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本能地逃離陰影,
但陰影總會出其不意地一再出現,
只為了提醒我們:擁抱陰影才是人生的解方。
「陰影」是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概念,貫串體系,榮格的女弟子馮.法蘭茲甚至大膽疾呼:「陰影就是無意識整體。」那些令我們厭惡、憤恨、忌妒、鄙視的人或特質,就是陰影的躲藏之所。它總是投射在親近的人身上,例如煎熬的親子與伴侶關係,往往反映著我們的陰影議題。但其實,陰影是自我的一部分,更是創造、圓滿自我的活水。要解開心中枷鎖、邁向完整,我們不得不低頭親近一度被自己捨棄的陰影。
榮格分析師強森是位優秀的說書人,他在本書中從西方文化、歷史與宗教的觀點切入,由個人、集體與原型三個基本面向,交織日常經驗和文化歷史故事,破解二元對立世俗性觀點的迷思,揭示陰影的神聖價值。
強森剖析,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自我如何與原始陰影分離、分離後的傾向(例如英雄崇拜、貶低他人)、壓抑陰影的後果(情緒失控、中年危機、婚姻觸礁甚至戰爭)。強森也告訴讀者如何在生活乃至宗教層面融合自我與陰影。最後,他以曼陀羅與靈光的圖像為例,強調結合對立面的重要性,而擁抱陰影的方法就在日常中。
擁抱陰影意味著勇敢面對失衡,當意識到失衡的那刻起,我們離身心平衡又更近了一些。
若想拒絕他人的陰影,不需要反擊,而要像優秀的鬥牛士閃過公牛一樣。
尊重並接受自己的陰影,是極為深刻的靈性修煉,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體驗。
——羅伯特‧強森
作者簡介:
羅伯特.強森 Robert A. Johnson(1921-2018)
美國榮格分析師、作家。生於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畢業於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與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他曾求教印度籍精神導師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與日本禪師鈴木大拙。1947年接受榮格分析師弗里茨•肯克爾(Fritz Künkel)的分析治療,而後前往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榮格的太太艾瑪.榮格(Emma Jung)是他的主要分析師。在肯克爾(Künkel)、托尼.薩斯曼(Tony Sussman)的協助下,他完成分析師訓練,並於五○年代初期與海倫.盧克(Helen Luke)在洛杉磯開業。六○年代初期結束執業,至密西根州聖格雷戈里修道院的三河修道院(St. Gregory’s Abbey, Three Rivers)待了四年,1976年返回加州重啟心理治療工作。
強森擅長以神話故事演繹人類心理,1974年一場以神話解析男性心理的演講,被謄錄編輯成《他:理解男性的心理學》(He: Understanding Masculine Psychology)一書,出版後廣受歡迎。強森陸續出版了《她:理解女性的心理學》(She: Understanding Feminine Psychology)(按:前面提及的兩本書中文版後合為一書,即《他與她:從榮格觀點探索男性與女性的內在旅程》)、《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We: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Inner Work: Using Dreams and Active Imagination for Personal Growth)、《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Owning Your Own Shadow: Understand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syche)(以上中文版皆由心靈工坊出版)等十餘冊書,暢銷百萬冊。
譯者簡介:
徐曉珮
