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懸案八卦╳最細緻的史料比對╳最豐富的內容選材
若無閒事掛心頭,不妨收看《三國深喉嚨》!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國文老師也不知道!
我們會認為:《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最大的證據是來自於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有明標「羅貫中編次」,而這一說法也普遍被學術界認同。
但是,在《三國演義》的最早刻本、明代黃正甫刊本《三國志傳》上,並沒有題寫作者的名字,可見「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這一說法有缺陷,而更有可能是北宋到明中葉說書人的「集體創作」。
▲劉備到底是「真皇叔」還是「假貴族」?
早在《三國志平話》中,劉備就被稱為「劉皇叔」了,那麼劉備真的是漢獻帝的「皇叔」嗎?
【劉備】
《三國演義》在第二十回中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劉備家譜,開列了從漢景帝開始的十八代祖先;但有學者認為,這份家譜真假雜糅,而且劉備這個支系很早就沒落了,兩漢交替後,更是家世衰微、譜牒不明。
【漢獻帝】
東漢和帝以後,皇帝大多短命無子,外戚為了長期把持政權,使得堂兄弟相承、叔侄相承的狀況屢見不鮮。而《三國演義》的作者根本沒有認真推算漢獻帝的世系,只是因為劉備年紀比較大,就隨便給他加上一個「皇叔」,但按照他拿出的家譜,劉備卻要比漢獻帝低好幾輩!
▲關羽其實不會耍大刀!這就是人設崩壞的感覺嗎?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斬華雄、戰呂布,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青龍偃月刀早已成為民間最崇拜的「神器」。那麼關羽使用的武器真的是青龍偃月刀嗎?不是!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敘關羽殺顏良一戰時說:「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這裡用的是一個「刺」字,而「刺」一般就是用來說矛。在《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中倒是可以找到一個「刀」字,就是「諸將軍單刀俱會」,但這裡的單刀是指佩刀。
不過重點是:「偃月刀」在唐宋時才出現,主要是用來操練,以示威武雄壯,並非實戰所用。關羽再有本事,也不可能「穿越」時空,耍弄偃月刀!
▲曹操在赤壁吃大敗仗,不只是因為火燒連環船!
曹操會在赤壁「滑鐵盧」,除了龐統獻計將船隻連為一體、最終被周瑜燒了精光以外,更與另外一個原因密切相關──曹軍生病了。
《三國志》在談到赤壁戰敗的原因中稱「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史書在談到赤壁一戰的時候,都不忘提到疾病對曹軍的影響,可見當時曹軍染疾對戰敗的影響甚大。
那赤壁曹軍到底得的什麼病呢?現在分析有三種可能:急性血吸蟲病、瘧疾,與斑疹傷寒。
▲開玩笑,諸葛亮怎麼可能「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後半部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個情節。從第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一百零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首尾共計十四回,其篇幅超過了赤壁大戰,堪稱全書之最。
據《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及〈諸葛亮傳〉,歷史上的諸葛亮確實與魏國進行了六次戰爭:
【1】建興六年春,諸葛亮命趙雲、鄧芝率偏師出兵箕谷,以為疑兵,親率大軍進至祁山。
【2】建興六年冬,諸葛亮兵出散關,進圍陳倉。
【3】建興七年春,諸葛亮命部將陳式攻打武都、陰平。
【4】建興八年秋,魏國兵分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嚴陣以待。
【5】建興九年春,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魏明帝命司馬懿督兵抵禦。
【6】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大軍由斜谷而出,占據武功縣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於渭水南岸。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諸葛亮總共五次北伐,只有兩次兵出祁山,另外還有一次只是防守!
★本書特色
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能用最少的時間,輕鬆掌握三國懸案的龍去脈以及團團迷霧。本書題材廣泛,涉及《三國演義》的版本、作者、人物、事件、戰爭、醫學等諸方面,力求為讀者還原一個最真實而有趣的三國歷史!
