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就是認知作戰!
認知不同,相處當然累。
洞察人們行為背後的原因,和誰都能自在相處。朋友讓你失望、同事與你不對盤、主管處事不公、家人難以溝通、老師吹毛求疵,另一半忘了你的生日……。即便他們的理由爛到難以置信,但肯定都是有原因。只要認知到這個關鍵點,採取適當的應對,就可以更容易面對他人的負面行為、理解當下的結果,為人際關係的僵局解套。
沒人必須喜歡你,你也不必改變他人!
透過100個人際互動的法則,以不同的方式與認知角度去看待對方,就能減輕相處上的壓力、少發脾氣、回歸理性:
◆承認「本性難移」:在遺傳基因、家庭教養和人生經歷的影響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們的態度就是天性的一部分,如果想讓他們變成你理想中的樣子,你會先瘋掉。
◆明白「沒人必須喜歡你」:當某人讓你忍無可忍時,選擇批評他們很容易,卻無法改變什麼。事實是,即便你不喜歡,也不代表他是錯的。他和你只是類型不同而已。
◆懂得「聽出言外之意」:表面問題掩蓋更深層的矛盾。一旦你意識到問題依舊存在,只是換一種方式出現,就該警覺到,你還沒找到真正的問題。
◆「練習寬容」釋放自己:與觀點不同的人討論問題時,錯誤的做法是與他爭辯,好的做法是接受對方,而最有效且最難做到、但值得一試的方法就是:忽略問題。
……
守住彼此的底線,人生少點挫敗感,大家相處都開心。
不論你多麼嚴格控制自己的言行,多麼細心規劃自己的生活,總會有人來擾亂你的步調,挑戰你的立場和原則,偏偏你對他們的言行總是無能為力,不知如何面對。透過認知的線索,能正確引導你解鎖人際關係:
★理解你接觸到的每個人:不論對方與你親近與否,唯有了解對方為何會成為這樣的人,才能找到相處的切入點。
★幫助別人:這等於是在幫助自己,給接受你幫助的人一些空間,能讓你事半功倍、建立良性互動。
★讓人站在你這邊:不是要你去操縱或控制對方,是要找出信賴與認同。
★學會與難相處的人溝通:別讓他的問題影響你,要不拒絕他,要不轉移他的注意力。別小看自己對周遭人的影響力,調整自己應對的言行舉止,身邊的人也會改變。
面對合不來的人,選擇敬而遠之,問題為什麼仍然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面臨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行為與性格都大相徑庭,與我們的關係也不盡相同,不管是閒聊一會兒的店員、表現和氣卻不喜歡你家毛小孩的鄰居,還是孩子的老師、為你看診的醫生、到你店裡的顧客、渴望促成合作的客戶……,如果你能與他們相處愉快,他們也會讓你的生活更加輕鬆。
然而事實是,難免遇到難相處或不對盤的人,他們總是不合時宜地出現來干擾,讓相處的氣氛變糟,甚至陷入爭吵。本書的人際法則,將幫助你解決相處上的認知關鍵:
→故意刁難你的人、對你有偏見的人,務必看清楚,那是他的問題與情緒,不是你的。
→欺負你的人,是因為對方自卑懦弱;控制狂讓你抓狂,就拒絕他們的要求。
→對你吼叫的人,你只要認真傾聽;情感勒索你的人,不必對他負責。
→裝可憐的人,不要同情他;面對被動攻擊型的人,你不要有罪惡感。
→面對自我為中心的人,你要先保護好自己;故意隱瞞的人,要忽略他給的線索;遇到輸不起的人,千萬別跟他們比。
→你認為母親年紀大了隨時需要你,但母親不一定這麼想;你認為這個專案效益遠大於預算,但主管不一定這麼想。
沒有人是完美的,別花費時間試圖改變他人,當你對人們行為背後的緣由有了準確的認知,就能知道如何妥善應對他人的情緒、想法、言語,並對周圍的人產生極大影響力!本書提供了與同事、家人及朋友相處的實用法則,是改善與強化人際互動的指導方針。解決現代忙碌的人們經營朋友圈與日常人際關係的問題。
作者簡介:
理查.譚普勒(Richard Templar)
