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製 / 優化 / 實踐 / 體驗 / 展望
土地開發建設經營,創新共生系統模式
推動高齡住宅議題,成就長者優質晚年
精準課程提升健康,智慧科技實踐理想
◎關於本書
二○二○~二○二一年,世界歷史留下一個獨特且難忘的時間印記。這一整年,新冠疫情於全球延燒,與此同時,高齡化人口的危機並未緩下腳步,在這艱困辛苦的一年裡依然加快速度,整個世界面臨的高齡問題越趨嚴峻。臺灣高齡人口在今年八月正式突破百分之十六大關,人口首次開始負成長,如何照顧逐年增加的高齡人口,如何讓長者們安居樂業,不再只是政府或長照機機需要在意的事,這是身處在臺灣社會中,每一個人都需要正視的議題。合勤共生宅的創生、規劃與實踐,不啻成為高齡社會浪潮下一個最佳的解決之道。
‧旅宿服務經營;以經營旅館方式運營,除了規劃長住長輩的住宿區外,其餘空間則透過「康茵行旅」品牌為大眾提供服務,讓共生宅成為全齡友善的環境。
‧餐飲服務提供:整體服務包括餐廳、咖啡廳、茶(酒)吧、烘焙坊、市集商店……等多種服務場域,提供入住長輩與來訪共生宅不同族群,提供符合個人化需求的餐飲服務。
‧專業課程規劃:提供各種互動、體驗、遊戲方式的活動與課程,讓入住的高齡長者可以規劃自己的生活重心,從而重新擁有社交生活,完成自我實踐。
‧康養照護系統:除居住環境與社區關係等內外共生協作,更有完整的康養照護系統,提供長者入住評估、財務規劃及為其量身打造生活照顧方案,讓長者無需憂心未來生活。
「合勤共生宅」是一個陪妳我好好慢老的代名詞。以發展社區概念為核心,人們可以在地養老,晚年人生風華再現!讓銀髮族的照護功能回歸社區,從在地、社區出發,結合政府的長照政策,提供共學、共創、共食、共好、共遊的客製化共生照顧模式,將是未來超高齡化人口問題的重要解方。
作者簡介:
■真識知識內容機構
真識撰述團隊:自成立以來,致力於開發多元模式,提供優良與適切的創作服務。【真識】的服務目標,是讓創見被專業群體了解,讓故事與經歷得以傳承,讓目標與情懷得以得到珍惜、理解與傾聽。目前主要經營的方向為個人、家庭、事業的傳記,以及線上課程製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產官學社會菁英‧聯名推薦】
花敬群/內政部政務次長
蔡壁如/臺灣民眾黨籍立法委員
賴勁麟/神腦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耀中/民主進步黨台中市南屯區議員
陳適卿/台北醫學大學前醫學院院長
李正雄/侒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朱偉仁/八福銀髮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愛長照網站)總經理
廖文章/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副教授
曾思瑜/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
江哲銘/國立成功大學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蔡錦墩/福樂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慶光/樂齡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哲弘/祥寶健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第明/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涂心寧/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名譽理事長
莊承鑫/國立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施福忠/長庚科技大學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所)專任副教授
李宗勇/中化銀髮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名人推薦:【產官學社會菁英‧聯名推薦】
花敬群/內政部政務次長
蔡壁如/臺灣民眾黨籍立法委員
賴勁麟/神腦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耀中/民主進步黨台中市南屯區議員
陳適卿/台北醫學大學前醫學院院長
李正雄/侒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朱偉仁/八福銀髮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愛長照網站)總經理
廖文章/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副教授
曾思瑜/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
江哲銘/國立成功大學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蔡錦墩/福樂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慶光/樂齡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哲弘/...
章節試閱
全書緒論
從構想、發起、建設、落成,一直到開幕經營與轉變調整,每一步皆有艱辛,但每一步也皆懇切踏實。作為創新事業起跑的一年,共生宅已有不少實績可供驗證。起始路上雖有挑戰,但共生宅團隊以正面心態面對,並進行調整,開發出創新生活與服務模式。共生宅中的各經營單位積極優化,追求盡善盡美、精益求精。
