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德魯・勞勒
定價:NT$ 450
優惠價: 88 折, NT$ 396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雞雞其實沒有雞雞!
雞排也不只是社群媒體的祭品文!
跟隨著雞,發現世界。
——唐娜・哈洛偉(Donna J. Haraway),科學史家
雞雞其實沒有雞雞!但各文化卻特別青睞用「雞」來指涉生殖器,嘲諷、咒罵令人不悅的人事物,彷彿雞跟人類結下什麼難解的樑子。事實是,雞沒有陰莖,只有泄殖腔。牠們的交配動作並非「插入」,而是腔口摩擦腔口,同時公雞把精液射入母雞體內。
雞,似乎微不足道,不像牛、豬、羊等牲畜,可以養大增肥,變成神豬、神牛,那麼引人注目,但從兩河流域、埃及,再到《聖經》,雞,是報時的神聖之物,光明的象徵使者。從中南美到東南亞,雞,是祭壇上為人類犧牲的祭品,代人受罪。
雞排,不應該只是社群媒體的祭品文。在西非和美國蓄奴時代,雞,是推動社會平等發展的家禽。當飼養豬、牛、羊等大型家畜不是多數人可以負擔,養雞的門檻相對來說比較低。雞的食量小,不會與人爭奪食物,又會吃害蟲,促進公共衛生。這使得一般人也有能力以雞獻祭,寄情來世。不止如此,雞也較易轉換成可食用肉類,成為蛋白質來源。一戰時,美國政府鼓吹人民在家後院養雞,用的口號就是「母雞救國」(據說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民不能私下養雞,讓飢荒的情況更險惡)。雞,具備社會平等的特性,這也是為什麼,在白人還沒有掌控養雞時,貧窮的非裔美國人是養雞業的先驅,炸雞的食譜應該追溯到非裔美國人,雖然肯德基爺爺是白人。
雞,既照顧了人的靈魂,也包養了人的身體健康。
雞起源自東南亞,如此害羞易感的動物如何與人親近、被人馴化,繼而跟隨人的腳步擴展到全世界?我們又如何透過雞的遺傳物質DNA,推論人的遷徙?在東南亞盛行的鬥雞文化之下,鬥雞場如何成為殖民地人民掩飾反叛行動的聚集場所,助攻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推翻殖民統治?
雞如何成為達爾文搜集鑽研的對象,建構《物種起源》理論?又如何助十九世紀細菌學的建立一臂之力?如今,雞蛋又如何成為製造疫苗的重要物質,對抗傳染病,守護人類的健康?不僅醫藥產業,從農業體系來看,養雞產業之大,居地表之冠,是牛、豬產業仿效的對象,替農業經濟模式立下標竿,但也種下巨大隱憂,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作者長年走訪中東、中亞和東亞等地的考古遺址,為《科學》雜誌寫作專欄,他在本書綜合了考古學、生物學、人類學和歷史,拜訪鬥雞場、實驗室、養雞場和農村等現場,從雞的裡裡外外,連結人的大歷史,寫作這部雞的百科全書。
咯咯推薦
Gene黃貞祥 (清大生科系助理教授)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李盈瑩(《養雞時代》作者)
陳志峰(中興大學特聘教授X土雞保種專家)
蔡晏霖(交大副教授X種田的人類學家
如果有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或許會以為統治地球的是貓,哦不,是雞。雞口的數量遠超人口,雞也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鳥類,親密到當我跟一些朋友說我在做鳥類的研究時主要會使用到雞,居然有不少人疑惑地問我:「雞,原來是種鳥?」或許是太多人在認知上把雞獨立成了某一特定類群的動物了吧?不僅如此,雞,也是種內多樣性最高的鳥類,深具解答胚胎發育和性狀遺傳等重要生命科學問題的潛力,值得專門為牠們著書立傳,讓我們認識這種飛不高又飛不遠的熱帶鳥類,如何和人類一起趴趴走到全世界!
