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融合歷史‧藝術‧宗教‧建築‧社會的跨領域著作
★嚴選上百幅當時版畫,從圖像見證一座偉大城市的發展,每一頁都讓你神遊羅馬!
☆以近百幅精緻版畫,忠實呈現16-18世紀羅馬人對未來的願景,展現羅馬精神!
☆一本道地羅馬控才能寫出來的羅馬史,融合歷史、藝術、宗教、建築、社會等面向的跨領域著作!
16世紀,教宗面臨法國及哈布斯堡兩大政治強權威脅,「羅馬城」成為教廷回應俗世挑戰、重建威望的媒介!
曾經強盛的羅馬帝國滅亡後,水道廢棄,東西部嚴重發展失衡,改善基礎建設迫在眉睫。本書從16世紀教宗西斯圖斯五世下令搬遷梵蒂岡的方尖碑開場,介紹當時政教合一的羅馬統治者如何透過各種建設,打造實用性與神聖性兼具的城市,奠定現代化的基礎,讓羅馬在17、18世紀歐洲的「大旅遊」(Grand Tour)風潮中,成為不折不扣的「世界劇場」,風靡世界。
作者簡介: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著有《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章節試閱
〈遷移梵蒂岡方尖碑〉
(…前略…)
提到豐塔那,在現代並不是個有名的藝術家,但回到4個世紀前的歐洲,他可是個相當受矚目的人物。豐塔那的藝術成就上承16世紀風潮,下啟17世紀流行,對羅馬城市景觀的影響絕對不下於當時任何一位藝術家。有著方尖碑的聖彼得廣場,即為其一生中最成功的代表作。
豐塔那在1543年生於今日瑞士境內,學習經歷跟許多當代藝術家一樣,將羅馬視為必經的留學之地。原為石匠出身的他, 在羅馬迅速累積實務經驗,並撥空考察古代遺跡,努力學習幾何學、建築學,這些經驗對他的未來發展都有莫大助益。大概在1577年,也就是豐塔那34歲那年,認識了樞機主教菲利伽‧佩瑞蒂(Felice Peretti, 1521-1590),從他手上接下了兩個工程委託:聖母大殿的新禮拜堂,以及主教個人的家族別墅蒙塔托宮,此次際遇成了豐塔那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捩點。
西元1585年,當時的教宗葛雷高里十三世(Gregor y XIII, 1502-1585)逝世,樞機主教菲利伽被選為新任教宗,名為西斯圖斯五世(Sixtus V)。自此之後,豐塔那一躍成為全羅馬城內權限最大的建築師,身兼多項工程。在此之中,又以搬移方尖碑最引起世人注意,且對於後世之影響也最為熱烈;絲毫不令人意外的,搬移方尖碑的過程都紀錄在《梵蒂岡方尖碑搬遷工程》一書中,佔去大半篇幅。最值得一提的是,豐塔那運用大量精細版畫詳實紀錄工程過程,放上比例尺與羅盤供人參考,甚至還描繪了工人的工作模樣,即便不閱讀文字,單看圖像也能大致理解他的計畫,重要性絲毫不下於文字說明。
此書提到,當西斯圖斯五世正式上任不久後,正式公開遷移方尖碑的計畫,下令召開評選負責人的會議。消息一出,歐洲各地的建築師、工程師與數學家莫不聚集在羅馬,以口頭或模型展演的方式,向審查委員解釋自己的構思,每個人都希望能接下這項千餘年來,都未曾有人得以執行的偉大工程。豐塔納本人也是當年的競爭者之一。
在名為〈遷移梵蒂岡方尖碑的方法〉的章節中,第一張版畫便是在向讀者解釋來自全歐洲的眾多構思(見本書圖1-2)。計畫中要遷移的梵蒂岡方尖碑位於畫面最中間的顯眼位置,背後建築物為舊聖彼得大教堂的南側附屬空間。方尖碑的造型維持了自古羅馬時代以來的樣貌,頂端放置一顆金屬圓球,當代傳聞相信裡面裝著凱撒的骨灰。地面上有七組人員操作著各自器械,有人希望利用巨大繩索將方尖碑抬起來,有人則是計畫利用槓桿原理,也有人打算將方尖碑傾斜放置在木架上加以搬動,但這些想法無一受到採用。僅有遠離地面、兩個小天使背著的器械獲得青睞,這正是豐塔那提出的設計。