二○二○年六月十號,共生宅正式於臺中烏日開幕,是高齡住宅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歷經多年的籌備、規劃與設計,烏日共生宅終於從藍圖紙上躍出,乘載著許多人共同的努力、理念、夢想開始運營。
合勤健康共生宅從正式營運以來,康茵行旅、愛自然、夢見伊甸園茶吧、彩色曼陀羅咖啡廳等內部營業單位陸續開張,內外共生開始落地執行。
八月第一位長者確認入住、九月康茵行旅即達滿房,十月份營收創新高,十一月來客數突破三千人。半年內辦理超過兩百場活動與課程、超過一百個產官學社團隊來到共生宅參訪交流,至十二月底共創造二萬八千三百九十四人次來到共生宅。
自二○二一年三月起,更聯合跨領域產學界專家學者,舉辦一系列「高齡共生宅微型研討會」,邀集多元世代透過各種方式向共生宅的載體共同對話交流。
對共生宅團隊來說,創新高齡生活的哲學,在於運用賦權與賦能的方式,提倡一種生活方式、 一種嶄新的生命觀。
共生宅透過陪伴、支持,以「維持健康」為核心理念,以共生服務、共生關係、公共關係三個面向來成就並推廣此一願景。並透過不同的統籌單位規劃與落實共生宅各項服務。以下為各面向服務說明與實際成果:
圖緒論-1 共生宅於 2021 年 5 月之全棟空間配置。
共生服務
統籌單位:共生宅發展協會
經營定位與目標:類社區老化優質環境
圖緒論-2 共生宅產品客群定位:類社區老化。
共生宅的服務定位,著眼於臺灣目前居住服務的一個缺口:「在宅老化」與「機構老化」之間,「類社區老化」提供不足。「類社區老化」,需提供無障礙的硬體空間、促進與維持健康的服務,但不需要高密度的醫療介入。
在「類社區老化」的定位基礎上,共生宅進一步描繪「美好尊嚴的人生」的面貌:具有個人生活的自主權、開發不同生活體驗的原創性、擁有適應不同生活狀態的活力、能接受生命新的進展與人生變化,甚至面對歲月的消逝,仍能有從容不迫的美麗生活──這是共生宅要為居住者打造的高齡生活。
共生宅發展協會透過支持、自主、回饋、協助、共生共好,且具體在健康管理與生活服務面向,替長者把關基礎健康與生活品質,建構長者面對老年的重要態度,陪伴長者創立屬於自己的樂齡歲月、第二青春。
年度重點發展與成果:
共生宅內的高齡生活服務模式,包括心理與社會兩大層面。生理方面強調讓長者們持續健康、活動能力完整;社會層面則滿足其人際互動的需要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具有自立自主、共生互助的精神。本年鑑期間達成重大事項包括:
圖緒論-3 共生宅為高齡長者與全齡使用者打造的生活環境。
長輩簽約與入住流程完善:最早入住共生宅的三位長輩,入住時間分別為九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日、十二月一日。於長輩入住前,共生宅將安排專業團隊進行家庭訪視與需求評估,完整蒐集入住者各方面的資料,以協助長輩順利轉移至共生宅居住,並作為日後長期照護服務的基礎。入住時,也會舉辦迎新活動歡迎長輩入住,讓長輩感到被接納與尊重的價值感。
全人關懷與健康維護機制啟動:共生宅提供基礎健康服務,為長者進行身心健康管理。協會同仁每日關懷陪伴長者,規律測量與記錄基礎健康數值,也會觀察其人際交流與互動,時刻關注長輩身心狀態。更鼓勵長輩實踐每日運動三三三 (運動三十分鐘,公園走三圈,樓梯爬三層),保持基礎體能。
打造日間臨托照護服務:針對周邊目前無長住需求的長輩們,共生宅團隊發展出「銀髮心生活咖啡」。當長輩的同住家人於日間上班或出門辦事時,即可帶長輩來銀髮心生活咖啡進行臨托。咖啡館中有服務同仁與同儕夥伴,透過互動和交流能開創長輩豐富的生活視野,並排解孤獨感。
多層次照護服務系統:為因應高齡長者的多元需求,共生宅建構多層次、連續性照護體系。本階段納入了緊密合作專業單位包括:
信馨居家服務:信馨為專業健康照護複合集團,擁有多年全方位的照護體系經驗,在共生宅中將提供偕同看診、日常陪伴、個人清潔等服務等。
拾夢樂園日照中心:曾獲頒國家品質標章肯定的盤古銀髮公司,與合勤健康事業共同投資打造日間照顧服務品牌「拾夢樂園」,並於共生宅展開服務。該團隊以「生活賦能服務體系」為照顧核心理念,目標不僅在於維持或恢復長輩的生活功能,更是從生理、心理、社會關係與環境的多元觀點,賦予長輩更多生活的主導權。
全能家庭醫學診所:長輩平時外出較多不便,疫情期間更受到限制。共生宅與全能家庭醫學診所合作實施線上問診模式,此方案可滿足長住長輩需要診療或評估健康風險的需求,並讓主要照顧者隨時了解長輩健康狀況。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共生宅的照護架構,從維持健康到急症醫院後送,皆有全面應對配套。中山附醫與共生宅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在長輩健康出現狀況時將可快速後送,進行診療;也接收該院手術後病人下轉,於康復期休養。
長照機構區域聯盟計畫:共生宅積極發展與周遭安養照護機構的合作,目前已與鄰近的福碩護理之家完成簽約。也已至臺中市祥和老人養護中心、臺中護理之家、長安護理之家等處拜訪洽談,積極推動烏日地區聯盟合作計畫。
共生關係
統籌單位:合勤健康事業 / 樂齡建築發展協會 / 南屯烏日觀光促進協會
經營目標:
共生宅推動的高齡生活願景,除了維持健康,保持自主自立的生活,更期許老後生活仍能終身學習與社會接軌,擁有與外界相互回饋的人生關係,互相支持,共生共好。
為協助長輩形塑全新樂齡生活模式,共生宅團隊規劃以生命教育為導向的多元學習內容。團隊也致力連結鄰近社區關係,讓長輩透過持續學習、社區活動、人際交流,建構起內外共生圈,跨出探索生命的步伐。
為求聚焦發展烏日地區的鄰近資源,更於二○二一年成立南屯烏日觀光促進協會,加強社區總體營造的強度。
圖緒論-4 共生宅透過內外共生架構打造優質創齡生活。
年度重點發展與成果:
圖緒論-5 共生宅提供住宿、餐飲、活動三者交織的安養照護場域。