政大英語系、臺大外文所畢。輔大譯研所肄。工作語言為中英日,熱愛英美文學及日本動漫藝能。譯有飯島奈美《LIFE》系列、《123人的家》、《愛書人》(朱雀出版)、《心律轉化法》、《女性能量療法》、《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他與她:從榮格觀點探索男性與女性的內在旅程》(心靈工坊出版)等書。E-mail: hikari1974@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魏宏晉|心靈工坊成長學苑講師
鐘 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魏宏晉|心靈工坊成長學苑講師
鐘 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章節試閱
導論
據說榮格最喜歡的故事是這樣:生命之水希望在地球表面上為人所知,於是以自流井的方式湧出,輕鬆自在地流著。因為生命之水純淨且充滿活力,人們引用了神奇的水,受到滋養,但並不滿足止於這樂園般的狀況,一步一步,他們開始把這口井圍起來,收取費用,宣稱自己擁有周圍的土地,制定誇張的法律規定誰可以使用這口井,並將門欄上鎖。這口井很快地變成了權貴人士的財產。生命之水因為受到侵犯深感憤怒,於是不再從井裡湧出,改從另一個地方湧出。擁有第一口井周圍土地的人太沉迷於自己的權力系統與所有權,沒有注意到生命之水已經不再湧出,繼續販賣不存在的水,幾乎沒有人發現真正的力量已逝。但有些不滿足的人抱持巨大的勇氣去追尋,因此找到了新的自流井。沒多久,附近的地主也將這口井占為己有,同樣的命運再次發生。生命之水又跑到下一個地方,歷史紀錄上不斷重複出現相同的事件。
這是非常悲傷的故事,榮格特別有感觸,因為他看到基本真理竟然可以如此遭到誤用、顛倒,變成自我中心的玩物。科學、藝術,尤其是心理學,不斷經歷這種黑暗痛苦的過程。但故事的神奇之處在於,生命之水永遠會從某個地方流出來,聰明、擁有巨大勇氣的人永遠能夠找到這股流動的活水。
人類通常用水來象徵最深層的精神滋養。這口井忠於職守,一如既往,隨著歷史從過去一直流到現在,不過也會出現在奇怪的地點。生命之水常常從大家熟悉的地方消失,然後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冒出來。但是,感謝主,水一直都在。
在本書中,我們會探討最近生命之水從哪些奇怪的地方冒出來。一直以來,生命之水不收費、常保新鮮,永遠呈現出活水流動的樣貌。最大的問題在於,水總是從人們沒有想過的地方冒出來。這就是聖經中這句話的意含:「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拿撒勒現在對我們來說是聖地,是救世主的誕生地。但在聖經時代,拿撒勒是貧民區,是最不可能發現聖靈顯現的地方。許多人找不到神所恩賜的活水,因為他們不知道會出現在不尋常的地方;活水很有可能再次在拿撒勒出現,然後和之前一樣遭到忽略。
其中一個沒有想過的地方就是我們自己的陰影,人格中所有遭到我們捨棄的特質都丟到這個地方。在之後的討論中我們會看到,這些遭丟棄的部分其實極為珍貴,不應該忽視。就和活水一樣,我們不用付出什麼來獲得陰影,雖然難為情,但總是隨時隨地隨手可及。尊重並接受自己的陰影,是極為深刻的靈性修煉。這不但是整體圓滿而神聖的,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體驗。
第一章 ▍陰影
陰影,這個總像爬蟲類尾巴一樣跟隨我們,在心理世界緊緊追逐我們不放的奇特暗黑元素究竟是什麼呢?在現代心靈運作中,陰影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人格面具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也是我們想要讓世界看到的樣子。這是我們心理的裝束,是真實自己與環境之間的媒介,而實體的服裝則是我們營造出來讓他人看見的形象。自我(ego)是我們自身有意識地知曉的實際樣貌;陰影則是我們沒看見或不知道的自己。*(原註1:榮格在早期論述中使用的陰影,是這裡所描述的廣義定義,後來「陰影」一詞專指我們性別中失落的特質。本書中的陰影是廣義定義的陰影。)
陰影的起源
我們出生時是個整體,也希望死亡時是整體。但在發展初期,我們吃了美好的知識之果,一切就劃分出善惡好壞,陰影也開始逐漸形成,而我們也分離了自己的生命。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將天賦特質分成社會容許與不容許的兩類。這是個美好而必要的動作,如果沒有這種善惡好壞的分辨,就不會有文明的行為。但被拒絕與不容許的部分並不會消失,它們只是集結在我們人格中的黑暗角落。等到潛伏的時間夠久,便會擁有自己的生命,也就是陰影人生。陰影是沒有以適當方式進入意識的部分,是我們的存在中受到厭惡的區塊,通常擁有與自我近乎相等的能量。如果累積了比自我更多的能量,就會以極度憤怒或輕忽審度的方式爆發出來,或是經歷背後另有原因的沮喪或意外。具有自主性的陰影,在精神病院中是可怕的怪獸。
