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讓大清入主中原的關鍵戰力──十二位鐵帽子王,
他們征戰無數、功勳卓絕,是奠基大清帝國的開國勳臣。
橫跨三百年歷史的世襲制度,卻也見證了王朝輝煌與沒落……。
【內容簡介】鐵帽子王,是自清皇朝建立後設制的封爵制度,終生世襲罔替、俸祿優厚。
但他們是誰?是親王?還是郡王?
而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又為清朝帶來了什麼影響?
禮親王代善──清朝地位最尊崇的親王之一,曾是最有力的汗位繼承人,但是卻因努爾哈赤對他的失望而讓他錯失汗立繼承人之位。
睿親王多爾袞──為清朝征戰蒙古,軍功豐碩,又是為何會在死後被掘墓鞭屍?
禮親王昭槤──是犯了什麼樣的滔天大罪讓他被抄家、剝奪爵位失去一切,還能東山再起?
慶親王奕劻──能力平平,又是如何靠賣弄權力,讓他成為晚清最有錢又有權勢的親王?
怡親王胤祥──是立下了多大的功勞,能有幸獲得雍正皇帝賞賜吉地作為陵地,讓淡泊明利的他高興到吞土叩謝呢?
莊親王載勳──對慈禧太后忠心耿耿,但為何最後卻成代罪羔羊,被賜毒藥自盡?
從鐵帽子王的角度看清朝,端看清朝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從王朝初創之時的清軍入關、李自成起義,接著中期的康雍乾盛世,到晚清的辛酉政變、義和團事件、洋務運動等,都與鐵帽子王息息相關,這個制度貫穿了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他們與清朝的命運走向密不可分。
細數鐵帽子王的人生軌跡,揭開清朝僅有的特權祕密!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高文文 中國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中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專門史博士。長期研究隋唐史、軍事史。曾參與編輯《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岳飛傳》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努爾哈赤的首創:滿族系列爵位名
生活在中國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歷史發展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的肅慎,戰國以後則改名為挹婁、勿吉,唐時稱為靺鞨,宋代以後又稱為女真。明代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女真人的傑出領袖努爾哈赤以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啟了女真人一統天下的征程;萬曆十五年(一五八七),努爾哈赤在費阿拉建城稱王,定國政、創滿文、改編牛錄、新建八旗,奠定了後世清代統治制度的基礎;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撫順新賓)建立後金政權,正式拉開了後來的清王朝的序幕。
努爾哈赤在女真人崛起統一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一種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政治統治體制,即以「貝勒」(也就是漢人常說的親王)為中心的貴族議政制度。清代皇族按照分支的遠近分為「宗室」和「覺羅」兩種,這兩部分皇族以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為分界,塔克世的直系子孫成為「宗室」,腰間通常束一條「黃帶子」;其叔伯兄弟的後裔則是腰束「紅帶子」的「覺羅」。不管是「宗室」還是「覺羅」,其中最尊貴的人稱為「貝勒」。在努爾哈赤執政時期,貝勒往往具有較大的權力,可以充分參政議政,是具有實權的官職。努爾哈赤和諸位貝勒也就建立了後金統治時期以家族血緣關係為核心的治國方式。
「貝勒」緣起
「貝勒」是滿語beile的音譯,本意為「堅固的、牢固的、結實的」,用於形容人的時候,往往引申為體格、體能方面,意思為「身體強壯的、有力量的人」。
早在女真一族發展初期,出於生存發展的需求,人們崇尚力量,因此,在部落酋長選舉時,大多會推舉身強體壯、有力氣、有膽量,能夠保護族群不受侵害的「勇士」來擔任。「貝勒」也就隨之成為部落酋長的名稱。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已經不需要孔武有力的人擔任部落酋長,作為部落酋長稱謂的「貝勒」,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地位較高的官職的稱呼。像努爾哈赤在建立後金稱「汗」之前,就曾被叫做「淑勒貝勒」,意思是「聰明睿智的貝勒」。後金建立後,因為家族統治的需要,努爾哈赤的諸位兄弟、子侄紛紛成為大權在握的貝勒,他們或者是普通的貝勒,或者是掌管有一旗(或是二旗)的和碩貝勒。天命元年(一六一六)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更是直接被任命為高於所有貝勒之上的「四大貝勒」,和努爾哈赤一起共聽國政。
