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貓狗/薪水凍漲、環境污染/貧富不均/食安危機/受虐老人……
全球新創企業的意見領袖告訴你──
這就是,未來十年改變社會的力量!
《洛杉磯時報》暢銷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 超過★★★★顆星推薦「本書深入人心,極富啟發性,婕恩寫出了自己有著戲劇性轉變的人生經驗,也介紹了數十位做出不平凡事蹟的平凡人,他們的故事指引我們活出無懼、創新、有意義的人生。」
──珍.古德(國際知名黑猩猩研究權威、聯合國和平使者)
本書作者婕恩.凱斯(Jean Case)是最適合討論這個主題的人。
她是推動美國數位革命的先驅之一,
更是長期贊助全球新創企業的創革領航家。在一九八○年代初期,網路僅限軍事用途,大多數人仍無法理解網路有何優點,甚至懷抱排斥心理。婕恩卻毅然決然辭掉奇異公司的主管職,加入剛起步的網路新創公司,只因她相信「讓所有人能透過自由平等的管道,獲得各種觀念和資訊」是值得奮鬥的願景,也必定是未來趨勢。
沒人想過它會成功,但婕恩與同伴們一路堅持,辛苦打下大片江山,造就美國史上最震撼的創新時期,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簡稱AOL)。
成功後的婕恩沒有停下改變世界的腳步。她離開任職近十年的AOL,和夫婿史蒂夫(Steve Case,AOL的共同創辦人)一起成立了凱斯基金會,承諾捐出大部分財產,贊助有可能改變世界的人或創意構想。
在基金會工作的二十多年來,婕恩接觸過無數名熱血的創新人才、審閱過無數個改革構想,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能否成功,與一個人的財富、特權甚至天賦無關,只要實踐五大原則,每個人每一天都能創造改變。」
這本書是她親身經歷以及無數新創人的智慧結晶──獻給所有努力想創造改變的平凡人。
千千萬萬名平凡人,正在創造巨大改變……●喬奵只有十四歲,她發現青少年濫用處方藥物問題嚴重,於是自己向州政府申請補助金,成立處方藥物回收處理計畫,成功阻止七百噸藥物流入青少年和兒童手中。
●潔西卡深受微型貸款的概念感動,於是辭掉工作,與朋友跑到非洲創立了Kiva,透過幫需要小額借款的人拍照、寫故事,傳回美國向親友募款。十多年來,已貸出超過十億美元,受惠的人超過兩百五十萬人。
●賈斯汀是第五代農夫,他非常清楚傳統農夫面臨的雜草、歉收和土壤流失問題。他學到不整地耕作技術後,立即展開試驗,從起初試行五公頃地,到說服父兄用在一千八百公頃田地上,如今更成為免耕運動領袖、影響政策。
●十五歲的薩爾瓦,是蘇丹內戰爆發後流離失所的數百萬人之一。以政治難民身分被美國家庭收養多年後,他成立「為南蘇丹供水」機構為家鄉的乾淨飲用水奔走,已經為偏遠村莊鑽出了三○四口井,服務數十萬人。
●大齡未婚女子柯麗表面上是親切的製錶師,暗地裡則是反納粹鬥士,一切只因某天她看見猶太鄰居被納粹軍官欺負,她趁沒人注意時拉著鄰居躲進她的住處。她的努力讓數百名猶太人倖免於難。
每個人都具有能實踐社會影響力的專業和經驗,
只要把握「五大原則」,勇敢向前,你就是改變社會的力量!
●原則一:敢於賭一把聆聽內心的聲音,你對解決什麼問題充滿熱情?評估自己手上的資源,將「不可能的事」切割成可執行的段落。實現夢想的關鍵,就是不要去聽那些反對或潑冷水的聲音,堅定朝向目標邁進。
●原則二:勇於承擔風險想要在這個破壞式創新的世界成功,絕對不能站著不動,但冒險不是矇著眼往懸崖下跳,而是漫長的研發過程,不斷嘗試錯誤並且修正。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吸收前人失敗的教訓,從累積的小小突破中得到強大力量。
●原則三:讓失敗有意義做沒人做過的事,無法事先知道會有怎樣的結果,這是必然的。失敗時就大方承認,讓其他人從我們的錯誤中學習。往遠處看,去思考實現目標該做些什麼,不管路上遇到什麼挫折都不退縮。遇到路障,就繞路吧。
●原則四:走出同溫層創新往往是擦撞出的火花,最獨出心裁的解決辦法常來自不同觀點、不同背景的人們彼此交流。跨出去了解那些和你不一樣的人吧,與他們合作,讓嶄新夥伴關係打破盲點、擴大你的格局。
●原則五:讓急迫性打敗恐懼恐懼造成沉默、無作為,和粉飾太平的表象。在看到危機時,第一時間做出回應,不要想太多或分析太多,做就對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讓急迫性打敗恐懼,讓急迫性推動我們向前邁進,選擇你的戰場吧!
