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蘇珊‧法露迪的《反挫》和娜歐米‧伍夫的《美麗神話》都指出,年輕女性疏離女性主義要歸咎於媒體的集體陰謀,但是現在有一個年輕、熱情的聲音告訴我們,是歷經流變的女性主義辜負了代表大多數女性的使命。
正值而立之年的蕾妮‧丹菲爾德,是美國最重要的八位新女性主義者之一。她在《是誰背叛了女牲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一書中,深入檢視、批判女性主義的思潮和流變,發現到七○年代婦女運動在政經層面嬴得輝煌的戰果後,卻逐漸偏離了大多數女性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少數人共有的世界觀。而位居主流的婦運領袖竟走回頭路,以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掀起了一場道德聖戰,形塑出一個如夢似幻、無法讓女性產生共鳴的烏托邦。
拋棄了僵化的意識型態和教條,蕾妮‧丹菲爾德為第一代獲得機會和教育平等的年輕女性發聲︰我們要回歸足以代表大多數婦女的運動,理直氣壯地收復女性主義。本書有她鞭辟入裡的剖析,非常值得關心和參與台灣婦運的人借鏡。
作者簡介:
蕾妮‧丹菲爾德(Rene Denfeld)
是一位自由撰稿記者,幾篇針砭婦女運動的作品已經在美國引起極大的爭議。她也是一位業餘拳擊好手,曾獲得Tacoma金手套獎,目前定居奧諯岡州波特蘭市。
譯者簡介:
劉泗翰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賣譯為生近二十年,譯作有《天無絕人之路》、《飛越雲端—衝破親情的迷霧》等三十餘本。
章節試閱
反陽物崇拜戰爭︰撻伐男性和性政治
「我對婦女運動感到最疏離的一點,就是她們以偏概全地反對男性——總是一再強調男性在歷史上如何胡作非為,而不是鼓吹特定的主張或主義鋼領……對於這種反對男性的叫囂,我覺得很無奈,主要是因為我對婦運很感興趣,喜歡思考相關的問題,也支持婦運——結果卻發現我和她們完全沒有共鳴。我並不恨男人,也不覺得所有的男人都是壞胚子。有一位朋友選修了很多女性研究課程,可能還是她的副修科目。有一次她對我說,她覺得我應該成為一位女同性戀者或至少嘗試一次同性戀經驗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女性主義者——我覺得這種說法簡直荒謬得離譜。就觀念上來說,干涉別人的私生活還有待爭議,因為任何人都不應孩管別人在臥房裡做什麼。然而她們卻這樣做了!我始終不明自為什麼。」——伊莉莎白.艾佛曼(Elizabeth Everman)二十六歲,奧瑞岡卅社會服務部行政助理
伊莉莎白.艾佛曼是一位身材苗條的年輕女性,皮膚白哲,臉上還帶著一點雀斑,有一雙湛藍的眼睛和滿頭自然的紅髮。她悠閒地坐在客廳裡一張破舊的沙發上,三歲的兒子在隔壁房間安詳地睡著了。儘管伊莉莎白和丈夫的收入都很微薄,他們還是合力在破敗的舊市區買了一間房子。屋子裡擺了幾張舒適的桌椅,上頭堆滿了小孩的玩具,牆上則掛著自己動手做的手工藝品,整個房子充滿了溫馨友善的感覺。雖然伊莉莎白全心支持婦女運動和男女平權的觀念,卻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她說,她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不管歧視的對象是選擇跟男人上床的女性或男性。然而,根據她接觸女性主義的經驗——從女性研究課程到反墮胎遊行——婦女運動根本就是在鼓吹歧視。
「我們不應該把婦運定位在男女的議題上。」她一邊說著,一邊起身,走到隔壁房間探望兒子。她彎著腰,俯身站在小床邊,就著昏暗的燈光形成一幅美麗的側影︰顴骨和眼睛的線條清晰可見,髮色映著微光閃閃發亮,圓潤的手臂伸出去抱起孩子。小男孩依然緊緊地吸吮著大拇指,卻因為聽到母親的聲音便睜開一雙惺忪的睡眼,對母親展露微笑。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他們母子倆彼此凝視的神情,突然讓人覺得性別歧視簡直荒謬得討厭。
「聖戰」
假女性主義之名,行性別歧視之實,不只嚇跑了伊莉莎白一個人。各種年齡層、職業和階級的婦女,都有很多人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也不願意參加婦女組織,因為女性主義者總是在攻擊男性,婦女運動一再地干涉參與成員的性生活。然而,這些婦女反對的聲音鮮少受到婦運的重視。即使偶爾談起這個話題,女性主義領袖也會立即指責像伊莉莎白這樣的人是反女性主義者,或抨擊她們患了同性戀恐懼症。
