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到肺都要掉出來了,竟然是「胃食道逆流」導致?
魚刺不小心卡在喉嚨,喝酸的東西有用嗎?
口腔潰瘍怎麼也好不了?你的腸胃可能正在發炎!
★大量豐富的文獻資料,為理論提供有利依據☆
★專業醫師的臨床經驗,揭開消化道疾病的神祕面紗☆
一個看似漫不經心的舉動,竟對造成身體莫大的損傷;
藥物能治療我們的疾病,也可能反過來攻擊人體器官;
口腔和胃看似距離遙遠,卻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消化道裡頭潛藏著哪些祕密?丁彬彬醫師將帶你一探究竟!
◤消化科醫師的胃診間:醫生,救救我!◢
【異食癖】6歲的小女孩思思,因嚴重腹痛而被母親送來醫院,小女孩的腹部不正常隆起,經過胃鏡檢查後赫然發現——裡面竟有一顆由毛髮聚集而成的石頭!
【乾吞藥丸】老楊患有多種慢性病,一直有定期服用藥物,一次卻突然痛苦地衝進急診室大喊:「我不行了!」造成老楊劇烈疼痛的罪魁禍首居然是——一顆小小的卡在食道的阿斯匹靈。
【胃食道逆流】小柏從半年前開始忽然劇烈咳嗽,去看了耳鼻喉科和呼吸內科皆找不到病因,也不是過敏,胃鏡檢查也一切正常,問題究竟出在哪?經過24小時食道pH監測,發現患者的胃酸正在逆流……
◤面對民間訛傳和農場文資訊,請用科學回擊它!◢
謠言一:當魚刺卡在喉嚨時,喝醋可以軟化它?
【真相】如果醋的酸度足以軟化魚骨,那也能損害消化道黏膜;貿然飲食可能反而致使魚刺通過咽喉進入食道,更難取出。
謠言二:胃鏡很可怕,會造成十二指腸穿孔?
【真相】日本是世界上胃鏡普及度很高的國家,而根據日本內視鏡學會併發症對策委員統計,胃鏡檢查併發症的發生率僅為0.012%。
謠言三:胃鏡不衛生,泡水擦乾就給下一個人使用?
【真相】內視鏡消毒有嚴格的標準,需施行「高層次消毒」,針對特殊感染者還有專門的內視鏡和清洗消毒設備。
謠言四:泡麵在油炸的過程中產生丙烯醯胺,導致人們罹患胃癌?
【真相】澱粉類食品在高溫(高於120℃)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醯胺,但泡麵中丙烯醯胺的含量僅為每公斤15~80微克,這種微小含量不會對人體產生太大危害。
更精彩的內容
幽門螺桿菌的發現一波三折,研究人員居然不惜以身試「菌」?
胃鏡的具體流程有哪些?有無痛胃鏡嗎?事前需要準備什麼?
胃癌前有徵兆嗎?什麼原因造成癌症形成?癌症能預防嗎?
【本書特色】
有鑑於部分人由於缺乏醫療常識,誤信錯誤的資訊和偏方,甚至上了虛假廣告的當而致病或者延誤治療,作者欲透過本書導正社會大眾的觀念,並從中掌握可靠的醫學知識。本書以消化系統中的口腔、胃為主,點出了現代人常患有的疾病,詳細介紹疾病與消化系統的關聯,並搭配作者親身接觸過的個案經驗,幫助讀者更好地預防和治療。
作者簡介:
丁彬彬,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長期工作在臨床一線。工作之餘堅持科普創作,共發表科普類文章約300萬字。平時不喝酒、不抽菸,熱愛運動、讀書及寫作。2016年創立個人自媒體品牌「醫學原創故事會」,目前網路點擊量過4億,常年位居各大網站健康類排行榜第一。
章節試閱
第六章 胃鏡發現早期癌症是真還是假?