英國家喻戶曉的暢銷作家,他的著作不只在英國熱賣,更風行全世界。著有多本「法則系列」,現今全世界已經有超過兩百萬的讀者樂於奉行理查.譚普勒提出的種種法則。他出版的法則書有:《思考的法則:打造美好習慣的100個練習》(The Rules of Thinking)、《生活就是要快樂:生活高手的黃金準則》(The Rules of Life)、《主管就要懂管理:管理高手的黃金準則》(The Rules of Management)、《誰不想做有錢人》(The Rules of Wealth)、《不抓狂,教出好孩子》(The Rules of Parenting)、《生活不能沒有愛》(The Rules of Love),以及暢銷書《趁年輕,一定要打破的100條人生準則》(The Rules to Break),其中《噓!職場就要這樣玩》(The Rules of Work)被翻譯成二十八種語言,幫助無數上班族開創出最佳職涯。
除了身為作家,他還經營管理顧問公司,幫助企業員工掌握管理技能和規劃生涯發展。具有多年的組織管理經驗,服務的產業廣泛,從賭場到大專院校都囊括其中。
章節試閱
法則13 行為跟本性不一樣
有些時候,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已經很棒了。
這條法則緊隨上一條法則,如果上一條法則看起來灰暗無望,那麼這條法則會讓你感到光明多了:即便人類的本性難移,但人們還是偶爾會改變自身的行為。
但如果你認為這條法則是靈丹妙藥、包治百病,那麼結果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面對改變,有些時候我們會出現排斥反應,尤其是當我們被逼著違背自己的本性行事時。所以在看了這條法則後不要以為:「這下好了,我那過分嚴厲的姊妹是可以變得不再吹毛求疵。」理論上是如此,可是她的內心還是會有強烈的掙扎。因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她的本性或是人生經歷),她就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可能她覺得這麼做才是誠實的表現,或者認為這麼做是為你好。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能指望她會改變呢?就算她不再言語批評,她的內心仍然是會這麼想。這是你無法抹滅的事實。
其實,有些時候能改變某個人的行為便已足矣,因此你也就別太在意他們的本性了。這就像是得到你老闆的授權等同於得到勝利,至於誰該在乎他們的本性?無論如何,那個人絕對不是你。然而當一個重大任務隨之而來,他們又回到舊有的行事作風時也別太意外,因為他們確實沒有改變過自己的本性。在面對高風險的情況時,過去授權他人的恐懼經驗使他們重拾本性罷了。
假設你的伴侶做事方式一團糟。你永遠在廚房裡找不到想要的任何東西,因為物品總是被到處亂放。也許你能夠說服伴侶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來減少爭吵的次數,哪怕對方的本質依舊沒變,這也值得去嘗試看看。畢竟對他們來說,做出改變會讓他們內心產生掙扎,尤其在他們感到緊張、壓力大,或者在做一頓大餐時要保持整潔就更加困難了。但總歸還是有效果的。
在明白這項法則後,也許能為你所面對的問題開啟一道曙光。你身邊的人都是自身經歷的產物,當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時,是需要新的經驗來取而代之。在你的伴侶明白待在乾淨整潔的廚房做飯是怎麼感覺,你的老闆也學會分配工作以減輕負擔,隨著時間累積新經驗後的他們,性格上或許會被慢慢改變,可能會變得井井有條或者能夠張弛有度,那些他們過去看來相當恐怖的事情,現在他們也會發現換個方式做挺好的,甚至還會覺得大有裨益。
