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東南亞佛教的風采!
不只是旅遊勝地,
東南亞海島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
歷經歐美殖民和華人移民的融合,
擁有豐富多元的信仰和文化寶藏。
印尼、馬來西亞傳入佛教的歷史悠久,經歷迭起興衰;
新加坡、菲律賓的佛教,雖起步較晚,卻成長快速。
淨海法師長年深耕於佛教史研究,
本書一覽佛教如何結合東南亞當地特色,開展出嶄新的風貌,
在輝煌的弘法史頁中,走出新路。
作者簡介:
淨海法師
一九三一年出生江蘇泰縣。九歲出家,十六歲寶華山受戒,後就讀武進天寧寺佛學院。
一九四九年到臺灣親近慈航法師,於彌勒內院修學十年。一九六○年赴泰國學習泰文及巴利文,受南傳比丘戒,住進泰寺僧團,並入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攻讀。一九六九年轉赴日本,入東京立正大學研究,獲佛教學碩士學位。
一九七二年受邀赴紐約弘法,一九七八年抱著拓荒精神去到美國南部休士頓,與師友合創德州佛教會,先後興建佛光寺、玉佛寺及美洲菩提中心;不分任何宗派和種族,推行現代化多元性弘法活動。現任德州佛教會傳燈長老、德州佛教書院院長。著有《唯識第一課——大乘廣五蘊論略解》、《南傳佛教史》、《覺海觀覽》、《佛國留學紀實》、《佛教史叢談散集》、《西方各國佛教略史》、《雲水十方──淨海法師佛教文集》等作品,並譯有《真理的語言──法句經》、《佛陀畫傳》等譯作。
章節試閱
第三章 菲律賓獨立後佛教的發展
一、漢傳佛教寺院及弘法者的傳承
(二)比丘
菲律賓漢傳佛教開創者性願老法師(一八八九─一九六二),一九三七年應邀赴菲擔任馬尼拉信願寺第一任住持,隨即開始計畫各項弘法活動,為寺院塑造佛像、募集藏經,為信眾講經說法,接引很多僑胞加入中華佛學會,皈依三寶,虔誠信佛。領導僑界有力人士組織佛教居士會,加強僑胞之間的團結,又組織青年會,接引青年學佛。前後二十餘年,僑胞皈依三寶者十多萬人,促使菲律賓佛教走向正信和興盛。
老法師為了推動弘法,必須仰賴佛教優秀人才相助,自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九年,前後多次邀請了福建的覺定、如滿、瑞今、善契、妙欽法師等到菲國相助弘法。性老認為欲發展佛教,須多建佛寺,所以一九五二年,性願老法師已將信願寺建設成頗具規模的弘法道場,就將信願寺交由瑞今法師住持,性老又於馬尼拉郊外開創做為修行用途的華藏寺,占地二萬六千平方公尺,之後又擴充到十餘萬平方公尺。
初期應性老邀請前來協助弘法的如滿法師,亦另建築馬尼拉普陀寺,閩南來馬尼拉的清姑們,亦開始創建道場,並且早期一般信仰的觀音寺,也轉為正信的比丘尼來主持,使馬尼拉佛教寺院日漸增多起來。後來在宿霧、三寶顏及其他一些省分,也興建了佛寺,推行佛法並邀請國內有能力的僧眾來菲協助弘化。
性願老法師,法名古志,號棲蓮,字性願。俗姓洪,福建南安人,世代務農。一九○○年,十二歲時在南安石井的東庵,依德山法師出家,翌年到南普陀受具足戒。十五歲到小雪峰親近佛化老和尚,聽聞講解宗乘法典,兼習儒學經史,佛化老和尚是近代閩南佛教復興的功臣,教化一方,門下興盛,與轉逢、轉解、轉岸、轉物、會泉同學,然後在江浙等地參訪十餘年。
