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從來就不是生命的消失,
而是轉換與重生。
★談論「生死議題」的必讀之作★出生和死亡都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事,
但在生與死之間的日子要怎麼過,是可以掌握的。
思索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真正活出身而為人的價值與尊嚴;
肉體何時結束,都不再有遺憾。
陳南州牧師自述不是一個經常思索「人為什麼活著」、「如何面對死亡」等問題的人,然而,他的生命經歷以及數十年教學與牧會過程中所面對的各樣生命和死亡,卻一再向他提出這類問題,使他不得不探討與回應。
這本書是他作為一位在大學開設「生死學」課程的牧師,對生死的體認和信仰反思,以大量生活中的案例帶領讀者探討每個人在世之日都會面臨的問題、疑惑與解決之道,並帶出聖經的看法與信仰的關懷,兼具學術性及實用性。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探討生與死,內容包括忌諱死亡話題的社會文化、人對於死亡的畏懼、生與死的關連,以及探討聖經中的生與死。第二部接著探討人生在世一定會遭遇的經驗,諸如病痛、失落、苦難、老化、善終等議題,以及我們該如何正向面對。第三部則分別探討三個跟生死學相關的倫理議題──自殺、死刑、生命改造工程。
這些人生與社會的重大課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面對與省思。透過這本書,一同領受神在我們人生中所給予的恩典與啟發,並且珍惜、善用生命,如同陳牧師所說的:「若是有人因為閱讀這本書,在世之日好好地活,使自己活得好些,那我會欣喜又得安慰。」
【本書特色】
★適用於大學生死教育、教會團契、讀書會的最佳書籍
★有系統地探討每個人都會面臨的生老病死議題
★沒有艱澀的理論和教條,以生活中的實例啟發思考
★每章都有信仰的反省,帶出聖經的看法與關懷
★不分宗教信仰,每一位讀者都可以閱讀的一本書
【省思推薦】
周恬弘/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副院長
陳錦生/前長榮大學校長
陳明麗/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特約院牧
黃勝雄/前門諾醫院院長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作者簡介:
陳南州
1944年生,台灣彰化人。
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農學士、農學碩士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
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
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博士
經歷
台南神學院教授、教務長、牧育長
玉山神學院教授、教務長、副院長
東華大學、慈濟大學兼任教師(生命倫理學、生死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阿美中會鳳信教會牧師
聖經現代台語譯本翻譯審議小組組員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陳牧師用淺顯易懂、但開放多元的角度,帶領讀者探討死亡、病痛、苦難、失落、老化、自殺、死刑、生殖科技等主題,並帶出聖經、神學、信仰的關懷。
──周恬弘,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副院長
本書雖然從基督教的觀點來寫,但是對象並不限基督徒,以有系統、生動易讀的手法,將每一個人在世之日所會面臨到的問題、疑點和解決之道寫成本書。
──陳錦生,前長榮大學校長
這是一本適用於大學生死教育的最佳書籍,更是讓廣大讀者對全人生命的啟示。為此,我鄭重推薦此書給讀者,使我們彼此珍惜、感動領會作者的智慧。
──陳明麗,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特約院牧
如果你對「生與死」這門「大學」想多一份了解,我誠懇地介紹你去讀這本書;陳牧師從他自己的生命經歷中,看東方和西方社會文化都一樣畏懼死亡的事實和故事,再進一步談到聖經中的生死觀。
──黃勝雄,前門諾醫院院長
看他這本書,必定會幫助我們作很好的生命功課,且是教會團契、社團讀書會等,都值得買來閱讀、討論的好書,值得所有傳道者參考。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名人推薦:陳牧師用淺顯易懂、但開放多元的角度,帶領讀者探討死亡、病痛、苦難、失落、老化、自殺、死刑、生殖科技等主題,並帶出聖經、神學、信仰的關懷。
──周恬弘,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副院長
本書雖然從基督教的觀點來寫,但是對象並不限基督徒,以有系統、生動易讀的手法,將每一個人在世之日所會面臨到的問題、疑點和解決之道寫成本書。
──陳錦生,前長榮大學校長
這是一本適用於大學生死教育的最佳書籍,更是讓廣大讀者對全人生命的啟示。為此,我鄭重推薦此書給讀者,使我們彼此珍惜、感動領會作者的智慧。
──陳明麗,...