但也有可能他們不這麼想。如果發生任何事情加深了你老闆對授權的恐懼,他們的做事方式可能會變得更糟;又或是你的伴侶一如既往地遭到挑剔,他可能會再次認為自己受到約束、萬分委屈。你不能假設行為的改變是能導致性格的改變,但如果連行為的改變都沒有發生,你或許可以放寬自己的心胸,從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
法則37 不要比誰更慘
你說你比他的處境更糟,對方的心情也不可能因此忽然變好。
幾年前,我的一個朋友的丈夫過世了。讓她感到驚訝的是,有那麼多人在跟她比慘。她的一個離婚的朋友跟她說:「至少妳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另一個朋友則描述自己父親的離開讓母親多麼痛心,因為他們相濡以沫半個世紀。這些話都明確地表達了—妳(僅僅二十年的婚姻)還不算太慘。
實際上,告訴對方處境並不像他們所認為的那麼糟,從來不是什麼好的相處之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有人剛剛失去另一半、離婚、被裁員、生重病,這時候你說你比對方的處境更糟,對方的心情也不可能忽然變好。
我的這位朋友,大可把所有用這種方式困擾她的人都寫下來,並且謹慎地審視他們之間的友情。但是,她沒有列出類似的清單,因為那些並不是問題所在。生活總是艱難,甚至經歷過痛苦的人們也會意識到,即使自己遇到困難時還被別人比慘,都比不上在這些時刻仍有人願意陪在身邊談心聊天。實際上,有時藉由自己的遭遇,反倒能將對方的注意力,從自身的困境中抽離出來。
當然,在安慰人的時候需要一些敏銳度。例如,你和剛被診斷出得了重病的朋友一起涕淚交加,這時你卻說因為你的寵物最近也出了問題;或許在這種時候,你應該另外找個人傾訴你的傷痛。有時你可以很體貼地說:「比起你所遭遇到的,我經歷到的困難差得遠了。」尤其是當你們的情形有些相似的時候。這麼說也表示你沒有低估他們所經歷的悲痛和苦楚。除此之外,不要把你們兩人的事情混為一談,最重要的是不要比慘。
交換意見是人類的天性,因為它體現了同理心。如果你朋友說:「我真的很擔心自己會丟掉工作。」你回答:「我知道那種感覺很不好受!我的公司最近也在裁員。」這樣回話就得體多了,因為你理解對方的困難。如果想讓對方把你當朋友,那麼你就不能說:「這算什麼?我的公司現在正在大裁員,現在想找差不多的工作實在太難了。」如此一來,雖然你讓朋友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但也讓他感覺到自己沒什麼資格抱怨。
這裡的關鍵在於,如果你的朋友或同事正唉聲嘆氣的對你大吐苦水,或者他們目前正處在非常艱難的處境,你們談話的重心就要放在對方和對方的感受上,而不是你自己。你可以有你自己的抱怨時機,不用急在這個節骨眼跟別人比較。
法則41 讓他們自己思考
不給直接建議,就不會給對方施加壓力,你只需要提出一些明理、睿智的問題。
希望前面的幾條法則沒給你帶來太多的負能量,我不是說你的善意幫忙只是使事情變得更糟。我明白你不想看到你關心的人難過,你想改變他們的處境,這一切都合情合理。
所以我有個建議,為什麼你不嘗試幫助對方,讓他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呢?這麼一來,你不用涉入太深,對方也會變得更有自信、更加開心,你也會覺得自己有幫到對方,這不是皆大歡喜嗎?雖然我不能保證對方最後做出的決定會和你的一樣,畢竟適合你的選擇不一定對他奏效,但你至少能幫助對方把整件事情好好地梳理一遍。
順帶一提,這種方法可用於對方直接向你尋求建議時;如果對方只是來找你聊聊他們的麻煩也適用。你有個萬能的回覆方法—你只需要問些問題就行。對,就是這麼簡單。