評選會議結束後不久,西斯圖斯五世授予豐塔那一份特許狀,有權徵收糧食、馬匹,要求相關人員給予適當協助,而且可在一定補償下,徵收工程所需的房舍地產。豐塔那也不負教宗所望,快速徵調重要物資、拓寬工程用地、組裝必要設備,在隔年四月就已準備好相關事宜,轟動當代歐洲的大工程於焉開始。
工程執行當天,通往施工地點的道路被嚴格封鎖,群眾只能站在封鎖線外觀望這難得一見的表演,而且不能發出巨大聲響。工程開始前,教宗先為工作人員祝禱,結束之後豐塔那才前往指揮位置。確認一切準備就緒,高亢的喇叭聲隨之響起, 向在場工作人員傳遞啟動訊號。頓時,數百位工作人員一同在方尖碑周圍,執行一連串複雜而又危險的工作。
根據豐塔那本人的說法,遷移方尖碑的工程技術早已失傳,因此只能自行重新設計。他的構思說來簡單:先將方尖碑水平放至地面,牽引到新位置後,再豎立起來。為了達到這項目的,他創造出名為「卡斯泰羅」的巨大器械。其基本造型是由數條巨木組合而成的巨大支柱,架設在方尖碑左右兩側,再用其他木條縱橫組織以強化穩定性,木材上裝設不同造型的滑輪用以牽引繩索。至於方尖碑,先在外側包裹一層麻布,再加上數圈安裝滑輪的金屬製方框。串聯各滑輪的繩索最後再由馬匹或工人拉動,還有大量工作人員在不同地方監看,確保所有環節的力量相互配合,不會造成方尖碑過度傾斜(見本書圖1-3、1-4、1-5、1-6)。
終於將方尖碑抬起來後,最危險的階段其實是將之緩緩放置地面。所有人都必須聽從喇叭聲發出的信號,一起出力或停止動作,避免任何無法挽回的情況發生。當有任何異狀產生,例如木材出現過大的擠壓聲,也會停下來檢查。方尖碑的頂端朝東準備放置在一個木製平台上,下方還有數條圓木材方便日後拖引。當方尖碑順利躺平後,整個工程才總算暫時度過一大難關。
(…中略…)
將方尖碑立起來的過程再次吸引大批民眾在封鎖線外觀望,有人甚至願意出錢購買觀賞位置。從遠方前來晉見教宗的法國大使,經過廣場時也忍不住觀看了好一陣子。(見本書圖1-11)
豎立工程持續了一整天,終於將方尖碑安穩放置在新基座上。看到如此浩大的工程順利畫下句點,頓時間成了全羅馬的大事。根據豐塔納的說法,他們擊發大砲慶祝工程結束,在場民眾拍手叫好、不停向豐塔那歡呼。正在處理政務的教宗西斯圖斯五世聽到消息,也從遠處急忙趕來觀看。比古羅馬帝國還要年邁的梵蒂岡方尖碑終於離開偏僻角落,放置在一座偉大教堂的正前方,雄偉姿態引人忍不住多看了好幾眼。從此刻起,豐塔那的名聲迅速向外傳播,他完成了在此之前,許多建築師與教宗都曾想過,但都未能實現的夢想。
工程結束後,教宗施行了方尖碑的「淨化儀式」。儀式隊伍先從教堂舉行彌撒後,再遊行至方尖碑底下,不斷地灑聖水與焚香,最後在其頂端放置「山丘支撐星辰」的雕像,宣布此座方尖碑昇華為羅馬城內的朝聖物,鼓勵眾人前來參拜。一個嶄新的朝聖地點,就在豐塔那與教宗的努力下宣告完工。
〈遷移梵蒂岡方尖碑〉
(…前略…)
提到豐塔那,在現代並不是個有名的藝術家,但回到4個世紀前的歐洲,他可是個相當受矚目的人物。豐塔那的藝術成就上承16世紀風潮,下啟17世紀流行,對羅馬城市景觀的影響絕對不下於當時任何一位藝術家。有著方尖碑的聖彼得廣場,即為其一生中最成功的代表作。
豐塔那在1543年生於今日瑞士境內,學習經歷跟許多當代藝術家一樣,將羅馬視為必經的留學之地。原為石匠出身的他, 在羅馬迅速累積實務經驗,並撥空考察古代遺跡,努力學習幾何學、建築學,這些經驗對他的未來發展都有莫大助益。大概在1577...
