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緣起,是兩位作者之間有關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家園的對話。一開始是歐蜜.偉浪牧師在臉書上寫起了一些少時的回憶。他原是隨筆而寫,並沒有成書的計畫。林益仁老師為了鼓勵他寫下去,許諾歐蜜寫一篇,他便會回應一篇。這兩位好友,成長環境極為不同,但有共同的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和對台灣生態環境、原住民文化的深刻情感。
身為泰雅族原住民,又是長老會牧者的歐蜜牧師,把他自己的生長歷程,以時而有趣、詼諧,但時而悲情,甚至憤怒的筆觸,真實地書寫出來。從高山到平地又到海邊;由台灣國內越洋跨海到鄰國實際參與人道關懷及代為力爭權益等等的事蹟,在在見證了其對基督信仰的實踐,有血有淚,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
歐蜜.偉浪(Omi Wilang)
泰雅族人,1963年生於桃園縣復興鄉,玉山神學院畢業,澳洲Nungalinya College進修,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結業。
歐蜜.偉浪自青年時期便開始積極投入爭取原住民族權益,相信參與原運、爭取原民權益,都是信仰實踐,希望把福音注入社會當中。2022年他以無黨籍身分競選桃園市議員,以牧師身分參與政治,爭取原民權益。
經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牧師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委員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第9屆理事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參事
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
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常務董事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秘書長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
林益仁(Yih-Ren Lin)
生態人文研究者。曾在阿里山研究高山鼠類棲地、屏東霧台鄉的魯凱族聖地小鬼湖研究山羌的活動範圍。因為在霧台遇到魯凱族的獵人,而對原住民文化視野中的「家園」觀點產生興趣,並由此參與在二十世紀末馬告國家公園爭議中對泰雅族傳統領域的探索。生態學(ecology)的字根eco-,其希臘文的原文為「家」的意思,作者長期專注不同人類社群與自然的互動關係,特別是宗教徒對於自然的態度與實踐,在學術生涯中試圖在深層生態學與政治生態學等不同進路中,找到可以多元「陳」家的敘事。目前,在台北醫學大學的醫學人文研究所任教,並擔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章節試閱
美麗的邂逅
1993年清華大學球場上,正舉辦一年一度「泰青盃籃球邀請賽」(泰雅爾族青年盃籃球邀請賽)。這一年,泰雅爾族三大族系 Mknazi(馬卡納奇)、Malipa(馬立巴)及Mliqwang(馬利闊丸)系統的各部落青年熱烈參與。這次活動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青年事工部主辦,參加的隊伍及人數比前年更多,活動在激烈競賽中順利結束。
我服務的Knyopan(格尼尤板,又名羅浮)教會青年從未參與這麼盛大的競賽活動,但為了讓羞澀的教會青少年能有更多向外參與體驗及學習的機會,我不斷鼓勵部落青年們說:「我們志在參加,打籃球一來可結識更多部落外的朋友,二來也可以在信仰與生活中有好的交流,最重要是開心就好。」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原本志在參加的Knyopan(格尼尤板)教會青年們,居然在二十多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當年1993年泰青盃總冠軍,我以這一群部落年輕人為榮為傲。
記得當天下著濛濛細雨,冠亞軍賽競爭非常激烈,即使對籃球外行的我也看得異常地緊張。為平息內心的緊張,我來回踱步於球場邊,口中不時為自己教會的青年加油打氣。在這同時,看到一位身穿白色外套、黑色牛仔褲,雙耳垂掛一副漂亮耳環、長髮飄逸的白浪(非原住民統稱)女子,悠閒地坐在記分板旁。當我緊張地為自己部落球隊加油,不斷地在球場邊來回走動,雙眼則不時朝向計分板望去,於是我的目光不經意地和她交集。但!雙方似乎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若有,僅只是我記住了這一位白浪漂亮女子專注在欣賞那一場球賽,如此而已。
球賽結束後,帶著勝利者的喜悅心情,安排教會長老陪同教會青年回部落,我被鎮西堡教會 Atung Yupas(阿棟.優帕司)牧師及宜蘭寒溪教會Utux Lbak(烏杜夫.勒巴克)牧師帶往清華大學小吃部吃晚餐。正巧,就在小吃部大門又遇上了那位計分板邊的白浪女子。她換了衣服,一襲深色典雅的連身長裙,加上一副漂亮的墜子掛在她的雙耳,好漂亮、成熟又有氣質。她主動向Atung牧師打招呼,走到牧師身旁,看樣子就好像一家人般快樂地談話。我仔細看著這一位明明是白浪的女子,卻不時展現出一種原住民隨和親切又自然的感覺。有時她說起話來,在每句話的尾音會有時而上抑或下挫的聲音,這其實是原住民部落族人說中文才有的特別音調,居然從這位陌生的白浪女子口中說出來,真是令我很希奇。聽她說話很難讓我不注意到她,看著她舉手投足,自然流露出濃厚的鄉村、部落性格,卻又不失高雅深度的氣質。當時,有莫名特別的感覺,令我感到納悶,我為何這麼在意這一位陌生的白浪女子呢?