看起來輕而易舉,對吧?當然,你的提問不一定能將對方引導到未經思慮的不成熟答案上。你需要提出開放式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必須要有詳細具體的答案,不僅只提「是」或「不是」就能應付的問題。剛開始的時候,你可以讓對方把所有問題告訴你,即便你對這些問題都有自己的一套合理看法;可是你是要問對方,不是在問你自己。詳細描述答案可以讓對方把問題看得更透徹,進而幫助對方找到自己的解決之道。
接下來,你可以再問一些更具體的問題,讓對方探索問題裡的所有選項。切記,你不要對任何選項表示出自己的偏好,即便你真心覺得某些選項比較好。你要做的是恰當地提問,否則這個法則將無法發揮效用。在這過程中,仔細觀察對方的感受,這也是最重要的步驟。記得,與其問「如果……會怎麼樣」,不如問「如果……你怎麼想」;雖然這麼做與解決方案無關,但足以幫助對方去思考。
因此,多用「如果」和「假如」的提問方式來探索他們的所有選項:「如果……你怎麼想?」、「假設……」不停地提出選項—但你不能有任何預設—讓他們自己把所有的可能都想清楚。讓我舉個例子:假設你的朋友正考慮是否和伴侶同居,他對這件事有點拿不定主意。如果同居後感情破裂了怎麼辦呢?又如果搬過去了一切順利呢?如果兩個人能離對方近一點,他們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待在一起?讓對方認真考慮所有可能性的選項,以及在每種情況下的感受。
我曾經和某位女性討論過她的煩惱,當時她正陷在是否將某個興趣愛好變成商業模式的兩難之中,因為她很擔心,如果二者都搞砸該怎麼辦。但是,她其實是有機會能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並想出折衷的辦法來。比如先將商業模式控制在小範圍內,看看能否找到風險小且切實可行的做法。這麼一來,她其實就不用那麼擔心了,因為如果營運不善的話,也就沒有必要擴大規模經營。
令人驚訝的是,將事情思考清楚後,所有的情況都會改變。要達到這樣的情況,有時還是需要這麼做:不給直接建議,不給對方壓力,只需要提出一些明理、睿智的問題,而且是從旁協助的朋友才能做到。當你這麼做時就是幫到他們了。
法則55 人們渴望被喜歡
你肯定不會喜歡一個討厭你的人吧。
這條法則像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沒錯!除了像自閉症等極為特殊的心理障礙患者(唯有專業的醫護人員才能給予他們建議),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被人喜歡,而不是不受歡迎。有些人不惜代價只為了贏得他人的喜歡,有些人則不會為此委曲求全。實際上,即使這些人都非常在乎被所愛的人喜歡與尊重,但他們與前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希望被所有人喜歡,而後者更傾向於被自己喜歡或尊重的人喜歡。因此,當你與他人打交道時,得先確認對方渴望被人喜歡的程度。
每個人都會有意識或下意識認知到,喜歡是互相的。你肯定不會喜歡一個討厭你的人吧。因此,某人認為你喜歡他,那麼他肯定願意與你合作;反之,如果他覺得你討厭他,那麼要一起共事便十分困難。
因此,這條法則的核心便像是:如果你喜歡對方,對方也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的喜愛(這應該是身為人最基本的一種感知能力吧)。為了保持他在你心中的好印象,他會盡力做好你所交代的事情。對於一個能感受到你對他的厭惡的人來說,他肯定不會去迎合你。
乍聽之下,這看似一條簡單的法則。但是,請仔細回想你所認識愛唱反調的人們,他們似乎不太喜歡他人,顯然難以用這條法則一以貫之。但如果為了讓他們有一點喜歡你,難道你不會在他們需要幫忙時提供援助?支持他們的論點?或是在他們需要聽眾的時候擔任傾聽的角色?