一九二四年,性願老和尚在南普陀寺設佛學研究社,學僧數十人。一九二五年,泉州承天寺創設東方佛學研究社,緇素兼收,聘性願老法師講授佛學。一九二六年出任承天寺監院,開講《楞嚴經》及《金剛經》。一九二七年春,他與轉物、轉解二師同赴新加坡弘法,會晤在光明山興建普覺寺的轉道法師,七月回國,在廈門南普陀寺任監院。
一九二八年冬,弘一大師第一次南遊,住南普陀寺,性願殷勤接待,次年弘一大師第二次南遊,翌年正月,到泉州承天寺掛單,與性老同住,數年以後,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因緣。弘一大師晚年長住閩南,得性老之照應尤多。一九四二年,弘一大師圓寂後,性老發起籌印大師遺著《南山律在家備覽》、《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晚晴山房書簡》及大師手書《金剛經》、《藥師經》、《阿彌陀經》等佛典多種。
性願老法師在菲律賓弘法的成就,獲得僑胞們普遍的尊敬,著名的僑領如蔡文華、蔡金鎗、施性水、施性統、蘇行三、姚迺崑等,都皈依他為弟子,而僑界對佛教供養也十分豐厚。性老除了發展菲國佛教外,在國內抗日戰爭後,對閩南的大小佛寺,及江浙著名道場,如寧波的天童寺、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亦多給予經濟的護持。
一九五八年,性願老法師七十壽辰,四眾弟子及全菲佛教團體成立性願老法師七十大壽慶祝委員會,在華藏寺啟建祝壽法會,印行《法華經》贈送信眾結緣,並編印《性願老法師七十紀念集》祝壽。此時,印順導師亦由臺灣至菲為性老祝壽,瑞今向性老辭退信願寺住持,就共推印順導師陞任信願寺與華藏寺聯合上座(住持)。三年期滿辭退,性老仍就任二寺上座,直至一九六二年因病在華藏寺捨壽圓寂。
瑞今法師(一九○五─二○○五),生於福建晉江東石東埕村,字寂聲。幼年時入私塾,熟讀四書五經,反覆背讀爛熟。他的母親奉佛甚虔,禮佛誦經以為常課。時有佛堂舉行法會,常帶往參加,目濡耳染,對清淨雄偉之寺院,相好莊嚴之佛像,欣慕之念油然而生,遂萌離俗之志。十二歲禮南安雪峰寺轉敬上人剃度,賜名瑞今,一九二一年於莆田光孝寺受具足戒。
一九二二年,與學友廣箴等結伴赴安徽安慶迎江寺迎江佛學院就讀,院長為著名高僧常惺法師,在院受學二年,瑞師深為常惺法師器重,成為入室弟子,可惜尚餘一年,就可畢業,而學院以經費困難,即將停辦。瑞師與廣箴商議,廈門南普陀寺環境幽美,經費充足,如能請常惺法師至廈門辦學,現有未畢業的同學,就可繼續學業。二人先請得常惺法師的同意,再由廣箴法師返回廈門,到南普陀寺向住持會泉法師報告。
南普陀寺原是子孫寺院,轉逢和尚繼任住持後,一九二四年改為十方叢林,並依照新訂的規章,選出會泉法師為改制後的首任住持。會泉法師熱心僧伽教育,聽了廣箴法師的報告,非常歡喜,寫了親筆信,要瑞今、廣箴二人先請常惺法師來看看,了解情況。由於瑞、廣二師居中的聯絡,而有閩南佛學院的誕生。一九二五年八月,閩院成立開學,會泉法師任院長,常惺法師任副院長,並請得蕙庭法師為主講,學僧有七、八十名,半數學僧是由迎江佛學院轉來。閩院設有專修科和普通科,瑞師編入專修科。
一九三二年,弘一大師住廈門妙釋寺,瑞今、廣洽二師結伴前往親近,懇請弘一大師講授《四分律含注戒本》。一九三三年五月,弘一大師應泉州開元寺轉物法師邀請,帶著瑞今、廣洽、性常、本妙等學律弟子十餘人,到泉州開元寺尊勝院駐錫,開設南山律苑,為十餘名弟子講律,瑞今在大師身邊品學兼優,受器重譽為閩南傑出僧人。一九三三年,弘一大師有感沙彌少有受教育的機會,勸瑞今乃在南普陀寺創辦養正教養院,並擔任教務主任,盡力於沙彌教育。一九三六年,又與廣洽、慧雲二法師創辦《佛教公論》雜誌,弘揚佛法。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南普陀寺被強占駐兵,瑞師不得已解散養正院,回到晉江避亂。在八年抗戰期間,瑞師在泉州等地,講經弘法。