作者簡介:
婕恩.凱斯(Jean Case)
是國家地理學會一百三十年歷史中第一位女主席,也是凱斯基金會執行長、慈善家、投資家、網路先驅暨社會影響力先驅,鼓吹人們用更無懼的態度去創新,實現變革性的突破。她於私人公司服務將近二十年之後,在一九九七年共同創立了凱斯基金會。
創立凱斯基金會之前,她是美國線上AOL公司的高級主管,負責行銷和品牌建立,陪伴AOL實現網路全民化。
此外,婕恩目前任職於多個董事會,包括加速腦癌治療(ABC2)、白宮歷史協會和腦域公司,同時也是多個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如大腦信託加速基金、史丹佛大學慈善與民間社會研究中心、喬治城大學畢克中心(社會影響力與創新中心)。她獲得了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和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名譽學位,並且在二〇一六年入選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這世界爛透了,我們動手做個好的吧!》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讚譽】
「如果你想要改變世界,無懼是種很有幫助的特質。如果你需要一劑鼓勵,我推薦你閱讀這本書,書中集結了有說服力的故事、證據和樂觀正面的精神。婕恩.凱斯援引研究結果和個人經驗為想要做出變革的人加油打氣,並且提供實用的指引。」
──梅琳達.蓋茲(Melinda Gates),蓋茲基金會聯合主席
「這是一本由勵志的領導人寫出的勵志書。婕恩.凱斯以科技業先鋒和慈善家的身分在競技場中奮鬥多年,這本書裡充滿了讓人勇氣十足的故事和建議,看完你會更勇於冒險,對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書《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作者
「本書的故事將激勵你更勇敢,更大膽去走不尋常的路。婕恩.凱斯用敘事的口吻串聯實證,引導你越過任何挑戰和路障,為意見領袖、創業家和所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平凡人提供一劑強心針。」
──梅樂蒂.賀布森(Mellody Hobson),艾瑞爾投資公司總裁
「婕恩.凱斯做到了許多前人曾經嘗試但沒有做成功的事:解析出成功的基本要素和原則。她在書中明確告訴我們,在這個新點子層出不窮的世界需要哪些東西才能脫穎而出。」
──艾瑞克.史密特(Eric Schmidt),Google及Alphabet公司前執行董事長
「婕恩.凱斯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出大膽的決定和無懼的行動如何改變了世界。創業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本書可以給予創業家他們需要的工具,無懼地開啟自己的旅程。」
──托里.伯奇(Tory Burch),時尚品牌Tory Burch設計師暨執行長
「我真希望當我們創辦瓦爾比派克公司的時候手邊有這本婕恩.凱斯寫的這本書。凡是想要做出改變、開公司或是改變世界的人,都可以從書裡得到鼓勵和實用的工具,做出真正有影響力的事。」
──尼爾.布魯孟塔爾(Neil Blumenthal),瓦爾比派克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共同執行長
名人推薦:【各界讚譽】
「如果你想要改變世界,無懼是種很有幫助的特質。如果你需要一劑鼓勵,我推薦你閱讀這本書,書中集結了有說服力的故事、證據和樂觀正面的精神。婕恩.凱斯援引研究結果和個人經驗為想要做出變革的人加油打氣,並且提供實用的指引。」
──梅琳達.蓋茲(Melinda Gates),蓋茲基金會聯合主席
「這是一本由勵志的領導人寫出的勵志書。婕恩.凱斯以科技業先鋒和慈善家的身分在競技場中奮鬥多年,這本書裡充滿了讓人勇氣十足的故事和建議,看完你會更勇於冒險,對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亞當.格蘭特(Adam ...