章節試閱
自序
生死,是我們的日常
這本書是我作為一個基督徒,對生命與死亡的一些理解和省思。本書的內容,用坊間的書類來說,涵蓋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議題,也有與倫理相關的生死議題。
或許有些人認為,寫這樣一本書的人,應該是經常思索諸如「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何面對死亡」這類問題的人。坦白說,我不是這樣的人。不過, 我的生命經歷和基督信仰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不得不探討、思索、回應。
我的看法,包含了我在工作中所面對的各樣生命和死亡、我個人的信仰和生命體認, 也來自我探索時的閱讀和省思,因此,這本生死學是我自己人生的體認和神學的省思。我會想寫這本書,也著手把這本書完成,只是想跟人分享我作為基督徒對生與死的體認和信仰反省──生死的神學。若是有人因為閱讀這本書,在世之日好好地活,使自己活得好些,那我會欣喜又得安慰。
生命,是我們的日常,死亡也是。我們對生命各有很多不同的體驗和看法。對我而言,有件事相當震撼,那就是我目睹我母親生下我的小弟。那時爸爸不在家,哥哥姊姊去上學;我聽到媽媽叫我,我進去房間,被我看到的景象嚇呆了。母親似乎是跪著,表情痛苦,我小弟渾身是血,躺在榻榻米上,臍帶還連在身上。媽媽勉強出聲,叫我趕快去找人來幫忙。如今,我已經忘了後來的情形,那時的畫面卻歷歷在目,從未消失。
我記憶中第一次「知道死亡」是在我很小的時候,我跟爸爸、媽媽回彰化線西老家,他們告訴我「阿公過世」。在那之前,我對阿公毫無印象。那天,我記得我看到的阿公是躺在大廳,有人在幫他修面(整理遺容)。有關阿公的喪葬事宜,我現在也完全沒印象。坦白說,可能因為當時年紀太小,阿公死了,我沒什麼感覺。
小時候有關死亡的記憶,還有下列幾件事。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我雖然已經無法確定,但它們給我的印象至今依舊深刻。
第一件是關於我弟弟面臨死亡。我那時應該是小學一年級或二年級,有一個夜晚,我在睡夢中被吵醒。榻榻米鋪成的床有人走動的響聲,好像是因為我大弟病得很嚴重,醫生半夜被請到我們位於偏鄉海邊的家中看診。我聽到醫生大聲痛斥我父親:「一個讀書人竟然讓孩子病到這種程度才叫醫生……」後來,我聽說醫生認為我大弟已經沒盼望了,爸爸還為此請了乩童求神明醫治。這個事件,讓我感受到死亡的腳步帶給家人不安與焦慮,甚至是恐懼。
第二件事,是駐紮在住家隔鄰的軍隊有士兵自殺。我的住家是緊鄰一個政府機構的員
工宿舍,隔鄰有些當年從中國撤退來台灣的軍人駐紮。那是一九四○與五○年代之交,士兵們平日要為準備「反攻大陸,消滅共匪」接受操練,有些士兵年紀很輕(看似十四、十五歲),不知是受不了苦,還是想家,竟然有人舉槍自盡(我大學畢業服兵役時才知道, 當年有些士兵並不是志願從軍,而是被路過村莊的國民黨軍隊以帶路為由強行抓來,他們想家是必然的)。
不過,自殺的也不只是年輕的士兵,還有一位軍官自殺未遂。他的手槍子彈還飛到我們住的木造宿舍的牆壁。我得知這兩起自殺事件,不是被告知,而是從大人之間的片段言談拼湊起來的。如今想起這些事件,我感受到的是,大人們對未能預期之死亡的不安、恐懼,與緘默。
長大、工作之後,對生死的體認就更多了。親人、朋友的罹病和死亡,不能說是「日常」,卻也是過幾年就會碰到一兩次的事。譬如說,媽媽忽然間跟你說「你舅舅過世了」, 同學會通知你「某某走了」,神學院師生禮拜後院長在報告時說「某某校友生病過世,請為遺族代禱」等。在教會牧會時,部落中不同年齡之信徒、不同原因的死亡,給我更多的衝擊和省思。所以,我對於生命與死亡的省思,主要是源自於個人生命的經歷。因此,這本書是生命體認和見解的分享。
