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是亙古出名的大居士大慈善家,看他怎麼在出世與入世間圓通無礙。
●疫情持續,天災不斷,人心憂懼不安,期能修習維摩詰的本事從容應對,進而旋轉乾坤普濟眾生。
●劉君祖延續以易參佛、易佛互證的觀點,以深廣之《易經》解析《維摩詰經》,還借用易占卦象解析印證,旁徵博引,期能了解其中深意。
林安梧(國立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元亨書院山長)
王立文(前元智大學副校長、佛學與科學期刋主編)
姚仁喜(建築師、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游祥洲(前佛光大學教授、世界佛教大學執行理事)
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龔鵬程(前佛光大學校長)
一致推薦
內容簡介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是劉君祖繼《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之後,從易經解佛經的第四本書。
本書主角維摩詰是佛陀的在家弟子,身處紅塵俗世,卻精通大乘佛教義理,具有一般出家人所不能及的修為和見地,這部經主要闡示維摩詰所證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稱《淨名經》、《無垢經》、《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全書共十四品,三萬三千字,值得慢慢細心品讀。它的記述方式也很有意思,分幾個場景。第一幕從佛陀講經的芒果園開始,然後鏡頭轉到維摩詰的住所,因為維摩詰生病了,佛陀想派他親近的弟子前去探望,但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迦葉、阿難、彌勒等卻都婉拒了。因為他們曾經在修行上被維摩詰糾正、駁倒過,最後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前去探病,兩大高手展開精彩的論辯,談及大乘佛法中極為殊聖高深的義理。最後探病的隊伍全部轉回第一品的現場,聆聽世尊做總結。
《維摩詰經》以居士說法,折服眾多羅漢乃至菩薩的情景,自古就很吸引文人雅士耽讀傳誦,他周旋於世間各處能夠圓融無礙的本事也令人艷羨。可以在汙泥中修蓮花道,又不必斬斷世俗生活,一直深受傳統文人的激賞。像唐代王維自號摩詰;白居易稱香山居士;蘇東坡詩詞中常出現天女散花的摩詰境界;玄奘法師西行求法,還特地去尋維摩詰臥病的斗室。
若照佛教說法,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披著佛皮魔骨的假貨太多,所以主要傳法的責任在居士,反而不是出家人。維摩詰不僅是位仁慈慷慨的慈善家也是亙古出名的大居士,能夠在出世與入世間圓通無礙。疫情持續,天災不斷,人心憂懼不安,身處迷離亂局,寰宇風雲變色,希望能夠修習維摩詰的本事從容應對,進而旋轉乾坤普濟眾生。
劉君祖延續以易參佛、易佛互證的觀點,以深廣之《易經》解析《維摩詰經》,還借用易占卦象解析印證,旁徵博引,期能了解其中深意。
作者簡介:
劉君祖
祖籍湖南寧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
曾任牛頓出版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台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現任咸臨書院山長。
大學時期深受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的啟迪,從浩瀚的中國經典中汲取養分、反覆辨證,奠定大易思想之基礎。爾後以發揚中華經典文化薪傳為職志,沉潛研修、著述、講學四十餘年;學生上自總統,遍及政商名流各界賢達。他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並切合世局現況、經營挑戰,從變易中找出不變的法則,解讀以簡御繁的道理。近年更以易學為骨幹,將四書五經及諸子書貫串為一思想整體,旁通於佛、道等演繹發揮。