章節試閱
第一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二〇〇五年的一個下午,我坐在芭芭拉.范達倫(Barbara Van Dahlen)博士心理諮商所的等候室,坐立難安等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到達,芭芭拉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們家族的心理諮商師,她有一副好心腸和卓越的好名聲。我們幾天前在一場活動中碰到面,她問我能不能抽空聊聊,她的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有個點子,想要說給妳聽聽看,看妳有什麼意見。」所以我來了,坐在這兒猜想她到底想要討論什麼事情。
不久之後門開了,芭芭拉熱情歡迎我進入她的辦公室,開始訴說:「我遇到一個問題。我的其他同業也看到同樣的情況。」她每個星期都會接到軍人和軍眷來電尋求心理諮商服務。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戰爭戰事正烈,將近二十萬名現役軍人被徵召上戰場服役,其中很多人還歷經多次戰役。芭芭拉向我說明戰場的創傷效應,軍人帶著創傷回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危機愈來愈嚴重,多次上戰場服役的壓力對許多軍人家庭造成莫大的傷害。根據芭芭拉的說法,很遺憾這個問題的規模遠超出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所能應付,沒辦法提供所需的心理健康服務,以致眾多的軍人及軍眷求助無門。
芭芭拉告訴我,她個人接了幾個家庭的無償服務,並且說服其他同事跟進。對絕大多數醫生來說,每星期提供短短一小時的無償心理治療並不是什麼難事,和她談過的醫生也多半樂於為前線將士貢獻微薄之力。
「所以這就是我的點子,」芭芭拉繼續往下說:「我想要建立一個全國的醫護人員網,這些醫護人員都同意每星期貢獻一個小時。如果能拉到夠多的人,就可以解決軍人家庭的心理健康服務問題。」
我花了點時間消化她提出的概念,接著是一連串問題轟炸:她要怎麼建立這個全國網?可能需要哪些支援?時間架構呢?最後我問了她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憑她一個醫療從業人員的個人之力,而且她沒有任何建構組織的經驗,為什麼她覺得自己辦得到這件事?
她毫不猶豫回答:「因為有急迫的需求,很多家庭正在受苦,我非常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芭芭拉的大賭注是,相信自己能創造一個夠大的醫護人員網,加上軍方、政府及私部門的領導者配合,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她相信她的口號「捐獻一小時」(Give an Hour)能夠吸引那些想要做出貢獻但時間有限的人。我舉雙手贊同芭芭拉的願景,帶著興奮的心情離開了她的辦公室,迫不及待要在她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中提供幫助。不久之後,「捐獻一小時」這個組織就誕生了。
從那個下午到現在已經過了許多年,成千上萬的人回應了芭芭拉的呼喚。有執照的醫護人員透過她建立的網路捐獻了將近二十五萬個小時的時間,相當於兩千五百萬美元(約合台幣七億五千萬元)的諮商服務,全都是免費的。二〇一二年《時代》雜誌封芭芭拉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她的組織也被美國最大的慈善組織評鑑機構「慈善導航」(Charity Navigator)評為最高等級的四顆星,超越同業水準。
芭芭拉並未就此止步,她成為了精神健康領域公認的領袖人物,帶頭致力於抹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並且邀請知名藝人加入協助傳播訊息,推動了甚至規模更龐大的社會運動。二〇一七年末,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播出了介紹芭芭拉奮鬥過程的紀錄片。
芭芭拉的故事是一個絕佳的明證,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如何改變世界。她沒有組織團隊的相關經驗,沒有支持她的幕僚,也沒有她心知肚明不可或缺的資金和人脈,但她還是賭了這一把,一次前進一小步。她從腳下開始,以身作則每星期貢獻一個小時,讓其他人看到他們可以做到同樣的事。她只要求人們做出最小的貢獻,而人們的熱烈回應證實了她的計畫是合理可行的。
妨礙人們從眼前小事做起的最大障礙,就是發達流通的資訊。大部分時候,除非「大賭注」有了成果,並且讓全世界的人看到其成就,否則就是永遠被埋沒,不為人知。但是如果追本溯源,你可能會驚嘆於這些大賭注的起源原來是這麼簡單的小事。對於那些想要做出改變,但卻因為缺乏經驗或資源而感到退縮的人,請想一想芭芭拉和其他許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例子。
各種創新和發明也是如此。我們常想像,創新者是一個人躲在車庫裡東敲敲西弄弄的小夥子,某天靈感一來就搞出了新東西。這樣的情節雖然比較戲劇性,但是真實世界中的突破卻鮮少是「啊哈」靈光一閃得來的。突破其實往往來自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人們,挫折到某一個程度之後他們體認到:「一定有更好的辦法」,於是著手開始創造解決之道。舉例來說,一些「新奇」的創意如洗碗機、家庭保全系統和汽車雨刷,都不是某個小夥子在車庫裡發明的。事實上,這些都是女性的發明。
