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追憶,
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
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韜光往事以回憶書寫回憶,用生命療癒生命
* 不是小說卻比小說精彩,不是傳記卻比傳記更真實
* 因特殊的家世背景,得以窺見近代中國最黑暗、最神祕的文革往事,他以青春之血拭去痛苦淚光,寫出一個生命態度噹噹作響的巨變年代,長逾百年劃時空之史詩!
回憶殺──十七歲的獠牙
最初,我們都來自昨日。一千年前是昨日、一星期前是昨日、一秒鐘前也是昨日。「昨日即往事、離別、缺失、遺憾、否定與羞愧,以及所有我們留戀、思索及賴以昇華的東西。」
大陸中生代(八九一代)詩人、小說家、畫家、古琴家楊典繼《琴殉》之後,磅礡再現史詩般的回憶殺;一本關於他自己和一些民國往事,一本漫談文革、文明和新舊文化直面對決的動盪歲月,書一翻開,映入眼簾的文字是有畫面的,突然泉湧而出的情景,那麼的似曾相識,即使你從來沒有去過,他說他的重慶,卻勾起你的愁懷,想起人生某段歲月中曾經折騰你、啃蝕你的心情點滴,你以為過去了其實並沒有過去。
打開十七歲的任意門
《十七歲的獠牙》帶著回憶而來,讓人思緒掉入任意門,你會忍不住想問,為什麼是十七歲?繼續看下去,他說,「十七歲是禁忌的一年,每個人都站在世界的中心,那是愛情的中心、肉體的中心,廣場上的肉醬、坦克、槍聲與革命的中心。」
而禁忌,也意謂著打破禁錮,挑戰既有文化或傳統權威,因為十七歲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張白紙,沒有包袱、無謂正義,更沒有實質意義上的「過去」。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渴望追憶,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因此張開十七歲的獠牙,正是百無禁忌穿透時空,即使挖開後發現所有血淋淋的肉瘤不忍卒睹,亦是了無懸念除之而後快!
他說,人之所以要回憶,並非是為了記起自己呱呱墜地的樣子,而是拚死拚活泅過母親子宮成功著岸,究竟是所為何來?因此書中雖以相當篇幅敘述家族故事,抽絲剝繭找到曾祖楊襄甫曾參與早期興中會反清革命,又在危難關頭救過國父孫中山兩次。但,在那什麼荒謬事都可能發生的時代,這只是千千萬萬性命交關故事的縮影,他把家族各人經歷當祭品,意欲釣出人性卑微的光輝才是終途。
正如許多評家說過,楊典的文字是有魔力的,一念既起,不管是一個地方、一間店子或是一個人,皆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他寫故鄉重慶,「是我誕生後看到的第二個子宮,鐵一樣的子宮」,細說重慶的夏天暴熱滾燙,苦蟬凌空尖叫,人民仍喝著江津白乾吃火鍋,渾身曬得脫皮也只當換了一件衣服。而後說:「我小時候最愛的不是祖國,而是冰糕。因為我血熱。」不緊不慢又斬釘截鐵,讓人不禁莞爾。
紅色武俠世界的荒謬劇
他以看似戲謔又犀利的生動描述,帶領讀者回溯自己出生前後,這世界發生過的大小事,少年的他,目睹(或聽聞)被打成「黑五類」的父祖及外公外婆上下兩三代一大家子,人生最精華的大好時光盡付東流,生命如風中蘆葦一折就斷,他毫不掩飾心中的憤怒,形容那個年代:「是一部荒誕不經,殺人不見血的『紅色武俠世界』。」因為「神」還沒有死,到處又都是神仙的故事,「要不然院子裡為何有那麼多的『牛鬼蛇神』?」
跟著楊典的眼睛去看他走過的地方,經歷過的事情,說「我」這根浮木到底從何而來,欲往何處漂去,浮生萬象必有深刻體會,他透露自己有一個亦師亦友的神祕導師,在閱讀路上,「夜晚不再孤獨,冬天不再惦記缺少爐火」,每當難受時刻想到遠方那位智者,就感到心安。對讀者來說,他正是這樣一位神祕導師啊!
【本書特色】●楊典生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橫掃中土期間,因為父親是小提琴家(音樂家馬思聰譽為天才學生、中國當代最早的先鋒實驗音樂作曲家),母親是小說家、外公為民國少將軍醫等文藝世家背景,使他一出生即被掛上「黑五類家庭」後代的鮮明身分;帶著一種和人間、時代天生的矛盾衝突,書中他回顧自己磕磕絆絆的成長過程,並因女兒誕生而對生命的連結有了重新感悟:「一切都來自妳,一切都通過妳,一切都在妳之中」,前後花了將近十年終於譜成對家族意義重大的生命書寫,這是一本回憶之書,同時也是一本療癒生命之書。
●以第一人稱視角揭露若干文革往事,不僅跳脫以往類型文學常見的悲情批判,而且寫的都是他所認識的身邊至親好友,即使文革已過四十多年,在他筆下仍活靈活現宛如昨日,文字辛辣一如重慶火鍋,描繪當時一窮二白如何苦中作樂的庶民生活、人生境況、親情友誼和對家國的夢影殘想,有笑有淚,讓人感慨萬千,而留日時期的小帝國札記、讀書偶得、音樂家軼聞等,也都是來自對過去之饕餮;楊典以獨特的寫作風格旁徵博引東西方文學藝術、音樂電影,皆似珠玉落盤擲地有聲,總能讓人讀來既驚又喜,嘆這世界雖有無數糟糕的東西,但只要有一丁點美好亦是不枉此生!