針對需求與定位打造住宿環境:共生宅之中的康茵行旅,以全館無障礙硬體為特色,提供多元住宿服務,在本年度實踐中取得驗證成功。類型包括:
長住:高齡長輩以此為家,長期居住。
短住:一般旅客、商務客住宿需求,包括企業招待外賓、棒球場比賽球隊、展區展覽廠商、周邊安養機構親屬等客群。
特殊需求居住:輪椅族、身心障礙者、術後復健患者。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之中,康茵行旅提供的居住服務受到上述群體極高好評。
更貼近長輩需求持續優化餐飲內容:在共生宅之中,有愛自然農夫市集餐廳、七三號烘焙坊、彩色曼陀羅咖啡、夢見伊甸園茶吧等餐飲服務單位。經過一年實踐,各單位經營進行整合、更深入理解需求,並推出多元服務貼近市場,包括:
可外購商品:果醬、月餅、蛋黃酥等。
可外帶/外訂餐點:便當、可即食之包裝餐點。
量身打造活動:婚禮、訂婚、節日慶典、宗親會聚餐等。
這些餐點服務,都成為共生宅中生活體驗精采豐富的一環,且是共生宅商務經營成效的重要支柱。
精準提供課程活動提升健康與生活品質:共生宅中好青春、雅所人文、漫思匯所皆是專門經營課程的品牌。在共生宅中,各團隊以「終身學習賦能」為理念,為長輩安排多樣化課程,增進身心健康、培養興趣、拓增樂齡生活視野,並從中獲得自我成就價值感。過去一年中累積師資庫、創建了亮點課程,包括生命體驗創作、生命教育桌遊……等,從孩童到高齡長輩,都從中得到樂趣與啟發。
運用智能科技升級長輩生活品質:共生宅也積極導入智能科技和客製化高齡產品,讓長者生活更便利;包括:
與歐加智能系統合作打造智能生活示範住宅。
與大雅廚具合作設計高齡友善廚具並建造示範場域。
共生環境的新生活圈:參與社區活動可增進共生宅長輩與鄰里居民的人際互動,並建構新環境的人際關係。共生宅團隊經常陪伴長輩參加楓樹社區固定舉辦的大樹日活動,曾協辦楓樹社區的青銀同樂麻芛日,讓長輩們更加熟絡在地社群。當共生宅長輩與居民都走出家門,往外進行社群交流,便能活絡外共生生態系,開創友善與同樂的環境。
圖緒論-6 共生宅內多樣化的學習課程與體驗活動,不但替長輩開啟創新學習之門,更讓入住長輩擁有充實並充滿活力的銀髮生活。
公共關係
統籌單位:樂齡建築發展協會
經營目標:
圖緒論-7 合勤共生宅的創新服務架構。
目前在市場上的高齡住宅大致可分為兩種:老人公寓是一.○版,以公部門思維為主的銀髮住宅;養生園區是二.○版,以私部門、大規模住宿量體思維為主的銀髮住宅。
合勤健康共生宅開發出高齡住宅三.○版,其元素包括:
飯店式管理的旅館為居住環境,營造開放的生活空間,並提供優質服務。
在地老化生活模式,可以得到長照二.○的充足補助支持。
連結周邊社區,對外開放資源,也讓長者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
連接醫療體系資源,長期維護長輩健康。
社區共融、全齡多世代友善環境思維為主,是新一代臺灣社區養老的建築與運營典範。
推動此一理念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更是臺灣面臨超高齡社會時,急需傳達給大眾的樂齡生活意識。
年度重點發展與成果:
創新預收款信託保障長者財務:除了全面的硬體建設與軟體服務,共生宅團隊也在細節上做足用心。例如財務面,合勤與合庫金控合作,運用預收款信託、安養信託、包租代管、以房養老等彈性模式,讓入住共生宅的長輩,在財務上的壓力與負擔減至最小。
內外部活動共遊共樂:共生宅也提供許多活動讓長輩可以一起參與,度過歡樂時光。除了舉辦耶誕節、萬聖節等節慶活動外,與外部單位協辦的大臺中企業志工活動「共生共好家庭日」,以及裕隆集團「兩天一夜福氣小旅行」,也都邀請長住長輩一同出遊,共創美好的旅行回憶。
連結地方資源發展在地文化:社區工作理念旨在追求社區共好,從社區資源開發、經營管理著手,連結地方商家及周圍景點,靈活運用在地人(群眾資源)、文(文化資源)、地(天然資源)、景(景觀資源)、產(產業資源),串接為一區域旅遊共生圈。
與社區緊密合作創造更大動能:共生宅也倡導更廣泛的結盟,以解決社區問題。包括組織舉辦敦親睦鄰計畫之里長交流會,於密切會晤中,促進社區共好的共識,在社區中制定更可行且更具包容性的共生計畫。團隊也拜會了共生宅鄰近的其他養護機構或護理之家,開展區域聯盟合作計劃,合作整合彼此的資源。
圖緒論-8 共生宅過去一年參訪單位拍照留影選集。
舉辦指標性研討會推動共生宅理念:合勤團隊定期辦理行業內指標性研討會,掌握行業內的話語權。例如二○二○年九月十六日,合勤共生宅舉辦 「豐盛樂齡趨勢論壇」。合庫金控暨合庫銀行董事長雷仲達、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張詩鑫、寶獅旅行社總經理黃信川、新北市衛生局局長陳潤秋等產官學人士出席並發表見解。
二○二一年三月開始啟動的高齡住宅微型研討會也是產業內一大亮點。此系列研討會結合軟硬體主題,促進大眾對樂齡住宅的理解暨討論。形式為每月一次的小型主題研討會,共十九場。研討內容透過不同主題循序漸進,以利有志投入高齡產業的人士分享完整經驗。
其他形式包括辦理講座、論壇、演講、體驗活動或線上方式(Podcast節目、線上活動、Clubhouse、line@),進行推廣共生宅與銀髮產業相關議題,向大眾介紹共生宅理念與實務經驗。
持續參與產業活動增強曝光發聲機會:共生宅團隊極力推動的自立自主新高齡生活理念願景,在臺灣業界仍屬創新,團隊積極參與業界活動增加發聲能量,落實社會樂齡教育,例如:
二○二○、二○二一連續兩年參加 ATLife 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
參加二○二○新加坡亞洲高齡聯盟創新獎並獲入圍
參加二○二○臺灣服務創新獎並獲頒大獎
李柏憲總經理也多次代表合勤共生宅,於臺灣最重要的高齡論壇場合中進行公開演講,分享合勤打造全齡共居共享的新型態養老住宅之經驗與展望,包括:
二○二○康健高齡論壇
養老長照與危老都更法律論壇
The Cares臺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高齡友善住宅論壇》
