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新的思考模式,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二十一世紀數位時代知識論
★ 針對大數據、量子研究、生態浩劫到網絡恐怖主義,提出本質性思考。
★ 跨領域設計法則,為數位規模失控和意義爆炸,尋求因應之道。
尺度讓人類掌握了看不見的世界
我們形塑了尺度,尺度也形塑了我們!
複雜多變的網路時代,生活充斥著無法計量的數據和超載的資訊。
當事物規模大到打破理解的框架,我們要依據什麼來掌握世界的輪廓?
1GB的硬碟容量有多大?1Mb的文字檔有多小?「雲端」是在天上嗎?
電子郵件一秒鐘就發送到地球的兩端,是一種魔術嗎?
當你盯著電腦螢幕,度量衡完全失靈,如何感知事物的輪廓?
日常生活中,我們依賴各種尺度標準來選擇、判斷和行動。例如,精準調配雞尾酒成分,考慮要不要舉起一個小小孩童,開車時查看速限,挑一雙合腳的鞋,或準時赴一場約會。尺度的運作讓我們得以比較、推理,從微小到巨大,從縮影到全局,從不完整到完整,掌握知識的輪廓。
然而,數位化改變了一切。電腦運算打破了時空規模,超越想像邊界,讓原本熟悉的經驗都變了樣。此外,網路的高度連結讓所有問題環環相扣,每個個人選擇都會影響到全球範圍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例如,一名青少年駭客可以造成國際高度緊張的情勢;結帳要刷卡還是付現的決定,可能引發全球性環境浩劫……這些失衡與失序代表了尺度比例的混亂,以及我們陷入不安處境的原因。
「這本書,就是要你看見尺度,以及它變形破壞的作用。」從大數據、生態危機、網路攻擊到維基百科和Linux作業系統,作者從規模的巨量化和複雜化突顯出有趣的悖論:我們擁有一個觸手可及的資訊世界,但越瞭解現況,就越無從掌握。
作者透過藝術作品、照片記錄、科技影片、戰爭圖表、空拍街景等案例,揭露計量思維的危險性,並進一步反思,恆動串連的網路為何讓我們變得更麻木與無感,失去了定位。同時,書中以各種策略將身體和感官經驗導入系統,並鼓勵我們在宏觀與微觀之間保持彈性,用全新視角思考問題,找尋新的槓桿點。
‧海岸線悖論:
要測量一段佈滿了礫石沙岩、曲折破碎的海岸線長度,用來量測的尺規單位越小,量出來的海岸線就越長?
‧螞蟻難題:
螞蟻無法閱讀或識字,不能像人類一樣發展文明,這跟智商沒有關係,因為所有生物體的能力條件都受限於牠們身型比例的大小?
‧維基百科是如何練成的:
Google上免費的知識和建構力是怎麼來的?網路串連加上超規模使用者的「認知剩餘」,讓維基百科計畫獲得史無前例的成功和聲望?
‧十之乘冪:
1977年,設計師伊姆斯夫婦製作了一部關於「尺度縮放」的影片,至今成為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必備教材。這部模擬從10的24次方到10的負16次方視野的經典動畫,有何神奇之處?
‧Netflix成功學:
從郵寄DVD的業務發展成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媒體王國,Netflix掌握觀眾習慣品味的大數據分析背後,有什麼看不見的規模價值?
