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郵傳命 國之血脈
臺灣碩果僅存的郵界耆老,首本口述史問世!
明代學者胡纘宗於《願學編》一書開宗明義指出:「今之驛傳,猶血脈然,宣上達下,不可一日緩者。」郵驛遂有「國之血脈」一說。在民國肇建後,中華郵政歷經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播遷來臺。戰時,雖烽火交迭,堅守不退;平時,隨時代更迭,業命更新,郵政始終與民同在,郵史與國史血脈同拍。
口述者潘安生於抗戰中期進入郵政服務,見識過外籍郵務長的流風餘緒,身歷槍林彈雨的軍郵生涯,並參與光復後臺灣郵政的接收與重建,以及政府播遷後郵政的展業與興革,其不僅是歷史的講述者,更是近代中華郵政歷史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人。
本書由郵政博物館文史研究專員余燕玲女士採訪、編著。她以二十五萬字訪談逐字稿為本,並參考數十本郵史郵學專書、數百筆參考資料,撰就十五萬餘言專文。全書共二十五篇以時間為軸講述的郵政、郵史及郵識主題,讀來氣勢磅礡;配以珍貴歷史圖片,娓娓開啟郵驛之路。循著口述者溫暖的敍述,與八歲失怙的潘安生走出溫柔水鄉,投筆從戎,三考及第,走進百餘年來萬千郵人胼手胝足齊心開創的郵政事業。
從古代郵驛的源起到現代郵政的創立興革,窺探一以貫之的置郵使命;從「戰時不撤退」到組建軍郵隨軍挺進戰場,看郵人的堅持護守與職業光榮;從「動盪時代槃槃大才」看烽火戰亂下,郵政先輩如何創造歷史,書寫光榮。
本書特色
1. 國內碩果僅存的郵政耆老潘安生,首度自述與中華郵政緊密交織的生命史。
2. 全書收錄上百幅珍貴歷史照片、郵票紀錄,普及清代郵政官局成立到中華郵政逾雙甲子的歷史沿革及中外郵史知識。
3. 每篇文末附「潘爺爺講故事」、「郵識點點靈」,介紹郵政歷史掌故、郵史軼事、郵識小品,篇篇清新可喜,餘韻無窮。
專文推薦
「潘安生畢生從郵,服務期間長達四十三年餘,致力郵政革新,潛心創辦專業郵刊,鑽研郵學郵史不遺餘力,堪稱郵學活字典。民國八十六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首開先例以郵政人物為主題出版口述歷史叢書《劉承漢先生訪問紀錄》,二十五年後欣見《置郵傳命》一書傳承薪火,為郵政這條前仆後繼血脈相連的光榮之路作見證。」──吳宏謀/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
作者簡介:
潘安生——口述
民國 8 年生,抗戰中期考入郵局,從基層幹起,服務郵政四十餘年,民國 73 年於郵政總局首席副局長任內榮退,是國內碩果僅存的郵界耆老。他筆耕不輟,迄今所撰達百餘萬言,除以本名發表文章外,最常用的筆名是晏星。著有郵政及郵史相關書刊六十餘種,主要有《中華郵政發展史》、《在郵言郵:郵政管理經驗拾穗》、《郵譚》、《赫德史話》、《圖解郵票辭典》、《青少年集郵家》、《沙魚涌郵史研究》、《蟠龍郵票誕生之秘辛》、《榆關通郵話當年》等。另在交通建設、交通月刊、今日郵政及郵人天地等刊物刊發表文章數百篇。
余燕玲——編著
筆名張莫莫。郵政員工,自由撰稿人,外交人員眷屬,長年旅居海外。著有《談郵驛趣》、《置郵傳命:一位郵界耆老的回憶》。
章節試閱
第一篇 所有之前――留給赫德
潘安生一生從郵,著述等身,出版著作六十餘部,與郵史、郵票、郵政業務革新相關主題的占比很高。對於單獨郵史人物的研究,散見郵刊但篇幅不多,唯赫德(Sir Robert Hart, 1835-1911)獨占數本專書,足見赫德在郵政史上的分量。
赫德一生奉獻給中國,窮三十餘載年華,為現代郵政的創建鞠躬盡瘁,一部有關中華郵政歷史的書,謹以首篇對這位厥功至偉的外來客卿致上崇高的禮敬!