著有《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密碼1-8輯: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易經之歌:易經繫辭傳》、《一次看懂四書》、《易斷全書1-4輯:理解易經斷卦的實用寶典》、《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從易經看鬼谷子》、《從易經看冰鑑》、《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從易經解心經》、《從易經解金剛經》、《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從易經解六祖壇經》(繁體)。《易經與現代生活》、《劉君祖易斷全書》、《詳解易經繫辭傳》、《易經與管理》、《孫子兵法演義》、《新解論語》、《新解冰鑑》、《新解鬼谷子》、《新解黃帝陰符經》、《憂患》、《乾坤》、《道德經新解》、《易經說什麼》(簡體)等書。
章節試閱
前言
本書是從易佛互證的觀點,繼《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之後,再來品讀《維摩詰經》。佛經中名相甚多,學佛者得自己進修鑽研,搞清楚在講什麼。經中常提一些數字,三十二、三十六、八十、十萬八千等,就像《易經》中的數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民初的大儒熊十力先生,最早是從學佛出身,再由佛轉儒,後來自己又有創見,很年輕就寫了《新唯識論》,要跟佛教的舊唯識論有所區分,因而引起民初一段儒家跟佛家很熱鬧的論爭。那時候論學都有一定的風度,參與論爭者也有相當的學養,印順法師就參加了那場論戰,跟熊十力有反覆的論辯。
熊先生在佛學與中國的儒道本學上的見識都非常深,他專門寫了一部書《佛家名相通釋》,等於是名詞解釋,但比一般的工具書可深多了,是從整個佛學思想立論,在熊先生全集中有,也有單行本。書裡先從方法開始,去解釋唯識的很多觀念,比一般解釋高,有思想的厚度。其他書有比較白話的解釋,搞清楚應該不算太難。
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專門從福建來台弘法的慈航法師,後來肉身成聖,也算是我的太老師。我二、三十年前就買了他的全集,非常深入淺出談佛理,也用大白話解釋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值得參考。
《維摩詰經》分十四品,三萬三千字,值得慢慢細心品讀。在中國大概有七種譯本,其中以鳩摩羅什譯的最好,他的梵文跟中文的修為都很高,遣字用詞非常講究。維摩詰是在家的居士,就在污泥中修蓮花道,不必斬斷世俗生活,所以深受傳統文人的激賞。唐朝做過大官的王維,就自號摩詰。
《維摩詰經》也稱《淨名經》、《無垢經》,這是意譯。照佛教的說法,真正到了末法時期,主要傳法的責任在居士,反而不是寺廟裡的出家人。因為魔強法弱,佛皮魔骨的假貨太多。維摩詰就是亙古最出名的大居士,看看他怎麼在出世與入世間圓通無礙。
第一品為〈佛國品〉,講清淨佛土的觀念。「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正是《維摩詰經》裡世尊明白講出來的。淨土當下現前,根本不必到外面去找,主要是怎麼讓充滿妄念的心變得清淨,娑婆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此岸、彼岸打成一片。既濟跟未濟根本就是一個卦,相錯、相綜、相交,既濟中有未濟,未濟中有既濟,《易經》最後把這個意思講透了。既濟第三爻稱:「高宗伐鬼方。」自以為是者黨同伐異,其實「高宗」跟「鬼方」真有那麼大差別嗎?通通把它含括了,就是未濟第四爻的「震用伐鬼方」,震是一切眾生的自性,揚善去惡,無有高下,這是化解世界紛爭的關鍵。
〈佛國品〉中主角維摩詰居士呼之欲出,但是還沒有出現,他在第二品才出場,然後就一直打通關到最後。整個《維摩詰經》的記述很有意思,分幾個場景,從第一幕佛講經的地方開始,然後鏡頭轉換,到第二品維摩詰居士生病的住處,在那邊進行論辯。佛派好些大菩薩與羅漢去探病,結果沒人敢去,因為過去都有被他駁倒的經驗。最後總算到第五品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去了,他在大菩薩中智慧第一,是七佛之母。
這一去可就熱鬧了,文殊跟維摩詰兩大高手展開論辯,大談大乘佛法中極其高深的義理。最後維摩詰以及文殊帶過去探病的隊伍,全部又轉回原來第一品的現場,再聽世尊做總結。
重要的佛經最後都得咐囑,〈囑累品第十四〉世尊叮囑未來佛彌勒弘揚流布此經。《易經》離卦〈大象傳〉稱:「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薪盡火傳,無有止息。這是整個《維摩詰經》大致的結構。