天聰八年(一六三四),皇太極在考察各國制度之後,發現每個國家的各項制度之間並不互相沿襲,反而是各國在建國之後,分別設立與本國實際國情相配套的規矩制度。因此,皇太極認為「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遠,永世弗替也」。而此時,後金的官名全部承襲自漢人,為維持本民族發展特色,皇太極下令廢除明代官爵名號,推行滿語官職名稱,並用國法加以保障。
在這一過程中,清皇室沿襲了太祖努爾哈赤時的舊例,因諸位「貝勒」地位尊貴,遂以此名作為皇室封爵稱謂之一,也就是《清朝文獻通考》中所說的:「太祖肇基,即以國語定爵號,其最尊者曰貝勒。」換句話說,努爾哈赤時期,對家族宗親任命的滿語系列的官職稱號,開創了清代爵位的先河。
至此,原來地位崇高且大權在握的「貝勒」,搖身一變成為皇室爵位封號之一,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親王。
四大貝勒
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努爾哈赤出生在建州左衛一個小部落酋長的家裡,這個家裡育有五個男孩子和三個女孩子,因為人口眾多,家庭並不算富裕。十歲的時候,努爾哈赤的母親喜塔臘氏去世,其父再娶的妻子對他十分刻薄。剛滿十九歲,努爾哈赤就因繼母的挑唆而不得不與父親分家,由於只得到了少量財產,兄弟幾人只能靠採松子、挖人蔘糊口。
正當努爾哈赤弟兄們到處為生計奔波的時候,他們的祖父、父親突然被明朝士兵所殺,始作俑者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更是慫恿努爾哈赤的部屬反水,最後連努爾哈赤本族宗親也加入叛逃的行列,甚至「對神立誓,欲殺努爾哈赤以歸之」。面對父祖的慘死、敵人的威脅、族人的背叛、親人的暗算,果敢堅強的努爾哈赤帶領眾多兄弟子侄自強不息,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創業」之路。從不為外人所道的小人物,最終成為聲勢顯赫的皇室一族。
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努爾哈赤任用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禮、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位議政大臣,共同商討軍政事務。可見,在努爾哈赤起兵初期,因為親族的背叛,其所依靠的主要是幾個外姓固楚(夥伴、朋友)共同戰鬥起家。隨著本家兄弟子侄的逐漸長大、發展成熟,努爾哈赤創業的核心力量,逐步轉移到近親族人身上。他團結家族成員,將本家子弟透過參政議政的形式牢固地捆綁在一起,以血緣關係來維持後金政權的穩定。在這方面,最突出的事件就是四大貝勒的出現和八個和碩貝勒共治國政。
後金的宗室貝勒大體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普通貝勒,主要是普通的皇室宗親。努爾哈赤稱汗後,為了提高宗親貴族征戰沙場的積極性,大力提高本族子弟的地位,其子侄大都稱為「貝勒」,領有眾多的牛錄、阿哈(奴才)等,權力相對較大。
在普通「貝勒」之上,又設有和碩貝勒,也就是旗主貝勒,負責本旗內所有事務的管理,是本旗其他貝勒的主人。普通貝勒皆聽從和依附於和碩貝勒。
和碩貝勒之外,又有四大貝勒。天命元年(一六一六),努爾哈赤建國稱汗,遂封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為和碩貝勒,按照長幼順序,其國人一般稱代善為大貝勒,阿敏為二貝勒,莽古爾泰為三貝勒,皇太極為四貝勒。此四人不僅僅是一般的和碩貝勒,掌管所轄旗下諸事,更可以直接參與朝政的討論和軍國大事的決策,地位要遠高於其他和碩貝勒。
天命四年(一六一九),為慶祝薩爾滸大捷,努爾哈赤設宴慶賀:「五月初五日,辰時,汗登衙門就座。衙門兩側設涼棚八處,八旗諸貝勒、大臣等分坐八處。大貝勒、阿敏貝勒、莽古爾泰貝勒、四貝勒及朝鮮二大員等六人,賜矮桌以坐。具盛筵宴之。此前,諸貝勒進宴不坐桌,皆席地而坐也。」 這裡明確地顯示出四大貝勒與其他和碩貝勒以及普通貝勒的不同:四大貝勒屬後金政治體制的高層人員,位置並坐於汗桌之前;其餘和碩貝勒則分坐於八處涼棚;普通貝勒就只能席地而坐了。可見,此時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既是掌有一旗(或是二旗)的和碩貝勒,又是地位高於其他和碩貝勒的四大貝勒,或者說是執政貝勒。
這四位貝勒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到了天命年間,努爾哈赤的其他子侄甚至是孫子,像岳託、濟爾哈朗等都已長成,並且成長為建有諸多戰功的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人的政治地位自然就更高了,成為大汗之下,八和碩貝勒之上的四大貝勒了。如此一來,四大貝勒就是後金汗國中最尊貴的宗室尊稱。