——Gene黃貞祥 (清大生科系助理教授)
2016年底,我飛往宿霧,展開兩個月的菲律賓之旅。才剛放下行李,走出民宿,就在路邊看到一隻綁腿的大公雞,不免一驚:「菲律賓還有鬥雞?」
紀爾茲的鬥雞經歷之於人類學系所學生,幾乎就像白雪公主之於每個小女孩一樣,是一種朗朗上口、代代相傳的故事,而我始終以為只有印尼才有鬥雞傳統,但在這隻雞之後,又在一個轉角看到大幅的鬥雞營養品的廣告,而接下來好長一段時間,「鬥雞」不斷在報端、路邊、街角,與我相遇,我也在書寫菲律賓鬥雞歷史與文化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地區都有鬥雞文化,甚至還有文化移轉的路線,而這些文化歷史,《雞冠天下》都有介紹。不僅鬥雞,各種包圍雞而生的歷史、文化、社會,甚至生物演化,都是這本書的素材。人類自有歷史以來,雞就與我們相伴,甚至成為某種象徵,不論是感恩節餐桌上的火雞,或是形容民族與性格的高盧雄雞或鐵公雞,雞對人類來說各種重要,不能不認識它。
我心想:這麼精彩的作品,只有我看到實在太可惜,於是,我將這本書的書介丟給左岸,問他們有沒興趣出版。當時,台灣正準備迎接雞年。
儘管直到鼠年,《雞冠天下》才終於在台灣和讀者們見面,但總是讓大家好好認識雞的「雞」會。真心推薦。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五年前剛投入居家養雞時,在書店幾乎找不到一本談「雞」的書,充其量只有幾本介紹大規模飼養技術的手冊。去年決定撰寫《養雞時代》,我在圖書館找到一些關於動物及鳥類的科普書,一本本厚實的書目,卻只能從字裡行間挖到零星幾段與雞有關的敘述。我想,雞作為一種鮮活、神祕的動物,的確如作者所言,其地位被遠遠低估了!如今書市能有一本專門談雞的著作真的很棒,且是如此專業、豐富、充滿知識趣味的書籍。我非常樂意推薦給大家!
——李盈瑩(《養雞時代:21則你吃過雞 卻不瞭解的冷知識》《與地共生 給雞唱歌》作者)
雞的數量是地球上所有鳥獸之冠,如果平均分配,全世界七十多億人口,每個人可以分到三隻!這驚人的數字,吸引了本書作者對雞的好奇心。他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雞與人的關係,雞不只是食物,也可以有文化、科學等不同層次的意義。閱讀此書猶如跟著他遊走在不同時空、不同國度中,聆聽他娓娓道出許多雞的故事。精彩可期!
——陳志峰(中興大學特聘教授X土雞保種專家)
身為一位無蛋不歡的人類,我無法想像沒有雞類的生活。閱讀此書更讓我驚覺不只是人類馴化了雞,雞也同時馴化了人類。了解人類與雞漫長的共同演化史,我們或許有更好的機會洗心革面,說服萬物讓人類繼續在地球生存下去。
——蔡晏霖(交大副教授X種田的人類學家)
博學、充滿各式來源的知識……作者對於與雞相關的謎題提出嶄新的視野,和可能的解答。——《自然》期刊
材料豐富……知識上的浩瀚之旅。可以察覺到這是一本作者懷抱著驚人的熱情所寫下的旅程考察,還辛勤探查了那些來自歷史、神話、考古、生物學、文學和宗教的研究文獻。——《科克斯書評》
我不會再用過去的眼光看待雞了,這個原本被人忽略的物種,原來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Brian Fagan,《歷史上的大暖化》作者
混合了遊記、科學史等,總之各式各樣有趣的故事,這趟旅程橫跨六大洲,帶領我們用不同視角理解「雞」,挑戰我們過去對「雞」的一切想像。——Ellen Ruppel Shell,《愛上便宜貨》作者
本書特色
1.每一章節皆有小主題,寫法輕鬆幽默,但最終指涉動物與人相互影響的文明史,嚴肅又充滿啟發。
2.記者身分,因此在文獻引用之外,個人的踏查和訪問絕對沒有缺席,有旅行記實和研究文獻相互穿插的閱讀樂趣。
作者簡介:
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
科學線記者,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家地理雜誌》《史密森尼學會雜誌》等撰文,《科學》雜誌專欄作家,主題多為考古、文化遺產等。
譯者簡介:
吳建龍
清大歷史所科技史組肄業。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中華鳥會鳥類紀錄委員會委員。譯有《羽的奇蹟》(榮獲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Taiwan。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安德魯・勞勒
優惠價: 88 折, NT$ 396 NT$ 4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雞雞其實沒有雞雞!
