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篇深刻的紙上對談
一本對自我內在說話的沉思之書你是否曾在孩子身上看見過去的自己?
你看到眼前孩子心中的傷,想起了當年的自己,也曾如此受傷,
但現在你明白了,那是或許是成長必經的路,
你所需要的做的,只是給當時年幼的自己,一個深深的擁抱。
教師,面對眾多不同孩子需求的第一條防線,
每日教學累積的不耐、憤怒、焦躁、不安與情緒,
或許緣自孩子的不可控與不易管教,
或許,也來自於教師內在的不安定,
沒有與自己連結的大人,又如何與孩子的內心連結呢?
從不與自己對話的大人,怎麼與孩子對話呢?
一位體制內教師,從跌撞嘗試、突破教學困境走到主動開放教室,
累積十多年教學經驗,開創自學、思考與表達的學思達,
只為了推廣此教學法給更多教師,造福更多孩子,
他,是張輝誠。
一位體制外教師,行過人生低谷,學習薩提爾與冰山對話,
安定自己內在,開啟與他人深刻的對話,
每年舉辦數十場工作坊,與更多教師分享如何與自己連結,
他,是李崇建。
張輝誠與李崇建相遇於二○一四年,
一場演講的緣份將學思達與薩提爾串起,透過薩提爾的對話及內在覺察,
幫助無數教師了解自己,與過去的自己和好,
進而能以更包容、平靜、理解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帶來更好的教學品質。
到底他們的相遇,帶來怎樣的火花?
本書是崇建老師與輝誠老師對彼此最動人的真情告白,
以兩人的書寫穿插,共譜對話的美好風景。
作者簡介:
│張輝誠
臺灣師大文學博士,臺北市中山女高教師,文學作家,為前清皇族兼儒者愛新覺羅•毓鋆之入室關門弟子。文學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毓老真精神》、《祖孫小品》。
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二○一三年九月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臺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四年間超過全世界六千位老師前來觀課;組建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目前有四萬五千名老師、家長、學生、學者每天進行專業教學討論;又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資助之下建立網路「學思達教學法分享平台」(ShareClass),打破校際藩籬,共享學思達教學講義;同時組建三十餘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團隊,在全臺灣各地辦理演講、工作坊,分享學思達教學法,更受邀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香港、澳門、北京、南京、西安、山東、杭州、廣東等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李崇建
曾於體制外中學任教七年,創辦千樹成林、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在「長耳兔心靈維度」開辦工作坊。
著有《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對話的力量》、《心教》、《心念》等書,並於親子天上線上學校開設線上課程「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章節試閱
01. 看見孩子與自己
在開始前,我想先講一個故事。
那是深夜的時分,有位母親私訊我,問我人是否在台灣?是否已經就寢?她想跟我通電話。得到我的答覆後,她隨即來電跟我訴苦,語調悲傷而無助的敘述自己跟孩子的衝突,真不知道如何當父母。
男孩曾是我的學生,正值青少年,這位母親陳述男孩的狀況:個性比較叛逆急躁、不願意為自己負責任、生活常有失序狀況。孩子的父親晚上看見孩子不讀書、不洗澡、不整理家務,一時因動怒對孩子說了氣話:「若不想好好努力,你就不要回來這個家。」
男孩聽了很火大,和父親嚷嚷了幾句,竟然真的負氣離家了。但他離家亦無處可去,只是在家附近徘徊,從傍晚晃蕩到深夜。直到深夜十一點了,母親不斷勸說孩子,夜深了,該回家睡覺了,無奈孩子仍不願回家。
不願回家的少年
青少年最會鬥氣了,動不動就說不想回家,那也是我青少年的狀態,但我只是將念頭放在心裡,並未說出來,也並未這樣做。這回孩子的父親說了氣話,要孩子不要回家,點燃了孩子內在壓抑的憤怒。孩子執著於父親的那一句話:「是你要我離開家的。」所以「我」不回家理所當然。
這場景我太熟悉了,那也是青少年的我。我青少年時期受著傷,不只是母親離家之故,更是我無法符合諸多的期待:無法符合老師的期待,無法符合爸爸的期待,也無法符合我對自己期待。我的受傷被憤怒掩蓋住,常常和父親鬧脾氣,並且激烈鬥嘴,為的是要父親認同我。我與父親的衝突在成長期間不斷上演,雙方不知爭執了多少次。
這場戰爭的輸家,永遠是為人父母的一方,賠上的永遠是一家人。
孩子在氣頭上有千種理由,一旦大人說理、指責或討好,換來的常是孩子反彈,或者是毫無反應的冷漠;父母千般責怪、萬般溫柔,孩子亦不買帳。孩子在外要晃蕩整夜,為人父母者皆知,無論生孩子多大的氣,何忍讓孩子在外遊蕩?若是負氣的父母就讓孩子去晃蕩,關係往往會經歷巨大震盪。
母親好言勸著孩子,傾聽孩子的抱怨,說了無數道理,孩子就是不願意回家,只是重複著:「是爸爸要我離開家的。」
母親對此情況束手無策,但依然陪著孩子,不願意放他一人在外,當母親多麼困難呀!孩子心裡蓄滿大量的憤怒,負氣執著的反抗父親,母親還能做什麼呢?