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亦即文明發展的過程,包含了剔除有危險的特質,也就是會阻礙我們的理想順暢運行的特質。沒有經過這個歷程的人都是「原始人」,無法在文明社會中找到立足之處。我們出生時是個整體,但不知為何,文化要求我們只活出某些本性,泯滅遺傳下來的其他部分本性。因為文化堅持我們的行為要依循某種特定的模式,我們把自己分離成自我與陰影。這就是人類在伊甸園吃了智慧之果後產生的久遠影響。文化帶走了我們內在質樸的人性,但賦予我們更加複雜又精巧的力量。當然我們可以強力爭辯,認為孩子不該太早經歷這樣的分離,不然就是剝奪了他們的童年。我們應該允許他們留在伊甸園裡,等到他們堅強得足以忍受文化進程,而不至於遭受傷害。每個人獲得這股力量的年紀都不相同,需要仔細的觀察才會知道孩子是否準備好適應社會的集體生活。
到世界各地觀察各種文化如何區分屬於自我與陰影的特質,其實相當有趣,從這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文化是一種人為影響的架構,卻又絕對必要。譬如開車,有的國家是左駕,有的國家是右駕。在西方,男性可以在街上和女性牽手,卻不會和另一名男性牽手;在印度,男性會和男性朋友牽手,卻不會和女性牽手。在西方,正式或宗教場合必須穿鞋表示尊重。在東方,到寺廟或是別人家裡卻不可以穿鞋進去。如果穿著鞋子進印度的寺廟,會被趕出去,要你學好規矩再回來。中東地方的人吃完飯的時候,打嗝是表示滿足,在西方這樣做卻很沒有禮貌。
分類的過程相當隨意。舉例來說,對某些社會來說,個體性是優秀的特質,但對其他社會來說,卻是極大的罪惡。在中東地方,無私是美德。偉大的畫家或詩人的學生,常常用老師的名字發表作品,而不是自己的名字。在作者我的文化,則是希望自己能夠愈出名愈好。現代社會急速擴張的通訊網路,縮短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但對立觀點的碰撞衝擊也造成了危險。一個文化的陰影,會是造成另一個文化混亂的打火石。
令人震驚的是,有些非常美好的特質居然會劃分到陰影的領域。一般來說,標準是普通、平凡的特質,只要低於標準都屬於陰影。但標準之上的也可能劃分到陰影的領域!我們的人格中一些純粹珍貴的部分會歸入陰影之中,因為在文化這個偉大的衡量架構下,它們無處可以容身。
有趣的是,比起隱藏自己的黑暗面,一般人更排斥陰影中崇高的面向。把躲藏在櫃子裡的骷髏拉出來反而容易一些,但擁抱陰影中的黃金卻讓人恐懼萬分。發現自己人格裡的高尚成分,竟然比發現自己是個窩囊廢更讓人感到混亂。當然你是既高尚又一文不值,但通常不會同時發現自己具有兩種相反的特質。黃金與更高層次的召喚相關,而且在人生的某個特定階段,那讓我們會很難接受。忽視黃金和忽視心靈的黑暗面一樣具有破壞力,有些人在學會如何淘選出黃金之前,會承受極大的痛苦或磨難。的確,我們可能需要這般強烈的經驗,才會明白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仍在沉睡或是沒有好好運作。在部落文化中,薩滿或療癒者常在歷經病痛之後得到治癒自己需要的洞察力,然後將智慧帶給族人。現代人的狀況也常是如此。我們現在仍然依循受傷療癒者(the wounded healers)的原型在運作,也就是他們學會如何治療自己,並從自身的經驗中找到黃金。
不管我們的源頭來自哪裡,或是成長於哪個文化,到了成年期,都會發展出清楚定義的自我與陰影、對與錯的系統,以及在兩邊的擺盪中取得平衡的方法*(原註2:在所有文化中,「自我」與「對」都被當成同義詞,而「陰影」與「錯」則是另一組同義詞。能夠清楚分辨對錯,並做出合宜決定的能力,這是極為強大的文化力量。這就是文化的「正義」,非常實際有效,但又不知變通。中世紀的異端審判,通常是斷定一個人有罪後,把他或她送上火刑台,這樣的決定背後必須要有不可質疑的基礎支持。西方心靈講求的個體性與自由信念,更強調了這種一面倒的態度。狂熱主義往往彰顯出尚未表現在意識中的、無意識的不確定性。)
。宗教的過程包括了要恢復人格的完整性。宗教,religion意思是重新連結、重新拼湊回來,療癒分離的傷口。我們絕對需要在文化的過程中,從動物的狀態回到自我,而在靈性發展上,將我們分崩離析的疏離世界重新聚合恢復,也是同等重要。我們必須離開伊甸園,也必須得回到新耶路撒冷。