作者簡介:
楊典(作家、詩人、古琴家、畫家)
1972年生於重慶,1984年後居北京。音樂世家出身,自幼隨小提琴家父親學習音樂,1981年開始學習繪畫,1987年開始文學寫作,自1988年16歲起陸續發表作品,涉及隨筆、小說、詩歌、戲劇、書評、琴學等。
【出版作品】
♦隨筆雜文集
《狂禪:「無門關」鏡詮》(2004)
《孤絕花:舊版書評四十八》 (2007/2009)
《肉體的文學史》(2011)
《隨身卷子:百衲本筆記野史、詩、念頭與妖燈鬼火錄》(2013)
《巨鯨:私人文學史》(2020)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2021)
♦短篇小說集
《亡國辭典:異端小說、頹廢故事與古史傳奇》(2010)
《懶慢抄:新筆記體小說、志怪、玄學與奧義書》(2016)
《鵝籠記》(2019)
《惡魔師》(2020)
♦詩集
《麻醉抄:少年詩、舊火及其他》(2017)
《花與反骨》(1987~2012)
《枯山水》(2010)
《禁詩I:入蜀記》(2010)
《禁詩Ⅱ:七寸、枯山水與祖庭》(2012)
《女史:煉字幽警錄》(2014)
《零雨其濛》(2015)
《閒樓一諾》(2020)
♦古琴音樂理論、隨筆與戲劇集
《琴殉》(2010)
《隱几長嘯錄》(2010)
《琴殉:隱几長嘯錄》(上)、《琴殉:彈琴、吟詩與種菜》(下)(精裝套書,2020)
♦畫冊
《太樸之骸》(2012)
另編輯有《黑鏡頭:面孔的故事》與《唐卡中的六道輪迴與地獄精神》等美術圖片類圖書。
♦古琴演奏專輯
〈琴殉:移燈就坐〉、〈琴殉:隱几長嘯〉(雙CD,2020)
♦獲獎
2011年獲「第三屆『後天』詩歌獎」
2011年獲「首屆中國-銀川鴻派國際詩歌獎經典詩集獎」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2011年獲「第三屆『後天』詩歌獎」
2011年獲「首屆中國-銀川鴻派國際詩歌獎經典詩集獎」
得獎紀錄:2011年獲「第三屆『後天』詩歌獎」
2011年獲「首屆中國-銀川鴻派國際詩歌獎經典詩集獎」
章節試閱
十七歲的獠牙──混沌衣
(文略)………
據說父母是在「九一三事件」轟然從天而降之前不久懷上我的,恍若沈淪的預感。那一年,無數精子的屍體從空中掉下來,比副統帥死得還慘。只剩我一個還活著,並順利地降落在一根神經的尖端上,俯視天下的妊娠。這是七0年代初,中國的環境就像惡露,到處是血汙。據說那十年內出生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紅輻射」,性格十分好鬥。曾經流行過一個很有名的形容詞,即「文革之子」,我也算是比較典型的。記得當時在混沌衣內,我一個人和整個母血的軍隊交戰,殺得天昏地暗。那是個血肉攪拌的沙場。子宮內壁到處貼的是大字報式分泌物,紅細胞和白血球在大街上混戰。我聽見母親痛苦的哀號,呼叫。後來,我的軀體越來越大,猶如盤古。我還看見了大洪災:羊水的破裂。但我實在厭煩了殺戮,也厭倦了拯救。我看透了混沌這個模糊的祖國。我決定提前撕裂宇宙,和那個優美的卵子私奔。
十七歲的獠牙──切菜機
(文略)…………
但我父親究竟有多瘋,為何瘋?說不清楚。總之,從我記事時起,便見他走路、吃飯、辦事或上街遊行時,都會一個人搖頭晃腦、哼哼唧唧、忽笑忽唱的,不知在想什麼。他似乎總在自言自語,聳肩、撓頭、甩手,而且還帶著一些奇怪的表情。他不修邊幅、不梳頭、褲腿也總是一高一低地挽著。灶上的水開了、我摔倒了、生病了或有人喊他了,他似乎都聽不見,看不到。桌上只要有吃的,不管是什麼來歷不明的食品,硬的、稀的或乾得啃不動的,他都會吃得一點不剩。就是過期了好幾天的飯、發霉的菜、怪味的湯,他也會全拿到鍋裡煮一通,美其名曰「高溫消毒」,然後便囫圇吞棗消滅之。他的視力是一.七,屬遠視眼,看書報的時候,恨不得拿著離自己的臉有一公尺遠,但他從不在乎周圍是否有人在看他。因他似乎看不見周圍的人。好像這世界全與他無關。他的耳朵好得可以聽出十幾個不協和和絃裡的任何音程,以及大樂隊排練時,判斷出誰的琴有一個音不準,或誰的腳不小心發出了擦地板的聲音。但他大多數時候還是自言自語。不知道的人以為他有幻聽症。只有熟悉他的人知道,那不是在作曲,就是在配器。
是的,他這人骨子裡就是一把琴,一碰就叮噹響。