作者簡介:
劉燁,專職作者。
山陽,不是山羊,從小喜愛寫作,高中上課時常常偷偷寫小說被老師罵。喜歡歷史、思考、古典文學,但對新事物也來者不拒。
章節試閱
揭開《三國演義》中事件的真相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毫無疑問,《三國演義》對三國歷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虛七實的描寫也迷惑了不少讀者對歷史真相的了解。
「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可信嗎?
徐庶,字元直,他化名單福,投奔劉備,劉備拜他為軍師。徐庶幾番設計,幫助劉備大敗曹軍。曹操甚為驚奇,問左右:「不知何人為劉備出謀劃策?」謀士程昱答道:「此人非單福,乃潁川徐庶也。丞相要用此人,召來不難。」便獻上一計。曹操依計派人把徐庶的母親接到許昌,又使人模仿徐母筆跡,給徐庶寫一封信,讓他速來許昌相見,以救母命。徐庶為人至孝,見信後淚如泉湧,只得持信來見劉備,以實相告,便要辭行。劉備聞言大哭,遂強留一夜,二人相對而泣,坐以待旦。第二日,諸將於城外安排筵席餞行。臨走之時徐庶為劉備推薦了一個人,這就是三國時期鼎鼎有名的人物——諸葛亮。徐庶詳細介紹了諸葛亮的才德,建議劉備親往隆中相請。這段故事,便叫做「徐元直走馬薦諸葛」。後人有詩讚道:「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別兩情濃。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
此故事原本《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載:「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俄而(劉)表卒,(劉)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裴注所引各書以及《資治通鑑》等相關記載事體無異。其後數百年,至《三國志平話》演為:曹兵大敗,燒死不知其數。……皇叔設宴待徐庶,筵宴畢,當日徐庶自思,我今老母現在許昌,曹公知我在此殺曹兵,與我為冤,母親家小性命不保!即辭先主,先主不喜。徐庶曰:「我若不還,老小不保。」先主、關、張三人與徐庶送行,離城十里酌別,不肯相捨;又送十里,長亭酌別。先主猶有顧戀之心,問曰:「先生何日再回?」徐庶曰:「小生微末之人,何所念哉!今有二人……」先主問誰人。徐庶曰:「南有臥龍,北有鳳雛……」
對比可知,《三國志平話》此節乃取《三國志》徐庶本事輪廓,挪移變異,踵事增華。其與史載本事主要的區別:一是《三國志》說徐庶因母親隨軍敗逃,被曹兵所獲,不得已辭劉歸曹,而《平話》卻說他幫助劉備打了勝仗,因念及母親「現在許昌」,主動請辭,投奔曹操而去;二是《三國志》沒有寫劉備送別徐庶等事,而《平話》虛構其事並作了渲染;三是《三國志》說徐庶薦諸葛亮在歸曹之前並短暫與其共事劉備,而《平話》改寫為劉備為徐庶送別,徐庶於臨行之際薦諸葛亮、龐統以自代,後去曹營,徐庶與諸葛亮並未謀面。毫無疑問,這些改動的結果化生活為藝術,變史述為小說,是三國徐庶歸曹故事文學化的巨大飛躍。
以《三國演義》徐庶歸曹故事與上引《三國志》及《三國志平話》對比可知,《三國演義》雖原本《三國志》,卻主要是襲用了《三國志平話》中情節,包括徐庶助劉備計取樊城、念母歸曹、劉備長亭送別、徐庶薦諸葛亮等。但在《三國演義》中,這些發生於劉備一方的情節只占全部徐庶歸曹故事的一半;它的另一半即發生於曹營方面的情節——曹操挾徐母為人質以招徐庶和徐母死節一大段精彩文字,卻不出自今見羅貫中之前任何有關三國的資料。《三國演義》讓徐庶在龐統獻連環計時再露了一面,是順筆添上去的,正史沒有記載。此後便不再提及。而正史卻說:徐庶在魏文帝(曹丕)時,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聞知此事,頗為感慨地說:「徐元直只當上這個官嗎?」言下之意,是委屈了他的。不過其他事蹟亦無可考。
誰先提出「三分天下」?