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陰影必須存在,不然文化就不會誕生;然後我們必須恢復在標準的文化理想中失去的人格整體性,否則就會活在一種分離的狀態,讓演化的路途愈走愈痛苦。一般來說,人生的前半部專注於文化進程:學習技能、建立家庭,用一百種不同的方法讓自己養成紀律;後半生則專注於恢復人生的整體性(神聖化)。也許有人會抱怨,這只是毫無意義地繞了一圈回到原點而已,唯一的差別只有最後的整體性是有意識的,而一開始的整體性則是無意識且幼稚的。演化雖然看起來像是做了白工,其實所有的痛苦與磨難都是值得的。唯一的災難只可能是在過程中迷失自我,找不到完成的終點。不幸的是,許多西方人正好受困在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中。
平衡文化與陰影
將人格想像成蹺蹺板,是一種很方便的比喻。所謂的涵化(acculturation),就是將天賦特質加以分類,把可以接受的部分放在蹺蹺板的右邊,離經叛道的部分放在左邊。絕對不能捨棄任何一項特質,這是必須嚴守的規則;只能移動到蹺蹺板上不同的位置。有教養的人,會把大家喜歡的特質放在右邊(正確的那邊)表現出來,把禁忌的特質藏在左邊。我們所有的特質都必須羅列在這份清單上,沒有一項會被捨棄。
還有另一項必須遵守的可怕規則,很少人知道,我們的文化選擇幾乎完全忽略的是,如果個人想要保持平衡狀態,那麼蹺蹺板也必須保持平衡。要是過於沉迷右邊的特質,就必須在左邊放上相等的重量才能平衡,反之亦然。若不遵守這項規則,蹺蹺板就會傾向一邊,我們也因此失去平衡。這就是為什麼人會做出與自己平常行為完全相反的事,像是酒鬼突然大哭大鬧,或是保守嚴謹的人突然拋開一切規矩,都是因為蹺蹺板傾斜了,所以只好用蹺蹺板另一邊的特質來彌補,但是也無法持久。
如果超載的話,蹺蹺板也可能在支點的位置斷掉,造成思覺失調或崩潰,許多俚語都能夠精準地描述這樣的狀況。雖然常常會耗費非常多的能量,我們仍必須保持這種平衡的完整。
心靈保持平衡的精確程度,就像身體保持體溫、酸鹼值,以及許多其他精細的極性平衡一樣。我們對這些生理上的平衡習以為常,但卻很少認知到相對的心理平衡。
中世紀有一件泥金裝飾手抄本,生動地傳遞給我們這方面的資訊。圖中有一棵充滿藝術感的知識之樹,結了金黃的果實,從亞當的肚臍長出來。亞當看起來有點睏,好像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上長出什麼。兩名女性站在樹旁。聖母瑪利亞在左邊,一身修女打扮,從樹上摘下果實,遞給那些排隊悔過、想要獲得救贖的人。夏娃全身赤裸站在右邊,也從同一棵樹上摘下果實,遞給那些排隊準備接受懲罰的人。在此,對於這棵產出具有雙面性果實的樹有著生動的描述。真是一棵奇怪的樹!我們從這棵金黃的樹上摘下創造的果實的同時,也摘下毀滅的果實。我們其實非常抗拒這樣的景象!我們希望擁有創造不要毀滅,但這是不可能的事。*(編註1:該圖名為:Tree of Life and Death. Miniature by Berthold Furtmeyer, from Archbishop of Salzburg’s missal, 1481.(生與死之樹。柏特霍德‧福特米爾〔Berthold Furtmeyer〕的細密畫,收錄於薩爾斯堡大主教彌撒經書,1481年出版。)讀者若有興趣,可於網路上查找。)
我很遺憾,目前一般人抱持的態度,是最好能讓蹺蹺板的右邊,也就是好的那一邊,裝滿了聖與善。神聖性被描繪成完人的形象,能夠把一切都轉化成人格中完美的一面。這樣的狀況一點都不穩定,可能隨時都會翻船。平衡會被打破,讓生活過不下去。
支點,或說中心點,是整體性(神聖性)的所在。我同意我們必須運用良善一方精煉後的特質與外在世界連結,但同時要顧及左右兩邊的平衡才可以。基本上,我們必須在社會上藏起自己的黑暗面,不然就會讓人感到厭惡,但我們絕不能連自己都隱瞞。真正的神聖,或說個人影響力,必須要站在蹺蹺板的中心點,創造出能夠平衡兩邊的事物。這和我們心目中所設定,那種理想的良善感性面完全不同。
當然我們擁有陰影!聖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一書中大聲宣告:「行動就是罪。」創造的同時也是在破壞。我們在產生光明的同時,一定也會產生相對應的黑暗。印度有創造之神梵天,有破壞之神濕婆,毗濕奴則坐在中間,連結對立的兩端,保持平衡。沒有人能夠逃避生命的黑暗面,但我們可以聰明地運用黑暗面。聖安東尼為他的榮福直觀付出代價,必須忍耐夜晚的恐懼景象,看著邪惡不斷經過自己面前。他承受相反兩邊之間的張力,最後獲得真正可以稱為「成聖」的最高洞察力。
光明與黑暗的平衡絕對可能存在,而且能夠承受。所有的生物都活在兩極之間,光與暗、創造與毀滅、上與下、男與女*(原註3:我們的語言已經失去用非常崇高的詞彙來討論黑暗、毀滅等位於上述相對詞組後者語彙的能力。人類哲學因為使用的語言而失去平衡。我們要如何描述黑暗,才能賦予與光明同等的尊嚴與價值?)