誕生與求學
赫德一八三五年二月二十日出生於北愛爾蘭南部亞瑪區(Armagh)的普塔頓(Portadown)小鎮,鎮上人口大約只有二千人。
赫德一八四七年進入都柏林衛斯理學院的前身衛斯理聯合學校(Wesleyan Connexional School)攻讀四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該校後來改制為愛爾蘭皇后大學,一九五〇年授以赫德最高榮譽,並為赫德這位傑出的校友,印行一本厚達九百四十九頁的傳記《赫德與中國海關》(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表彰他卓越的成就。
赫德畢業後,礙於家境,並未像當時嚮往新大陸的同儕到美國發展,而是返回母校繼續研習哲學和法律專業。
契機
留在母校的赫德,等到畢生難逢的機遇!一八五三年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 Belfast)前任校長克萊恩東伯爵(The Earl of Clarendon, 1800-1870)出任英國外相,一八五四年英國外交部接獲香港總督包令(Sir John Bowring)的報告,建議補強英國駐中國及日本領事館人員。克萊恩東應命設法羅致人才,也通知了皇后學院推薦一名優秀的畢業生。校方原來準備公開考試掄才,卻在三十六名應試名單中,赫然發現赫德名列其中,於是決定取消考試,直接舉薦赫德!那年赫德只有十九歲。
遠離與出岫
一八五四年五月間,未滿二十歲的赫德抵達香港,他的第一份外館工作是寧波領事館的助理翻譯官。
赫德的漢學在寧波的三年半打下了穩固的基礎,這是他一生立功建業的主要關鍵。一開始他跟著中國老師學中文,先從「孟子」著手,用的是一本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的工具書,用功極猛!之後又結識了漢學家美國牧師馬丁(W. A. P. Martin),簡直如虎添翼。他中文了得,連帝師翁同龢都嘖嘖稱奇:「彼熟於孟子書,旁及墨子。奇哉!」
赫德以他優異的中文周旋於中國的王公大臣之間,成為紅極一時的外來客卿,縱橫海關、內政與外交領域數十年,固然是他天賦異稟的才情,還有他與中國宿命的因緣。倘若中國海關不引用洋人,倘若沒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成立,給了他一個足以揮灑的舞台,他不會是這樣的赫德!沒有這樣的赫德,中國自晚清以來的許多歷史則必改寫,包括官辦民享的現代郵政在內,將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洋人把持的中國海關
中國海關自引用洋人起,到英國人當權把持是段循序漸進的過程。咸豐四年(一八五四)洪楊之亂,上海的關稅衙署變成無政府狀態,中外商人沆瀣一氣全都不繳稅。上海英國領事阿禮國(R. Alcock)邀集美、法領事組織關稅委員會,以任用洋人代辦稅務為請,與海關監督蘇松太道台吳健彰締結上海海關組織的條約。約定後,三國各薦派一員襄辦稅務,而以來華最久、通華語且熟悉官場文化的英國威妥瑪(Thomas Wade)最當權。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兩江總督何桂清任命英國人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為總稅務司,並在其餘各口岸逐一設立稅務司,也大多以英國人任事。從此,中國的海關行政已落入英國人的勢力範圍。
咸豐八年三月赫德調升廣州英國領事館的署理翻譯官(二等幫辦)。就在這段時間,中國政府在徵收鴉片稅上出了問題,廣州解繳北京的關稅,從每年三十萬兩驟降到十八萬兩,兩廣總督勞崇光跟戶部駐廣州負責人武備院幫辦大臣恆祺商議,擬仿照上海江海關成立廣州海關,而以年輕有為的英國人赫德主其事。
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剛滿二十四歲的赫德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決定捨棄領事館的工作,改為中國政府效勞。五月二十七日赫德向英國領事館遞出辭呈,結束了他不到五年的外交生涯。赫德於六月進入中國海關,十月二十四日廣州海關成立,並獲任命為副稅務司。
赫德自始翻開為中國政府服務奉獻五十年的扉頁,窺見清朝被列強侵吞得千瘡百孔,孤臣無力回天,走進帝國末世的蒼涼。涉足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摻雜在中國與英國的利益糾纏,赫德的分寸拿捏,自有史冊給他公允的評價。
一八六一年三月十一日成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外交部的前身,成立後首要的任務就是選派一名外國人充當全國海關的總稅務司。當時兩江總督何桂清,早已委任在上海的英國人李泰國擔任這項職務,總理衙門對這個人選並沒有異議,因為當時有不肖的海關道台,貪污稅銀中飽私囊,竟有三年不報帳的猖狂行徑,清廷早已有此共識與默契,各地海關的稅務司寧可起用洋人,也千萬不可再用華人。這難道不是中國人的悲哀?
