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思維》再進化!如何與高手比肩學習?
「精英日課」重磅講者、暢銷作家萬維鋼,
教你在變動時代,掌握「高手學習」的How&Why【本書特色】
★除了「刻意練習」一招,你更應該知道的一部學習體系書
★30個關於學習的盲點與議題,一次完整深度剖析
★打破文理科分際,引領你成為現下最被渴求的自學人才
★知識圈瘋傳的「精英日課」思想書單,都在這一本
很多人多年堅持學習,往往按部就班地讀書、聽課、記憶、寫作,接收思想大戶灌輸的知識道理。然而真正面對複雜問題,卻仍希望別人來解答……醒醒吧!這樣的現象代表著:我們其實沒有摸索出一套好的學習方法。
以「精英日課」風靡華語知識圈,物理學家、科普作家萬維鋼首次針對「學習體系」著書論述。他觀察各路學習高手,廣納最新科學、心理學和商業思想,總結出一套系統化、科學化、高效的學習理論。
書中涵蓋六大主題,包含「學精第一」、「學廣第二」、「創造第三」、「策略第四」、「兵器第五」、「無為第六」,從學習的深度、廣度,到靈感的汲取、學習的技巧,最後則探討學習工具與心法。層層推進,配合操作性很強的引導建議,幫助我們成為更有章法、更有智慧,一個真正的學習者。
【精彩觀點】
●「自學」是大勢所趨?
──自學,是「以我為主」的學習,而不是「自己一個人」學習。你需要找人切磋,參加測驗甚至比賽,跟人過過招,才知道自己學得到底怎麼樣。
●「一萬小時」迷思?
──學習不是比誰學得苦,或者誰的心最誠。落實到練習上則是: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有三個東西別人拿不走:一個是天賦,一個是刻意練習,還有另一個就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有意為之,它與「品味」不同,不是只看自己喜歡的東西,得什麼都看,了解別人喜歡什麼。
●真正有用的教育學習?
──有的老師善講技巧解題,有的老師慢慢旁徵博引。學生往往喜歡第一類的老師,或許他們忘記了,學習的目的不僅僅為了考試而已。
透過這本書,萬維鋼想告訴你:「學習是一件讓人充滿掌控感的事,你可以做到日日精進,你會感到快樂。」而翻開這本書,或許就是我們遠離誤區的開始。
作者簡介:
萬維鋼
「羅輯思維」節目策畫人、「得到」APP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主講者、暢銷作家,善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深奧的思想轉化為新奇有趣、易於理解的知識與觀點。
一九九九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二○○五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曾長期從事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自詡以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主張以科學精神鑽研社會現象,擅長讓高深道理落地,最愛激發讀者思考。著有暢銷書《高手思維》、《萬萬沒想到》、《智識分子》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高手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許景泰(大大學院創辦人)
黃大米(職場作家)
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愛瑞克(知識交流平臺TMBA共同創辦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盧世安(「人資小週末」創辦人)
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謝伯讓(臺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這本書正好是萬維鋼老師用邏輯思考來拆解「如何高效學習」這件事……推薦給各位樂在學習,終生學習的朋友們!──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希望每一位職場人可以透過本書,破除僵化的思考框架……能將你所學所得轉化為個人寶貴的資產,創造更大的價值!──許景泰(大大學院創辦人)
《高手學習》不是心靈雞湯,也不是在教人在校考高分……勤讀萬維鋼,你我人生就有更多自我實現的篇章。──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市場上探討學習方法的著作愈來愈多,然而此書確實是我目前所見到,談得既深且廣,又實用的一本!──愛瑞克(TMBA共同創辦人、財經作家)
與其胡亂練功繞更多遠路,不如讀讀這本《高手學習》操作大腦學習的技術,做學問不輕鬆,但是只要是正確的開始,離成功就不會太遠了!──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在這知識推陳出新,思維浪潮前仆後繼的時代,擁有自己的學習「內功心法」,才是硬道理啊!──盧世安(「人資小週末」創辦人)
作者的行文思路清晰,畢竟萬維鋼老師擅長的就是說書……許多就算是已知的觀念,在作者的重新論述下,讀起來更加有感,有了不一樣的體悟。──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名人推薦:【高手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許景泰(大大學院創辦人)
黃大米(職場作家)
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愛瑞克(知識交流平臺TMBA共同創辦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盧世安(「人資小週末」創辦人)
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謝伯讓(臺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這本書正好是萬維鋼老師用邏輯思考來拆解「如何高效學習」這件事……推薦給各位樂在學習,終生學習的朋友們!──姚詩...