。因此在我們的心理架構中可以發現同樣的基礎運作原則,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了。德文有個詞「doppelg änger」,意思是一個人的鏡像、一個人反面。歌德有天晚上在回家路上看到了自己的鏡像,也就是存在於人格中的另一個自己,因此深受啟發。幾乎沒有甚麼人能夠如此鮮明地與自己的陰影面對面,但不管有沒有察覺,我們的心靈孿生就和鏡像一樣跟隨我們身邊。
大多數人以為自己是家中唯一的主人。要覺察並擁抱自己的陰影,是承認自己有著更多這個世界通常沒有看見的面向。榮格是這麼描述第一次直覺感受到心靈「另一個自己」的存在。
我做了一個夢,嚇壞了我,也鼓舞了我。夢中,我身處某個不知名的地方,黑夜籠罩,我頂著強勁的大風緩慢而痛苦地前行。濃霧四起,我把雙手做成杯狀來護一盞隨時可能熄滅的小燈。一切均取決於能否保住它不滅。突然之間,我覺得背後有個東西正向我走近。我回過頭去,看見一個碩大無比的黑影跟在我後面。儘管我嚇壞了,但仍清醒地意識到,即使有危險,我一定得保住這盞小燈,以度過這個狂風之夜。
醒過來後,我立刻意識到那個黑影是我自己的影子,在小燈的照射下,投影在飛旋的濃霧上。我知道這盞小燈就是我的意識,我的唯一一盞燈。與黑暗的力量相比,這盞燈雖然小而脆弱,但它仍是一盞燈,我唯一的燈。
——榮格,《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
(Memories, Dreams, and Reflections,1963)繁體字版,頁130。*
(編註2:本段引自Jung, MDR, p 131。)
榮格在高度精鍊的教育中成長,在嚴謹的瑞士清教徒家庭度過童年,長大後接受了紀律嚴謹的醫學訓練。長時間集中精神的習性,讓他擁有了非常專注的人格,但代價則是忽略了他夢中出現的那些黑暗、原始的面向。我們的意識人格愈是精純,就會在另一面建構出愈多的陰影。
這是榮格最偉大的洞見之一:自我與陰影來自同一個本源,準確地相互平衡。創造出光就會創造出陰影,兩者相依共存。
要擁有自己的陰影,就是來到內在中心這個無法用別的方式抵達的神聖之地。如果做不到,那麼就無法成聖,也無法了解人生的目的。
印度用這三個詞來描述神聖之地:薩他(sat)、赤他(chit)、阿南達(ananda)。薩他是生命的存在(大部分屬於平衡的左側);赤他是理想的能力(大部分屬於平衡的右側);阿南達則是啟蒙的幸福、喜悅、極樂——蹺蹺板的支點。薩他與赤他搭配在一起,具有充分的意識,然後生命的喜悅,阿南達因此誕生。擁有自己的陰影就能得到這樣的成果。
如果我們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來自右邊,就會在知情之下或不知不覺地以來自左側的行為加以平衡。我們甚至不需要轉頭四顧,便會知道自己已經創造出同等分量的黑暗。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藝術家在私生活方面都一團糟。然而,還有更寬廣的創造力,能夠在作品中容納這些黑暗,並且在陰影中找到圓滿。這是純粹的天生才能,擁有整體、健康與神聖的特質。這裡討論的神聖是最原始的定義:對我們自己的人性的純粹擁抱,不只是單方面不具活力或生命的善。
最近有位朋友問我,為什麼這麼多具有創造力的人生活會如此悽慘。歷史上充滿各式各樣關於偉人駭人聽聞、古怪異常的行為軼事。偏狹的創造力總是產生受限的陰影,更寬廣的才能召喚出更多的黑暗。作曲家舒曼最後瘋了;全世界都知道畢卡索人生最黑暗的一面;我們也常聽到一些天才具有一些不尋常的習慣。雖然擁有強大才能的人看起來遭到最多苦難,但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覺察自己使用創造力的方式,以及伴隨才能而來的黑暗面。創造藝術作品、讚美他人、提供幫助、美化住家、保護家庭,這些行為都會在蹺蹺板的另一邊產生同等重量,也會讓我們犯罪。我們無法抗拒自己的創造力,或是不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但我們可以留意這種動能狀態,有意識地透過一些小動作來彌補、平衡。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博士(Dr. Marie-Louise von Franz)與芭芭拉‧漢納(Barbara Hannah)一起住在瑞士屈斯納赫特的一棟房子裡,她們有個習慣,就是如果哪個人特別好運,就要負責倒當週的垃圾。這是個簡單但很有力量的行動。從象徵手法上來說,她們是在釋放正面事物的陰影面。榮格常常這樣和朋友打招呼:「最近有沒有獲得什麼可怕的成就?」因為他也很清楚光明與黑暗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我記得有個週末,我耐住性子招待幾個待了超過預定好些天的挑剔客人,並以絕佳的耐心與禮貌應對苛刻的要求,在他們離開後,我鬆了一大口氣。完成這麼完美的工作,我覺得自己值得一點獎勵,就去了苗圃一趟,想為我的花園增添一些美麗的植物。而在我還沒弄清楚怎麼回事之前,我已經和苗圃的人打起來,弄得到處掛彩、悽慘無比。我沒能有意識地去照顧自己的陰影,而直接把陰影丟到這個可憐的陌生人身上。達成平衡了,只是非常笨拙愚蠢。