從讓我們陷入癱瘓的日常小決策,到解構各種現象的大數據,本書是一種非常規的思考模式。如何活化並駕馭「尺度」概念,除了對企業管理、政策設計、社會新創等領域極具價值,對身陷網路泥沼、困惑迷惘而無所適從的你我來說,更是明確而即時的救援與指引。
作者簡介:
傑默爾.洪特(Jamer Hunt)
文化人類學家,於紐約知名藝術學校「帕森設計學院」創辦跨領域設計項目(Transdiciplinary Design)。他是「新學院大學」(The New School)跨學科計劃的副教務長,也是該校跨學科設計研究課程的創始主任。他創立了全美最大的設計週DesignPhiladelphia,並獲選美國財經雜誌《FAST COMPANY》「傑出創意人士」。
洪特長年規劃跨領域設計課程,引進各領域專業知識,提供設計師新的刺激與靈感,設計出能解決問題的生活規劃,如健保制度、醫院、甚至是運作順暢的交通動線或都市計畫。他的文章常見於《賀芬頓郵報》、《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帕森設計學院位於曼哈頓下城,不僅是當紅節目「決戰時裝伸展台」的取景拍攝地點,更擁有頂尖師資與課程,培育出包括 Marc Jacobs、Tom Ford、Donna Karen、Anna Sui、王大仁、吳季剛等時尚設計師。帕森斯設計學院作為全美最大的藝術與設計學校,與世界時尚最高學府義大利馬蘭歐尼學院、英國中央聖馬丁設計學院、巴黎ESMOD,並稱世界四大設計學院。
譯者簡介:
劉盈成
清華大學哲學所碩士、中文所博士,現為清大寫作中心助理教授,譯有《阿蘭布拉宮的故事》。除了英語對華語的翻譯,也嘗試英語對臺語的翻譯。又涉足台南地方的公墓,關注數百年歷史上不為人知的女子與小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張國洋
․矽谷阿雅/創業家、前矽谷臉書產品經理
․超級歪SuperY(說書人、影評人) ——爆炸觀點推薦
媒體推薦:
媒體評論
●洪特為我們所有人提供了接受和掌握模糊性和複雜性的可能策略,除了揭示了人類理解極限的危險性,同時對人類智慧對環境的適應性充滿信心。全書的思考充滿睿智、趣味性和希望,是一份獻給所有致力於讓現在和未來生活更美好的人的禮物。——Paola Antonelli,建築與設計(Architecture & Design)資深策展人暨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研究與發展部主任
●這本書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洞見與啟發,簡直讓我的腦細胞跳起舞來,多麼令人興奮!洪特這本關於規模力量的迷人故事,提供了一種史無前例、爆炸性的視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益。——Bruce Nussbaum, 藝術設計組織NEW INC駐點顧問,《商業週刊》與美國《FastCompany》雜誌專欄作家
名人推薦:名家推薦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張國洋
․矽谷阿雅/創業家、前矽谷臉書產品經理
․超級歪SuperY(說書人、影評人) ——爆炸觀點推薦
媒體推薦:媒體評論
●洪特為我們所有人提供了接受和掌握模糊性和複雜性的可能策略,除了揭示了人類理解極限的危險性,同時對人類智慧對環境的適應性充滿信心。全書的思考充滿睿智、趣味性和希望,是一份獻給所有致力於讓現在和未來生活更美好的人的禮物。——Paola...
章節試閱
十億位元有多重?
氣泡水平儀及溫度計、指南針及鬧鐘,在過去,這些東西都是在工廠裡製作,放進工具箱或擺在床邊小几的用品,以備不時之需。如今它們成了必備的小工具,整批免費放進智慧型手機,只消拇指一掃、指尖一點,就可以使用。
從感官到度量
孩童時期,我們拿著一小塊軟木、一根縫衣針和磁石拼湊一個指南針,或者用木棍和石頭來組成一個日晷儀;而智慧手機裡的指南針及鐘錶,則是由小型迴路、電子、一行行程式碼與發亮的畫素組成,說不定還是小精靈撒了仙子粉做成的。這些技術工具憑空成了手機內部的功能,簡直像魔法般神奇。很少人知道如何檢修手機裡的指南針,更別說有那種企圖。我們上哪兒才能找到這些東西,何況,「它們」到底是些什麼?