章節試閱
自由技藝
這一篇我們說一個特別重大的題目──「Liberal Arts」。這個詞語的字面意思是「自由藝術」,但它說的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藝術」。這個詞在中文世界並沒有取得一個共識的譯法,它經常被翻譯成「通識教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等等。可是在我看來,所有這些「教育」都把它矮化了。
「Liberal Arts」,不是為了訓練一個能歌善舞的漂亮小孩,不是為了薰陶一個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也不是為了武裝一個中年危機的憂鬱大叔。
「Liberal Arts」,是最正統的西學,其地位在工程、醫學等一切應用學科之上,它原本是一種最高級的學問──統治者的學問。
我打算結合兩本書,來說說在西方學者眼中的「Liberal Arts」到底是什麼。
一本是個有聲書,叫作《如何思考:Liberal Arts的前世今生》(How to Think: The Liberal Arts and Their Enduring),這是惠頓學院教授邁克爾.D.C.德魯特(Michael D. C. Drout)二○一三年的一個系列講座。
一本是二○一五年出版的《優秀的綿羊》(Excellent Sheep),作者是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這本書的前半部分內容,我已經寫過書評,題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常春藤的綿羊〉。
以我之見,「Liberal Arts」的合理翻譯應該是「自由技藝」──Arts,不是「藝術」的藝,是文藝武藝的藝,是技藝的藝。
統治者七藝
自由技藝原本是古羅馬時代的一套課程,被認為是「自由的人」應該掌握的一套學問。「自由」這個詞,對今天的人來說有點無感,因為所有人都是自由的。而對古羅馬人來說,「自由」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說你不是一個奴隸。
你不是奴隸,有權直接參與社會事務和公共政治,而且還要管理奴隸。這才叫自由。
自由技藝的課程項目在歷史上有個演變的過程,到了中世紀,被確定為七個項目。中國春秋時代的貴族大約也有類似的項目,比如孔子說的「六藝」。那麼我們也可以把西方自由技藝的這七個項目,稱為「七藝」。
這七藝中,前三項被當時的學生認為是比較簡單的項目,叫Trivium(現代英文「trivial」這個詞,就來自這裡),後四項則叫作Quadrivium。而這七項技藝,其實都蘊含著統治者的統治之道。它們分別是:
一、文法:其實就是拉丁文。拉丁文在古代歐洲是各國通用的上層語言,而英語、德語都只能算是方言。掌握拉丁文,你才能參與國際交流,就好比現代人應該學普通話和英語一樣。
二、邏輯:掌握邏輯,你讀東西才能讀懂。
三、修辭:學修辭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說服別人,施加自己的影響力。
四、算術:作為貴族,你得管理財產。
五、幾何:涉及嚴密的推理,而且你需要對建築有所理解。
六、音樂:音樂被視為與世間的法則有關。
七、天文學:其中包括了占星術。音樂是人世間的法則,天文則是自然界的法則。
時至今日,西方大學裡自由技藝的科目已經有了各種變化,比如自然科學類的課程有時候不算自由技藝,被單獨拿出去,而歷史、文學、藝術這些內容則被加了進來。我們常說的「人文學科」,對應的英文叫Humanities,可以視為是自由技藝教育的一部分。自由技藝中還包含了像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這些普遍使用現代科學方法的學問。
中國的大學學科分成文科和理科,隱含的目的都是培養「專業」的人才──文科生從事商業、法律、文案之類的工作,理工科生從事工程師、科學家之類的工作,各自都只是一種分工而已。而西方的自由技藝,要點恰恰是不分工。自由技藝並不為任何具體的職業做準備,而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美國有些專門教自由技藝的大學,學生學四年自由技藝,畢業以後再去學醫學法律之類的專業。一般綜合性大學也要求學生必須花上至少兩年時間學習自由技藝。
現在也沒有奴隸了,也沒有那麼多「統治者」。那自由技藝培養的是什麼人呢?培養的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的人,我看也可以說是「拒絕被統治」的人。
自由技藝是比專業技能更高段的知識。往小了說,自由技藝是「軟實力」;往大了說,自由技藝是「屠龍術」。
文藝的意義
近代的中國人,在潛意識之中,似乎是覺得所謂「通識教育」是政府和社會的要求,不是個人的事,好像花時間學習人文藝術是一種犧牲一樣──我犧牲了學習賺錢本領的時間,來參加通識教育,無非是想把自己變成一個好人,讓社會對我放心。
可是在西方學者眼中,自由技藝,正好是為自己學的。
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學習了自由技藝就能把你變成好人。一個人就算掌握了批判性思維,學會了說服別人,還能隨心所欲地達成各種目的,他完全可以使用這套方法玩轉世界、擺弄人心,甚至奴役別人。我們看西方有很多人文修養很高的人根本就不是好人,純粹是流氓會武術。
那這個武術是怎麼用的呢?比如學習文學藝術,我們一般會說這是為了「陶冶情操」,可陶冶情操又是為了什麼呢?難道是為了美容嗎?
