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一字一句,
皆有聲有色、有情有義。
在茫茫詞海中,
定能找到最療癒自己的那一首!詞,是文學中最優雅輕靈的文類、最婉麗動人的體裁,它是歌詠青春的詩篇,是千年前古人悲歡離合的乘載,是陰柔中有著韌性的獨特生命情調。詞,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一種冉冉韶光意識與悠悠音韻節奏結合而成的情思韻律。詞,感動了世世代代的敏感心靈。
詞人多情,發而為詞,其實就是一段體驗、梳理或參悟人間情感的歷程──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這是最揪心的別後相思。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這是最美麗的愛的盟誓。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黏地絮。」這是最執著不捨的深情。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最超越時空的愛戀。
尋尋覓覓,化為一種溫柔如水的堅韌力量,那是詞人言愛興懷的方式──
當寂寥心情無法排遣,歐陽修的「淚眼望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是最溫暖的撫慰;
對人生感到困惑,李後主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已替你輕輕探問;
柳永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懂得你的心事有時說不出口;
蘇軾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撫平你的傷痕,陪你悠然面對人生。
四十位詞家、一百二十闋詞,以十六個單元主題,探討近六十種幽微深邃的人間情意。由唐五代到兩宋,五百多年的詞篇燦麗時光,從詞人、詞風、詞史、詞境到詞情,宏闊而深刻地鋪展在眼前、縈潤於心中。
看詞人在出入之間、情理掙扎之際所展現的各種生命情態,看詞作的跌宕之姿所興發的悲喜情緒;領會詞中的人情世界,我們也終將懂得如何表達情感,擁有聆聽他人與自己心聲的能力。
【本書特色】
◆臺大中文系及通識課程最受歡迎的詩詞教授劉少雄至情力作。
◆精選40位詞人、120闋詞,以16個單元主題,探討近60種幽微深邃的生命情態,認識人間情愛的多種面貌。
◆回到感官世界,以情感喚起情感的全身心參與、沉浸式閱讀,細膩體會詞中的聲色之美、言外之意。
◆像看電影一樣讀詞,在如鏡頭般一幕一幕的推進中,走進詞人時空,心歷其情其境,和作家所見所感。
◆為現代人的情緒出口而寫。當我們變得只會用貼圖、按讚來表達情感時,就從讀一闋詞來尋回心靈的敏銳吧。
◆深度理解詞中的情緒語言,什麼是惆悵?什麼是斷腸?什麼是銷魂?真正進入唐宋詞,也真正進入了我們自己。
【深情推薦】
王安祈臺大講座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王盛弘作家
田威寧北一女國文教師
衣若芬作家、新加坡南洋大學教授
宇文正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
李純瑀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胡曉真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徐國能作家、臺師大國文系教授
徐秋玲北一女國文教師
郝譽翔作家、北教大語文創作系教授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曾冠喆薇閣中學國文教師
葉丙成臺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
楊孟珠臺中一中國文教師
蔡淇華作家、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顏訥作家
這是一條長長的,從宋代到當代,從發現到發明的有情旅程。是宋人藝術化的情緒字典,也是當代人的情緒之書。──顏訥
詞原是音樂的文學,作者對詞的詮釋也像是音樂。時代如此焦躁疏離,正是時候走入深邃而不沉溺的唐宋詞的情感世界。──胡曉真
織情入詞箋,以深入淺出文字直探詞心,娓娓道出內在的神韻。──曾淑賢
詞,不僅是美麗歌吟,更是作為生命「情感教育」的多樣典範。跟隨少雄老師,跨時空和這些偉大心靈對話、共感。──葉丙成
低迴在心中的無言歌,是一闋詞所帶來的沉澱。透過這本書中的話語,重新召喚雨過天青色的心事。──徐國能
此書呼喚四十位詞人,溫柔地激盪、觸動、撫慰你我最深層的情感。在每一闋詞中,我們看見自己,更看見眾生。──李純瑀
這部作品梳理唐宋兩代經典詞作,從個人的生命情懷,到古老悠遠的情思感悟,跨越時空帶給讀者深摯的感動。──宇文正
大氣磅礴的蘇、辛詞,柔腸百轉的花間詞,都在劉少雄老師的召喚下,轉世回魂。──蔡淇華
架構、理路與敘述皆清晰有條理,字句有情味,深入淺出地領人欣賞唐宋詞的內涵。──田威寧
以專題式的脈絡,透過時空的巨觀與心理的微觀,彰顯宋詞獨特的體悟與情思。──徐秋玲
讀此書,你會發覺原來自己不再是孑然一身孤獨於茫茫人海,你必能從中找到生命的歸屬與感動。──曾冠喆
詞比詩更朝向內在、私我世界,此書以情感召喚情感,帶領讀者移易時空,走入詞人幽微、深情的心靈之境。──楊孟珠
作者簡介:
劉少雄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專研唐宋詩詞、東坡文學、宋代文學及詞學理論。
兩度榮獲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並於2018年獲頒教育部第八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著有《東坡詞‧東坡情》、《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讀寫之間──學詞講義》、《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等專書和詩集《光年之外》。
除在臺大中文系開設唐宋詩詞專業課程外,並為全校大學生開設通識課程「宋詞之美」和「東坡詞」,皆為臺大熱門科目。這兩門課同時列為臺大開放式課程,收看人數甚眾,且在中國大陸多個網路平臺皆有轉播,評價極佳。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顏訥(作家):
蒂芬妮.史密斯在《情緒之書》中,考掘出一百五十六種人類情緒表現方式。不同文化如何在感受到情緒湧動之時,伸手指向那幽微難解的混沌,為之命名,那便是人類情緒演化史最迷人之處。劉少雄教授的《一闋詞.一份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則以更加敏銳的情緒探測針,為我們探勘宋人在詞中埋藏的情感脈礦,細膩而透徹地考證、分析詞體、詞史與詞人生命,勾織出屬於宋人特殊的情感共相。於是,我們得以清空行囊,順著劉少雄教授跌宕優美的導覽,如同走在陰鬱的天氣裡,尋著一個又一個被點亮的唐宋詞情緒語言,觀看有情宋人遭逢政治變局、戰爭暴力、宦遊遠行、死別生離,生命中種種為情所困、因情生愁。在好景不常引動的時間焦慮,但是又何奈的喟嘆深處,愁怨與生命的韌性,原來是情的一體兩面。
於是,即使情緒是人人日以繼夜都在攀的山,那麼熟悉,但或許我們從未有足夠耐心伸手指向山徑旁那幽微難解的混沌,為之命名,以至於在傳情達意的征途上,經常敗陣下來。若我們持續習慣於情感語言的匱乏,那也只能放任自己久久長長地為情所困,束手無策。如此一來,當劉少雄教授對著凡常之情湧動處,伸手一指,手舞之足蹈之,全身心參與,給情緒們生命,創造沉浸式閱讀:惆悵。斷腸。銷魂。不言不語。欲語還休。人去心空。我們真正進入了唐宋詞,也真正進入了我們自己。
這是一條長長的,從宋代到當代,從發現到發明的有情旅程。是宋人藝術化的情緒字典,也是當代人的情緒之書。當各自登山的讀者們終於在山頂相遇,即使天氣陰鬱,但緩步走過這一遭,或許也能如深知好景不常,卻此情不渝的宋人,臉上雨珠未乾,仍看出一片風景。
立在路的盡頭,我們低聲唱出:「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胡曉真(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詞原是音樂的文學,劉少雄教授對詞的詮釋也像是音樂,將幽微的詞心輕柔展開,反覆揉捻而層層遞進,也邀請讀者成為一個聲部,與作者的詮釋進行情感的對話。時代如此焦躁疏離,正是時候走入深邃而不沉溺的唐宋詞的情感世界。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作者積多年教學經驗和深探精研功力,織情入詞箋,書寫出唐宋詞人幽微深邃的情感世界:從傷春悲秋到離情別緒,從悵惘失落到感悟洞識,從忠憤抑鬱到感時憂國,從飄逸豪放到興會閒情……,尤可貴者,以深入淺出文字直探詞心,噴珠吐玉,娓娓道出內在的神韻。
葉丙成(臺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
詞,不僅是美麗歌吟,更是作為生命「情感教育」的多樣典範。跟隨少雄老師跨時空和這些偉大心靈對話、共感,學習認識、理解自身內在的真實情感並正確表達,練習與周遭人際、與立處的世界共好。之前少雄老師透過臺大Coursera線上課程,感動了華文世界無數的學習者;這次少雄老師的新書,將帶給讀者更深刻的啟發!
