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島剛の跨文化觀察,
看見不一樣的日本與台灣。
「我喜歡台灣。
希望我的文章能引領喜歡日本的台灣讀者,用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日本,
並促進日本和台灣對彼此的了解,交流越來越熱絡。」
野島剛《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台灣的便利商店,有個特殊味道是日本沒有的?
如果工作太累,辭職不就好了嗎,幹嘛要自殺?
靦腆的日本人,為何總是不說真心話?
日本的美食
日本人去國外的壽司店用餐時大多會對米飯的味道感到不滿。魚肉已經成為遍及全球的食品,因此不會出現在日本吃到的鮭魚比在北京或香港的好吃的現象。但是米飯就不一樣了,它能夠充分展現日本的特色。
日本的過去
關於江戶與京都的關係,若以台灣為例,那麼臺南就好比京都,而臺北則相當於江戶。江戶城終究是一座武士的都城,而京都則是一座以皇室為中心的都城。
日本的現在
在日本經濟不景氣的九〇年代後期,候選人參選時的宣傳內容一般都是「在某地建一座橋」、「建設一條公路」等。而到了今天,宣傳內容變成了養老院。這就顯現了日本高齡化問題的嚴重性。
日本人的個性
日本人在災難發生時會優先幫助他人、不怨天尤人或者指責政府救災不力,這在其他國家民眾看來其實相當特別。這或許和日本人十分重視的概念--「我慢」有關。
《原來,這才是日本》原來,日本人不排斥被稱為「倭人」,而且越來越多人不會寫漢字了。
台灣人喜歡日本料理,但日本人更喜歡台灣便當?
天皇談話竟會使日本人感到內疚?
台日之間的美麗與哀愁
台灣人排隊吃一蘭,但其實日本人也很瘋台灣味──珍珠奶茶、台灣麵線都很受歡迎。而且台灣料理CP值很高,經常可以用少少的價錢,獲得物超所值的美味,但日本的食物價格和味道則往往呈正比關係。
然而,對日本人來說,台灣的道路簡直和戰場無異,台灣汽車駕駛人的態度,和日本相比,有點傲慢了。
日本人原來這麼想
因為日本人總是曖昧不明,我們因而覺得他們時時懷著「惡意」。然而野島剛認為日本人實際上並不是深思熟慮,或是擁有長期視野,而純粹只是活在當下。日本人從不想讓事態惡化,多半抱著「差不多可以了」的態度息事寧人。
此外,日本人的生活中常見儒教的影響,也會把四十而不惑這樣的孔子名言掛在嘴邊,但並不表示日本人就信奉儒教,而只是接受了儒教的處世之道的部分。
日本現在進行式
現在的日本,可說是窮人的天堂,每天大約花一千日圓就能吃三餐,五萬日圓就可租到一室一廳一廚,需要日用品的話到「百圓商店」去就解決了。而且,繼「立食蕎麥麵」之後,還出現了「立食牛排」,這應該是經濟不景氣下的產物。
因為人口減少之故,也增加了外國勞動者輸入的名額,然而進來的勞動者卻不斷在「失蹤」。
所謂的日式美學
對於幾位知名的日本小說家為何會選擇自殺、為何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你的名字。》這樣感動人心的電影,以及,日本到處都有的美術館有什麼特別的經營之道,可以不靠特展也吸引遊客上門參觀,野島剛都有獨特而精闢的見解,為你解開日式美學的祕密。
《看見不一樣的日本》在比賽中,日本人認為「美學」比「勝利」更重要。
志村健的本名竟是源自德川家康?!
日本天皇登基晚宴為何每次都堅持用法國酒?
日本人眼中的台灣
日本人來到台灣旅遊,最常見的行程組合莫過於鼎泰豐的小籠包、故宮的翠玉白菜、還有腳底按摩這三項。其中,按摩受日本人歡迎的理由,是因為台灣按摩師的手藝好,又價格便宜。
但近來,到台灣享受按摩的日本遊客減少了,在旅遊書上介紹的台灣按摩情報,似乎也沒有比以前多,這應該與日本的「價格崩壞」有關吧!日本麥當勞的漢堡從兩百日圓降價為一百日圓,吉野家的牛丼從四百日圓降價為兩百日圓,現在是連按摩價格也砍半了。
不過誰知台灣未來是否會有一天也發生價格崩壞,出現很多五百元按摩店呢?