前提是,對方必須意識到你喜歡他們。如果你是真心喜歡對方,在不需要過多的思考下,對方很自然就能夠感受到你的真心。但如果面對你討厭的人時,又該怎麼做呢?事實上,如果你不喜歡他們,他們也是能感受得到,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援助,你也會因此更加討厭他們。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在這種情況下,你當然可以不理會你討厭的人,讓這個惡性循環持續下去。但如果你需要這些人的幫忙,你就得改變自己的想法,迫使自己與這些讓人頭疼、難以對付、老出難題的人們好好相處與溝通。這很棘手,對吧!是的,非常棘手,但也不是不可能實現。
我發現,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別逼迫自己一下子接受這些人的全部,這實在太困難了。如果你仔細挖掘的話,總能在這些人身上找到某些特點。你只需要找到它。這時不妨思考一下,在他們的伴侶和小孩眼裡看到的他是什麼模樣,也思考一下在他身邊的人們為何如此觀看。即使你一開始會為他們的伴侶、小孩感到難過,可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那也是趨向愛的步驟啊。也許他擅長做自己的工作,使伴侶的生活更加輕鬆,也許他很幽默、也許他對動物們很友善,諸如此類。一旦你邁出艱難的第一步,你就會逐漸改變自己對他的看法,從不喜歡到不討厭,甚至最後逐漸喜歡上對方。至於如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你可以偶爾給予對方真心的稱讚,也可以在偶遇時給他們一個微笑。久而久之,對方自然能感受到的。
法則80 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你的心情糟糕是你自己的事情。
有一種人故意刁難你並不是你做錯了什麼。你可能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直難為你,只是你偶爾會碰到這種情況。還有一種人,他們在大部分時候待人刻薄,而這些人可能是你無法逃避的人,像是你的主管、父親或是你的孩子。
在這一章,我們會講到各種難相處的人,你能做的只有盡可能地理解他們的思維,你也可以使用我的一些策略,來幫助你以更好的方式應對這些人。但你需要意識到—你不可能改變別人—正如我們在第十二條法則裡所談到的。如果你應對得當,你可以讓對方對你保有基本的和善,但在一些情急所迫的狀況下,他們仍舊會遵循自己原本的個性。例如,一個情緒勒索者可能倏然發現你不吃這套,那麼他便不會在你身上浪費時間,甚至不再以此打擾你;但你無法阻止他繼續情緒勒索他人,或者在背地裡繼續使用他的伎倆。
順道一說,本條法則甚至適用於你的孩子。這可能是他們的天性,或甚至你已無法改變的相處方式。無論是哪一種,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他們以情感綁架你是行不通的,到最後,他們唯一可以改變的是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所以,從邏輯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你只能改變一個人,那就是你自己。如果別人的行為讓你感到厭煩、壓力大、沮喪甚至憤怒,需要改變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對方。因為這些負面情緒產生在你身上,而不是他們身上。
請別說我太嚴苛,因為我沒有,我只是在陳述事實。不管你喜不喜歡,不論他人對你如何刻薄,如果你想有不同的感受,你就得靠自己來調整這些情緒。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然你早就辦到了。但是,應對難相處的人首要步驟,便是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對方的行為影響了你的情緒,那麼你得及時覺察並做出調整。
法則99 操縱不僅僅是說服
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不是一昧聽信他人的觀點。
極度的爭強好勝(如上一條法則中定義)是讓人們變得極度狡猾的一個原因,也是人們使用操縱手段來獲取所需的一個原因。有些人會把別人給予的信任作為跳板,用陰險狡詐、偷雞摸狗的方式來操縱別人。