推薦序
【推薦序】/王芝芝
作者王健安由保存公共智慧財產的學術平台,取得十六至十八世紀版畫電子圖像資料,以電子資料中的羅馬城版畫討論城市空間與其時代的關係,建構了這本具創新性的現代文化史著作。雖然本書的主題是討論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數代羅馬天主教教宗們如何盡心盡力打造羅馬城,為的是要讓羅馬城足以擔當天主教普世教會「首善之都」的重任。但是,作者又進一步討論在全球化與近代化的推波助瀾下,羅馬城的全新發展,他認為近代的羅馬城不僅僅是天主教教宗的駐驆所在,而是全球基督教徒萬方矚目的救贖之城;繼而,他更經由十七世紀以來,文人學子的「大旅遊」與十九世紀義大利的統一建國為見證,指出羅馬城已步出單一宗教性的角色,在近代全球化扮演著既是西方文化傳承的平臺,同時也是近代全球化城市發展不可忽略的指標。圖像資料的空間分析是一項綜合歷史資料詮釋學、建築學、藝術史、社會史、經濟史等等科目為基礎的近代史學研究新路徑,作者的努力深具學術延展性,這確是一本頗具可讀性的書。
=======================================
【推薦序】/張省卿
《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這本書,是近幾年來華文世界討論歐洲藝術史中,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它是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動,將過去研究成果匯集成書,展現作者對藝術史的熱愛!
⓪古城──璨爛耀眼的世界舞台
本書以「世界劇場」概念,細膩觀察羅馬城發展,也以此為主軸,串連各章節。進入本書,讀者會想親自到羅馬這個「世界劇場」去參觀、看看,它並非一般旅遊介紹,而是帶領讀者真正深深進入到羅馬城的內心世界,引領我們跳進歷史脈絡之中;藉由豐富的視覺媒介,探討城市空間的幾個重要發展階段,讓讀者可以真正一窺文明古都的城市嫵媚與城市精神。本書以整體大城市發展的概念,論述羅馬這個世界劇場,在16世紀、17世紀、18世紀的巨大變革與現代化;對今日讀者而言,除可品閱歷史建築風貌、神遊古城地貌景觀與緬懷歐洲古老美好過去外,更可為現代城市發展尋求創造美麗未來的新靈感。書中大量使用當時代的一手拉丁文獻資料與視覺材料,藉由本書細膩的圖像與文獻分析,會讓人恍然大悟,原來巴洛克時代及啟蒙時代的幾何數學和放射星狀城市佈局,是來自羅馬城的靈感。
⓪現代城市改革運動之先驅者
本書探討一個歐洲近代發展史中最重要的議題,那就是16世紀以來,因應新教改革競爭,在羅馬教皇及其教會團隊帶領下,對羅馬城做現代啟蒙性的規劃與改革,這些重要的城市改革運動,部分藉由大量版畫的記錄與出版被保留成為文化史上最有力的見證;本書作者就是把這些時代見證,依序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帶領我們進入羅馬城的內心藝文世界。在此同時,也讓我們發現,羅馬的現代化,同時助長了歐洲各地城市現代化的發展,它是當代倫敦、巴黎、柏林及維也納等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此類重要議題,即便在歐洲,也未有如此詳細利用版畫圖像資料,將羅馬城市的交通幹道、城市景觀作有連貫性、系統性的探索與分析;書中在方法學上,更是兼顧藝術史圖像與歷史史料文獻的分析,深入探索城市空間的人文意涵;作者以最嚴謹的態度處理人類歷史發展中最重要、最直接、數量最多的媒介―圖像史料,以圖像學(Iconology)、圖像誌(Iconography)及風格學,對16世紀以來羅馬城的相關圖像視覺文件、文獻作解剖,探索羅馬在教會努力的城市現代化過程中,如何藉由城市三度空間展現時代風華。《世界劇場》開啟華文世界藝術史學界從傳統二度空間的局限,跨越到藝術史三度空間的探討,尤其藉由大量圖像資料,包括當代城市地圖、城市平面圖、城市地景圖、城市建設圖、旅遊版畫等羅馬城市空間,形塑教會在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現代化企圖,更可看出天主教會成功借用藝術功能,為其政權塑造改革形象的同時,又實際具體的美化了羅馬城市景觀並改善城市交通運輸功能,為羅馬城現代化奠定基礎,是現代城市改革的先驅。