科學說的是客觀世界,而文藝,說的是從主觀視角對世界的主觀體驗和主觀看法。在某個具體的時刻,站在某個具體的立場,當事人是一個什麼心情?這些體驗難以用實驗量化,各不相同,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才叫作「藝術」。
透過文藝作品了解別人的視角、觀點和體驗,我們才能理解別人,進而理解自己。最起碼的一點,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和渺小,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而同樣地,我也知道我沒必要圍繞著別人的中心轉。流行文化常常能吸引人去渴望某種生活,而真正的藝術,卻能讓人質疑那種生活。
一切人文學科都是歷史學科,不了解過去就不理解現在的世界。你得知道這都是怎麼來的。你得知道世界不總是──也沒必要是──現在這個樣子。我們是今天這樣,只是偶然的文化選擇,根本就不是普遍的。認識到這些,學會了質疑,我們才能知道還有別的可能性,進而去想像別的可能性,也才能發揮創造力改變世界。
追根究柢,自由技藝教給我們的,是去做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去做一個工具。所以「Liberal Arts」中的「Liberal」,不是「通識」,不是「素質」,不是「人文」,不是「博雅」,而恰恰就是英文和拉丁文原文中的那個詞──自由。
當前這個時代特別流行「大數據」、「演算法」這些概念,很多人試圖用機械化的方法理解和解決一切問題。而最近幾年,美國一個重要思潮,就是有很多很多問題是不能用演算法和大數據解決的。
比如戰略諮詢顧問克里斯汀.麥茲伯格(Christian Madsbjerg)在二○一七年出版的一本書《演算法下的行銷優勢》(Sensemaking)中,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福特公司想要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它應該定位什麼樣的賣點呢?如果用大數據的方法,就得不預設任何立場地設計很多款不同的車型,在各個國家做銷售實驗,看哪個車型好賣,就大量生產那個車型。但是這根本不可行──車型變化的靈活度太大,不可能測試五百種不同的車型,而且根本沒有時間和金錢去做這種實驗。
麥茲伯格的做法,是「意義建構」。他說要深入理解當地的文化,從文化角度判斷消費者可能喜歡什麼樣的汽車。而在大數據愈來愈普及、人工智慧即將大行其道的時代,自由技藝提供的這種「意義建構」能力,反而愈來愈值錢了。
趨勢
學習自由技藝不是為了就業,可是自由技藝這個軟實力在美國的就業市場上反而很受歡迎。一項針對美國公司的統計表示,現在最受歡迎的專業中,排第一的是工程和電腦科學,受歡迎度是三四%;排第二的就是自由技藝,受歡迎度高達三○%。
紀實作家喬治.安德斯(George Anders)二○一七年的一本書《人文學科的逆襲》(You Can Do Anything)說,最新的調查資料顯示了一個趨勢──現在美國的就業市場新創造的職位中,文科生的優勢愈來愈大。
從二○一二年到二○一六年,美國新創造了一千多萬個工作職位,其中只有大約五%,也就是五十多萬個職位是在電腦相關領域。就算把所有和網路、電腦相關的技術職位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剩下的九○%新工作,大多和「文科」有關係──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市場研究員」,新增了五十五萬個就業職位,四年增加了三○%,比工程師都熱門。類似的還有顧問、教育、娛樂業等等,都不是純技術的工作。
要想做好這些工作,你在大學裡不能學會計、管理之類的「商科」,而應該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史、哲學、政治這些自由技藝課程。學習自由技藝,你一畢業的起薪不會很高,但是發展潛力大。華爾街投資銀行合夥人中有相當比例是學哲學出身。各行業薪資最高的人中,政治、歷史和哲學出身的人占據最顯眼的席位。
所以這個趨勢是,機器愈厲害,只會機械化技能的人就愈廉價,自由技藝就愈值錢。
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的大學教育做好準備了嗎?
