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
★承接莫札特的歌劇傳統,開啟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
★浪漫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不只作曲,還親自編寫歌劇劇本☆
★提出整體藝術的美學概念,整合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及劇場☆
【一生與人妻糾纏不清!劇作名家的血淚情史】
.已婚什麼的才不是問題,要的是一個懂自己的人!
第三次闖蕩巴黎失敗後,華格納輾轉來到波爾多,
在那裡認識了酒商尤金的妻子潔西,對方是《唐懷瑟》的頭號粉絲,
聽聞了華格納的慘淡際遇,二話不說拿出2,500法郎贊(ㄅㄠ)助(ㄧㄤˇ)他!
.華格納的第二任妻子,竟是好友李斯特的女兒?
兩人初次見面時,柯西瑪僅僅15歲,後嫁給了其貌不揚的畢羅,
柯西瑪對這樁婚事並不滿意,於是戀上了才華橫溢的華格納,
後又為了華格納投湖,而當時的華格納,也飽受婚姻不順之苦……
【從相愛到相殺,與尼采的恩恩怨怨】
尼采五歲時就是華格納的粉絲,在一次關於叔本華的討論上,
兩人達成了共識,從此成為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
在尼采眼中,華格納是一個不向強權屈服的革命家,
然而,尼采後來卻出版了一本《尼采反對華格納》表達對瓦格納的不滿,
什麼原因讓尼采這位小迷弟痛下決心「粉轉黑」?
【爭議:種族純化論與反猶主義】
華格納曾為《拜魯特報》寫過一系列的文章,認為猶太教是異端邪說,
不但顛覆了純正的基督信仰,還對國家產生了不良影響。
華格納更在《帕西法爾》中表示:「因為最高貴的種族的英雄之血和一度是食人族(猶太人)的血液相混的結果,我們的血液都被汙染了。」
希特勒對此極為讚賞,在納粹德國崛起的時代,大肆宣揚華格納的思想。
但是,華格納真的是種族主義者嗎?抑或是受到了納粹的過度解讀?
【革命燃起的靈感——《黎恩濟》】
1830年秋天,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查理十世被迫遜位,
這股革命浪潮也傳到了德國萊比錫,學生站上街頭,為民主自由抗爭,
1837年,英國作家李頓(Bulwet Litton)出版歷史小說《黎恩濟》,
華格納深受書中的反貴族主題及背叛與暴亂的場面所吸引並產生共鳴,
決定以此為題材,寫一部講述革命者的歷史歌劇,
然而,觀眾的反應令他始料未及……
【不朽的神話——《尼伯龍根的指環》】
華格納:「我要處理的是人世習俗束縛外的純人性。」
取材自北歐神話,時至今日仍備受爭議的劇作——
有人讚美:「它的語言和音樂詩情濃郁,充滿象徵意義。」
也有人批評:「如果沒有音樂,這個韻文腳本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個空洞的軀殼。」
究竟是什麼令《尼伯龍根的指環》的評價如此兩極?
華格納最初又是抱持著什麼心情創作這部系列劇?