許多女性因為承擔了男性創造力的黑暗面而犧牲受苦;許多男性因為背負著伴隨女性創造力產生的黑暗面而感到消耗殆盡。最糟糕的是,孩子通常必須擔負父母創造力的黑暗面。俗話說,政府高官的孩子難以相處,富裕人家的孩子則容易陷入毫無意義的生活。
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因為文化的發明遭到一些麻煩。我們活在歷史上最具創意的世紀,科技發達、旅遊便利,嶄新的自由讓我們脫離勞累的人生。學者估計,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中,需要二十八名僕人才能做好家電完成的一部分家事。真是個美好的年代!但陰影也無可避免地,以無聊與寂寞的方式呈現,剛好和我們所建立的這個高效社會完全相反。從全球的角度來說,我們不斷升級戰爭與政治衝突,以實現對於烏托邦和美麗新世界的願景。想要維持現代社會的高度創造力,就必須承認伴隨產生的陰影,並以有智慧的方式去處理維護。
那麼,我們如何能在不造成相同程度的破壞之下,創造出美麗或良善的事物呢?如果我們透過儀式認可了現實的另一面向,就有可能實踐理想、使出全力、寬容有禮、工作出色,過著優雅文明的生活。無意識無法分辨「現實」行為與象徵行為的差別。這代表我們可以追求善與美,然後用象徵的方式釋放黑暗,這讓我們能夠好好維持平衡的左側。基督教信仰認為,如果可以在日落或至少在安息日前做到這一點,便能保有內在的和諧。
舉例來說:如果我在接待完難搞的客人之後,好好處理維護我的陰影,就不會把陰影丟到毫無戒備的陌生人身上。我必須尊重我的陰影,因為這是我整體的一部分,但是我不需要把陰影強加在別人身上。在客人離開後,一個五分鐘的小儀式或是承認自己陰影面的累積,就能夠滿足陰影,並保護我的周遭環境不受黑暗侵蝕。
有時候陰影會突然出現在工作中。我竭盡所能按部就班、認真努力地讓我的講課與著作展現最佳成果。如果不自我約束,紀律地進行,整個文化世界會每況愈下。但有時候剛好所有糟糕的事一起遇到了,因此讓我的陰影活躍起來。我盡可能忽視陰影,所以當陰影偶然閃現,我感到分外羞恥。但是如果我任陰影留在無意識層面,不用智慧的方式去處理,之後還是得付出糟糕至極的代價。如果我沒有盡速導正失衡現象,可能會口出惡言,顯現出我人格的劣根性,或是陷入沮喪的深淵。不論是聰明或愚蠢的方式,陰影都會用某種形式討回來。
所以這代表我必須兼具創造與毀滅,既是光明也是黑暗嗎?沒錯,不過我多少可以控制要如何或在哪一方面付出黑暗的代價。我可以在完成創意之舉後,接著進行一些儀式或動作,達到平衡。最好能夠在獨處時完成,不要傷害到周遭環境或身邊的人。我可以寫一些憤怒狂暴沒什麼意義的短篇故事(不需要思考太多角色設定,因為蹺蹺板的另一邊已經開始運作),或是進行積極想像*(原註4:參考本人著作《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心靈工坊出版)中對此一技巧的說明。),以尊重黑暗面。這些象徵性行為可以平衡我的生活,不會造成破壞,或是傷害任何人。許多宗教儀式都是設計來維持左手邊的平衡,發揮代償的功用。
導論
據說榮格最喜歡的故事是這樣:生命之水希望在地球表面上為人所知,於是以自流井的方式湧出,輕鬆自在地流著。因為生命之水純淨且充滿活力,人們引用了神奇的水,受到滋養,但並不滿足止於這樂園般的狀況,一步一步,他們開始把這口井圍起來,收取費用,宣稱自己擁有周圍的土地,制定誇張的法律規定誰可以使用這口井,並將門欄上鎖。這口井很快地變成了權貴人士的財產。生命之水因為受到侵犯深感憤怒,於是不再從井裡湧出,改從另一個地方湧出。擁有第一口井周圍土地的人太沉迷於自己的權力系統與所有權,沒有注意到生命之水已經不...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本來無一物:閱讀《擁抱陰影》
魏宏晉(心靈工坊成長學苑講師)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那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聖經》啟示錄22章13-14節。
羅伯特‧強森的是位優秀的說書人,其《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一書從西方文化、歷史與宗教的觀點切入,以淺白的日常經驗和文化歷史故事交織,旨在破解二元對立世俗性觀點的迷思,析論陰影的神聖價值,精彩生動,是部講述心靈故事的佳作。
「陰影」(shadow)是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概念,貫串體系,以為理論的骨幹,古典榮格學派大師馮‧弗蘭茲(von Franz)甚至大膽疾呼:「簡單地說,陰影就是無意識整體。」幾乎置科學精神於枉聞,更突顯陰影這個概念在分析心理學中的地位非凡。
陰影的前身:情結
榮格的精神分析事業始於情結(complex)的科學實證研究,他的「字詞聯想測驗」(Word Association Test)為佛洛伊德在治療病人豐富經驗裡,所歸納出不快的記憶會被壓抑進潛意識的假設,提供有力的證據。眾所周知,此舉奠立了兩人合作的基礎。情結理論在兩人合作無間的時期中被發揚光大,成為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論根據。後來,榮格自立門戶之初,還曾經把自己的理論稱為情結心理學,以分析心理學正式為名則是稍後的事。
