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疏離、戀情分手,
感情為何難持久,悲劇總是再三重演?
當父母的期待難以承受;
當原生家庭成了製造痛苦的「隱形魔咒」……
幫助數千人解開情緒枷鎖的「重生療法」
教你建立「安全堡壘」、終止「悲劇連鎖」
開始懂得愛人與被愛!「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
「養你要花多少錢,你知道嗎?!」
「我真的很後悔,當初把你給生下來!」你以為這些傷人的「童年陰影」,
早已隨著年歲漸長而被淡忘?
不!其實它們都成了阻礙你幸福的「隱形魔咒」!
★ 人際、情感總是令你煎熬?「童年傷痕」惹的禍好不容易建立的關係,無法持久;小心翼翼付出的真心,總被辜負;儘管你多麼努力想要填補空虛,卻只感覺到孤單無助……。曾遭受過的背叛、委屈、壞運氣,早就讓你不知道該拿什麼相信自己,甚至連「愛人的勇氣」都沒有了。
「心好累,為什麼壞事都發生在我身上?」
其實,你知道嗎?讓你如此辛苦、不順心的,並非厄運或你犯了錯,而是尚未痊癒的「童年傷痕」,至今仍如枷鎖般箝制你,阻礙你邁向幸福、展開自己的人生。
★ 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如何從「依戀魔咒」解脫?
讓你情緒不安、焦慮、辛苦的根源,正是5大「毒親」魔咒。
你的父母,也是這樣嗎——►►要求高標準、難以親近,充滿距離感的「冰山型父母」
►►過度保護,無時無刻緊迫盯人的「直升機父母」
►►施行身心暴力,造成陰影創傷的「破壞型父母」
►►把自己擺在第一位,不值得依靠的「家家酒父母」
►►只為一己之私,不惜利用孩子的「糖果屋父母」
心理學研究已證實,童年時難以承受的期待、過當的暴力對待,陪伴不足或過度寵溺,都可能累積形成「依戀障礙」,並使人在成年後無法擁有健全的安全感、缺乏自信,甚至喪失愛自己與愛人的能力。這些傷你至深、讓成年的你痛苦不已的「隱形魔咒」,往往都來自最親愛的家人。
NPO法人日本心理溝通協會代表「中野日出美」,將藉由心理學專業,在本書中為你點出「5種毒親模式X依戀障礙4類型」。讓你從自身童年經驗,發現如今在人際、職場、日常不順心的問題癥結點——率先踏出解決的第一步。
★ 善用「重生療法」建立「安全堡壘」,讓愛不再變傷害找出問題關鍵後,親子關係治療專家「中野日出美」,也會進一步傳授她獨創的「依戀重生療法」,協助你擺脫童年枷鎖。
這套治療方法歷經二十年的研究和實踐,擁有超過三千例的成功治癒經驗。不管針對情感困擾、人際問題,甚至憂鬱症等精神上的煩惱,都能有效地化解根本原因,帶領你擺脫童年陰影、重獲新生。
「依戀重生療法」會幫你找回自我生存意義、重建自信,並適當地脫離與他人之間不公且傷人的「心理遊戲」。只要學會為自己建立「安全堡壘」,就能有效終止依戀障礙的「悲劇連鎖」,開始懂得愛人與被愛!