當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召見李泰國時,李泰國以健康不佳為由,請假返回英國治病。他離去前建議以費士來及赫德分別掌理上海與廣州海關,並請以赫德為代表晉見恭親王,赫德欣然就道,這個轉折,恐怕是赫德畢生事業最大的機緣與關鍵!
「赫德就有這本事,學起孟子比咱們還拿手,不幾年工夫就能引經據典像個飽讀詩書的學究。一個金髮碧眼的青年跟你開口閉口子曰子曰的,難道你能不對他另眼看待?恭親王奕訢第一次跟他見面就留下了特好的印象⋯⋯」
一八六一年六月十五日,赫德謁見恭親王奕訢。
一位是皇親貴冑權傾一時的王爺,一位是背井離鄉天賦異稟的外來謀士,第一次的相會,各給彼此留下什麼印象?恭親王接見赫德後,給皇上的奏摺有這樣的描述:「雖係外國人,察其性情,尚屬馴順,語言亦多近理,且貪戀總稅務司薪俸甚鉅,是以尚肯從中出力。」而赫德呢?在他的追憶中,恭親王起初是很拘束、矜持、少言語的,但不久之後態度變得容易親近,並詳細詢問了有關通商、稅收和海關方面的種種問題。他對初次會面的年輕王爺評價是:「⋯⋯雖然魄力不足,才氣也不特別高明,但是胸襟開闊,為了國家社稷的福祉與和平,很想幹一番大事業,特別是在延續皇朝的國祚⋯⋯」
咸豐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給了赫德署總稅務司的派令。在正式委派的公文中,政府給予充分的授權,足見赫德已經得到奕訢全然的信任,從此以後,每提到赫德,還總以「咱們的赫德」來稱呼!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名義上是以辦理對外交涉為主,實際上管的範圍很寬,舉凡一切涉外的洋務諸如鐵路、開礦、郵政、電報、船艦、軍火、稅收、財幣及興辦洋學堂無所不包。奕訢最需要的就是一個如赫德一般的人具有淵博西學基礎的通才,又不拘囿於一方的興趣和才幹。在日後赫德所涉足的事務中,不難發現恭親王對赫德的賞識和充分的信任,而赫德也能不負所託。
鍥而不捨三十年 名垂郵史立豐碑
赫德自一八五四年抵華,至一八六一年晉見恭親王奕訢,已經在中國度過六個年頭。赫德不僅「食君俸祿,忠君之事」,更細心觀察、關懷這片他安身立命的土地和人民,他發現當時滿清政府所辦的驛站,每年僅為傳遞官式公文書就得耗費庫銀三百萬兩;五花八門的民信局是民間通訊的唯一救濟,卻所費不貲又欠缺安全性;外來客郵則仗著不平等條約的保護傘,在各大通商口岸擅設郵局,侵越中國郵權甚鉅。赫德實在不忍見中國長此以往陷入如此不堪的局面,於是在第一次晉見奕訢時就提出建議,認為中國應該仿照西方各國興辦國家郵政,不僅可以撙節國家辦理驛站的開支,還可以增益國庫收入,當然更保障人民通訊的權益。可惜當時未被採納,理由是「不合時宜」。赫德沒有就此放棄,他繼續痛切陳言,百折不撓。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赫德於返英度假前將《局外旁觀論》呈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全篇分二十四節四千餘言,以建議興辦新政和派遣駐外使節為主軸,綜論中外情勢,並對總理衙門提出切中時弊的建言,其中對於創辦新式郵政有具體的建議。
一八六六年冬天,《局外旁觀論》顯然奏效了!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授權海關兼辦郵政,雖僅限於投遞各國駐華使節以及各口岸稅務司與總稅務司間的往來文件,但至少跨出了海關試辦國家郵政的第一步。
而這海關試辦郵政,竟然試辦了三十年。
光緒二年(一八七六)總稅務司擴充郵政機構,多處海關增設了郵務處,並開始准許人民交寄往來各通商口岸的信件,漸漸有了新郵的輪廓。光緒四年(一八七八)海關附設了海關撥駟達(Custom Post),發行了中國史上第一套郵票——海關一次雲龍郵票,是海關試辦郵務的新頁。但是那個時期,內有民信局牽扯不清,外有洋人書信館攪局,最不堪的則是驛站還在繼續大筆浪費白花花的庫銀,這一切都不是赫德創辦新式郵政的初衷,他期待的是一個新郵的理想世界。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赫德親自擬具新式郵政章程(計四章、四十四條),呈送總理衙門。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即陽曆三月二十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據以入奏,當日光緒皇帝硃批「依議」二字,只是舉手之勞,而力求維新變法的他,若知道這是赫德經過三十年苦心倡議奔走,才換得的成果,身為一國之君,究竟該沉重還是感佩?