徐國能(作家、臺師大國文系教授):
悠悠之思,是綿邈而溫柔的情愫,是低迴在心中的無言歌,是一闋詞所帶來的沉澱。
世間匆忙,煙景繁華,且讓我們透過這本書中的話語,重新召喚雨過天青色的心事,衣上酒痕詩裡字,都是曾深愛過的雲煙。
李純瑀(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
人世的萬千情感,相思、執著、無奈……,一切的情意皆是此生終難脫開之事。然今月曾經照古人,在百年前已有用情至深的詞人,以最深情的字句為我們寫下如此難以言說卻心意相通的諸般感受。
《一闋詞.一份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呼喚四十位詞人,溫柔地激盪、觸動、撫慰你我最深層的情感。在每一闋詞中,我們看見自己,更看見眾生。
宇文正(作家、《聯合報》副刊主任):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中,詞是最精緻的文類。這部作品梳理唐宋兩代經典詞作,深入淺出帶引讀者進入詞人種種情感,從個人的生命情懷到家國之憂;古老悠遠的情思感悟,跨越時空帶給讀者深摯的感動。
蔡淇華(作家、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庭院深深深幾許?
華人的文化庭園之所以博大幽深,與唐宋詞憂戚相關。大氣磅礴的蘇、辛詞,柔腸百轉的花間詞,都在劉少雄老師的召喚下,轉世回魂。
一闋詞.一份情,且讓唐宋詞,成為你我今日情思最美麗的出口吧!
田威寧(北一女國文教師):
本書的架構、理路與敘述皆清晰有條理,字句有情味。援引相關背景深入淺出地領人欣賞唐宋詞的內涵,體會字裡行間的情感,感受詞之美。無論是入門者或想涵泳玩索的讀者,皆可藉《一闋詞.一份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品讀詞作,品味人生。
徐秋玲(北一女國文教師):
此書以專題式的脈絡,提綱挈領掌握唐宋詞的時代背景與書寫意識,再透過個別作者與文本,由外而內,一一解讀詞作與作家及社會的交融,深入而細膩。透過時空的巨觀與心理的微觀,彰顯唐宋詞獨特的體悟與情思,值得推薦!
曾冠喆(薇閣中學國文教師):
古人作詞的動機往往是因為感時傷懷,但今人卻也是在讀詞的當下緣情興懷,感同身受。讀詞之人,若能用「心」感受,用「情」體貼,我們自然能與詞人感受到同一份哀婉與同一種溫暖。讀劉少雄教授的《一闋詞.一份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你會發覺原來自己不再是孑然一身地孤獨於茫茫人海,你必能從中找到生命的歸屬與感動。
楊孟珠(臺中一中國文教師):
詞比詩更朝向內在、私我世界,現代學子隔著迢遠時空讀之,往往霧中賞花。劉少雄教授《一闋詞.一份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之解析,以情感召喚情感,帶領讀者移易時空,走入詞人幽微、深情的心靈之境。
名人推薦:顏訥(作家):
蒂芬妮.史密斯在《情緒之書》中,考掘出一百五十六種人類情緒表現方式。不同文化如何在感受到情緒湧動之時,伸手指向那幽微難解的混沌,為之命名,那便是人類情緒演化史最迷人之處。劉少雄教授的《一闋詞.一份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則以更加敏銳的情緒探測針,為我們探勘宋人在詞中埋藏的情感脈礦,細膩而透徹地考證、分析詞體、詞史與詞人生命,勾織出屬於宋人特殊的情感共相。於是,我們得以清空行囊,順著劉少雄教授跌宕優美的導覽,如同走在陰鬱的天氣裡,尋著一個又一個被點亮的唐宋詞情緒語言,觀看有...