十萬君一直想讓我帶他到胃鏡中心看看,說實話,胃鏡長什麼樣,他還真的不知道,之前聽我講了那麼多病例,對於病例中屢屢大展神威的胃鏡,他充滿好奇。
試想,一根檢查鏡能一路從口腔看到十二指腸,這該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
這一天,剛好出夜班,早早就把病房的事情處理好了,我徑直拍了拍十萬君的肩膀:「你不是一直想去胃鏡中心看看嗎,走,現在去。」
「太好了!」十萬君一臉的興奮,我們離開住院部,一路走到門診樓。
消化科醫生的鷹眼:胃鏡
胃鏡中心就設在門診二樓,從週一到週六,每天都要完成很多例胃鏡檢查。我首先帶著十萬君來到儲鏡室,透過櫥窗看到儲物櫃裡懸掛的一根根胃鏡,十萬君不由得發出了驚呼,因為現實中的胃鏡與他想像的完全不同。他曾以為胃鏡類似於胃管,但是見到後才知道,胃鏡可比胃管要精緻多了。
我笑著說:「胃管哪裡能和胃鏡相比,胃鏡最狂的地方在於它的高科技含量,它擁有無與倫比的成像系統,我們消化科的醫生經常把胃鏡比作醫療鷹眼,對於病變的判斷準確又犀利。」
不過,最開始的胃鏡可不是這樣的,提起胃鏡,我們必須要說的就是吞劍。吞劍,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十萬君說他小時候就看過江湖上賣藝的雜技師練過這樣的絕活。其實吞劍的歷史十分悠久,最久可追溯至四千年前的印度,嚴格來說,吞劍是一項危險的特技表演,也是一種行為藝術,表演者會把劍插入口中,劍尖經過食道到達胃部,表演期間他們必須要忍受強烈的嘔吐反應,因為這項絕活極具危險性,曾經有多起因表演吞劍而導致死亡或受傷的案例,所以現在全球的吞劍表演者其實並不多,估計沒超過一百人。
我為什麼一定要說吞劍,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胃鏡的發展過程。西元1868年德國人庫斯莫(Kussmaul)正是從吞劍師那裡得到啟發,發明了庫斯莫管。它其實就是一根長金屬管,末端裝有鏡子,但因為這種胃鏡容易戳破患者的食道,所以不久就被廢棄了。1895年,德國的羅森海姆(Rosenheim)研製出了硬式胃窺鏡,它由3根管子呈同心圓狀設置,中心管為光學結構,第二層管腔內裝上燈泡和水冷結構,外層壁上刻有刻度反映進鏡深度。1911年,艾爾斯納(Elsner)對「Rosenheim式」胃窺鏡作了改進,在前端加上橡皮頭做引導之用,被稱為「Elsner式」胃鏡;1932年,德國人沃夫(Wolf)和辛德勒(Schindler)合作研製出第一個半屈折式胃鏡,定名為「Wolf-Schinder式」胃鏡,該胃鏡直徑為12毫米,長為77公分,光學系統由48個透鏡組成,前端具有伸展性,可在胃內彎曲30°到40°,使醫生能清楚地觀察胃黏膜圖像。美中不足的是,雖然幾經改造,但這種胃鏡的觀察範圍很小,活檢裝置也不靈活,無法充分滿足臨床醫生的需求。
早期胃鏡主要由德國製造,「二戰」後則轉到了日本,代表人物是東京大學附屬醫院的外科醫生宇治達郎,1950年,宇治達郎成功發明軟式胃鏡的雛形——胃內照相機。1953年,英國倫敦皇家科學技術學院工作的納林德·卡帕尼(Narinder Kapany)發明了光導纖維技術,1956年,美國人霍爾斯科維茲(Hirschowitz)及助手成功研製了光導纖維內視鏡,這一發明使胃鏡進入纖維光學內視鏡階段,這種胃鏡鏡身更加柔軟,顯示更為清晰,之後人們開始將攝影機應用於胃鏡。1983年美國Welch Allyn公司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胃鏡,該鏡前端裝有高敏感度微型攝影機,將所記錄下的圖像以電訊號方式傳至電視資訊處理系統,然後把訊號轉變成為螢幕上可看到的圖像,而目前全世界廣泛使用的正是多次創新後的電子胃鏡!雖然時光的長河早已將記憶淹沒在洪流之中,但是站在儲鏡櫃前,當談起胃鏡的歷史時,還是讓人有一種時空穿梭的真實感,而發明胃鏡的庫斯莫,也絕對不可能想到,百年之後胃鏡竟能變得如此精緻。