事實上,憎惡男性和反異性戀的觀念早已在現今的婦女運動中生根萌芽。年輕婦女只要一接觸到女性主義就免不了聽到撻伐男性的聲音,讓她們覺得好像要為自己選擇的性愛對象辯駁一番。甚至連女同性戀者也受到監督,一定要奉行所講「平權主義」的性愛。當前的婦運似乎只關心女人在臥房裡做什麼,以及跟什麼人做。
女性主義最著名的口號︰「個人的,也是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現在似乎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這個口號出現在一九七○年代,當時的婦女運動以喚醒女性意識為主,因此提出這個口號,說明像生育權這樣的議題過去總被視為女性「個人的問題」,其實深深地影響到女性的生活品質,應該被視為政治議題。然而,現在的婦女運動卻打著這個口號,強調婦女個人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包括她和什麼人上床——都是政治議題,也都是女性主義可以議論的方向。對很多女性主義者來說個人問題和政治議題之間,私領域和公領域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線。我們在床上的一舉一動,即使比不上投票重耍,也相去不遠了。
現在的婦女運動主張,女性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政治上的不平等,不是經濟上的弱勢,不是幼兒托育的資源不足,也不是缺乏墮胎和節育的自主權,而是男性。整個壓迫女性的社會體系已經被簡化成一個單一的原因——異性戀。現在的婦女運動非但不提倡婦女權益,反而提倡仇恨男性、兩性隔離主義和嚴格的性愛道德觀。有些備受尊崇的婦運領袖——例如集律師、作家和運動家於一身的凱瑟琳.麥克金能——甚至還質疑婦女的墮胎權,因為婦女擁有墮胎權後,可能會導致更多男女之間隨意的性關係。
當前的女性主義把女性在性生活中的不平等都歸咎於男女之間的性關係。她們避開了所有的政治議題,只提倡反對男性的聖戰,也使得現今的女性主義者不斷地撻伐男性,鼓吹兩性隔離的觀念。
「以我個人特別的經驗來說,因為我自已接觸過女性主義,因此更不願意自稱為頑強的女性主義者。我以前就讀艾瑪威拉德學校,那是一所位在紐約州,純女孩的住宿學校,噢,我應該說是『純女性的』住宿學校(一笑)。當時我確實還是一個女孩。在我們的課堂上,幾乎每一門課,每一個層面都會談到女性主義,就連校外來賓的演講也不例外——因為這所學校和NOW的關係匪濺。不久之後,我就從那些婦女運動的強硬派分子身上,感受到那種強烈痛恨男性的感覺——例如有人會說︰『妳可以成立自已的家庭組織,這樣就永遠不必看到任何男人。』或『妳可以到只聘用女性員工的商店購物,只請女木匠或女水電工人。』等等——我猜,只有那些飽受男人虐待的婦女才需要這樣做。我覺得一味地貶抑男性性(性別或性都一樣),並不能稍減過去加諸在女性身上的痛苦。回顧西方文化中的性刷角色,女性並不是沒有機會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女性是促使兒童社會化的主要教育者——然而女性卻強化了先前的性別角色。這是我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甚至還有點反對女性主義、反對強硬右派女性主義觀點的原因。我覺得她們並沒有以公平的眼光看待歷史,把男性說成凶神惡煞,而不只是一種性別角色而已。」
——維多利亞.傑克伯森(Victoria Jacobson) 二十三歲 康乃狄克州研究生
維多利亞接觸女性主義的經驗令人遺憾,然而這並不是特例。當前的婦女運動撻伐男性和鼓吹兩性隔離的聲音愈來愈大,甚至到了不讓男人跨進女人家門檻的地步。年輕婦女不斷接觸這種運動,於是她們就像維多利亞一樣,對女性主義敬而遠之,非但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甚至還有點反對當前女性主義潮流的某些層面。許多年輕婦女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者的標籤,卻以另一種方式支持女權運動,例如她們支持男女平權的觀念,卻不是站在極端保守的立場。維多利亞說她自認是「平權主義者」,相信男女生來平等。她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和個別差異,包括她們個人的人際關係。
然而當前的女性主義者卻無法接受這種觀念!