落實產官學社等團體參訪與拜訪:面對高齡產業相關的產官學社等多元面向團體,共生宅積極推動彼此對話交流的機會。共生宅於本年鑑期間,接待了近兩百個團體單位至共生宅參訪,透過導覽與會議交流彼此想法。
不僅於此,李柏憲總經理與共生宅團隊也積極與長照領域關鍵人物主動創造對話機會,例如:與高齡住宅業者共同拜訪內政部與花敬群次長,洽談高齡住宅與安養長照營運管理面相關議題;也拜訪中華民國信託業商業同業公會與金管會銀行局等金融單位,洽談銀髮金融信託商品與高齡住宅建設財務模式等相關議題,藉由有價值的對話與理念對接,傳達並實踐共生宅此一前瞻性的高齡生活願景。
落實與優化,前行的軌跡
這個世代的老後問題,與下個世代的老後問題,肯定不會相同,數十年後可以想像出現一批電競老人、街舞老人…。對於共生宅,合勤健康事業沒有框架、不設疆界,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猶如大樹的主幹,隨著持續加入的團隊成員,長出新的枝枒:「不期待一次到位,更期望共生宅是個有機體,隨著在裡頭的人持續調整、變化。」
疫情警戒與限水期間,共生宅迅速啟動管控與應對方案,讓入住長輩日常生活盡量不受影響,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可以觀察到共生宅身為一個彈性靈活的有機體,能為長輩提供最適切當下的服務。
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康茵行旅也推出醫護優惠方案,提供抗疫醫護人員便利舒適的住宿服務。愛自然則推出外送餐盒,讓不便開伙的個人或家庭,在疫情期間依然能享用健康自然的飲食。諸如此類,以人為本,站在社會的良善面貢獻自己所能。
無論是疫情之下,或是平常時期,共生宅團隊期許自己如同「種樹的人」,分享規劃理念、建設經驗與經營實績,成為臺灣高齡住宅的開拓者、示範者。
在本期年鑑中,共生宅團隊在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嘗試的軌跡,在以下章節之中詳細說明闡述。
第四章、烏日館建築與設計優化
共生宅以建築作為載體與媒介,創造高齡族群的嶄新生活,以及推動長輩重拾與外界社會的連結,在身心方面皆能獲得周全的生活支持。如何扮演好這個重要的角色,是共生宅於興建之初便完整構思的課題,而精心打造出一個無障礙且具多功能生活的環境,便是首要任務之一。
圖四-1 烏日共生宅全棟完整外觀。
高齡建築硬體規劃模式
多數高齡長者期望年歲漸長後能在家終老,欲達成此目標,硬體設施須更加注重細節、符合高齡長者需求。如何讓長輩們能同時獲得正常的社會交流,擁有健康的生活圈,是未來高齡建築設計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共生宅即是秉持著此一信念而生。其硬體規劃不只單純滿足居住需求,更打造出適合友善居住的環境,並提供生活支援服務,便利長者自主生活,開創豐富的社交生活不與社會脫節。
圖四-2 高齡建築中提供的五種服務組合定位。
高齡住宅內部提供的軟體服務定位,大致分成以下五種:自我照護、家事援助、個人看護、護理照顧及醫療服務。以下逐一介紹各定位對應的服務內容:
自我照護(Self care):本定位對應的是健康程度極佳的長者,外部環境提供活動服務讓長輩參加,保持長輩健康、延緩退化。服務內容包括休閒娛樂、知識學習、人際互動及社會參與等面向。例如建立圖書閱覽室、健身房或游泳池,有些建築物亦附有內部餐廳與課程教室,讓高齡住戶們可滿足日常生活活動所需。
家事援助 (Residential Care):此定位面向亞健康階段的長者,提供一些簡單輔助性質的服務,例如專人至住家協助住戶煮食、清潔環境等家事援助,以及陪同購物與回診等外出陪伴。此時高齡長者仍有能力照顧自己,只是因身體機能較為衰退,需有人從旁協助處理部分生活需求,以利安全。
個人看護(Personal Care):此定位下,將提供住戶日常生活上更進一步的幫助,例如協助洗澡、穿衣、清潔排泄,以及陪同復健訓練。一般需要此類服務的高齡長者,多半已無法進行自主照顧,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他人高度介入照護,以維持日常生活正常運作。
護理照顧(Nursing Care):需要此類型照護功能的銀髮長輩,多半已進入中度以上失能、失智,或生活無法自理的狀態。此定位的照護服務,包括替失能長輩處理自身無法完成的生理需求,包括用餐、洗澡、更衣、排泄;或協助長期臥床無法翻身的長輩定期翻身、清潔、服藥與換藥等。
醫療照顧(Medical Care):符合此定位的設施就是醫療機構,例如醫院。其服務對象,乃是有明確疾病,健康情況正在惡化,甚至危及生命。有醫療需求的高齡長輩,需要專業醫事人員密集照護,在人力需求及專業醫療儀器上的需求強度最高。
對應以上不同軟體服務功能,高齡住宅於硬體規劃上可分成以下五種模式,以利長輩依照自身需求選擇,避免居住期間中途發生被迫遷離或需持續階段性搬離的狀況。
圖四-3 模式一:空間及服務遷移照護模式
臺灣早年安養機構使用最多的模式。
此模式之下,每一機構僅提供單項服務,可能是自立援助、家事援助,或上述五種服務之一。因每個機構提供單一服務,入住長輩也只能在狀態相符時居住,若日後發生健康狀況惡化,產生更高強度的照護需求時,即必須搬離原機構,移居至另一間符合新需求的機構。
臺灣早期的安養機構多半符合模式一,其好處在於建造工程與內部管理較為單純簡易,內部服務人員也只需要單一專業即可,人員管理較為簡單。
但此模式對於住戶的生活並不甚友善。入住機構的長輩身體機能勢必隨著時間逐漸出現退化或衰弱,此時長輩們往往更需要保有居住上的安全感。然而因為身體健康因素導致必須不斷遷移,會讓許多長輩心理遭受不適,此過程反而會導致健康狀況更趨惡化。
圖四-4 模式二:空間區分及服務外送照護
空間中具備多樣化服務,可配合長輩身體狀態變化提供適切服務,不需頻繁搬遷。