再者,水平儀、溫度計、指南針及時鐘,每樣小工具都幫助我們在某些層
面上掌握了尺度和比例。它們將把定位、溫度、方向及時間等看不見的力量組成了知覺可見之物,讓我們由感覺轉為度量,由混沌走向秩序。它們全都展現出精工巧技,讓人確認而且放心信賴它們的運作,因為它們都跟某種看似難以掌控的力量交涉與互動,讓這些力量變得可知而可見。
把可見、可知、物質性的東西去除了物質性,化為無限小的亮光畫素,不只改變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經濟與生活,也重塑了我們所知覺的世界。而像旅行代辦員、交通路況播報員這些角色,甚至過去在人行道、社區小店為我們提供服務的那些服務人員,如今更可能已經藏身於智慧手機的應用軟體內部,化為複雜而精細的演算系統。此外,過去仰賴耐久貨物和真人而地理上彼此毗鄰的經濟體,現在慢慢轉化為一個互相連動的全球化經濟體,靠著資訊、服務、軟體和人工智慧來驅動。於是,對於那個已知世界的尺度,我們逐漸失去了名副其實的「接觸」。
現代生活中,雙眼和雙耳有極長的時間沉浸在數位傳遞的環境,包括工作、觀看影視、娛樂及休閒,但這些環境條件的物質特性,人類感官實際上是無法觸及的。如果尺度就是我們在周遭環境中自我定位的方法,那麼當我們無法碰觸、嗅聞、嚐到、聽見、甚至看見尺度的運作,會發生什麼結果?
規模失控
「規模失控」是當前文化關頭的一道X光,當這件事落實到設計、科技及文化等領域,在科學、政治、攝影、人類學、系統思維及企業新創之間來回跨越,尺度闡釋的微妙變動便帶來了一種扭曲作用,而且隨處可見這些扭曲。尺度並不單單被用來測量周遭事物的大小或輕重,它更是一種令人生畏的概念框架。我們塑造了尺度,而尺度也塑造了我們,但我們卻很少留意到這點。為了在劇烈動蕩的世界中生存,唯有深刻理解尺度這個概念帶來的奇詭糾結,並以之思考與行動,或許才是最好的策略。
應該很少有什麼東西比「尺度」這個概念顯得更加理所當然了,不過,它也可能屬於我們注視越久就越感到迷惑的那種東西。通常一提到尺度,最簡單基本的含義就是把它當成估量物體多大多小的一種方式。
尺度讓我們掌握了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如說,日曆和時鐘標示著月分、小時和分秒,讓我們安身於連續不斷的天文周期或一日的循環之中,而地圖和指南針則讓我們找到了空間定位。這些尺度工具曾經扎扎實實納入了我們的知覺,讓我們以為線性的時間、周而復始的日子以及基本方向,都是物理世界自然組成的一部分。實際上,尺度只不過是一種人為的建構,是我們把它加諸於眼前的事物之上,讓我們的經驗變得有意義。
感知脫離
最近我掃描了筆記型電腦的硬碟,得知它存放了超過一百八十萬個檔案。這些東西到底是些什麼、怎麼累積起來的,我一無所知。不過直到幾年前,我才知道「十億位元」是什麼意思,而現在我的硬碟即將奔向一萬億位元了。我的筆記型電腦存放了幾萬筆家人的照片、家庭錄影、抵押契據、護照申請單、音樂、書稿、密碼、做了筆記的電子書、健康檢查紀錄,還附帶了筆電本身的應用程式、作業系統,還有其他鬼才知道的東西,而且數量還在持續攀升中。而這樣的便利之處就是,我過去二十年來的作品不再塞滿地下室的空間,沾滿塵埃。成群的檔案圖示依序排列在電腦螢幕上,取代了快要撐壞的硬紙箱。這就好像物質性的東西被分解成眾多的一與零……及開機和關機。所有東西都在指尖的一點輕而易取,不再是原子與分子的排列組成,而是由電子與程式碼的共享基底所建立起來的。
此外,它們全被塞進一台輕薄的機器,而這台機器甚至可以毫不費力地滑進牛皮紙做的文件夾。我數據人生的足跡正不受控制的膨脹,而就在此刻,令人驚奇又吊詭的是,筆記型電腦的尺寸還在持續縮小,簡直難以置信!我的每一台新筆電都朝向容量更大而更加小巧的趨勢發展。大還要更大,但就某種角度來說,卻又越來越小。大小及尺度的概念已經慢慢脫離我們對事物的感知。
這些轉變不光是科技的革新,還引發了出乎意料、有關存在的問題。例如,我的著作生涯及大部分的個人歷史,它們的存在形態都不再是我能看見或者觸手可及的東西了。有個想法開始在我心頭縈繞不去:我無法碰觸、無法看見它了!我的數位人生有可能在電光石火間,或某次的磕碰下就消失殆盡嗎?而這一切的喪失對於我生而為人,又意謂著什麼?