「男人都是我們的敵人」這是NOW西雅圖分會會長露易絲.邱寧(Louise Chernin)在地方電視臺一個有關女性主義的節目中,大聲疾呼的口號。雖然她事後在一九九三年六月號的西雅圖分會刊物上說,那是記者「斷章取義」,但是她也沒有進一步說明究竟原來的上下文如何——只是一再指責那個節目「沒有提供完整的資訊,詳細說明我們憤怒的原因和深度」。然而,像邱寧這種明顯反對男性的偏見,在婦女運動中早已司空見慣,有時候還以這種偏見公然實施性別歧視。例如,紐約婦女行動聯(New York Women's Action Coalition)——一九九二年一月成立,號稱有一千八百名會員——集會時就公然拒絕男性參與不管是會員的丈夫、記者或支持的民眾,有陰莖的人一律不受歡迎。
而在女性研究的課堂上,男學生更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名女性研究助理教授就坦承,很多課堂上「都充斥著對男學生的性別歧視」,男學生總是免不了飽受抨擊。一名年輕婦女說她選修了女性研究課程,結果發現課堂上極少數的男生都自成一個圈圈坐在教室的角落安靜地聆聽女學生「分享她們的感覺」不敢作聲。即便如此,女學生的分享最後總是在教授的引導下,演變成對男性的惡意攻擊,而且教授還不讓男學生有反駁的機會只能默默地任由女學生指控他們是強暴者或壓迫者。甚至還有其他信奉女性主義的教授,例如瑪莉.黛麗,在演說時根本拒絕男性聽眾發問。
反陽物崇拜戰爭︰撻伐男性和性政治
「我對婦女運動感到最疏離的一點,就是她們以偏概全地反對男性——總是一再強調男性在歷史上如何胡作非為,而不是鼓吹特定的主張或主義鋼領……對於這種反對男性的叫囂,我覺得很無奈,主要是因為我對婦運很感興趣,喜歡思考相關的問題,也支持婦運——結果卻發現我和她們完全沒有共鳴。我並不恨男人,也不覺得所有的男人都是壞胚子。有一位朋友選修了很多女性研究課程,可能還是她的副修科目。有一次她對我說,她覺得我應該成為一位女同性戀者或至少嘗試一次同性戀經驗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女性主義者——...
作者序
導言
一九六六年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Woman,簡稱NOW)成立,而我在一年之後才呱呱墜地。在我小的時候許多爭取婦女權益的運動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但是我和這一代多數的女性一樣,對於墮胎還是非法行為的那個年代早已不復記憶。我也不記得還有這麼一個年代——儘管母親一再對我說那些都是真的——婦女上大學只是為了釣金龜婿,而不是為了攻讚學位;職業婦女的工作領域只能侷限在女服務生這一類的「粉領階級」;女性不但無法獲得避孕知識,對自已的身體和性也全然無知。這樣的年代描繪出一個簡單而可怕的景象;年輕婦女因為不知道如何避孕,最後死在非法墮胎的手術檯上;大學畢業的女生,無論學問如何高深,最後也只能進人大公司,在打字機前終老一生;而十歲的小女孩希望和男生一起上採買課程只是為了學會如何管理家計、做果凍或擺設銀器餐具。我們現在也很難相信,在那個年代「性別歧視」根本不是問題,甚至還是一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的際遇比母親那一代要好得多了。墮胎已經在一九七三年合法化;平權憲法修正案(ERA)也在審議中,雖然距離立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甚至可能不會通過,但是至少男女平權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此外,在一九六○年代,還陸續成立了NOW和「婦女平權行動聯盟」(Woman Equity Action League)等團體,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職場和學校裡性別歧視的情況已經大有玫善。在婦女健康的進展上則出版了《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已》(Our Bodies, Ourselves)一書,通過了強暴受害者保護法(改善過去無限制探索受害者性生活史的情況)也成立了受虐婦女保護之家。在工商界、法律界和政治界,傑出的婦女人才輩出,包括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葛蘿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貝拉.艾柏查格(Bella Abzug)、潔玫.葛瑞爾(Germaine Greer)和凱特.米蕾(Kate Millet)等等,這些都是第二波女性主義潮流中的佼佼者,對女性的未來影響深遠。
然而,對我們這一代的女性來說女權是與生俱來的權利。儘管社會上還是難免有性別歧視的問題,但是至少在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太多桎梏。我們是第一代獲得平等機會和平等教育的女性,也擁有絕對的自由可以表達對性的看法。這些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其實與過去社會上根深柢固的偏見南轅北轍,因此,女權運動者必須以非常的手段,迫使社會接受這個男女平等的新觀念,而表現這個信念的形式,可能是女性追求自己的事業,或要求男性尊重自己對生兒育女的抉擇等等——換句話說,我們這一代的女性相信,我們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這些權益都是女性主義為我們爭取來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和我年齡相仿的婦女會拒絕加人女權運動呢?為什麼我們會斷然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者的標籤呢?