⓪城市空間是國家形象大使與最佳宣傳工具
傳統一般認為歐洲現代城市規劃啟於工業革命以來的十九世紀,事實上,經由本書,讓讀者理解,除了古典時代(古希臘羅馬時代),早在16世紀、17世紀、18世紀的羅馬城,便已開始了現代城市規劃的經驗,尤其經過幾位教皇的努力,城內已有比較大規模、大範圍、大區域的整體規劃與公共建設興建。歐洲現代啟蒙改革以來,執政者、掌權者強烈體認到美化城市空間、大量興建公共建設及改善城市實用機能,最能快速為執政者作政治宣傳,效果也最好。羅馬城就是一個最經典的典範,其宗教聖地背景,經過幾位教宗強人們的努力,大力借用城市空間,為教廷與宗教信仰作宣傳,以對抗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北方新教改革勢力之衝擊;而透過大旅遊時代,來自歐洲各地遊學知識份子們的記錄,更可以證明羅馬城市現代化改革是成功的典範。由本書分析可以看出,教宗們以城市空間為媒介,為自己做宗教宣傳,也為我們證明,城市空間是掌權者最佳宣傳工具,利用良好的公共建設規劃,可以更有效率的展示統治者治理能力。19世紀,現代民族、民主國家建立,歐洲政治領導者,更是有意識地利用最直接的城市空間,來展現新興國家勢力的崛起。到了20世紀、21世紀全球化的今日,城市空間則是直接與國家形象畫上等號,從作者的分析,的確讓我們理解到城市空間魅力的不可抗拒。
⓪最新傳播媒介「版畫」與眼見為憑之啟蒙精神
作者分析羅馬城內發展,讓人理解版畫、圖像可以轉變成千變萬化的方式,更密集的進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16、17、18世紀的歐洲,版畫製作已非常發達,也已具備類似今日傳播媒介的功能,本書就是利用版畫圖像資料,為我們介紹近代史中羅馬城的新面貌,而這些版畫更是同時具備藝術美感與傳播知識的功能。由書中介紹,我們可以看出,不只義大利,荷蘭當時的版畫技巧,也漸漸蓬勃發展,歐洲各地版畫更是如火如荼的各展所長,表現出豐富多元的樣貌,成為傳播知識訊息的最佳工具。航海地理大發現以來,除了原來的羅馬、威尼斯以外,阿姆斯特丹及其它幾個重要城市,也漸漸成為歐洲出版業中心,成為版畫藝術重鎮,版畫家身份也由傳統工匠轉變成藝術家、知識份子、學者,在當時歐洲社會是有身份地位的職業階級。版畫在此時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並不亞於一般傳統認知上的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當時代版畫家藉由製作圖像版畫,運用各種技術、角度、視野、風格來展現羅馬城的今與昔。本書選用的各種版畫及其展現的羅馬城浪漫廢墟、激發崇古想像力的古建築、懷舊古風的地景、宏偉鳥瞰的視野等等,都令人嘆為觀止!版畫中的羅馬城,更說明了大旅遊時代眼見為憑的新經驗,與其成為實踐啟蒙時代實證精神的重要佐證。
⓪基督、異教文化結合及世代品味的轉變
本書還原歷史真相,具體詳細陳述當時羅馬城內一些重要工程技術的狀況,教會如何利用技術工程來展現教廷的進步與現代化。作者述說埃及方尖碑在羅馬城內的置放技術與設計空間,其與城市景觀的結合,當代藝術家是如何把藝術與科學結合在一起,展現當時代的人文科學精神。埃及方尖碑在羅馬城內的規劃與放置,除展現遷移方尖碑的超高技術外,更是利用其地標,增進城市景觀美化,就是這個靈感,改變了整個世代的品味。我們可以由書中看出這個時期,羅馬教廷對古代異教埃及文明的友善態度。此時,出現所謂歐洲最早期的「埃及學」研究學者,他們是古代文明知識的熱愛者,也是真正開始研究埃及象形文字的學者,例如本書中提到的著名學者契爾學,便是以文化比較的角度,研究埃及文字,他研究埃及、中國、印度、美洲、古希臘羅馬各地文明,嘗試擺脫大歐洲主義下的自我中心思想,以全球化的視野,研究歐洲與其他地區文明的歷史發展,是啟蒙時代的美好典範。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日,如何跳脫自我中心,如何擺脫人與人、地域與地域、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洲際與洲際之間的偏見與刻板印象,也許十七世紀的羅馬城,會是我們的榜樣。羅馬城的確是一個美好的典範,是它開啟這個靈感,把埃及異教方尖碑融入城內的天主教建築與城市景觀之中,這舉動不只是「淨化過程」,更是異教與天主教的融合體現。以後在歐洲其它城市也有很多這類歐洲本地風情結合異國風情的城市景觀設計,展現了歐洲現代全球化的意圖與文化多元理想。書中精彩描述城市內充滿異國風情的方尖碑,如何被融入到城市美景中,它們不只具備視覺美感、宗教理想,更有實用地標功能。羅馬城與之前中古城市的最大區別,除更具公共便利的功能性外,城內也開始借用異教文藝元素,像埃及的元素,來裝飾城市景觀,羅馬成為異教與天主教文化融合的場域,展現羅馬城對異教文化的開放心胸。