迄今為止,不光誕生了胃鏡,還誕生了螺旋CT、雙源CT、甚至是PET-C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磁振造影、高畫質超音波機,可以說醫療設備越來越先進、高級。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無論哪一種檢查,都無法替代胃鏡,特別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發現率方面。如果說CT、磁振造影、超音波機這些可以明確癌症分期的話,那麼,它們對早期癌症卻是無可奈何的,而目前,胃鏡檢查結合黏膜活檢是診斷上消化道早期癌症最可靠的手段。所以當十萬君問我胃鏡發現早期癌症是真還是假的時候,我明確告訴他,這毋庸置疑。相反,很多人缺乏對胃鏡的了解,在體檢的時候,他們更願意選擇CT、磁振造影或是超音波,即便很多人出現了消化道不適症狀,也沒有考慮去做胃鏡,這些人的觀點還停留在做胃鏡不舒服、做胃鏡創傷大、胃鏡不如CT準確的認知層面,這是很令人痛心的。我在進行科普教育的時候,總是強調CT不可能發現微小的早期癌症病變,有些人動輒到醫院做全身CT的檢查,試圖發現癌細胞的蛛絲馬跡,其實這樣的檢查不但無濟於事,還有可能因為接受大量放射性輻射而致癌。胃鏡則恰恰相反,首先胃鏡並不存在放射性輻射,其次,現有的電子胃鏡,因為蘊含很多高科技,使得非常微小的早期黏膜病變無法逃出它的火眼金睛。
發現消化道早期癌症的利器
胃鏡對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貢獻主要集中在食道和胃,醫學界將早期食道癌定義為病變不超過黏膜下層(包括黏膜層和黏膜下層)者,且不伴淋巴結轉移,而早期胃癌則是指病灶局限且深度不超過黏膜下層的胃癌,不論有無局部淋巴結轉移。醫學上不管是食道早期癌症還是胃早期癌症,我們都知道早期多無症狀,所以要想在患者沒有任何不適的前提下發現它,該是何等困難的一件事!
說到這,新的問題來了,消化科醫生透過一根胃鏡就能發現早期癌症,他們究竟是怎樣做到的?
①醫生嚴謹的態度。無論誰來操作胃鏡,如果沒有嚴謹的態度,囫圇吞棗,檢查求快而不求品質,檢查不夠認真仔細,這些都可能會遺漏掉微小的早期癌症病變。
②嫻熟的控鏡水準。如果一個操作者連最基本的控鏡能力都沒有,野蠻操作,給患者帶來傷害,不但可能損傷正常的黏膜,也可能損傷異常的黏膜,想想看,如果一塊黏膜被損傷了,它的表面被鮮血和劃痕覆蓋,你說你還能準確判斷是不是異常的病變嗎?
③內視鏡色素染色技術。1966年日本學者山川(Yamakawa)首先臨床應用了內視鏡色素染色技術,它的原理是應用染料對胃腸道黏膜進行染色,使黏膜結構更加清晰,使病變與周圍正常黏膜對比增強,從而提高病變的偵測率(detection rate),目前常用的色素劑有靛胭脂(indigo carmine)、亞甲藍(methylene blue)、碘液、剛果紅(Congo red)等。
④放大內視鏡技術。是在普通內視鏡的前端配置了一個焦距可調的放大系統,可將圖像放大至150倍左右,有利於觀察組織表面血管和表層結構,從而有利於發現早期癌症。
⑤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 NBI)。2001年日本學者佐野(Sano)等首次公開將NBI用於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原理是將傳統的寬光譜光透過濾鏡轉換成窄光譜光,從而讓黏膜微細血管顯示更為清楚,我們都知道傳統的電子內視鏡使用的「白光」寬頻光譜其實是由紅、綠、藍三種光組成的,NBI系統中的過濾器能將這三種光的寬頻光波進行過濾,僅留下415奈米、540奈米和600奈米波長的窄頻光波,由於黏膜內血液對窄頻光波吸收較強,因此能夠增加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血管模式的對比度和清晰度,從而更好地顯示病灶的血管結構。NBI屬於電子染色,和色素內視鏡不同的是,它無需染料,更為安全可靠,與放大內視鏡結合,能夠提高更微小病變的偵測率。
