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城目學陳澄波節稅法池上彰納瓦爾寶典多巴胺長女病季暢銷5折起高能量溝通新聞自由靈媒媽媽讀冊選讀恩田陸吳明益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平裝版)

Transforming Sacred Religion into Daoism: Festival, Belief, and Culture in the Chinese Society of Malaysia (paperback)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李豐楙

評價
1收藏
22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88 NT$ 581 NT$ 66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購買電子書(固定版型)
79 521
購買電子書(流動版型)
79 521
圖書館借閱
二手書交易資訊
限量贈品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本書從「節俗信仰」的角度觀察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宗教現象,並將之與臺灣、港澳對照比較,提出以下幾個主要論點:首先,多種族、多宗教的文化處境,使馬國的華人宗教受到友教「教節一體」的激發,不論佛、道信仰,參與節俗的比例均甚高,從而形成「敎、節一體化」的共同趨向;其次,在馬六甲、吉隆坡義山搬遷事件與檳城的宗祠祭祖,均強調其「聖教」屬性及神聖性用途。再者,對照同屬「理念移植」的代巡與九皇、仙師爺與唐番土地,後者能普及化的原因就在其節俗性質,較諸神廟便於跨越地緣與血緣關係,故建國後才方便凝聚華人,發展為九皇節、福德文化節。最後,華人善於利用「聯合的藝術」組織宗教團體。小則以慶讚中元的名義聯合街區、神廟力量,目標即捐助華教;大如道教總會,以「道教」名義聯合神廟,促使國民登記局改正宗教欄,並增加「道教」選項。凡此種種,都彰顯馬華宗教從「聖教」到「道教」的衍變,本書即透過節俗信仰論證華族亟需歸屬感,對內凝聚,對外則便於識別。

※本書榮獲2019 ICAS 國際亞洲學者大會最佳華語圖書籍大獎※

作者簡介:

李豐楙

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曾出版專著六種、論文兩百餘篇:學生書局有道教文學專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李豐楙道教文學研究系列」收錄三種,以及十餘種田野調查報告;近年來主編《道法海涵》叢書(新文豐出版公司)。

早期從事道教文學研究,其後持續擴及道教文化、華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理論,解釋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神道思維及明清謫凡小說等,企圖與西方理論、如「聖與俗」對話。認為華人社會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話及習俗,從民族思維詮釋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在中研院任職期間參與馬來西亞調查計劃,針對華人在多元化種族、文化的社會處境中,因而激發其宗教創意。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