《優秀的綿羊》的作者德雷西維茲認為,連美國名校都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學生和大學系統都太過關注考試分數、獲獎證書、體育項目、選修課之類「可見」的成績,而不注重真才實學。德雷西維茲甚至說:與其上名校混學歷,還不如去一個專門教自由技藝的小學院學四年──而事實證明,這麼做的就業前景非常好。
那我敢說,中國的大學更沒做好準備。中國傳統的文理分科制度早就過時了,而我們對自由技藝的認識還停留在「通識教育」這種兒童思維上。
《如何思考》是對自由技藝教育的一個全面描述,希望這本有聲書能打開讀者的視野。並不是學習專業技能才叫學習。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自由技藝是勞心者的學問。這套學問的現代西方版本,與中國古籍說的那些傳統智慧非常不同。把自由技藝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你就是未來最精英的人才。(本文為節錄)
自由技藝
這一篇我們說一個特別重大的題目──「Liberal Arts」。這個詞語的字面意思是「自由藝術」,但它說的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藝術」。這個詞在中文世界並沒有取得一個共識的譯法,它經常被翻譯成「通識教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等等。可是在我看來,所有這些「教育」都把它矮化了。
「Liberal Arts」,不是為了訓練一個能歌善舞的漂亮小孩,不是為了薰陶一個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也不是為了武裝一個中年危機的憂鬱大叔。
「Liberal Arts」,是最正統的西學,其地位在工程、醫學等一切應用學科之...
推薦序
推薦文 人要活得好,就要成為學習高手!
許景泰(大大學院創辦人)
當大家都不斷提及,未來十年內,AI人工智慧將會取代半數人類可以做的工作時,也就是在提醒你,當前你最重要最急迫的,就是要擁有一套高效學習的技術。因為唯有懂得如何做到高手學習,你才能快速因應外在的變化;唯有掌握學習的多元視角,深度學習、跨界連結,才不會遭到淘汰。想要活下來,活得好,又活得久,本書絕對是向高手學習的實戰指南。
事實上,人跟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往往出在對一件事有著不同的「認知」差距。而「認知」的高低不同,直接反應了一個人在學習上的水平如何。作者萬維綱在這本書中做了一套詳實學習體系的解答。如果你想從各領域高手中挖掘出最聰明的學習路徑,請不要再低等勤勞,因為學了無用、學了仍舊沒有好效果,那就表示你尚未掌握到書中所提的,學習的精髓所在。
我的好朋友世界棋王(又稱紅面棋王)周俊勳就跟我說,很多職業棋士之所以能力無法突破,最大的問題就是在「舒適圈」中習慣了贏棋的方法。贏棋在結果上看起來是好的,但若棋贏了,卻沒在每一次贏的過程中,深度探索更好的下棋策略,只要一遇上棋力更強的對手,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這也是書中一再提到,很多人都以為「刻意練習」就是讓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高手,只要靠著「一萬小時」的勤奮練習就可達成。而實際上是輕忽了學習過程中,是否能持續在困難點上突破、進步。當我們習慣「做對」一件事時,很可能就是我們不再精進、緩慢進步的開始。因為,我們大腦自動地不再思考如何做出重大突破或做出不一樣的作為。當掌握的「套路」(方法)愈少時,面對熟習的問題或許能迎刃而解,但只要遇上稍微複雜的難題時,可能就會出現舊有套路不適用,需要新套路、不同套路才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的窘境。
你也許會問,若學習遇到瓶頸,卻無法發現學習盲點、誤區,導致學習效果不佳,該如何是好?書中就提到「一對一的學徒制」比「團體大班制」教學,可能更有效地導正你的學習盲點。
事實上,這也就是為什麼職業選手再厲害,都要找一名好教練來指導他,好指出關鍵錯誤所在。由此可知,學習一件事或技能,練習的時數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找到你真正問題所在,提出更好的方法去加以練習,不斷優化實踐,才是刻意練習的關鍵。
好好閱讀這本書,你將會找到學習上突破的頂尖思維。過去你以為自己知道,事實卻是你的理解並不一定正確的。原因很可能出在你學習的工具、套路實在太少,導致問題長久被遮蔽,而你已早已不自覺。本書可以為你對症下藥,找出有效藥方。
又或者是你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但卻老是在走彎路,學得不夠精準,也花了很多金錢、時間、精力,最終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本書也提出了許多科學實證的具體作法,給你做了很好的指引。
當然,我更覺得書上很多知識、方法、認知,你或許略知一二,只是本書為你做了一套系統梳理,但卻有助你把複雜、繁瑣的思緒,清晰的得到一個明確有力的解答。最後,我更希望每一位職場人可以透過本書,可以破除僵化的思考框架,學會成為一位更全面的通才專家。高手學習的技術,能將你所學所得轉化為個人寶貴的資產,創造更大的價值!