一九四五年大戰結束,菲律賓馬尼拉信願寺性願老法師先後約請瑞今、善契、妙欽、常勤諸位法師到菲律賓相助。一九四六年,瑞今與善契法師抵達馬尼拉,性願老法師退位,推請瑞今法師出任大乘信願寺第二任住持,善契法師任監院。性願老法師則到馬尼拉市郊的瑪拉向北山,另建築華藏寺。
一九四九年四月,瑞今法師住持的第二年,馬尼拉華埠發生大火,當時華僑中學、華僑商報社及許多民房都付之一炬,信願寺右廂及後樓毗鄰其間亦被燒毀,損失慘重。由於寺院被燒毀時,大火延燒至佛殿佛龕而止,佛像無恙,這使菲邦人士及華人僑胞認為是奇蹟。性願老法師由華藏寺趕回,與瑞今、善契、妙欽、如滿諸法師,共商重建計畫。
信願寺經過重建後,全部改為鋼筋水泥建築,並且增建講堂、藏經樓、五觀堂、寮房等,煥然一新,這樣一來較先前更為壯觀,香火更盛,信徒日增。因為信願寺在僑區中心,交通便利,更成為僑胞信仰皈依的中心。於是在瑞師的策畫下,寺中開辦佛學班、暑期佛教兒童班,輪派法師至監獄為犯人說法,也繼承過去的傳統,拯濟社會福利事業。
一九五二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屆大會在日本東京的本願寺召開,瑞今法師與蘇行三居士出席參加,會後返回馬尼拉,即著手推動組織成立世界佛教徒聯誼會菲律賓分會,被推為擔任分會會長。一九五六年,瑞今法師率領菲國佛教徒,組團赴印度朝禮佛陀聖跡。是年正逢佛曆二千五百年紀念,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四屆大會十一月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召開,瑞今法師率分會人員參加。一九五八年,瑞今法師連任信願寺住持已滿三屆,乃向性願老法師辭退,是年適為性願老法師七十壽誕,緇素四眾弟子共為慶祝。
一九五九年,瑞今法師又與性願老法師、印順導師、妙欽法師等,共議信願寺為適應社會需要,推動創辦能仁學校。一九六○年學校成立,推選印順導師任校長,妙欽法師代理校務。初辦學校時只有小學,十年後,學生增至千人以上,增設了中學。
二○○五年,瑞今法師歷任菲律賓大乘信願寺、新加坡光明山普覺寺住持,不僅對佛教教育,廣傳戒法,傳播中華文化,殫心竭慮,而且對於救災、拯疾、解厄、濟貧,往監獄教化犯罪人,引導群力以助公益,盡力而為數十年如一日。創立菲律賓佛教慈贈會,捐助故鄉僑聲中學及龍江吟社。又瑞今法師嫻熟詩文書法,常應海內外各地佛寺之請,開光說法,演講開示,為寺院撰題聯句,累積文稿頗豐,傳印法師整理編輯成書,名為《華嚴室叢稿》出版紀念。瑞師一生功德圓滿,二○○五年捨報圓寂,世壽一○一歲。
如滿法師(一九一○─一九八三),福建南安人,俗姓蔡。祖父及父親在菲律賓經商,母楊氏,信佛持齋。幼隨父母居菲,受小學教育,十四歲喪父,隨母返閩南,寄居廈門。〈如滿禪師舍利塔記〉上說:「時奉母往佛寺禮佛聞法,省悟人生無常,漸萌出世之想。」一九二五年十六歲時,到泉州紫帽山金粟寺,禮真常上人為師,剃度出家,不久在莆田梅峰光孝寺受具足戒,後往江浙道風叢林行腳參學。一九三八年,性願老法師任南普陀寺代理方丈,約他到廈門任南普陀寺副監院。
