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曾說:「光亮也許把人從內心的黑暗中引開。如果光征服了人,那很好。如果沒有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會寫作。而在夜裡,我總是清楚地意識到我單獨監禁的處境。」他也就是在屬於自己的那個沒有光亮的孤獨世界中,將心中最奇幻的感受抒寫在作品中。他與社會的隔閡和自我孤獨,日後成就了他的作品成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典型標誌。也許在周圍人們的眼中,他就是一隻不幸的甲蟲。──〈布拉格:卡夫卡的故鄉〉
在維也納的小城薩爾斯堡,音樂奇才莫扎特曾經度過了怎樣的童年?;
令海明威終身難忘的巴黎,為何如此迷人?
但丁、米開朗基羅、麥可‧傑克森等才華洋溢的藝術家,人生卻有百般曲折?
胡適、傅斯年、郭沫若的學術成就,則引發自身對故鄉歷史與文化的無限省思。
「我思、我行、故我在」
十八歲便愛上旅行的葉周
將旅程中的所見所聞與個人感懷化為文字
編織出一幅豐富的人生文學地圖
作者簡介:
葉周
原籍中國上海。資深電視製作人。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旅美之前曾任職上海電影家協會《電影新作》雜誌社副主編,上海電影製片廠文學部劇本策劃。1989年留學美國,獲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電視傳媒專業碩士。後任職於美國公共電視台製作人、導演;澳亞衛星電視台(澳門)總監製、總製作人;美國洛杉磯KSCI-CH18電視製作人,參與策劃創辦了全美唯一直播華語晨間新聞節目《洛城活力早餐》。創作方面曾出版長篇小說《美國愛情》、《丁香公寓》;散文集《文脈傳承的踐行者》、《地老天荒》、《城市歷史中的愛情》。並先後在《小說月報》、《北京文學》、《收穫》、《上海文學》、《散文海外版》、《明報月刊》等刊物發表中篇小說和散文作品數百萬字。
章節試閱
〈亞特蘭大:隨風飄逝〉
我曾經在電影《飄》中領略過亞特蘭大的風光,這是一個美國南部的重要城市。19世紀初美國總統林肯領導的以解放黑奴為目的的國內戰爭的主戰場就在那裡。電影《飄》中展現的當北方軍隊兵臨城下,亞特蘭大市民大逃亡的混亂場面,和最後戰火把整個城市焚為灰燼的災難,都已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我曾經在亞特蘭大夏季炎熱的街頭尋找郝思嘉身後傲岸不群的橡樹,以及綠蔭環抱下門廊高大,陽臺寬闊的典型南方建築,卻不知道這些都已經隨著歲月消失。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已經徹底地改變了城市的面貌。
風靡世界的美國小說《飄》(GONE WITH WING)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的故居就坐落在亞特蘭大,是一幢在現代化建築群簇擁下的棗紅色的二層公寓。三角形的尖頂,寬闊的前廊,前廊上放著幾把竹編躺椅。這座舊居在城市改建時原已推倒,1976年重建。後來又兩次被身分不明的人縱火焚燒。這座房子的經歷和小說《飄》的傳奇一樣使人著迷。在這幢擁有11個隔間的公寓裡,瑪格麗特‧米契爾住在底層的一個一房一廳的單位,空間狹小,日光微弱。也就是在小客廳的一張小桌上,她用打字機開始了《飄》的寫作。
走進故居先從照片上認識瑪格麗特‧米契爾,少女時清純活潑,一對晶瑩的大眼睛洋溢著快樂;步入中年後,臉部增添了滄桑的線條,目光趨於凝重。她自幼喜歡寫作,少年時就發表了很多作品。19歲時她母親去世,父親是一位富有的房地產經紀,反對她寫作,曾明確表示:如果瑪格麗特‧米契爾堅持以寫作為生,父親在經濟上不會給她任何支持。為了維持生計,瑪格麗特‧米契爾做了報紙的撰稿人,自立謀生。