就幾乎每個人類生存的面向來說,直到晚近以前,那些表現了我們勞動操作及個人生命的東西,我們都還可以輕鬆度量它們的分量與大小。我們可以用雙眼打量檔案櫃的尺寸,把它們抬起來惦惦重量,聞聞那散發著霉味的故紙堆,作為揣想它們年歲的線索。而如今,這些迴路和電子以某種陌生的方式形塑了我這個人,而且成為我經驗的一部分。我好奇忖度著,十億位元到底有多重?
最近《編年評論》有一則聳動的頭條:「電子郵件讓教授變笨了嗎?」電子郵件啟動商業服務已有三十年,而我們還在跟這項數位轉型所造成的效應纏鬥。說故事與表演,隨著電影的視覺比例轉移到電視而有了改變;同樣的,我們的通訊方式隨著郵戳信件演進到電子信件,也有所變化。如今,一個在職專業人士一天內收到超過百封電子郵件已經不足為奇,這是以往紙本郵件年代不曾發生的情況。
媒介的轉變促發了新的行為(熱心過頭的副本傳送、永無止盡的對話串及垃圾郵件),我們在其中載浮載沉,搞得我們非得質問它是否真的把我們變得蠢鈍而麻木。規模尺度的轉變——變得毫無重量、而且看來不費成本——讓社交行為發生了雪崩式的變化,而我們越來越明瞭,那種無所不在的媒介,正在扼殺我們專心致志、完成工作的能耐。
假使尺度規模的詭異出奇只出現在筆記型電腦和桌機的運作,我們大可置之不理,就當它們是科技方面的怪東西。但是,我那台筆電的窘怪之事,還只是規模尺度板塊大挪移現象的冰山一角。許多人都體驗過,只是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看出來。更嚴重的是,我們面臨的崩壞局面是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它們比起筆記型電腦容量的不足,以及電子郵件遇上的挫折,更加巨大而且無垠。
牽一髮動全身
本書探討了我們在不可預測的系統中所身處的位置,如何重塑這些系統的力量,以及我們在與它們互動之際所產生的焦慮與不安。我們渴望知道,人類那些微小又單薄的行動,要怎樣才能帶來正面的影響。但問題是,經過了規模改變的後續衝擊,單純的因果思維產生了顛倒及錯亂。人類花費好一番力氣推進了規模與尺度,把東西變得更大、更快、更牢固、更細緻、更重,甚至更加複雜,但規模尺度也反推回來,而且它的行為方式往往難以駕御,作用也難以衡量。這些巨大規模所解放出來的現象足以破壞這個工具本身,動搖人類的自我感知,阻礙著我們探索複雜議題的能力。
付現還是刷卡?或許沒有哪個問題更能精闢體現當代的窘境了。我們正在超市結帳,準備回家做一頓簡單的週二晚餐,就遇上了這個問題,它讓我們在排隊行列中突然頓住了:一項無關緊要的選擇,卻層層疊疊糾結成始料未及的議題。在那個人畜無害當下所作的決定,會不會導致要砍掉更多的樹,減少碳截存,妨礙自然冷卻的過程,並增加運輸成本?還是,我們的決定會不會讓那些有毒的、非再生性的石化燃料產品就這麼一直生產下去,而後丟進垃圾掩埋地,在日後持續污染數也數不清的世世代代?每個問題都衍生出另一個,讓這個星球的命運看起來茫然不定。