菩薩品第四(節錄)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彌勒菩薩是未來佛,又號慈氏,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從佛出家,入滅後生於兜率天內院。經人世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又下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五十六億多年以後,太陽系都消滅了,這個救世的預言會不會跳票呢?《老子》:「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愛眾生之心常在。佛命彌勒菩薩:「你到維摩詰那裡去探病吧。」
彌勒菩薩向佛報告:「世尊,我不能勝任到維摩詰那裡探病,為什麼呢?想我當初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演說如何不退轉而證菩提的修行。那時維摩詰對我說:『彌勒,世尊授記給你,預言你下一生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你是憑著哪一世用而被受記呢?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呢?』」維摩詰基本的論辯方法佛經上常用,如果怎樣,然後就分析,例如心在哪裡?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全部都不在,就逼人翻上一個層面去想。「『若是過去生,過去生已經消逝;若是未來生,未來生還沒有到來;若是現在生,現在生是無法留住的。』」才講完,就不是現在了。剎那生滅,情勢已變,伸足入水,已非前水,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哪有現在?現在生是隨卦,隨時都在變,哪有現在?《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心不是真心,而是要降服的妄心,用妄心去區分現在、過去、未來,當然都不可得。我們面對人生很多事情,過去就算了,追悔無益;至於未來,既然還沒來,空想沒用;那就掌握現在吧?又乍得乍失。稍微有一點怠惰,就什麼都不可得,再不然就得將妄心妄念提升到真心。
正如佛祖所說:「眾比丘啊,你們就在此刻生,此刻老,此刻滅。」《莊子.齊物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世間一切不斷流變,是生的狀態,同是老的狀態,同是滅的狀態。從真心去看,就是不生不滅。《心經》:「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屯卦是物之始生,字形為「初生草穿地」,接著的蒙卦就有死相,雜草叢生掩蓋了墳頭,裡面還有隻死豬。屯卦象徵「人之初,性本善。」蒙卦二則「性相近,習相遠。」哀莫大於心死,情慾蒙蔽理智,習染深重。二卦一體相綜,真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剎那生滅。剝極而復,滅後又生,二卦也是一體相綜,新陳代謝,永無止息。頤卦養生,大過卦送死,二卦相錯,由生到死一瞬間。坎、離二卦相錯,所謂習坎繼明,大死之後又可大生,永續不絕。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如果你是以「無生」這種狀態得到佛祖的受記,已經是正位了,還受什麼記?也不會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怎麼還說彌勒會在某一生受記成佛呢?「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如指真如,是以真如產生而得到受記嗎?還是以真如消亡而得到受記呢?若說是根據真如產生而得到受記,真如是沒有所謂產生的;若說是根據真如消亡而得到受記,真如是沒有所謂消亡的。《心經》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眾生都是真如的體現,一切法也是真如的體現,眾位聖賢也都是。至於彌勒你不也是真如的顯現嗎?若彌勒得到受記,一切眾生也應該得到受記。為什麼呢?所謂真如,萬物齊同沒有差異。如果彌勒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一切眾生也應當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呢?一切眾生平等,都具備菩提相。若彌勒能夠入滅而得證涅槃,那麼眾生也應該入滅而得證涅槃。為什麼呢?諸佛都深刻了解一切眾生的本性寂靜,就具涅槃相,哪裡還需要入滅?所以,彌勒,不要再用你那套方法去誤導諸天子吧!實際上沒有所謂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所謂退轉啊!」