我聆聽母親的陳述,沒有說理也沒有指導,這是我浸潤薩提爾模式,傾聽與對話的習慣。我當下做了一個決定,決定和孩子談一談話,我想要關心孩子,了解他內心怎麼了。我請母親將電話交給孩子,主動介入親子間的衝突,當然也期待孩子願意回家。
母親要孩子聽電話,引來男孩的反彈。我聽見男孩憤怒且彆扭的聲音,聽得出他不想接電話,在電話那一頭對媽媽嚷嚷,「為什麼要我接電話?不是妳要跟阿建老師說話嗎?幹嘛把電話拿給我?」
我在電話的這一頭聽見孩子的咆哮,趁著空檔對電話喊話,不過語氣依然平靜:「XX呀(孩子的名字),是我想要跟你講話。」孩子聽我這麼一說,隨即跟我對上話了。
我已很清楚知道該如何表達我自己,我的一句話表達,是我主動想和男孩說話,不是媽媽拜託我說話,也不急著安慰或表達期待。然而,如實表達自己並非易事,也是我多年來的學習。
孩子聽見我的聲音,即使接過電話了,依然帶著防衛的心,語氣大聲且憤怒的說:「你要跟我說什麼?有什麼好說的……。」孩子畢竟與我認識,我只是講了一句話,孩子就願意跟我說話了。我到底說了哪句話呢?
(後略)
09. 學思達教室裡的薩提爾
二○一八年二月我和崇建在親子天下的安排下,於台北誠品書局敦南店舉行公開對談,對談結束後,一位現場朋友問了個問題,他問:「請問兩位,學思達和薩提爾有什麼關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想從相同點和互補性來回答。
一:學思達和薩提爾都注重「對話」
傳統填鴨課堂,大多時間是由老師進行單向式講述授課,即使偶爾出現對話,通常也多為簡單問答,所佔時間亦不長;但在學思達課堂,學生自學、思考、表達變成課堂主軸,課堂上出現各種不同型態的對話:如學生進行自學時發生疑惑時與老師進行討論的對話、小組內學生們討論疑難的對話、學生上台表達後老師進行引導與追問的對話、老師開放學生論辯全班共同討論時的對話……,人數或多或寡、頻繁而大量、知識討論為主、理性而思考的對話,是學思達課堂最明顯的特徵。
學思達重視「課堂對話」,很快就和同樣「注重對話」的薩提爾結合在一起。
薩提爾產生效益的關鍵起始點,在我看來,正是「對話」。雖然一開始,是通過對人的好奇、對人的各種非語言訊息的觀察、判讀與掌握,但是最後一定是必須透過「對話」,來對人的內在進行探索與核對(有一回我和崇建分享我看的書《FBI教你讀心術: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學習觀察肢體動作這類型的非語言訊息,崇建問我:「你知道這本書和薩提爾最大的差別是甚麼嗎?在於該書重視『猜測』,而薩提爾重視的是『核對』。」──因此,展開「對話」,就變成「核對」最重要的基礎。當時我回應崇建:「只可惜FBI面對的人都不太願意和FBI對話,真有了對話,對方也未必講真話,於是只能透過肢體訊息去猜測和判斷真假、有無,讀心術、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就變得異常重要,這和尋求(薩提爾)諮商的人,會傾聽、可能也願意展開對話,然後可以透過對話進而核對,很不一樣。」)。薩提爾提供諮商的過整,大部分是「對話」形式,學思達教學的過程,大部分也是「對話」形式,形式相同,就有了連結的基礎。
二:學思達和薩提爾都注重「一致性」的應對關係
傳統填鴨課堂,老師用「預先學習」及「壟斷資料」,讓自己成為教學的獨斷者。因此,當老師進行單向講述教學時,教與學,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就很容易自然而然形成「上對下」的關係,一旦形成「上對下」關係,老師對學生的應對姿態,就很容易變成「超理智」(上課一直講知識),若是學生不符合教師所期待,「指責」便相應而生(如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言語責備、威脅、恐嚇皆屬此類),若是老師無法控制學生,則可能出現老師「打岔」或「討好」姿態。不論如何,久而久之,老師與學生(上與下)會自然形成一種「關係緊繃」的狀態。