在單純時代看來或許是出於方便或偏好的小小決定,竟演進為一種全球規模的道德困境而變得棘手難解。關於這個問題,我曾以為自己想出了解方:我隨身攜帶一個環保帆布袋,哈哈,問題不就解決了!可是後來發現,我們買的那些重複使用的購物袋,有很多是中國製造的,在能源密集的製程中出現了含鉛的有害印料。這些工業製造的行徑不只污染了製造地點的地下水,而且含鉛的印製原料也可能溶進袋子本身所裝的食物……諸如此類,我那點改變作法的小聰明,遇到很多這樣的情形。
現金或信用卡?買下或租借?當地購物,還是線上購物?搭飛機或者用Skype聯絡?密碼設為公開或私密?要永續還是要方便?要快還是慢?廢物回收或是再利用?這些日常可見的兩難都是個人生活中的小事,但放大來看,它們所扮演的角色會危及社會、環境以及技術革新所造成的未來,影響十分深遠。
從許多方面來看,這些情況正是如今世界網路相接、狂亂牽連所造成的結果。幾乎每件事情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牽連著另一件事,要解開糾結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想知道從何下手則更形困難。 那麼,在各式各樣的兩難中,「尺度」為什麼是一個構成要件?簡單的答案就是,這個世界變得難以駕御了。或者說,有了難以駕御的新局面。這有部分肇因於兩項重要的轉變,我稱之為「失去物質感知」和「糾結纏繞」。
失去物質感知
首先, 失去物質感知是數位處理過程所導致的。借用耐格龐提的話來說,我們透過數位處理把原子轉換成了位元;或者,把指南針轉換成應用程式。有形的、物質性、可見、可抓取的事物,都被轉換成不可見、失去物質感知的一與零的流動,以及開機與關機。文件、檔案匣和照片,現在都成了看不見的電流振動,存取在磁性媒體上,只有無限微小的畫素才讓它得以在螢幕上成象。它們不再是過去可以塞進書桌抽屜或鞋盒裡那些泛黃、折了一角的製品。
而且,失去物質感知不只影響了物理性的東西,連「服務」也漸漸失去了物質感知。例如,銀行就一直遵循著這套轉變來重新提供整體服務。遲至四十年前,各家銀行還聳立著巍峨壯觀的花崗岩建築門面,象徵穩健、宏偉與磐基永固,如今這類建物多半用來經營餐廳。與此同時,銀行(現在是多國集團了)正拚命找出連繫Z世代的方式。這個族群逐漸嶄露頭角,指望與銀行的往來就發生在指尖上,不過就是讓電子從一個帳戶快速移到另一個帳戶而已。這對我們所感知的世界而言可謂一項典範性的轉移,而我們才剛開始要理解它帶來的衝擊與效應。
糾結纏繞
第二個原因是糾結纏繞。彼此相繫的互聯網絡在問世之後,遂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由於我們的系統環環緊扣,個人既被賦予獨特的力量,卻又因為人微力薄而陷入絕望的處境,實在弔詭。
或者,想想電腦駭客吧,他們一個人就能癱瘓一家國際大銀行。不過一個世代之前,單憑一人之力而蓄意駭進一家銀行或金融服務機構那樣的大型公司,這種行徑簡直完全無法想像,頂多就是出現在好萊塢式的幻想電影中。現在,這種事情稀鬆平常。個人及網路犯罪小團體輕而易舉進攻像SONY這種全球性跨國公司,以及諸如五角大廈這種堅不可摧的國家機構,搞壞他們的伺服器,弄垮他們的資訊架構,或者竊取保全資料,並拿到暗網去販賣。