但自五0年代到七0年代,我父親不被允許做音樂,他的主要工作被變成了完全與琴無關、或略微有關的幾件事:如養豬、切菜、拉板車、修芭蕾舞鞋、修樂器、種地和倒垃圾。他不能正常作曲,就偷偷作曲。但那些曲子又無法被記下來,於是就成了隨風飄走的哼唱了。關於這個世界,他會像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裡的溫斯頓那樣思考,所謂「我懂得方法,但我不懂得原因」嗎?還是也會「在心中尋思,自己到底是不是瘋子?也許瘋子就是個人少數派」?在六0年代大饑荒時,他身上也不是帶筆或琴,而是隨時揣著一柄勺,走到哪兒便「吃」到哪兒,包括偷吃豬飼料。他在芭蕾舞木頭鞋上,用敲打琴弓來實驗節奏。他在閒暇的時候,還設計過實用的機器。如大躍進時期,他曾設計過一個半機械化切菜機,有馬槽大小,解構異常卻並不複雜。裡面裝有滾動合葉刀片、雙腳踩踏板、曲軸、鬥、人坐凳、繩索、木槽、進出口等。瓜菜從上方的大開口扔進去,然後人騎在切菜機上面,就像騎自行車似的,不斷地踩踏用曲軸帶動的刀輪,被切碎的菜葉渣滓便從下方的出口嘩啦啦地掉出來。因他那時在重慶歌劇團的食堂裡幹糙活,每天要切幾十顆甚至上百顆白菜、瓜果、馬鈴薯或蘿蔔等,把手都切麻了、酸了甚至扭傷了。若一直切下去,他那雙手無疑肯定會被摧毀,永遠不可能再拉琴了。於是他發明製造了一架切菜機。這樣情況就不同了。再多的瓜菜蘿蔔倒下來,進入滾筒刀輪,都會自動化為零碎的菜葉。其偉大的現實意義,幾乎不亞於現代辦公室常用之碎紙機。領導說:「原來這瘋子一點都不瘋。」而巴蜀群眾說:「牛鬼蛇神硬是鬼得很。」
十七歲的獠牙──猛獁牙
(文略)…………
到了十七歲——每個人都站在世界的中心。那是愛情的中心、肉體的中心、廣場上的肉醬、坦克、槍聲與革命的中心。每個人都渴望追憶,而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追憶會像一頭殘暴的獅子般將一個人的心靈咬得粉碎。而我的十七歲有的是氾濫的幻想,惡的宣洩與性的夢魘。而且我的十七歲是禁忌的一年,不允許表達。十七歲的人沒有宗教,沒有正義,其實更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過去」。而在一九八九年春日的一天,我突然就覺得長大了。或許那一年我像進入拓撲空間一樣進入了很多事:輟學、打架、惡作劇、惹是生非、酗酒、撒野、吐火、在十字路口扔石頭、在槍林彈雨的深夜街頭亂跑,我認識了無數的地頭蛇、惡女和怪人,去過很多散發著腐臭的鬼地方,放浪山水,長笑荒野,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惡少模樣。在夢中,我還孫子似的把一支槍塞到了自己嘴裡,假裝玩命。是的,我曾企圖去驗證那「真正唯一的哲學問題:自殺」。想看看生命距離死亡究竟有多少毫米。可其實這些都是鏡像。我和天底下所有慫蛋一樣,根本就不敢死。
卓 如
——〈紙月亮〉續一
(文略)…………
因為那時候,我舅舅還在陝西。等他聽說金與卓如要結婚時,已經晚了。但是他們結婚那天,我舅舅還是出現在了金家的大門前。他穿著高檔的灰色西服,繫著一條優雅的黑色暗花德國領帶,頭髮梳理得齊如密林,皮鞋,懷錶,手絹,都是用的最好的,而且異常乾淨。他帶著幾根金條,並讓一個僕人抬著一箱禮物。最重要的是,他還在笑。
酒席間,我舅舅突然對金某說:卓如是我讓給你的。我只有一個要求,你們結婚的時候,我要吻新娘。
金說:好,但只能吻一次。卓如,你同意嗎?
卓如這時低下了頭,抑制著自己,絕不哭出來。
不說話就是默認了。我舅舅說。忽然,他衝到卓如面前,將她抱在懷裡,深深地親吻下去。
這是一個相當真實的吻,卓如沒有回避。所有人都驚呆了。
金說只能吻一次,但是並沒有說吻多久。於是我舅舅幾乎將整個心靈都融化在這個長吻之中。他盡量地拖延這個親吻。這個吻實在太長了,據說有將近三分鐘左右。所有的人,包括金,都在旁邊乾看著,沒有說話。而且當時有些老人顯然等得不耐煩了,可又不能出聲。他們就這樣長吻著,現在說起來簡直讓人覺得很荒誕,不可信。而且,這個吻的意義還長過了人們的想像,因為我舅舅為它付出了一生的代價:後來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全線大崩潰、在徐州,國民黨幾百萬官兵變成了屍體。我舅舅從屍山中爬出來,逃亡、被俘、然後又進了山東俘虜營,遣返回鄉後又歷經了鎮反的恐怖、家族與親人之死的悲慘,度過了災荒年的大饑餓和血腥的文革……這些都是表象。骨子裡,他幾乎就依靠著對這個吻的記憶生活了一輩子。他總是在我們面前絮叨這件事。卓如的影子像是內戰中的彈片一樣,嵌進了他的生命中,無法溶解,無法異化,一直到他燒成灰時,她都是完美的。