日本的變與不變
日本過去把追求成長視為理所當然,加班時數愈多,愈覺得企業有在成長。員工也因為感受到「工作的意義」,而忍受漫長的工時。有些人認為,為了背負工作的責任,就該忘掉薪水,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家庭來努力。
但現在的日本已邁入低成長時代,即便奮力工作,企業不一定會成長,日本經濟也不一定會成長。既然薪水不變,就不用勉強自己用力加班。我們的思考方式,自然會往這個方向改變。
每年,日本認定過勞死的人約兩百位。沒有什麼工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了。每個月加班到一百小時,這太荒謬了。我期盼有一天,日本「殘業」(加班)文化絕滅,不會再有任何一個人因為「過勞死」而離世。
日本,原來如此
來到日本的外國人經常會感到困惑,日本人很親切,可是為什麼在電車上就是不讓座。
這跟日本人親不親切無關,而是不喜歡惹是生非卻又在意他人眼光的日本人,在電車裡面為了不要被認為是正義魔人,心裡不斷掙扎,可是又遲遲開不了口,或者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搭乘公共交通運輸時,要讓座給老年人或身心障礙者,這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日本人也知道這是正確的行為,但是日本社會對於讓座與否並沒有什麼「約束力」。所以,我行我素的年輕人或是疲倦的上班族,在電車上一看到老年人站在眼前,就裝睡或者是埋首在手機螢幕上,擺明就是不讓座。就算知道他們是裝的,但是周圍的人也都不會說什麼,而且老年人也不會主動說:「年輕人,起來讓座給我這個老人家」。這點就和台灣很不一樣。
「食文化」大解析
大阪曾舉辦一個珍珠奶茶的活動,當時用了在日本掀起熱潮的珍珠奶茶,製作飲料和料理。黑糖珍珠奶茶、珍珠花生湯這些還好,但甚至還推出了珍珠水餃、麻婆豆腐珍珠飯、珍珠鹹酥雞之類的料理。
網路上,台灣人的反應很有趣,像是「日本人不要玩食物好嗎」、「快點住手……珍珠不是這樣用的」、「珍珠鹹酥雞是怎樣啦,不要亂搞好嗎」……。我的感覺也是「太離譜了」。但是冷靜一想,正因為是日本人,才會嘗試不同的方式來料理珍珠吧。在台灣也有很多令日本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壽司,還會在飯上放著肉鬆跟皮蛋,許多日本人也對此懷抱疑問。
但我還是希望在日本做「台灣味」料理的人,盡量做到跟台灣道地的味道相近。
作者簡介:
野島剛
資深媒體人、作家,大東文化大學特聘教授。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台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
2016年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2019年就任大東文化大學特聘教授。著有《伊拉克戰爭從軍記》、《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聯經),以及《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 的台灣新形象》(聯經)、《故宮90話》(典藏藝術家庭)、《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時報)、《原來,這才是日本》(時報)、《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台灣人》(游擊文化)、《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有方文化)等多部作品。目前為 《蘋果日報》、《天下雜誌》、《報導者》與《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2014年將中文漫畫《中國人的人生》譯為日文,榮獲日本文化廳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作品獎;2016年以《台灣十年大變局》原文著作『台湾とは何か』榮獲樫山純三賞;2018年榮獲台灣第17屆卓越新聞獎,創下史上首次外國人獲獎的紀錄。
章節試閱