《金剛經》:「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得滅度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與眾生平等,眾生原來是佛。《易經》最高境界為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春秋》太平世稱「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孟子:「人人皆可為堯舜。」《華嚴經》:「光光相網,千燈相照。」意境皆相通。《華嚴經》是所謂富貴經,佛家的富貴當然不是世俗的財富,而是智慧與德行的富貴圓滿。《論語.子張篇》:「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繫辭傳〉:「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節錄)
文殊師利是大菩薩,前生早已成佛,曾經是包括佛祖在內的七佛之師,為了提攜後進,自動降格到這一生又來做菩薩。文殊、普賢聲名甚大,文殊表示有極高的智慧,普賢代表大家都賢,與易理「群龍無首」相通。最後佛祖點名文殊菩薩去探病,這一段高手過招很精彩,還有一大堆菩薩、羅漢跟了去,觀看他們對答的機鋒。
大致來講,這一品主要是講什麼叫做菩薩。大乘菩薩一定大慈大悲,跟眾生禍福與共,必須度化眾生。〈繫辭傳〉:「吉凶與民同患。」眾生苦於生老病死,菩薩感應道交,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佛命文殊師利菩薩:「你到維摩詰那裡去探病吧。」文殊師利向佛陳告:「世尊啊,要與那位上人酬答應對非常困難。他對宇宙人生的本質深切通達,善於演說佛法的精要,雄辯滔滔無人能將之駁倒,智慧高深了無罣礙。完全了解一切菩薩的言行儀軌,一切諸佛的奧秘精要都能深入。降伏各種魔怨,對各種神通變化運用自如,他的智慧和方便度人的法門都已達到極致。雖然這樣,我還是會接受佛祖的聖旨,去他那兒探病。」
深達實相似巽卦,深入瞭解無形的天命,〈大象傳〉:「君子以申命行事。」善說法要似兌卦,〈大象傳〉:「君子以朋友講習。」巽後為兌,二卦相綜一體。
於是在集會中的諸位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都這麼想:「如今二位大士,文殊師利和維摩詰相互交談,必會說出精妙的佛法。」當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弟子、成百上千的天人,都希望隨從前去探病。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各位大弟子,在眾多天人的恭敬圍繞之中,進入毗耶離大城。
這時長者維摩詰心中想到:「現在文殊師利正和大眾一同前來。」於是便運用神力使臥室清空,除去所有器具和侍者,只留下一張床,顯現出染病的形相躺在其上。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惟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走進維摩詰室中,見其室內一無所有,只有維摩詰獨自睡在床上。這時維摩詰說道:「來得好啊!文殊師利。你不現來的相,卻已經來了;不顯見相,卻已看見一切。」文殊師利說道:「正是如此,居士。若是已經來到,就不會再來;若是已經離去,就不會再去。為什麼呢?來的人並沒有一定的來處,離去的人也沒有一定的去處,所能見到的其實並沒真正見到。」土城承天禪寺奉祀的廣欽老和尚,有水果和尚之稱,圓寂前有句名言:「無來也無去,無代誌。」哲學大師方東美晚年得癌症,去拜廣欽為師,臨老入佛門,遺體火化後由王昇將骨灰灑葬於金門海域,都惹人爭議。勘破生死談何容易?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先不談這個。居士,你的病苦還可以忍受嗎?病情已經治療好轉,不會更嚴重了吧?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叫「堪忍」,勉強可以忍耐,並不是怎麼好。損卦第四爻:「損其疾,使遄有喜,无咎。」有病馬上就去救治,病癒就稱有喜,遄為快速之意。損卦跟修德有關,為亂世憂患九卦之一,〈繫辭傳〉:「損,德之修也……損以遠害。」〈大象傳〉:「君子以懲忿窒欲。」所有的病都是身心病,最大的病就是與生俱來的欲望,帶給我們極大的痛苦。无妄卦第五爻:「无妄之疾,勿藥有喜。」妄想妄動致病遭災,藥石罔效,只能修心養性醫治。「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佛祖對你的病情十分關切,致以最高的慰問。居士,這病從何而起?得病多久了?要怎樣治療才可以痊癒?