模式二的規劃,是在同一基地中提供多種功能服務,分別於基地內不同區域運作。例如於同一棟建築之中,一到三樓提供屬於可自我照護的高齡住宅,四到六樓則提供個人看護服務,七到九樓提供高強度照護功能。多樣化功能服務的提供,可讓居民擁有更多選擇上的彈性。
臺灣以模式二建造的知名案例為長庚養生村。此類型機構的優勢,在於當入住長輩身體機能發生變化時,並不需要立即搬出原來住所,僅需要在同個基地內換至不同床位即可。因為居住環境不變,對長輩來說較容易適應。待身體健康好轉後,也有機會搬回原住地,擁有較高的居住轉移彈性。除非居民需求已超出基地可提供的照護強度,才會面臨需要搬移住所的情況。
此類機構的經營難度在於要提供多種型態的專業照護機能,在人力資源上需同時找到具備四種服務能力的專業照護人員,以及能夠全盤了解相關知識的總管理者,在徵才與管理方面難度較大。同時在建築物的規劃設計上,也須通盤思考不同功能服務的空間安排,加上需配置符合不同機能需求的專業設備,建設成本會較模式一高出許多。
圖四-5 模式三:區分空間結合服務照護模式
無須擔心日後被迫搬遷,擁有最專業照護團隊的居住模式。
符合模式三的高齡住宅建築,為同一個基地內有各自獨立管理的專業服務機構。不同於模式二,模式三之下的機構各自擁有獨立的管理系統。例如一個基地之中有提供家事援助的公司A,提供個人照護服務的公司B,以及護理之家公司C,此A、B、C三間公司不但有各自的管理團隊,彼此的經營方式與財務也都是獨立管理。臺灣的模式三代表案例是三芝的雙連安養中心。
此模式的優點在於每一間機構或公司提供的都是專業級服務,入住的長輩即使日後身體機能衰退,也無須被迫搬遷於基地外,只需要搬移至同一基地裡的不同機構即可,生活上的適應不會太過困難。
但不同機構間的獨立性,有其優勢亦帶來相對缺點。當這些機構各自獨立運營,因應各自實務考量的差異,可能會造成彼此間的橫向合作不甚順暢。
舉例來說,若有位已住進護理之家的長輩,在接受一段時間的照料後已恢復健康,但因原養老住宅空間不足,造成長輩無法搬回原住所,此時便可能會造成長輩或家屬額外的不便之處。
圖四-6 模式四:空間混合及服務外送照護模式
混居式的生活方式,讓長輩得以擁有自尊自立的生活。
模式四和模式二略有相似,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模式四的建設規劃包容各種身體狀態的民眾都得以入住,讓照護需求不同者彼此混居。例如A房的長輩需要個人看護服務,B房長輩僅需家事援助服務,但都住在同樣的建築單元中,彼此間可發展鄰居情誼,相互照顧。
在此居住的長者,日常生活自主性高,擁有自己的生活模式。只要居住者適應良好,皆可繼續居住於原住宿空間,不需因身體機能變化而頻繁更動住所。合勤共生宅的規劃與設計也接近模式四。
此模式的優點在於居民不會因為身體健康狀態的變化遭到環境排斥,而多元混居的類型,也讓長輩的個人自由與獨特生活模式得以發展。長輩們平時於住宅區域生活,當有額外服務需求時,可各自前往醫院接受醫療照顧,或於日常聘請居服人員協助打理生活,晚上依舊於原住所就寢。這樣的模式,讓長輩更擁有「家」的安全感。
模式四的挑戰,居住環境提供對各種居住者的高度彈性包容,相對會提高內部員工及管理上的難度。員工需要對各種健康型態與照護服務備有基礎以上的認知,才能真正妥善服務居住的長輩。管理者同時也需要具備大量專業知識與整合能力,才足以管理模式四的整體營運。
此外,因模式四為包容性高的居住環境,從健康、亞健康到失能的長輩都可能在此居住,因此在建造初期,就必須預先為日後最高強度的看護及醫療需求做好安排,並預留空間可配置進階照護設備,建設成本將會是模式一至四中耗費最多者。
圖四-7 模式五:全齡空間及全人全週期服務照護模式
三種顏色分從由左至右代表:健康、亞健康及失能階段,不同週期皆能享有完善照護。
模式五與前述四種模式具有極大差異,其建築規劃模式不再侷限於照護機構,而有更多為高齡化社會發展之下的整體規劃。此模式常見於已發展高齡社會多年的北歐社會。
模式五之中,處於健康階段的高齡長者仍住在一般住宅,家事援助等輔助服務會在需求產生時送至家中,長輩不需遷移住所。當日後有更高強度照護服務需求時,長輩即可選擇遷入高齡住宅,就近接受所需服務。未來長輩的健康狀況若更趨惡化,也不會面臨被迫強制搬遷的窘境,依舊擁有選擇留在原住所的權利。
因應居住選擇上的高度彈性,管理者及內部員工更需配合居住者的需求進行功能服務上的彈性調整及強化,住房內部亦需保留安裝及更換醫護設備的空間。此模式給予居住者和管理者極大的選擇與調整空間。當居民身體健康狀況尚屬良好時,可住在自己家中安心養老。隨年齡漸增、健康狀態有所變化時,不同照護密度的機構、不同性質的服務提供者,靈活地提供服務。讓長輩在最大自由下,得到最適合的照護形式,以及節省各方面的成本。
高齡建築內部採取什麼樣的硬體,取決於其模式定位;而合勤共生宅採用的是模式四。共生宅於興建時,已預先思考到入住長輩的健康狀況可能隨時間有所變化,在提供房型的規劃上也有所分別。多數房型配合健康狀況良好長輩需求,部分房型則有預留空間,提供輔具與醫療照護儀器的進駐使用。日後將可依照入住長輩的需求,增加照護密度與強度,增添新的硬體設備。此彈性作法,讓共生宅團隊在設備添購上,可在實用性與科技規格上取得最優良的產品服務入住長輩。
模式四的運營,在管理與服務面的難度相當高。為此,共生宅團隊除了持續優化硬體設備外,在內部員工訓練、培養人才上也是不遺餘力,在專業又充滿人情味的軟體服務上,給予入住長者最高的幸福感。另一個「家」由此誕生。
全書緒論
從構想、發起、建設、落成,一直到開幕經營與轉變調整,每一步皆有艱辛,但每一步也皆懇切踏實。作為創新事業起跑的一年,共生宅已有不少實績可供驗證。起始路上雖有挑戰,但共生宅團隊以正面心態面對,並進行調整,開發出創新生活與服務模式。共生宅中的各經營單位積極優化,追求盡善盡美、精益求精。
二○二○年六月十號,共生宅正式於臺中烏日開幕,是高齡住宅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歷經多年的籌備、規劃與設計,烏日共生宅終於從藍圖紙上躍出,乘載著許多人共同的努力、理念、夢想開始運營。
合勤健康共生宅從正...
