少是譯者努力的直接成果。目前出版的國際文學作品,大都是責任編輯挑選,而他們選書的依據是國際書探和外國出版社的推銷,以及在全球書展上的閒聊。文學譯者幾乎都要到出版商已經決定出版時,才會知道他們下一本書是什麼。
在英國和美國,沒有多少出版界的高級主管會讀法文以外的外語。這種頗令人尷尬的情況使得任何想打入世界文學市場的其他語言作品,若譯成法文就算稱不上先決條件,也是一條非常實用的途徑。諸如伊斯梅爾.卡達萊、哈維爾.馬里亞斯(Javier Marías)等作家的國際文壇生涯,皆始於他們作品的法文譯本被英美出版商閱讀。不過,也有許多作品獲編輯青睞,得到翻譯機會,完全是拜報導和「熱潮」所賜,而英文譯者常是這條產業鏈中唯一真正透澈了解那本書或那位作者的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責任絕不只是生產可被接受而有效果的翻譯這件已經很困難的事。
古今「經典」的重譯則有一套截然不同的限制。因此有人主張,經典譯者的責任和新作品譯者的責任不同。
第三十二章
翻譯如何體現人類的生存境況?從《阿凡達》的寓言談起
最近一次造訪印度,試著了解當地更多翻譯的事情時,我找了個下午放下工作去看電影,看了我相信是史上造價最高電影的褪色版。令我又驚又喜的是,《阿凡達》原來是一部翻譯的寓言,這就是我要在這本書的尾聲提到它的原因。
詹姆斯.卡麥隆這部科幻片的主角是被實驗室技術改造成另一種生物的人類,身高九呎,有能抓住東西的尾巴和驚人的跳傘技能。他的任務是為一家銀河礦業公司滲透一個外表跟他一樣而不斷給公司製造麻煩的獸人社會,蒐集所需情報回傳給主管,讓公司得以掃蕩那些當地居民。在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外表下,他仍是人類。
除了就外表看來已是潘朵拉星人,我們的主角也在其他方面成了潘多拉星人。他過當地人的生活,效忠已接納他的社群。這些怪異的生物是為維繫生存、繼續他們一直在過的生活而戰。我們的主角決定幫他們力保「選擇不同」的權利。
但那部電影顯然意欲將尊重差異一事做為「人類」價值的表現。所以我們的主角是潘朵拉星人的一員,或者在根本上仍是我們的一分子?礦業公司是人性的帶原者,抑或那些阻礙他們而且難以對付的獸人,才是真正體現人類熱望和靈魂的化身?
那部電影最後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這正是翻譯所提出,也必須保持開放的問題。一段話經過大幅改造的變形,偶爾納入在語言上可比作九呎尾巴的東西,要怎麼在基本的層次上保有原來的樣子呢?
一如卡麥隆的奇幻電影,翻譯實務是以兩項預設為基礎。首先,我們都不一樣,說著不一樣的語言,用深受那種語言特色影響的方式看世界。其次,我們都一樣,都能分享同樣廣泛和狹隘的各種感受、資訊、理解等等。沒有這兩項預設,翻譯就不可能存在。
任何我們想稱作社交生活的事情,都不可能存在。
翻譯正是人類境況的別稱。
第二章
人類如何進行跨文化溝通?談翻譯的必要性
翻譯能夠避免嗎?
翻譯這種現象無所不在。從聯合國到歐盟,從世貿組織到許多其他規範著現代人各種基本生活面向的國際組織,都在進行翻譯活動。翻譯是現代商務的必備要素,幾乎所有的主要產業都會因為業務需要而使用譯文,甚或自行翻譯。我們家裡的書架上有外文書的譯本,大學每一門學科裡所有課程的參考書單也有,加工食物的標籤亦不例外,組裝家具的說明書內容同樣有譯文。在生活中,我們怎麼少得了翻譯?從自動提款機螢幕上的雙語訊息到各國元首之間的機密對談,從新手錶的保證書...
目錄
序 比起翻譯的定義,翻譯活動的內涵更值得關注
第一章 每一句話都有無數種譯文:翻譯能被定義嗎?
第二章 人類如何進行跨文化溝通?談翻譯的必要性
第三章 什麼是翻譯的基礎?談跨文化溝通的理解問題
第四章 譯文與原文的真假分身:譯文真的無法取代原文?
第五章 「異國風味」的弔詭:如何讓譯文讀來像原文?
第六章 母語人士一定比較會翻譯?談翻譯能力的評估
第七章 如何確認語言的意義?談翻譯與文化的關係
第八章 破除「名號主義」:翻譯是只是在尋找對應的詞彙嗎?
第九章 翻譯先於字典存在:字典如何改變思維模式?
第十章 直譯與意譯有高下之別嗎?談逐字翻譯
第十一章 譯者即叛徒:翻譯的信任問題如何成為文明基礎?
第十二章 如何翻譯順口溜、漫畫、字幕、配音與詩作?談翻譯的形式限制
第十三章 跨物種翻譯:人類如何理解語言之外的訊息?
第十四章 每個語言都是獨特的思想體系:翻譯如何破除文明階序?
第十五章 翻譯的上下位階:語言階層如何影響翻譯策略?
第十六章 不平衡的翻譯流動:外來詞彙究竟傷害還是豐富了在地文化?
第十七章 譯者如何面對不同地區的讀者?談翻譯的策略
第十八章 翻譯如何鬆動語言的界線?談語碼轉換的文化現象
第十九章 全球化的中心與邊陲:書籍翻譯的趨勢為何?
第二十章 不可譯的法律:翻譯如何改寫國際法的「人」權概念?
第二十一章 這不是翻譯:歐盟如何實踐語言平等?
第二十二章 不受重視的翻譯產業:以國際新聞為例
第二十三章 製造自動翻譯機器:冷戰如何改變翻譯技術?
第二十四章 誕生於法律審判的口譯制度:語言轉換真能同步進行嗎?
第二十五章 笑點能夠翻譯嗎?談翻譯的目的
第二十六章 如何讓原文的特徵自然浮現?破除風格不可翻譯的迷思
第二十七章 文學如何在世界市場出版?從文學譯者的地位談起
第二十八章 譯者擁有改寫原文的權力嗎?談對等效應
第二十九章 所有符號轉換都是翻譯嗎?談翻譯與轉碼的區別
第三十章 如何公允地評價譯文?談語言教育的問題
第三十一章 譯文可以不像原文嗎?揭露翻譯的真相
第三十二章 翻譯如何體現人類的生存境況?從《阿凡達》的寓言談起
事後胡謅:告別巴別塔
警語與致謝
序 比起翻譯的定義,翻譯活動的內涵更值得關注
第一章 每一句話都有無數種譯文:翻譯能被定義嗎?
第二章 人類如何進行跨文化溝通?談翻譯的必要性
第三章 什麼是翻譯的基礎?談跨文化溝通的理解問題
第四章 譯文與原文的真假分身:譯文真的無法取代原文?
第五章 「異國風味」的弔詭:如何讓譯文讀來像原文?
第六章 母語人士一定比較會翻譯?談翻譯能力的評估
第七章 如何確認語言的意義?談翻譯與文化的關係
第八章 破除「名號主義」:翻譯是只是在尋找對應的詞彙嗎?
第九章 翻譯先於字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