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牢,打開傷痛送給你的禮物,活出強大有選擇的自己!
★享譽國際的心理治療師、全球暢銷書《抉擇》作者全新力作!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心理作家/海苔熊、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小國也可以偉大》作者/楊佳恬——專文推薦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戴斯蒙、臉書營運長/雪柔、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榮譽教授/菲利普‧金巴多等國際知名人士、《養氣》《養心》作者/高堯楷醫師、律師作家/許峰源、小說家/陳雪、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許瑞云、作家/彭樹君、閱讀人/鄭俊德——感動推薦
★Amazon讀者好評連連——
․書中每一章都教你如何治好過去的創傷,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挺身前進。作者後來還在四十歲成為精神科醫生,她以九十二歲高齡分享的智慧真的是「禮物」!
․我認為教科書當中也應該要有像這樣的書,以賦予年輕人迎接人生挑戰的力量。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每一個人。
․前作多是關於作者個人的經驗,這本續作則是她的學以致用之作,淺顯易讀但內容深刻,而且發人深省。
【內容簡介】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原生家庭、因為自身經歷,
被關在自己創造的「心牢」中,悲傷、失落、絕望、恐懼……
但這些磨難中卻隱藏著珍貴的禮物,使我們在傷痛中更珍惜當下!
享譽國際的心理治療師伊蒂特.伊娃.伊格有著不平凡的過去:在二戰時,她曾被抓進納粹集中營,挨餓受凍、遭到士兵的毒打與羞辱,目睹過難以言喻的慘劇,但她卻活了下來。
她在本書中分享她的故事,指引我們挖掘深埋在傷痛、挫折中的禮物,也替我們上了十二堂發人深省的課。
她說:「你我的人生可能截然不同,但許多人都受困於自己的心牢。」這些心牢包括:原生家庭給予的創傷、因為過去而選擇逃避、受制於他人期望中、無法告人的祕密、失去至親的痛苦、不斷陷入衝突局面、怨恨帶給你傷痛的人、因病而產生絕望的念頭、內心的憤怒等等。
儘管我們可能無法消除痛苦、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始終擁有選擇的能力:或是苦守心牢,或是給予生命新的風貌。
本書是一本實用的指南,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心牢,並找到走出心牢、獲得自由的工具。當我們選擇走出心牢時,我們不只掙脫了束縛,更擁有了行使個人意志的自由,可以拯救自己的人生。
重要的不是我們的際遇,而是我們拿自己的際遇怎麼辦!不斷成為真正的你,就是開啟自由的終極之鑰!
作者簡介:
伊蒂特.伊娃.伊格(Edith Eva Eger)
原籍匈牙利,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和大屠殺倖存者,輔導過退伍軍人、軍方人員和身心受創的受害者。
一九四四年,還是個少女的她經歷了人類史上最殘暴的惡行。在納粹占領的東歐,她和家人因為猶太人的身分,被送往慘無人道的奧斯威辛死亡集中營。她的雙親命喪毒氣室,但伊蒂特的勇氣支撐她和姊姊活了下來。
一九六九年,她從艾爾帕索的德克薩斯大學拿到心理學學位,並在加州拉霍亞開設診所,同時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擔任教職。
常受邀至全美各地及國外演講,曾出現在諸多電視節目中,包括CNN有線電視新聞網和歐普拉脫口秀。
著有《抉擇:放下,擁抱生命無限可能》。
譯者簡介:
祁怡瑋
專職英中譯者,譯有《情緒自癒:七種常遇心理傷害與急救對策》等數十冊。
個人網誌:ewaychyi.medium.com
作者序
推薦序 選擇的力量是自由的基礎
洪仲清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尼采
青少年的時候,就有幸翻閱家裡的《活出意義來》這本書。但大概人生經驗貧乏,沒辦法體會文字背後的深意,也許懵懵懂懂,就擱在書架上疏於細究。
直到上了心理治療的課程,才一次、兩次、三次……漸漸若有似無地懂了什麼。因為「意義」儘管是一般生活中常見的語詞,但應用在對當事人的心靈治癒,並不是那麼好理解。
從大學到研究所,在不同老師的詮釋下,反覆剖析「意義」這兩個字。坦白說,儘管考試的時候能應答得分,卻感覺相當心虛。直到把《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的生平故事讀進心裡,才算有了些許踏實感。
弗蘭克博士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青少年時期就對精神分析相當有興趣。之後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結合精神醫學與哲學,探討意義與價值的議題,這成了他終身研究的重點。
在二戰期間,他被納粹關押在集中營,輾轉在不同集中營度過了三年的時間。戰爭結束之後他才知道,父母跟新婚妻子都在集中營裡過世。
他是先發展了自己的理論思想,然後才遭遇這樣的苦難。他在三年間活出了自己的理論:儘管身體受到限制,但沒有人能剝奪另一個人選擇面對苦難的態度的權力!