Atung 牧師向我介紹這位女子。原來她叫江寶月,來自宜蘭縣羅東鎮人,就讀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三年級。Atung牧師特別強調這位白浪女子有一個泰雅族名叫 Pitay(寶月),是一位新光部落 Tali Behuy(達利.貝夫宜)老牧師為她取的名,事後我得知Tali牧師也是Pitay的乾爸爸。在吃飯期間Atung牧師半開玩笑地繼續介紹說,Pitay 最擅常於研究各形各色的「人」,就像我這一付嘴臉,又蓄著山羊鬍子,是Pitay最喜歡研究的對象,所以才叫什麼「人類學」嘛!大家聽到牧師這麼俏皮地解釋,都笑成一團。在場每一位做完簡單介紹後,我也主動跟 Pitay 握手,Pitay 客氣地向我們每一位道別。如果Atung牧師沒有介紹我們認識,我會誤以為Pitay是清大的老師哩!
日子雖然忙碌,但我總喜歡抽空到各部落與耆老們對話聊天。經過Atung牧師安排,前往泰崗部落拜訪一百多歲的yaki(泰雅語對阿嬤的尊稱)Yunun長者,我們約好下午三點在竹東牧師家會合後再一起上山。待我停好車,一進牧師家客廳,一眼便瞧見熟悉又親切的 Pitay 面容,她向我淺淺微笑與致意,阿棟牧師說明Pitay要與我們一起上山拜訪yaki Yunun,剛好她清大碩士論文寫有關泰雅婦女的議題。據牧師說,為了拜訪yaki Yunun,Pitay早在一個月前與Atung約好,請牧師協助她上山並做泰雅語翻譯的工作。
十月的秋風,烘托著馬里闊溪兩岸山林枝葉,染成了紅、黃、綠各種顏色實在是美極了。我的老戰車,好不容易抵達泰崗部落,多處烤火寮升起嬝嬝輕煙。牧師帶我們進入一間烤火寮,由火堆灰暗的餘光中照映著一位年邁的泰雅阿嬤,經牧師介紹才知道這位就是我與 Pitay 慕名而來的— yaki Yunun。
Atung 牧師流利又詼諧的泰雅語,逗得百歲阿嬤哈哈大笑。看著烤火寮暗處一角的 Pitay,火堆微光照映著她專注聆聽牧師與阿嬤的對話,雖然她聽不懂泰雅語,卻依稀看得出歡喜的臉龐。不知經過了多少時間,我開始自然地加入閒談的行列,在百歲人瑞面前不斷秀出自己最自豪的泰雅語,只要阿嬤開心大笑,就表示我的族語還可以,能跟得上牧師的水準。就在我目光再次注意 Pitay 這位年輕貌美的清大女研究生時,我意識到她這次上山目的是為自己碩士論文作田野訪調。我趕快踢了一下牧師的腳,示意他留點時間給這位研究生。Atung 牧師也驚覺我們花太多時間閒談了,便開口對 Pitay 說:「對不起!我們花太多時間了,現在該妳來問阿嬤,我替妳翻譯。」Pitay看著年長阿嬤,再轉向牧師說:「謝謝牧師,我看阿嬤坐太久,可能累了,我的訪問下次再來,沒問題的,就讓阿嬤早點休息。」我聽了Pitay這麼貼心對待部落年長者,內心著實被她感動了。
帶著疲憊的身體轉往鎮西堡部落過夜,牧師安排我們住在同一戶人家,二間房間相隔不遠,當夜正下著大雨,在入睡前 Pitay 隨著雨聲吟唱著《黃昏的故鄉》:「叫著我,叫著我;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當晚疲憊的身體伴隨著Pitay這首台語歌謠沈沈入睡。一大清早,被Atung牧師高吭的嗓門叫醒來,Pitay早已經梳妝完在餐桌前等我們共進早餐,待大家吃完早餐後,牧師私下拜託我下山送這位研究生到清大,他自己要在部落處理教會事務及田園工作,就不隨我們下山了。
從鎮西堡到竹東鎮最快也要花上一個半小時車程,我和Pitay在車內彼此客氣地話家常。因昨夜下大雨,蜿蜒的道路上會發現大小石頭落在馬路中間。我習慣性地會去移開路中央的石頭,以免摩托車不小心摔跤。一路上我上下車不下七次去移石頭。有一次不經意由車窗外看見Pitay 用相機對準我拍照,瞬間有些不自在。到了清大,我看她的眼神自然是很不自在,問自己為何如此?自己心裡清楚知道——我欣賞她……(未完,待續)
美麗的邂逅
1993年清華大學球場上,正舉辦一年一度「泰青盃籃球邀請賽」(泰雅爾族青年盃籃球邀請賽)。這一年,泰雅爾族三大族系 Mknazi(馬卡納奇)、Malipa(馬立巴)及Mliqwang(馬利闊丸)系統的各部落青年熱烈參與。這次活動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青年事工部主辦,參加的隊伍及人數比前年更多,活動在激烈競賽中順利結束。
我服務的Knyopan(格尼尤板,又名羅浮)教會青年從未參與這麼盛大的競賽活動,但為了讓羞澀的教會青少年能有更多向外參與體驗及學習的機會,我不斷鼓勵部落青年們說:「我們志在參加,打籃球一來...