情結一詞由德國心理學家希奧多‧濟安(Theodor Ziehen)率先提出,他指稱其為「複雜的情緒所組成的」(complex compounded by the feeling),是個「情緒的複合體」(emotional complex),榮格贊同這個看法,也認為情結就是「各種想法充斥的複雜情緒體」(feeling-toned complex of ideas),可謂之為「情感飽滿的情結」(emotionally charged complexes)。
濟安是聯想心理學(association psychology)的倡導者,他在自己所創的「心理生理學認識論」(psychophysiological epistemology)範疇內,提出屬於他自己特別的「二元論」(binomistic)思想,提倡他名之為「內在原則」(the principle of immanence)的一元實證主義哲學立場。他的哲學方法論奠基於現實主義、客觀主義和絕對理性主義之上,所持的唯心主義認知模式反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唯物主義自然科學觀。
儘管佛洛伊德的情結理論觀點並未背離濟安的二元論的想法,但是他畢竟在科學方法論上傾向唯物的因果論,主張人類具有普遍共通的情結,且無法逃離它的影響,也就是他所說的絕大部分心理疾病的核心不出伊底帕斯情結的問題,此說主張明顯為性慾一元論。然而榮格卻認為,人類心靈由多種情結構成,且許多情結間彼此會形成二元對立,問題不單只因性慾而起。
二元對立:情結到陰影
榮格認為,人是情結的複合體,基本上,心靈就是由各種不同情結所構成的。而形成情結的原因,要追究到陰影。陰影先於情結存在,於情結背後擔任主導的角色,兩者皆屬原型。
在心靈的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在個人經驗裡,陰影隨個體成長而發展累積,會自發性地組合叢聚。由一個共同主題所組合起來的情緒、記憶、認知以及欲望的模式與核心,一組組被壓抑的心靈內容物圍繞這個核心或者模式,聚集成情緒飽滿的思想概念群,形成諸多情結。如因為想爭奪母親的幻想,產生對父親的敵意,又加上現實父親帶來真實與想像傷害的恐懼、記憶與痛苦所形成的陰影聚集在一起,因而發生戀母弒父的伊底帕斯情結。因此,情結是個人無意識的主要內容。
而進入到榮格心理學的重點,也就是集體無意識的第二的層次,榮格將情結與陰影做了進一步的區分。
榮格在一九○六年到一九一二年與佛洛伊德合作期間,抱持著支持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立場,盡量援引佛氏概念詮釋心理現象,期間於一九一二年出版的《無意識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裡頭並沒有提到陰影,那時是以情結替代。兩人分道揚鑣後,他在《轉化的象徵》(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1956年)裡寫道:「我分析美國人時,經常看到的劣勢人格,所謂的陰影,是以黑人或者印地安人的樣貌出現。」榮格在討論美國人這個族群時,以一位年輕的美國女性的夢境分析為案例,他指出,出現在她夢中的美洲阿茲特克原住民,可能不是她自己的陰影,因為那是個男性,所以要將他當作她人格中的陽性部分。這是以集體無意識心靈中的阿尼瑪(anima)與阿尼姆斯(animus)這組二元對立的原型結構作為分析的基準。
原型常常會形成對立的組合,比如阿妮瑪與阿尼姆斯,各自成為彼此對立面的陰影,這在古典榮格學派裡,構成集體無意識分析的主題。而原型的特性在於絕對不可妥協,本身就是個二律背反(antinomy),比如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都無法獨立存在,如果不能彼此彰顯,便只是無意義的各自概念而已。因此,原型本身也有陰影。榮格曾以舊約上帝只因撒旦的質疑,便降災試煉他的虔信子民約伯為例指出,約伯對上帝的無情且無來由的懲罰一概承受,反而顯現出被造者的心性比創造者高尚完美的矛盾。耶和華不信任他所造的約伯,正是他的陰影投射,多疑獨斷且憤怒殘酷的性格,透露出他的困境。也因此,這個不完美的舊約上帝,只有通過道成肉身,來到人間,以新約基督的人的形象親身經歷他所創造的人世間的苦難,完成榮格學派理論所謂的個體化歷程後,才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實現上帝原型所指涉的真實意義內涵。
陰影的破與立
綜上所述, 陰影的涵義涉及了三個層面。一是個體的,為來自個人經驗過程被壓抑的幻想 、願望 、衝動和思想等;二是集體的,不源於個體,可能是因文化、族群 、權力 、仇恨等,而產生的共同欲望的投射;三是原型的,為心靈中的絕對模式,亙古恆存的至善、邪惡、諸神眾鬼等。