〔本書特色〕
本書以德國知名作曲家、劇作家理察.華格納的一生為主軸,詳細介紹華格納的藝術風格與美學思想,並深入探究華格納筆下的經典作品,如《黎恩濟》、《唐懷瑟》、《尼伯龍根的指環》等等,了解其創作背景與隱含寓意,帶領讀者踏入浪漫主義的音樂世界。
作者簡介:
劉昕,音樂系鋼琴教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出版專著《鋼琴名家名曲研究》、《一生讀書計畫.藝術書架》等多本書籍,發表期刊論文十餘篇。曾舉辦專場音樂會,並在合唱比賽、歌唱大賽等重要場合擔任鋼琴伴奏。
劉星辰,專職作家。
章節試閱
第3章 華格納在德勒斯登
青年時代的罪孽《黎恩濟》
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看華格納的重要作品。縱然生活坎坷,但德勒斯登可謂是華格納的福地,他的人生在這裡開始一帆風順,事業也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峰。作品《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相繼在此首演,為華格納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其中,《黎恩濟》是最早公演的一部,為後來的佳作開了一個好頭,但其問世卻頗費一番波折。
1830年的秋天,華格納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革命之中。這年的7月,巴黎爆發了革命,中產階級與工人攜手對抗國王查理十世,經過三天的暴動,路易.菲利普登上王位。革命的火花以燎原之勢蔓延到了萊比錫。
炎熱的夏天剛剛過去,為了賺點零用錢,華格納來到姐夫的出版公司,為新版的《世界史》進行校對工作。
這對華格納而言可是一個好工作,不僅可以幫助他加深在學校裡學過的歷史知識,有助於劇本的創作,更重要的是還能夠賺到錢。從每個印張裡華格納可獲得8個格羅申,這在他的生活裡是件稀罕的事。
華格納的歷史知識並不豐富,他唯一記憶深刻的是古希臘歷史中曾發生過戰役的地名,這也是他閱讀名著的動力。而這份校對工作讓他有機會仔細閱讀世界歷史,了解中世紀和法國大革命。
這一天,華格納像往常一樣來到了公司。前一天剛下過一場雨,空氣顯得特別清爽。就在幾天前,他剛看完描述法國革命的內容,殘暴血腥的場面讓他對這場革命的主角充滿了厭惡之情,直到現在也沒有從憤怒的心情中恢復過來。此時,華格納走到桌旁坐下,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號外!號外!快看今天的號外,有重大事件發生,法國開始革命了!號外!號外!」報童的叫賣聲打破了清晨的安寧,顯得特別清脆嘹亮。這喊聲猶如一顆小型炸彈,不久就在街上炸開了。臨街住戶的窗戶被推開,有人從窗戶裡向外張望,也有的從家中走出,從報童手中拿走一份報紙,看上幾眼後便急匆匆地往家走去。不一會兒,平靜的大街上變得騷動起來。買報的人越來越多,報紙很快被搶空。人們紛紛三兩成群地聚集起來,竊竊議論著:「看,在這寫著法國國王被抓起來了!」「是不是路易要掌權了?」
「難說啊,不知道查理國王會不會被砍頭?」街頭巷尾的嘈雜人聲很快淹沒在了更大的聲音洪流中。
不一會兒,只見姐夫手裡拿著報紙進來了,他的神情有些凝重。華格納好奇地拿過報紙看。原來,巴黎爆發了大規模的革命起義,波旁王朝被推翻了,《萊比錫日報》報導了巴黎的這場革命。