章節試閱
之十六〈飄蕩到回歸──詞境與心境的開拓〉
05此心到處悠然:蘇軾〈定風波〉、張孝祥〈西江月〉
「此心到處悠然」一語,出自南宋張孝祥〈西江月〉的詞句。詞往往是寫傷感的情緒,大多是男女相思怨別之情,其所以動人的地方,就是當事人深陷其中,有著一份執著的熱誠,可以見到詞在陰柔中依然有著一份韌性在。「人生有別」、「歲月飄忽」是詞的重要課題,對此,詞人不只是詠嘆失意的情緒而已,有時也會有豪宕的意興、曠達的懷抱,表現出化解悲哀的能力,以及積極正向面對人生問題的精神。如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身心都無罣礙,閒適自在,那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境界──這也是詞中不常出現的意境。詞人要做到「此心到處悠然」,需要具備勇於承擔生活的態度,同時也要有高度的智慧、解悟的能力和開闊的胸襟。那是一種「曠」的精神展現。
對入世情深的詞人來說,如何在時空流轉中找到生命的定位、尋得心靈的安頓,是一生努力的方向。所謂「人生如寄」(曹丕〈善哉行〉),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也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人生在世,就像是旅行者短暫停留在旅舍一般,每個人都是時空中的過客,行色匆匆。
尤其是傳統的讀書人,出外追求功名,無不有寄跡在外、離家遠遊的羈旅情懷。而宦遊者在政治上欲往前進,往往遇到諸多阻滯,想退回家鄉卻又不能,因為辜負了家人的期許,難免心生愧疚,而經世之心徒然落空,自己也心有不甘。更須面對現實,不得不考慮生計問題,最後只能選擇浮沉宦海,弄到進退失據,心中充滿著身不由己的哀嘆。羈旅在外,時刻面臨政治上的打壓,官場的失意,加上有家歸不得的無奈,遂對時間推移、空間契闊的感受特別敏感而深刻,形成了極沉痛的時空流轉之悲。進也不能,退也不是,而生出的所謂「鄉愁」,就是家國雙雙失落、不知該往哪兒去的一種愁緒。
如果一生都在飄蕩,怎不戚戚惶惶、焦慮不安?而長年如此,不知何時能歇止,豈不也意味著家鄉將更加遙不可及?家,是讓人心安的原鄉,但長期飄泊在外的人,不斷地客中送客、別中有別,更增無家之感,心神當然也不得安寧,身體則彷若遊魂一般,終日如夢如醉。如何讓飄失的靈魂復位,尋得身心的安定,讓自己的生命回歸它悠然自在的本質,不受外在事物的羈縛,一直是熱愛生命的詞人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如何讓飄蕩的生命得以回歸?前面介紹過,東坡一生充滿了時空流轉失志之悲,他的詞記錄了他出入人世間、情意跌宕變化而後漸入佳境的歷程──就是一種由窄往寬處去看待人生,能擺脫愁苦的糾纏,而達到「曠」的意境。東坡在〈水調歌頭〉說「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句話頗有妙理存乎其中。當他意識到不能乘風到月宮去,便轉而接受現狀,在人間自尋歡樂,這點體認相當重要。身軀隨月轉動,自有限制,但飛揚的心意卻能逸出體外。東坡以為,我們無法逃離現實人生,倒不如積極地、歡喜地接納它,因為真正的自由不在外,而在心裡,如能保持精神的自由,人間也可化作天堂。
東坡重情,有極深的入世情懷,遇到人生的挫折,他可以藉釋道思想,憑藉個人天縱的才華、豐富的學識、寬大的襟抱來化解苦惱,表現為曠達的人生觀。但他從不曾真正想脫離現實作飛昇之想,人間始終是他的福地,是他永遠的家,他安身立命的歸宿。而在這尋覓心靈安頓的過程中,人間的情誼則是他生命力量的重要來源與支撐。
人生路上不是一直都平坦的,總有許多顛簸,而突如其來的風雨,更令人措手不及。辛棄疾〈鷓鴣天〉詞說:「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人間最險惡的不是自然的風波,而是人心叵測、世路艱險。東坡經歷過「烏臺詩案」,面臨過死亡的威脅,劫後餘生,度過悲慘的貶謫生活。他如何走過人生的風雨?如何讓心平靜下來,做到風定波止,走出人生的坦途?東坡在黃州的第三年作〈定風波〉,寫出了一段「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體驗。但人生許多難題卻不是輕易就可化解的,一直要到三年後重返京師,看到昔日好友的歌妓那種甘於接受苦難的從容態度,才領悟到原來所謂「定風波」是另有一番意義的。
∞
東坡在元豐八年(一○八五)作〈定風波〉,序文說:「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
王鞏,字定國,從東坡學為文,兩人私交甚篤。他的家世很好,是官宦子弟。「烏臺詩案」發生後,東坡貶謫黃州,王鞏也受到牽連,被貶放賓州監鹽酒稅。賓州屬廣南西路,為嶺南地區,比黃州更偏僻荒涼,生活條件更差,對富貴出身的王鞏來說,應是極艱難的挑戰。當時家中的歌女柔奴自願隨王鞏赴嶺南貶所。東坡對柔奴最深刻的印象是她長得清秀,而且聰明伶俐、善於應對。
五年後,東坡與王鞏都回到京城。在一次聚會中,東坡遇見了柔奴,他記得這位靈巧慧黠、能言善道的宇文姑娘,就試著問她:「廣南風土應該不好吧?」意指賓州貶所那邊的風俗人情殊異、地理環境惡劣,生活應該不好過。東坡這個問題有幾分想考考柔奴的意思,看她會如何回應。沒想到,柔奴回答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簡單的一句話卻充滿了令人動容的智慧。東坡感動之餘,特意寫了這闋詞稱頌她: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琢玉郎」是指王定國,讚美他是個美男子,如同上天以美玉雕琢而成;「點酥娘」則指柔奴,說她的肌膚柔滑嫩白有如凝酥一般。王鞏貌美如玉,令人羨慕不已,連老天爺也憐愛他,特別賜給他這樣一位佳人作伴,真是天作之合。
下文即點出柔奴歌女的身世,並想像他們以輕鬆的態度面對貶謫生涯,「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柔奴的歌喉有多美?當她清麗的歌聲響起,彷彿清風吹來、雪花飄飛,炎熱的地方轉眼也變得無比清涼。這些語句頗帶幾分調侃王鞏的興味,自然也突出了柔奴毅然同行、甘於接受苦難並怡然自樂的精神。
下片敘寫柔奴的生命特質及其智慧。首先寫走過困苦歲月歸來的柔奴令人讚嘆之處,「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東坡這幾年過著同樣的貶謫生活,自嘆衰老不少,如今看見柔奴從更惡劣的環境歸來,不但不顯老態,反而越發年輕,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眼前的柔奴依舊笑容滿面,而從她的笑意中,可感覺有著充實的內涵,那是源於一種熱愛生命的堅定信念。