推薦文
高手思維讓人游刃有餘,再與高手比肩學習
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萬維鋼是一位勤勞思考者,也是一位敏銳觀察家。在這個招牌掉下來會輕易砸到博士和作家的年代,我必須這樣介紹他出場。
有幸受邀幫萬先生的大作《高手學習》寫推薦序,他的專欄定位是追蹤新思想:「要新,要硬,要(讓讀者)得到。」如此清楚昭告天下。
定居美國的他,凝視中國,俯瞰世界,下筆冷峻,發人深省。他評論中國,但非貴美賤中。他寫道:「中國傳統的文理分科制度早就過時了,而我們對自由技藝的認識還停留在『通識教育』這種兒童思維上。」
中國如此,臺灣又何如?
再來,這本書對於「自由技藝」的論述,堪稱賣點之一。譬如他提及:「那自由技藝培養的是什麼人呢?培養的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的人,我看也可以說是『拒絕被統治』的人。」他在前作《高手思維》一書,談做事得體融通,談人的腦袋該怎麼用,以及筆記軟體Evernote可以怎麼助攻。而《高手學習》談得既深且廣,對上述主題內容,也做了精彩補充。
萬先生揭櫫《高手學習》不是心靈雞湯,也不是在教人考高分。《高手學習》是一本學習之書。關於學習的諸多論點,萬先生筆下多有科學證據支持,他拆解了第一流高手抵達彼岸的心法與技法,也重新詮釋了不少我們想當然耳的觀念。一般人總以為略知一二就能自恃通才,沒想到萬先生說「能綜合運用各個門派武功心法的人」才能稱為通才。
通才的「通」,在萬先生筆下,並非市井俗語「樣樣通,樣樣鬆」的「通」,而是融會貫通的「通」。如果你讀過萬先生前作,我想你知道他還很重視通情達理的「通」。
而關於「一萬小時」的迷思,很多人輕率地以為自己理解了一萬小時理論,以為隨便挑個項目,蹲一萬小時就能變成一個咖。這樣的認知和事實有不小落差。
有些領域,方法態度具備,老師也找對,或許不需要一萬小時也能騰飛;有些目標,方法態度具備,老師也找對,但一萬小時水還煮不沸。打個比方,如果目標是音樂家,而不只是音樂教室老師,你得更早出發。
針對一萬小時,萬先生提醒:「真正的關鍵根本就不是訓練時間的長短,而是訓練的方法。」馬修.施雅德(Matthew Syed)寫下《練習的力量》一書。撰文寫序時,我把該書濃縮成十二個字:「有教練,常常練,要意見,要改變。」而萬先生持論,也與這十二字的主張雷同。
萬先生還引用諾爾.提區(Noel Tichy)的模型來說明人們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由內而外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關於舒適圈理論,還有多種模型)。舒適區是指你早已熟練的各種技能,恐慌區是你暫時還不會的技能,學習區是當下最適合你學習的技能。
我有個好朋友YT,大學聯考國文、英文都考了近九十分,其他各科都超過九十,驚奇的是,這幾科還都同分。我聽她敘述她準備應考的戰略,很訝異她完全切中上述結構。
她不會耽溺在舒適區,如果耽溺在舒適區,整個晚上確實念了書,卻都是念早已熟悉或者是較有把握的科目,這樣成績可能差強人意。她精準分配戰力給各科,日日都在學習區前進,到大考前夕,對她來說,戰力已經累加極大範圍的舒適區,突圍到沒有什麼恐慌區,所以考出令人稱羨的佳績,戰果豐碩。
書中也舉例,普通運動員之所以普通,是因為他們「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就像英文很好,卻念了整晚英文,但數學積弱、物理不振的高中生。頂尖運動員之所以頂尖,是因為他們「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躍動作」,那段話是這麼說的:「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把重要的道理想明白,不偏聽,做事就更有要領,目標就更可近。勤讀萬維鋼,你我人生就有更多自我實現的篇章。
推薦文 條條大路都是通往高手之路
愛瑞克(TMBA共同創辦人、財經作家)
在過去幾年當中,「刻意練習」和「一萬小時定律」成為顯學,幫助了許多人更加努力投入於特定領域深耕發展,周遭幾位好友也是受惠者,並與我分享其好處,顯見影響力之大。然而,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性格、天賦差異極大,也並非每一個人的成功都取決於相同的學習成長模式,事實上,這個世界很大,大到很難用一個制式化的公式來給每一個人套用,學習也是。
二○○一年我在臺大與幾位好友共同創立TMBA這個跨系所的社團之後,隨著政大、清大、交大等其他縣市的學生陸續加入之後,TMBA成了跨校的大型組織,近年來每年加入的新生多達三百位,我在其中深刻體會到彼此間的差異極大,即便是尚未踏入職場的莘莘學子,都很難套用相同的學習模式而獲得最佳的結果,何況是已經在職場奮鬥多年的社會人士。
很高興見到萬維鋼老師透過此書,更加深入探討「刻意練習」和「一萬小時定律」,融合出獨到具體的建議,而其闡述方式易懂易執行,幫助人們有效擺脫「低等勤奮」的無效努力。此外,此書更採取宏觀視角來探討學習與應用的方法,將學習相關的運用範圍做到最完整而深刻的分析。市場上探討學習方法的著作愈來愈多,然而此書確實是我目前所見到,談得既深且廣,又實用的一本!