但學思達課堂,老師將原本「預先學習」又刻意「壟斷的資料」全部都給了學生,同時又把老師自己也不懂的地方再加上學生可能不懂的地方,通通用文字或影片的方式幫助學生可以自己學懂。也就是說,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處於一種全新的關係,沒有「上對下」或「壟斷與被壟斷」的關係,而是「師生平等」的新關係。一旦師生進入全新的對等關係,老師的應對姿態自然就隨之改變,不會是「超理智」或「指責」,更不可能是「討好」或「打岔」,而是走向另一種「平和、鬆寬而自然」的應對姿態。──這樣的應對姿態,恰恰和薩提爾提倡的「一致性」(congruence)有趨近之似,只是薩提爾談「一致性」談得更加具體而且精深,也因為如此具體而且精深,正好又可以作為學思達老師鍛鍊自己的的新內容與另一目標。
薩提爾談的「一致性」,簡略而言,就是一個人可以清晰覺察並接納自己的內在狀態(包括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可以真誠表達自己,同時又能關注情境與他人 (不指責他人、不討好他人、不超理智、不打岔),達到自我身心內外和諧一致、兼顧人、我、事三者之間的平衡而穩定的狀態。──當然學思達老師通過教學形式的改變,轉換成「平和、鬆寬而自然」的應對姿態,與撒提爾所說的「一致性」尚且相去甚遠,但是光憑這一轉變,就有了向上提升、向內深探的機會與契機,這也是為什麼學思達老師最後都會深入學習「薩提爾」的主因,因為從一開始的外在教學形式改變,隨之自然轉入內在心靈的覺察與穩定和諧。(再者學思達老師在課堂教學的應對姿態自然趨向平和、再加上頻繁而大量的對話機會,也就有了頻繁練習「薩提爾式的對話」機會,日積月累、漸進有功,這正是為何學思達老師學習薩提爾效果特別好的主因。在台灣,崇建曾受我之邀,連續兩年為學思達核心舉辦過三天薩提爾工作坊,由淺入深,循序帶領,後來帶出一批也可以四處分享初階薩提爾的學思達老師,其原因也與學思達老師有大量機會在課堂上刻意練習薩提爾對話有關。)
(中略)
學思達,就是希望可以改變「知識斷崖」的結構。
學思達透過教學方法的改變,一方面關注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致、提升學習時的效能、同時拉高認知目標(從「記憶、理解」拉高至「分析、評鑑、應用、創造」);另一方面又在課堂上時時刻刻關注並訓練學生各種多元能力(如自學、思考、表達、討論、合作、傾聽、表演、判斷等等)。如此一來,原先的「知識斷崖」就會逐漸被轉為「知識高山結構」與「能力成長模式」,而學生離開學校之後,就會處在知識的山腰或山頂,日後隨著新知識的不斷出現,知識山峰會越來越高,學生依然勇於向上攀爬高峰;同時在學思達課堂中,學生多元能力會隨著求學時間的累積與延伸(如從小學到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而不斷積累,從學思達的課堂開始,日積月累,學生的自學能力會越來越強、思考能力會越來越強、表達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一旦學生離開學校後,就會是終生學習的另一重要起點,因為這些在學校積累的多元能力會回饋到學生本身,讓學生更有能力與信心,主動而積極地繼續攀登及克服更新、更高的知識山峰。
01. 看見孩子與自己
在開始前,我想先講一個故事。
那是深夜的時分,有位母親私訊我,問我人是否在台灣?是否已經就寢?她想跟我通電話。得到我的答覆後,她隨即來電跟我訴苦,語調悲傷而無助的敘述自己跟孩子的衝突,真不知道如何當父母。
男孩曾是我的學生,正值青少年,這位母親陳述男孩的狀況:個性比較叛逆急躁、不願意為自己負責任、生活常有失序狀況。孩子的父親晚上看見孩子不讀書、不洗澡、不整理家務,一時因動怒對孩子說了氣話:「若不想好好努力,你就不要回來這個家。」
男孩聽了很火大,和父親嚷嚷了幾句,竟然真的負氣...