連鎖相扣的數位通訊基礎設施搭上了十九、二十世紀搖搖欲墜的物質性基礎設施,形成一具龐大且駭人的混合體,讓我們陷進了它的芻胃之中。在這雜種混生的情勢面前,我們時而覺得力量滿滿,時而受制屈服,兩種感受不斷交替。指尖下展現著廣袤而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就在此時此刻,我們的鼻子貼上電腦螢幕的玻璃,我們的指尖只要透過鍵盤觸擊和刻意的手勢(多點觸控、兩次點擊、四指滑動)就能夠認識這個世界。
第一個令人目眩神馳的轉變,如果是源自我們的人工製品、處理流程及服務因為數位化而失去了物質感知,那麼第二個轉變,就反映了我們所建立的連鎖相扣的龐大基礎設施。我們曾經開闢農場、高速道路和管線,如今我們增建伺服器農場、資訊的超級高速道路及資料傳輸管線。我們所播種、耕作及收割的彷彿是資訊的分程傳遞,而非生命系統。
尺度思維
諷刺的是,我們跟尺度的緊張關係之所以令人踹踹難安,是因為我們一向遵循著尺度來思考,無論我們是否察覺到這件事。我們估量著精準的成分來調製雞尾酒,考慮要不要舉起一個小小孩童,在高速道路上開車時查看速限,並挑出一雙合腳的鞋子,這些全都是尺度思考的運用。
此外,尺度思維的方式也出現在小對大,或者模擬物(或模型)對被模擬物的關係之中。比如說,建築上的縮尺模型就是一種工具,讓建築設計師得以組裝、檢視、分析,乃至體驗空間與建物。全尺寸的建造花費往往高得驚人,所以建築師必須先行打造一座較小的、比例準確的樣本,來代替完整的體驗。商業模型也一樣,它是一套資料沒那麼豐富的模擬計畫,而商務的推動依照它的樣子來進行。在這個意義下,比例縮尺模型是擬態性的,仿造了真實的事物,但感知層面上卻縮小了。那麼,遵循尺度思維就是採用了一種思考過程,從微小推想到巨大,從縮影推想到全局,以及從不完整而推想到完整。我們在模型上投射了完整實物的屬性,反之亦然。
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的工作,是從少數個人行動中推想行為與表意的全面文化型態,這不也是在進行尺度思維嗎?他們不也是分析了一小部分,然後從中推論,才能得知整體文化特性嗎?就這個意義來說,尺度在人的思考過程中處處可見,即使我們利用它的時候,未必意識得到。
那些令人費解的力量正在扭曲我們的生活經驗,要想了解它,就必須深入尺度這個觀念。為了對尺度有適當的理解,並學著更有效從中找到出路,本書的編排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偏向事例及分析。前四章大致瀏覽了那些逐漸增加的尺度,讓我們不只能夠理解尺度如何運作,也能理解它所發生的變化。我們會從度量衡與計量思維的危險性出發,思考人的形體,以及近代人如何在科技造就的新環境中奮力求生。我們會探討人們如何學習尺度這個概念,以及對於尺度有何觀感。接著,再從形體擴及整體系統的探索。
本書的前半部讓我們了解尺度內部所蘊藏的驚人動能,後半部則略述一些戰術及策略,以便更有效從這個詭譎莫名的當下走出一條路。換言之,我們必須先了解脈絡,才能對症下藥。一旦我們更加了解規模的糾結局面,或許就能找到一些途徑或者是「針灸穴位」,藉此發揮作用?
