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嶄新的發展
秦漢美學突破了舊有框架,出現了新的元素及思想,較之先秦時期已呈現不同的風貌。美學是對審美活動的理論性思考,是表現為理論形態的審美意識。秦漢時期的美學更是體現出這樣的內涵。中國美學與人生緊密結合,與藝術實踐緊密結合,舉凡思想、文學、宗教信仰均具體反映在此時期的工藝品上。
《中國美學通史》的第二卷即漢代卷。漢代是中華傳統文化定型的時代,中華美學的基本特徵也在漢代基本形成。畫像磚的古拙典雅,大賦的鋪張揚厲,建築的莊嚴雄偉,無不凸顯出漢文化博大、包容、人文化的精神。
【本書特色】
中國美學的表現,
不僅僅是在繪畫、藝術品上,
而是包括了音樂、典章、制度在內。
易言之,中國美學其實就是中國哲學思想另一種表達方法。
作者簡介:
葉朗
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名譽主任。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院長。主要著作:《美在意象》《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國小說美學》(1982)《意象照亮人生》等。
朱良志
朱良志,1955 年生,安徽滁州人。曾任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為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高級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藝術之間關係的研究。代表作有:《石濤研究》《八大山人研究》《南畫十六觀》《中國美學十五講》等。中國美學的表現,不僅僅是在繪畫、藝術品上, 而是包括了音樂、典章、制度在內。 易言之,中國美學其實就是中國哲學思想另一種表達方法。
章節試閱
總序
一
中國歷史上有極為豐富的美學理論遺產。繼承這份遺產,對於中國當代的美學學科建設,對於中國當代的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對於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意義。近代以來,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等前輩學者對這份美學理論遺產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學術界開始嘗試對中國美學的發展歷史進行系統地研究,出版了一批中國美學史的著作。我們試圖在前輩學者和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寫出一部更具整體性和系統性的中國美學通史,力求勾勒出中國美學思想發展的內在脈絡,呈現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理論魅力和總體風貌。
二
我們在《中國美學通史》的寫作中注意以下幾點:一、《中國美學通史》是關於中國歷史上美學思想的發展史。美學是對審美活動的理論性思考,是表現為理論形態的審美意識,所以這部美學通史不同於審美文化史、審美風尚史等著作。
二、中國美學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美的核心範疇和命題的發展史。一個時代美學的核心範疇和命題的形成和發展,往往都會顯現出那個時代美學的基本精神和總體風貌。這部通史重視研究各個時期的重要美學概念、範疇和命題,力求通過這樣的研究勾勒出一個理論形態的中國美學發展的歷史。
三、這部通史注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把握中國美學的內在邏輯線索,不同於孤立地介紹單個的美學家和單本的美學著作。
四、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不限於少數學者在書齋中做純學術的研究,而是與人生緊密結合,與各個門類的藝術實踐緊密結合,它滲透到整個民族精神的深處。因此,我們這部通史既注意在哲學、宗教等相關著作中發現有價值的思想,又注意發掘藝術理論、藝術批評中所蘊涵的豐富的美學思想,同時還注意到各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中尋找美學理論與現實人生相互聯結的各種材料,以更深一層地顯示美學理論的時代特色。
五、這部通史注意新材料的發現,同時力求以研究者獨特的眼光去發現和照亮歷史材料中的新的意蘊。寫作還力求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從上古時期的商代開始一直寫到西元一九四九年,反映中國美學從上古時代到近現代的全幅波動,但並不意味著把它寫成過往時代歷史材料的堆,我們力求使這部通史反映當代的理論關注點,反映當代的美學理論的追求,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使它成為一部閃耀著當代光芒的美學史。
三
這部《中國美學通史》是由中國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由葉朗任主編,朱良志任副主編。全書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部美學通史共有八卷,分別是先秦卷、漢代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現代卷。
這部書的著者以北京大學的學者為主,同時邀請了中國國內高中的一批有成就的中青年學者參加。本書從西元二○○七年啟動,前後經過六年多時間。全書初稿完成後,又組織幾位學者進行統稿。參加統稿的學者為:葉朗、朱良志、彭鋒、肖鷹。統稿時對各卷文稿作了若干修改,其中對個別卷作了較大的修改。