於是,東坡讚美她「笑時猶帶嶺梅香」,說她的笑容裡彷彿飄散著嶺南梅花的香氣。梅花在酷寒中綻放,百花凋零而它獨傲於枝柯,因此向來被視作士人高潔、堅貞品行的象徵。東坡以梅花來比擬柔奴,讚美她有不遜於士人的高雅品格,就是肯定她自願陪伴王鞏去南方,不辭辛勞也無怨懟,那樣堅毅的精神。
柔奴如何看待那段貶謫歲月?「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東坡的提問,柔奴簡單一句回答,卻出乎大家的意料。柔奴表示不管身在何處,只要心安,一片坦然,便能歡歡喜喜地過日子,任何地方都能成為可安居的家。
東坡之前在黃州作〈定風波〉,經過多少艱難,不斷反省思索,才能對「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有所領悟。而眼前這位小女子毋需那麼多的學問才思,但憑一份信念,愛其所愛,就毫不猶疑地向前走去,便能安然度過艱困的歲月。就是那麼的簡單、那樣的單純,令東坡產生極深的感慨,也使他不由得不大加讚嘆。所謂「定風波」,原來可以學柔奴一樣,只要忠於自己,憑著一份熱情,然後付諸行動、勇往直前,始終無怨無悔。永遠保持著樂觀的心情迎接各種挑戰,就可輕易走出一條坦然無礙的人生大道。
東坡這首〈定風波〉,係以一種欽羨讚嘆的心情、輕鬆幽默的筆調,描述他所認識的柔奴,讀者也確實能從字面上讀到這樣一位女子慧黠與出色的表現。柔奴所謂「心安」,她好像很輕易就做到了。但事實上,王鞏貶謫南荒,生活之困苦不是一般筆墨所能形容,而且要時刻保持心境的平靜更非易事。東坡〈王定國詩集敘〉說:「定國以余故得罪,貶海上五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病幾死。」雖然遭遇如此,但王鞏和柔奴卻沒有被打倒,反而能微笑以對、從容化解,而後得到心安的快樂,那確實不容易。
東坡對好友因己而受牽連獲罪,應該有著深深的愧疚。如今看見他們平安歸來,既感欣喜,也慨嘆不已。這首詞在流暢的筆調下,略帶調侃的趣味,其實隱藏著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澀與辛酸。柔奴一句「心安」,正是劃破天際烏雲的一道曙光,讓人感到人間情愛的溫暖。東坡自認「多情」,也因情多而苦惱,感到百般無奈,他在柔奴身上終於見識到情感的正向力量。東坡為柔奴而作〈定風波〉,他對柔奴那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特別有體會,因為這正是他一生追求的生命歸宿。
∞
「此心到處悠然」,確是令人嚮往的意境。這是張孝祥〈西江月〉的詞句,原詞是: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春,張孝祥自建康還宣城,途經溧陽(今江蘇溧陽)時,作了這首詞。三年前,張孝祥在臨安兼權中書舍人,後為汪徹彈劾被罷。不久到撫州(今江西臨川)擔任知州,一年後又罷歸。這樣前後三年之內,兩次遭罷官,宦海風波磨去了他的少年銳氣,使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層暗淡消沉的陰影。
張孝祥是一位堅決主張抗金而兩度遭讒落職的愛國志士,「忠憤氣填膺」是他愛國詞作的主調,而在屢經波折、閱盡世態之後,也寫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脫塵的作品。這首小詞是張孝祥重遊寒光亭時,寫在寺柱上的即興之作。寒光亭,在江蘇溧陽的三塔湖中。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時隔三年,重遊舊地,他問候三塔湖畔的春天景色是否依然美好,三年後再次重來,其間不知經歷了多少變化。「問訊」兩個字,表達了詞人主動前來探望的心情。一個「又」字,暗含著今昔對照之感。也許春如故,但人事已有所不同。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他說輕舟隨風蕩過湖面,楊柳依依輕拂臉頰。人事雖變,但東風仍然多情,楊柳依然如舊。這樣的景象帶給人恬淡而親切的感受。
上片的語調,由淡淡感慨的抒情語,變為舒緩的寫景語,可見作者心境的轉變。下片則以世路與湖亭的對比,抒發了置身寒光亭時的悠然心情。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這兩句是說,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習慣,無論到哪裡,我的心一片悠然。「世路」,指塵世的道路,向來崎嶇顛簸、阻礙重重,走來不會平順,所謂「行路難」也。「已慣」二字說來輕鬆,但其實內心深沉的創痛,要經過多久的反省、調適,才能得以撫平,參透世情的炎涼冷暖。當詞人有所體悟,超然物外,對世間的升沉得失已無罣礙,就能隨處自在,無往而不自得了。人說張孝祥的詞上承東坡,有清曠之境,由此可見一斑。
結尾說「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描寫寒光亭下,水光接天,於藍天碧水的晴空下,但見群鷗飛翔。這一開闊的景象,沙鷗飛在天地間,正是心靈自由、無拘無束的象徵。
∞
像蘇軾、張孝祥這些詞人因熱愛人生,面對人間的情愁,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創造出高遠的意境,著實令人悠然而神往。我們在時空流轉中飄蕩,沒有確定的人生目標,不知何所往,便會帶來不安與焦慮的情緒。詞人與我們一樣,都經歷過這些情況,但他們沒有放棄對理想生活的追尋,依然表現為執著的熱誠,勇敢面對人世的苦難,並憑藉智慧及開闊的心胸,為自己尋覓心靈的歸宿,得到自在的悠然。那當然不是容易達到的境界,但只要有人做到,它就是一種指標,導引著人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從飄蕩中回歸,安於所安,那便是我們的心靈家鄉。詞人用他們真實的體驗,證實了情感的正面意義。他們之所以能在詞中成長,能有所體悟,因為他們始終都相信情感。情感也許會帶來煩惱,但它也是成就人生美好意境的重要力量。
之十六〈飄蕩到回歸──詞境與心境的開拓〉
05此心到處悠然:蘇軾〈定風波〉、張孝祥〈西江月〉
「此心到處悠然」一語,出自南宋張孝祥〈西江月〉的詞句。詞往往是寫傷感的情緒,大多是男女相思怨別之情,其所以動人的地方,就是當事人深陷其中,有著一份執著的熱誠,可以見到詞在陰柔中依然有著一份韌性在。「人生有別」、「歲月飄忽」是詞的重要課題,對此,詞人不只是詠嘆失意的情緒而已,有時也會有豪宕的意興、曠達的懷抱,表現出化解悲哀的能力,以及積極正向面對人生問題的精神。如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身心都無罣礙,閒...