一九三八年深秋,如滿法師到了菲律賓,在信願寺任執事協助法務,教導信眾梵唄。後來他的師弟如意法師也到了菲律賓,他與師弟乃在馬尼拉市內雙解街創建普陀寺。滿師長於梵唄唱誦,在寺中組織佛教歌詠團及兒童法會,推廣佛教音樂。一九五四年,得到鄭廣德和龔詩堯二居士協助,普陀寺予以擴充重建。
一九七○年,如滿法師感於碧瑤地區沒有弘法道場,於是便計畫在碧瑤也建一座普陀寺,經過數年規畫和施工,殿堂與僧寮於一九七八年建成,舉行開光典禮,極一時之盛。華人在碧瑤就學的子弟,有在普陀寺寄住者皆免費供給食住。如滿法師生平熱心公益,隨時協助孤兒入學,幫助窮困學生,捐資支持普賢、能仁等佛教學校。一九八三年,因健康衰退而示寂。
第三章 菲律賓獨立後佛教的發展
一、漢傳佛教寺院及弘法者的傳承
(二)比丘
菲律賓漢傳佛教開創者性願老法師(一八八九─一九六二),一九三七年應邀赴菲擔任馬尼拉信願寺第一任住持,隨即開始計畫各項弘法活動,為寺院塑造佛像、募集藏經,為信眾講經說法,接引很多僑胞加入中華佛學會,皈依三寶,虔誠信佛。領導僑界有力人士組織佛教居士會,加強僑胞之間的團結,又組織青年會,接引青年學佛。前後二十餘年,僑胞皈依三寶者十多萬人,促使菲律賓佛教走向正信和興盛。
老法師為了推動弘法,必須仰賴佛教優秀人才相助,自一...
作者序
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當我正在編寫《南傳佛教史》時,因蒐集資料,注意到印尼和馬來西亞古代的佛教,自二、三世紀至十三、十四世紀,特別是在七至十一世紀佛法很盛行,甚至超過印度本土。因此,在一九六七年,我首先編寫了一篇〈馬來西亞早期佛教史略考〉,登載在馬來西亞《無盡燈》第三十七期。再後,一九七八年,我又編寫了一篇〈印尼古代佛教史考〉,登載在香港《內明》第七十五期至七十九期。二○一六年,這兩篇文稿也被收錄在法鼓文化出版的《佛教史叢談散集》裡。
二○一八年春,我正式自德州佛教會退休後,雖然覺得年歲已高、身體老邁,但腦筋還勉強可用,因此不想過著悠然清閒的生活,再鼓起勇氣來,又繼續編寫了〈印尼近代佛教史〉和〈馬來西亞近代佛教史〉;然後再與以前的〈印尼古代佛教史考〉及〈馬來西亞早期佛教史略考〉二篇文稿,設法合併起來,而成了現在的〈印尼佛教史〉和〈馬來西亞佛教史〉。
這樣做來,兩國佛教都涵蓋了古代佛教史和近代佛教史,前後比較具有完整性。之後,我接著又加寫了〈新加坡佛教史〉和〈菲律賓佛教史〉。後者這兩國,依考證說來,確實沒有較明顯的古代佛教史,只有近代佛教史。最後,我將四篇文稿合併起來,就構成了這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四國佛教史》。
在我開始編寫本書時,首先注意的是加緊蒐集這四國佛教史的資料及網路訊息,其中最缺乏的是印尼的近代佛教史,幾乎沒有中文的論著和專文介紹,有些零星的資料和訊息,都是浮光掠影一般,多數不足採用。幸運的我遇到了印尼青年華僧法隆法師,目前在美國留學,就住在我們德州佛教會玉佛寺,因此有機會得到他的協助,依據印尼文和英文等資訊,提供給我印尼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上座部)僧團組織及僧人弘法活動的情形,並協助為我編寫好的〈印尼佛教史〉,做了多次的修正。