我非常清楚這本書裡有四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講如何獲取他人支持,你可能會說這是一種操縱別人的行為。我要特別指正的是,我所提倡的是不損害他人利益來贏得對方信任的方法(通常都是對別人有利的)。我稱之為「影響」,而不是「操縱」。如你所見,我只是將自己觀察到的有效方法傳遞給大家。在這裡,我得說實話,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做法也能發揮相同的效果。所以每當我使用「操縱」這個詞彙時,我指的是那些使用陰謀詭計、完全不考慮會帶給他人什麼樣的後果,甚至這些行為往往不懷好意。
再一次強調,我只分享我觀察到的有效方法;而實話是,某些陰謀詭計有時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但是,當我提到「操蹤」時,是指在不考慮對他人的影響下,運用計謀和策略,甚至時常是有害他人的。把這點說清楚之後,我們來聊聊操縱者是怎麼回事。在這裡,我們無法逐一列出造成此一行為的原因(通常都是極其複雜)。但關鍵的一點是,操縱者根據經驗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行為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最好方式。善於操縱的人是經驗豐富、鮮少失手的,可是問題在於,這些操作不會是你想要的。
這些人想出了一種新穎的方式來操縱你,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戀愛中。你知道他們正在操縱你,但你拿不出證據。他們會否認,而且他們的手法過於高明,以致於其他人也不會相信你。他們在交談中會占據主導位置、會情緒勒索你、從不接受指責、試圖說服你,讓你認為自己才是有問題的人,他們擅長說謊、會植入假訊息(字面上或在人們的腦海中)、會故意阻撓你,敏銳捕捉到你的弱點等等。一個微不足道的操縱者就已經很難對付了,更別說一個經驗豐富的操縱者。
對於這樣的人,你該如何應對呢?首先,不要讓他們說服這是你的錯。如果你知道對方具有操縱欲,那麼他說的任何關於你太過敏感、健忘或不講理的言語,請都不要予以理會。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一昧聽信他人觀點。每個操縱者都有自己慣用的策略,你應該思考如何辨識,並且預先計畫好你的因應辦法。如果他們在工作中會拿你的成果來邀功,請開始在寄信聯絡人中加入主管的email(你可以跟主管說,這麼做是讓他能瞭解專案進度)。如果他試圖將自己的意願藉由你的嘴巴說出來(「你是不是也覺得讓孩子們早點睡覺比較好?」或「你也想這樣吧」),千萬不要上鉤。請明確表示要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法則13 行為跟本性不一樣
有些時候,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已經很棒了。
這條法則緊隨上一條法則,如果上一條法則看起來灰暗無望,那麼這條法則會讓你感到光明多了:即便人類的本性難移,但人們還是偶爾會改變自身的行為。
但如果你認為這條法則是靈丹妙藥、包治百病,那麼結果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面對改變,有些時候我們會出現排斥反應,尤其是當我們被逼著違背自己的本性行事時。所以在看了這條法則後不要以為:「這下好了,我那過分嚴厲的姊妹是可以變得不再吹毛求疵。」理論上是如此,可是她的內心還是會有強烈的掙扎。因為不管出於...
作者序
多年來,我觀察生活裡哪些行為最能招來幸福和成功,由此寫下許多法則。實際上,這幾百條法則橫跨整個「譚普勒人生法則書系」裡;這些法則概括了你可以執行且信任的行為舉止和待人處事,甚至能藉此來改善你的生活。在融會貫通這些法則,將能發揮潛力獲得人生中的巨大轉變。
然而,我得先承認你會遇到一個小問題,那就是「其他人的干擾」。不論你多麼嚴格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反應,多麼細心規劃著自己的生活,總會有人不合時宜地出現,擾亂你原本有條不紊的節奏。因為你對這個人的行為往往是無能為力的。
這正是這本書出版的目的。實際上,你會驚訝地發現,你可以透過鼓勵他人做一些利己利人的事情。我相信過往的經驗已經告訴過你:最好的時光是人與人同心協力、相互幫忙,彼此感到合作無間的時刻。除非你是個反社會人格者(對此我心存懷疑,不然你不會拿起這本書),否則當周圍的人都快樂的時候,你會感到更大的滿足。這是如此淺顯易懂的道理,不是嗎?