《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
「愛哭」的日本人
眼淚共分三種,一種是為了防止眼乾而分泌的眼淚,一種是異物進入眼中時反射性流出的眼淚,還有就是感情所帶來的眼淚了。
我經常會哭。特別是在看電影、讀小說時,一不留神就會淚流滿面。和我一起看電影的人經常會被我流淚的樣子嚇到。但是,我並不會因為人際關係而落淚。年輕時,即使是被女友甩了,我也沒有哭過。
對於哭泣這種行為,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眼淚是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產物。海洋生物登上陸地後,為了適應陸上生活,就要保持眼睛的濕潤。因此,人體會帶有淚腺這一器官。據說,眼淚的成分與在身體中流動的血液非常相似。
達爾文並不認可眼淚的重要性。關於因感情而流出的眼淚,達爾文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在幼兒階段尚未掌握語言,所以要透過「非語言」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隨著一天天長大,孩子哭泣的次數會逐漸變少,這是他們掌握了語言、能夠借其表達自己感情的結果。
沒錯,達爾文的觀點是:「哭泣是一種退化。」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開始相信這種理論。
在日本關西地區的兵庫縣,一名議員被曝光私用公款。他在記者會上嚎啕大哭了幾十分鐘,一直辯解說自己沒有做壞事。這段錄影的點擊率也在網上一路飆升。
有意思的是,國外媒體把這名嚎啕大哭的縣議員當作了「愛流淚謝罪的日本人行為的象徵」。
外國人常說日本人面無表情,不會把感情表現在表情和動作上。歐美人甚至還說:「日本人就像是戴著面具一般面無表情。」但是,歐美人反而不會在公共場合流淚。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無法控制自己感情的表現,是件非常丟人的事情。而在日本,人們往往不會去責備在公共場合哭泣的行為。不僅如此,這種行為還會被認為是一種發自內心地反省與謝罪的表現,有時能夠得到人們的同情。
再來看一下這名兵庫縣的議員,他在哭泣時的表現有些太過誇張了,所以人們不僅沒有認為他在反省,反而覺得他招致了社會混亂。因此,議會也對他發出了辭職勸告。
人們都覺得日本人與以前相比更加愛哭了,歐美媒體也紛紛從「愛哭的日本人」的角度報導了這一事件。
但在我印象中,與十年前相比,日本人其實是變得不再輕易哭泣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由於使用毒品而被捕的酒井法子向公眾道歉時的場景。她在記者面前沒有流一滴眼淚,只是深深地低下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種爽快的姿態給人們留下了較好的印象。要是在三十年前,她可能需要淚流滿面地乞求人們的原諒,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奇襲珍珠港的前一年——七十多年前的一九四〇年(昭和十五年),民俗學者柳田國男曾表示:「近年來,人們明顯變得不愛哭了。」柳田認為,與昭和初期相比,明治初期日本人中的「愛哭鬼」要更多一些。
如果柳田能對現代的日本社會加以觀察,那麼他又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原來,這才是日本》
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在日本創紀錄地大熱。台灣、香港、泰國等地也紛紛上映,吸引很多觀眾進戲院觀看。
無論從腳本、繪畫還是音樂,從各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部完成度極高的動畫作品,但「為什麼日本人能創作出這部作品」,基於這一點思考而產生的評論,在日本國內卻出人意料的少。在我看來,這部作品是只有日本人才能創作出來的。應該從這一點出發,把該作品的最大價值發掘出來。
《你的名字。》在日本大熱,毫無疑問是二○一六年的一件大事。最初上映的八月末,僅週末三天時間就吸引了九十六萬人觀看,票房收入超過十三億日圓。隨後觀影人數也持續增長,截至十一月末票房收入已達到兩百億日圓。