瑪格麗特‧米契爾有過兩次婚姻,說起她的兩個丈夫就使人想起《飄》中郝思嘉的丈夫白瑞德和她日夜思慕的妹夫這一對人物。瑪格麗特‧米契爾的第一個丈夫和第二個丈夫約翰原是室友,瑪格麗特‧米契爾幾乎同時認識他們。但是命運註定了瑪格麗特‧米契爾的第一次選擇的失誤,當她和第一個丈夫結合時,約翰是男方的伴郎。她的第一次婚姻很短暫,結婚三個月就和丈夫分居。拖了一年辦了離婚手續。19世紀初的美國南部是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很難想像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會遭受多大的歧視。家人勸她告別紅塵,去教堂做修女。她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並且開始了她的又一次愛情旅程。
在故居的牆上掛著一幅瑪格麗特‧米契爾婚後送給約翰的照片,她目光專注地看著自己左面畫外的某個地方。據介紹,當時站在左面的是她的第一個丈夫,約翰站在她丈夫的背後。後來瑪格麗特‧米契爾把照片中的第一個丈夫剪去,把剩下的一半相片送給了與她相伴終生的約翰。約翰非常支持瑪格麗特‧米契爾的創作,婚後支持她辭去工作專心在家寫作,這才催生了《飄》這部風靡全球的小說。
瑪格麗特‧米契爾整整花了十年時間完成了《飄》的寫作。她不斷地修改,寫了很多稿。她習慣於把寫好的稿子放在黃色牛皮口袋裡,每一個章節放一個口袋。這些口袋隨便地放在家中,曾經有的出版商拿到的稿件章節的次序都亂了。就有一個版本把第一章和最後一章顛倒了。小說原來的名字取自書中主人公的一句名言:「明天將是完全不同的一天。」(TOMORROW WILL BE ANOTHER DAY)。因為當時剛出的一本書用了那個名字,瑪格麗特‧米契爾才改用《飄》(GONE WITH WIND)。今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現在的書名更符合書的原意。
《飄》初版於1936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發行的前六個月就突破了一百萬冊,並獲得了美國最具權威的普立茲獎。後來小說改編電影時,瑪格麗特‧米契爾很尊重製作人的意見,她只堅持小說故事的基本結構不能改;小說結尾中表現的南方精神不能改,其餘她都讓製片人放手去創造。
在故居中有一幅瑪格麗特‧米契爾的畫像,畫面中把她生活中重要的物品都包含在裡面。其中可以看到她書架上顯著的位置上放著一個《飄》的德國的版本,這是她聽說希特勒對該小說下了禁令後特別的收藏。
遺憾的是《飄》的巨大成功並沒有催生瑪格麗特‧米契爾的旺盛創作。從此以後她沒有再寫過其它作品,她一直忙於給朋友和崇拜者寫信。據統計她寫了將近一萬封書信,並且花了許多精力在處理小說的海外版權的瑣碎事務中。
人們或許以為小說的暢銷和電影的巨大成功會給瑪格麗特‧米契爾帶來豐厚的財富,其實不然。當時小說出版商付給她一次性買斷的小說版權費是四萬五千美元。後來的電影版權費是五萬美元。雖然這在當時已是兩筆十分可觀的收入,但是瑪格麗特‧米契爾仍然保持著她自己的生活格局。租公寓住,外出旅遊、看電影、寫作。她一直過著平常人的生活。