「意義治療」是弗蘭克博士所創的治療架構與方法,幫助當事人看見自己擁有的自由意志,也就是任何時候人都有選擇,藉此領悟生命的意義,並且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自己的價值觀。所以儘管痛苦與無常難以避免,但我們終究可以選擇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譬如說,當面對身體的病痛時,我們可以接納這是身而為人很自然的一種體驗。在研究上也顯示,當我們對病痛少些焦慮與抗拒,實際上的疼痛感也會相應減少。這是「身苦而心不苦」的一種展現。
因為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也同時對自己的生命負起無人能取代的責任。常見到有人自限於「受害者心態」,可能一輩子反覆傾訴對特定人的抱怨與責備,從當事人一天的樣子幾乎就可以描繪他的一生。可是,不管再怎麼責備,他們還是要為自己的身心靈狀態負責,儘管他們可能宣稱自己沒有選擇,但「選擇不作為」也是一種選擇。
「自由的基礎在於選擇。雖然吃苦受罪是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共同經驗,我們總能選擇要如何因應,而我力圖凸顯並善用病患的選擇力,讓他們透過自己的選擇,積極改變人生。」伊蒂特博士同為集中營倖存者,在當時存在人本主義的浪潮下,也採取了相當接近意義治療的理論,幫助當事人認知到:人永遠都在進行選擇。換另外一種方式說,我們在人生中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在決定往後的人生。
她列舉了人生中十二種不同形式的「牢籠」,但透過意知到我們的自由與責任,可以發現每種牢籠裡面埋藏的「禮物」。這些禮物,套用意義治療的說法,便可以是不同的生命意義。「人都有選擇的能力。當外界沒有給予絲毫幫助或養分,我們就有可能在這時發現真正的自己是誰。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的際遇,而是我們拿自己的際遇怎麼辦。」我們目前的社會流行「做自己」的說法,但「自己」並非靜態,透過有知有覺的回應,我們進行了應對世界與他人的選擇,一步一步成為「真正的自己」。我們可以不斷超越對自我的認識,同時創造與體驗更豐富多彩的人生。
但伊蒂特博士跟弗蘭克博士在理論上不太相同的地方,是她採用了人本治療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觀點—─無條件的自我關懷。
「我在工作中力求給予病患無條件的愛,好引導他們去發現自由是當我們脫下面具,不再迎合他人賦予的角色與期望,開始無條件地愛自己。」一個人改變的開始,常源自於感受到被愛。這又牽涉到另一個相當流行的說法:「愛自己」。愛自己並非理所當然,因為社會文化可能給予種種制約—─一個人要「有用」才值得被愛。在傳統教養中,常常傳遞的價值觀是有條件的愛,像是孩子要乖要聽話才能被愛,所以孩子要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必須不能成為自己,才能得到父母認可。
「有時候,我們逃避的不是惡劣或痛苦的感受,而是良好的感受,我們把自己隔絕在熱情、愉悅、幸福之外。人在受到傷害時,心理上有一部分會去認同加害者,因此有時會對自己採取懲罰的姿態,加害於自己,不准自己感覺良好,剝奪與生俱來的快樂權。這就是為什麼我常說:『昨日的受害者很容易就會變成今日的加害者。』」傳統教養特別常使用處罰做為手段,由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在以往不管是在身心方面如何對孩子產生傷害,都不會用虐待來看待。回到現代,在學校霸凌同學的孩子,可以發現在家裡往往也遭到父母的霸凌,這也可以用身教的概念來理解。