一個鮮明的例證是一百多年前成功創建企業王國的一位傑出女性創業家,她的成就也是奠基於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位女性就是沃克夫人(Madam C.J. Walker),她出生於奴隸家庭,儘管生活在困苦中,依然勇敢向上,不僅實現了她的創業夢想,更造福了許多人。沃克夫人的「大賭注」故事非常引人入勝,二〇一八年時,「籃球小皇帝」雷霸龍.詹姆斯(LeBron James)的製片公司還宣布要為她的故事拍攝迷你影集,由奧斯卡獎得主奧塔薇亞.史班森(Octavia Spencer)主演。
沃克夫人早年生活之艱辛,現代的人可能很難想像。她出生於一八六七年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莊園,當時南北戰爭剛結束不久,她的父母兄姊都是奴隸。她被命名為莎拉.布瑞德樂福(Sarah Breedlove),雖然她是自由人,但是從小命運乖舛。七歲時雙親過世,她被送去密西西比州和姊姊及姊夫同住,十歲時姊姊一家雇用她擔任家庭幫傭,她為了逃離姐姐家的虐待,十四歲就結婚,不到十七歲成了母親,二十歲成了寡婦。她做洗衣女工每個星期可以賺到一點五美元,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她的人生竟然會出現那麼大的轉折。她所生活的環境不像今日,創業的夢想沒那麼容易實現,對一個沒有資源的貧窮女人來說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正如同後來她所說的:「我的起步是我自己給的。」
她的大賭注和其他許多人一樣,起源於個人的問題:她的頭髮一直掉,但是市面上沒有產品能減輕她的症狀。當時頭皮疾病以及所導致的禿頭是黑人女性常見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刺激性的化學洗劑。莎拉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去向當理髮師的哥哥請教,研發出了自製的藥劑。用這種自製的溶液每天清洗頭皮以後,她的頭髮逐漸長回來,於是她開始思考,她自創的獨一無二配方能夠如何幫助其他女性。
莎拉和在報社工作的查爾斯.喬瑟夫.沃克(Charles Joseph Walker)結婚後成了「沃克夫人」。她帶著「沃克夫人神奇生髮水」以及「沃克養髮祕方」挨家挨戶拜訪,教別人使用她的產品保養頭髮。她和丈夫走遍全國拓展生意,隨著事業愈做愈大,她所做的遠遠超出了銷售產品。她招募並且訓練了大批的年輕黑人女性投入銷售,這在二十世紀初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因為她讓這些原本沒有什麼發展機會的女性得以一展長才,賺到收入。她創立了「沃克夫人護髮大使工會」,每個月繳交二十五美分的會費就能接受職業訓練開始銷售產品,並且享有保險和其他福利。她鼓勵這批後起之秀在自己所屬的社群中發揚樂善好施的精神,並且在每年舉辦的全國大集會中,特別表彰對地方社群貢獻最多的人。她說:「只有我自己一個人賺錢並不夠。我努力為和我同一種族的幾百個女性提供了工作機會。」
沃克夫人僅活到五十一歲,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她成了家喻戶曉的激勵演講大師、百萬富翁暨慈善家。她曾經對聽眾說:「我必須自己想辦法謀生,自己創造機會。結果我做到了!不要只是坐著等待機會來臨。站起來,去創造機會。」沃克夫人不只開創了一項產品,她會說她的「大賭注」是為其他人創造了機會。
「我的起步是我自己給的。」
──沃克夫人
有時候「從腳下做起」意謂著運用現有的核心知識和經驗,就像芭芭拉.范達倫的例子。但是在這個「破壞式創新」的年代,有時候,「大賭注」來自天外飛來的發想,來自沒有任何經驗的人。
一九九〇年代末,剛從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畢業的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和喬.傑比亞(Joe Gebbia)來到了舊金山,在那個時候舊金山是眾多年輕專業人士趨之若鶩的地點。但是高昂的生活費很快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為房租發愁。他們知道必須想辦法賺些額外收入,而且必須要快。就在這個時候,他們聽到,有人抱怨即將在舊金山舉行的大型設計研討會造成附近旅館住宿銷售一空,很多參加者沒地方可住。於是他們想到了:要不然把我們公寓裡的空間分租出去吧?他們架設了一個簡單的網站,放上他們住的頂樓照片,還有他們買來準備「出租」的三個氣墊床位,並且承諾提供租客早餐。過沒多久他們就收到了第一筆預訂,是一個剛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畢業的新鮮人,急著想找個負擔得起的住宿地點。(布萊恩和喬的收費是每張氣墊床八十美元,大約等於台幣兩千四百元。)不久又有另外兩個來參加研討會的人確認預約,Airbnb(愛彼迎)於焉誕生。
出師告捷激發了布萊恩和喬的動力,想要長久經營下去。他們開始大著膽子募集投資人,但是大部分投資者認為,住進陌生人家裡的這個點子太過瘋狂。他們遇到的時機也不太好,山雨欲來的金融風暴澆熄了投資人支持前所未見新點子的意願。