維摩詰回答:「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眾生愚癡無明,故生愛想執著,我的疾病由此產生。因為一切眾生有病,所以我也會得病;如果眾生病癒,我也會病癒。「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為什麼呢?菩薩為了眾生受苦的緣故,甘願再入生死輪迴,有生死就有疾病。如果眾生離開了病的折磨,菩薩就不可能再生病。「譬如長者,惟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譬如長者只有一個獨生子,兒子得病父母就跟著病,兒子痊癒父母也就痊癒。菩薩對眾生也是一樣,關愛眾生猶如父母關愛子女。眾生得病菩薩跟著得病,眾生病癒菩薩也就病癒。你又問我這病從何而起?菩薩的病從大悲心而起。一般人「獨親其親,獨子其子。」菩薩「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中孚卦第二爻:「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老吾老,幼吾幼。第五爻:「有孚攣如,无咎。」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論語.為政篇》:「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女有任何病痛或身心的毛病,父母都會擔心憂慮,大乘菩薩對眾生亦然。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問道:「居士這臥室裡,怎麼沒有一個伺候的人呢?」維摩詰回答:「因為諸佛國土本身也是空的。」文殊師利又問:「為什麼是空的呢?」維摩詰回答:「因為本性就是空的。」文殊又問:「空何用空?」既然你說一切本性是空,那又何必再去空呢?維摩詰答道:「會這樣強調,就是要去掉一般人很難排除的分別心,才能認識到空的本性。」文殊又問:「空還可以分別嗎?」維摩詰答道:「你講的完全對,分別本身也是空的。」就是個方便法門,要人別執著,不著有,也不著空。文殊又問:「從哪裡去尋求空的道理呢?」維摩詰答道:「應當從六十二邪見中去尋求空。」文殊又問:「六十二邪見應當從哪裡去尋求?」維摩詰答道:「應當從諸佛解脫中尋求。」文殊又問:「諸佛解脫應當從哪裡尋求?」維摩詰答道:「應當從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中尋求。另外,仁者剛才問我『怎麼沒有一個伺候的人呢?』所有的魔與外道都是我的侍者啊。為什麼呢?眾魔都沉溺在生死欲樂之中,菩薩通悟生死,又能不捨離世間而證入涅槃。一切外道沉溺在各種邪見中,菩薩不捨邪見而能不受誘惑。」要瞭解一切眾生的心念絕不容易,知人知面不知心,《易經》的變化多達四千零九十六種,你搞得清楚嗎?尤其那些有病態的更麻煩。「无妄之疾」有精神病;「係遯有疾」放不開;都得下功夫了解研究,以慈悲心儘量照顧。真理是主人,一切眾魔跟心外求法的外道都是伺候真理的,這話氣魄好大,也是透徹了解佛與魔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基督教《聖經》裡面的撒旦,原來不就是天使長路西法嗎?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文殊師利問道:「居士的疾病是甚麼症狀呢?」維摩詰答道:「我的病沒有形相,不可看見。」文殊又問:「這病在身?還是在心?」維摩詰答道:「這病不在身,因為肉身離散不真實;也不在心,心也是虛幻的假象。」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與這四大中哪一大有關的病呢?」答道:「這病不在於地大,但也不脫離地大。其餘水火風三大,也是如此。」就是非水大,亦不離水大;非火大,亦不離火大;非風大,亦不離風大。「但是眾生的疾病,是從四大而起,因為他們有病,所以我也有病。」菩薩的病從眾生疾病而來,眾生疾病是從地水火風四大來的,因此我就會有病。《老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我們真的知道,卻謙稱不知道,這是最上等的。明明不知道,假裝知道,這是有病。只有認識到這種毛病,才不會犯病。聖人沒有這種毛病,因為他知道這是毛病,所以就沒毛病。這種修辭好像在整人,但是很有趣。
不思議品第六(節錄)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那時,舍利弗看到斗室中沒有擺設座位,便想道:「這麼多菩薩和大弟子,應當坐在哪裡呢?」長者維摩詰察覺到舍利弗的心意,就對他說:「仁者舍利弗,你來這邊是求法,還是求座位呢?」
舍利弗說:「我是為求法來的,並非為了座位。」我們以前在毓老師那兒聽經幾十年,地下室很燠熱,沒有冷氣,同學無論老少都是坐那種沒有扶手的小板凳,沒有貪舒服的。社會上有不少人喜歡一窩蜂跑各種道場或法會,究竟是求取智慧?還是排遣寂寞呢?而從政者跑攤,是真心為民造福還是貪求權位呢?