《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道:「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想取而代之。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如此,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此見解使劉備茅塞頓開,忙頓首拜謝。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一千多年來,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幾乎是無人不曉。但是史實並非如此,最先料定天下必然鼎足三分的並非諸葛亮,而是東吳傑出政治謀略家魯肅。據《三國志》魯肅本傳記載:建安五年(西元二〇〇年),孫權與魯肅「合榻對飲」,密商天下大事。魯肅分析說:今天的曹操,就好像秦末的項羽。他預料,漢室已經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能迅速能夠消滅掉。孫吳最好的辦法,就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鼎足固本之後,即可據揚取荊,並益州而盡長江所極,形成南北對峙,然後徐圖天下以成帝業。魯肅認為劉備是僅存的「天下梟雄」。所以,當劉表死後,魯肅徵得孫權同意,親赴荊州,以弔孝為名,欲勸說劉備與孫權「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時值劉蹤降曹,劉備敗走,魯肅從夏口追至當陽長坂,會見了劉備,當面陳述了孫劉聯盟的意見。劉備在敗軍之時,欣然同意了他的建議。這樣,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的局面初見端倪。從上述可知,魯肅之議在先,再有〈隆中對〉,隨後才是魯肅的聯劉、諸葛亮的實際行動。不過也應該承認,魯肅之議比諸葛亮的構想略顯粗糙,這不僅是因為提出的時間先後不同,更主要的是背景不同。
「舌戰群儒」史有其事嗎?
幾百年來,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幾乎成了諸葛亮智慧與膽略的象徵。該故事在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即有簡略的描寫。在《平話》啟發下,羅貫中對此故事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虛構,透過諸葛亮的博雅、雄辯與眾儒生的迂腐、鈍拙的對比描寫,充分表現了諸葛亮作為智慧化身的藝術形象。《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諸葛亮為聯吳抗曹而出使江東,在謁見孫權之前,與江東文武二十餘人會於外堂。其中張昭等多數文臣主張降曹,知諸葛亮來意,故意挑起論爭,欲使諸葛亮知難而退。誰知諸葛亮從容不迫,對答如流,駁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對」,步騭「默然無語」,薛綜「滿面羞漸」,陸績「語塞」,嚴畯「低頭喪氣」,程德樞亦「不能對」,使東吳主張降曹者理屈詞窮,盡皆失色。
諸葛亮駁難江東諸儒,委實出盡了風頭。那麼,這件事是否於史有據呢?其實,史書上並沒有所謂「舌戰群儒」的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只記載了諸葛亮和孫權的對話,未及其他。當然,諸葛亮既然到了東吳,總該與孫權的臣僚們有所接觸,少不了要互相交換意見,彼此進行論難。但史書上既然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知其真相了。《三國志平話》寫有諸葛亮在孫權面前駁斥張昭、吳危(按:史無其人)的內容,非常簡略,可以看作是「舌戰群儒」故事的雛形。《三國演義》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增飾創作,場面宏大,出場人物眾多,稱得上是大手筆。但從史學的角度來看,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既沒有真實性,又沒有合理性。
據《三國志·魯肅傳》和《資治通鑑》所記,赤壁之戰前夕,東吳統治集團內部對曹操是戰還是和,是有意見分歧的。以重臣張昭為首的一些人認為,曹軍銳不可當,「皆勸(孫)權迎之」。最初孫權也抱觀望態度,戰和猶豫不決。但諸葛亮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前途的樂觀預測,極大地鼓舞了孫權,堅定了抗曹信心。關於諸葛亮出使東吳,聯吳抗曹之事,史籍記載甚詳,據《三國志》諸葛亮、魯肅本傳記載可知:劉備當陽大敗,勢單力薄,無地依存,面臨覆亡之災。諸葛亮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孫權)」。諸葛亮一到孫吳,因孫權當時擁兵在柴桑,「觀望成敗」,急於了解曹操方面的情況,便立即接見了諸葛亮。諸葛亮首先勸孫權放棄「觀望」態度,說曹操大軍壓境,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之抗衡,就當早早與之斷絕關係;若不能與之抗衡,何不按兵束甲,早早投降。他認為,現在孫權「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還用「激將法」告訴孫權:劉備是不會拜倒在曹操腳下的。孫權聽罷,果然不甘示弱,決心抗曹,遂向諸葛亮問計。諸葛亮給孫權分析了曹軍的弱點、孫劉雙方的優點,對戰爭前景作了樂觀的估計。
以上所述可見,在整個劉孫聯合的過程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在會見孫權之前在外堂與群儒「舌戰」之事。所謂諸葛亮「舌戰群儒」完全是《三國演義》作者對諸葛亮形象成功的文學塑造。
揭開《三國演義》中事件的真相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毫無疑問,《三國演義》對三國歷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虛七實的描寫也迷惑了不少讀者對歷史真相的了解。
「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可信嗎?