我無庸置疑作者所說:「內容經過了十萬名以上讀者的淬鍊。」相信讀者您也可以從這本著作中深刻體會這些知識精華經過反覆精雕細琢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以及相較於坊間同類型書籍,其明顯的差異性。
此書提到:「要解決複雜的問題,『刻意練習』一招可能派不上用場。」我認為在讀過《刻意練習》、《恆毅力》、《異數》這幾本知名著作之後,再將《高手學習》納入延伸閱讀有其必要性,此書不僅談學習本身,又延伸至創意、寫作、文化自覺等更寬廣的面向。
書中有一句:「每一條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一開始我無法理解與認同,畢竟這個世界上能堪稱為「路」的,還有哪幾條沒被人走過呢?然而看完此書,我懂了,也深刻認同。只要我們將「每一條路」定義為每一個人一生的生涯軌跡,串起他所走過的點點滴滴,確實有史以來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路是完全一樣的。數位政委唐鳳說過一句名言:「與眾不同是常態,與眾相同是錯覺。」當我們試著以數字統計或歸納法總結出幾個「常態」或「模型」的時候,我們都容易陷入「平均值」的迷思,而忽略了每一個人擁有截然不同的天賦與使命這個特質。
已故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Jobs)曾說:「人生苦短,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不要被教條困住,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裡。不要讓他人意見的雜音壓過自己的心聲。」天才和瘋子有時候只是一線之隔,我們都應該以更寬廣的包容性來看待學習這一件事情,不要受限於制式刻板的模式當中。
誠摯推薦此書,幫助自己和下一代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天賦自由!
推薦文 大腦的武功祕笈,要向高手來學習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提到武俠高手,我想你一定會想起金庸,這也是我年少輕狂時能夠讓我廢寢忘食的讀物,透過閱讀總是神遊在武林的想像世界,總想著打通任督二脈,晉升武林高手之林。所以,學生時期我真的花很多時間鑽研如何成為武林高手,還特別去學了跆拳道以及參加國術社,而後才知道──要習得正確武功,需要有套路。
長大後回到現實,認清征服世界不需要舞刀弄劍,需要用的是大腦,而腦袋裡的武功也是有祕笈!
向你推薦這本書《高手學習》,作者是中國非常知名的萬維鋼老師,現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他被許多中國出版業者列為首席國際書探,擅長整理非常複雜的學問,將內容轉化成普羅大眾能懂的觀點與流程。
這次他又挑戰了一個非常不容易的任務,使用腦袋的武功祕笈,他寫出來了!他在序言甚至提到,恨不得在學生時期就能有這本書,就不會繞太多彎路,可以更快達到他理想的目標與成就。
這本祕笈裡,到底透露了什麼大腦功夫呢?我幫大家簡單提煉出來,讓大家知道這本書的厲害,分別是:學精第一、學廣第二、創造第三、策略第四、兵器第五、無為第六。光看這六步驟就能知道,大腦的學問真的是一門技術,不是自己能夠忽然參透,或即使參透也只能窺知一二,而萬維鋼老師卻將其統整出來了。
這個流程也有他的學問,例如學精第一,萬維鋼老師提到成為大師的關鍵是「刻意練習」的一萬小時理論。他在第一章先講明,做學問本身不輕鬆,需要投入時間的代價,用正確的方式打好基礎,這部分有兩個關鍵,找一個厲害的老師,或是找一本厲害的書。
學廣第二,提到了學習的自由度,不要把自己侷限在單一學科或是單一領域知識,需要學習跨界思考的能。,如同《周禮》的古六藝(禮教、音樂、射箭、騎馬車、書法、數學),這是古代要成為一個管理者所需要學習的各種技能。而《華爾街日報》針對美國各大企業的人才需求調查,提到擁有批判性思維、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甚至比本科專業都還重要,因為以上三點需要跨界的經驗累積與不斷試錯。
創造第三,提到思考的靈活度鍛鍊,方法就是善用大腦的兩個機制,分別是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這部分在許多大腦科學的書中都被證實,包括《快思慢想》、《大腦喜歡這樣學》等書都有提到。
策略第四,提到自學的好處與自學的重要。在過去的課堂教育,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四十五分鐘,本身是不合理的,甚至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負面排斥的反效果,但如果你懂得自學,就會知道如何活用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適合自己的進度。
兵器第五,這裡指的是寫作、筆記、心智圖、雲端筆記等應用。告訴你如何使用這些工具,而更大的目的是無劍勝有劍,當你記下來後,就可以好好忘記,解放大腦是筆記的目的。
無為第六,則是理解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活用,透過潛移默化,行動實踐的過程,將知識內化並融會貫通的方法。
如果你渴望開啟大腦的潛能,與其胡亂練功,繞更多遠路,不如讀讀這本《高手學習》操作大腦學習的技術。做學問不輕鬆,但是只要是正確的開始,離成功就不會太遠了!