當我們不懂得尊重孩子為獨立的個體,就很容易誤以為「控制是一種愛」,這便是有條件的愛。所以「為你好」,常常不是真的為了孩子,首先是為了滿足父母個人的期待與需要,甚至因此傷害了孩子—─遺棄、性侵、虐待……經常處在被懲罰的狀況下長大的孩子,就可能內化曾被耳提面命的自我挫敗信念,像是「你是白癡喔?」「你不是好孩子。」「沒出息的傢伙!」「你這樣沒有人會喜歡你啦!」……這些自我挫敗的信念,在一個人長大之後,可以帶著自我關懷為態度的好奇心,去辨識出來,並且重新選擇適合我們的信念,還給自己與生俱來的價值與自由。
「哀悼有助於我們面對過去,最終放下過去,也會清出一塊空間,使自己看見『現在』,選擇從這裡要走到哪裡。」看見過去的自己不被善待,為自己深深地哀悼,或許經過幾個月或幾年,慢慢釋放那些傷痛,才能好好認識長大後的自己。這個過程或許寂寞漫長,但可以藉由伊蒂特博士用生命完成的這本書,做為我們的嚮導。
相當推薦這本書,閱讀本書的過程,我也不斷感受到自己內在湧現如同拆開禮物般的興奮與感動。祝福您!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推薦序 看見自己,原來還有很多可能
海苔熊
不知道你有沒有跑過馬拉松?二十一公里或者是四十二公里,那種一開始跑了,就會開始後悔自己為什麼要報名的比賽。我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常常報名馬拉松比賽,一直到現在,那都是我生命裡印象深刻的一段回憶。
我記得有一次跑花蓮東海岸,那段路有上坡有下坡、有海風有烈日,我一邊跑,一邊覺得自己現在真是身處在地獄當中,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每分每秒都在抗議,正當我想放棄,乾脆停下腳步來,等收容車把我載走的時候,我看著眼前標示著公里數的告示牌,跟自己說:「我可以選擇去想『我還有三十五公里沒有跑』,或者去想『我已經跑了七公里』。哪一種想法對現在的我比較有幫助?」
結果我發現,想像自己已經跑了七公里,感覺比較有動力繼續跑下去。就這樣一直勉強跑到了最後,一路上不知道經歷過多少自我懷疑和想放棄的念頭,終於在三十八公里處停下來吃香蕉做補給的時候,我的雙腳已經開始發腫疼痛,再也沒有辦法往前跑任何一步了,這時候我又同樣問自己那個問題:「我可以選擇去想『我還有三公里沒有跑』,或者去想『我已經跑了三十八公里』。哪一種想法對現在的我比較有幫助?」我發現,如果我告訴自己只剩下三公里,或許有機會可以撐過最後這一點點路。於是,拖著沉重的步伐,我又勉強往前「走」了一點,到了終點,雙腳幾乎已經失去了知覺,但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成就感!
這次的經驗帶給我兩個很大的啟示:第一個,我發現不管多糟糕的情況,總是會過去的。而且,正因為我成功撐過這段經歷,往後再有更多我覺得根本無法完成的事情,我就會告訴自己:「那時候的馬拉松你都跑過了,還有什麼可以難倒你?」第二個,我發現不論是多麼糟糕的情況,我們都可以有所選擇,就像站在每一個寫有公里數的告示牌前,我可以選擇要看我已經跑過的公里數,還是我剩下的公里數一樣,重點並不在於我做了什麼選擇,而在於我做出的選擇,是否對我有所幫助?
.你的創傷,也是你的成長.