徐庶,字元直,他化名單福,投奔劉備,劉備拜他為軍師。徐庶幾番設計,幫助劉備大敗曹軍。曹操甚為驚奇,問左右:「不知何人為劉備出謀劃策?」謀士程昱答道:「此...
推薦序
要說中國四大名著影響最為深遠的,首推《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歷史,但歷史在小說中只不過是一個框架,一個時空斷限。至於裡面的人物已經被重新塑造,事件也已經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歷史典籍那樣真實地記錄歷史,而是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喜好去虛構歷史,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愛憎、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和對歷史精神的闡釋全都融合到一起。《三國演義》中的史實經過、人物功過、人物性格、時間、地域等或是不準確,或是弄錯,或是有意虛構,或是過分渲染,因而似真非真。對此,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概括為「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實際上,《三國演義》中許多精彩的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例如,張飛怒鞭督郵、孟德獻刀、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關公約三事、躍馬檀溪、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苦肉計、龐統授連環、諸葛祭風、華容道、三氣周瑜、割鬚棄袍、落鳳坡、諸葛亮智取漢中、玉泉山關公顯聖、八陣圖、七擒孟獲、空城計、火燒上方谷等。
《三國演義》這種虛實錯雜交融的寫法,很容易使讀者將史實與「小說家言」混淆在一起,有的讀者甚至把小說當成正史來看,認為看過《三國演義》之後,對三國歷史就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比一下《三國志》,整個《三國演義》就會大變味了。對於歷史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演義的水準,而是要以客觀求實的態度,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為了「核實」《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成分,筆者參考了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所著史書《三國志》以及其他一些資料而編撰了此書。
本書共分為《三國演義》成書、版本及作者;還原《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真實面目;波瀾壯闊的三國戰爭;揭開《三國演義》中事件的真相;《三國演義》的懸案解讀;《三國演義》中的醫學問題;流傳千古的三國故事;《三國演義》中的巫術文化;《三國演義》中的女性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氣象故事;《三國演義》中的計謀良策;《三國演義》中的千古憾事等十二章,力求從多個方面和角度為廣大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三國。本書的最大特點是涉及的方面極為廣泛,資訊量很大,觀點新穎鮮明,論述清新平和。特別適合讀過《三國演義》後想進一步了解真實三國歷史的讀者,或者將《三國演義》與本書相互參照閱讀,會進一步認識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兩者之間的區別。
要說中國四大名著影響最為深遠的,首推《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歷史,但歷史在小說中只不過是一個框架,一個時空斷限。至於裡面的人物已經被重新塑造,事件也已經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歷史典籍那樣真實地記錄歷史,而是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喜好去虛構歷史,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愛憎、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和對歷史精神的闡釋全都融合到一起。《三國演義》中的史實經過、人物功過、人物性格、時間、地域等或是不準確,或是弄錯,或是有意虛構,或是過分渲染,因而似真非真。對此,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概括為「七分事實,三分虛構。」...