四大貝勒不僅地位尊貴,同時也是後金政治的重要決策者。順治年間和雍正年間纂修、校訂的《清太宗實錄》中即曾記載,天命六年(一六二一),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輪流分值,朝中一切事務,都由值月貝勒處理。至此,四大貝勒完全成為後金統治集團的核心,開啟了後世清王朝親王輔政的先河。努爾哈赤也從依靠外姓大臣執掌部族,到順利將國家權力過渡到自家人手中,完成了後金政治制度的過渡。
大政殿外十王亭
去過瀋陽故宮的人們都知道,瀋陽故宮的大政殿前,呈雁翅形依次排列著十座亭式建築。離大政殿最近的兩座分別是左右翼王亭,其餘八座自北而南排列。東邊為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鑲白旗亭,西邊為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正白旗亭,俗稱「十王亭」或者「八旗亭」。這裡是努爾哈赤時期,後金大汗和八旗旗主共同辦公的地方,是清王朝入關之前,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在建築物上的集中體現。
努爾哈赤時期,在四大貝勒之下,後金的宗親統治體系中還有一個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度。這裡的八和碩貝勒指的是我們前面所說八旗的「旗主貝勒」,簡單點說,也就是「旗主」。
後金政權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努爾哈赤沿用女真人的「牛錄製」來管理民眾,並將其推廣。明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由於人口的暴增,努爾哈赤下令,每三百丁編為一牛錄,五個牛錄成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旗),每固山(旗)設一個固山額真、兩個梅勒額真作為管理本旗事務的大臣,在他們之上設有旗主,總領本旗。同時將原有的黃、紅、藍、白四色旗子,分別鑲邊,形成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色旗子,作為區分每個固山的標誌,正式將八旗制度固定下來。皇太極的時候,又在原有的滿洲八旗之外,新增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幟不變,統稱為八旗。
此時的努爾哈赤既是後金的大汗,也是八旗的主人,他把牛錄賜給自己的子侄們,成為「貝勒」。隨著轄區的不斷擴大,貝勒們手中掌控的牛錄也越來越多,權力也越來越大。在這些貝勒之上,又有掌管一旗事務、權勢更大的「旗主」,清代文獻中,這些「旗主」又叫「和碩貝勒」(固山貝勒、旗主貝勒、主旗貝勒)。由於自然消亡或者是功過晉降,擔任過和碩貝勒的人數略有變化。天聰九年(一六三五)以前,出任過和碩貝勒的,除了四大貝勒中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外,杜度、濟爾哈朗、德格類、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岳託等人都當過一段時間的和碩貝勒。在八旗制度下,和碩貝勒成為本旗的實際擁有者和最高軍政長官,旗下所有人,不管身份高低,哪怕是占有大量牛錄、在外帶兵征戰的貝勒,也需歸附到各個旗下,聽從本旗和碩貝勒的命令。
天命年間(一六一六年至一六二六年),和碩貝勒阿敏,與其弟齋桑古關係交惡,阿敏懷疑齋桑古行為不端,「對其諸弟之衣食生計,供給便不充裕」。齋桑古多次向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陳情訴苦,結果,兩人沒有管,也沒有將堂弟的苦楚上奏努爾哈赤,任其遭受堂哥阿敏的欺凌,二人認為「若將弟訴之言,告於父汗,則似誣謗並肩而行之阿敏台吉,將招外人之言,因而不准」。不僅如此,就連齋桑古本人也沒有勇氣將這件事上報給努爾哈赤,只能「生計無著,困苦憂愁」。後來齋桑古與碩託分別前往自己的領地,被眾人誤以為是投降明朝,阿敏直接請求努爾哈赤,將其兄弟之事放在眾人面前,讓大家評評理,如果是自己做錯了,那就懲罰自己;如果是齋桑古做錯了,那就把他交給自己殺掉。幸運的是,努爾哈赤沒有聽從阿敏的意見,最後只是從輕發落,問齋桑古是否願意繼續與哥哥阿敏在一起共同居住,如果不願意,可歸入其他兄弟旗下。
經過這件事情我們不難發現,和碩貝勒作為一旗的主人,對本旗內部是有絕對權威的。任何一個貝勒,都必須依附於父兄的旗下才能生存,不能自己單獨成旗,或者是游離於八旗之外。和碩貝勒是本旗內部人員的主宰,左右著他們的給養,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除努爾哈赤外,任何人不能干預本旗事務。