⓪現代化改革契機
本書論述羅馬城的現代化中,因應宗教信仰活動,帶動城市內部比較偏僻地區的發展,這也讓我們理解到歷史發展中的各類面向,包括宗教、社會、政治、文化、藝術、經濟、軍事等因素,都有可能是造就一個區域的改革動機與契機;就如同羅馬城,因為因應新教改革的挑戰,反而加速了它更為現代化的規劃與興建。除經過幾位教宗的努力,開始重視城市整體規劃外,也注意到調整未開發區域的均衡發展,例如為荒涼的東部區域,設計興建筆直寬廣的大道,以便連結已開發區與未開發區;又例如教宗的建設,早已注意到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公共水道的設計(例如羅馬城東半部水道的興建),注意到實用與藝術的結合,功能與美學的連結。書中用美麗建築案例,介紹羅馬城內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集中式建築之重要性,使讀者有機會認識到,歐洲人文主義藝術家如何利用建築之數學、科學、幾何、圓形等造型,來表達人文理念中理性、完美、永恆、啟蒙之概念,展現了整個歐洲現代文明的最重要精神。對華文世界的讀者來說,《世界劇場》就好像一場知識的饗宴!書中對圖版的用心設計與大器驚人的收錄數量,真是讓人賞心悅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作!
【推薦序】/王芝芝
作者王健安由保存公共智慧財產的學術平台,取得十六至十八世紀版畫電子圖像資料,以電子資料中的羅馬城版畫討論城市空間與其時代的關係,建構了這本具創新性的現代文化史著作。雖然本書的主題是討論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數代羅馬天主教教宗們如何盡心盡力打造羅馬城,為的是要讓羅馬城足以擔當天主教普世教會「首善之都」的重任。但是,作者又進一步討論在全球化與近代化的推波助瀾下,羅馬城的全新發展,他認為近代的羅馬城不僅僅是天主教教宗的駐驆所在,而是全球基督教徒萬方矚目的救贖之城;繼而,他更經由十七...
目錄
推薦序/王芝芝
推薦序/張省卿
前言
Chapter 1道路、廣場與方尖碑,16世紀教宗的宏偉願景
1-1 ︳遷移梵蒂岡方尖碑
1-2 ︳西斯圖斯五世之下的新羅馬
1-3 ︳方尖碑:帶來救贖的城市地標
1-4 ︳改造羅馬的開端
1-5 ︳16世紀教宗的挑戰與回應
1-6 ︳導覽手冊中的羅馬城
Chapter 2巴洛克羅馬與劇場城市
2-1 ︳教宗與法達眼中的巴洛克羅馬
2-2 ︳爭奪羅馬城市形象的詮釋權
2-3 ︳創建巴洛克羅馬的三位教宗
2-4 ︳捕捉羅馬城市景觀的嘗試
2-5 ︳巴洛克版畫中的羅馬城
Chapter 3羅馬:大旅遊時代的觀光重鎮
3-1 ︳前往羅馬
3-2 ︳庇拉內西的奇幻古羅馬
3-3 ︳人人必備的紀念品
3-4 ︳羅馬城內的日常風景
3-5 ︳有史以來最精準的羅馬城市地圖
結語
羅馬城重要年表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中英對照
推薦序/王芝芝
推薦序/張省卿
前言
Chapter 1道路、廣場與方尖碑,16世紀教宗的宏偉願景
1-1 ︳遷移梵蒂岡方尖碑
1-2 ︳西斯圖斯五世之下的新羅馬
1-3 ︳方尖碑:帶來救贖的城市地標
1-4 ︳改造羅馬的開端
1-5 ︳16世紀教宗的挑戰與回應
1-6 ︳導覽手冊中的羅馬城
Chapter 2巴洛克羅馬與劇場城市
2-1 ︳教宗與法達眼中的巴洛克羅馬
2-2 ︳爭奪羅馬城市形象的詮釋權
2-3 ︳創建巴洛克羅馬的三位教宗
2-4 ︳捕捉羅馬城市景觀的嘗試
2-5 ︳巴洛克版畫中的羅馬城
Chapter 3羅馬:大旅遊時代的觀光重鎮
3-1 ︳前往羅...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