在日本國產電影史上的票房排名中,超過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魔法公主》,排名第三。排在第一第二名的分別是《神隱少女》和《霍爾的移動城堡》。計入外國電影後,在日本國內電影票房收入的整體排行榜中,《你的名字。》躋身第六名。
二〇一六年前半年,電影《正宗哥吉拉》大熱,一時間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但《你的名字。》上映後徹底搶去了風頭,成為電影話題的主角。截至二○一六年十二月初為止,觀影人數已經超過一千五百萬人,換算下來相當於每九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這部電影,儼然已經成為一部全民級的影片。
新海誠導演原本也不是這麼有名氣的導演。上一部作品《言葉之庭》(二○一三年)的票房為一億五千萬日圓,所以《你的名字。》的相關參與者,包括新海導演本人在內,最初的預期是達到上部作品的十倍,即十五億日圓就謝天謝地了。電影的製作人、東寶的川村元氣在接受雜誌採訪時也坦率地表示「要問這部作品如此熱賣的原因,我們這些參與了電影製作的人自身都最不清楚。」
過去在日本動漫界,以「吉卜力工作室」的宮崎駿導演等為代表的「吉卜力」派為主導。新海誠導演並非動漫工作室出身,卻在自製動漫的行業中一步步脫穎而出。很多動漫領域的相關人士都認為,不是吉卜力出身的作品很難熱賣,但是《你的名字》卻感受不到吉卜力的色彩與風格。或許也正是這一點給觀眾帶來更多新鮮感吧。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日本的飛驒高山地區,有個鄉村小鎮遭到隕石撞擊了。生活在這裡的女孩不知為何跟一名生活在東京大都市裡的男生互換了意識,在各自的世界裡經歷著不可思議的體驗。然而,這一次兩人的意識互換,意味著他們超越時空的神奇相遇,將小鎮上的居民從隕石墜落的襲擊中救了出來。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和第一遍相比,看第二遍時我流了很多眼淚。看第一遍時我到底有沒有感動現在也不清楚,但看完第二遍後我終於知道讓我感動的原因了。感人的原因在於,這部作品觸發了日本人的內心深處。
我認為貫穿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喪失」。讓我更堅信這一想法的是,之前一次採訪,我來到東日本大地震的重災區宮城縣女川市。當時,我從很多人那裡聽到一種說法:很多看過《你的名字。》的女川市市民說:「電影裡出現的那座被隕石襲擊而遭到毁壞的小鎮,和過去的女川太像了呀。」他們都「想起了當年的女川,號啕大哭。」
或許那情景真的很像,也許並不像。因為,隨後我去了同為東日本大地震重災區的氣仙沼市,也聽到同樣的說法「和我們的小鎮很像啊。」這不可思議的現象應該怎麼分析呢?我沉思了好一段時間。最終想到的答案是,動畫《你的名字。》試圖描繪出對於「喪失」的一種拒絕,而能夠從內心最深處領會到《你的名字。》真實意圖的人,其中很多人正是那些在大震災這無常的大自然暴力=巨大海嘯中失去了家人、朋友和鄰居的災區民眾。
《你的名字。》中,描寫街區被巨大彗星的碎片襲擊而毀壞的情景。其中還描繪了城鎮的中心區域被墜落的彗星襲擊後,導致房屋、汽車、橋樑、學校都灰飛煙滅的場景。
這一場面,在幾年前的日本人看來只不過是某種憑空想像出來的災難場景吧。可是對現在的日本人來說,這場面無疑會喚起三一一那天的記憶。誰都知道,那一天,突然之間,我們的「日常」就永久地「喪失」到了另一個世界。
當時在銀幕前的所有人都會想,如果可能的話,即使犯禁忌讓時光倒流也想嘗試去阻止這場「喪失」。這就是這部作品展示給我們的想像。
影片中,作為阻止小鎮「喪失」的代價,兩個主角相互間忘記了彼此的名字。即使相遇,也想不起名字。正因如此,電影採用了「你的名字。」這一主題。這裡被思考最多的還是「喪失」。即使以忘記了「你的名字」作為交換條件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對觀眾來講無論如何也還是想避開這樣的現實(主角失去對方名字的記憶)。這對年輕男女「喪失」後的最終結局怎樣呢?還是希望大家親自到電影院裡去感受。
另外,還有一種「喪失」,是誰都會經歷的青春年華的喪失。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場景是,倒在路邊的主角發現手心上寫著「喜歡你」字樣,受到激勵,為了拯救小鎮而站起來,再次出發。