由於對市府官員的日趨腐敗、對薩克森天主教王室的無能早已心懷不滿,萊比錫街頭出現了激情澎湃的學生暴動。「自由萬歲!民主共和萬歲!」一群大學生在市政廳門前高呼著口號,警察一字排開站在學生們面前,阻擋著他們前進。「支持巴黎起義!」學生們面對嚴陣以待的警察,繼續喊著口號。「同學們,在裡面的老爺們是不會出來的,讓我們一起衝進去!」在召集者的帶領下,學生們開始往市政廳裡衝。「快攔住他們,別讓他們進去!」警察一邊喊著,一邊阻攔著學生往裡頭衝。不出所料,雙方發生了衝突,在這一過程中,有幾名學生被拘捕了。
起義,暴動,國王下臺,勝利者凱旋,民眾歡呼高歌……這些經常出現在華格納夢幻故事中的場景,如今卻發生在現實生活裡,令他激動不已。他毅然加入了抗議的學生隊伍,成為革命的一名堅定擁護者。
為表示對當局的不滿,學生們又在市集廣場上集合起隊伍,準備再一次奮起抗爭,前往監獄要求釋放被拘捕的學生。就在這時,萊比錫大學的校長來到了現場。他已滿頭白髮,年事已高的身軀站在年輕熱血的學生人潮中是如此脆弱,但他平和堅定的神情卻產生了一種不怒自威的力量。
「同學們,我很理解你們的心情。」他安撫著群情激奮的學生們,「你們放心,我已代表學校出面進行了交涉,政府已經將被拘的學生釋放出來了。大家不要擔心,還是快回去吧。」聽了這話,同學們十分欣喜,但同時又似乎不敢相信。「校長,你說的是真的嗎?」有學生高聲問道。「是真的,明天他們就去學校了,同學們還是回去吧。」大家這才放下心來。
「我們勝利了!」不知人群中誰喊了一聲,整個人群也隨之歡呼起來。「等等!不遠處的那家妓院是腐敗官員的常去之處,也就是腐敗的象徵!讓我們去把它搗毀掉!」帶頭者一聲令下,學生們又浩浩蕩蕩地奔向了妓院。
在學生運動的引導下,下層民眾也紛紛起來反抗。他們對腐敗的政府積怨已久,這次暴動正好為他們打開了發泄情緒的閘口。然而,當他們的行動造成了市政財產的損失時,恰恰是之前行為最激烈的學生們保持了理智,在當局的召集下武裝起來保衛富有企業家的資產,使他們免受暴民的侵擾,儼然化身為萊比錫的守護神。這其中被保護的就有華格納的姐夫一家。
騷亂的景象和民眾的抗爭不斷刺激著華格納的神經,讓他無比亢奮。他與大多數在那些日子裡追求進步的年輕德國人一起,成了波蘭獨立運動者們的熱心朋友。直至六年後,他還在一首〈波蘭序曲〉裡表達了對波蘭人民反抗沙皇統治鬥爭的同情,另一首〈統治不列顛〉的序曲也是獻給英國資產階級的。
1837年,英國作家布爾維.李頓(Bulwet Litton)寫了一部風靡一時的歷史小說《黎恩濟》。華格納被書中的反貴族主題及背叛與暴亂的場面深深吸引並產生共鳴。他決定以此為題材,寫一部「歷史歌劇」。只是沒想到創作這部歌劇竟用了他整整5年的時間。
《黎恩濟》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4世紀中葉的故事:羅馬貴族飛揚跋扈,無視法律,恣意妄為;以教皇的公證人黎恩濟為首的平民團結起來,與不顧國家利益的貴族和教士抗爭,最後黎恩濟登上了護民官的位置。可是那幫貴族不甘心失去以前的權力,約定在羅馬慶典時暗殺黎恩濟。
阿德里亞諾,一位貴族的兒子,因愛慕黎恩濟的妹妹伊蕾娜,偷偷向黎恩濟通風報信,使黎恩濟逃過一劫。許多貴族被抓了起來,而且被判了死罪。由於阿德里亞諾的求情,黎恩濟釋放了他們。後來那幫貴族違背誓言,向黎恩濟宣戰。黎恩濟帶領武裝起來的市民,徹底剿滅了叛亂者。因為父親也被殺死,阿德里亞諾對黎恩濟懷恨在心。新的德國皇帝選出了新的羅馬皇帝,而黎恩濟對此人選不滿,因此新的羅馬皇帝與羅馬教皇勾結,以剷除黎恩濟。貴族乘機煽風點火,導致羅馬發生新一輪動亂,黎恩濟也被削去了教籍。昔日擁戴黎恩濟的民眾,此刻也背叛了他。到最後失去理智的民眾向身處皇宮的黎恩濟和伊蕾娜投擲石塊和放火,阿德里亞諾本想衝進去救出伊蕾娜,可是皇宮突然倒塌,三人被活埋死去。
早在1837年,在華格納最失意的時候,他就已構思出了《黎恩濟》的劇情梗概,並在里加完成了劇本的寫作。