⑥超音波胃鏡技術(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是將內視鏡和超音波完美結合的一種檢查方式,透過內視鏡將超音波探頭引入人體內進行超音波掃描,由於超音波探頭離病變部位近、無腹壁衰減和消化道氣體的影響,可採用較高頻率的超音波,從而獲得較清晰的圖像。對於食道癌和胃癌患者,超音波內視鏡的優勢是有助於判斷腫瘤的侵犯深度、範圍,有無周圍淋巴結轉移及有無周圍組織器官的侵犯,所以它有助於區分早期和中晚期腫瘤。
現在,我們都知道胃鏡的確能夠發現早期食道癌和早期胃癌,但是十萬君有了新的疑問:「老師,發現了早期食道癌和早期胃癌後,也可以透過胃鏡進行治療嗎?」對於食道癌和胃癌來說,它的分期大致都可以分為兩期:早期和中晚期。因為中晚期癌細胞的浸潤程度已經超過了黏膜下層,所以這個時候要想根治,只能借助外科手術,也有一部分患者發現的時候癌細胞已經廣泛轉移,連外科手術的機會都沒有了,可見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性。事實上,只要癌症及時發現,它完全可以透過胃鏡進行微創治療。
伴隨內視鏡技術的飛速發展,目前國內外針對早期食道癌和早期胃癌病變可以採取內視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方式進行治療,簡單點說就是借助胃鏡和特殊的器械,切除或剝離病變部位。
EMR最初於1973年被提出,主要作為大塊病變組織的診斷方法。1974年,專家應用這種方法切除了胃內息肉樣病變,1984年後日本專家將EMR術應用於早期胃癌的內視鏡治療,對病灶的黏膜組織進行完整切除,進行病理學檢查,可判斷腫瘤的浸潤深度、病變切緣是否乾淨。隨著技術的發展,1994年日本專家研製出新型電刀(IT刀),為一種尖端帶有陶瓷絕緣頭的電刀,來進行EMR術,可一次性完整切除較大的胃黏膜病灶,同年,日本國立癌症中心醫院最先使用IT刀進行早期胃癌的完全切除,2003年將其正式命名為ESD術,因為ESD是在EMR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技術,所以兩者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是EMR更適合直徑小於2公分的病變,對於直徑大於2公分的病變,因為無法有效地一次完全切除,分次切除又存在切除不完整的可能,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選擇ESD。與EMR不同,ESD的優勢是借助各種切割器(如IT刀、Hook刀等)沿標記部位環形切割黏膜,使黏膜層與黏膜下層分離,能夠一次性完全切除直徑大於2公分,甚至達到近10公分的病變。
第六章 胃鏡發現早期癌症是真還是假?
十萬君一直想讓我帶他到胃鏡中心看看,說實話,胃鏡長什麼樣,他還真的不知道,之前聽我講了那麼多病例,對於病例中屢屢大展神威的胃鏡,他充滿好奇。
試想,一根檢查鏡能一路從口腔看到十二指腸,這該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
這一天,剛好出夜班,早早就把病房的事情處理好了,我徑直拍了拍十萬君的肩膀:「你不是一直想去胃鏡中心看看嗎,走,現在去。」
「太好了!」十萬君一臉的興奮,我們離開住院部,一路走到門診樓。
消化科醫生的鷹眼:胃鏡
胃鏡中心就設在門診二樓,從週一...
推薦序
序一 傳遞醫學溫度的科普
十月的一天,一個年輕人走進我的辦公室,他說:「院長,我想請您幫我的書寫『序』。」
他叫丁彬彬,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認識他首先是從醫院官方帳號開始,他發表過很多科普文章,有時也會寫一些行醫感悟,但凡讀過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筆細膩、文風嚴謹,無論在同事還是患者那裡,都有不錯的口碑。
如今,這樣一名優秀的醫生又要出版一本科普圖書,所以我非常高興接受他的邀請來為這本書作序。
在和彬彬聊天的時候,我對他說,雖然我是院長,但同時也是一名骨科副主任醫師,我也是從一名普通醫生過來的,對於醫學,我有著自己獨特的感觸,很多人覺得醫學是冰冷的,這是不對的,醫學應該有溫度,也需要有溫度。
只要有溫度,溫暖就可以傳遞,循環,生生不息。
那麼,醫學的溫度如何傳遞?