除了對下的嚴格支配權,旗內人員不論職位高低、功勞大小,都必須尊敬、拱衛和碩貝勒,否則就會受到嚴懲。天命五年(一六二○),努爾哈赤率兵攻打明朝,命令莽古爾泰驅逐瀋陽城外的明朝軍隊,莽古爾泰「親自遠逐,該固山大營之兵主總兵官額亦都率領兵眾,不速貝勒,由後緩緩而行」。返回時,莽古爾泰問額亦都,你為什麼不跟著我追擊明軍呢?額亦都說:「我哪知道需要跑這麼遠,你如此快速追殺,我們的兵跟不上。」努爾哈赤知曉此事之後,非常生氣,因為額亦都沒有及時護衛莽古爾泰,沒有盡到一個臣屬應盡的責任,下令逮捕了十幾個扈從的大臣,額亦都本人也沒能逃脫被審判的後果。經審判,額亦都應被判死刑,努爾哈赤念在其既是自己的妹夫,又勞苦功高的份上,免其死罪,革去功勞,沒收三百諸申。
在這種八旗制度之下,由於各旗的和碩貝勒權力相對較大,各自獨立為政,相互之間不加干涉,加上努爾哈赤晚年一直沒有找尋到合適的繼承人選,天命七年(一六二二),努爾哈赤下達汗諭,正式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宗親輔政體制。在這種體制之下,八旗的和碩貝勒掌握了後金的所有軍政大權,包括大汗的廢立、軍國大事的決斷、司法訴訟、職務任免、財政大權,等等。這樣一來,和碩貝勒的權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擴大了,成為後金政權的最高統治階層,凝聚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向心力,為皇太極時期八大鐵帽子王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一章 努爾哈赤的首創:滿族系列爵位名
生活在中國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歷史發展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的肅慎,戰國以後則改名為挹婁、勿吉,唐時稱為靺鞨,宋代以後又稱為女真。明代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女真人的傑出領袖努爾哈赤以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啟了女真人一統天下的征程;萬曆十五年(一五八七),努爾哈赤在費阿拉建城稱王,定國政、創滿文、改編牛錄、新建八旗,奠定了後世清代統治制度的基礎;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撫順新賓)建立後金政權,正式拉開了後來的清王...
作者序
寫在前面的話
俗話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離不開歷代皇帝的聰明才智,更離不開大清宗室王公們的汗馬功勞。乾隆皇帝在談及清朝開國宗室時,曾經毫不吝惜溢美之詞:「我朝開國時,宗室懿親,勤勞佐命,其殊勳茂績,實為史冊罕有。」
確實,從努爾哈赤以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遼東開始,以其為中心的女真子弟,身歷百戰,艱苦創業,最終結束了女真各部長期分裂的狀態,統一各部,建立大金政權,為滿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皇太極繼位後,繼續率領愛新覺羅家族開疆拓土,征蒙古、收朝鮮、統一東北,解決了清室入主中原的後顧之憂。年幼的順治皇帝福臨在諸位叔伯的輔佐之下,取代明王朝,遷都北京,拉開了清朝近三百年統治的大幕。在這一過程中,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對內輔佐帝王朝政,對外率兵克敵開疆,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清室的中流砥柱。他們也因赫赫戰功被晉封為親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清初「八大親王」,或者是「八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其實是民間對可以世代承襲,王位無須降等的一種稱呼。它的官方說法叫「世襲罔替」,是清代皇室封爵制度的一種。相比較其他類型的親王,鐵帽子王有三項特權:一是爵位「世襲罔替」,隔代爵位無須降等,可一直保持最初的頭銜;二是俸祿比較優渥,每年享有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三是住宿有恩賜,享一座世襲罔替的王府,又稱鐵帽子王府。
鐵帽子王的待遇如此優厚,那麼這個稱謂又是怎麼來的呢?早在清太祖時期,並沒有形成正式的分封制度,為了獎勵兄弟子侄開疆拓土的功勞,努爾哈赤用滿語稱謂分封諸王,其中地位最尊貴的稱為「貝勒」,這便是具有滿族特色的封爵制度的前身。崇德元年(一六三六),皇太極稱帝,建國號大清,爵列九等,正式頒布了清王朝的封爵制度,並論功行賞,功勞居偉者,被封為親王、郡王,這些因戰功受封的爵位,通常被稱作「功封」。此後清朝皇室又陸續分封了一些王爵,而這部分王爵的獲得者,多是因血緣而受封,又稱為「恩封」。但不管是「功封」還是「恩封」,這一階段的封爵制度還僅僅是停留在分封的層面上,並沒有涉及繼承的問題。一直到順治初年,清朝才將襲封制度正式定下並規定:和碩親王一子襲封親王,其餘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襲封郡王,其餘俱封貝勒……。乾隆年間,為了彰顯諸王在清王朝開國過程中做出的突出貢獻,鼓勵後世子孫以前輩為榜樣,團結一致,永保大清江山之穩固,規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遞降」,將功封諸王與恩封諸王從繼承方式上加以區別。至此,清代皇室封爵制度中世襲罔替一制最終形成,「八大鐵帽子王」也由此誕生。