維摩詰道:「呵!舍利弗。求法者應當連自己的身軀性命都不貪戀,何況座位呢?」《六祖壇經》記載,五祖夜裡去碓坊探視六祖,看他在那邊推磨舂米,說道:「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求法者沒有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欲求,沒有對十八界、十二入的欲求,也沒有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欲求。呵!舍利弗。求法者不執著於求佛,不執著於求法,不執著於求僧眾。求法者沒有強求認識『苦』,不強求斷絕『集』,不強求為了除『滅』苦集而修『道』,這是四聖諦。為什麼呢?佛法沒有荒誕無理的言論。如果說『我應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這是荒誕無理的言論,不是真正的求法。」《心經》:「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很多的理論經不起分析推證,就叫戲論。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則是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呵!舍利弗。法的名字是寂滅,如果修行生滅之法,那是追求生滅,不是求法。法的名字是無染,如果沾染執著於求法,乃至求涅槃,那是求執著,而不是求法。法不分各種修行境界,如果宣稱修行佛法,那是修行境界,不是求法。法是無取無捨,如果對法有所取捨,那是取捨,不是求法。法沒有確定處所,如果執著法在何處,就是執著處所,不是求法。法是無相,如果追隨形相去求法,那是追求表相,不是求法。法不可能留住,若說能修法而留住,那是妄想留住法,而不是求法。法不可能被看見、聽聞、察覺、認知,若以為可看見、聽聞、察覺、認知,就是看見、聽聞、察覺、認知,不是求法。法是無為,若有所修行作為,那是追求有為,不是求法。所以,舍利弗啊!若是真正求法者,對一切法應無所追求。」
凡夫是肉眼,往上開天眼,再上是慧眼、法眼與佛眼。當維摩詰這樣說法時,五百天子就得到了法眼淨,了悟菩薩境界。
前言
本書是從易佛互證的觀點,繼《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之後,再來品讀《維摩詰經》。佛經中名相甚多,學佛者得自己進修鑽研,搞清楚在講什麼。經中常提一些數字,三十二、三十六、八十、十萬八千等,就像《易經》中的數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民初的大儒熊十力先生,最早是從學佛出身,再由佛轉儒,後來自己又有創見,很年輕就寫了《新唯識論》,要跟佛教的舊唯識論有所區分,因而引起民初一段儒家跟佛家很熱鬧的論爭。那時候論學都有一定的風度,參與論爭者也有相當的學養,印順法師就參加了那場論戰,跟熊十力有反覆的論辯。...
推薦序
【推薦序】
推薦序/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只自在,妙歸無生
◎林安梧(國立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元亨書院山長)
我的老友,劉君祖兄,又要出書了。上回是《從易經解六祖壇經》,這回是《從易經解維摩詰經》,上回我寫了篇序,把我這幾十年來一點有關「儒、佛、禪」的理解,湊合湊合敘說了,希望能得到他的指教。他回了簡箋,說我寫的意態從容。這回他要我也寫個序來談談心得,我當然很是樂意﹔但問題到也來了,能懂能說的,上回也說了﹔這回難道要重複,那也不行。想著想著,居然多日不能下筆。前日,夜不能寐,在屋內踅了一圈,忽爾念起,那就從「維摩詰」起筆吧!