推薦序
前言:編織與家園
這本書的緣起,是兩位作者之間有關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家園的對話。一開始是歐蜜.偉浪牧師在臉書上寫起了一些少時的回憶。他原是隨筆而寫,並沒有成書的計畫。林益仁老師為了鼓勵他寫下去,許諾歐蜜寫一篇,他便會回應一篇。這兩位好友,成長環境極為不同,但有共同的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和對台灣生態環境、原住民文化的深刻情感。他們的對話之中,經常出現的一個主題是「家園」。
什麼是家園?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探討,泰雅族對「人」的觀點。 泰雅族語中有一個字叫「Tninun」,具有雙重的意義。這個字的意思既是「編織」,同時也是「靈魂」。何以靈魂與編織會是同一個字?倘若我們願意去想像,便會觸及到泰雅族的生命觀。在泰雅族的觀念中,靈魂是生命氣息的編織。人的靈魂並不是一生下來就不變的,而是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天中,藉由我們的作為,善或惡的選擇,以氣息持續編織出來的。靈魂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只要活著的一天,就有更多的元素,更多的色彩、圖案被編織進來。泰雅族也認為,編織不是由一個人完成的事,而是與神一同進行。良善的人會織出美麗的布匹,但這個美麗不是為了與他人相比較。如果真要比,只與天上的彩虹比。
在泰雅族的生命觀裡,「我」不是一個身分證號碼,不是一張名片上的顯赫頭銜,也不是一個網路上的 ID 和它吸引的流量。「我」,是我的生命氣息的編織。每一個「我」,每一個生命的編織都不同。
在編織中,來到編織者手上的每一條線都是獨立的、有功能的。編織者將它們納進來,成就一幅美麗的布匹。就像在我們的生命中,也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事物,當中有我們喜愛的,也有我們抗拒的、不願主動選擇或邀請的,有的甚至令我們痛苦不堪。但是生命並不是架空地發生,我們的靈魂也不是發生在抽象的環境裡。我們會以怎樣的生命氣息穿梭這些絲線,去織造我們的靈魂呢?那些曾經的苦痛,又會以怎樣的方式,融合到我們的生命之中,甚至成為獨特的圖案呢?