儘管許多民意調查顯示,在美國各個年齡層的婦女都毫不猶豫地支持女性主義的理想,但是這些調查也指出,她們多半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也不參與女權運動——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有待努力。一九八九年,時代週刊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合作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婦女認為女性主義確實提升了女權;但是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的婦女自認是女性主義者,百分之七十六的婦女承認很少或毫不關心女權運動。一九九二年,時代週刊又做了另一次調查,結果發現,雖然有百分之五十七的美國婦女認為強而有力的婦女運動有其必要,但是只有百分之三十九的人相信當前的婦運反映了多數女性的看法;而自視為女性主義者的人比例則降到百分之二十九。對年紀較輕的女性而言,這個數據或許還偏高了些。以大專院校學生為訴求對象的觀點雜誌(In View),一九八九年也曾經向五百名女大學生進行一項調查,結果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認為,性別歧視仍然存在;百分之八十四的人贊成婦女應該享有生育控制權;而自稱為女性主義者的受訪者只有百分之十六。
反挫
女權運動者和傳播媒體並沒有忽視這個趨勢。從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的暢銷書《反挫》(Backlash︰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到專欄作家琳達.艾樂比(Linda Ellerbee),以及報章雜誌上刊登的文章,對於這些「應該」是女性主義者的婦女卻對女權運動感到疏離,都有深入的討論,甚至還引發了一番論戰。
為什麼女性會拒絕女性主義呢?最盛行的一種說法就是法露迪的「反挫」理論。反挫的基本概念是︰在文化中隱藏著各種力量侵蝕女性主義的根基,而這種反挫的力量已經跟隨女權運動長達二十年了(一九七五年九月號的仕女[Ms.]雜誌刊出了一篇書評「學院派︰反挫來了」,文中評論了三本書同時也提出反挫的概念)但是,一直到法露迪提出新的詮釋,才首度獲得廣泛的認可。反挫的概念之所以會在此時異軍突起,可能是一九七○年代時,雖然有很多抨擊女性主義的文章或書籍間世——其中不乏一些極為粗糙而不成熟的論點,相形之下,現在的批評簡直稱得上是恭維——基本上女權運動還算是一種健康的運動,婦女也很驕傲地自稱為女性主義者。
然而,今天的情況卻迥然不同。
「為什麼百分之七十二的年輕婦女認為自己不是女性主義者?」一九九○年三月號的十七歲(Seventeen)月刊提出了這個問題,而答案也很快就出現了︰「琳達.艾樂比說,那是因為她們不知道女性主義的意義何在、問題何在。」這篇文章由全國知名的專欄作家艾樂比執筆,名為「女性主義者的謬誤」(The Feminist Mistake),文中她以一貫高人一等的姿態和略帶尖酸的筆調,剖析年輕婦女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的心態。她說︰「女性主義沒錯,我說的就是這個字!先別忙著嘔吐,我知道你們不喜歡這個字眼,但是相信我,那是因為你們誤解了這個字的涵意,事實上,你們還誤解了很多事情。」艾樂比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女性會有這些誤解她只是說︰「某些人不擇手段地要你們唾棄女性主義!」
蘇珊.法露迪則明白地點破「某些人」是何許人也。她在《反挫》一書中直言不諱地說︰「反挫的公共論壇由男性一手主導……特別是支配媒體、企業和政治的男性」。她在書中說,像電視上的情境喜劇(例如特別著墨於家庭主婦的正面形象)或時裝流行(例如蕾絲內衣再度流行)等等,都是男性刻意誤導女性的陰謀。他們一方面頌揚溫暖家庭的價值、家常菜的可貴和受壓抑的美女,另一方面則故意醜化女性主義。