推薦序
■為合勤與共生宅獻上祝福與期許
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
妥善掌握趨勢,找出對的解讀,透過適當的方法與路徑,是可以做出兼具福國利民且有效創業的美好結果。
高齡化不僅是趨勢,而是鐵一般的現實。銀髮族的居住需求也確實是臺灣長期以來未能妥善滿足的缺口。同樣的,有銀髮族的家庭(族)又該如何看待「銀髮安居」這件不應該再等待的事。我想,如果有個好解答,不僅銀髮族們會認同嚮往,希望孝順長輩的子孫們也會欣然接受可以幫自己孝親的好服務。
另一個逐漸形成的趨勢是不動產業者越來越知道要多角化經營、異業結盟,也更懂得專業的不動產投資並非炒房價,而是建立穩健合適的長期現金流。我也認為,不採取這條路徑的開發商,很難長期存活下去。
這兩大趨勢的交集可以有不同安排與規劃,但「共生宅」絕對是重要的一種方式。
李柏憲董事長五年前勇敢投入這個需要費心整合多重介面的難題,卻也在勤奮正向的態度下,獲得多方夥伴參與合作的肯認。「合勤」與「共生」似乎不僅是企業品牌與產品代號,在柏憲兄的擘劃裡,應該是原本就設定好的態度與目標。
在合勤健康事業《共生宅年鑑三輯》出版之際,獻上我的祝福與期許。
■客製化的共生模式是人口高齡化的重要解方
立法委員/蔡壁如
台灣在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更即將在2025年正式跨入超高齡社會,台灣在不久後的將來進入到「超高齡社會」,隨著65歲以上年輕老人、90歲以上老老人的人數逐年增加,我國扶老比又創新高。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2020年扶老比來到21.79%,今年更來到23.8%,換言之,平均每4.5名工作人口就要扶養一名老人。
行政院統計數據,全臺灣外籍移工比例,高達31%比例是從事照顧性質的看護工作,其中絕大多數的比例是集中於雙北地區,分析原因,臺北市目前的人口結構還是以核心家庭為主,並且大多家庭仍是雙薪家庭且都市人口集中。我認為除了關心年輕人的經濟負擔問題外,如何讓我們的長者在現代社會中活得安心快樂,才是長照問題最大的重點之一。
前陣子我辦公室常有年輕朋友來作客,他們都自嘲他們是社會的「邊緣人」,因為他們勤勤懇懇的工作,但卻「疫苗打不到、紓困領不到,房子買不起」再加上家裡的老人照護的負擔,常常讓他們只得更努力的工作。但我不認同,我認為「壯有所用、老有所終」是政府的責任,而民眾並不應該為了政府的政策漏洞而日夜辛勞。
長照社區的營造,以全齡多世代對象及宅體為生活容器,長照設備也應該依據地區不同而有所調整,舉例來說,偏鄉的醫療機構,僅有當地的衛生所和少數的小型診所,醫療資源不足,無法提供連續性的照護需求。因此,偏鄉的失能老人,必須被迫遠離原有生活環境,到都市接受照顧,根本無法落實「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想法。
長照應該是一個與您一起好好慢老的過程,我認為這也是未來的趨勢,要如何讓年輕人與老年人一同在長照的路上舒心舒服,該是政府最應該處理的問題。以社區概念為核心,空間社區化的「在地養老」才符合現在的概念。讓銀髮族的照護功能回歸社區。將眼光放遠來看,從在地,社區出發,結合政府的長照政策,提供共學、共創、共食、共好、共遊的客製化的共生生活照顧模式。很可能是未來超高齡化人口問題的重要解方。
■以「積木策略」跨域整合、虛實並進的合勤共生宅
台中市議員/張耀中
大家好,我是張耀中,目前擔任台中市議員,選區在南屯區,同時也是共生宅坐落的選區,先賀喜合勤烏日共生宅開幕營運迄今已滿一年,身為選區的民意代表歡迎共生宅團隊耕耘南屯,提供高齡化社會所需要的住宅新服務。
籌備新事業體不容易,聽聞已邁入第五個年頭,共生宅的創設概念,主要是有民眾訴求居住正義,加上所得的提升趕不及房價上漲,產生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第二是因少子化所產生高齡化社會,而合勤共生宅是這領域的先驅者,未來全齡友善將會是共生宅的核心。
而共生宅事業體經過多年的努力以來,共創造了28,394人次來到共生宅,超過百組產官學團隊遍布全台來共生宅參訪交流,未來如果公部門在推行永續發展的聯合國目標,相信合勤共生宅是政府部門很好的請益對象。
國人面臨高齡化社會以及少子化的社會議題,而我十分認同合勤共生宅說明透過內外部的合作,用「積木策略」將每一個專業模組化、通用化,皆保留合作介接的介面,就像是積木一般,可以依照需求組合或者是拆解,像是「變形蟲」一般,將可整合出更符合需求的服務。
擔任公職的我,願意搭起溝通橋樑,媒合其他縣市公職在全國積極透過各種方式與公部門政策對話、民間合作開發,更跨域整合多項服務透過實體空間整合線上虛擬資源,打造虛實並進的互補結構,引入生活產業以及科技智能運用,引用經典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盼我們與社區共生、產業共生打造科技運用,介接銜接完整到來的5G高速網路時代。
「健康」是一個全民運動也是詞彙,共生宅推展混齡生活,在不同世代我們需要透過向共生宅的載體共同對話交流,建築背景的合勤事業積極推展軟硬整合,我也推薦並認同公私協力繼續共同來激盪解題,讓台中宜居。
在此特為合勤共生宅年鑑撰推薦序,以及能為居住的城市謀求更好的空間。
這是我的榮幸。