這本書的作者伊蒂特.伊娃經歷過比馬拉松更像地獄的事情,就是曾經住過納粹集中營,眼睜睜地看著父母親被送進毒氣室死亡。她花了好多年的時間,才願意面對自己的創傷、從困住自己的牢籠裡面走出來,但這個傷口本身,也給予她很強大的力量。每次當她的生命面臨困境時,她都會跟自己說:「當年我都挺過來了,現在還有什麼好怕的?」
當然,這並不代表你永遠都要跟她一樣堅強,而是恰好相反—當你可以允許自己悲傷、允許自己憤怒、允許自己痛苦的時候,接納並且承認這些感受在你身上發生,不要強迫自己當個大人,你才能夠走過悲傷,走過絕望,走進寬恕。
.就算面臨失望,你還是有所選擇.
伊蒂特.伊娃身為一位存在主義取向的意義治療師,特別關注生命當中的選擇和可能性,這個治療派別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想法是:「就算面臨失望,你還是有所選擇。」
許多時候當我們被生命給困住,會覺得自己好像進退維谷,做什麼都不對,甚至每一項選擇都蘊含著可能的失去。可是當你聚焦在自己「可能會失去什麼」的時候,你反而把自己的力量活「小」了—你可能待在一個讓你受傷的關係當中、你可能活在受害者的標籤裡面、你可能被過去的創傷給抓住、你可能持續憎恨一個讓你耿耿於懷的人、你可能逃避那些你不想面對的問題……因為你太害怕失去了,所以你的防衛機制選擇用各種方式,把自己困住,困在那些負面、貶低自己能量的語言和聲音當中,跟自己說:你沒有用、你沒辦法、你就是做不到。
那麼,要怎麼樣把自己的力量活「大」呢?還記得一開始馬拉松里程數的例子嗎?我認為,你的人生就是你關注的焦點,當你放大了人生當中的「什麼」,這個「什麼」就會變得鮮明,甚至大到會占據你的視線。慶幸的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關注的焦點,所以,在前面的例子當中,你可以把那些貶低自己能量的語言轉換成:我可以、我能夠、我允許自己、我想要。當你嘗試把這些語言,運用在每一天對自己說話的內在聲音上面,你會發現,雖然許多事情仍然沒有改變,但你似乎變得更自由了。
.接納黑暗,轉身面向陽光.
作者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穿插智慧而有力量的句子,結合認知行為治療、個人中心治療、意義治療等等取向的觀點(我自己覺得還有一些內觀治療/完形取向治療的影子),協助你從一個又一個悲傷、難受、困苦、無望的故事當中,看到那些傷口本身,接納傷口,並且迎向可能的曙光。
當然,走過傷口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就像伊蒂特.伊娃自己也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才在婚姻關係當中,看見自己的盲點,並且修復和伴侶的關係;同樣的,她也花了非常多年,重新面對那段她在集中營裡面的過往——儘管她已經是位著名的治療師,都要走這麼長的時間,何況是你我?因此我覺得,當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如果感覺到「你說的我都知道,但是我就是做不到」,那麼也非常正常,因為有些事情是需要時間練習的,或許,你還沒有準備好要面對這一切,那麼也不需要強迫自己。當你準備好了,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生命是一連串選擇的組合,你可以選擇面對,也可以選擇逃避;你可以選擇給自己自由,也可以選擇將自己繼續困在牢籠當中。每一次的選擇將會通往不同的路,而每一條路也會帶你走向不同的人生,如果過往曾經做出一些讓你窒息、難以呼吸的選擇,那麼,從今以後,你願不願意嘗試其他的選擇,給自己的生命一種不同的可能?