蜘蛛記
——「紙月亮」續二
(文略)…………
好在四個朋友能在一起,總有一種生死與共的幻覺。沒有酒,臨時待命期間,他們便瘋狂地抽煙作「死亡之餐」。煙還剩下最後一根,幾個人也一人一口,直抽到煙頭燙手,最後還用火柴棍夾著煙蒂抽。但這次聚會也很短暫。金、許、魏都相繼接到歸隊命令,向各自的部隊靠攏去了。最後一日,舅舅身邊的電話響了,司令親自打來的。他要求警戒區只准出,不許進。舅舅必須在軍部撤退後,再自行突圍。就在那些著名的漆黑之夜中的某一夜,舅舅的部隊終於離開戰壕,朝蚌埠方向突圍而去。那時包圍圈已縮到很小,漫山遍野都是敵人。他們摸了一夜,也沒發現出口。幾個官兵見大勢已去,在他身邊陸續飲彈自盡。有些年輕的士兵嚇得大哭。差不多走到凌晨,疲憊不堪的舅舅卻發現只剩下自己和另外一兩個人,其他士兵全都失散了,跑光了。透過熹微的晨光,他自己正在翻越一堆堆的屍體。空氣裡散發著腐爛與血漿的惡臭,被炸開的骨肉像奇怪的植物般填滿了溝壑。
頭頂上,朝霞陰鬱,如一條巨大的鯊魚游過民國的天空。
一切都完了。舅舅想。也許就如他後來躺在病床上想的一樣。他走到了一塊岩石下,挖開土,將自己的證件和檔掩埋起來。然後決定開槍自殺。
這並不是他的第一次死。蒼天保佑,也不是最後一次。
槍口杵在他太陽穴上頂很久,留下一個深深的圓印。他思來想去,最終也沒開槍。這是因對父母的牽掛,對卓如的思念,對家族的責任,還是怯懦與求生本能?是什麼念頭讓他甘願去承受後半生的疾苦?舅舅生前,我沒機會問他。我只知道,他最後是將手槍拆散,零件與子彈分開丟棄掉;又將身上的照片全部燒毀,僅留下一張地圖和一枚指南針,以防逃亡之需。最後,他還將兜裡的三枚金戒指,全部拉成直條,再插入棉衣下擺的縫隙裡。這是他的救命稻草。敵軍圍困千萬重。天又開始下雪了,舅舅成了戰俘。
第一個詩人
(文略)…………
當時我還未醉心於傳統文化,對中國的歷史只有間接的一些膚淺瞭解。我還沒有發現,對於中國人來說,歷史事件會被一再的重複,而中國近代沒有人敢總結歷史。因為這裡面有太多的謊言,殘暴和欺騙。在現代中國人眼中,歷史就代表了專制、腐朽和沒落。甚至詩人也如是說,如是想。而在八0年代經濟浪潮的刺激下,全中國的人,也包括著無數的所謂藝術家和詩人,都在幻想著明天可能發生的一切:革命、運動、開放、出名、獲獎、暴發、嫖娼……
那時,沒有人真正關心傳統的核心意義。
而子午卻是第一個提醒我關注傳統與歷史的人。
他的性格常令人想起十九世紀那位法國詩人雅姆(Francis Jammes 一八六八~一九三八),恬淡、寧靜而又敏感,對萬物的存在和神祕充滿了內在的感知。事實上子午的生活方式也和雅姆很類似,如里爾克所說:「在山中有一所寂靜的房子。他發出的聲音像是潔淨晴空裡的一口鐘。」他寂靜而又浩然的狀態,經常讓我聯想到雅姆的一些詩句:
幾天之後,要下雪了。我想起了
去年的事。我想起了我的愁思,
就在火爐旁。但你若問我:是什麼事?
我卻會答:沒什麼,請勿打擾。
六公尺²音樂之冪
(文略)…………
聽的塑造,或許就是讓你變成一個尊重過去的人,一個懷念的人。有時候,一首其實很難聽的曲子,也會因曾屬於你的某個人生時期,某一場洗腦式的記憶符號,便又重新變成一種讓你感動的聲音。
這是對一個人的私生活、往事與狹窄空間的懷念,也是對情緒和大自然的懷念。在這種抒情的懷念中,有些人是音樂家,有些人是聽眾。據說,耳朵是人類在胎兒時期就發揮作用的第一個甦醒的器官。梅紐因說:「當我們還沒有看、沒有觸摸、沒有品嘗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在聽了。」胎兒都是依靠傾聽母親的心跳平衡羊水裡的身體與情緒的。但是,我們無法懷念子宮。儘管如此,聽——作為一種特殊的「懷念本能」卻留了下來,一直延續到我們長大成人。聽是獨立的,不用大腦思考。從音樂到詩歌的閱讀,到愛人的情話,到朋友的交談,到暴力與武器的喧囂,到工業機器與鄰居的尖叫,到北京秋天樹葉的沙沙聲,到雷聲、雨點聲或山水中一切自然運動的風聲……無一不讓我們懷念生命的存在。對於六平方公尺斗室的音樂記憶、美與符號,就在這種懷念的九次冪中不斷增長,終於成了一個讓我永遠不能統計的天文數字。