為了掙扎求生,布萊恩和喬轉了一個聰明的彎,把他們計畫中的早餐部分改變了一下。二〇〇八年民主黨全國大表代會召開時,他們為了在丹佛(Denver)搶占一席之地,於是決定推出印有總統候選人的盒裝麥片,既能引發話題又能賺進外快,後來又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時故技重施。分別代表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歐巴馬圈圈」和「馬侃方塊」大受歡迎,三萬美元(約合台幣九十萬元)的進帳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二〇〇九年一月,Airbnb擠進了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的育成輔導名單,得到共同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注資兩萬美元(約合台幣六十萬元)。格雷厄姆原本對「付錢睡在陌生人家地板上的充氣床墊」這個構想興趣缺缺,但是就在第一輪面試結束,這兩個青年創業家準備離開時,喬摸出了一盒「歐巴馬圈圈」給格雷厄姆。「哇!」格雷厄姆說:「你們還真像小強,打都打不死。你們能讓人掏出四十美元(約合台幣一千二百元)買一盒麥片,搞不好還真的能讓人付錢睡在對方家裡的充氣床墊上。」一盒麥片就這樣為他們打下了江山。
Airbnb沒有招募大批團隊人員,也沒有花大錢行銷打廣告。布萊恩和喬用非常腳踏實地的方式思考:要怎麼樣花最少的時間和力氣去確認這個點子是不是行得通?他們學到要保持靈活,掌握機會,直到站穩腳跟。
「我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我知道的少之又少。」
──布萊恩.切斯基
Airbnb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引進新的概念時,總是會遭遇抵抗,包括旅館業的強力反彈,有些社區和大樓禁止屋主透過Airbnb出租房間,屋主也擔心陌生的房客會在家裡胡搞。然而,這個點子還是流行了起來,因為滿足了旅客想要尋找的某樣東西。不只是價格的問題,更是一種歸屬感,比起枯燥乏味的旅館房間,住在某個人的家裡感覺更溫馨。對於那些為高額房產稅苦惱的屋主,還有空巢期的屋主來說,Airbnb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式賺取收入。這家公司如今在一百九十一國超過八萬個城市營運,三百多萬間房源每天有五十萬餘人入住。
第一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二〇〇五年的一個下午,我坐在芭芭拉.范達倫(Barbara Van Dahlen)博士心理諮商所的等候室,坐立難安等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到達,芭芭拉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們家族的心理諮商師,她有一副好心腸和卓越的好名聲。我們幾天前在一場活動中碰到面,她問我能不能抽空聊聊,她的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有個點子,想要說給妳聽聽看,看妳有什麼意見。」所以我來了,坐在這兒猜想她到底想要討論什麼事情。
不久之後門開了,芭芭拉熱情歡迎我進入她的辦公室,開始訴說:「我遇到一個問題。我...
推薦序
撰文:珍.古德(Jane Goodall)
在我環遊世界與人分享的重要訊息當中,其中一項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需要扮演的角色,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我們身處的環境與社群中留下某些印記,而且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留下什麼樣的痕跡。
這則訊息也是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主席婕恩.凱斯所撰寫的《這世界爛透了,我們動手做個好的吧!》要向讀者傳遞的主要訊息之一,呼應貫穿全書的殷殷呼籲: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勇敢無懼──或者應該說我們必須在有需要的時候克服恐懼,做該做的事。
我個人非常了解這則訊息有多麼重要,我的整個人生就是在回應「無懼」的召喚。我很幸運,十歲的時候就知道我想要去非洲,去和野生動物生活在一起,並且撰寫相關書籍。幸好我有一個了不起的母親肯支持我。其他每一個人都勸我換個可以實現的夢想(畢竟我們的家境不好,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得正激烈,非洲感覺遙不可及,而且我還是個女孩子),我的母親卻只是對我說,我必須非常努力、把握所有機會,然後永不放棄。我真希望她現在還健在,這樣她就能知道有多少人對我說:「謝謝妳,珍。我從妳的身上學到:既然妳做得到,我也能做到。」
嗯,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我確實去了非洲,在絕佳的機緣下和黑猩猩一起生活,從這種最像人類的動物身上學習。這是史無前例的創舉。我常被問到:「妳一個人在荒郊野外難道不害怕嗎?」當然有時候我會害怕。人類生來如此,恐懼讓腎上腺素在血管內奔流,讓我們有勇氣去做看似不可能的事。當時我為了就近觀察黑猩猩早上醒來的情況而睡在星空下,豹子詭異的大聲嗥叫讓我害怕。我告訴自己不會有事的──然後我把頭埋進毯子裡!當兩隻公水牛從樹叢裡衝出來的時候我也很害怕,狂飆的腎上腺素讓我爬上了一棵看起來根本爬不上去的樹。(結果爬下來時需要更大的勇氣,因為我不確定那兩隻公牛是不是還躲在附近守著。很幸運的是牠們已經離開了!)另一次讓我害怕的經驗,是有一群黑猩猩不再怕我而是把我當成掠食者,對著我尖叫、揮樹枝,作勢要衝過來。我裝出對牠們不感興趣的樣子,在地上挖了個小洞,假裝吃樹葉,最後牠們終於走了!