翻開這本書,你將會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練習、一個又一個的問句,看見自己,原來還有很多可能。
(本文作者為心理作家)
推薦序 內心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陳志恆
我遇過很多前來求助的人,對生活有諸多抱怨。像是對工作不滿、遇到難搞的上司、夫妻失和、孩子難教、經濟不景氣、有志難伸、原生家庭帶來傷害等,他們為此而感到困擾,甚至長期痛苦煎熬。
我總是會問:「面對當前的困境,你希望有什麼不同?」
對方常會這麼回答:「我希望先生不要脾氣這麼暴躁!」「我希望父母可以支持我的夢想!」「我希望老闆別再為難我!」「我想要說服同事聽我的!」
人人都想脫困,但都期待別人先改變。這看似有道理,因為問題出在別人身上,所以脫困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對方改變。於是,你會使出洪荒之力,試圖要對方改變,卻換來對方更大的抗拒。接著,你感到心灰意冷、無能為力,你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只能逢人就抱怨,至少,抱怨能討來關心。
沒錯,處在不友善的環境,或者遇人不淑,確實令人感到萬分痛苦,然而,改變外在處境,真的就是終極解決之道嗎?許多人有著令人羨慕的家世背景、工作、職位、身分、收入,卻也是煩惱重重,看什麼都不順眼。那麼,到底要擁有多少才會快樂呢?
所以,我總是會進一步問:「面對這樣的困境,你希望自己有什麼不同?」問這句話的意義就是希望將改變的焦點,放回自己身上。我想暗示對方:第一,面對看似難以撼動的處境,你仍是有選擇的;第二,人生快樂滿足與否的責任,在自己身上。如果總要別人先改變,才會感到滿意,那麼,你就是在把自己的情緒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要求別人幫你負責。當別人不改變時,就只剩下抱怨一途,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要別人來關注你。這個道理不難懂,但我們卻常常忘記,包括我自己在內。
在寫這篇文章時,臺灣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新冠病毒肆虐,疫情升溫,三級警戒持續中,我已經守在家中好幾個禮拜了。我是個自由工作者,以到處授課為主要收入來源,但疫情爆發後,瞬間所有的課程都被迫取消。一開始,我還滿淡定的,心想:難得空出一段時間可以好好休息或專心寫作,手上還有幾個待完成的書稿呢!
隨著三級警戒的時間不斷延長,我開始慌了!我發現,遙遙無期的行動限制,短期之內,收入肯定掛零,而且這樣的慘狀不知道還要延續多久。隨著內心不斷出現的不安與慌亂,我開始抱怨,就是有人防疫鬆懈,害得大家一起受苦。我也抱怨政府沒能力快刀斬亂麻。那陣子,我不是常愁眉苦臉,就是脾氣暴躁,大大影響到一樣居家辦公的太太。
太太問我:「你一直咒罵別人,要不要想一想目前的你可以做些什麼?」太太的這番話,有如當頭棒喝。我都忘了,那些常常對求助者的提醒,怎麼沒能用在自己身上呢?於是我靜下來思考:「我要的是什麼?此刻,我能做的是什麼?」
一旦靜下來面對自己時,心頭浮現了一個念頭:「安定。」對!我需要讓自己先安定下來,接受現狀,才有清明的頭腦去思考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那一刻起,我突然感受到內心是自由的。當內在自由時,外在如何變動,都無法困住我們了!