作者序
【自序一】
作者序一
對話帶來力量
張輝誠
二○一九年七月,我和崇建,在美國加州友人黃千薰創辦的舞象基金會安排下,於洛杉磯進行對談。這樣的對談,幾年來,我和崇建在台灣、大陸各地已有多次經驗。
每次和崇建對談,我都很輕鬆、也很愉快。崇建很能關照各種狀態,有時我講不完整、講偏離主題、甚至講錯了,他都能在對談時加以補全、重新拉回主題、適度澄清,並且語態平和,讓聽眾和我都感覺舒服、感覺自在。如果現場開放提問,他更是游刃有餘,從容應對各式提問,回答非常周到、非常薩提爾,往往來回幾句,問話的人語氣逐漸鬆緩、表情逐漸柔和,眼眶漸漸有了淚水,完全印證他所說的「對話帶來覺知」,甚至「對話帶來力量」。我在一旁聽著,常覺得不可思議。
洛杉磯對談結束,朋友蔚藍介紹一位執業精神科女醫師,女醫師對我說:「像李崇建這樣的人,是天生奇才,一位十年資歷的專業心理諮商師恐怕都未必能有他的功力,你有這樣的好眼光,把他邀請進教育圈,去強化、穩定老師們的內在,真的很棒!」
其實,崇建在和我合作之前,早已相當忙碌,演講邀約滿檔、暢銷書更是一本接一本出版。我當時並不曉得他的情況,我只是很快發現,崇建分享的薩提爾,以及內外在和諧穩定的一致性,正是我所欠缺、也是我在學思達教學現場迫切需要增強的能力。我很快又發現,學思達老師一定也和我一樣迫切需要,我甚至認為,全台灣老師都迫切需要這樣的能力。
承蒙崇建大力幫忙,二○一六年學思達亞洲年會開始,連續三年,他都特地撥空來擔任年會講師,而且演講時間愈來愈長、分享分量愈來愈重,感動許多學思達老師。後來崇建又受我之託,特地在學思達老師成長營,為學思達核心老師規劃了三天的薩提爾工作坊,開啟了核心老師的薩提爾專業學習之門。隔年,崇建又再受我之託,為核心老師進行薩提爾進階工作坊。這兩場工作坊,影響甚為深遠。我跟崇建說,這批學思達核心老師每天在台灣體制內的課堂上進行學思達,同時鍛鍊薩提爾,他們已經做到「隨時開放教室」,如此一來,絡繹不絕來觀課的老們時,就能看到「學思達連結薩提爾」的真實課堂,「學思達」的教學專業、「薩提爾」的師生對話之溫暖,必定一覽無遺,不斷擴散。
果然,學思達核心老師不但隨時開放教室,很快又把「薩提爾」融入「學思達」原本的演講和工作坊之中,設計並創造出充滿獨特樣貌的課程內容,在學思達的效能之上,再加上薩提爾的內化與連結,很快受到教師圈的肯定與歡迎,核心教師如郭進成、馬琇芬、李明融、沙寶鳳老師等等,演講和工作坊滿檔,邀約不斷,影響力也愈來愈大。──而這一切,都源自於崇建。
崇建對談時常說,他沒有我的熱情、也沒甚麼人生目標、能擁有現在生活已經非常非常滿足。但在我看來,他其實是一個外冷內熱、無為而為、知足常樂的人,他十幾年來為幾千人免費晤談,卻常說自己沒做甚麼公益;每年有幾百場演講,卻總說自己只是單純為了討生活;他其實還可以有更好的收入與生活,但卻經常婉拒富豪們的豐厚餽贈。──這是他謙和、平淡、自律的一面,常人未必得知。
我和崇建相識的經過,非常奇妙,詳見書中所記,茲不贅述。我自認識崇建之後,變化其實頗大,簡單地說,就是終於可以和自己和解,內外逐漸和諧、一致,並逐漸感受到一股力量,由內而生,源源不絕。
初識崇建時,崇建就對我說:「也許你不相信,但我感覺自己的能量,一直不斷增強。」
其實,我相信,也終於能夠感受到。
我常想,後來我那麼迫切地想讓更多老師們認識學思達、認識薩提爾,讓學思達連結薩提爾,或許就是希望老師們也能夠生出這股內在豐沛之力,然後可以幫助自己、幫助學生、甚至幫助其他老師,最後大家一起匯聚起這些能量,一起努力,一起讓教育變得愈來愈好,讓下一代愈來愈好!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自序二】
作者序二
對話中的美好風景
李崇建
寫這一篇序的此刻,我正在洛杉磯受邀與張輝誠進行公益講座,主題是「學思達與薩提爾」。台下四百位僑胞開懷大笑,亦時而熱淚盈眶,因為輝誠的感染力,他善於連結台上與台下,善於連結人的內在,彷彿是天生的連結者。