他和米娜曾懷揣夢想,準備在巴黎大展拳腳,而現實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黎恩濟》的最後三幕是在他生計最艱辛的時候完成的。為了節省開支,夫婦倆只能擠在一間只有十幾平方公尺的小房間裡,這個房間兼有臥室、餐廳、工作室的功能。兩步就從床邊到了書桌,把椅子轉過來就是餐桌,從椅子上站起來就又走到了床前。屋外刮著刺骨的寒風,屋內冷得像個冰窖,只能依靠一個小小的火爐才不至於手腳僵硬。即使是剛做好的飯菜,吃到嘴裡時已變冷變硬,這使華格納留下了胃痛的毛病。每四天才能出去散一次步,這種苦行僧的日子他們過了整整一個冬天。
二十多年後,每當談及這段痛苦的日子,他都忍不住熱淚盈眶。他感激米娜在他最貧賤的時候,能勇敢而冷靜地守護他。為了能讓《黎恩濟》上演,他費盡心思,最後在梅耶貝爾的幫助下,才被德勒斯登劇院接受並於1842年上演。
《黎恩濟》的演出可謂盛況空前:從晚上6點直到午夜,一連六個小時,觀眾你擁我簇,鼓掌聲、喝采聲在劇院不斷地響起。每演完一幕,華格納都被邀請到舞臺接受觀眾雷鳴般的掌聲。那悠揚的小號長音,莊嚴洪亮的曲調,進行曲般的戰鬥主題,英雄落難朱庇特神殿的大火,銅管樂表現的格鬥、遊行列隊場面,舞臺上表現出的陰謀、誓言、祈神、詛咒的劇情……這些強烈的舞臺效果刺激著觀眾的感官,羅馬人的生活、服飾、武器、鎧甲等等一切都使觀眾彷彿置身於14世紀。從頑童到貴族,從士兵到市民,古羅馬那行將衰落的帝國背影深深地刺激著觀眾的神經。演出雖然結束了,可是演員、樂手和觀眾卻遲遲不願離去,他們還沉浸在這盛大的場面中。
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但華格納卻已不再喜歡這部歌劇了。他受不了這樣冗長的演出時間,第二天一早就跑到劇院將總譜進行了刪減,可當他下午去看刪減後的排練時,抄譜的人向他道歉說:「對不起,華格納先生,演員們都不贊成刪減。尤其是主演男高音蒂夏切克,他說:『我不願意刪減,這音樂太神聖了。』」
另外,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華格納在劇中設計了太多的花樣:對歷史事實的演繹、你死我活的對抗、澎湃洶湧的激情、宏大壯觀的場面、強大的演員陣容、扣人心弦的演奏效果。在音樂上可以感覺到奧柏的《波爾蒂契的啞女》、羅西尼的《威廉.退爾》、梅耶貝爾的《惡魔羅勃》、《法國清教徒》,以及阿列維的《猶太女》的痕跡。華格納在內心問自己:「這部令人眼花撩亂的作品,到底還是我想要的那種寄望很多的理想之作嗎?」
雖然華格納一直以那些充滿他腦袋和內心的偉大思想在真誠地愛著黎恩濟這個人物,但他最終還是告別了歷史劇的寫作。他的理由是:「歷史劇缺乏音樂本質,如果說它能表現人類純粹的偉大感情,那也是在一個極其特殊的範圍內展現這種感情的發展。」
第3章 華格納在德勒斯登
青年時代的罪孽《黎恩濟》
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看華格納的重要作品。縱然生活坎坷,但德勒斯登可謂是華格納的福地,他的人生在這裡開始一帆風順,事業也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峰。作品《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相繼在此首演,為華格納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其中,《黎恩濟》是最早公演的一部,為後來的佳作開了一個好頭,但其問世卻頗費一番波折。
1830年的秋天,華格納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革命之中。這年的7月,巴黎爆發了革命,中產階級與工人攜手對抗國王查理十世,經過三天的暴動,路易.菲利...