這本書就是要教導你,如何達到內心自由的境界。相對於內心自由,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心囚」的概念。我們往往把自己鎖進內心的牢籠,以為自己毫無選擇,卻不知道釋放自己的鑰匙,其實已經握在手中。
本書作者伊蒂特博士,是享譽國際的心理治療師。十七歲時被抓進奧斯威辛的納粹集中營,好幾次歷經生死關頭,受盡無情的折磨,當從人間煉獄中獲救時,身邊的親人卻也一一離世了。她是重大災難中的受害者,也是倖存者,我想,她的身上應該有著巨大的創傷吧!然而,她是如何在人生的後半段,成為能引領他人走出傷痛的心靈導師呢?甚至,她的幾本著作,都為全世界無數的靈魂,帶來巨大而溫暖的力量。確實,那些創傷深刻地影響她接下來的人生。在這本書中,你會讀到她的真誠袒露:她也曾逃避,試圖壓抑那些痛苦,說服自己遺忘過往,或假裝一切都不曾發生。最終,她終於領略,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去接近那些悲傷、憤怒、無助與恐懼,才有可能從過去的痛苦中解脫,最終,擁有真正的自由。
伊蒂特博士用自己和病患的故事提醒我們,人是如何把自己關進自己親手打造的牢籠中。我們以為沒有選擇,事實上是不願意正視內在的恐懼、沮喪、孤獨,以及對自身的嫌惡,而讓自己持續處在痛苦的現狀中,最為熟悉也最感安心。
閱讀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人生所有體驗到的一切可以是詛咒,也可以是禮物,端視你用什麼樣的態度與觀點,來看待你身處的世界。
人們終其一生,汲汲營營,忙碌追尋,究竟為了什麼?說穿了,就是感受到內心真正的自由。一個內心自由的人,他的世界無限寬廣,力量能無限延伸。不論外在世界如何險峻,他會知道,自己永遠是有選擇的。
這本書正能引領你走向內心自由之路,很榮幸能為此巨作的中文版撰寫推薦序,邀你細細品嘗,用心體會。無論如何,你都是有選擇的。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 只要選擇希望,就有力量找到光明的出口
楊佳恬
我是噙著淚水讀完這本書的。
伊蒂特.伊娃.伊格是位國際間知名的心理治療師,也會不時到歐洲進行講座。她的《抉擇》一書,在歐洲德語區更是被譽為「一般大眾和心理治療師此生必讀的書。」非常榮幸獲邀閱讀她的新作中文版《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德文翻譯版本還比臺灣慢好幾個月才要出版呢!)伊蒂特博士樸實的筆觸,每字每句都在我心中引起溫暖的聲響。
我在好山好水的奧地利成長,這個國家孕育出納粹獨裁者希特勒,他親手消滅自己的故鄉,將奧地利降級為一個省,好納入大德國版圖;他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計畫性地迫害及殺戮了數百萬猶太人。這些歷史課本上面的條文,卻是伊蒂特博士的實際人生。
她的匈牙利背景也讓我心中翻攪不已,匈牙利為奧地利鄰國,在歷史上有著密不可分的愛恨情仇。我先生的曾外公也是匈牙利人,一百多年前,他隻身來到奧地利打天下,開了家小裁縫店,也在這裡落地生根。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特別愛吃的紅椒雞,也是我最愛的一道匈牙利料理。我稍算了一下,曾外公跟作者的父母親是差不多時代的人,然而,他們的人生道路,卻是天壤之別……
十幾歲的伊蒂特博士,只因為她是猶太人的身分,就被硬生生送入集中營,目睹父母被殺戮,經歷了人間煉獄。她撐過來了,戰後移民到美國,展開新的人生,有家庭有事業,更是成為了幫助無數人的心理治療師。聽起來就像勵志小說的主角不是嗎?但她也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好好的,但心中的傷口依舊抽痛著。她用著誠摯又直接的態度,對我們敘述心中數十年來的心路歷程。