我與張輝誠相識,得追溯到二○一四年,我在新加坡旅館休息,抽空看一段教育視頻,正是輝誠講學思達,我寫了一段感想在臉書,輝誠說曾「偷偷」看過那篇文章,暗暗歡喜我的欣賞。當時我從事作文教學,亦關注新的教育方式,我聆聽學思達教學,深感學思達的美好風景,立刻推薦給新加坡友人陳君寶,日後竟促成我與輝誠南京之行,我們因此有更深的連結。
輝誠常說自己自大、自卑、目中無人,我從未有這種感覺,我對輝誠的印象是天真、善良、熱情、執著,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他陳述試行學思達之初,不僅教師、家長多質疑,班上第一名的學生甚至轉學,當時對他打擊甚大,他都一路堅持學思達,相信有一日能成功。我聽他講這一段歷程,立時想到王陽明〈睡起偶成〉:「起向高樓撞曉鐘,……不信人間耳盡聾。」
我覺得自己隨性閒散,沒有熱情推行理念,沒有堅持任何理想,雖認為自己雙耳未聾,卻絕非起身撞曉鐘之人,亦非追隨鐘聲的共鳴者。然而遇到輝誠邀約,為學思達教師介紹薩提爾模式,認識一批改變教育的老師,我有一種夥伴同行的支持,也有一種很深的感動,原來與夥伴一同甚有力量。
張輝誠在推廣學思達時,幾乎言必推薩提爾,學思達幾位核心教師亦然,推廣融入薩提爾模式的對話,似乎建立了一個方向,很多老師與家長受益。有不少家長向我分享,經學思達核心教師引介,才認識薩提爾模式,進而改善了家庭的關係。隨著愈來愈多的家長回饋,我乃感覺輝誠善於連結,不止連結了學思達與薩提爾,也連結了師生、親子,還有親師之間的關係。他從教室開始改變,影響一個又一個教師,擴及一個又一個家庭,其連結與傳播的力量無比之大。
我與張輝誠在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共同或先後演講,有時感覺很不可思議。如今在美國演講,我們共同的友人潔西卡,從我這兒認識張輝誠,認識學思達的教學理念,殷切的促成兩人對話,這股連結的力量著實驚人。這一切皆因輝誠當初的堅持,還有輝誠善於連結使然,而我只是個偶然的參與者,能看見這麼多美好的風景,只有滿滿的感動與感謝。
【自序一】
作者序一
對話帶來力量
張輝誠
二○一九年七月,我和崇建,在美國加州友人黃千薰創辦的舞象基金會安排下,於洛杉磯進行對談。這樣的對談,幾年來,我和崇建在台灣、大陸各地已有多次經驗。
每次和崇建對談,我都很輕鬆、也很愉快。崇建很能關照各種狀態,有時我講不完整、講偏離主題、甚至講錯了,他都能在對談時加以補全、重新拉回主題、適度澄清,並且語態平和,讓聽眾和我都感覺舒服、感覺自在。如果現場開放提問,他更是游刃有餘,從容應對各式提問,回答非常周到、非常薩提爾,往往來回幾句,問話的人語氣逐漸鬆緩、表情...
目錄
作者序 對話帶來力量
作者序 對話的美好風景
01 看見孩子與自己
02 成長的傷
03 山裡的文學老師
04 熱情與光的教師
05 教室裡的對話
06 遇見薩提爾
07 教室裡的薩提爾
08 輝誠遇見崇建
09 學思達教室裡的薩提爾
10 學思達教室裡的對話
11 薩提爾走進學思達
12 學思達X薩提爾
附錄一 郭進成老師的回饋
附錄二 李明融老師的回饋
附錄三 劉繼文老師的回饋
作者序 對話帶來力量
作者序 對話的美好風景
01 看見孩子與自己
02 成長的傷
03 山裡的文學老師
04 熱情與光的教師
05 教室裡的對話
06 遇見薩提爾
07 教室裡的薩提爾
08 輝誠遇見崇建
09 學思達教室裡的薩提爾
10 學思達教室裡的對話
11 薩提爾走進學思達
12 學思達X薩提爾
附錄一 郭進成老師的回饋
附錄二 李明融老師的回饋
附錄三 劉繼文老師的回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