推薦序
【前言】
詞,一個有情的世界
我們為何要讀詞,讀古人的詞?詞是怎樣的一種文體?詞裡抒寫的「情」,難道只是些傷春悲秋、相思怨別的內容?讀這些幽怨纏綿的作品,讀多了不是令人更不快樂?這些古代作品有何現代意義?負面的情緒,化為傷感的文學,能否提供正向的能量?我在大學裡研究唐宋詞,講授詞的課程,以上的問題一直都是我想解答的問題。
既然要談詞,我先簡單說明詞的基本特色。首先要知道,詞是宋朝的代表文學。唐詩、宋詞,代表兩個時代的文化精神與藝術風采。唐詩的氣象,宋詞的韻致,充分展現了唐宋文人的才性與情思。
詞,興於唐,而盛於宋,原是配合當時的流行樂曲而能歌唱的詩,具有一種幽隱深微的特質,其寫景言情最能表現輕靈細緻、陰柔婉約之美。由唐迄宋,詩人詞家出入於樂曲與詩歌間,或精研形式韻律,或開拓內容意境,各擅勝場,並於詞苑中展現出深美閎約、清麗舒徐、豪宕放曠、清空騷雅的多彩姿貌,成就兩代的風華。
詞是中國文學中最優雅精緻的文類。詞之為體,韻律諧美,情辭並茂,善於表達委婉曲折的情思。它是一種融合美麗與哀愁的文體,作家填詞往往在妍雅的筆調下,蘊含著真摯動人的情懷。
因此而知,文人詞的世界是一個有情的世界。它的主調,通常是以好景不常、人生易逝的情節,表達此情不渝的精神。詞體的肌理中流動著詞人陰柔而有韌性的氣脈,別具跌宕之姿,最能反映宋文化中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韻。
對一般讀者而言,他們喜歡詞,原因很單純,就是因為詞像是歌詠青春的詩篇,他們喜歡詞中那種浪漫的愛,那些美麗的文辭。的確,宋詞歷久不衰,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的原因就是詞中有情,詞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普遍、深刻而動人的男女情思。
詞的語言是古典的,它所抒發的盡是人類共通的情懷,所有悲歡離合的題材、感時傷逝的內容,都是超越時空,存在於倫常人間,所以總能感動世世代代的敏感心靈。相信許多讀者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時,讀到楊過念著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或許也曾跟著主角黯然神傷;而且對連殺人都不眨眼的女魔頭李莫愁居然一直念著元好問〈摸魚兒〉的詞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年輕的歲月裡,讀到這樣的情節,常常會不自禁地有著某種莫名的感動。通俗小說反映了通俗人生。
∞
我每年在大學開設詞的通識課程,選課的人數出乎意料的多,可見詞之魅力。不只年輕的生命陶醉在詞情的世界,班上還有不少退休人士來旁聽,也同樣喜歡宋詞之美。我讀過一段胡適的訪問錄,這位提倡新文學、也編過詞選的時代人物,他說晚年時每天都背誦詞篇來消磨病中的時光。
歐陽修說:「人生自是有情癡。」(〈玉樓春〉)人之有情,迷戀於情愛,那是與生俱來的。宋詞之所以容易觸動人心,因為作者緣情興感,真誠為文,能將大家普遍都有的經驗,以更精妙、更貼切的語言表達出來,說到讀者的心坎裡,而讀者之所以感動不已,也是因為心中有情的緣故。
我們閱讀宋詞,除了單純的感動之外,當然還有些好處的。簡單地說,第一,欣賞文辭之美確實是一種享受,這可以提升個人的涵養與品味。
第二,藉詞來尋求心靈的慰藉,也會有不錯的療癒效果。讀了詞人傾訴的情話,會讓人感到有一種很貼心的感覺,好像自己心底裡的悲鬱情緒,也一併宣洩了出來。
第三,詞是最能抒情的文體,詞人深情而多感,他們的情感世界相當精彩,因此我們閱讀詞篇,可以認識人間情愛的多種面貌,更能從中得到些啟發,知道如何面對複雜的情緒。情感問題是我們人生的大問題,在過分追求功利、著重理性的世界裡,我們尤其需要情感的滋潤。如何去理解、面對、表達情緒?這都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人生課題。閱讀唐宋人的情詞,體會他們深切的感受,學習他們誠摯的態度,這不只能幫助我們紓解情緒,更使我們認識自己,突破疏離、冷漠的心理屏障。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省的生活不值得活。」閱讀與聆聽是面對自我最好的一種方式。我們不斷地閱讀,讀進不同作家的情意世界,分享他們的經驗,同時也發揮同理心,設身處地去感受,因而經過一番醒悟,就能讀到自我更深層的一面,更認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我們深受文學中的情意所感,願意嘗試去理解它,體察當中的意義,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或者試著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在學習如何處理情緒了。
詞既然是最能表達隱約幽微情感的一種文體,我們在閱讀詞的時候,相對地,就必須學習細細聆聽、靜心體會詞人傾訴的心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世間事物確實很難如我們所願地配合得那麼完美,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讓人頓感悵然失望,徒留遺憾與感傷。如何面對人倫世界中的愛恨情仇,始終都是人間難以迴避的課題。
宋人以優美動人的筆觸言愁說恨,著實令人沉醉。但我們讀詞,不應只是尋愁覓恨,陷溺其中。宋代許多偉大的心靈,如晏殊、歐陽修、蘇軾、辛棄疾等,都表現出勇於承擔、面對失落情緒的態度,歷盡艱辛,仍不失對人世的信任,依舊相信人間情愛之美好。東坡說:「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念奴嬌〉)多情,難免帶來煩惱,但也只有情能讓生命展現光彩,不至於枯萎,並能見證生命的意義。
詞具備一種陰柔中的韌性,表現為一種此情不渝的精神,而感情就好像水一般,看似柔弱,其實持久堅韌而有彈性,可帶來活化生命的力量。我們在理性之外,還能兼具感性的生活體驗,這樣才算是完整的生命型態。
我之所以特別強調文學的情感意義,是有鑒於現代人的情感問題而發的。我們利用各種電子媒介互通消息,交了許多朋友,但為什麼夜深人靜時仍然感覺孤單寂寞?我們真的了解對方嗎?真的聽得懂別人所說的話語嗎?我們用按讚、貼圖能夠充分表達想要表達的情緒嗎?