一八九六年國家郵政正式開辦,經過三十餘年努力終於孵化的夢想,赫德已逾花甲之年。赫德以他在海關三十七年(自一八五九年任海關副稅務司起)來逐步建立起的良好制度和效率來辦理郵政。郵政組織及人事和海關一體,郵局就設在海關裡,連郵局人員的待遇也與海關人員相同。他考試用人的制度,人員進用以後專業的考核,與廉潔、效能、敬業的要求,為郵政事業奠下了穩固的基石。宣統三年(一九一一)當郵政正式脫離海關移至郵傳部管轄,全國郵政人員已經達一萬兩千多人(其中外籍郵員尚有九十九人),中華郵政的事業基礎已然建立。
(未完,全文請見全書。)
第一篇 所有之前――留給赫德
潘安生一生從郵,著述等身,出版著作六十餘部,與郵史、郵票、郵政業務革新相關主題的占比很高。對於單獨郵史人物的研究,散見郵刊但篇幅不多,唯赫德(Sir Robert Hart, 1835-1911)獨占數本專書,足見赫德在郵政史上的分量。
赫德一生奉獻給中國,窮三十餘載年華,為現代郵政的創建鞠躬盡瘁,一部有關中華郵政歷史的書,謹以首篇對這位厥功至偉的外來客卿致上崇高的禮敬!
誕生與求學
赫德一八三五年二月二十日出生於北愛爾蘭南部亞瑪區(Armagh)的普塔頓(Portadown)小鎮,鎮上人口大約只...
作者序
自序/潘安生
當我在親友齊聲歡唱一〇四歲生日快樂歌時,其實,回想起來,我這「老壽星」曾是一個苦命的孩子。雖有幸出生在號稱「人間天堂」的蘇州,但在襁褓中隨父北上津浦鐵路在各車站任所。迄我有記憶時,定居在南京浦口車站。不久之後,先父出任南京下關車站站長,一直到八歲時我才離開南京。回到家鄉時,我一口下關方言,是一個小南京娃兒。
接著是我家的大難當頭:父親在下關車站積勞成疾病故。繼之以祖母古稀逝世,潘家端賴吾寡母護恃我兄妹三孤兒,家徒四壁,何以為繼?「髫齡失怙」,我在母親策勉下,發奮用功,從高小時就開始為班上的「第一名」;考進江蘇省立蘇州中學後,也是名列前茅。
有志不在年高,初中畢業時,我以一個十六歲的大孩子,決定輟學從業負起養家的責任。當時各行業中頗受注目的莫如銀行、郵局、鐵路等,都可以練習生考入從業。我乃義無反顧地投考京滬鐵路,幸獲錄取。先在南京下關車站的帳房見習,以我在蘇中已習的打字、珠算、簿記及應用文等,皆有基礎,所以一開始就能勝任愉快地供職,旋調升鎮江西站為站帳司事。
好景不長,在京滬鐵路任職不到三年,即逢盧溝橋事變,對日抗戰爆發。民國二十六年杪,奉命西撤,從此天涯奔波,晉入我人生的另一階段。那時我才是十八歲的少年,立志投筆從戎,參加國軍抗戰救國。四年軍旅生涯的後期,我乃興轉業之念,適見湖北郵政管理局在恩施招考郵務佐,而從郵之願,正是昔年所望,遂毅然報考,一試即登榜首。經此一轉折,使我的畢生改觀。斯時,我年方弱冠,這是民國三十年春間之事。進入郵局至抗戰勝利,我曾以軍郵人員的身分報效國家。
俗語說:「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郵政正是我從業選擇中的第一志願,至抗戰期間才得遂初衷。回首當年,迄今已八十載有餘,所謂「一日郵人,終身郵人」,從郵一生,無怨無悔!