目錄
序言
《三國演義》成書、版本及作者
《三國演義》是如何成書的?
《三國演義》成書於什麼時候?
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嗎?
羅貫中是哪裡人?
「演義」之名是怎麼來的?
羅貫中《三國演義》是否宣揚正統?
《三國演義》的版本有多少?
《三國演義》的素材是從哪裡來的?
毛評本《三國演義》究竟成於誰之手?
如何看待毛評《三國演義》?
李評本《三國演義》是偽作嗎?
還原《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真實面目
誰是「酸棗會盟」的主盟人?
周瑜真的是量窄之人嗎?
真實的張昭什麼樣?
劉備真是「皇叔」嗎?
關羽和張飛的出身如何?
歷史上的趙雲什麼樣?
趙雲是不是劉備的「四弟」?
趙雲形象為什麼會超過關羽、張飛?
歷史上的馬超什麼樣?
龐統是死於落鳳坡嗎?
蜀漢後主劉禪是庸主嗎?
諸葛亮出山以前有何經歷?
歷史上的諸葛亮什麼樣?
諸葛亮為何娶醜女?
「怒鞭督郵」者真是張飛嗎?
張飛有藝術才華嗎?
真實的諸葛瞻是怎樣的?
劉備何時收劉封?
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嗎?
劉表真的是「虛名無實」嗎?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有道理嗎?
譙周是否賣國求榮?
三國時的人如何評價曹操?
花臉奸臣的曹操是如何形成的?
曹植的後半生過得如何?
黃忠是老將嗎?
魯肅是個平庸之輩嗎?
波瀾壯闊的三國戰爭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是真的嗎?
赤壁之戰是諸葛亮指揮的嗎?
諸葛亮對「夷陵之戰」是何態度?
司馬懿曾經「五路伐蜀」嗎?
取漢中是諸葛亮之功嗎?
諸葛亮真的「六出祁山」嗎?
諸葛亮北伐因何失敗?
姜維到底幾伐中原?
揭開《三國演義》中事件的真相
「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可信嗎?
誰先提出「三分天下」?
「舌戰群儒」史有其事嗎?
孫堅是否「匿璽背約」?
關羽「降漢不降曹」是真的嗎?
關羽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嗎?
「方天畫戟」是呂布的兵器嗎?
誰是「桃園三結義」的大哥?
蔡邕緣何被殺?
馬超因何起兵反曹?
「割鬚棄袍」實有其事嗎?
魏延真的想謀反嗎?
夏侯淵到底怎麼死的?
曹操「義釋張遼」符合史實嗎?
是諸葛亮害了馬謖嗎?
趙雲「單騎救主」是真的嗎?
張飛大鬧長坂橋史有其事嗎?
「孟德獻刀」是子虛烏有嗎?
「借荊州」是真是假?
張飛夜戰馬超是否屬實?
劉備是否封過五虎大將?
華佗曾為關羽「刮骨療毒」嗎?
曹操為何殺楊修?
曹操因何殺孔融?
關興、張苞真的為父報仇了嗎?
陶謙是否三讓徐州?
諸葛瑾曾勸說孔明歸附孫權嗎?
《三國演義》的懸案解讀
關羽死後是否身首異處?
貂蟬究竟是什麼人?
八陣圖遺址在哪裡?
七十二疑塚孰真孰假?
劉備的陵墓在何處?
關羽有沒有後代?
周瑜的真墓在哪裡?
諸葛亮故居在哪裡?
古戰場赤壁在哪裡?
「東臨碣石」的碣石今何在?
諸葛亮有沒有寫過〈後出師表〉?
《三國演義》中的醫學問題
諸葛亮為何英年早逝?
劉備的帝王相是病態嗎?
曹操的頭風是哪一種疾病引起的?
麻沸散是一種什麼藥?
關雲長刮骨療毒怎麼會受得了?
關雲長中了什麼毒?