僅僅是一句連名字都想不起來的人寫的「喜歡你」,就能讓人充滿能量,這樣的事只能發生在青春期的少年身上。對於聽慣了無數的「喜歡你」、「討厭你」,甚至覺得僅一句「喜歡你」也不能換杯咖啡喝的、沾滿了塵世間汙垢的我自己來說,這個場景讓我很受衝擊。
活在青春當下的年輕人沒有什麼成功與失敗,一切皆有可能。同時我也很不情願地意識到,自己已經青春不再了。這既是一份感動,同時也是有感於一些東西(青春)已經無法再次得到的一份無奈吧。
在電影中,日語「片割れ」一詞成為關鍵詞。所謂「片割れ」是指自己的半身,也就是說自己喜愛的異性。在中文和日語裡,都有「有緣」這個意味深長的詞。這部電影裡,曾經相遇的兩個人為了奪回失去的「緣」而奮鬥。這也是奪回自己的「片割れ」,抗拒「片割れ」的喪失。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片割れ」。然而,人生越是臨近五十歲時,就連「『片割れ』真的是自己的半身嗎?」這個問題也變得不再確定。突然讓我意識到這本身正是一種「喪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的名字。》真是非常殘酷的電影,不僅是年輕人,就連四五十歲世代的觀眾看了也會深陷其中。
看了這部電影會流下淚水,並不單純是因為對一段佳話的感動,還包含感到了一種為日本人,乃至所有人所共有的永恆意義。
《看見不一樣的日本》
我在台灣搭計程車常覺得很受傷,直到遇見一個唱演歌的運將
在台灣搭計程車,對我來說是個壓力。
因為搭車的時候,司機常問我「你是日本人嗎?」我對自己的中文溝通能力稍有自信,而且在中國、香港、東南亞講中文,最近不太會被識破我是日本人的身分。
我在中國的時候常說「我是香港人」或是「我從台灣來」。因為只要一說我是日本人,對方就會說起日本該為戰爭負起責任的話題,以及日本首相安倍的壞話。我說我不是日本人,中國人幾乎都會相信。
我知道,我的中文發音沒有特別「標準」,但對於北京、上海人來說,他們常聽四川、山東人說中文,反而更難懂,所以整體來說,我的中文還算比較好理解吧。
至於東南亞的華人,很難想像日本人會說中文,所以就更容易相信我的話,因為他們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日本人就是英文很差。
但是,台灣人太了解日本人了,計程車司機馬上就會對我說「你的中文好像日本人」。我一聽到這話,怎麼想都覺得很受傷,所以以前只要有台灣司機問我「你是日本人嗎?」,我就會心想「又來了」,然後不悅地以不友善的態度回他「我是日本人沒錯,有什麼問題嗎?」
十二月上旬,我在台北松山機場降落後搭上計程車。果然,司機就問我「你是日本人嗎?」但這次,他看起來跟以往的司機不太一樣。
這位五十多歲的計程車司機說,「如果你是日本人,我想請教你一件事。」接著,他說「幫我聽一下這首歌。」他打開手機,播放音樂,那是日本重量級演歌歌手北島三郎的曲子。歌放到一半,司機以認真的表情說,「從這裡開始,仔細聽喔。」
唱到「鶴先生、龜先生」的地方,司機問我說,「這句怎麼發音?」我回答他,「是烏龜,烏龜先生。」他就欣喜地說,「烏龜(日語讀音kame)嗎?我還以為是神(kami),原來如此。」
十多年前,他迷上演歌,就開始把歌詞寫在紙上,一一背下來。他把那張紙拿給我看,上面滿滿的都是手寫的歌詞。
「我們計程車司機有很多空閒時間。大家不是看電視,就是嚼檳榔,我是學演歌來打發時間,回到家也會唱卡拉OK,很開心,」他說。
我聽到司機這樣說,實在太開心,想都沒想就立刻低頭感謝他說,「謝謝你喜歡日本文化。」接著,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喜歡日本演歌?」
他解釋,「因為日本演歌跟台語歌很像,台語歌幾乎是複製日本演歌而來。曲調都很熟悉,我查了一下歌詞的意思,內容也幾乎都能引起台灣人共鳴。」
其實,會聽日本演歌的台灣計程車司機很多。台灣的廟裡,也常看到許多太太,一早就開始唱日本演歌。為什麼台灣人這麼喜歡日本演歌,這是一個謎。但我想這應該跟戰後日本文化的限制有關。
戰後的台灣,是不准聽日本歌的。但那樣的曲調和風格,仍保留在台語歌謠之中。只是,在公開場合唱台語歌也沒有好處。我想我們可以說,直到解嚴後,台灣人可以唱自己喜歡的台語歌、日本歌謠,也形同言論自由、表達自由的體現方式。