後來所有黑猩猩都習慣了我的存在,所以我能走到很靠近的地方。很快我就幫牠們一個個取了名字,認識到牠們有非常不同的個性。我還學會了牠們溝通的姿勢,像是親吻、擁抱、互相輕拍、伸出手表示請求等等,幾乎和我們人類在相同情境用的姿勢一樣。我看著牠們用草莖釣白蟻。我注意到牠們的一些情緒像是快樂、悲傷、恐懼、憤怒、沮喪、憂愁也跟我們很像(或者可以說是完全一樣)。
那是我生命中一段神奇的時光。
然後在我花了一年出頭的時間和黑猩猩共度以後,我必須到劍橋大學取得動物行為學的博士學位──儘管我從沒上過大學。在劍橋大學我必須發揮「無懼」的精神,克服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恐懼:想想看,當那些我又敬又怕的教授告訴我,我以前做的一切都錯了的時候,我有什麼感受?我不應該給黑猩猩取名字,用數字編號才符合科學。我不應該探討黑猩猩的個性、心智和情感,因為這些特質是人類獨有的。幸好我沒上過大學,所以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過這些!而且我小時候有個很棒的老師,那就是我的狗,銹銹(Rusty)!凡是曾經與動物有過一定程度互動的人,不管是哪一種動物,都會體認到動物也有智慧和性格,以及最重要的感情,這些都不是人類的專利。我的母親總是對我說,如果我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就必須有勇氣堅持信念。所以說是銹銹和我的母親幫助我克服了恐懼,勇敢面對那些教授。
今日的大自然需要我們的援助。曾經讓我們學到許多東西的黑猩猩正深陷困境,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美妙的動植物也因為森林逐漸消失而面臨絕境。林地、沼澤地、草原,事實上所有的生物棲息地都是同樣的情況。生物多樣性正在消失。我們不斷汙染土地、河川、海洋。人類和地球被眾多難題圍困,亟需找出能夠延續到未來永久的解決方案。
這也是為什麼本書猶如一場及時雨。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時候比此刻更需要「無懼」的精神,更需要去打破人們的安於現狀,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站出來採取行動,去改變我們的世界。
我們必須努力讓所有人動起來,去改善惡劣的情況,改正我們察覺到的錯事。《這世界爛透了,我們動手做個好的吧!》這本書收集了鼓舞人心的故事,並且提供必要的工具,讓每個人都能做出正確的行動。
我在一九九一年創設了根與芽計畫(Roots & Shoots),這是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為了全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所推行的教育計畫,對象包括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學子。每一天我都在這個計畫的活動中看到「無懼」的價值。現在有超過十萬個根與芽小組活躍於七十個國家,年輕人在小組活動中努力讓人們、動物以及環境變得更好。根與芽要傳遞的最重要訊息就是: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能造成改變。而在某些情況下,要改變意味著必須克服恐懼。我們必須不害怕為了自己的信念而奮鬥,不害怕做出正確的選擇。當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累積而成的力量將帶領我們邁向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所以就在此刻,在各位閱讀婕恩.凱斯撰寫的這本書的同時,希望尚未加入任何活動的你能從中找到行動的力量,知道你也能夠改變這個世界。這本書裡面網羅了許多故事,不僅生動刻畫出「無懼」的五大原則,也證實了人人都能帶來改變。改變不必非得驚天動地,你可以嘗試當志工,去協助那些你認為很重要或是有意義的組織,像是撿垃圾、拜訪獨居老人,或是到動物收容所去照顧流浪貓、流浪狗。你可以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活動,挽救受到過度開發威脅的自然環境。試著去關心正在發生的事,包括你周遭發生的事,以及更大範圍的變化。遲早有一天你會找到真正激發你熱情的事物,讓你難過、生氣,義憤填膺。這個時候請捲起你的袖子,採取行動,無懼向前。
珍.古德,哲學博士,皇家女爵士(DBE)
珍古德協會創辦人
聯合國和平使者
www.janegoodall.org.tw
撰文:珍.古德(Jane Goodall)
在我環遊世界與人分享的重要訊息當中,其中一項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需要扮演的角色,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我們身處的環境與社群中留下某些印記,而且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留下什麼樣的痕跡。
這則訊息也是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主席婕恩.凱斯所撰寫的《這世界爛透了,我們動手做個好的吧!》要向讀者傳遞的主要訊息之一,呼應貫穿全書的殷殷呼籲: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勇敢無懼──或者應該說我們必須在有需要的時候克服恐懼,做該做的事。
我個人非常了解這則訊息有多麼重...