華佗真的可以做顱腦手術?
孔明為何能罵死王朗?
是什麼病要了姜維的命?
張飛打鼾是一種病態嗎?
張飛真的「睡不闔眼」嗎?
美髯公留鬍鬚值得效仿嗎?
是嫉妒心理殺死了周瑜嗎?
真的可以「望梅止渴」嗎?
赤壁之戰曹軍得了什麼病?
魏延真有「反骨」嗎?
流傳千古的三國故事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是真是假?
「三英戰呂布」是否確有其事?
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是不是陳宮「捉放曹」?
諸葛亮真的「揮淚斬馬謖」嗎?
「溫酒斬華雄」的是關羽嗎?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真的嗎?
「七擒孟獲」是否真有其事?
關羽「千里走單騎」實有其事嗎?
誰是「單刀會」中的孤膽英雄?
諸葛亮是如何「收姜維」的?
《三國演義》中的巫術文化
諸葛亮身上為何巫術色彩那麼濃?
諸葛亮的法術是跟誰學的?
「錦囊妙計」與巫術有關係嗎?
神祕的八陣圖是怎麼回事?
木牛流馬究竟是巫術還是科技?
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與巫術有關嗎?
于吉緣何被殺?
關羽「顯聖」與呂蒙之死有關係嗎?
「左慈戲曹」有根據嗎?
「五丈原禳星」是巫術嗎?
《三國演義》中的女性人物
董貴妃是董承的妹妹嗎?
糜、甘二夫人的命運如何?
貂蟬「巧施連環計」於史有據嗎?
貂蟬下落如何?
孫夫人為劉備殉情了嗎?
吳國太究竟是什麼人?
二喬的一生幸福嗎?
甄氏是怎樣一個女人?
蔡文姬是紅顏薄命嗎?
《三國演義》中的氣象故事
諸葛亮真的可以借東風嗎?
水淹七軍是天助關羽嗎?
諸葛亮如何利用氣象知識「草船借箭」?
陸遜如何利用天氣火燒蜀軍?
對流雨如何壞孔明計?
曹操凍土築城真有神助?
《三國演義》中的計謀良策
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的功績嗎?
司馬懿是如何韜光養晦的?
「空城計」是真還是假?
黃蓋的苦肉計實有其事嗎?
諸葛亮如何智激孫權?
司馬懿忍辱負重拖死諸葛亮是真的嗎?
曹操如何利用關羽的頭顱妙施反間計?
劉備託孤是權謀還是真心?
諸葛亮曾「智激周瑜」嗎?
龐統真的「巧授連環計」嗎?
張郃是被諸葛亮用計射死的嗎?
曹操「復仇東伐」的藉口成立嗎?
《三國演義》中的千古憾事
「大意失荊州」完全是關羽的責任嗎?
令人扼腕的「華容道」確有其事嗎?
曹操是因何痛失西川的?
「活仲達」真的被「死諸葛」嚇跑了?
「蔣幹中計」事屬有據嗎?
姜維是真的降魏嗎?
諸葛亮為何不用「子午谷奇謀」?
孫權「任賢舉能」是否善始善終?
「成也王允,敗也王允」有道理嗎?
曹操是否應該「得隴望蜀」?
「賠了夫人又折兵」史有其事嗎?
序言
《三國演義》成書、版本及作者
《三國演義》是如何成書的?
《三國演義》成書於什麼時候?
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嗎?
羅貫中是哪裡人?
「演義」之名是怎麼來的?
羅貫中《三國演義》是否宣揚正統?
《三國演義》的版本有多少?
《三國演義》的素材是從哪裡來的?
毛評本《三國演義》究竟成於誰之手?
如何看待毛評《三國演義》?
李評本《三國演義》是偽作嗎?
還原《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真實面目
誰是「酸棗會盟」的主盟人?
周瑜真的是量窄之人嗎?
真實的張昭什麼樣?
劉備真是「皇叔」嗎?
關羽和張...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