李清照不是說過:「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一個「愁」字如何能完全說清、講明自己心中的感受?顯然她已經意識到文字未必能充分達意。情感的世界,確實是個複雜而不易理解的世界。語言表達畢竟有其限制,如果使用不夠精確,要傳情達意就更加困難了。人際間不少齟齬爭執,無端引起的煩惱,往往都是語言溝通出現問題而發生的。
於是有了這本書的構想。我選擇了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詞篇,分析這些作品裡的情感特質。每首詞裡面所說的「怨」、「恨」、「傷」、「痛」、「悲」、「愁」,都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要依據文本的脈絡,細細去體會,用更精確詳盡的語言去分析、描述、說明,才能夠把詞中所呈現的詞情充分掌握。
什麼是「惆悵」?什麼是「斷腸」?什麼是「銷魂」?這些情緒語言我們又懂得多少?我希望為大家講解這些詞篇,讓大家學習如何去聆聽、分享詞人的心境,知道怎樣去理解這些詞中的情緒,分辨它們的異同。我相信,每闋詞裡面有著詞人的情感,也有我們熟悉的心事,是可以跨越時空相互了解、彼此溝通的。
∞
為了更全面地介紹唐宋詞的情感內容和表現方式,這部書規劃了十六個單元,簡單說明如下:
導論的部分,先說明詞是怎樣的一種文體、我們該如何閱讀一闋詞,讓讀者對詞體有個概括的認識,並知道本書所採取的詮釋方法。
詞的賞析部分,也是本書的重要內容,將分兩個段落來論述:第二講至第五講談唐五代詞,會依時代先後分析名家作品的詞情特質。第六講至第十六講談宋詞,主要是據主題論說,分門別類,比較、分析相關作家的詞。希望循序漸進,帶領大家體驗兩宋詞人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的歷程,最後指出向上一路,期盼讀者有所體悟而得到成長。
唐五代詞部分,首先論析唐代文人詞的人間情懷,他們所展現的幾種抒情樣態,看詞人在傷離與感時的主調中,如何處理無盡相思、觸景傷情、回憶舊日的美好和年華流逝的感傷這些課題。接著,講解花間詞的物質性和精神面,旨在分析溫庭筠的客觀敘寫和韋莊的主觀抒情兩種風格,也略述其他有代表性的花間詞人的表現,體會他們如何融合美麗的文辭與哀愁的情意,形成獨特的美感特色。第四講談南唐詞的情感境界,論述南唐中主李璟和馮延巳的詞,探討時代如何影響個人、又怎樣深化詞的意境。第五講分析李後主詞的雙重對比性,詮釋後主今不如昔、以假為真的情意世界,重新評價他的前後期詞。
宋詞的部分,討論的主題包括:宋詞裡的時間意識、蘇軾詞中的人生空漠之感、宋人化解時間憂慮的方式、宋人面對離愁的態度、生離死別的哀傷、物是人非的感嘆、家國興亡的悲感、莫名所以的感喟、男女同心與人我互通、留住人間的美好、詞境與心境的開拓等項目。這些都是詞人在時空流變中普遍關注的人間課題,也是與我們的倫常生活息息相關的。
每一個主題,大概會舉一至三首代表作加以賞析。希望藉由詞情的分析,讓大家充分認識唐宋詞人所面對的情感問題,並體會他們處理情感的方式與態度。詞人的風格特色,和詞的寫作背景,都會適時加以介紹。大家對詞史與詞學的相關知識應會有所增進。不過,文本詮釋才是本書的重點。我會帶領大家一起依循詞體的基本特性,就詞而論情。
對我來說,能與大家分享詩詞之美、人情之美,是十分快樂、美好又有意義的事。這部書稿原為音頻節目而撰述的。我衷心感謝道善文化公司崔正山先生誠意邀請我錄製「唐宋詞的情感世界」這個課程。這是我第一次錄製音頻節目,對一直在大學教室裡講課的我而言,感覺十分新鮮。如何掌握時間,如何調整語調,怎樣將專業的知識化為容易理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論述,都需要重新學習處理。幸好有柯琳娟小姐從旁熱心協助,得以順利完成這個費時超過半年的錄製工作,我也由衷感謝。
這是我最特別又最難忘的講課體驗。那段時間,全神貫注在這件事情上,既充實又辛勞,但每寫完一講、錄完一講,想想頗有些新意,不時又會感到快慰,繼續下一回的挑戰。整個工作完成後,發現自己的知識增進了不少,對詞體與詞情有了更多更深刻的體會,激起我持續做學理上探索的想法。這趟奇特的講授之旅,實在令人回味。
在出發邁向下一階段的學習旅程之前,我重新審訂講稿,潤飾文辭,加強篇章結構,以書本的形式出現,讓唐宋詞之美除了聲音之外,還提供文字的傳播方式,希望能與更多喜歡詞的讀者朋友分享,也為自己留下一個美好的紀念。
歡迎你與我,一起進入唐宋詞的情感世界。一闋詞,一份情,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前言】
詞,一個有情的世界
我們為何要讀詞,讀古人的詞?詞是怎樣的一種文體?詞裡抒寫的「情」,難道只是些傷春悲秋、相思怨別的內容?讀這些幽怨纏綿的作品,讀多了不是令人更不快樂?這些古代作品有何現代意義?負面的情緒,化為傷感的文學,能否提供正向的能量?我在大學裡研究唐宋詞,講授詞的課程,以上的問題一直都是我想解答的問題。
既然要談詞,我先簡單說明詞的基本特色。首先要知道,詞是宋朝的代表文學。唐詩、宋詞,代表兩個時代的文化精神與藝術風采。唐詩的氣象,宋詞的韻致,充分展現了唐宋文人的才性與情思。
詞...
作者序
不僅僅是一首歌、一闋詞
我喜愛詩詞,在音樂和美術之後。
我一直都想找到最好的方式來紓解情緒,表達自己想法,或是詮釋我對世間事物的感受和體會。
最早走入我的人生,與我的情緒、心靈相會的是音樂與歌曲。童年時,家裡有一臺不知從何處搬來的大型唱機,寥寥幾張黑膠唱片整天播放著。我時常跟著哼唱披頭四的〈Yesterday〉、李香蘭的〈小時候〉和〈三年〉,還有粵曲像林家聲的〈落霞孤鶩〉、新馬師曾的〈客途秋恨〉。那時我並不是真懂得歌詞內容,可能只是因為旋律好聽,或是當中有一兩句歌詞不知怎的讓我特別感動,哼唱著就喜歡上了。
是的,我仍隱約記得當時用心地唱,跟著旋律節拍,情緒亦隨之波動,彷彿若有所感……,那絕非音樂的抒情效果而已,那是源自善感的心。善感的心一經啟動,感受力緩緩延伸,越加敏銳,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本能,屬於自己的一種生命特質。
善感的心引領我不只隨唱片哼唱,我也慢慢學會了用聲音來傳達情意。每當心情不好,我會拿起口琴吹奏一些哀傷的樂調,吹著、聽著,自己也會被感動。後來經歷了火災、搬家、轉學,面對許多成長中帶來的不安與困惑,以及青春期的失落與苦悶,我不斷地藉由音樂、電影、歌唱、繪畫和文學,稍稍得到些慰藉,卻也一直深陷在情緒的波濤中。
我在一所英文學校度過青澀的少年時期。那時學會唱歌,也嘗試組隊參加比賽,希望得到些肯定。其實,更希望有人聽懂自己,並知曉我特意選擇要表演的,不僅僅是一首歌。
It’s not just a song。那是怎樣的心情?我清晰記得當時確實有某些特別的情緒,某種真實的感覺,卻又茫茫然,不知如何去表達……。有時,找到發洩的出口,就盡情地用那選擇到的某樣符號形式來傳達,有時唱、有時畫,似乎都訴說著同一件事、同一份情,卻也感覺好像不盡相同,恍惚之間,我似有所感亦若有所失。那時的生活片段如同電影情節,各種動作、畫面與配樂都互有關聯,構成一個整體,共同詮釋著那個時空的生命意義。
我唱的那些幽怨的歌,我畫的那些冷色調的畫,都是我內在的心聲與投影。而我所讀所寫的,又何嘗不是來自同一個源頭──我的心靈?如果你到我書房翻一翻我的課外讀物,看看那些書名,如《少年維特的煩惱》、《徬徨少年時》、《美麗與哀愁》、《日安憂鬱》、《魂斷威尼斯》等等,就可知道我是怎樣刻意雕塑自己的少年形象。在我們年輕的歲月裡,容易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編織一縷縷的愁思,以為那就是生活的全部。那一段生命篇章,豈是「徬徨」、「憂鬱」那幾個關鍵詞能道盡?