聽——不僅來自過去,也會詮釋過去,成為過去。
所以,當我偶然看見陽光灑在了那個姑娘棕色的長頭髮上,聽到她發出笑聲時,我就在想,我也許本來就認識她,因為她就是音樂。
一頭鵝的語境
(文略)…………
人是會變的嗎?我說,不是會變,而是瞬息萬變。每一刹那後,人剩下的都只有心與記憶,只有過去事件(哪怕剛剛只過去了一秒鐘)留在腦海裡的痕跡,頂多只有一具意識型態的棺材,裡面則空無一人。除了過去,你始終就是一個被冒充的人。但是,就連「過去」這個東西,也還是會出離語境的,一直到你真的死去。你本不是任何人,也不是鵝,甚至都不是一句話。當你是你時,同時你就什麼都不是,故而還算是你。人世間也沒有什麼不屬於無常。人生是有盡頭的——這句話兒時聽到肯定沒感覺,中年後,面對或遠或近,各種人與事物的逐漸凋零,才會深有感觸,並重新開始了一場漫長的緊張與畏懼。爭奪、懷疑或難過也可以,但千萬別殺紅眼了,把這一身臭皮囊,真看成了超級市場中的鵝肉。就算你是一塊鵝肉,不管在瓶內瓶外,過時了也還是要臭的。何苦。生活本來如此。人老腿先老。舞臺上的中年韓信衣錦還鄉,酬謝漂母,大擺宴席,而自己卻再也不能像早年那樣,餓得可以幾口就吃下一整隻雞,酒也不敢喝了。過去的激烈、美、仇恨、思想與生活中的那些人,也全都不過是些細口瓶子。
此時此刻的寫作,亦正在瓶子裡。那些最偉大的人,也不過是一個個在瓶子中不斷地「東壁打倒西壁」之人。世界狼藉,最大的封閉也是透徹的。內外一體,進出同狀,能以無言作語境時,便請喊上一聲:
出來了嗎?——出來了。
這是哪裡?——天與地。
今日在做什麼?——無相蕭然,我相嘿然,吃喝拉撒一口氣。
明天還要往何處?——冷花向陽,孤鬼聽雨,哪裡來的便回哪裡去。
第五寇
──就曾祖楊襄甫先生救孫文史紀略談
乍暖還寒好時節,意外得家父一則消息,云最近在香港讀到歷史學家黃宇和先生出的一本書,書名叫《孫文革命:聖經和易經》(香港中華書局,二0一五年)。此或為研究孫中山早期革命史學之新著。關鍵是,書中專門花了兩大節篇幅——即第七章「孫文的師友:身在聖經而心在易經」中的第三節:「楊襄甫:賣掉豐厚家產去當清苦宣教師的儒士」與第四節「楊襄甫:華人可不是次等基督徒」(見該書一七五~一八二頁)——談到我的曾祖,即晚清基督教牧師、醫生、學者和早期興中會祕密革命黨人楊襄甫(榮誌)與孫文的關係。最意外的是,文章起首,黃先生竟完整地引用了我在二0一一年初夏時,寫的一篇尋曾祖遺著的短文。於是我很感興趣。這些年來,我幾乎已經收集到了曾祖楊襄甫的所有遺著、能見歷史文獻、注釋、圖片和相關人員的口述等,早已積了數十萬字的家史資料。那篇尋書短文已無意義。但如黃宇和的書這樣,將楊襄甫在孫文早期革命中的作用作為重點提出的,我倒是第一次見。尤其還涉及到我個人,豈能不讀?
小帝國寫照之十六
我終於見到了金閣寺:見到古代的光。對於現代人,它是絕對美,是奢侈的符號,是明鏡,是生鏽後又被重新磨亮的刺刀。對於我,除了與小說印象的再審美之外,它確實像我在穿越了一千個夜晚後遇到的第一盞觸目驚心的燈。
它抵消了我在日本的全部疲勞與黑暗。它在一刹那讓我理解了一切我對這個小帝國的迷惑。華麗,耀眼,空靈,如同湖中心一艘金色的畫舫。這是純粹東方的靈魂建築,是阿房宮和迷樓的傳統,是古中華造型美,禪宗,和日本貴族精神的結晶。我望著它,好像望著一個乳房的幻覺,一輪月,一團三島由紀夫式的火焰,或一朵必死的金雲。這種奪人魂魄的光輝和頹 廢,也令我想起南唐後主的花園或宋徽宗的宮廷。金閣寺很小,只是墨綠山水中一個燦爛的點,但就這一個點,已好像一顆直刺西方文明的極端之星。在它鋒利的光尖下,無論是巴底隆神廟的傳統,還是哥德式教堂,凡爾賽宮,亦或納粹設計的龐大的日爾曼尼亞中心,紐約的摩 天大樓……盡都黯然失色。
因為它和一切實體建築的含義完全不同。它的主義是:色即是空。
蓄鬚記
(文略)…………
若說這世間的大鬍子,自然以西方人為最。慢說古希臘人或猶太人,即便如馬恩列斯之流,吾等也是望塵莫及的。更難以學達利那樣留兩撇龍蝦式的直穿天空的尖鬍鬚(達利有一張攝影作品,便是將馬恩列斯毛等幾人的像章,串成一排,橫掛在他的尖鬍鬚上)。而若杜象那種沒有鬍子的藝術家,則乾脆在蒙娜麗莎的嘴邊畫上兩撇八字鬍了事。還記得有一年,我和畫家季大純曾因毛澤東是否有鬍子而爭論過,季無論如何不相信,毛會長鬍子。當我告知他毛有長過鬍子的照片,其鬍子主要遺留在嘴角,故而不太好看時,他依然不信。他大聲反對道:「不,毛主席有鬍子?這絕對不可能。毛主席跟佛一樣,肯定沒鬍子。」由此也可見,一個人的固定形象若已被宣傳潛移默化,將是多麼地難以修正。