靈魂,生命,編織,都是一種「合一」。
背後的意義,也就是「成為真正的人」。
在這本書中,當閱讀到歐蜜.偉浪牧師的故事,你一定會在其中感受到林益仁老師所說的「深層的社會苦痛」。身為住在山區的牧師之子,成長過程中,被貧窮與剝奪感所困擾,在平地社會被歧視、被欺騙,到慢慢地意識到,這不是個人的問題,那苦痛是許多原住民之間的經歷、是社會的結構,而開始覺醒,參與了台灣解嚴前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這段歐蜜.偉浪的個人生命史,是一段重要的台灣史。林益仁老師的回應,也讓我們看到同時代的另一面。兩位的生命在不同的環境中共時發展,之後在對生態與原住民文化的共同關懷中相遇。
認識社會的苦痛,認識就在身邊、但生命經驗截然不同的人們的經歷,而能與彼此同情共感,是我們重新認識家園的開始,是家園建構的一部分。歐蜜.偉浪在成長過程中,一路遭遇著來自更主流社會的否定力量,否定他、否定他的文化,想要以「同化」來泯滅差異。那時的主流社會,眼中所看到的「家園」定義太過狹小,看不到身邊還有更多的家人。
但是,就像靈魂與生命是編織,家園也是編織。為了讓這個地方成為我們的家,我們也要有意識地,主動去編織這個家園,擴大它的定義。我們必須認識這些社會苦痛,認識過去陳舊狹隘的家園觀沒能尊重、不懂得編織進來的絲線。這些重新的認識,會讓我們看到,彼此之間一直存在著無形的連結。由此出發,我們可以繼續編織家園。這是一種把共同體中每個不同的人、多元的文化相互連結在一起,三度空間的編織。
家園是「合一」,不是「同一」。我們不必都是相同的,但是我們可以合一,共同編織一個家園。
有了這樣重新的認識,將我們在這個島嶼上作為一個共同體,編織成緊密的布匹,才是台灣主體性堅實的基礎。台灣的主體性之中,有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與生命經驗。這樣的台灣主體性,將深入島嶼的肌理—那是一種生命的氣息。
熱情推薦:(以下按推薦語交稿時間排序)
張惠菁(衛城出版社總編輯、名作家)
高慧君(金鐘影后)
顏愛靜(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兼任教授)
戴章皇(萊弗斯基因公司 執行董事)
烏杜夫.勒巴克(泰雅爾族民族議會議長)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前駐斐濟大使/原民會主委)
台邦.撒沙勒(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 教授)
陳信良(前彰化基督教醫院董事長,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
伍麗華(立法委員)
陳亮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
王昭文(台灣歷史研究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
孫大川(台大、政大台文所兼任副教授)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馮賢賢(資深媒體人,前公視總經理)
林昶佐(立法委員)
邱毓斌(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主任)
前言:編織與家園
這本書的緣起,是兩位作者之間有關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家園的對話。一開始是歐蜜.偉浪牧師在臉書上寫起了一些少時的回憶。他原是隨筆而寫,並沒有成書的計畫。林益仁老師為了鼓勵他寫下去,許諾歐蜜寫一篇,他便會回應一篇。這兩位好友,成長環境極為不同,但有共同的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和對台灣生態環境、原住民文化的深刻情感。他們的對話之中,經常出現的一個主題是「家園」。
什麼是家園?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探討,泰雅族對「人」的觀點。 泰雅族語中有一個字叫「Tninun」,具有雙重的意義。...
目錄
各方好評
前言
part 1 我的青澀年代
1. 母親
2. 國中:從部落到基隆
3. 高中:成了同學口中的「番仔」
4. 貨運車上的勞力「那卡西」
5. 夜行蘇花公路
6. 鹿港小鎮的童工
7. 回到卡拉部落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社會苦痛與找尋家園
part 2 我在玉山神學院的日子
1. 沒有無用的磚石,沒有無用的生命
2. 日本「一粒教會」見習
3. 回鄉殘酷物語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我所認識的歐蜜
2. 來自正濱漁港的邀請
part 3 投入社會運動,對解嚴前後台灣的回憶
1. 東埔挖墳事件:我的政治啟蒙之一
2. 反雛妓運動與中國行:我的政治啟蒙之二
3. 我的野百合學運:一段少為人知的原民學生經驗
4. 愛與非暴力:我的 URM經驗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恩典與土地之痛
2. 流離與失所
part 4 菲律賓與澳洲
1. 到菲律賓實習
2. 到澳洲努甘霖亞原住民學院進修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能安心的地方,就是家園
2. 澳洲,原住民,黛比,我與歐蜜:思索家園
part 5 牧會,深入部落面臨的問題
1. 成為「未婚爸爸」
2. 不平等的水源問題
3. 穿著裙子的男人
4. 羅浮教會的「拉撒路」:我的牧會初體驗
5. 美麗的邂逅
6. 逐夢踏實,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7. 我的愛妻 Sabi Nobu(莎菲依.諾佈)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野犬「拉撒路」
2. 苦痛(suffering)的意義
3. 思索「家園」
各方好評
前言
part 1 我的青澀年代
1. 母親
2. 國中:從部落到基隆
3. 高中:成了同學口中的「番仔」
4. 貨運車上的勞力「那卡西」
5. 夜行蘇花公路
6. 鹿港小鎮的童工
7. 回到卡拉部落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社會苦痛與找尋家園
part 2 我在玉山神學院的日子
1. 沒有無用的磚石,沒有無用的生命
2. 日本「一粒教會」見習
3. 回鄉殘酷物語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我所認識的歐蜜
2. 來自正濱漁港的邀請
part 3 投入社會運動,對解嚴前後台灣的回憶
1. 東埔挖墳事件:我的政治啟蒙之一
2...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