本書特色 .專業親子關係治療專家親授,拯救上千人的「依戀重生療法」
.心理學實證,最快破解「5種毒親模式X依戀障礙4類型」,找到擺脫童年陰影的出口
.高效修復自我破壞、填補內心空虛,讓你不再為人際苦惱,勇於愛人與被愛
作者簡介:
中野日出美
Inner Access心理諮商中心代表,NPO法人日本心理溝通協會代表。
全球會員超過五千人之國際催眠聯盟(IHF)認可之專業講師,是第一位獲得此項認證的日本心理師。亦為美國NLP協會認證之指導講師。身兼日本公認心理師、日本心理學會認定心理士、諮商心理師與繪本作家等身分,專業領域為「親子關係改善」。
以「溝通分析理論」融合「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現代催眠療法」、「潛意識效應」,創造出獨樹一格的諮商模式,執業二十餘年陪伴超過三千名個案爬梳生命歷程、走出依戀障礙。其獨創的「依戀重生療法」成效卓越、廣獲好評,每堂諮商費逾十萬日圓仍報名踴躍,甚至得提前三個月預約。
譯者簡介:
林妍蓁
廣告系畢業後留學京都,曾任職日商化妝品公司與廣告媒體公司。譯有《排毒防病的五色營養學》、《操控人性弱點の說服心理學》、《手腳痠麻疼對症自療全書》、《放不開,想太多,這樣的你也可以很好》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專業推薦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專業推薦
章節試閱
★「情緒暴力」很傷人,導致「自傷心理」
賴子(三十五歲)常自怨自艾:「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我……?」小時候,她酗酒成性的父親經常對母親惡言相向,而母親一天到晚也只會怨天尤人。這讓她暗自發誓:「高中畢業後就要馬上去找工作、逃出這個家,趕快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她如願步入了婚姻,只是,一切並不如想像中美好。
丈夫成天埋首工作,家中經濟狀況卻稱不上寬裕。分別就讀小學六年級與四年級的姐弟倆成天吵架,老是把賴子的話當耳邊風。
「結果我就會忍不住怒火,開始飆罵或動手打孩子。明知道不該動粗,但不這麼做他們根本不會聽話。為了不讓孩子影響周遭的人,也為了讓他們學會懂事、守分寸,我只好動手管教,有時候還會語帶威脅。」
每當看到孩子熟睡的小臉龐,她總內疚落淚,更常常自責不是個稱職的好母親。然而,只要孩子一不聽勸,她就又怒火中燒,不自覺抬起手準備揮向孩子。孩子們反抗的神情更是讓她惱羞成怒,常失控地往孩子身上打,導致他們經常小心翼翼地對母親察言觀色。
最近她的女兒因為過度減肥,體重一口氣掉了十幾公斤;兒子則似乎在學校過得不開心,開始不去上學。
「為什麼只有我得承受這些痛苦?」賴子愈來愈無助。
對孩子造成身心靈傷害,就是這類「破壞型」父母最大的特徵。他們以言語暴力、肢體暴力或恐嚇方式管教小孩,有時也包含情感忽視。
多數父母都堅稱,他們採取的是正當管教。然而說穿了,這只不過就是虐待兒童而已。很多時候之所以動手,還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
父母若缺乏情緒管理能力,便容易產生暴怒、怨恨、妒忌等負面情緒,出門在外也許能藏得好好的,但一回到家便宣洩在無助的孩子身上。
舉凡成績不理想、不守規矩、不幫忙做家事、不遵守約定……,只要孩子表現得不夠好,他們就得到打罵孩子、對孩子絮絮叨叨的名正言順的理由。此外,孩子面露不悅、態度不佳,或不把自己當父母看待等行為表現,也都可能是換來拳打腳踢的常見導火線。
若父母在施暴之後態度突然軟化、在孩子面前落淚,孩子們甚至會轉為同情爸媽、產生憐憫之情。
這些被父母親傷害的孩子,自尊心都異常低落。
本來該是世界上最疼愛、最保護自己的人,卻成為對自己施暴的加害者,想當然耳會讓孩子產生自貶心態。
曾遭虐待的兒童多半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毫無價值」、「沒有人愛」或「乾脆消失算了」,當中也不乏自虐或自殺未遂等行為偏差的孩子。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缺乏自信、常無意識地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或決定。
「破壞型父母」也經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這讓他們在當了父母後,依舊無法分辨打罵孩子到底是「管教」或者只是在「宣洩自己的壓力」。
同時,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付出溫暖和關愛,自然也就不會給予孩子任何支持與鼓勵了。