我曾與很多年輕醫生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說到了醫患溝通,說到了醫者的仁愛之心,也說到了醫生的信念與勇氣,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同樣很重要,那就是做好科普。
這一點在與彬彬的談話中,我感觸頗深。
首先,一名年輕醫生能利用自己的休閒時間去寫科普,這就很難得。醫生寫科普,除了要給同行看,給患者看,更重要的受益者還是大眾。過去,因為缺少發達的網路,再加上醫生的重點都放在專業學術上,缺少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一旦某些重大疫情發生時,總是會謠言滿天飛,但網路的發展讓我們迎來了新媒體,如今很多醫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帳號、粉絲專頁,有些粉絲達到了10萬、20萬,甚至破百萬,透過及時更新科普文章,在短短的幾小時之內,就可以獲得很大的閱讀量,想想看,這將會為整個社會帶來多麼大的益處。科普的普及,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了解疾病、認識健康,從而更好地做到預防,也有效遏制了某些以假亂真的謠言,讓大眾掌握了可靠的健康知識。
其次,科普的溫度來源於科普者的內心。一名優秀的科普工作者往往要具備耐心、決心和恆心,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不行的,沒有熱情也是不行的,正因為熱愛,正因為無私奉獻的高貴品格,所以才會一直堅持去做科普。聽彬彬說,他已經堅持科普創作五年,我非常欣慰,正因為這份執著和熱情,才使得他寫出來的科普一點都不冰冷,我認為文字是有溫度的,它們如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躍然紙上。
最後,有溫度的科普文章才能更普及。我與彬彬探討了學術與科普的區別,我們一致認為雖然學術對於醫生很重要,比如《科學引文索引》(SCI)文章,但它卻無法普及,非醫學人士看不懂,有時也難以接觸到,但科普文章就不同了,它以科學為基礎,普及才是目的,如果醫生像寫學術那樣寫科普,它將失去溫度,大眾也不會願意看,如果醫生能夠為其穿上「溫度」的外衣,則一切截然不同。好的科普,有溫度的科普,不應該是沉悶刻板,它應該生動有趣,也應該能打動人心,有時我們看到好的科普文章,會哈哈大笑,有時我們看到融入行醫手記的科普文章,也會被其中真摯的感情所打動,這就是有溫度的科普文章。
如今,堅持了五年科普創作的彬彬,終於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寫了一本消化科普圖書。
我花了很長時間來閱讀,一直到今天才動筆,依然還是那個文筆細膩、文風嚴謹的彬彬,寫出來的東西也是那麼真摯,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本有誠意的科普圖書。
彬彬用20幾萬字詳細描述了整個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加入了真實的行醫手記,讓看似簡單的科普文章有了人文精神,我相信,有幸看過這本書的人,一定會有所收穫。
比如他在書中寫的有關消化道異物、消化道腫瘤、幽門螺桿菌、腸道益生菌、食品安全,以及喝酒和如何正確用藥等方面的科普知識,都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用一句流行的話說:非常接地氣。
我相信有很多人在讀這本書之前還保持著某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自認為正確其實卻是錯誤的家庭用藥、急救知識。我推薦你們來看這本書,相信看完後一定會受益匪淺。
作為人體器官最多的系統,消化系統是否正常,直接關係著我們的健康,正如彬彬所說,他身為消化內科的主治醫師,在臨床一線工作了很多年,各種疑難病例、經驗累積為他的科普創作提供了無窮的素材。工作的時候,他耐心與患者溝通,將複雜的醫學概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知識告知患者,他與很多患者長期保持LINE、電話聯絡,長時間的追蹤隨訪甚至與他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而業餘時間創作科普的時候,他又把這些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科普,掌握知識。據我所知,迄今為止,他已經創作科普文章達上百萬字,10萬以上閱讀量的文章數不勝數,而超過百萬閱讀量的文章也有很多。
溫暖是可以傳遞的,也是可以循環的。醫學的溫度,就是從一顆心到另一顆心的溫度。兩顆心交流碰撞,就會產生巨大的正能量,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正暖流。
身為一名院長,我很欣慰看到醫院的員工除了能做好本職工作,還能積極參與科普創作,為更多的人提供幫助,我也希望更多優秀的醫生能夠像彬彬一樣,保持良好的醫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做真正有溫度的科普。