維摩詰(Vimalakīrti),無垢稱,是通天地人,是無相而有相,真空而妙有。《維摩詰經》說的是「無生法」,卻還涉天界人間,又把「生生法」也攝受了。本是「解脫道」,卻不礙人間路﹔又神通天際,亙古來今,真假俱泯,彷彿光照,似若依稀,熹微間卻洞徹而化,無所罣礙。
道可道,非常道。病本無病,無病還病,維摩詰本是無垢稱,依病示疾,此疾那堪得問,縱橫上下、十方法界,妙有真空,祗寂然默然,卻默然酣雷,生生化化。
說是禪,便禪﹔說是淨,那也淨。此心當下即淨土,淨土唯我心。心能通上下四方,能徹往古來今。心能覺,但不作主,心一作主便是意,有了主意便是執著,執著便是名相。淨此名相,無垢為稱,維摩詰所以維摩詰也。維摩詰是居士,居之為士,居而無拘,此士乃大士也,大士如佛也。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了不可得。如如佛現,日月遍照。
數十寒暑,恍然惚然,竟成過去,何其速也。過去本無過去,來時無來,去時無去。遍虛空,未來今昔,皆為一際,參萬歲而一成純也。北溟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鵬,九萬里圖南,當去以六月息者也,如此亦在呼吸間。原來「變易」祗是「簡易」,簡易還其「不易」也。生生祗此生生,生滅剎那,剎那生滅,看得悠長,自也悠長,看得剎那,也自剎那。可貴的是,識得生生之幾,還歸於造化之微,那人間歷史之勢,且由他去吧!
無垢稱,維摩詰,言語全撤了,心地還在,心也撤了,天地還在,天地原本空寂,此空寂乃其存在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維摩詰,無垢稱,稱之言之,心意一主便為有垢,心意撤了,可然無垢,無垢還有垢也。
存在造化,妙幾如神,神通萬里,還祗寂然,示寂何病﹖多了些機鋒,不如朦朧,恍惚間有些道光亮了,原來天日已出,竟爾遍照。天女散花,無罣無礙,灑落天際,飛揚之,飄移之,墜落之,浮沉之,載現載隱,隨喜音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幾、是現、是無、是空,花降如雨,雨潤心地,心地是空。
起序為「佛果品」,心淨國土淨,簡直易經,天地乾坤,「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最後還是「既濟」而「未濟」。方便權設,問疾示現,不動而妙喜,靜爾完歇,卻又彌勒,下生未來,亙於無際。真乃剎那生滅、生滅滅生。
夫子刪詩書,訂禮樂,讓詩吟歌唱,湧現生命的定向,讓生命在悠遠的歷史蒼穹,鍛煉疏通致遠的智慧,進而尋得天地的大節。在原則遵循中,納入身心的和諧,韻律的同一之中,就這樣才得參造化之源。審心念之幾,觀事變之勢,這是易經,參透天人性命天道,才能造為未來之理想國,轉為據亂世,昇平世,而太平世。
維摩詰,無垢稱,是居士,卻滿滿佛之莊嚴,原來此心即佛,佛即眾生。原來此山即水,大地悠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山河大地,自成等分,等分差別,還祗平等無別也。
思想其四十多年前的歲月,羣聚「星宿海」書坊,君祖兄的書店,長江黃河之源,竟爾如斯,構築「夏學會」,意在「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那年二、三十,興於詩,志氣昂揚,今已邁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已矣。就此一眾,正往七十邁進,觀君祖兄大作,觀幾入微,參贊造化,妙玄天際,雲行雨施,品物流行,自成妙處,其生生法,早已涵化無生法矣!
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只自在,妙歸無生,心念既起,隨喜讚歎!善哉!善哉!能自易經深解羣經,入於幽玄,明於人世,深察睿智,惟其實修爾矣,吾謂君祖兄之作,造道之言也,其理條暢、其氣通達,通極乎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是為序。
壬寅之秋序於台北福德元亨居
【自序】
自序/咸臨貞吉
◎劉君祖
這是我近年來一系列從易經解佛經的第四本書,可能也是這階段的最後一本,若按原先發心起念,至少應該努力完成六本。寰宇風雲變色,世亂如麻,感覺許多攸關個人與團體的志業必須再深入思考,高瞻遠望,儘快完成必要的轉型工作。《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到這本《維摩詰經》,平均一年出版一本,《法華經》、《楞嚴經》的易解計畫,俟未來機緣再說吧!