★被雙親私慾操控的「傀儡小孩」
千尋(四十歲)有個高中二年級的女兒怜花。她不希望讓孩子的人生留下任何遺憾,因此,從女兒三歲起就開始讓她接受資優教育、考進理想幼稚園,上中學後,更聘請家教親自到府指導怜花的課業。如此無所不用其極,為的就是將女兒送進醫學系。
「我一直很想當醫生。但考了三次還是落榜,只好放棄成為醫生的夢想,改讀藥學系,然後在藥局裡當藥劑師。」
「『當時的我為什麼不堅持下去呢?那些程度比我差的人都當上了醫師、領著比我高的薪水,還擁有人人稱羨的頭銜和地位。』這樣的遺憾始終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所以不管怎樣我都會想盡辦法讓怜花當上醫生,這點我絕不妥協。」
千尋為了籌措女兒的學費拚命工作賺錢,同時下定決心能省則省,一切只為了女兒「考上名校醫學系」的那一刻。
可惜,孩子的成績依舊差強人意。
「怜花,現在不好好努力以後怎麼辦?只要當了醫生就能永遠幸福快樂了!媽媽想成為你人生的後盾,為了怜花,我什麼都願意做,因為你是媽媽的寶貝女兒嘛!」其實,怜花也為了達到母親的這般期望,十分發奮用功。
然而,幾乎不看電視或漫畫的怜花和同學沒有話題可聊,導致朋友們跟她愈來愈疏遠。
「糖果屋父母」,就好似用魔法蓋了一幢放滿甜點餅乾的房子吸引孩子入內、並打算用各種點心把孩子們餵得白白胖胖再把他們吞下肚的女巫,如同格林童話《糖果屋》中描述的那樣。
不同之處在於,這類型的父母完全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像故事中的女巫,反而一廂情願地認為,這麼做全都是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然而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把自己未能達成或無法實現的目標寄託在孩子身上,企圖讓小孩幫自己完成夢想的扭曲心態罷了。
這樣的父母會在潛意識中把小孩子當成他們人生的延長版,理直氣壯操控孩子的一生;而孩子也只能在懵懵懂懂中依照父母親的囑付埋頭苦幹,並告訴自己「爸媽這麼辛苦工作都是為了我」或「爸媽這麼愛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回報他們」。
當他們如願考上理想學校或錄取想進的公司企業後,孩子們自己雖也能獲得一時的心滿意足,但內心愉悅和幸福感仍會被時間沖淡,然後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彷彿原地踏步,接著懷疑起自我價值——有些人甚至因此陷入憂鬱。
他們會不斷自責「是我太沒用」,並努力重新振作。然而,就算真的贏得了地位與財富,到頭來內心深處仍然只有無盡的空虛。
這類案例中,醫師、律師、法官、明星藝人、音樂家等職業都是常見選項;嫁進豪門、兒子成為有錢有勢大老闆、送出國深造等,也都是這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最常寄予的厚望。
「糖果屋父母」的人生往往也被雙親長期掌控而不自知,有些人會埋怨父母的無能;或一意孤行把孩子當成工具魁儡,只為了對以前那個達不到父母期許的自己有所彌補。
然而不管是哪種情形,都是孩子們所不樂見的。
★「都是為你好」是勒索,對誰都不好
雖然現實並不見得能如我們所願,但若能換個方向,下定決心讓自己成為某人的安全堡壘,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不過你要知道的是,成為別人的安全堡壘也將伴隨有一定的責任。一個好的安全堡壘,並不光是有愛就能成立。
◎必要的認同
首先,你必須不求回報地包容、認同、保護對方。
你同時也必須做好可能失落或受傷的心理準備,好好地正視對方的需要,並決意為對方承擔所有可能的風險。
成為一個良好的安全堡壘,除了能讓自己有所成長、了解愛的本質,還能更加明白人生的意義。
也許你會擔心自己的依戀既然已經有所殘缺,又憑什麼成為讓別人依靠的避風港呢?但就我所見,在藉由「依戀重生療法」成功克服依戀障礙的人當中,也不乏將「愛人」的力量化為自我蛻變之養分,從而改變自我的例子。
而且不諱言,我也是其中一人。
如果沒有我那一雙兒女與六隻愛犬,現在的我可能還是對別人充滿不信任、渴求著不切實際的愛,然後終日苦不堪言、悶悶不樂吧。
不、也許我早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愛」不能全靠他人的施捨,我們都該具備接納、包容,並使其成長茁壯的能力,無論那份愛原本多麼渺小。總有一天,你也能夠為某個人灌溉這份愛,並且讓自己跟著豐收。
我希望你能了解這點。
◎何謂「真正的愛」?