這部美學通史被列入中國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專案,並獲得中國國家出版基金資助,我們對此表示深深的謝意。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北京大學相關部門的幫助,很多學者參加過本書從提綱到初稿的討論,在此一併表示謝意。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全書還存在著很多缺點,敬請讀者提出批評意見。
序言
西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掃除六合,中央政府的支配力擴展到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統一帝國時代自此展開。從秦王朝建立至漢魏禪代時止,歷經西漢、新莽、東漢諸朝,帝國的形勢雖屢經變動,其統一的面貌卻大體得以維持;長達四百餘年的統一的歷史,奠定了後世「中國」的主要性格──自此即使陷於分裂,「中國」,也至少做為統一的理想而持續存在。做為皇帝與民眾、士人與貴族、思想家與政治家們共同面對的現實處境,大一統格局的維繫與發展成為時代性的命題。圍繞著這一核心觀念,秦漢帝國的思想意識開始受到強有力的引導,並生發出一系列的問題。諸如國家政策與經典的確立、地域文化與風俗的交融、教育制度與知識的規整、融通天人的宇宙觀念、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等等,陸續進入人們的視野。由於這一點,與處於分裂狀態的戰國時期不同,秦漢帝國開始展現出獨特的面貌,並在思想、文化、藝術諸領域全面而深刻地表現出來。這些因素互相交錯、刺激並引導著審美思考,從而造就了以前未曾有的審美思想、審美意識與審美觀念。
在秦漢帝國奠立之初,中央集權國家的運轉尚處於試驗階段,為了確定理想的政治運作方式而不斷探尋;做為與此緊密相連的另一面,在思想與文化的競技場上,來自不同地域與學派的因素互相交匯、激盪,無休止地重複著爭論、滲透與融合的情形。做為這一不斷努力的結果,在歷經漫長的統治之後,統一國家的觀念已然深入人心,成為自上至下的共識。對於漢末的知識分子與民眾來說,致力於維護中央集權國家的存在,乃是不言自明的共同理念;個體與國家之間的二元框架,從根本上成為制約思考之傾向與方式的基礎1。不難想見,圍繞著這一顯著的轉變,相關的現實與思想均相應地產生了種種變化。例如,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在教育與學術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遴選、贊助與指導的功能,它直接推動著經典傳統的文本化,同時也塑造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後者做為經典的守護者而備受尊崇。這些歷史狀況對秦漢美學發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它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秦漢美學的主要性格。
(未完待續……)
部分内容
第一章 大一統意識的萌生:《韓非子》與《呂氏春秋》
伴隨著六國的紛爭狀態歸於統一,劇烈的政治與社會變革產生了異常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秦王朝的建立,這一前所未有的變動不僅在現實世界激盪起劇烈的波瀾,同時在思想界也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深刻變化。對於中國美學的發展來說,自戰國後期開始,隨著統一大勢趨於明晰,某種思想上的一致性也逐漸呈現。做為現實影響於思想界的對應物,美學思想的整體進展大致呈現為兩種策略:一方面針對現實狀況而擬定具體的文化政策,以及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種種思考;另一方面則試圖建立囊括天人的思想秩序,它昭示著與天地萬物保持和諧的審美理想的出現。如果各自舉出代表性的文獻,那麼《韓非子》與《呂氏春秋》大致可以指示這兩種不同的傾向。雖然它們對於時代現實的反映存在著程度上的差別,但是從根本上說,它們均體現了時代催生思想的程式。
需要說明的是,《韓非子》與《呂氏春秋》這兩部文獻,均是面臨著大一統即將完成的政治社會形勢,伴隨秦王朝的成立過程而完成的。它們的成書年代均較為明確,大多數篇章完成於秦帝國建立的前夕;在確定後出的少數部分中,也明顯包含有某些綜合戰國思想的成分。如果嚴格按照作者及文本的年代──例如韓非子(約前二八○∼前二三三),或《呂氏春秋》(完成於前二三五年)──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將其劃入先秦部分而不致引起非議。不過,考慮到其中展示出來的寫作策略和思想立場,我們仍然將其劃入稍後的秦漢時代。也就是說,它們實際上更多地反映出秦漢初期美學思想上承戰國、下啟兩漢的過渡性質。此外,與其他難以斷定年代的文獻相比,二者的位置相對清晰,這也為辨別各類混合的思想成分提供了相對穩妥的參照系。
本章在論述《韓非子》與《呂氏春秋》美學思想的同時,充分肯定二者具有獨特的思想屬性,這並不意味著試圖割裂它們與前後時代的聯繫。正如它們綜合繼承了戰國豐富的思想資源,在稍後的漢代甚至更晚的六朝時期,它們也同樣表現出持續的影響力。例如《呂氏春秋》關於音樂的美學理論,即無法從歷史之流中孤立地抽取出來;而《韓非子》透過文體在美學方面發生的影響,也做為戰國論辯的餘風一直綿延到六朝時期。基於這一認識,在正式介紹秦代美學思想之前,簡要介紹戰國末期的思想變動,仍然是有其必要的。
第一節 戰國末期的思想背景:鄒衍與荀子