49歲時,瑪格麗特‧米契爾死於車禍。出事的地點離她家只有三個街口。當時她正和約翰一起開車去看電影,正遇上一個下班的計程車司機超速行駛去為生病的兒子買藥。計程車和瑪格麗特‧米契爾的車迎面相撞,在致命撞擊發生前的瞬間,約翰和瑪格麗特‧米契爾互相往自己的方向拉對方,設法讓愛人在自己的懷抱裡躲避災難。車禍發生後他們雙雙被送進醫院,五天之後瑪格麗特‧米契爾傷重不治,約翰倖存下來。瑪格麗特‧米契爾死後,約翰似乎故意忽略了瑪格麗特‧米契爾已是名人的事實,沒有保留她的任何遺物。約翰把她的衣物用品,包括《飄》的手稿都一把火焚燒了。也許約翰想把對瑪格麗特‧米契爾的愛永遠地埋藏在自己心裡。也因為約翰的「自私」,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找到《飄》的手稿。
夏季的午後我站在瑪格麗特‧米契爾的故居前撫今追昔,想到她在車禍中去世,只能感嘆生命的無常。如今現代科技的發展增添了人類生命的變數,一方面人類疾病的治癒難關一個個突破;另一方面車禍、空難和自然災難也更突顯出生命的脆弱。美麗的,多才多藝的女人命運多舛的事時有發生。和車禍有關的也不勝枚舉。美麗的英國皇妃黛安娜慘死於車禍時才37歲;往上追溯,風流多情的美國舞蹈家鄧肯的離奇死亡也和車禍有關。風把她脖子上的長圍巾吹到敞篷車車輪的軸承上,圍巾絞斷了她的脖子。不過,不論是瑪格麗特‧米契爾,或者是鄧肯、黛安娜,她們生命中曾經有過的充實絢爛,已經成為永遠讓世人嚮往的昨日輝煌。這也是她們的早逝常使後人緬懷的地方。
〈亞特蘭大:隨風飄逝〉
我曾經在電影《飄》中領略過亞特蘭大的風光,這是一個美國南部的重要城市。19世紀初美國總統林肯領導的以解放黑奴為目的的國內戰爭的主戰場就在那裡。電影《飄》中展現的當北方軍隊兵臨城下,亞特蘭大市民大逃亡的混亂場面,和最後戰火把整個城市焚為灰燼的災難,都已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我曾經在亞特蘭大夏季炎熱的街頭尋找郝思嘉身後傲岸不群的橡樹,以及綠蔭環抱下門廊高大,陽臺寬闊的典型南方建築,卻不知道這些都已經隨著歲月消失。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已經徹底地改變了城市的面貌。
風靡世界的美國小...
作者序
【卷首語】
在我編輯整理這部隨筆集時,我所居住的洛杉磯已經進入了冠狀病毒居家抗疫時期。每天坐在電腦前,閱讀著文章中所描繪的威尼斯、巴黎、布達佩斯、布拉格、維也納、京都等一個個我曾經行走過的城市的故事,所見所聞依然那麼清晰地出現在視網膜前。可是每天發布的世界疫情統計,那些逐日遞增中的確診者和死亡者數字,不斷地提醒我,世界已經發生了令人憂慮的變化。我昨日的記憶和今天的現實構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曾經那麼痴迷行走的世界,眼下突然被各國的限制令割裂成一個個封閉的空間,各種跡象似乎也預示著,在相當一段時日裡自由地行走變得十分困難。或許也因為這樣,使我更珍惜自己的這些文字,更緬懷那些曾經在世界各地自由隨意的分分秒秒。
在維也納的小城薩爾斯堡,音樂奇才莫札特曾經度過了怎樣的童年?令海明威終身難忘的巴黎為什麼那麼迷人?還有但丁、米開朗基羅、卡夫卡、麥克‧傑克森、鄧肯,這些藝術精英們有過怎樣曲折的人生?布達佩斯一個多難之邦的首都,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又觸發我想起怎樣的歷史往事?蕭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ch)和他後世的人們,今天生活得怎樣?特別讓我感到親近的中國文化大師胡適、傅斯年、郭沫若,他們的學術與人生毫無疑問地觸發我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無限省思……這些故事我在書中都會娓娓道來。