當然不是。現實人生自有不能推卸的責任,人間情誼也是真實的存在,我無法任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如何務實、理性地面對人生,亦是成長必須學習的課題,畢竟父母的工作需要幫忙,弟妹也得照顧。我本來就喜歡思考問題,也在實際生活中付出行動而得到些歡愉,那時更期盼能進一步認識自己,後來發現閱讀思考是最好的選擇。
我開始欣賞詩詞,學習體會詩人詞人的情緒,李素的《讀詩狂想錄》給了我許多啟發。透過作者知性與感性的導引,我讀到了詩詞與人情之美,那是我在教科書中無法得到的閱讀體驗。有別於沉醉於音樂旋律,或是耽溺在故事情節,滲入過多主觀意識,乃至自傷自憐,此時我細心閱讀詩詞的賞析文字,讓自己比較理性一點地面對詩詞中的情意世界,從而學會與人同情共感,並在學習理解詩心詞情之餘,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也從作家身上學習到處理人情的態度與方法。同時,我也閱讀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和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等書,試圖尋求個人成長與他人聯結之間所遇到的問題解答。人生的問題,誰能給我們完滿的答案?
∞
我一直在探尋。後來我離開香港,來到臺灣,成為古典文學的專業研究者,在大學裡講授詩詞,撰寫詞的普及書籍。出入詞情世界,我過去的所感所思,所有接觸過的文學、藝術與哲學,曾有的生活體驗,通通都發生了作用。一字一句,皆有聲有色、有情有義。我深知各種符號形式,在生命底層、在心的運作下,都是互有關聯、彼此依存的。文學藝術之所以發生作用,關鍵在人同此心。人雖是獨立的個體,也需與人分享物質或精神之所得,願意與人(不論多寡、直接或間接的)合作完成某種事業,並且相信溝通的可能,才能證實存在的意義。因此,文學藝術可以交流共感,我們不會懷疑。
作為研究者,一則要探究詩詞文學之美及其情意內容的特色,一則須經由各種比對參照,釐清不同文體的抒情特性,理解各別文體所代表的情感意義。換言之,要知其同,也要別其異。而在辨體的過程中,將會深化我們對情感的體認。每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抒情效果,詩所表達的情,和詞所抒發的情,不會完全一樣,要細心分辨。我們選擇任何一種事物,難道沒有寓意在其中?作家擇體為文,為其所體認的情決定了形式意義,其實就做了價值判斷。物事與人情總是相關,讀者特別喜歡某種文體,是因為文體的抒情特質正與其用情態度、生命情調相契應。
詞心的萌動,我跟學生說,就在我們意識到時間變化、想留住某些美好的事物卻發現留不住的時候開始。詞情,隨著樂韻盤旋,往往就是一種耽溺、留戀。童年的消逝、生理的改變、環境變換、理想落空,或者是愛情失意、生離死別等事情,不斷地發生,落差的情況越大,我們的感慨就越深。這時候,配合旋律流轉迴蕩的歌曲,不知不覺就開始在心頭繚繞。回想我童年時愛聽愛唱的都是些感時傷逝的調子,不是沒有原因的。只是我當時沒有意識到,原來時間的憂慮早已潛藏在我心。
我們經歷各種名利得失、悲歡離合,頓然感到生命裡充滿著許多不能彌補的缺陷,不少無法癒合的傷痕,在這個彷彿無可撫慰的世界裡,我們還相信什麼?
我聽〈蒹葭〉(《詩經.秦風》)歌者吟唱他的悵惘和無奈,仍然感到他終究不能完全否定的,就是情愛本身,雖然他始終都得不到。那種若即若離的感覺,我也不陌生。愛的追求,尋尋覓覓,鍥而不捨,化為一種溫柔如水的堅韌力量。如波蕩漾,在時間這頭,我也感受得到。於是,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從此,我便沉浸在水中
時間失去了重量,好像這頭
又不在那裡──無涯的海域
我的船啊,飄搖細雨中
輕輕的,一根絲線
繫著我牽引著我也纏繞著
我已無法遠離,不知如何靠近
低首走入蘆葦的秋色
我已凝結成霜……
歌者為聽者而唱,也為自己而歌。作者為讀者而寫,也為自己而作。文字、聲音傳達心意,也關係著人情。因此,我們聆聽、閱讀歌詞的情意,以情感喚起情感,與作者、歌者彷彿融成一體。
音樂與歌曲確實能召喚和宣洩感情。我喜歡柳永的〈雨霖鈴〉、蘇軾的〈水調歌頭〉,因為我看見那畫面,我聽見那聲音,那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離別相思乃人之常情,我也曾經歷。歌雖悲,詞雖怨,但情不變,那是唐宋詞的主調。只要人們不斷地去傳唱、去欣賞,則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體證下,無疑更肯定了此情不渝那種精神的價值。
∞
我之研究詞,詮釋詞人心事,無非是想藉此沉澱、梳理一己的情思,並從中論證、體悟詞情的意義。我相信你和我一樣,透過詞的欣賞與理解,出入於文學與生活之間,情理交互作用之際,興發感動,必然會引起內外各種感官與過去各種經驗的迴響,闡發出新的意義,使我們對自己的情意世界有更深切的體認,並與作者、詮釋者產生同情共感,加強了與人聯繫一體的感覺。
這樣的話,你在本書裡聽見的何止是一首首的歌,讀到的也不僅僅是一闋闋的詞,而是一份份關係著彼此你我、共同創造的人間情。
不僅僅是一首歌、一闋詞
我喜愛詩詞,在音樂和美術之後。
我一直都想找到最好的方式來紓解情緒,表達自己想法,或是詮釋我對世間事物的感受和體會。
最早走入我的人生,與我的情緒、心靈相會的是音樂與歌曲。童年時,家裡有一臺不知從何處搬來的大型唱機,寥寥幾張黑膠唱片整天播放著。我時常跟著哼唱披頭四的〈Yesterday〉、李香蘭的〈小時候〉和〈三年〉,還有粵曲像林家聲的〈落霞孤鶩〉、新馬師曾的〈客途秋恨〉。那時我並不是真懂得歌詞內容,可能只是因為旋律好聽,或是當中有一兩句歌詞不知怎的讓我特別感動,哼唱著就喜歡上了...
目錄
【上冊】
自序:不僅僅是一首歌、一闋詞
前言:詞,一個有情的世界
之一詞的美感特質及其欣賞
01詞是怎樣的一種文體?
02我們如何閱讀一闋詞?