因此,你幫助他人越多,你自己也會活得越快樂。祕訣在於「讓周圍的人快樂」。沒錯,無論是抱怨連連的同事、過度緊張的家人,還是吹毛求疵的大學教授,只要方法運用得宜,你便能讓他們少發些脾氣或減輕些壓力。當然,你無法揮揮魔法杖便消除他們遇到的麻煩事,但至少他們在與你相處的時光裡是愉快且融洽的。
許多年前,我與一名特別難相處的同事共事,當時的我每天都痛恨上班,而且對方也一樣討厭我。即使我倆相處時都客客氣氣的,可是氣氛卻是充滿張力。最終,一位明智的旁觀者挑明說出了我們的矛盾,這使得我決定給彼此一次機會。幸運的是,那名同事也這麼做了。
之後的我們,雖然在相處上都沒做出太大的改變,卻都稍微調整了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是這些細微的行為,使我們看見彼此全新的一面。而且,就好像許多電影中的俗套情節一樣,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即使我們後來都換了其他工作、在不同地方生活,我們依然保持聯繫。
這個事件使我明白,我的言行舉止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在此後的幾十年中,我觀察到無數次(不論是在自己還是別人身上),當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後,將是如何影響自身與他人之間的互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面臨到形形色色的人們,這些人在言行舉止與性情品格上大相徑庭,與我們的關係也不盡相同。面對你的同事和同學,你希望和他們就事論事,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爭吵和不愉快;面對你的家人,除非他們真的開心,否則你不會感到真正安心;面對你的朋友,你時常和他們相處,也享受他們的陪伴,但有時你也會為他們操心,有時他們也會讓你生氣。還有一些經常與你接觸的人—閒聊一會兒的店員、表現得一團和氣卻不喜歡你的貓的鄰居、渴望促成合作的客戶、創立慢跑俱樂部的夥伴、牙醫、來店裡的顧客、孩子的老師……如果你能與這些人愉快相處,他們也會讓你的生活更加輕鬆。
這些人的背景與生活截然不同,你該如何與每個人都相處愉快?其實他們並不沒有你想像那麼特別。這並不構成問題,因為本書所提供的指導方針、原則及策略—法則—將有助於改善這些人際關係。
本書的第一章節「瞭解他人」。其實「人」生來相似,但要瞭解自己與周圍個體的不同,是需要走上很長的一段路才會明白的,所以我們先從瞭解個體之間的共通性開始。在下一個章節裡,我會介紹如何「幫助他人」,因為我們都希望周圍的人好。有時候,我們會非常愛身邊的人,如果他們遭遇任何麻煩,我們也會感到心疼;雖然有些時候,我們也會想從他人身上不勞而獲。但如果我們為每一天所遇到的人們盡了最大的努力,那麼我們也就能問心無愧地在夜晚裡安心入睡。
當然,多數時候你肯定是希望自己每天所接觸的人們是支持你,而不是與你作對。你想讓他們站在你那邊,因為有了他們的支持能讓你的生活輕鬆些,或是藉此改善你的業績數字,又或是純粹遵循、贊同你的決定。有很多方法能鼓勵他人投入心力、保持良好狀態,並且與你並肩而行。相信我,這會是你想要的成果。但本書的法則從不操縱和強迫他人,我們希望他人是真心與我們共處。事實上,我們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立場與自己是否相同。我們只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皆大歡喜。
儘管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有些人確實很難相處。也許他們剛經歷糟糕的一天,也許他們的生活困苦,又甚至並無特殊緣由。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瞭解如何應對這些人的最佳方法,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所以我在本書收錄了一些與難相處的同事、家人及朋友的實用法則。
雖然本書收錄了與人相處的核心法則,但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狀況、讓你面面俱到。如果你發現一些我沒有收錄的法則,請告訴我。雖然我無法保證自己總有時間回覆每一則訊息,但是我能確定自己一定會認真閱讀你的留言。
多年來,我觀察生活裡哪些行為最能招來幸福和成功,由此寫下許多法則。實際上,這幾百條法則橫跨整個「譚普勒人生法則書系」裡;這些法則概括了你可以執行且信任的行為舉止和待人處事,甚至能藉此來改善你的生活。在融會貫通這些法則,將能發揮潛力獲得人生中的巨大轉變。
然而,我得先承認你會遇到一個小問題,那就是「其他人的干擾」。不論你多麼嚴格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反應,多麼細心規劃著自己的生活,總會有人不合時宜地出現,擾亂你原本有條不紊的節奏。因為你對這個人的行為往往是無能為力的。
這正是這本書出版的目的。實際...