我們知道,清代的鐵帽子王並不局限於清初這八家。雍正繼位後,其十三弟胤祥以輔佐之功被冊封為怡親王,成為第九位鐵帽子王,同時也是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最後三頂鐵帽子則是到了清代後期,由慈禧太后一人頒出,分別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他們在後期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過程中都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鐵帽子王」雖然比較「鐵」,是一頂固定不變的王冠,但「鐵」也僅局限於爵位的名稱。其受封者如果因有權太「任性」,同樣也會被摘掉世襲罔替的頭銜,另換他人。因此,繼承了鐵帽子王的頭銜,並不等於拿到了「免死金牌」,也不是手握「丹書鐵券」,嚴重亂國違法,還是一樣會被替換掉。
本書是一部介紹清代十二家世襲罔替的王爵及其承爵人生平事蹟的傳記。本書依照歷史時間為序,從滿族興起到清廷滅亡,分階段記述了不同時期、不同王爺們的人生軌跡。在這裡,讀者既可以了解諸王的身世和業績,也可以從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背景中了解王爺們對清室的忠誠。
編者
二〇一九年歲末
寫在前面的話
俗話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離不開歷代皇帝的聰明才智,更離不開大清宗室王公們的汗馬功勞。乾隆皇帝在談及清朝開國宗室時,曾經毫不吝惜溢美之詞:「我朝開國時,宗室懿親,勤勞佐命,其殊勳茂績,實為史冊罕有。」
確實,從努爾哈赤以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遼東開始,以其為中心的女真子弟,身歷百戰,艱苦創業,最終結束了女真各部長期分裂的狀態,統一各部,建立大金政權,為滿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皇太極繼位後,繼續率領愛新覺羅家族開疆拓土,征蒙古、收朝鮮、統一東北,解決了清室入主中原...
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
第一章 滿語味的王爺
第一節 努爾哈赤的首創:滿族系列爵位名
第二節 「古英巴圖魯」大貝勒代善
第二章 皇太極──戰功賞來的爵位
第一節 皇太極以軍功分封諸王
第二節 伐朝鮮、征蒙古,濟爾哈朗主戰東北
第三節 多爾袞大敗明軍
第四節 岳託勇猛克濟南
第五節 松錦大戰多鐸生俘洪承疇
第六節 出兵陝西,阿濟格大敗李自成
第七節 多鐸攻克南京,碩塞俘虜朱由崧
第八節 對戰張獻忠,豪格平定四川
第三章 順治──百戰安天下
第一節 一門三代擁立之功
第二節 順治初設襲封之制
第二節 皇父攝政王
第四節 濟爾哈朗南定湖廣,勒克德渾蕩平餘孽
第五節 多鐸北定蒙古蘇尼特部
第六節 碩塞大同平叛,討伐姜瓖
第四章 永遠的王冠
第一節 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擊敗鄭經
第二節 簡親王西征噶爾丹
第三節 第九頂鐵帽子花落怡親王胤祥
第四節 乾隆為睿親王平反
第五章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第一節 豫親王裕興:色字頭上一把刀
第二節 「宮廷八卦娛樂記者」禮親王昭槤
第三節 「天下第一廢物東西」莊親王奕賡
第四節 辛酉政變:皇權與王權之爭
第五節 義和團事變的禍首莊親王載勳
第六章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第一節 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恭親王奕訢
第二節 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
第三節 比和珅還貪的王爺慶親王奕劻
第四節 川島芳子的生父肅親王善耆
後記
寫在前面的話
第一章 滿語味的王爺
第一節 努爾哈赤的首創:滿族系列爵位名
第二節 「古英巴圖魯」大貝勒代善
第二章 皇太極──戰功賞來的爵位
第一節 皇太極以軍功分封諸王
第二節 伐朝鮮、征蒙古,濟爾哈朗主戰東北
第三節 多爾袞大敗明軍
第四節 岳託勇猛克濟南
第五節 松錦大戰多鐸生俘洪承疇
第六節 出兵陝西,阿濟格大敗李自成
第七節 多鐸攻克南京,碩塞俘虜朱由崧
第八節 對戰張獻忠,豪格平定四川
第三章 順治──百戰安天下
第一節 一門三代擁立之功
第二節 順治初設襲封之制
第二節 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