之二傷離與感時──唐代文人詞的人間情懷
01無盡相思:白居易〈長相思〉
02觸景傷情:李白〈菩薩蠻〉
03回憶舊日的美好:白居易〈憶江南〉三首
04年華流逝的感傷:司空圖〈酒泉子〉
之三美麗與哀愁──花間詞的物質性與精神面
01畫屏內外的無聊愁緒:溫庭筠〈菩薩蠻〉
02人花相映的繾綣之情:韋莊〈菩薩蠻〉二首
03流動景致與不渝之情:溫庭筠〈夢江南〉、孫光憲〈浣溪沙〉
04因物及情與沉醉忘憂:牛希濟〈生查子〉、韋莊〈菩薩蠻〉
之四憂時與傷懷──南唐詞深化的情感境界
01物我共感與情意轉折:李璟〈攤破浣溪沙〉、馮延巳〈謁金門〉
02濃麗之悲與執著之情:馮延巳〈采桑子〉、〈鵲踏枝〉
之五今昔與真假──李後主詞的雙重對比性
01樂以忘憂:李煜〈浣溪沙〉、〈玉樓春〉
02往事不堪:李煜〈破陣子〉、〈虞美人〉
03舊歡如夢:李煜〈浪淘沙〉
04虛妄人生:李煜〈相見歡〉、〈子夜歌〉
之六時變的感思──宋詞裡的時間意識
01美景不再的感觸:晏殊〈浣溪沙〉、歐陽修〈浪淘沙〉、朱敦儒〈朝中措〉
02不堪回首的悵惘:柳永〈少年遊〉、秦觀〈千秋歲〉、李清照〈臨江仙〉、
陳與義〈臨江仙〉
03身不由己的哀嘆:王安石〈千秋歲引〉、朱敦儒〈臨江仙)、蔣捷〈一剪梅〉
04功名未就的無奈:范仲淹〈漁家傲〉、陸游〈訴衷情〉、辛棄疾〈破陣子〉
之七時空的失落──蘇軾詞中的人生空漠之感
01舊歡新怨:蘇軾〈永遇樂〉
02流年偷換:蘇軾〈洞仙歌〉
03人生如夢:蘇軾〈念奴嬌〉
之八執迷與感悟──宋人化解時間憂慮的方式
01執著的熱誠:柳永〈蝶戀花〉、周邦彥〈玉樓春〉
02豪宕的逸興:蘇軾〈江城子〉、黃庭堅〈鷓鴣天〉
03當下的珍惜:宋祁〈玉樓春〉、晏幾道〈玉樓春〉、朱敦儒〈西江月〉
04生命的解悟:蘇軾〈臨江仙〉、朱敦儒〈好事近〉、辛棄疾〈西江月〉
【下冊】
之九魂銷與情長──宋人面對離愁的態度
01孤單獨行:柳永〈雨霖鈴〉、秦觀〈踏莎行〉、吳文英〈唐多令〉
02人去心空:歐陽修〈采桑子〉、〈玉樓春〉、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03沉醉不醒:晏殊〈玉樓春〉、晏幾道〈阮郎歸〉
04珍重眼前:晏殊〈浣溪沙〉、蘇軾〈望江南〉
05兩地相思:柳永〈八聲甘州〉、李之儀〈卜算子〉
06明月春風與共:歐陽修〈玉樓春〉、蘇軾〈水調歌頭〉、秦觀〈鵲橋仙〉
之十同心與相思──生離死別的哀傷
01同心而離居:范仲淹〈御街行〉、李清照〈一剪梅〉
02當時明月在:晏幾道〈臨江仙〉、史達祖〈夜行船〉
03生死兩茫茫:蘇軾〈江城子〉、賀鑄〈鷓鴣天〉
之十一往事與今情──物是人非的感嘆
01別後相憶:晏幾道〈鷓鴣天〉、歐陽修〈生查子〉
02舊地重遊:周邦彥〈瑞龍吟〉、辛棄疾〈念奴嬌〉
03情懷不再:李清照〈南歌子〉、周邦彥〈少年遊〉
之十二忠憤與抑鬱──家國興亡的悲感
01悲憤:岳飛〈滿江紅〉、張孝祥〈六州歌頭〉
02悲鬱:辛棄疾〈水龍吟〉、〈菩薩蠻〉
03悲愴:姜夔〈揚州慢〉、吳文英〈金縷歌〉
04悲涼:張炎〈高陽臺〉、劉辰翁〈柳梢青〉
之十三多情卻無言──莫名所以的感喟
01不言不語:秦觀〈畫堂春〉、周邦彥〈訴衷情〉
02欲說還休: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辛棄疾〈南鄉子〉、〈醜奴兒〉
03不理不睬:歐陽修〈蝶戀花〉
04難以言宣:李清照〈聲聲慢〉
05無言以對:柳永〈雨霖鈴〉、蘇軾〈江城子〉、毛滂〈惜分飛〉
之十四同情與共感──男女同心與人我互通
01男女兩相思:晏殊〈踏莎行〉、歐陽修〈踏莎行〉
02君心似我心:陸游〈釵頭鳳〉、唐琬〈釵頭鳳〉
03思君君思我:蘇軾〈蝶戀花〉、賀鑄〈清平樂〉
之十五興會與閒情──留住人間的美好
01沉醉與消閒:李清照〈如夢令〉、〈攤破浣溪沙〉
02佳興與賞景:辛棄疾〈霜天曉角〉、〈鷓鴣天〉
03閒逸與清歡:程垓〈小桃紅〉、蘇軾〈浣溪沙〉
之十六飄蕩到回歸──詞境與心境的開拓
01洞識人情世界:辛棄疾〈鷓鴣天〉、朱敦儒〈臨江仙〉
02走過人生風雨:蘇軾〈定風波〉、〈鷓鴣天〉
03境界的感悟:辛棄疾〈醜奴兒〉、〈定風波〉、蔣捷〈虞美人〉
04境界的探尋:晏殊〈蝶戀花〉、柳永〈蝶戀花〉、辛棄疾〈青玉案〉
05此心到處悠然:蘇軾〈定風波〉、張孝祥〈西江月〉
結語: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詞在讀寫之間、情理之際
詞篇索引
【上冊】
自序:不僅僅是一首歌、一闋詞
前言:詞,一個有情的世界
之一詞的美感特質及其欣賞
01詞是怎樣的一種文體?
02我們如何閱讀一闋詞?
之二傷離與感時──唐代文人詞的人間情懷
01無盡相思:白居易〈長相思〉
02觸景傷情:李白〈菩薩蠻〉
03回憶舊日的美好:白居易〈憶江南〉三首
04年華流逝的感傷:司空圖〈酒泉子〉
之三美麗與哀愁──花間詞的物質性與精神面
01畫屏內外的無聊愁緒:溫庭筠〈菩薩蠻〉
02人花相映的繾綣之情:韋莊〈菩薩蠻〉二首
03流動景致與不渝之情:溫庭筠〈夢江南〉、孫光憲〈浣溪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