雞排也不只是社群媒體的祭品文!
跟隨著雞,發現世界。
——唐娜・哈洛偉(Donna J. Haraway),科學史家
雞雞其實沒有雞雞!但各文化卻特別青睞用「雞」來指涉生殖器,嘲諷、咒罵令人不悅的人事物,彷彿雞跟人類結下什麼難解的樑子。事實是,雞沒有陰莖,只有泄殖腔。牠們的交配動作並非「插入」,而是腔口摩擦腔口,同時公雞把精液射入母雞體內。
雞,似乎微不足道,不像牛、豬、羊等牲畜,可以養大增肥,變成神豬、神牛,那麼引人注目,但從兩河流域、埃及,再到《聖經》,雞,是報時的神聖之物,光明的象徵使者。從中南美到東南亞,雞,是祭壇上為人類犧牲的祭品,代人受罪。
雞排,不應該只是社群媒體的祭品文。在西非和美國蓄奴時代,雞,是推動社會平等發展的家禽。當飼養豬、牛、羊等大型家畜不是多數人可以負擔,養雞的門檻相對來說比較低。雞的食量小,不會與人爭奪食物,又會吃害蟲,促進公共衛生。這使得一般人也有能力以雞獻祭,寄情來世。不止如此,雞也較易轉換成可食用肉類,成為蛋白質來源。一戰時,美國政府鼓吹人民在家後院養雞,用的口號就是「母雞救國」(據說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民不能私下養雞,讓飢荒的情況更險惡)。雞,具備社會平等的特性,這也是為什麼,在白人還沒有掌控養雞時,貧窮的非裔美國人是養雞業的先驅,炸雞的食譜應該追溯到非裔美國人,雖然肯德基爺爺是白人。
雞,既照顧了人的靈魂,也包養了人的身體健康。
雞起源自東南亞,如此害羞易感的動物如何與人親近、被人馴化,繼而跟隨人的腳步擴展到全世界?我們又如何透過雞的遺傳物質DNA,推論人的遷徙?在東南亞盛行的鬥雞文化之下,鬥雞場如何成為殖民地人民掩飾反叛行動的聚集場所,助攻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推翻殖民統治?
雞如何成為達爾文搜集鑽研的對象,建構《物種起源》理論?又如何助十九世紀細菌學的建立一臂之力?如今,雞蛋又如何成為製造疫苗的重要物質,對抗傳染病,守護人類的健康?不僅醫藥產業,從農業體系來看,養雞產業之大,居地表之冠,是牛、豬產業仿效的對象,替農業經濟模式立下標竿,但也種下巨大隱憂,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作者長年走訪中東、中亞和東亞等地的考古遺址,為《科學》雜誌寫作專欄,他在本書綜合了考古學、生物學、人類學和歷史,拜訪鬥雞場、實驗室、養雞場和農村等現場,從雞的裡裡外外,連結人的大歷史,寫作這部雞的百科全書。
咯咯推薦
Gene黃貞祥 (清大生科系助理教授)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李盈瑩(《養雞時代》作者)
陳志峰(中興大學特聘教授X土雞保種專家)
蔡晏霖(交大副教授X種田的人類學家
如果有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或許會以為統治地球的是貓,哦不,是雞。雞口的數量遠超人口,雞也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鳥類,親密到當我跟一些朋友說我在做鳥類的研究時主要會使用到雞,居然有不少人疑惑地問我:「雞,原來是種鳥?」或許是太多人在認知上把雞獨立成了某一特定類群的動物了吧?不僅如此,雞,也是種內多樣性最高的鳥類,深具解答胚胎發育和性狀遺傳等重要生命科學問題的潛力,值得專門為牠們著書立傳,讓我們認識這種飛不高又飛不遠的熱帶鳥類,如何和人類一起趴趴走到全世界!