■熱情溫度共生宅,國際化就是在地化
大葉大學副教授/廖文章
欣逢合勤健康烏日共生宅正式營運滿一年,在董事長李柏憲的帶領下,以及全體股東以公益投資全力支持,加上銀行團體的資金支援及全體工作同仁的努力,終於營運了而且已經滿一年了。
看這一大片政府教育部的土地,終於站上了一棟共生宅的建築物。我們要感謝的人,實在很多很多。未來的挑戰仍然巨大,抓好方向,工作同仁的熱誠、深耕,政府的大力支持,全民的參與,在地的聯結,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成績。
任何事要成功,有了方向,有了資金,成了建物。如果沒有人的熱情,仍然無法開花結果。期盼所有共生宅的工作同仁,記取共生宅的理念,用熱情、生命、積極的態度,去從事這一個具有公益性、照護性質的志業,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業、理想。有了溫度,一切終將美好。蛋孵化成雛雞,花苞綻放出美麗的花朵,老者臉上充滿著透心底的微笑,這是一個溫暖、活躍的場域,是人生的第二春。住宿老者不廢,終有所用。
共生宅是一個公益性質的產業,還需要政府各單位及各界人士大力的支持。諸如,租稅的減免,貸款、資金的支持投入,各項行政措施及資源的支援協助。本質上,共生宅具有公益性、社會性,確實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
展望未來,過去一年許多政府單位的參訪,縣市政府多有類似共生宅的政策方向。特別感謝雲林縣縣長張麗善親率副縣長及各局處首長,實地參訪。合勤也希望能夠有機會多方協助各縣市政府單位於共生宅產業的設計、規劃、興建及營運等。期盼未來台灣各地老年人們,能夠有更好、更優質的生活照護場域。
合勤參訪了世界各地發展中的類似共生宅的產業。所有的國際化一定要在地化。許多制度,不論政治、社福,不論共生宅,有時候不能全部的移植而是要培植。站在現實的土地上,去呼吸理想的空氣。所謂現實的土地就是自己的土地。 如何讓在地的南屯、烏日,甚至於共生宅周遭的鄰里聚落,能夠來參與共生宅的活動。甚至於學生可以來共生宅作交流服務學習,陪老年人聊聊天、吸收豐厚人生經驗,甚至教老人家學習電腦三C產品。南屯、烏日週邊也有許多的景點,如何將之串聯,聯結合勤共生宅。使之成為在地的並擴展至鄰近縣市的共生大家庭。期望未來的一年,我們能夠在這一方面有更突破性的進步。
■向國人推薦此一全齡化的友善空間
台北醫學大學前醫學院院長.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陳適卿教授
身為復健科醫師,在醫療照護中經常發現許多家庭有年長者照顧問題,即使三代同堂,白天子女上班、孫子上學,只有老人在家,每天陪伴生活的就是電視與床,即使有外勞,也多僅止於生活上的照顧。有些長輩沒有與子女同住或獨居,連基本生活照顧都有問題,更不用說講求生活品質了。如果長輩身體健康情況好,還可平靜過日子,但是一旦身體有任何不舒服,勢必打亂家人原來生活步調,忙成一團,工作受到影響。根據統計,台灣因需照顧長輩而離開職場者已超過十五萬人,工作不同程度受影響者更是不可計數。
我們常建議長者多外出與人接觸,參加社區據點活動,政府長照政策也在社區建置活動據點,希望透過活動與運動延緩失能。但是現實面呢?公寓沒電梯,長輩出門是大挑戰,不易自行往返據點,家人若無法配合接送,只好選擇待在家裡。
看到諸多類似場景,我常在想我們應該要為長者多建置友善安全環境,提供基本生活與健康照護,並設計各式各樣的活動與運動,讓子女能夠放心託付,也可常來探望。在日本及歐洲就有許多成功案例,長輩歡喜住進老人住宅,在裡面享受各種活動與交朋友。反觀台灣在面臨超高齡化的社會中,這樣的建置還非常的稀缺。如果我們能多設立好場域,必能扭轉以往長輩去機構時覺得子女不孝、與被遺棄的想法!
在合勤的共生宅我們看到希望,看到心目中理想模式,它是一個全齡友善空間,裡面許多元素都符合高齡化社會的需求:
1.建置在城市裡,交通便利,子女們方便探望。
2.居住空間舒適,具有無障礙空間設計,符合長輩需求。
3.專人照顧基本生活起居,不用擔心餐食及營養問題。
4.可以與人互動結交朋友。
5.可以參加各種活動與運動,生活可以多采多姿,也能延緩失能與失智。
6.有專業醫護及社工定期替長輩檢查與互動,關心身心情況。
7.子女也可以偶來住在共生宅的旅館,和長輩有多一點互動的時間。
8.若有健康上問題,共生宅也有配合的醫院、診所協助處理。
近期COVID-19 疫情爆發,公共場所關閉,很多習慣運動或是到社區參加活動的長輩,因無處活動而鬱悶衰退;住在共生宅裡的長輩卻仍能透過妥善規劃的視訊或實體活動,維持體能功能不衰退,更顯現出共生宅模式存在的好處與重要性。
合勤李柏憲董事長是個來自建築界想法很不一樣的人,前瞻又有理想,堅持努力落實心中夢想。在共生宅硬體建設完成後本著企業社會責任關注持續耕耘,這已不只是事業而是志業了!由於與他有著共同的理想,因此特別投緣。未來在共生宅中復健、復能、智慧照顧及輔助科技等元素的注入,也會讓共生宅的長輩受到更科技更周全的照顧,享受更優質的生活。
期待隨著書中理念的推廣,讓有心的子女能安心愉快的將長輩帶來共生宅,享受快樂銀髮樂齡時光!更盼藉由這本共生宅年鑑三輯的出版,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共生宅的理念,將來等我們需要的時候,也能快樂享受優質生活!