食爐記
(文略)…………
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烹魚者,甯嫩毋老,嫩可加火候以補之,老則不能強之再嫩矣。」所以,做清蒸鱸魚時,最好選擇活魚。蒸時,除了薑絲外,注意要在倒掉蒸了約三分鐘後的湯時,再加鹽、蔥絲,或極少的火腿絲。其他調料一概不用,此時所突出之魚味,可與魏晉媲美。而回首無數詠鱸舊詩,唯宋人辛稼軒的「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是我的最愛。因其中真意,是真生活過的人才能有體會的。我也常在秋日,於蟹肥蝦跳之時,煮酒黃昏,自斟一盞太雕,一碟小醋,再邀二三燮友於花前月下,或有家人作伴,聽琴說詩。然後白案剔鱗甲,紅案燒蓴湯,肺腑微醺,香透肝膽,長話無聊往事與古人心飯,此中大自在,非深諳此道者不堪與之說破耳。
核桃
(文略)………
等到她長大一些,我就會教她識字,繪畫,帶著她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在每一個寧靜的夜晚為她彈琴。在星空下,和她一起坐讀搜神記和狐狸精,給她講從基督到佛陀的傳說,從美人魚、珂賽特到豌豆姑娘的故事。音樂、美術和文學將成為她最基本的素質。而哲學和體育也將為她的美和健康服務。我還會教給她讀詩、撫琴、潑墨、戲劇和太極拳,告訴她種族和家族的歷史、文明的衰落、祖父母的遭遇、愛情、玄學與大地上的苦難。帶她認識每一朵花的姿勢,每一片樹葉對稱的奇蹟,遊歷天下名山大川,看雲蒸霞蔚、雨雪風霜、人間百態、鬼神淵源,讓她懂得良心與知識是一朵並蒂蓮,傳我平生之所學。我也會和所有天下父母一樣,在她每一個生病的時刻哭泣,在她堅強的時刻微笑。也會在她出門的時候提心吊膽,在她放學回家的時候端上熱湯飯菜。在每一個假期,開車帶著她和她母親去海邊放風箏,吃螃蟹或游泳,在每一個生日,送給她最想要的東西,為她盡量準備獨立生活的基礎和必需品。最關鍵的是,所有這一切都將在自然而然中度過,就像朝霞一樣每天存在。
(文略)………
核桃,人要活得透徹一些。
核桃,今天是妳滿「一周」歲,是妳來到人間的第七天。
在醫院度過的這七天裡,就猶如妳一個人的「創世紀」。而出院則是我們三個人的「出埃及記」。我不知道妳在保暖箱與藥物的交叉中是如何見到光、水、星辰、大地和萬物的,那也許屬於妳永遠的奧祕了。但是我知道,妳一回家,從此我們三個人的生活就能形成一種力量,即可以「讓紅海從當中分開」的那種偉大的力量。神學的結構其實來自家庭:即三位一體。
瞧,今天下午,妳睡在搖籃裡,窗前是陽光、花瓶和母親,窗外是草地、小河與樹林。妳透明的臉,透明的手指,透明的腳丫——這一切是多麼美好。似乎什麼都沒說,卻又窮盡了一切真理。按理說我根本無法述說感受。但我依然絮叨了這麼多。說得不好,是因為我還沒有來得及更深地認識妳的意義。好像一個黑夜中的陰影還來不及認識黎明,天就亮了。留一些話以後慢慢再說吧。俗云: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戀人。其實遠不僅如此。女兒應該是父母在世俗意義上的神跡。因為「一切都來自妳,一切都通過妳,一切都在妳之中」。
這篇短短的隨筆,從妳母親懷孕前期就開始寫了,可一直寫到今天才算是勉強完成。而就在我放下筆的地方,妳則開始真正的人生。但我相信妳一定能非常健康、堅強而美麗地獨立於世——除此外別無所求。
因妳是我的女兒。我的一切都是妳的。
十七歲的獠牙──混沌衣
(文略)………
據說父母是在「九一三事件」轟然從天而降之前不久懷上我的,恍若沈淪的預感。那一年,無數精子的屍體從空中掉下來,比副統帥死得還慘。只剩我一個還活著,並順利地降落在一根神經的尖端上,俯視天下的妊娠。這是七0年代初,中國的環境就像惡露,到處是血汙。據說那十年內出生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紅輻射」,性格十分好鬥。曾經流行過一個很有名的形容詞,即「文革之子」,我也算是比較典型的。記得當時在混沌衣內,我一個人和整個母血的軍隊交戰,殺得天昏地暗。那是個血肉攪拌的沙場。...