佛洛伊德早年對一元性驅力精神分析理論戮力以赴,及至晚年卻意識到當中的侷限。人如果只有趨生的本能,就無法解釋抗拒痊癒、攻擊殺戮等精神官能症的模式,於是,他終於再提出具爭議性的「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概念。他在《超越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1920年)一書中指出,人會以「強迫重複原則」,讓自己有可「控制」的快樂。自我毀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此為死亡本能。性本能是建設性的,反向的死亡本能則是破壞性的,兩者同時並存,但消漲方向正好相反。他為自己的理論辯護道:「我們的觀點從一開始就是二元論的,……相反地,榮格的欲力理論是一元論的……」然佛洛伊德的辯解則反倒令人更加生疑。人生的價值也許並非僅止於眾多佛洛伊德學派學者所主張的:「可以工作、可以愛,足矣。」工作與愛人,只能算世俗標準,對志在人生實相、宇宙真理者,世俗的成功,卻可能只是換一種方式受苦。人前富貴,人後受罪,終非解脫之道。就榮格而言,身處二元對立的世界,如何整合人生內外的複雜對立才是根本。從個人、集體到原型,總有著表象之下的另一個極性,從個人觀念心性、集體道德責任,一直到終極的宗教悖論,陰影能量充沛,可正可邪的影響力真實不虛,如何去除?且同時又加以融合納入?實為關乎性靈的宗教性要事。
以上的分析,可以先備,以為閱讀貫通本書的輔助性知識。
暗裡靈光
本書的篇幅不長,結構也簡單。連同導論加上三章,共分四大部分。導論言簡意賅地指出陰影的珍貴,但容易被忽視、遭誤用的特性;正文第一部分析論陰影形成與運作的來龍去脈;第二部分由男女情愛觸動阿尼瑪∕阿尼姆斯原型的討論,進入到集體無意識,初步涉及二元對立消弭與融合的問題,開啟最後一部份「靈光」的討論。「靈光」這部分篇幅最短,實為宗教問題之探索,旨在消弭二元對立,故易讀難「懂」,宜隨詩意行文倘佯漂流,隨緣觸動為要。
「靈光」亦即榮格學派理論之「自性」(Self),為心靈整體,也是核心,本自具足,盡虛空、遍法界。自性為「神」的原型,但既非已浮上意識的任何宗教的上帝所能概括,因此也不全然等同於沉入無意識裡的魔鬼。它是個體化之前的概念、完成後的成就、引路的燈塔、是起點、也是終點,帶領著人們完整經歷生命所有的痛苦與磨難,照亮無意識中的黑暗。
陰影深埋心靈,靈光可謂整合陰影的唯一法寶。遮蔽光明而讓個人產生陰影的,不外乎人格面具;至於集體陰影,則因認同神聖的集體精神而來;而原型的陰影肇因於性質極端、彼此互為陰影的原型,一個有若意識上的形式,如天堂,另者竟成無意識中的能量,像地獄。
不管陰影起於個人經驗、集體認同,或者原型對立,不外乎因緣合和而生,本來無一物,如露亦如電。當因緣成熟,走上榮格學派所謂個體化自我探索與整合之路者,不時會有靈光乍現之際,於其時,電消露逝,無去亦無來。一時天清氣朗,恍如身處天堂;精神飽滿,有若神力滿溢。而,那就是了!
天堂有門,地獄是路
個體化歷程走的不是迷宮,沒有死路;探索的是迂迴卻必定通達的明陣(labyrinth)。靈光常伴,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遍於心靈諸角落,照亮所有黑暗,破除任何二元對立。最後,完成旅程的英雄可以站立在拜占庭式的聖三畫前,開啟二元對立悖論無門關入口,參與到聖神當中,補足神聖結構的四位一體,成為神的本身。
《擁抱陰影》依循傳統榮格理論的路徑,從個人、集體與原型三個基本面向,為建立在二元論基礎上的精神分析尋求對立統合之道,最終再以榮格本人所建議過的宗教心靈方案作為根本的解決辦法,文獻豐富,深入淺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值得細品慢讀。
推薦序一|
本來無一物:閱讀《擁抱陰影》
魏宏晉(心靈工坊成長學苑講師)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那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聖經》啟示錄22章13-14節。
羅伯特‧強森的是位優秀的說書人,其《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一書從西方文化、歷史與宗教的觀點切入,以淺白的日常經驗和文化歷史故事交織,旨在破解二元對立世俗性觀點的迷思,析論陰影的神聖價值,精彩生動,是部講述心靈故事的佳作。
「陰影」(shadow)是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概念,貫串體系,以為理...
目錄
推薦序一 ▎本來無一物:閱讀《擁抱陰影》/魏宏晉
推薦序二 ▎擁抱陰影/鐘穎
導讀 ▎修行始於接納陰影/李孟潮
導論
第一章 ▎陰影
陰影的起源
平衡文化與陰影
投射的陰影
陰影中的黃金
中年的陰影
儀式的世界
第二章 ▎浪漫愛情化身陰影
投射神的形象
浪漫主義的個人經驗
宗教經驗中似是而非的悖論
悖論的奇蹟
愛與權力的悖論
陰影是通往悖論的入口
第三部 ▎靈光
靈光的療癒本質
語言也是靈光
靈光的人性層面
關於作者
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 ▎本來無一物:閱讀《擁抱陰影》/魏宏晉
推薦序二 ▎擁抱陰影/鐘穎
導讀 ▎修行始於接納陰影/李孟潮
導論
第一章 ▎陰影
陰影的起源
平衡文化與陰影
投射的陰影
陰影中的黃金
中年的陰影
儀式的世界
第二章 ▎浪漫愛情化身陰影
投射神的形象
浪漫主義的個人經驗
宗教經驗中似是而非的悖論
悖論的奇蹟
愛與權力的悖論
陰影是通往悖論的入口
第三部 ▎靈光
靈光的療癒本質
語言也是靈光
靈光的人性層面
關於作者
延伸閱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