前年中,同門游祥洲師兄邀我至台北淨宗講堂對談「末法興大道」,對全球直播且有現場信眾,聚晤甚歡。會後他還有意安排我隔年去斯里蘭卡一遊,拜會論道弘法云云,當時世界各地的疫情漸起,我笑笑回道再說。今年七月,這個篤信小乘佛教的邦國不堪疫情與俄烏戰爭的影響,無力償還龐大外債而宣布破產,民生凋蔽。我不免念想:這事兒佛管不管得了?如果管不了,眾生應該如何?其實,古印度以及許多篤信佛法的邦國亦復如是,怎麼理解業因果報?應如何濟度一切苦厄?所稱真實不虛的究竟是甚麼?
《維摩詰經》以居士說法,吸引且折服眾多羅漢乃至菩薩的情景,自古就很吸引文人雅士耽讀傳誦,而其周旋於世間各處都圓融無礙的本事也令人艷羨。唐代王維自號摩詰,可見一斑。白居易稱香山居士,蘇東坡詩詞中一再出現天女散花的摩詰境界,既嚮慕如來又不負卿卿,何樂如之?玄奘法師西行求法,還特地去尋維摩詰臥病的斗室,所謂須彌納芥子的奇蹟奧秘安在?這些都不宜只以神通視之,而要深省體悟其妙智慧與大願行。
我們處在今世的迷離亂局,當如何修習維摩詰的本事以從容應對,進而旋乾轉坤以普濟眾生?
十多年前,我以易占問《維摩詰經》的主旨,為臨卦第二爻動,爻辭稱:「咸臨,吉无不利。」〈小象傳〉解釋:「未順命也。」臨卦最重開放自由,鼓舞人發揮創意以面對並管理世界,不必順從定命的安排。〈大象傳〉稱:「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發展不可限量。臨二爻變,成復卦,充滿核心的創造力,生生不息。復卦的〈彖傳〉末讚嘆:「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宋儒張載膾炙人口的四句箴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由此而發。《禮記.禮運》明示:「人為天地之心。」
再以卦中有卦的理論檢視,臨卦中有二復卦,第二爻皆當復卦初爻之位,正是一陽復始的核心創意,可見其能量之強大,足以突破任何定制的羈絆而產生良好的效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維摩詰居士所展現而啟發有志修行者的應在於是。
時隔多年,我再問《維摩詰經》的特色為何?得出復卦初、二爻動,齊變有師卦之象。復以自知,開發自性;師以動眾,普濟群生。復卦初爻:「不遠復,無祇悔,元吉。」不遠即近,往外爭逐離道愈遠,切問近思才是正途。二爻:「休復,吉。」〈小象傳〉:「以下仁也。」碩果含仁即為生生不息的真機,引領眾生返歸自性,單爻變不又是臨卦嗎?佛佛同心,自度度人,不過如是。
最後還是引宋代禪詩作結,以與天下仁人志士共勉:「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劉君祖於辛丑年疫情未消普世艱困之際
【推薦序】
推薦序/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只自在,妙歸無生
◎林安梧(國立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元亨書院山長)
我的老友,劉君祖兄,又要出書了。上回是《從易經解六祖壇經》,這回是《從易經解維摩詰經》,上回我寫了篇序,把我這幾十年來一點有關「儒、佛、禪」的理解,湊合湊合敘說了,希望能得到他的指教。他回了簡箋,說我寫的意態從容。這回他要我也寫個序來談談心得,我當然很是樂意﹔但問題到也來了,能懂能說的,上回也說了﹔這回難道要重複,那也不行。想著想著,居然多日不能下筆。前日,夜不能寐,在屋內踅了一圈,忽爾念...
目錄
推薦序/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只自在,妙歸無生 林安梧
自序/咸臨貞吉 劉君祖
前言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眾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累品第十四
推薦序/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只自在,妙歸無生 林安梧
自序/咸臨貞吉 劉君祖
前言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眾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累品第十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