其次,馬來西亞的開諦法師,素昧平生,經過開印法師的介紹後,開諦法師贈送給我他的四本《南遊雲水情——佛教大德弘化星馬記事》鉅著,分正篇、續篇、附錄篇上、下冊,內容是蒐集多年以來中國多位傑出僧尼南遊新、馬弘法的紀錄及傳記,附錄篇上、下冊更是蒐羅新、馬過去漢傳佛教寺院庵堂建築的老照片,及剪貼祝賀喜慶和弘法活動的訊息,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一九六五年以前,新加坡乃屬於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州)。
還有馬來西亞的陳秋平教授,也是經過開印法師的介紹,由本會王欣欣居士幫助聯絡,陳教授給我郵電寄來他的重要著作:《移民與佛教——英殖民時代的檳城佛教》(碩士論文)、《獨立後的馬來西亞佛教研究》(博士論文),以及其他多篇有關佛教史的專題論文。最近開印法師又再蒐集到《馬來西亞佛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至第六屆),集合多位教授及專家學者參加,其中有多篇論文及研討會紀錄,我又酌量採用一些新發現的珍貴資料。
再次,新加坡的能度法師在數年前贈送給我他主編的:《新加坡漢傳佛教發展概述》一鉅冊,資料非常豐富,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下再分多個細節。後來我在臺北三民書局又購得一本許源泰著:《沿革與模式:新加坡道教和佛教傳播研究》(博士論文),研究很深入,資料也頗為詳盡。當我有了這兩本書後,再加上其他的參考資料,就編了〈新加坡佛教史〉。
最後,關於菲律賓的佛教,當我在網路上搜索多時,發現了兩篇重要的碩士論文,因而我請臺灣香光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協助找到釋傳妙著:《菲律賓佛教之傳入與發展(一九三七─二○○八)》,著者是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一九九二年透過學佛親友的引領,有機緣到菲律賓進住大岷區計順市的普濟寺,依廣純法師出家。次年,傳妙法師即回到臺灣受戒,參學十多年,但每年都會回菲參加兩次常住寺院的法會,做短暫的停留,並安排前往三大群島各個寺院採訪,做為論文資料準備,編寫菲律賓佛教史。其次我又託住在中國大陸南京的侄兒石先平居士,找到廣西民族大學王漉洱著作的《二十世紀以來菲律賓漢傳佛教研究》。著者在編寫論文之前,也曾於二○一八年八月往菲律賓馬尼拉做田野調查,臨時住在馬尼拉信願寺,蒐集資訊,加上其他的材料,將菲律賓佛教歷史的內容,又加長延伸至二○一九年。
由於以上各位法師及居士熱心的協助,我將所獲得的資料,依內容進行分析處理,經過三年多時光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四國佛教史》的著述,在此,我深深地表達內心的感激!(節錄)
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當我正在編寫《南傳佛教史》時,因蒐集資料,注意到印尼和馬來西亞古代的佛教,自二、三世紀至十三、十四世紀,特別是在七至十一世紀佛法很盛行,甚至超過印度本土。因此,在一九六七年,我首先編寫了一篇〈馬來西亞早期佛教史略考〉,登載在馬來西亞《無盡燈》第三十七期。再後,一九七八年,我又編寫了一篇〈印尼古代佛教史考〉,登載在香港《內明》第七十五期至七十九期。二○一六年,這兩篇文稿也被收錄在法鼓文化出版的《佛教史叢談散集》裡。
二○一八年春,我正式自德州佛教會退休後,雖然覺得年歲已高...