■欣見合勤共生宅富創新精神,不斷修正蛻變
雲科大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曾思瑜
合勤烏日共生宅的第三本年鑑《風華樂齡》即將付梓出版,邀請我寫序。做為一位二十餘年來長期關注並探討台灣高齡化社會居住環境變化趨勢的研究者,是非常樂見近年來高齡住宅多元多樣蓬勃發展的現象。
回顧這二十餘年來國內銀髮住宅的發展沿革,從1995年樹河基金會豪華養老院「關廟悠然山莊」;1996年強調五星級飯店式服務,國內第一座中高齡專屬住宅的「潤泰生活新象」;2000年逐步從健康安養拓展到養護、失智專區,由雙連教會在三芝創設的「雙連福利園區」;2005年台塑集團在林口投資開發的大規模「長庚養生村」;2018年日勝生建設都更後回饋的「樂陶居銀髮健康宅」;2020年倡導社區連結和複合經營的烏日合勤共生宅;同年還有從保險業跨足開發,採租售混合的「新板傑仕堡」;在台南市區三新紡織廠房基地興建,五星級飯店系統管理的「台南俊傑館」;2021年靜宜大學社工系紀金山教授採社會企業集資經營的「沙鹿好好園館」;還有日勝生集團在新北三芝推出「銀光計畫」,租售複合營運型態的康養樂齡園區「日勝生三芝不老山莊」等。
從其名稱,可以看出台灣各界對高齡者住宅的想像、定義和樣貌的詮釋有非常大的差異;規模大小也從長庚養生村的4000人規模、雙連福利園區432人、傑仕堡174間、俊傑館66間、好好圓館67戶、合勤共生宅25住戶等有很大的落差。其中居住年齡限制,有從早期純老人住宅,到強調青銀共居(日勝生中和樂陶居),再到複合其他設施功能(合勤共生宅)。
烏日合勤共生宅在目前市面上諸多的銀髮住宅類型中,是較特殊的定位,高齡者住戶人數是小規模,採複合多元的多角化經營模式,強調和鄰近社區密切連結和共生,將內部資源開放給社區居民和一般使用者。
2020年六月開幕後,全世界面臨嚴峻的疫情考驗,烏日合勤共生宅秉持其經營的理念和實驗精神,也在疫情變動中不斷修正調整淬鍊,嘗試摸索出理想的銀髮住宅經營模式。欣見合勤共生宅成為一有機體,富創新的精神不斷修正和蛻變,為高齡社會的台灣走出一條嶄新的銀髮住宅可能性。
■為合勤與共生宅獻上祝福與期許
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
妥善掌握趨勢,找出對的解讀,透過適當的方法與路徑,是可以做出兼具福國利民且有效創業的美好結果。
高齡化不僅是趨勢,而是鐵一般的現實。銀髮族的居住需求也確實是臺灣長期以來未能妥善滿足的缺口。同樣的,有銀髮族的家庭(族)又該如何看待「銀髮安居」這件不應該再等待的事。我想,如果有個好解答,不僅銀髮族們會認同嚮往,希望孝順長輩的子孫們也會欣然接受可以幫自己孝親的好服務。
另一個逐漸形成的趨勢是不動產業者越來越知道要多角化經營、異業結盟,也更懂得專...
目錄
推薦序
為合勤與共生宅獻上祝福與期許/花敬群
客製化的共生模式是人口高齡化的重要解方/蔡壁如
以「積木策略」跨域整合、虛實並進的合勤共生宅/張耀中
熱情溫度共生宅,國際化就是在地化/廖文章
向國人推薦此一全齡化的友善空間/陳適卿教授
不斷修正蛻變,欣見合勤共生宅富創新精神/曾思瑜
序
為什麼要做共生宅?/李柏憲
全書序論
共生服務/共生關係/公共關係/落實與優化,前行的軌跡
第一章、全球高齡產業環境變遷
海外來鴻:各地顧問觀察見解
世界層面高齡產業發展新局
世界等候因應高齡社會的更好居住模式
應對高齡化社會迅速來臨,臺灣的趨勢與應對策略
本輯年鑑期間全球高齡產業環境變遷大事紀
第二章、臺灣高齡住宅發展情況
當前背景環境
長期營運之高齡住宅
近期落成之高齡住宅
籌建中之高齡住宅
觀察分析
本輯年鑑期間臺灣高齡住宅發展情況大事紀
第三章、共生宅參訪交流與合作發展
各方參訪共生宅的數量化評估
參訪服務與交流對內創造效益評估
參訪服務與交流對外延伸共生效益
各界參訪共生宅後對全臺拓點之實際效益
本輯年鑑期間共生宅參訪交流與合作發展大事紀
第四章、烏日館建築與設計優化
高齡建築硬體規劃模式
烏日館硬體內容優化作為
共生宅空間內互補互興的共生關係
共生宅硬體智能化與客製化計畫施行
本輯年鑑期間烏日館建築與設計優化大事紀
第五章、共生宅旅宿服務經營
旅宿經營初始方針策略
共生宅旅宿經營實績
旅宿經營中遭遇的挑戰
旅宿經營的調整與優化作為
本輯年鑑期間共生宅旅宿服務經營大事紀
第六章、共生宅餐飲服務經營
共生宅餐飲服務經營實績
餐飲服務的調整與優化作為
餐飲服務的共生與關懷優化
本輯年鑑期間共生宅餐飲服務經營大事紀
第七章、共生宅課程與空間業務經營
課程與空間經營初始方針策略
共生宅課程與空間經營實績
課程與空間業務面對的挑戰
課程與空間經營的調整與優化作為
本輯年鑑期間共生宅空間與課程業務經營大事紀
第八章、共生宅康養照護實踐與生活體驗
共生宅康養照護系統規劃
共生宅入住條件與流程規劃
專文小格:於共生宅入住與在家照護的生活體驗比較
共生宅為長住者提供之生活方案
共生宅照護體系構成模組
專文小格:臺灣牛樟芝公司
疫情下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專文小格:共生宅居住與關懷實況翦影
本輯年鑑期間共生宅康養照護實踐與生活體驗大事紀
第九章、共生宅經營管理實務與展望
市場推廣與社會溝通
日常管理優化
團隊同仁培育與訓練
業務管理加強措施
創辦協會建造服務生態系統
共生宅營運前景展望
本輯年鑑期間共生宅經營管理實務與展望大事紀
附錄一:豐盛樂齡論壇紀實
附錄二:表目錄
附錄三:圖目錄
推薦序
為合勤與共生宅獻上祝福與期許/花敬群
客製化的共生模式是人口高齡化的重要解方/蔡壁如
以「積木策略」跨域整合、虛實並進的合勤共生宅/張耀中
熱情溫度共生宅,國際化就是在地化/廖文章
向國人推薦此一全齡化的友善空間/陳適卿教授
不斷修正蛻變,欣見合勤共生宅富創新精神/曾思瑜
序
為什麼要做共生宅?/李柏憲
全書序論
共生服務/共生關係/公共關係/落實與優化,前行的軌跡
第一章、全球高齡產業環境變遷
海外來鴻:各地顧問觀察見解
世界層面高齡產業發展新局
世界等候因應高齡社會的更好居住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