作者序
寫作如打坐,昏然冥想間,總讓人痴於各種東搖西照的奇異念頭。念頭招之即來,揮之即去,能留下的並不多,且即便留下,也會迅速化為「過去」。可以說,除了歷代那些罕見的、彗星一樣划過的天才,幾乎全部的文學都是為了描寫「過去」或昨日而存在的。沒有昨日,便沒有文學。今日常是文學的口號,明日或為文學之寓言,而昨日則是文學被遮蔽的血統與教義。一本翻得發黑的舊書,常比新書更有魅力。昨日是什麼?歷史嗎?經驗嗎?我以為非。歷史與經驗都是表面的,不足掛齒。一千年前是昨日,一個星期前是昨日,而一秒鐘以前也是昨日。昨日即往事、離別、缺失、遺憾、否定與羞愧,以及所有我們留戀、思索及賴以昇華的東西。老人有昨日,孩子也有昨日。時空兩頭皆無,中間也是轉瞬即逝,只有昨日算是純真的定海神針。今日充滿了貪婪,明日充滿了誘惑。彷彿唯昨日的我們才算是我們自己。我不相信「覺今是而昨非」。我甚至也不相信什麼「當下即是」。因今之是或當下之是,不久皆會立刻變為昨日。從無沈澱過的「當下」其實也是從不存在的與荒謬的。
當然,昨日也不是什麼玄奧的心學,但比心更殘酷。過去在還是不在?芝諾如是懷疑,僧侶如是悲憫。昨日不是哈姆雷特或盧梭式的憂鬱,不是普魯斯特、蒲寧或納博科夫式的回憶,不是李義山、張陶庵、周知堂或王靜安式的懷念,不是從墨子、王陽明到曹霑以來的全部感情。昨日也不僅是工業革命下的蒸汽機、暴力少年手中的皮帶、民國的宴席、纏足史中的尖叫、太監制度、老照片、古琴、勞改犯、軍大衣、陰曆、長袍、軍閥與春節,也不僅是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不是二戰的屍體、大飢荒的餓殍、武鬥時期街頭群毆者的血跡或八0年代的一個被誇張的詩人……昨日不是任何人與任何事,卻是它們的總合。
歷史為何物?愛默生云:「凱薩的手,柏拉圖的腦筋。基督的心,莎士比亞的聲音。」這話太大了。萊辛曾吟:「昨日我愛。今天我受難。明日我死。但是今日與明日,我都要想一想,昨日。」這話又太玄了。太陽底下無新事,有哪個中國人,會不熟悉「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之慨嘆呢。但這些話說到底也皆太空了,不能落到實處。
一切往事,都像是一堆被記憶粉碎了的袖珍百科全書,需要我們用寫作去拼貼和修補。而昨日則是這本痛苦的辭典中最深刻的詞條,它滲透血液,長滿皮肉,爛入骨髓,讓我們再不敢回顧我們自己。所以人大多數寫作,都有所謂「選擇性記憶」,以逃避自己的難堪或傷疤。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回憶錄是不可讀的,因還不如小說來得真實。而且回憶錄太容易作假,就像古代的官修歷史,從來就是一堆「選擇性記憶」,而非真事。但選擇歸選擇,人又不得不時常去滿足回憶這個本能。
因文學之本質,說到底亦是為回憶本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注釋罷。
記得自十五歲開始寫作那年起,FS(此人對我早年深有影響,但我們之間曾約定互相一生都不要涉及任何文字,故在此處亦略去他的姓名)就曾警告過我說:「從此,你的一生就被毀了。」他當然說得沒錯。事實上人無論選擇做哪一行,他的一生都會被毀掉。即便什麼也不做,也是另一種毀滅形式。越是以最大的熱忱投入,便越會以遺憾作為全部代價。故三十三年後,我才真正讀懂紀德:「拿塔那埃勒,我要教你熱忱。」他說的其實是一句反話。所有事業都可以有某種邏輯自洽,就像一個拓撲空間。一開始貌似是你在控制它,但年深月久,浸淫忘我之後,你便會被它控制,不知不覺變成它的傀儡。寫作亦如是。
另,本書涉及太多家族往事,也算是一種文學意義上的「齊家」罷。因過往的很多家族人物,乃至童年圍繞在身邊的親友長輩,早已在歷史煙雲與歲月大化中星散了,再也無法相聚。我把他們都寫在書中,便算是一場最低限度的重返家園。
如今的我,每日寫作、繪畫或彈琴,但我知道我們這一代著述再豐,本質上於人生世界則毫無建樹,荒謬面前鬢生白髮,就只剩下鬼混了。偶爾用浮光掠影麻醉自己,也是不得已。一旦對照民國先賢們之山河成就,便立刻會自慚形穢,渺小地對著鏡子齜牙咧嘴,只能像畜牲一樣活下去。
但你真的敢照鏡子嗎?如這可怕的「昨日之鏡」,可不是黃帝威懾上古天下的「十二面銅鏡」,也不是波赫士詩中照耀著春日虎群的魔幻之鏡。昨日之鏡中沒有你的臉。只有一個恐怖的盲目兒童,在問你:你是誰?你已不是我,也不是你自己。天,哭泣吧。帶著你童年的骷髏與美的殘骸,去放聲痛哭。