其實,日本演歌也是從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中衍生出來的。據說,演歌始於明治時代的民權運動,日本民主人士將批判政府的想法寄託在音樂之中,以日本風格的傳統音階,搭配西式節奏的歌曲,創造出折衷的混搭曲風。
演歌也在戰後的快速經濟成長期復活。當時,日本人把過去美好時代已逝的嘆息,寄託在歌手們的演歌上。包括石川小百合、八代亞紀、北島三郎、五木宏等,許多明星歌手在此時誕生,不知不覺地創造出「唱出日本心聲的傳統文化」。但當時距離日本人認真開始唱出演歌也不過才五十年的時間。
在日本,演歌是六〇到七〇年代間成長的世代在唱。像我這樣在八〇年代成長的世代,對演歌是不討厭,但更喜歡中島美雪、佐田雅史這樣的歌手兼創作者。他們的歌在台灣也很流行,前幾天我在大稻埕散步的時候,河邊的廟裡傳出卡拉OK的歌聲。
仔細一聽,發現是夏川里美的「淚光閃閃」。對於我的世代來說,夏川里美很親切。說到這,夏川里美每年都會在台灣辦演唱會,細川貴志也在二〇一九年年底到台灣辦晚宴秀。對於日本歌手來說,台灣是個重要市場吧。
說起日本人會唱的台灣歌手的歌曲,大概就是鄧麗君了吧。我希望日本人也愈來愈熟悉不一樣的台灣歌曲,盛大舉辦台日歌謠交流活動。台灣也有許多很棒的歌手,台灣的中文歌水平,我認為,在華語圈相對來說非常優秀的。
其實,我很喜歡去卡拉OK唱台灣的歌。尤其是張惠妹的歌,我很有自信可以唱得不錯。有時候,日本朋友帶我到林森北路,台灣朋友們聽了都覺得感動。
若是我在台灣的星光大道之類的綜藝節目唱,就會從作家變身為歌手也說不定。如此一來,我更要為了促進台日歌謠交流,奮不顧身地來努力了。
《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
「愛哭」的日本人
眼淚共分三種,一種是為了防止眼乾而分泌的眼淚,一種是異物進入眼中時反射性流出的眼淚,還有就是感情所帶來的眼淚了。
我經常會哭。特別是在看電影、讀小說時,一不留神就會淚流滿面。和我一起看電影的人經常會被我流淚的樣子嚇到。但是,我並不會因為人際關係而落淚。年輕時,即使是被女友甩了,我也沒有哭過。
對於哭泣這種行為,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眼淚是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產物。海洋生物登上陸地後,為了適應陸上生活,就要保持眼睛的濕潤。因此,人體會帶有淚腺這一器官...
目錄
《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
日本,還可以這樣看
戀愛天國江戶
江戶與東京
高爾夫與日本的首相
在「婚活」中投資三十億日圓的日本政府
日本社會的「反東京主義」
別了,火影忍者!
牽動日本選舉的高齡化
語言是有生命的
日語的起源
便利商店走過的四十年
日本的「祕寶館」
行情火爆的紅珊瑚
墓地的價格
入浴劑帶來的享受
站在分叉路口的日本報紙
過勞的東大畢業生為何自殺而非辭職?談日本對「會社員」的執念
循規蹈矩之下
不會反省的日本人
竊聽、偷拍與日本人
靦腆的日本人
「愛哭」的日本人
「型」和日本文化
憤怒的日本人
日本的「粹」文化
急於得出結論的日本人
日本人領域的概念
日本人的審美觀
日本的「山伏」
日本人的「我慢」
日本人的美德讓你覺得很假?
「和文化」與亞洲
令日本陷入兩難的移民問題
中文在琉球
「道路」與「歷史」日中歷史觀的不同之處
排韓反華圖書大行其道
從「爆」字的用法看日中語言的異同
陳舜臣與司馬遼太郎
人氣攀升的雙肩書包
日本「彼岸」和清明節
台灣「最愛日本」民調的背後
日本的酒池肉林
日式拉麵的內涵
美味的鰻魚
壽司屋中的學問
日本的酒池肉林
豆腐雜談
美味壽司的關鍵就是米飯
似是而非的日本「中華料理」
便利商店中的茶葉蛋
美味的榨菜
無糖茶飲與加糖茶飲的選擇
日本麥當勞衰落的原因
全球喜愛日本威士忌
記者的知性與感性
媒體的道歉規則
新聞報導與自殺
如何與年長的屬下相處
最不受屬下歡迎的上司
記者的堅持是什麼?
「滿洲」,或是「滿州」?
何謂「正確的外語」?
讓座的煩惱
智慧型手機會影響人的智力嗎?
最好不要知道的事情
走路看手機的惡習
兩位漫畫大師的矛盾
昭和時代的象徵高倉健的離世
秋色.京都國立博物館
一讀村上春樹的新作短篇
直木賞作品:東山彰良《流》──活在台灣,那些「移民」外省人的故事
《原來,這才是日本》
台日之間的美麗與哀愁
福原愛的中文為何令人佩服?
郭台銘為什麼被日本「討厭」?
為何日本人也開始迷上台灣環島?
排隊吃一蘭?