然而,絕大多數的女性並不相信這一套。一九八九年紐約時報的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的受訪女性認為男性「正逐漸剝奪女性在二十年來爭取到的一切」。法露迪對於這一點也有解釋。她說︰「反挫的力量都是在檯面下興風作浪,一般大眾是看不到的。」雖然大部分的婦女都不知道這個潛伏的陰謀,但是這股反對女性主義的力量還是影響深遠,「反挫的力量確實滲透到女性的思想裡,透過私下的管道傳播羞辱和責難的聲浪。」
根據法露迪的理論年輕女性正是因為聽到了這些聲音,所以才會遲疑猶豫,不願意自稱為女性主義者。
對艾樂比和法露迪這些女性主義評論家而言,如果能夠把年輕女性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者的標籤,歸咎於一種力量龐大卻潛伏在文化中的無形陰謀,可能是最方便的解釋。她們還能告慰自已,這並不是她們的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除了一些在大眾文化中對女性的低能描述之外,社會上還是有很多女性角色的典範——從最高法院法官露絲.金斯柏(Ruth Bader Ginsburg)到饒舌歌合唱團「鹽和胡椒」(salt n' Pepa)——這些女性典範都豎立了獨立女性的正面形象。更何況,我們這一代的女性也沒有那麼愚蠢,會輕易地受到清潔劑廣告的影響或被內衣時尚牽著鼻子走。我們也不是呆頭鵝,隨隨便便就被一個無名無姓、不擇手段的「某人」擺布。如果我們真的這麼容易受騙上當,我們可能不只拒絕女性主義的標籤,甚至會拒絕女性主義的信念,但是我們並沒有這樣做。
一九八六年,美國教育部針對一萬名青年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不論男女——都能全心全意地接受女權的觀念。實施民意調查的六年前,正在就讀高中的受訪者(受訪當時已經在工作、扶養小孩或就讀大學),不分男女,都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同意「女性和男性一樣,都應該擁有相等的教育機會」。百分之九十的男性和百分之九十八的女性認為「女性和男性應該同工同酬」,另外有百分之九十一的男性和百分之九十六的女性認為「在選擇決策者或政治家時,女性應該和男性一樣列入考慮。」當問到誰要留在家裡帶小孩的時候,男女兩性都希望有這個機會。
這些調查數字顯示,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女權確實已經深植人心。我們堅信兩性平等,因此不會以傳統的性別角色來箝制自己的發展或彼此設限。簡而言之,我們是行動上的女性主義者,而不只是名義上的女性主義者。
導言
一九六六年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Woman,簡稱NOW)成立,而我在一年之後才呱呱墜地。在我小的時候許多爭取婦女權益的運動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但是我和這一代多數的女性一樣,對於墮胎還是非法行為的那個年代早已不復記憶。我也不記得還有這麼一個年代——儘管母親一再對我說那些都是真的——婦女上大學只是為了釣金龜婿,而不是為了攻讚學位;職業婦女的工作領域只能侷限在女服務生這一類的「粉領階級」;女性不但無法獲得避孕知識,對自已的身體和性也全然無知。這樣的年代描繪出一個簡單而可怕的景象;年輕婦女因...
目錄
目錄
導言
性純潔
1 反陽物崇拜戰爭︰撻伐男性和性政治
2 受害者神話︰強暴與女性主義議題
3 猥褻圖︰女性主義與色情的戰爭
道德講臺
4 內在女神︰新女性主義宗教
5 推翻父權制︰女性主義的鳥托邦
6 被動的聲音︰無為取代活力
新維多利亞人
7 歷史重演︰女性主義回歸維多利亞道德觀
8 年輕女性為什麼揚棄婦運
9 最後一波︰收復女性主義
目錄
導言
性純潔
1 反陽物崇拜戰爭︰撻伐男性和性政治
2 受害者神話︰強暴與女性主義議題
3 猥褻圖︰女性主義與色情的戰爭
道德講臺
4 內在女神︰新女性主義宗教
5 推翻父權制︰女性主義的鳥托邦
6 被動的聲音︰無為取代活力
新維多利亞人
7 歷史重演︰女性主義回歸維多利亞道德觀
8 年輕女性為什麼揚棄婦運
9 最後一波︰收復女性主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