目錄
序
【第一篇 印尼佛教史】
第一章 早期諸小國與室利佛逝王朝
一、簡介:地理、人口、宗教、語言
二、中印文化對印尼的影響
三、小乘佛教的傳入
四、大乘佛教的傳入
第二章 早期大乘佛教的興盛
一、夏連德拉王朝大乘佛教的興盛
二、三佛齊(室利佛逝)王國的佛教
三、印尼佛塔建築的藝術
四、爪哇的佛教文學
第三章 佛教與印度教混合
一、信訶沙利王國及滿者伯夷王國
二、伊斯蘭教傳入及早期佛教滅亡
第四章 葡、荷、英殖民地時期印尼的佛教
一、華人移民帶入民俗信仰
二、漢傳佛教之傳入
三、南傳佛教的復興
第五章 印尼獨立後佛教的發展
一、舊秩序時代
二、新秩序時代
三、改革時代
【第二篇 馬來西亞佛教史】
第一章 馬來西亞古代列國的佛教
一、馬來亞、馬來半島、馬來西亞名稱的由來
二、馬來西亞古代佛教史的建立
三、第一個佛教國家「狼牙修」
四、盤盤國
五、頓遜(典孫)
六、丹丹國
七、赤土國
八、吉打(羯荼、吉陀、吉達、榕城)
九、各地出土的佛教文物
第二章 馬來西亞中世各土邦的佛教
一、佛囉安
二、吉蘭丹
三、蓬豐(彭亨)
四、加羅希(斜仔、日羅亭、柴歷亭)
五、丹流眉(登流眉、丁流眉、丹眉流)
六、孫姑那(東沖古剌、宋腒勝、宋腳、宋卡)
七、柔佛(烏丁礁林)
八、早期東馬王國的佛教
第三章 馬六甲王國改信伊斯蘭教
第四章 西方殖民地時期的佛教
一、葡萄牙、荷蘭入侵馬六甲
二、英國殖民馬來半島
三、華人移民族群神佛不分時期
四、華人正信佛教的傳入
五、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發展
第五章 馬來西亞獨立後佛教的發展
一、佛教團體迅速增加
二、華僧佛教的發展
三、華人居士佛教的興盛
四、馬來西亞本土比丘
五、現代東馬佛教的情況
六、來自臺灣的佛教團體
七、藏傳金剛乘佛教
八、近代日本佛教在新馬曲折的情勢
九、結語
【第三篇 新加坡佛教史】
第一章 二十世紀前新加坡的佛教
一、早期佛教傳入之說
二、華人移入的民俗信仰
第二章 新加坡淪為英屬殖民地
一、閩南高僧初抵新加坡弘法
二、僧俗四眾協力護持佛教
第三章 建國後的新加坡佛教
一、廣開法筵普施醫藥
二、薪火相傳續佛慧命
三、南傳佛教英語弘法
四、藏傳佛教的傳入
第四章 新加坡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業
一、興辦學校培育人才
二、般若文字傳播法音
三、慈善安養施醫贈藥
【第四篇 菲律賓佛教史】
概述
第一章 殖民前時代的菲律賓
古代菲律賓佛教的出現和消失
第二章 西班牙、美國殖地時期
一、近代由華人移民帶入佛教信仰
二、閩南高僧蒞菲初期推動正信佛教
第三章 菲律賓獨立後佛教的發展
一、漢傳佛教寺院及弘法者的傳承
二、佛教社團組織
三、外來漢傳佛教團體
四、南傳和藏傳佛教
第四章 菲律賓佛教多元化事業
一、佛教教育事業
二、佛教文化事業
三、佛教慈善事業
四、結語
參考文獻
序
【第一篇 印尼佛教史】
第一章 早期諸小國與室利佛逝王朝
一、簡介:地理、人口、宗教、語言
二、中印文化對印尼的影響
三、小乘佛教的傳入
四、大乘佛教的傳入
第二章 早期大乘佛教的興盛
一、夏連德拉王朝大乘佛教的興盛
二、三佛齊(室利佛逝)王國的佛教
三、印尼佛塔建築的藝術
四、爪哇的佛教文學
第三章 佛教與印度教混合
一、信訶沙利王國及滿者伯夷王國
二、伊斯蘭教傳入及早期佛教滅亡
第四章 葡、荷、英殖民地時期印尼的佛教
一、華人移民帶入民俗信仰
二、漢傳佛教之傳入
三、南傳佛教的復興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