若你也想成為某個人的安全堡壘,就必須知道如何正確發揮安全堡壘的功用,知道如何提供對方所需要的庇護與安全感。
而在此有個重點是——你必須「放下自我中心」去愛人。真正的愛是不會給對方造成困擾與負擔的。不管是為了得到愛而愛,或是為了一己之利去愛對方,這都是一種傲慢。
像「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或「因為愛你,我才會這麼做」等句子,都是感情關係或親子間常見的對話。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這些說詞,充其量都只是為了消除自身的不安與恐懼,或想利用別人幫自己達成未完的夢想、從中獲得滿足感罷了,難道不是嗎?
愛的本質,就是很純粹的「去愛」。即便有所失去也不會怨恨對方、遷怒對方,只是很單純地去愛眼前的這個人。所以,愛人的能力,其實遠比被愛來得強大。
「不求回報的愛」禁得起所有考驗,且讓人不畏失去。
以前的我,表面上總是仗著「我是愛你們、為你們著想」的理由,處心積慮希望孩子們擠進排名前段的好學校、去大公司工作。但自從走過生死大關、了解了自身的盲點後,我對孩子們的態度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現在只希望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活下去。
你猜後來怎麼樣了?
我不敢說我們的親子關係從此變得完美無缺,但自此之後,我不再心煩意亂,內心總是安穩且平靜。
我想,這對我而言就是最棒的回饋了。
★如何斬斷「依戀連鎖」,化解親子心結?
在前面的章節有稍微提到,我曾在無意間試圖以死亡等激烈手段博取母親的注意、想讓她後悔,只因我覺得自己始終得不到她無條件的關愛。而且再怎麼努力,換來的都只有令人心寒的絕望。
◎依戀的傷痕
但女兒的一席話拯救了我,讓我心中的依戀傷痕得以癒合——「沒有人天生就知道怎麼當個好爸爸、好媽媽吧。媽,我覺得你不要再跟外婆奢求什麼憐愛了。你現在的家人不就是站在你面前的我們嗎? 我們愛你,不能沒有你。」這是十幾年前當我陷入生死交關的大病、打算向母親求助卻換來心灰意冷之際,女兒對我說過的話。
當時整天臥病在床的我全都仰賴剛上高中的女兒照顧。除了家事,她還得負責照料家中六隻愛犬;當我在夜裡因疼痛輾轉反側時,她會輕撫我右下腹的患部使之舒緩;在我高燒不退、不得不送急診的前一刻,女兒也仍舊替全身乏力的我仔細清洗身體、換上乾淨衣物。
然後,她從背後緊緊抱住我,並告訴我說:「媽,不會有事的。我們都會陪你,你一定會康復的。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完成呢!家裡不用擔心,你就安心地接受治療吧!」
聽完這番話,我渾身彷彿竄過一陣高壓電流,內心炙熱不已。我這才發現,原來我畢生竭力追求的東西早已近在眼前。
我已別無所求。
就在我被推進急診室的同時,原本直逼三九.六度的高燒竟自動退至三六.七
度。那是我自從患病以來,第一次回復到正常體溫。隨後,我也決意接受手術治療,並再次進行了精密影像檢查。
結果居然發現,原本存在體內的四顆腫瘤竟全數消失無蹤,我請好幾間醫院替我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結果都一樣,看不見任何腫瘤的影跡……。
這種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居然發生在我身上,至今仍讓我百般不解。但是有一點我可以很確定,那就是——因為有女兒與家人,讓我那深埋心底、纏繞多年、難解的依戀心結終於得以鬆綁。