蔡安烈
序二
當我受到丁彬彬醫生邀請我為他的科普書作序時,真的是有點意外,更是讓我有一點好奇。我一直對醫學知識的科普很感興趣。直覺讓我覺得這個醫生有很強的探索精神,所以我就讓他把書稿傳了過來。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他生動的語言和巧妙的構思所吸引,也為他嚴謹的學風所感染。我認為這本書不是簡單地介紹一些基本的知識,而是將消化病學中的許多個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討論。並且他的每一個論述都力爭準確,每一個觀點都有據可查。因此,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科普作品。
這使我想起了我在童年時最喜歡的一套書《十萬個為什麼》。記得《十萬個為什麼》每個開篇都是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勾起了我探究的渴望,然後一直將一個章節讀完。透過一個個故事的講述和一個個為什麼的解答,使我學到了很多的科學知識。我覺得就是從那時起,我真正地愛上了科學,愛上了去探究世界的祕密。
醫學科學是一門特別深奧複雜的學問。在許多人看來是既神祕又高深,既重要又遙遠。在這個網路資訊時代,每個人都十分的繁忙,有時真的感覺最大的困擾是沒有辦法去接收和處理那些漫天飛舞的,來自各個方面的無序的、真假混雜的資訊,更是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地去分析、品味、鑑賞和消化那些有用的、真實的資訊。
隨著生活水準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自己的健康,渴望學習和掌握一些正確的醫學和健康知識為自己的身體保駕護航。但是那些艱澀難懂的醫學書籍,沒有7年大學的寒窗苦讀,是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和掌握的。而很多打著養生旗號的偽科學,占據了醫學科普的陣地,誤導了一大批渴望健康的百姓。
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因為缺乏醫療常識,因為吸收了錯誤的資訊和觀念,甚至上了虛假廣告的當而致病或者導致延誤治療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用科學的方法向各位讀者灌輸正確的知識,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讀了丁彬彬醫生所寫的這本書,我能夠深切地體會到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艱辛勞動。他用精心的構思,在每個章節都給人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始,使每個人都能充滿好奇心地把整個故事讀下來。這種通俗易懂、循循善誘的寫作方法,讓大家在輕鬆的語境下學到了科學、準確的醫學知識。
他所介紹的內容,包含了巨大的資訊量,可以想像他是閱讀了大量的文獻才能夠完成這部作品。而且他的每一個故事的科學基礎都是非常準確的,除了大量閱讀,扎實的臨床功底、縝密的臨床思維和精心的推敲寫作更是完成這部作品的堅實基礎。
一個年輕人在完成繁重的醫療工作的同時,還能夠抽出時間寫出這樣一本科普作品來,他所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這樣一本科普作品並不遜色於一篇SCI文章,因為對於百姓的健康來說,它同樣具有重大的意義。
因此,我相信丁彬彬這本書一定會得到各位讀者的青睞,也會成為臨床醫護人員的案頭參考書,它會幫助我們學習怎樣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去和病人溝通。
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他的作品。同時我也希望丁彬彬醫生繼續努力,把更多更好的資訊、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大家。
劉冰熔
序一 傳遞醫學溫度的科普
十月的一天,一個年輕人走進我的辦公室,他說:「院長,我想請您幫我的書寫『序』。」
他叫丁彬彬,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認識他首先是從醫院官方帳號開始,他發表過很多科普文章,有時也會寫一些行醫感悟,但凡讀過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筆細膩、文風嚴謹,無論在同事還是患者那裡,都有不錯的口碑。
如今,這樣一名優秀的醫生又要出版一本科普圖書,所以我非常高興接受他的邀請來為這本書作序。
在和彬彬聊天的時候,我對他說,雖然我是院長,但同時也是一名骨科副主任醫師,我也是從一名普通醫生過...
目錄
序一 傳遞醫學溫度的科普
序二
上篇 開啟口腔和食道之旅
第一章 食物的消化道之旅
紅燒肉的口腔之旅
紅燒肉的食道之旅
紅燒肉的胃之旅
紅燒肉的小腸之旅
紅燒肉的大腸之旅
第二章 口腔能反映消化道的健康嗎?