台灣便當真的比日本美味嗎
台灣料理和米其林風馬牛不相干
台灣道路簡直和「戰場」無異
賬災外交的理想型:「報恩的連鎖效應」
作為命運之鑰的戶籍川島芳子、李香蘭,以及蓮舫
漁業戰爭下走調的秋刀魚滋味
日本人原來這麼想
日本人為何愛吃生的東西
讓日本人最受辱的罵人話──罵人話的中日比較
日本人的「日本夢」
「滅私奉公」的武士道遺毒,令日本人停不了「賣命」工作
我是倭人
日本人和儒教
被誤解的日本人
日本現在進行式
不會寫漢字的日本人
日本,窮人的天堂
日本,留不住外國勞動者
站著吃牛排的日本人
走向一夫多妻制的日本社會
「小而精」的2020東京奧運會
廉價表態的網路「炎上」──日本的電腦民主主義
天皇談話給日本人帶來的罪惡感
三一一震災的遺跡拆還是不拆
核爆圓頂屋
日本媒體與核電安全
所謂的日式美學
透過自殺獲得永恆生命的那些日本小說家
另一個國民作家:渡邊淳一
美術館&蘋果派&太宰治──我的青森之旅
浮世繪與動漫
日本的「美女」和「美人」差別在哪裡?
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看見不一樣的日本》
日本人眼中的台灣
好想吃滷肉飯、做腳底按摩!我得了「台灣缺乏症」
我在台灣搭計程車常覺得很受傷,直到遇見一個唱演歌的運將
唐鳳在日媒受寵的理由
九份是否為神隱少女的舞台?
日本按摩為何變得比台灣廉價?
台灣人會喜歡免治馬桶嗎?
借鏡日本地方觀光,讓旅客走出台北
觀光或環保?台灣天燈的功與過
誠品在日本瞬間成名的秘密
人數翻二十倍!日本高中海外教育旅行瘋台灣,他們來學什麼?
台灣人為何不把故宮視為「台灣之光」?
鄭問對日本漫畫文化的貢獻
國際不承認,就不是國家嗎?
成龍與香港警察,被討厭的理由
政治懸疑電影《幻術》觀後感
日本的變與不變
日本超商的二十四小時營業將走入歷史?
美學優先還是勝利優先?
日本「下流社會」的反面高級國民真的存在嗎?
被終身雇用制犧牲的一代日本中年宅男的復仇
NHK女記者加班加到過勞死,修法真的能扭轉日本上班族悲歌嗎?
從房地產思考「剝削」問題
日本也要走向「後.悲情城市」
今日香港,明日日本?
兩個民調落後的人,如何逆轉勝當選日本首相?
單車遊山形,有深度也有溫度
你不知道的日本
你不知道的志村健傳奇:真名來自德川家康、為了父親立志搞笑......
日本人在電車不讓座的真正理由
東京歌舞伎町,竟是台灣人之城
抽到「大吉」的籤詩
走進歷史的平成時代
與其高呼「萬歲」,我更想說:「天皇,請您加油!」
東京奧運將成為殺人奧運?
同業犯錯,你該順勢踩他一腳,還是...?
為你而寫,最重要的故事
製造普悠瑪的是什麼樣的公司?
氣候異常與電影「天氣之子」
追悼動畫界大師高畑勳
燃燒生命,讓台灣文學走進日本的天野健太郎
「食文化」大解析
「台灣製造」的日本中華料理
「暗黑」台灣小吃逆襲日本,台灣味該被淨化了!
日本人在台用餐該小心什麼?
日本人忘不了「舌尖上的台灣香蕉」
日本的蕎麥麵店為何沒來台灣?
令和天皇登基晚宴菜單大公開!為何三十年來堅持法國酒?
為何台灣摩斯漢堡表現比日本好?
秘魯的「日系料理」與台灣的「台式和食」
《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
日本,還可以這樣看
戀愛天國江戶
江戶與東京
高爾夫與日本的首相
在「婚活」中投資三十億日圓的日本政府
日本社會的「反東京主義」
別了,火影忍者!
牽動日本選舉的高齡化
語言是有生命的
日語的起源
便利商店走過的四十年
日本的「祕寶館」
行情火爆的紅珊瑚
墓地的價格
入浴劑帶來的享受
站在分叉路口的日本報紙
過勞的東大畢業生為何自殺而非辭職?談日本對「會社員」的執念
循規蹈矩之下
不會反省的日本人
竊聽、偷拍與日本人
靦腆的日本人
「愛哭」的日本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