而我也終於明白,依戀的傷口不僅能癒合、還能轉化為其他形式重塑、復原。因為有這次的經驗,我的「依戀重生療法」於焉成形。
◎重塑依戀
那之後,我試著稍微拉開了與母親的距離。以前的我總是一廂情願、埋頭努力,殷殷期盼她的關愛、等待她來肯定;但現在的我,已經決定揮別那樣的人生。
這麼做之後,我發現身邊漸漸出現了一連串變化——我對孩子們的情感表現變得更游刃有餘、也能夠坦然大方地去愛他們;在人際互動上更加穩定融洽;工作的表現也出乎意料地理想。
我開始看重自己,也更懂得愛惜自己的身體。
我何其幸運地,就此步上諮商心理師的道路,得以走進其他人的人生、協助他們與自己重修舊好,幫助許多人一點一滴化解心中的依戀芥蒂。
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生而為人是如此令地人喜悅。
也是從那一刻開始,我與母親的關係渙然冰釋。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我終於能感受到自己對母親的牽絆,並可以在這段母女關係中比以往更加地溫柔以對。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我這個女兒自始至終從母親身上遍尋不著的寶物,就在身邊。
由此,我也發現母親這輩子對我的所有付出,而其中我最想感謝她的,就是她對疼惜孫子的不遺餘力。即便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她並不是一個足夠成熟的好母親,但對我的孩子們來說,她就是最棒的祖母,是一位對他們疼愛至深的好祖母。
母親能過得健康幸福,是我現在內心裡最深切的願望——我知道母親也跟我有同樣的想法。
女兒不經意的一番話成了我的救贖,而家人也自此成為了我的後盾。然而從我接觸超過三千個以上個案的經驗,我知道就算沒有家人的力量,每個人都能憑一己之力,走出依戀的創傷、彌補自己過往的傷痛。
如果目前的你也深受依戀障礙折磨,每天活得心煩意亂,甚至對孩子的教養失去了信心……,請你相信,只要「轉個念」,一切就會改變。
我在個人的諮商講座中常提到一個「口訣」,那就是:「當你對依戀的傷豁然開朗,記得替自己另啟一扇人生的窗。」
依戀修復的第一步,就是試著感受自己的依戀創傷。或許還是有很多人對「依戀障礙」一詞感到陌生,但唯有找出癥結,才能對症下藥、採取行動,迎向嶄新的人生。
請再次拿出你的意志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依戀障礙」。
你是否已經躍躍欲試了呢?如果你準備好了,請讓本書陪著你練習修復依戀、找到自我救贖的一帖良藥。
★「情緒暴力」很傷人,導致「自傷心理」
賴子(三十五歲)常自怨自艾:「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我……?」小時候,她酗酒成性的父親經常對母親惡言相向,而母親一天到晚也只會怨天尤人。這讓她暗自發誓:「高中畢業後就要馬上去找工作、逃出這個家,趕快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她如願步入了婚姻,只是,一切並不如想像中美好。
丈夫成天埋首工作,家中經濟狀況卻稱不上寬裕。分別就讀小學六年級與四年級的姐弟倆成天吵架,老是把賴子的話當耳邊風。
「結果我就會忍不住怒火,開始飆罵或動手打孩子。明知道不該動粗,但不這麼做他們根...
目錄
自序:心好累,是「童年傷痕」的隱形魔咒
前言:「依戀障礙」會絆腳,但也能是墊腳石
Chapter1阻礙人際的「依戀障礙」,如何形成?