推薦序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每個人都與藝術有緣。
不管你是否懂音樂,總會有一些動人的旋律在你人生經歷的各個場合一次次響起,種進你的心裡。
不管你是否愛音樂,總會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被一次次提起,深深刻在你的腦海裡,構成你的基本常識。
總有一次次的邂逅,你愕然發現某一段熟悉的旋律是來自某一位音樂巨匠的某一首經典名曲,恰如卯榫,完成了超越時空的契合。
永恆的作品,永恆的作者,是伴隨我們的文明之路一直前行的。而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音樂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即音樂家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巴哈(Johann Bach)一生與兩位妻子結婚,生有20個子女,但只有10個存活;天才的莫札特(Wolfgang Mozart)只有短短35年的人生,而舒伯特(Franz Schubert)更短,只有31年;華格納(Wilhelm Wagner)娶了李斯特(Franz Liszt)的女兒;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學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中年失聰;舒曼飽受精神病的折磨……每一首曲子,都不再是唱片上的音符,而是與鮮活的生命相連繫。你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那些樂曲是由怎樣的雙手來譜寫和演奏的。
當這許多位音樂家匯集在一起,便串起了一部音樂史,他們是音樂史的鏈條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位藝術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傳記中的主人翁,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翁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來到了19世紀維也納的鼎盛時期,教堂的管風琴、酒館的樂隊、音樂廳的歌劇、貴族城堡的沙龍,處處有音樂繚繞。你與他們擦肩而過,他們正在去宮廷演奏的路上,正在教堂指揮著唱詩班,正在學院與其他派別爭論。
你的音樂素養不再停留在幾段旋律、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結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音樂會上等待最精彩的樂章,你會在子女接受音樂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練習曲,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音樂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藝術的美好,享受精神的盛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那雷霆萬鈞的激昂力量;舒伯特的《小夜曲》,那如銀河繁星般浪漫的夢境;華格納的《婚禮進行曲》,那如天宮聖殿般的純潔神聖;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第一交響曲》,那如海上旭日般的華美絢爛……
林錡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每個人都與藝術有緣。
不管你是否懂音樂,總會有一些動人的旋律在你人生經歷的各個場合一次次響起,種進你的心裡。
不管你是否愛音樂,總會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被一次次提起,深深刻在你的腦海裡,構成你的基本常識。
總有一次次的邂逅,你愕然發現某一段熟悉的旋律是來自某一位音樂巨匠的某一首經典名曲,恰如卯榫,完成了超越時空的契合。
永恆的作品,永恆的作者,是伴隨我們的文明之路一直前行的。而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音樂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
目錄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沉睡的音樂天才
誕生於戰亂年代
「精神之父」的遺言
躁動的青春
堅定音樂之路的夢想
第2章 艱難成長路
拜師學藝
初涉愛河
債臺高築的樂隊指揮
邁入婚姻殿堂
巴黎的辛酸歲月
第3章 華格納在德勒斯登
青年時代的罪孽《黎恩濟》
海上傳奇《漂泊的荷蘭人》
愛的救贖《唐懷瑟》
宮廷樂長
革命與逃亡
第4章 華格納生命中的那些人
偉大的友誼
他為感情找到了歸宿
與尼采的恩怨交集
國王與音樂家
第5章 華格納的歌劇
最後的歌劇《羅恩格林》
初戀的結晶《崔斯坦與伊索德》
人間喜劇《紐倫堡的名歌手》
不朽的神話《尼伯龍根的指環》
第6章 諸神的黃昏
拜魯特,夢想成真的地方
生命的絕唱《帕西法爾》
華格納之死
附錄 華格納年譜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沉睡的音樂天才
誕生於戰亂年代
「精神之父」的遺言
躁動的青春
堅定音樂之路的夢想
第2章 艱難成長路
拜師學藝
初涉愛河
債臺高築的樂隊指揮
邁入婚姻殿堂
巴黎的辛酸歲月
第3章 華格納在德勒斯登
青年時代的罪孽《黎恩濟》
海上傳奇《漂泊的荷蘭人》
愛的救贖《唐懷瑟》
宮廷樂長
革命與逃亡
第4章 華格納生命中的那些人
偉大的友誼
他為感情找到了歸宿
與尼采的恩怨交集
國王與音樂家
第5章 華格納的歌劇
最後的歌劇《羅恩格林》
初戀的結晶《崔斯坦與伊索德》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