——Gene黃貞祥 (清大生科系助理教授)
2016年底,我飛往宿霧,展開兩個月的菲律賓之旅。才剛放下行李,走出民宿,就在路邊看到一隻綁腿的大公雞,不免一驚:「菲律賓還有鬥雞?」
紀爾茲的鬥雞經歷之於人類學系所學生,幾乎就像白雪公主之於每個小女孩一樣,是一種朗朗上口、代代相傳的故事,而我始終以為只有印尼才有鬥雞傳統,但在這隻雞之後,又在一個轉角看到大幅的鬥雞營養品的廣告,而接下來好長一段時間,「鬥雞」不斷在報端、路邊、街角,與我相遇,我也在書寫菲律賓鬥雞歷史與文化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地區都有鬥雞文化,甚至還有文化移轉的路線,而這些文化歷史,《雞冠天下》都有介紹。不僅鬥雞,各種包圍雞而生的歷史、文化、社會,甚至生物演化,都是這本書的素材。人類自有歷史以來,雞就與我們相伴,甚至成為某種象徵,不論是感恩節餐桌上的火雞,或是形容民族與性格的高盧雄雞或鐵公雞,雞對人類來說各種重要,不能不認識它。
我心想:這麼精彩的作品,只有我看到實在太可惜,於是,我將這本書的書介丟給左岸,問他們有沒興趣出版。當時,台灣正準備迎接雞年。
儘管直到鼠年,《雞冠天下》才終於在台灣和讀者們見面,但總是讓大家好好認識雞的「雞」會。真心推薦。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五年前剛投入居家養雞時,在書店幾乎找不到一本談「雞」的書,充其量只有幾本介紹大規模飼養技術的手冊。去年決定撰寫《養雞時代》,我在圖書館找到一些關於動物及鳥類的科普書,一本本厚實的書目,卻只能從字裡行間挖到零星幾段與雞有關的敘述。我想,雞作為一種鮮活、神祕的動物,的確如作者所言,其地位被遠遠低估了!如今書市能有一本專門談雞的著作真的很棒,且是如此專業、豐富、充滿知識趣味的書籍。我非常樂意推薦給大家!
——李盈瑩(《養雞時代:21則你吃過雞 卻不瞭解的冷知識》《與地共生 給雞唱歌》作者)
雞的數量是地球上所有鳥獸之冠,如果平均分配,全世界七十多億人口,每個人可以分到三隻!這驚人的數字,吸引了本書作者對雞的好奇心。他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雞與人的關係,雞不只是食物,也可以有文化、科學等不同層次的意義。閱讀此書猶如跟著他遊走在不同時空、不同國度中,聆聽他娓娓道出許多雞的故事。精彩可期!
——陳志峰(中興大學特聘教授X土雞保種專家)
身為一位無蛋不歡的人類,我無法想像沒有雞類的生活。閱讀此書更讓我驚覺不只是人類馴化了雞,雞也同時馴化了人類。了解人類與雞漫長的共同演化史,我們或許有更好的機會洗心革面,說服萬物讓人類繼續在地球生存下去。
——蔡晏霖(交大副教授X種田的人類學家)
博學、充滿各式來源的知識……作者對於與雞相關的謎題提出嶄新的視野,和可能的解答。——《自然》期刊
材料豐富……知識上的浩瀚之旅。可以察覺到這是一本作者懷抱著驚人的熱情所寫下的旅程考察,還辛勤探查了那些來自歷史、神話、考古、生物學、文學和宗教的研究文獻。——《科克斯書評》
我不會再用過去的眼光看待雞了,這個原本被人忽略的物種,原來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Brian Fagan,《歷史上的大暖化》作者
混合了遊記、科學史等,總之各式各樣有趣的故事,這趟旅程橫跨六大洲,帶領我們用不同視角理解「雞」,挑戰我們過去對「雞」的一切想像。——Ellen Ruppel Shell,《愛上便宜貨》作者
本書特色
1.每一章節皆有小主題,寫法輕鬆幽默,但最終指涉動物與人相互影響的文明史,嚴肅又充滿啟發。
2.記者身分,因此在文獻引用之外,個人的踏查和訪問絕對沒有缺席,有旅行記實和研究文獻相互穿插的閱讀樂趣。
作者簡介:
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
科學線記者,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家地理雜誌》《史密森尼學會雜誌》等撰文,《科學》雜誌專欄作家,主題多為考古、文化遺產等。
譯者簡介:
吳建龍
清大歷史所科技史組肄業。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中華鳥會鳥類紀錄委員會委員。譯有《羽的奇蹟》(榮獲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Taiwan。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