推薦文 學習更好的學習
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記得博士班最後一門課的期末考完時,我還有點感嘆地想:這輩子再也不用準備考試了。但考試會停止,學習則是一輩子的事情。
以我自己來說,唸電機博士班到二十八歲。之後因為對數學科普傳播、寫作有興趣、開始學習寫作;寫了幾年,有單位邀請演講,我開始學習演說;到大學任教,開始學習教學;網路社群發達,開始學習經營粉絲頁;前陣子疫情,又開始學習錄製教學或科普影片。學術研究上更是得不斷閱讀最新的期刊,參加研討會,才能有新的研究成果。每次學習當下都很累人,但是後想想都很有趣。
這是個不斷往前走的知識時代,一招吃十年或許依然存在,但能吃得顯然比起過去要少很多,也因此,「如何學習」成了顯學。畢竟人們的時間有限,有家庭子女後,個人時間更是大幅被壓縮,無法增加學習時間,只有想辦法提升學習效率。這可以是一些口耳相傳的技巧,但也可以是科學。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舉辦許多數學科普的推廣活動,強調要讓孩子有興趣,才能學得好。這不只是「感覺上好像是這樣」,而是(書中也有提到)真的有研究發現,長期追蹤學生的成績後,得知真正決定一個孩子進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學習方法與內在動力,後者就是興趣。因為興趣才是真的能讓一個孩子願意(且主動積極)投入大量時間學習的關鍵。
這幾年市面上有許多相關的書籍,有從實務經驗累積而來,也有從嚴謹的學術殿堂中建構而生。不同的論點與實驗結果百花爭鳴,彼此呼應或排擠。而這本由萬維鋼老師所寫的《高手學習》,你可以想成像期刊論文裡的survey或tutorial,總整性的梳理了這些年來關於學習科學的文獻。作者旁徵博引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書籍如《異數》、英國經濟學家哈福特(Tim Harford)的《亂,但是更好》,這些經典的內容被作者依照六大主題,「學精」、「學廣」、「創造」、「策略」、「兵器」(工具)、「無為」(比較接近「得道」的一個階段),重新拆解組裝、分門別類。
先不提這些主題的命名讓人想起古書篇章的趣味,或許是因為中文書寫與翻譯書本質上的差異,也或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清晰,畢竟萬維鋼老師擅長的就是說書,將知識轉譯成人們好吸收的樣貌,書中許多就算是已知的觀念,在作者的重新論述下,讀起來更加有感,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悟。我們團隊「數感實驗室」一直在舉辦給中學生的「學習方法」講座,也將參考此書設計出更多有趣、有意義的課程活動。
我們需要學習,不僅僅是因為保持競爭力,同時也是為了享受學習帶來的自我成長的喜悅。
數學中的「對數」概念被發明,大幅提升天文學家的計算效率時,大數學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曾說,這相當於讓天文學家的壽命延長了一倍。找到對的學習方法就是這個道理,它幫助我們能更有效率地學好一件事,更容易地蛻變成自己想要的那種人。
推薦文 人要活得好,就要成為學習高手!
許景泰(大大學院創辦人)
當大家都不斷提及,未來十年內,AI人工智慧將會取代半數人類可以做的工作時,也就是在提醒你,當前你最重要最急迫的,就是要擁有一套高效學習的技術。因為唯有懂得如何做到高手學習,你才能快速因應外在的變化;唯有掌握學習的多元視角,深度學習、跨界連結,才不會遭到淘汰。想要活下來,活得好,又活得久,本書絕對是向高手學習的實戰指南。
事實上,人跟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往往出在對一件事有著不同的「認知」差距。而「認知」的高低不同,直接反應了一個人在學習...