童年缺乏安全感,人際困擾的源頭
防衛心強,源自家人的慣性冷漠
過度干預與保護,只會養出「玻璃心」
「情緒暴力」很傷人,導致「自傷心理」
父母有求必應,慣壞恐成「溫室花朵」
被雙親私慾操控的「傀儡小孩」
擺脫原生家庭魔咒,依戀枷鎖有解鑰
Chapter2自我肯定感的缺角,「童年傷痕」後遺症
一心期待他人認同,只會失去自我
過度「自責」,負能量擴大成風暴
愛對人擺臉色,自卑感的虛張聲勢
自我懷疑的「精神牢籠」,如何掙脫?
「逞強」並非堅強,那是沒勇氣面對「脆弱」
童年舊傷口,難以癒合的「隱形魔咒」
一味向外討溫暖,內心空洞更難填補
Chapter3 人際挫折與孤獨,來自「依戀魔咒」作祟
親情最難斷捨離,安全距離如何拿捏?
溝通有障礙,「母愛缺乏」惹的禍
人際「心理遊戲」,尋求關愛的錯誤方法
「不期不待」,真的就不受傷害?
在愛裡想要的愈多,反而愈容易失去
適時劃清界線,別當暴力關係的幫手
「假想敵」是鏡子,照出你內心的渴望
Chapter4 教養遺毒,依戀障礙的「悲劇連鎖」
毒親悲劇,童年創傷的重蹈覆轍
家是「戰場」,還是「避風港」?
缺乏溫暖的「內在小孩」,如何長大?
過「寵」不是「愛」,反剝奪心理發展
「童年傷痕」難擺脫,讓你離幸福愈來愈遠
如何斬斷「依戀連鎖」,化解親子心結?
Chapter5重建「安全堡壘」,修復「依戀障礙」第一步
重拾安全感,為自己找到「對的人」
負面「心理遊戲」,這樣做能脫離
學會「正向安撫」,一步步邁向理想關係
能自律才有自由,修復「依戀創傷」的關鍵
Chapter6鞏固內心「避風港」,懂愛自己就不受傷
「心態」決定命運,如何為人生轉運?
打造專屬「避風港」,再大風雨都能擋
仇恨別人是「自傷」,他愈壞你要愈從容
重塑「理想父母」,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Chapter7 克服依戀障礙,成為他人的「安全堡壘」
感情裡,先認真的人就輸了?
「都是為你好」是勒索,對誰都不好
要求你犧牲的是「傷害」,而非「相愛」
付出不對等,關係遲早失衡
當孩子的「安全堡壘」,傷痕如何修復?
抱怨配偶,傷的是小孩自尊
毛小孩也懂情緒,如何給牠安全感?
Chapter8 找回自我,「重生療法」修復童年傷痕
重建生命意義,修復個人價值第一步
「付出」卻不犧牲,比「獲得」更快樂
學會肯定自我,走出人生幽谷的捷徑
生活難免苦澀,如何化為成長的養分?
填補依戀空洞,讓自己活得更精彩
後記:擺脫「依戀傷痕」,懂愛自己更能愛別人
自序:心好累,是「童年傷痕」的隱形魔咒
前言:「依戀障礙」會絆腳,但也能是墊腳石
Chapter1阻礙人際的「依戀障礙」,如何形成?
童年缺乏安全感,人際困擾的源頭
防衛心強,源自家人的慣性冷漠
過度干預與保護,只會養出「玻璃心」
「情緒暴力」很傷人,導致「自傷心理」
父母有求必應,慣壞恐成「溫室花朵」
被雙親私慾操控的「傀儡小孩」
擺脫原生家庭魔咒,依戀枷鎖有解鑰
Chapter2自我肯定感的缺角,「童年傷痕」後遺症
一心期待他人認同,只會失去自我
過度「自責」,負能量擴大成風暴
愛對人擺臉色,自卑感的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