雖然「一切書都是自傳」,但世事無情,非要待「芹溪淚盡而逝」了,或許書才會有些血肉罷。本書所收隨筆,一半皆為昨日而寫的,或寫的便是早已蕩然無存的過去。具體而言,即卷一~卷三涉及到我在巴蜀與重慶度過的少年時光、家庭、父母、舅舅,乃至曾祖父與祖母一代等之民國舊事;卷四~卷五則寫到了少年時代一些再也找不到的故友,或昔日見過的怪人、舊日同學之死、留日時期的札記、跛子帖木兒、鱸魚、錄像帶、鹽、讀書偶得或一些音樂家之軼聞等,皆來自對過去之饕餮。古云「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又云「蜀葵觀花,其根可以入藥」。望帝春心,夔門橫舟,索句渝州,逝者如斯……幾十年來我雖都在異地生活,但我的性情其實卻從未離開過南山的秋燈夜語。全書的結構,似乎有點接近《史記》,即卷一~卷三是「本紀與世家」,卷四~卷五則是延續一些「人物列傳」或雜論,這也是對中國傳統史學形式的全景鏡像罷,就像是我一個人的史記。常言道「故鄉無先知」,我有時畏懼看到過去的生活。或許中國人大多會愧對現實,恐懼當下,又會習慣性地懷念老家的溫暖。於是,靠記憶過日子,便就成了一切規避苦惱的邏輯,因昨日往往是比較「安全」的。和很多人一樣,在無數次「語言的打坐」中,我自己一直在參的東西也並不是什麼神學,更不敢奢談愛或思想,只不過是懷念與追憶罷了。不過,這種無奈的文字,似乎真有點像知堂老人所謂「寄沈痛於幽閒」之黑色了呢,念之亦不禁苦笑。
往事正像在黑暗中背書,雖透澈明理,卻始終不見天日。
昨日尚在否?記憶恍若流沙墜簡、邊角廢料,我且暫收入卷中。因昨日都是殘缺的、遮蔽的、不可考的。或昨日還會是你偶爾窺視到的大街上一個少女的皮膚?也許吧。編輯本書期間的初夏,我還回了一趟巴蜀。我看到一些過去的朋友鬢角生白髮、手臂上亦有了老人斑和皺紋,不禁深深難過。你或會在四十歲的時候拚命鍛鍊、喝養生湯或減肥。在五十歲冬泳、六十歲打太極拳、七十歲時拒絕吃藥。你會怕冷、怕風、怕激情、怕喝酒。或會為一朵臘梅失魂落魄。你會想念起父母,儘管你始終在想他們,卻從沒如這樣想過。你會想起所有的朋友:兒時嬉戲的那個、中學意外死去的那個、最激烈爭吵過的那個、背叛過你的那個或最後在病床邊陪伴你的那個。你會重新愛上一切早已不愛的女人,因過去你忽略了她們身上太多細膩的、致命的東西。你開始不愛自己,如不愛冬天、醬油、關節炎或「祖國」。但你也會突然迷上一個你根本不瞭解的宗教,或某個過了氣的偶像。你會尊重閒者的無聊、匹夫的潦倒與敵人的憂愁。看,這就是昨日。詮釋昨日,是孔丘以來大多數士大夫之人文理想,也是從裴鉶、劉斧、韓愈、段成式、陶宗義、公安或桐城,乃至康、梁、胡、辜、林、二周與張、胡等人常哭於筆下之幽怨。沒有人會像寫作的人那樣酷愛昨日。因昨日已不存在了。有一座房屋,當年住時並不覺得好,一旦拆毀後又傷感無比。有一條老路,你走上去時,就是另外一個人。當然,也沒有人會像寫作的人那樣仇恨昨日、懂得昨日、毀滅昨日、為昨日而自暴自棄、而反抗、而倒下、而流血、乃至為它而死。且這世間,有很多人早已遍體鱗傷,苟延殘喘,卻也還是真不願死的,就因還有記憶的幻影在支撐。因昨日就是一個人最祕密的愛,最羞愧的魂。此外,或許我們從來就沒有什麼別的愛,也沒有什麼別的魂。
二00六~二0一一年
二0二0年修訂
寫作如打坐,昏然冥想間,總讓人痴於各種東搖西照的奇異念頭。念頭招之即來,揮之即去,能留下的並不多,且即便留下,也會迅速化為「過去」。可以說,除了歷代那些罕見的、彗星一樣划過的天才,幾乎全部的文學都是為了描寫「過去」或昨日而存在的。沒有昨日,便沒有文學。今日常是文學的口號,明日或為文學之寓言,而昨日則是文學被遮蔽的血統與教義。一本翻得發黑的舊書,常比新書更有魅力。昨日是什麼?歷史嗎?經驗嗎?我以為非。歷史與經驗都是表面的,不足掛齒。一千年前是昨日,一個星期前是昨日,而一秒鐘以前也是昨日。昨日即往事...
目錄
自序
【卷一】
十七歲的獠牙
混沌衣/狗肉湯/發報機/水碼頭/黑屋子/魚肝油/訣怪話/入蜀記/切菜機/發高燒/井少女/褲襠刀/橋頭堡/色與詩/猛獁牙
【卷二】
夔(一):帶魚
夔(二):飛蛾
夔(三):一九六八年父親小詞典
紙月亮
卓如——〈紙月亮〉續一
蜘蛛記——〈紙月亮〉續二
哀高丘之赤岸兮——〈紙月亮〉續三
元配夫人(一)——〈紙月亮〉續四
元配夫人(二)——〈紙月亮〉續五
九十九歲半
第五寇——就曾祖楊襄甫先生救孫文史紀略談
核桃
【卷三】
新浮生六記
一、火柴記/二、食鱸記/三、吹畫記/四、臭菜記/五、抽煙記/六、蓄鬚記
【卷四】
第一個詩人
南渡――對兩個姜夔之隱祕閱讀
二南
走神兒
信之死
海豚之罪
K的剪影
白蛇與假想敵――關於我的第一篇小說
心不在焉
打坐
【卷五】
六公尺2音樂之冪
箭樓下的芝諾
小帝國寫照
論絕交書
青餅
一頭鵝的語境
回籠覺(一)
回籠覺(二)——論某日午睡後三點三十六分十七秒之原罪
錄像帶、禁區與單面人
惡的許諾
說瘸
說瘦
說鹽
黑色的寫作
附錄――《單向街》00二期——楊典繪畫訪談
自序
【卷一】
十七歲的獠牙
混沌衣/狗肉湯/發報機/水碼頭/黑屋子/魚肝油/訣怪話/入蜀記/切菜機/發高燒/井少女/褲襠刀/橋頭堡/色與詩/猛獁牙
【卷二】
夔(一):帶魚
夔(二):飛蛾
夔(三):一九六八年父親小詞典
紙月亮
卓如——〈紙月亮〉續一
蜘蛛記——〈紙月亮〉續二
哀高丘之赤岸兮——〈紙月亮〉續三
元配夫人(一)——〈紙月亮〉續四
元配夫人(二)——〈紙月亮〉續五
九十九歲半
第五寇——就曾祖楊襄甫先生救孫文史紀略談
核桃
【卷三】
新浮生六記
一、火柴記/二、食鱸記/三、吹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