我曾經在一篇總結自己創作的文章中說過,「把人物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地圖上標出來,便形成了一張有趣的地圖。我的文學地圖,恰如其分地構成了我的文學創作的想像空間。」而我的這本文化隨筆集《伸展的文學地圖》,書名即來自於我的那篇文章。描畫的是另一幅對我人生充滿誘惑的地圖──我的旅行帶我前往世界各地,在那裡我看見了不同的族裔,在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生活著,他們的故事或許我從書本和電影中涉獵過,可是因為在那些我陌生的環境中,攜帶著原生的雨露和塵埃而顯得更為生動。這些閱歷不僅豐富了我的視野,更點燃了我的創作。
酷愛旅行始於我18歲那年。第一次遠離上海的家,和一位高中同學一起去江西廬山。那時交通極不便利,我們邊走邊安排一路上的火車票、汽車票和住宿。好不容易到了九江,我們選擇徒步上山,從山腳下一步一步沿著步道上的石階向上攀登,在炎炎夏日中走了足足四個小時才到了山頂……。
從此以後我外出旅行,只要語言相通,都盡量選擇自由行,走到哪看到哪,隨心所欲,盡情盡興。這些年去了中國的不少地方,也去了亞歐美洲一些國家的不少城市,每到一處,我都會去尋找一些歷史上發生過重大事件的遺址,尋訪文化歷史名人生活過的故居,近距離地觀賞各處美麗的風光,藝術的珍品……。
遊走於世界各地,我特別有興趣的是去了解不同族裔的人們在不同文化氛圍中的生活方式,他們在物質世界和精神層面對於人類的偉大創造和貢獻……我的所見所聞組成了一幅我行走世界,探訪人生的地圖,從中可以看到我面對豐富的人文世界時的所思所想。行走世界,為我的人生視野展現了一幅綺麗無比的風景。我思故我在。我行故我在。我將繼續行走!
【卷首語】
在我編輯整理這部隨筆集時,我所居住的洛杉磯已經進入了冠狀病毒居家抗疫時期。每天坐在電腦前,閱讀著文章中所描繪的威尼斯、巴黎、布達佩斯、布拉格、維也納、京都等一個個我曾經行走過的城市的故事,所見所聞依然那麼清晰地出現在視網膜前。可是每天發布的世界疫情統計,那些逐日遞增中的確診者和死亡者數字,不斷地提醒我,世界已經發生了令人憂慮的變化。我昨日的記憶和今天的現實構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曾經那麼痴迷行走的世界,眼下突然被各國的限制令割裂成一個個封閉的空間,各種跡象似乎也預示著,在相當一...
目錄
卷首語
◇歐洲
布達佩斯:多難之邦的首都
維也納:藝術和科學的精靈
薩爾斯堡:莫札特的童年往事
哈爾施塔特:湖邊的人間仙境
布拉格:卡夫卡的故鄉
巴黎:海明威無法忘懷的城市
威尼斯:靈動的水上世界
佛羅倫斯:仰視大師之地
莫斯科:蕭斯塔科維奇和他的見證
明斯克:亞歷塞維奇筆下的人們
◇美洲
洛杉磯:孤獨的音樂天才麥克‧傑克森
舊金山:驀然回首間
紐約:零度地帶的昨日與今天
麻州劍橋:初秋走進哈佛
亞特蘭大:隨風飄逝
◇亞洲
東京:追尋父輩的足跡
東京:村上春樹筆下的孤獨靈魂
京都:宏大寺廟與精緻庭院
臺北:遠去的大師
新北:夜宿九份
香港:憶故人
澳門:聽賭王講「故仔」
上海:在美麗城市找到回家的路
上海:生命中的一道閃亮
北京:回望郭沫若
重慶:渝都嘉陵江邊的遐想
新疆:帕米爾高原暢想
西安:古城遙想
滄州:滄海之州故事多
卷尾語
卷首語
◇歐洲
布達佩斯:多難之邦的首都
維也納:藝術和科學的精靈
薩爾斯堡:莫札特的童年往事
哈爾施塔特:湖邊的人間仙境
布拉格:卡夫卡的故鄉
巴黎:海明威無法忘懷的城市
威尼斯:靈動的水上世界
佛羅倫斯:仰視大師之地
莫斯科:蕭斯塔科維奇和他的見證
明斯克:亞歷塞維奇筆下的人們
◇美洲
洛杉磯:孤獨的音樂天才麥克‧傑克森
舊金山:驀然回首間
紐約:零度地帶的昨日與今天
麻州劍橋:初秋走進哈佛
亞特蘭大:隨風飄逝
◇亞洲
東京:追尋父輩的足跡
東京:村上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