我在郵政,「三考俱中」,然後平步青雲,直登郵政總局首席副局長之高位而屆齡自退,可謂圓滿。自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退休迄今亦三十載有餘,這一期間,同仁咸呼余為「顧問」,雖是無給之名位,而我欣然接受;良以我在職期間,承先啟後,建立制度,創新立業,垂愛至今弗替,聲名聞於海內外,被譽為「郵政達人」。我也勤於筆耕,筆下千萬言,其已出版問世者不下於六十餘種,嘉惠後學,良非淺鮮。
翁公文祺在其任中華郵政董事長期間,曾蒞臨新竹巿舍下慰問,並囑口述生平事功,由余燕玲女士纂編成文,凡二十五篇,曾分期在《今日郵政》月刊刊出。今年(民國一〇〇年十二月三日)為余一百晉四之期,特將前稿修訂後結集成書:《置郵傳命:一位郵界耆老的回憶》。欣蒙中華郵政公司吳董事長宏謀,惠書序文,有所嘉勉,衷心銘感。
余女士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妙筆生華,此書之成,厥功甚偉。她近年與夫婿在海外為國宣勞,百忙之中,仍抽暇修文校稿,並協助聯絡排版印刷事宜,備極辛勞,復蒙賜跋言,為本書添光增色,敬此致謝。
吾已有曾孫三人,家人對此書之出版都熱心促成,吾兒犀靈為此書之出版,奔走聯絡,尤見孝忱,亦併此致意。
潘安生序
自序/潘安生
當我在親友齊聲歡唱一〇四歲生日快樂歌時,其實,回想起來,我這「老壽星」曾是一個苦命的孩子。雖有幸出生在號稱「人間天堂」的蘇州,但在襁褓中隨父北上津浦鐵路在各車站任所。迄我有記憶時,定居在南京浦口車站。不久之後,先父出任南京下關車站站長,一直到八歲時我才離開南京。回到家鄉時,我一口下關方言,是一個小南京娃兒。
接著是我家的大難當頭:父親在下關車站積勞成疾病故。繼之以祖母古稀逝世,潘家端賴吾寡母護恃我兄妹三孤兒,家徒四壁,何以為繼?「髫齡失怙」,我在母親策勉下,發奮用功,從高小時...
目錄
序文 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序/吳宏謀
自序 潘安生自序
第 一 篇 所有之前——留給赫德
第 二 篇 姑蘇古城 水鄉軟語
第 三 篇 戰火無邊 投筆從戎
第 四 篇 恩施郵局初試啼聲 重披戰袍進入軍郵
第 五 篇 典型在夙昔——忠心耿耿郵務長巴立地
第 六 篇 軍郵戎裝的使命與光榮
第 七 篇 勝利凱歌響起 青春作伴好還鄉
第 八 篇 劉銘傳與臺灣郵驛之路
第 九 篇 南國風光 東瀛風情
第 十 篇 金榜題名與洞房花燭
第 十一 篇 人事制度話說從頭
第 十二 篇 動盪時代 槃槃大才
第 十三 篇 青潭追憶
第 十四 篇 天涯郵蹤
第 十五 篇 偉大的郵政改革家羅蘭希爾
第 十六 篇 顧盼臨風——天下第一科郵務科長
第 十七 篇 「死信活投」傳奇多
第 十八 篇 工作衡量與管理革新
第 十九 篇 冷衙門裡韜光養晦 低谷裡熱情熱血
第 二十 篇 東京萬國郵政聯盟大會——最後的盛宴
第二十一篇 春秋鼎盛 供應處十年
第二十二篇 費拉爾的不世天才和是非功過
第二十三篇 郵政研究所
第二十四篇 永遠的華郵之友
第二十五篇 綠衣人的職業榮光
後記 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余燕玲
參考書目
方寸走讀
序文 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序/吳宏謀
自序 潘安生自序
第 一 篇 所有之前——留給赫德
第 二 篇 姑蘇古城 水鄉軟語
第 三 篇 戰火無邊 投筆從戎
第 四 篇 恩施郵局初試啼聲 重披戰袍進入軍郵
第 五 篇 典型在夙昔——忠心耿耿郵務長巴立地
第 六 篇 軍郵戎裝的使命與光榮
第 七 篇 勝利凱歌響起 青春作伴好還鄉
第 八 篇 劉銘傳與臺灣郵驛之路
第 九 篇 南國風光 東瀛風情
第 十 篇 金榜題名與洞房花燭
第 十一 篇 人事制度話說從頭
第 十二 篇 動盪時代 槃槃大才
第 十三 篇 青潭追憶...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