針對先秦思想,我們或許可以沿用葛瑞漢的二分法,將其大致區分為兩種性質不同的思想傳統:首先是哲學家的傳統,其中包括最為著名的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們,他們建構了中國哲學與美學的主要框架,並且就若干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或許出自某種共同的習慣,他們幾乎從不涉及宇宙論的問題,甚至是自覺避開這方面的內容。而事實上,先秦思想界並不缺乏關於宇宙論及類似主題的討論,只不過它們充溢於另一種傳統之中,即由占卜師、廚師、物理學家、音樂家、工匠以及各種政府管理者共同組成的思想傳統,這些人員頻繁使用各種數字對世界進行分類,並建立起龐大而複雜的關聯網絡,宇宙在其視野中呈現為類化感應的整體有機系統。從總體上看,兩種思想傳統的差異是相當明顯的,對於技術人員和政府管理者來說,他們的討論注重自然、社會與宇宙等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繫;與此同時,偉大的哲學家們則彷彿刻意迴避對整體宇宙之性質的思考──即使是活動於統一前夕的荀子,也拒絕為《周易》提供儒家經典的崇高地位,而這一文獻恰是宇宙論的淵藪與集大成者1。在兩種傳統之間呈現出來的斷裂性的鴻溝,在美學領域也造成了相應的差異:或者圍繞著若干美學範疇展開哲理性的思考;或者將審美領域納入恢廓的宇宙體系,尤其是審美與政治社會領域的關聯,致力於展現審美的綜合形態。──而二者的彌合,則構成秦漢美學的歷史性主題。
遲至戰國末期,上述狀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兩種傳統開始相互融合滲透,並匯集為思想的主流。在集大成的《呂氏春秋》完成之前,值得一提的是《易傳》與鄒衍的思想,二者在某種意義上已做為關聯思想的先驅而存在。按照《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記載,鄒衍在戰國後期具有聳動諸侯的巨大吸引力,這似乎源於與政治密切相關的「五德終始說」2。值得注意的是,鄒衍的理論雖然對秦帝國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他在五行架構中突出「德」之因素的努力,恰足以反映出戰國末期思想融合的狀況;或許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司馬遷將其放置在孟子與荀子的傳記之中,亦即納入儒家的序列──這給我們造成了鄒衍之哲學家身分的錯覺。不過客觀地說,在漢代被納入<論六家要指>的鄒衍及所謂「陰陽家」,仍處於哲學派別之外的世界。他與《左傳》所載的醫官、史官、樂師等屬於同一類型,同時也是透過預言神祕事物獲得諸侯尊敬的始作俑者。無論是在《呂氏春秋》中,還是在漢代思想家的論述中,鄒衍都是一個異質的存在──他或者完全未被提及,或者僅做為異想天開式的人物而出現3。
鄒衍的遭遇證實:關聯思維與哲學的合流是一個逐漸展開的過程,儘管在戰國末期這一進程確已顯著加快。做為這一進程中的標誌性事件,遲至漢代,關聯思維才第一次伴隨著《周易》進入儒經典,從而為正統思想家們所正式接納,並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哲學思想的中心殿堂。在理解這一思想風潮的變動時,我們有必要對鄒衍的思想略加考察,以便於理解其間不同的思想進階。關於鄒衍的事蹟,僅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封禪書>及少量的佚文。根據這些記載,鄒衍的思想格局恢弘而不囿於一隅。他總是以當前自我的經驗為中心,由此出發並向外依次類推,一直延伸到無限的時空,再重新返回以確認自身的位置。例如「大九州說」等思想均是如此。由於思考的對象多超越經驗所及,故往往被視為「閎大不經」。
總序
一
中國歷史上有極為豐富的美學理論遺產。繼承這份遺產,對於中國當代的美學學科建設,對於中國當代的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對於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意義。近代以來,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等前輩學者對這份美學理論遺產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學術界開始嘗試對中國美學的發展歷史進行系統地研究,出版了一批中國美學史的著作。我們試圖在前輩學者和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寫出一部更具整體性和系統性的中國美學通史,力求勾勒出中國美學思想發...
目錄
序言
第一節 秦漢美學分期的說明
第二節 秦漢美學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第三節 秦漢美學史的整體理解
第一章 大一統意識的萌生:《韓非子》與《呂氏春秋》
第一節 戰國末期的思想背景:鄒衍與荀子
第二節 《韓非子》的美學思想
第三節 《呂氏春秋》及月令模式
第二章 身體的審美場域
第一節 先秦儒道的身體觀
第二節 身體的二重性構造
第三節 表裡相應的有機模式
第四節 枚乘<七發>的審美策略
第三章 秦漢易學中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序秩理數:感應比類的結構
第二節 「文」與「離」卦
第三節 俯仰往復的時空觀
第四章 《禮記.樂記》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情感與音樂的本源
第二節 「心」與音樂的抒情性
第三節 音樂與文明世界
第四節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
序言
第一節 秦漢美學分期的說明
第二節 秦漢美學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第三節 秦漢美學史的整體理解
第一章 大一統意識的萌生:《韓非子》與《呂氏春秋》
第一節 戰國末期的思想背景:鄒衍與荀子
第二節 《韓非子》的美學思想
第三節 《呂氏春秋》及月令模式
第二章 身體的審美場域
第一節 先秦儒道的身體觀
第二節 身體的二重性構造
第三節 表裡相應的有機模式
第四節 枚乘的審美策略
第三章 秦漢易學中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序秩理數:感應比類的結構
第二節 「文」與「離」卦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