作者在書中敘述了自己身為心理治療師,接觸到的各類實際個案,也讓我發現,雖然文化民情不同,然而,不論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家庭互動上,在世界各個角落有那麼多人,都在人生中跌倒過,也都有被深深傷害過的經歷,有著說不出口的傷痛,擁有許多相似的情緒,也有許多相似的掙扎。在黑暗中匍匐前進的我們,怎麼也找不到出口。我在作者細細書寫的個案中,也訝異地看到自己心中長久以來,不願意面對的窘境。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不會去比較每個人的痛苦,而是非常實際地告訴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心境,可以選擇如何去應對!面對每一種不同的情緒和傷痛,她提出了人人都能夠進行和實踐的練習,只要你願意去做。比如說,我們每個人何嘗不知道「要多愛自己一些」的重要性,但是,到底要如何愛自己?作者提出一些簡單又實際的練習,我抱著「來試試看吧」的心情,照她說的,站在鏡子前面,對著自己的眼睛大聲說:「妳一輩子都擁有自己。」「有我在,我會陪著妳。」「我永遠不會離開妳。」我天真地覺得這幾句話很容易,但是當我看著自己的眼睛,才猛然發現,我竟然說不出口。
作者也在字裡行間讓我們知道,我們不用比較誰比較痛苦,也不需要為自己的傷痛感到羞愧,只要我們願意,都能夠選擇自己要如何面對生命課題中的坑坑洞洞。我們可以選擇怨天怨地怨國家,也可以選擇希望,擦乾淚水昂首走下去。只要能活下去,就一定還有希望。
當我終於看著鏡子中自己的眼睛,再度做作者建議的練習,我成功地說出了那幾句話。淚水無預警地湧出眼眶,我的心中同時湧出了新的力量和勇氣。
謝謝妳,伊蒂特.伊娃.伊格,謝謝妳給我們如此溫暖有力的禮物!謝謝妳,讓我了解,就算身處黑暗的幽谷,只要選擇希望,就有力量找到光明的出口。
(本文作者為《小國也可以偉大:我在奧地利生活學習的第一手觀察》作者)
好評推薦
選擇用怎樣的視角看待過去,就決定了自己擁有怎樣的人生。這本書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選擇的權利,生命的轉化並不是改變曾經發生的事,而是如何以更高的意識去詮釋自己的故事,若能如此,過去的苦痛就有了意義,而療癒也就在其中發生。
——作家/彭樹君
推薦序 選擇的力量是自由的基礎
洪仲清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尼采
青少年的時候,就有幸翻閱家裡的《活出意義來》這本書。但大概人生經驗貧乏,沒辦法體會文字背後的深意,也許懵懵懂懂,就擱在書架上疏於細究。
直到上了心理治療的課程,才一次、兩次、三次……漸漸若有似無地懂了什麼。因為「意義」儘管是一般生活中常見的語詞,但應用在對當事人的心靈治癒,並不是那麼好理解。
從大學到研究所,在不同老師的詮釋下,反覆剖析「意義」這兩個字。坦白說,儘管考試的時候能應答得分,卻感...
目錄
推薦序 選擇的力量是自由的基礎 洪仲清
推薦序 看見自己,原來還有很多可能 海苔熊
推薦序 內心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陳志恆
推薦序 只要選擇希望,就有力量找到光明的出口 楊佳恬
好評推薦
序 解開心牢之鎖──我在死亡集中營學到如何活下去
第一章 那現在呢?──受害者心態的牢籠
第二章 集中營沒有百憂解──逃避心態的牢籠
第三章 其他關係都會結束──自我疏忽的牢籠
第四章 一個屁股,兩張椅子—─祕密的牢籠
第五章 沒人拒絕你,除了你自己—─內疚和羞恥的牢籠
第六章 沒發生的事—─懸而未解的哀痛之牢
第七章 沒什麼好證明的—─僵化思維之牢
第八章 你願意和自己結婚嗎?—─怨恨的牢籠
第九章 你是邁步前進或原地踏步?—─令人癱瘓的恐懼之牢
第十章 在你心裡的納粹—─偏見的牢籠
第十一章 活過今天,明天就自由了—─絕望的牢籠
第十二章 沒有憤怒就沒有寬恕—─耿耿於懷的牢籠
結語 禮物
謝詞
推薦序 選擇的力量是自由的基礎 洪仲清
推薦序 看見自己,原來還有很多可能 海苔熊
推薦序 內心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陳志恆
推薦序 只要選擇希望,就有力量找到光明的出口 楊佳恬
好評推薦
序 解開心牢之鎖──我在死亡集中營學到如何活下去
第一章 那現在呢?──受害者心態的牢籠
第二章 集中營沒有百憂解──逃避心態的牢籠
第三章 其他關係都會結束──自我疏忽的牢籠
第四章 一個屁股,兩張椅子—─祕密的牢籠
第五章 沒人拒絕你,除了你自己—─內疚和羞恥的牢籠
第六章 沒發生的事—─懸而未解的哀痛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