作者序
引言 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書
這不是一本勸人努力學習的書,更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在學校取得好成績的書。這本書說的是真正的、為了增長智慧和本領的那種學習,而我認為大多數人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不得法。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書——不是一般的老師們摸索的那些民間方法,而是經過最新科學研究驗證的、能達到最高效率的方法。
過去幾十年來,科學家們透過實驗研究和對學習高手的觀察,結合心理學特別是腦科學的進步,可以說是發現了學習的祕密。怎樣快速掌握一項標準化的技能?如何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創造性思維到底是什麼?像這樣的問題都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結論。而這些有關學習方法的研究結果都還比較新,有的研究還在進行之中,尚未普及,所以這本書有很多關於學習的新知,是我研究、整理了大量的科學文獻,結合自身的經驗體會,把這些方法總結為六個部分。
對於常規性的學習,比如要掌握一項簡單技能或者在某個標準化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刻意練習」這個方法就足夠了,它能讓你學到精通的地步,這是本書第一部分的主題。我大概是第一個把「刻意練習」這個概念介紹給中國讀者的人,甚至本書的第一篇文章你很可能已經讀過。但是這幾年來我看到人們對刻意練習有很多誤解,希望這一次能徹底講明白。
並非所有本領都適合刻意練習。我們的第二部分說的是那種能解決複雜問題、能治國安邦的大本領,它需要的不是你對某個技能掌握得特別精,而是要廣泛涉獵多個領域。精和廣是一對矛盾,你需要科學面對。
第三部分講創造性。創造性也是可以學的。你需要了解什麼是「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你需要學會連結遙遠的想法,你需要選擇和他人、市場的合適距離,你需要時不時主動放鬆大腦。
學習方法是一方面,學習策略則是另一個問題,這也是第四部分的主題。要自學還是跟著老師學?要追求眼前的考試成績還是長遠的能力?選擇什麼樣的技能?學校到底是個幹什麼的地方?我們絕不和稀泥,你會做出明確的選擇。
第五部分講講學習和做研究的工具,特別是我喜歡的幾個工具。你會發現「心智圖」是個非常有用的武器,但是一般人根本沒有發揮它的威力。我想告訴你高手是怎麼做事的。
不管你學的是什麼領域,最高境界都是「無為」。這是一種令人神往的、隨心所欲而又無所不能的狀態,是一種神祕的體驗。我們在第六部分探索這個只可意會的境界。
我只恨自己上學的時候沒有這樣一本書,但是現在知道也不晚。科學化的學習方法不相信什麼「寓教於樂」,學習這件事永遠都需要你的刻苦付出。但願本書中這些方法能讓你不走彎路,以最快的速度達到高水準。
這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很多事情就算你特別努力且使用了正確的方法,也未必能成功,但「學習」不是這樣。學習是一件讓人充滿掌控感的事:你可以做到日日精進,你會感到快樂。
引言 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書
這不是一本勸人努力學習的書,更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在學校取得好成績的書。這本書說的是真正的、為了增長智慧和本領的那種學習,而我認為大多數人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不得法。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書——不是一般的老師們摸索的那些民間方法,而是經過最新科學研究驗證的、能達到最高效率的方法。
過去幾十年來,科學家們透過實驗研究和對學習高手的觀察,結合心理學特別是腦科學的進步,可以說是發現了學習的祕密。怎樣快速掌握一項標準化的技能?如何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創造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目錄
引言 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書
學精第一
刻意練習
最高學習效率
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一種風格
提高學習成績的最簡單心法
忘記,是為了更好地記住
反脆弱式學習養生法
學廣第二
自由技藝
屠龍術的日常應用
從「刻意練習」到「功夫在詩外」
深度對廣度
創造第三
到底什麼是發散思維?
如何「不」集中注意力?
創造的鷹架
祕密項目
創作者的悖論
修煉你的文化自覺
策略第四
「自學」的學問
學習的快功和慢功
有關學校教育的大實話
每條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兩種技能增長曲線
兵器第五
談談寫作和研究
好思想都在哪裡?
怎麼使用心智圖?
我怎樣管理資訊?
強力研讀筆記法
無為第六
莊子「無為」的一種科學解釋
主動操作大腦
天才和瘋子的一線之隔
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
引言 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書
學精第一
刻意練習
最高學習效率
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一種風格
提高學習成績的最簡單心法
忘記,是為了更好地記住
反脆弱式學習養生法
學廣第二
自由技藝
屠龍術的日常應用
從「刻意練習」到「功夫在詩外」
深度對廣度
創造第三
到底什麼是發散思維?
如何「不」集中注意力?
創造的鷹架
祕密項目
創作者的悖論
修煉你的文化自覺
策略第四
「自學」的學問
學習的快功和慢功
有關學校教育的大實話
每條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兩種技能增長曲線
兵器第五
談談寫作和研究...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