作者序
前言
找到無懼的勇氣
這本行動綱領是寫給所有追求不平凡人生的人。或許你就是那個人。
如果你認為只有少之又少的天才或是天之驕子,或是擁有龐大資金的組織才有辦法推出劃時代的產品,才有辦法推動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建議你來看看這本書裡面的故事,看看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如何無懼地化不可能為可能。他們的成就會讓你讚嘆不已,你可能會猜想他們有某些特殊的能力或是得天獨厚的條件,才使得他們從眾多平凡的奮鬥者當中脫穎而出。但是我要告訴各位,這些人唯一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全都懷抱著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熱情。他們緊緊把握住機會,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和反對,儘管不斷失敗依然堅持下去,最後終於成功。今日我們看到這些風雲人物的成就,不禁要感慨若是沒有這些人的貢獻,世界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然而在本書中你將會發現,他們很多人的故事不僅深具啟發性,而且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指南,讓我們看到人人都能在生活中的各方面做出更多貢獻,成為指引其他人前進的無懼燈塔。
今日全球面臨的挑戰如貧困、內亂、政治僵局、經濟分岐、氣候變遷每天佔據新聞版面,如果說你感覺這些問題太過複雜龐大,與其嘗試去解決還不如假裝視而不見比較輕鬆──請記住,現在正是最好的參與時機。大量的科技創新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為了趕上快速的變化步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以往做事情的方式。
外子史蒂夫(Steve)和我在一九九七年成立了凱斯基金會(Case Foundation),我們有一個無懼的使命:投資贊助有可能改變世界的人或創意。這意味著我們一直在從事研究與實驗,試圖找出最棒的點子、最優秀的領導人、最優異的創新模式。幾年前我們請了一組專家去探究這些傑出領導人與組織、活動的成功「祕方」,結果發現了五大原則持續出現在每一次的轉型突破當中,這五大原則就是:
1. 敢賭一把。有太多人和太多組織傾向打安全牌,他們觀察以往成功的經驗,然後試著依樣畫葫蘆,結果是只能用小碎步向前進。真正改變歷史的變革,總是發生在人們決定做出革命性的改變時。
2. 勇於承擔風險。放膽去嘗試結果未知的新事物,堅持不斷試驗。所謂承擔風險,不是叫你閉著眼睛往懸崖下跳,而是漫長的「試誤」過程,在嘗試錯誤之後持續修正。而且這個過程並不會隨著產品上市或是活動上線而中止,你必須願意冒險嘗試下一個了不起的點子,絕不安於現狀。
3. 讓失敗有意義。成就大事業的人把失敗視為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沒人喜歡失敗,但是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結果必然無法預期。遇到失敗時,偉大的創新者會從挫折中汲取教訓,並與其他人分享,讓失敗變成有意義的經驗。
4. 不要活在自己的泡泡裡。我們的社會有個迷思,就是崇拜「特立獨行的天才」。但其實創新往往是擦撞出的火花,最獨出心裁的解決辦法常來自於不同背景的人們互相交流,締結意想不到的嶄新夥伴關係。
5. 讓急迫性打敗恐懼。不要想太多、分析太多。想要從各種角度去解析問題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過度執著,一直追問「要是錯了怎麼辦?」「會不會還有更好的辦法?」就會被恐懼困住而動彈不得。把目光放在行動的必要性與急迫性,讓所有懷疑與阻礙統統靠邊站。
這五大原則可以濃縮為兩個字:無懼。這些原則合在一起可以讓人按圖索驥,有效實現改變,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原則並不是「定律」,沒有一定的順序,沒有固定的配套,也沒有哪一項比較重要。你可以把這些原則想成一套指標,用來協助辨識出無懼的決定。