本書的第一部,首先探討生與死這個主題,內容包括忌諱死亡話題的社會與文化, 人們對於死亡的畏懼,還有生與死的關連,更探討聖經中的生與死。第二部接著探討人在生與死之間的在世之日,大概都會遭遇的經驗,諸如病痛、失落與悲傷、苦難、老化、臨終等主題,也提出在世之日的生活之道。第三部則分別探討三個跟生死相關的倫理議題—自殺、死刑、生命工程。敘述時若有特別參考或引用他人著作,我也加入註腳,除了表示負責,並肯定與尊重原著,也讓讀者做進一步探討時可以參考。
本書中所引述的聖經經文,若沒有特殊註記,主要是引自《現代中文譯本2019》,即採用講求「意義相符、效果相等」之「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則翻譯的版本;部分引述《和合本2010》。在此一併向台灣聖經公會和香港聖經公會致謝。
我要特別謝謝淑嬪,我的太太。我有時會在兩人的交談中提到我在東華大學兼課,開生死學和生命倫理學的一些事情,也不只一次提到我想把生死學的講義改寫成書,可是我就是沒寫。淑嬪一直鼓勵我、支持我。今年初,我提到我在某次演講中引用年輕人喜歡說的「不該就醬」的對聯:「人生沒有夢想,那很不像樣;夢想沒去實現,那還不一樣。」淑嬪隨口重複我的話說:「夢想沒去實現,那還不一樣。」
「就醬」,隔天早上我開始動筆寫這本書。其實,之前遲遲沒有動筆,原因跟年齡有關。我有點擔心人們會說:「不到七十歲的人,配說什麼有關生死的見解?」然而,年歲大,不一定就對人生有更多的體認;年紀不等於經驗。現在,我超過七十歲了,所以也就大膽些了。如今完稿,要謝謝淑嬪的鼓勵,也謝謝她把本書初稿從頭到尾看過,給了我一些建議。
讓我再說一次,若是有人因為閱讀這本書而好好地活,使自己活得好些,那我會欣喜又得安慰。
二○二一年五月於花蓮吉安鄉居
自序
生死,是我們的日常
這本書是我作為一個基督徒,對生命與死亡的一些理解和省思。本書的內容,用坊間的書類來說,涵蓋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議題,也有與倫理相關的生死議題。
或許有些人認為,寫這樣一本書的人,應該是經常思索諸如「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何面對死亡」這類問題的人。坦白說,我不是這樣的人。不過, 我的生命經歷和基督信仰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不得不探討、思索、回應。
我的看法,包含了我在工作中所面對的各樣生命和死亡、我個人的信仰和生命體認, 也來自我探索時的閱讀和省思...
目錄
專文推薦 用開放、謙卑的態度理解與經營在世之日/周恬弘
專文推薦 唱出自己的生命之歌/陳錦生
專文推薦 對生命的新展望/陳明麗
專文推薦 關於生與死的這門課/黃勝雄
專文推薦 談論「生命與死亡」最精闢的一本好書/盧俊義
自序 生死,是我們的日常
第一部 生與死
第一章 忌諱死亡話題的社會與文化
第二章 對於死亡的畏懼
第三章 生與死的關連
第四章 聖經中的生與死
第二部 在世之日
第五章 跨越病痛
第六章 走出失落
第七章 戰勝苦難
第八章 安然年老
第九章 臨終,善終
第十章 信望愛的生活
第三部 生死議題
第十一章 關於自殺
第十二章 關於死刑
第十三章 生命改造工程──從人類基因研究談起
跋
專文推薦 用開放、謙卑的態度理解與經營在世之日/周恬弘
專文推薦 唱出自己的生命之歌/陳錦生
專文推薦 對生命的新展望/陳明麗
專文推薦 關於生與死的這門課/黃勝雄
專文推薦 談論「生命與死亡」最精闢的一本好書/盧俊義
自序 生死,是我們的日常
第一部 生與死
第一章 忌諱死亡話題的社會與文化
第二章 對於死亡的畏懼
第三章 生與死的關連
第四章 聖經中的生與死
第二部 在世之日
第五章 跨越病痛
第六章 走出失落
第七章 戰勝苦難
第八章 安然年老
第九章 臨終,善終...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