本書的後半部引介了四項策略:對缺乏具體感知的賦予具體感知;按比例縮放視域;搭起鷹架;以及接納糾結無解的局面。這四者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解方,讓我們得以踏步向前,既認清動盪不安的處境,又循著尺度深入思考,而非與之敵對。
這些識見對於企業、管理、政策、設計和社會新創及任何領域,都是有助益的。因為這些領域都面臨著糾結無解而整體全面的衝擊,必須以別開生面之勢來對抗事情發生的壓力。沒有什麼簡單答案可以解決這個時代陰魂不散的棘手難題。不過,當我們找不到可行辦法的時候,還是有些可以倚靠的架構,那就是面對不確定性的行動綱領。
尺度在出乎意料的地方顯現了它的作用,而且倏乎即逝。本書的初衷正是要讓讀者能夠看見尺度,以及它變形破壞的作用。因此,我將一些看似不相干的東西湊在一起,放進了同一個框架,揭露它們出人意表的類同之處、它們始料未及的相互呼應,以及意想不到的巧合。
本書把氣泡水平儀和花園矮地精、量子力學與交通圓環、Linux作業系統與IKEA商品型錄、野豬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阿富汗行動計畫,以及大數據與小小的螞蟻,共置一爐而冶之。大規模難以駕御,我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難以駕御,而尺度在其中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順著這條思路,我希望讀者偶爾能夠遭遇到自己的思想侷限,並且體驗到「非常規思考」的可能。
十億位元有多重?
氣泡水平儀及溫度計、指南針及鬧鐘,在過去,這些東西都是在工廠裡製作,放進工具箱或擺在床邊小几的用品,以備不時之需。如今它們成了必備的小工具,整批免費放進智慧型手機,只消拇指一掃、指尖一點,就可以使用。
從感官到度量
孩童時期,我們拿著一小塊軟木、一根縫衣針和磁石拼湊一個指南針,或者用木棍和石頭來組成一個日晷儀;而智慧手機裡的指南針及鐘錶,則是由小型迴路、電子、一行行程式碼與發亮的畫素組成,說不定還是小精靈撒了仙子粉做成的。這些技術工具憑空成了手機內部的功能,簡直像魔法般神...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嚴謹與科學
●刻度高達十一
●啤酒與辣椒
●概念的同義反覆
●物質性恆常之物
●克恩地精
●海岸線悖論
●測量時間
●系統思維
第二章 形體與背景
●自我喪失
●影子和定錨
●城市與人
●迷戀情節
●形體VS.背景
第三章 尺度不對稱
●免費價值
●認知剩餘
●豐足經濟
●大數據
●Netflix成功學
●國安危機
●後設性
●納入組織結構
第四章 微不足道的暴力
●無人機
●長期監控
●新型態戰爭法則
●數位攻擊
●規模不對等
●網戰
●數字電台
第五章 數字麻木
●巨大的數目
●將無從想像化為可能
●回歸日常情境
●找回感官經驗
第六章 按比例縮放視域
●十之乘冪
●新視野
●單車通勤
●層級思考
第七章 兩者之間
●由上而下
●由下而上
●中間地帶
●鷹架原理
●開放原始碼
第八章 野豬與棘手難題
●荷蘭謬誤
●規模推廣
●非線性系統
●野豬災難
●兩難
●槓桿視角
●共享空間
第九章 在場感
●地圖寓言
●循著尺度深入思考
引言
第一章 嚴謹與科學
●刻度高達十一
●啤酒與辣椒
●概念的同義反覆
●物質性恆常之物
●克恩地精
●海岸線悖論
●測量時間
●系統思維
第二章 形體與背景
●自我喪失
●影子和定錨
●城市與人
●迷戀情節
●形體VS.背景
第三章 尺度不對稱
●免費價值
●認知剩餘
●豐足經濟
●大數據
●Netflix成功學
●國安危機
●後設性
●納入組織結構
第四章 微不足道的暴力
●無人機
●長期監控
●新型態戰爭法則
●數位攻擊
●規模不對等
●網戰
●數字電台
第五章 數字麻木
●巨大的數目
●將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