我們把這些原則和朋友及同事分享,然後開始聽到很多人想要把這些原則融入他們的工作中,包括公私部門、非營利和公益等部門,讓我們肯定了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當我在演講中介紹無懼的原則,聽眾總是因為得到了具體的建議而興奮不已。如同某一個聽眾對我說的:「這些事我做得到!」演講結束後,常有很多人過來告訴我他們自己的無懼故事,這些故事打開了我的想像之窗,讓我滿心敬佩: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創立了非營利機構從事處方藥物的回收棄置;有家麵包店專門雇用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剛出獄的更生人;一個古巴移民創造出一套體系提供平價的居家協助;賴比瑞亞的一位行動家規劃出幫助偏遠村莊取得就診機會的計畫;有個年輕的農夫發明了「免耕農法」來保育地球最寶貴的一項資源;華盛頓特區的一位名廚想出辦法供應了數百萬份餐點給身陷困境的颶風災民。
這些人有偉大的夢想,但是他們大多是從熟悉的一小步開始做起。閱讀他們的故事就像在追蹤沿路撒落的麵包屑:他們打了一通又一通的電話,敲了一扇又一扇的門。他們用大大的字寫下願景。他們談了又談,走了又走。他們找到支持群眾。他們不接受「不」這個回答。他們做的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
不論你正打算創業,或是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有可能你正在知名的組織內服務,或者是想要尋求改變人生的契機,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無懼原則都能提供指引,幫助你決定下一步行動。說做就做,現在就是最好的行動時機。
我很欽佩那些勇於面對挑戰的人,他們時常問自己、問身邊的人:「如果排除了害怕的情緒,你會怎麼做?」本書的主角正是用更勝於言語的行動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包括革新者、行動家、創業家、藝術家、科學家、探險家,以及來自各行各業各種組織的人,其中有些人的名字家喻戶曉,有些人你可能從來沒有聽過。在閱讀他們的故事時,我希望你能想像自己就站在這些人的身旁,與他們攜手同行。
前言
找到無懼的勇氣
這本行動綱領是寫給所有追求不平凡人生的人。或許你就是那個人。
如果你認為只有少之又少的天才或是天之驕子,或是擁有龐大資金的組織才有辦法推出劃時代的產品,才有辦法推動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建議你來看看這本書裡面的故事,看看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如何無懼地化不可能為可能。他們的成就會讓你讚嘆不已,你可能會猜想他們有某些特殊的能力或是得天獨厚的條件,才使得他們從眾多平凡的奮鬥者當中脫穎而出。但是我要告訴各位,這些人唯一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全都懷抱著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熱情。他們緊緊...
目錄
珍.古德推薦序
前言:找到無懼的勇氣
我的故事:揮別平凡
原則一:敢賭一把
第一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二章 放膽去做
第三章 跳出框架
第四章 洞見未來
第五章 去吧,投下你的賭注
原則二:勇於承擔風險
第六章 走出舒適圈
第七章 用研發的心態管理風險
第八章 別人不做的我來做
第九章 不做會後悔
第十章 去吧,找到你的「勇氣圈」
原則三:讓失敗有意義
第十一章 跌得越深,學得越多
第十二章 追隨偉人的腳步失敗
第十三章 逆風高飛
第十四章 眼光放遠
第十五章 去吧,從失敗中學習
原則四:不要活在自己的泡泡裡
第十六章 消除盲點
第十七章 締結看似不可能的夥伴關係
第十八章 一起變更好
第十九章 結盟力量大
第二十章 去吧,走出你的泡泡……每一天都要走出來
原則五:讓急迫性打敗恐懼
第二十一章 把握時機
第二十二章 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第二十三章 不要想太多或分析太多,做就對了
第二十四章 去吧,成為無懼的勇者
後記:回到平凡
致謝
珍.古德推薦序
前言:找到無懼的勇氣
我的故事:揮別平凡
原則一:敢賭一把
第一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二章 放膽去做
第三章 跳出框架
第四章 洞見未來
第五章 去吧,投下你的賭注
原則二:勇於承擔風險
第六章 走出舒適圈
第七章 用研發的心態管理風險
第八章 別人不做的我來做
第九章 不做會後悔
第十章 去吧,找到你的「勇氣圈」
原則三:讓失敗有意義
第十一章 跌得越深,學得越多
第十二章 追隨偉人的腳步失敗
第十三章 逆風高飛
第十四章 眼光放遠
第十五章 去吧,從失敗中學習
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