目錄
自序
Chapter1:瞭解他人
法則1 理解他人是在幫助自己
法則2 沒人必須喜歡你
法則3 人們只聽他們想聽的
法則4 人們只相信他們想相信的
法則5 你的態度影響別人的回應
法則6 記住你的第一印象
法則7 人以群分
法則8 每個人都渴望被重視
法則9 唯有喜歡你,才會開你玩笑
法則10 越過玩笑就是嘲笑
法則11 每個人都不安的時候
法則12 本性難移
法則13 行為跟本性不一樣
法則14 不要妄加猜測別人的關係
法則15 說大話是為了留下好印象
法則16 直接溝通不等於正面對質
法則17 緊張是因為在乎
法則18 憤怒等同悲傷
法則19 哭泣不一定是傷心
法則20 有時只是無心之過
法則21 卯不對榫
法則22 狂野和乖僻不一定有趣
法則23 十三歲大不易
法則24 孩子只是有樣學樣
法則25 有責任感才是真正獨立
法則26 青少年對父母的恨都源自於愛
法則27 談心很重要
法則28 傾聽也很重要
法則29 沒人喜歡說對不起
法則30 世界滿是叛逆
法則31 有些「怪人」其實是好人
Chapter2:幫助他人
法則32 幫助別人前,先保護好自己
法則33 一起身陷泥沼
法則34 有情緒是正常的
法則35 傾聽就好,別急著給建議
法則36 瞭解自己能力所及之處
法則37 不要比誰更慘
法則38 某些情況下永遠別給建議
法則39 接受別人的決定
法則40 把自主權還給當事人
法則41 讓他們自己思考
法則42 學會問問題
法則43 聽出言外之意
法則44 他們可能不想要解答
法則45 別輕易說出「看開點」
法則46 孤獨是一種心理狀態
法則47 留點隱私空間
法則48 所有的互動有好有壞
法則49 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幫助
Chapter3:獲取他人支持
法則50 信任是互相的
法則51 注意細節
法則52 稱讚要真誠
法則53 稱讚要有感染力
法則54 保持適度的稱讚
法則55 人們渴望被喜歡
法則56 贏得尊重
法則57 保有幽默感
法則58 勇於承認錯誤
法則59 學會寬容
法則60 建立私交
法則61 互動方式因人而異
法則62 人們通常只認同自己
法則63 找出共識,並把成功歸於他人
法則64 不要告訴他人犯錯之處(即便他真的錯了)
法則65 尋求團隊合作
法則66 成為無所不能的普通人
法則67 懂得分享
法則68 學會感謝
法則69 進入他人的內心
法則70 有建設性的意見
法則71 求同存異
法則72 創造雙贏
法則73 學會變通
法則74 懂得取捨
法則75 守住底線
法則76 攤開一切說清楚
法則77 給對方臺階下
法則78 無所畏懼
法則79 別讓自己措手不及
Chapter4:難以相處的人
法則80 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法則81 來自於失控的恐懼
法則82 自卑的人會從別處壯大自己
法則83 怒吼是渴望他人聆聽
法則84 消極的人並非一無是處
法則85 控制狂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
法則86 當心情緒勒索的陷阱
法則87 自卑產生多疑
法則88 偏見始終來自無知
法則89 裝可憐的人渴望認同
法則90 心思敏感終將無法堅強
法則91 人們只聽他們感興趣的話
法則92 被動攻擊型的人害怕衝突
法則93 拒絕施捨的讚美
法則94 誰也打敗不了真正的自戀者
法則95 抱怨是因為不想改變
法則96 不單為了抱怨的競爭型抱怨者
法則97 袐密充滿力量
法則98 有些人就是輸不起
法則99 操縱不僅僅是說服
法則100 忙碌的人問題相對少
後記:寫在最後的法則
自序
Chapter1:瞭解他人
法則1 理解他人是在幫助自己
法則2 沒人必須喜歡你
法則3 人們只聽他們想聽的
法則4 人們只相信他們想相信的
法則5 你的態度影響別人的回應
法則6 記住你的第一印象
法則7 人以群分
法則8 每個人都渴望被重視
法則9 唯有喜歡你,才會開你玩笑
法則10 越過玩笑就是嘲笑
法則11 每個人都不安的時候
法則12 本性難移
法則13 行為跟本性不一樣
法則14 不要妄加猜測別人的關係
法則15 說大話是為了留下好印象
法則16 直接溝通不等於正面對質
法則17 緊張是因為在乎
法則18 憤怒等同悲傷
法則19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