口腔的消化功能有哪些?
牙齒和消化道健康的關係
口腔潰瘍和消化道疾病有關嗎?
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口腔衛生?
第三章 咳嗽與消化道疾病有關嗎?
咳嗽真的與消化道疾病有關嗎?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哪些因素會引起胃食道逆流?
如何治療胃食道逆流?
第四章 那些年我們碰到的消化道異物
那些年我們碰到的消化道異物
吞食異物後的不正常表現
吞食異物後,該怎樣處理?
第五章 喝醋真的能治療魚刺卡喉嗎?
魚刺為什麼容易停留在食道?
魚刺的危害
如何預防魚刺卡喉?
第六章 乾吞藥丸是「食紅柿配燒酒」
藥物的消化道之旅
乾吞藥丸為什麼有可能損傷食道?
正確的服藥姿勢
第七章 吃土真的是特異功能嗎?
異食癖究竟是什麼導致的?
為什麼兒童更易罹患異食癖?
如何預防異食癖?
下篇 開啟胃之旅
第一章 胃裡的石頭怎麼出現的,如何消滅?
胃結石的種類
喝可樂可以溶解胃結石嗎?
胃結石怎麼預防?
第二章 幽門螺桿菌其「菌」
第三章 讓人腦洞大開的幽門螺桿菌
不要小看幽門螺桿菌的致病能力
口臭也與幽門螺桿菌有關?
幽門螺桿菌的越界破壞力
同病不同命
第四章 幽門螺桿菌的那些事
幽門螺桿菌究竟會不會傳染?
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究竟包括哪些?
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式有哪些?
呼口氣就能確診的檢查方式
有治療幽門螺桿菌的疫苗嗎?
第五章 殺不死的幽門螺桿菌
抗生素對付不了幽門螺桿菌
對付幽門螺桿菌必須合併用藥
第六章 胃鏡發現早期癌症是真還是假?
消化科醫生的鷹眼:胃鏡
發現消化道早期癌症的利器
第七章 為什麼一定要做胃鏡?
胃鏡真的不乾淨嗎?
做胃鏡風險真的很大嗎?
為什麼一定要做胃鏡?
胃鏡檢查前需要哪些準備工作?
胃鏡檢查真的痛苦嗎?
有無痛胃鏡嗎?
究竟哪些患者應該接受胃鏡檢查?
第八章 你一定要了解的胃癌前疾病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於癌前疾病?
胃潰瘍也屬於癌前疾病?
胃息肉屬於癌前疾病?
殘胃炎屬於癌前疾病?
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
腸上皮化生屬於癌前病變?
第九章 胃癌前疾病怎樣的治療才正確
癌前疾病和癌前病變,我們該怎麼辦?
癌前病變的另一種結果
第十章 你所不知道的胃癌
胃癌病因究竟有哪些?
泡菜真的會致癌嗎?
綠茶和大蒜能夠預防胃癌是真的嗎?
補充維他命能夠預防胃癌是真的嗎?
第十一章 有多少藥會傷胃?
什麼是急性胃黏膜病變?
阿斯匹靈為什麼會傷胃?
世界上真的有養胃藥嗎?
如何預防藥物性胃黏膜損傷?
第十二章 制酸劑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
H2受體阻斷劑的發展史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發展史
制酸劑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制酸劑會導致胃癌嗎?
參考文獻
後記
序一 傳遞醫學溫度的科普
序二
上篇 開啟口腔和食道之旅
第一章 食物的消化道之旅
紅燒肉的口腔之旅
紅燒肉的食道之旅
紅燒肉的胃之旅
紅燒肉的小腸之旅
紅燒肉的大腸之旅
第二章 口腔能反映消化道的健康嗎?
口腔的消化功能有哪些?
牙齒和消化道健康的關係
口腔潰瘍和消化道疾病有關嗎?
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口腔衛生?
第三章 咳嗽與消化道疾病有關嗎?
咳嗽真的與消化道疾病有關嗎?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哪些因素會引起胃食道逆流?
如何治療胃食道逆流?
第四章 那...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