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就是企圖精選國內現有各類精華佛學主題論文,藉以建構出第一流的高峰詮釋體系,以及真能具有承先啟後學術性質的,一部「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論集」。
因而,多年來,我們兩位編者為了達成原先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除不斷激勵我們本身持續進行各種主題的相關論述之外,也曾多方挑選當代學界第一流專業佛教學者(按論文出現順序為:廖肇亨、張崑將、江燦騰、劉淑芬、陳玉女、林朝成、林鎮國、劉宇光),其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最新精華論文多篇,來據以建構出像本書現在這樣的巨幅磅礴體系。
而其最後所呈現的,全書嶄新多元的豐饒主題內容,共有四個專輯,分別是:第一輯:當代臺灣出發的東亞佛教思想新詮,第二輯:追蹤傳統佛教醫病學及其社會生活實踐風尚,第三輯:當代臺灣學界回應國際佛教哲學熱議的精粹集,第四輯:相關佛學研究的新詮釋史及其書評新檢討。
因此本書現有全部內容,就宛如珍貴心智精華已被煌煌薈萃,且光芒四射璨耀,足可據以表彰當代佛教知識群英各類主題論述的超高水平。此即本書的編纂之緣起。
商品特色
本書共分二卷,精選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其最新穎、最多元、最具代表性的各類高水準主題論文。
全書六十多萬字,共分四輯二十六章及二附錄,堪稱是具有佛教新知傳遞大效應的精粹論集。
作者簡介:
江燦騰
桃園大溪人,1946年生。
學經歷
臺大歷史研究所博士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
主要著作
《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灣當代佛教》、《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臺灣佛教史》、《當代臺灣心靈的透視──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東亞現代禪學批判思想四百年》等。
學術榮譽
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第二屆臺灣省文獻傑出貢獻獎得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學金臺大學生唯一得八次者。2006年曾獲中華發展基金會大陸出版品甲等補助10萬元,作品為《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朝成
宜蘭冬山人,1957年生。
學歷
學經歷
臺灣大學哲學博士
現任: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擔任中國佛學專題、中國思想史專題、中國美學專題、群書治要專題、佛學概論、環境倫理學、生死學以及農業與社會等課程。
曾任:成功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成大中文學報》主編、《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主編、臺南市社區大學校長、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長期致力於大學社會責任之教學與實踐,曾於97年度、103年度榮獲教育部社教公益獎、成功大學108學年度參與大學創新與大學社會責任優良獎。擔任社區大學校長期間,帶領臺南社大榮獲福特環保獎、國家環境教育獎。
主要著作
《佛學概論》、《護生與淨土》、《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移民社會與儒家倫理》等書;編著有《曾文溪流域綜論》、《食農X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譯著有《佛教與生態學:佛教的環境倫理與環保實踐》、《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等跨領域之專著。
章節試閱
導 論
一、本書的編纂緣起
本書(共二卷)兩位編者(江燦騰、林朝成)歷經前後近十年之久,才終於順利建構出全書共四輯二十六篇及二附錄總計六十多萬字的煌煌巨著。
而之所以經歷編纂時間,必須耗費如此之長的相關原因有二:
其一是,本書的兩位編者,在民國建國百年紀念的科技部宗教學術回顧論述中,曾合作過一次有關民國現代佛學研究百年的論述部份。然而,當年的此一合作成果,迄今又已是十年之前的往事了。
(本書讀者,若對此部份內容,萌有先睹為快之念,則可在本書「第二卷相關佛學研究的新詮釋史及其書評新檢討:〈海峽兩岸現代性佛學研究的百年薪火相傳〉」的論述中,得悉當年撰寫全貌)。
其二是,由於本書原先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就是企圖嘗試攀登至目前國內現有各類佛學論集,都難以企及的高峰體系建構、以及真正能夠具有承先啟後學術性質的,一部「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論集」。
因而,多年來,我們兩位編者為了達成原先預定的宏大編輯目標,除不斷激勵我們本身持續進行各種主題的相關論述之外,也曾多方挑選當代學界第一流專業佛教學者(按論文出現順序為:廖肇亨、張崑將、江燦騰、劉淑芬、陳玉女、林朝成、林鎮國、劉宇光),其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最新精華論文多篇,來據以建構出像本書現在這樣的巨幅磅礡體系,且其最後所呈現的,全書嶄新多元的豐饒主題內容,宛如珍貴心智精華已被煌煌薈萃,且光芒四射璨耀,足可據以表彰當代佛教知識群英各類主題論述的超高水平。此即本書的編纂之緣起。
以下一節,我們將轉為向本書廣大讀者簡介,有關此一新書的相關現代性體系建構及其詮釋意涵,好讓讀者順利了解,其各卷不同主題的論述特色,及其貫穿全書核心論述的邏輯思維之所在。
二、本書內容的現代體系建構及其詮釋意涵簡介
對於本書內容的現代體系建構,我們可從全書目錄上的四輯名稱,清楚地看出來,此即:
第一輯 當代臺灣出發的東亞佛教思想新詮
第二輯 追蹤傳統佛教醫病學及其社會生活實踐風尚
第三輯 當代臺灣學界回應國際佛教哲學熱議的精粹集
第四輯 相關佛學研究的新詮釋史及其書評新檢討
至於為何最初編輯構想中,會決定以此四輯的詮釋主題,作為全書現代體系建構的四大範疇?其相關理由如下:
一、從當代臺灣學術論述的主體性出發,並將其探討視野擴及東亞區域,原是當代臺灣各種學術論述的主流趨勢。
所以,我們兩位主編,力邀擅長論述此類主題的廖肇亨博士,提供其精華論文三篇,分別是:
第一章 從「清涼聖境」到「金陵懷古」—— 從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
第二章 博奧渺深 奧義迴環—— 荒木見悟教授學問世界管窺
第三章 荒木見悟明代佛教研究再省思
其實,我們當代臺灣佛學界知識群英皆知,早期曾留日的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新銳佛教學者廖肇亨,其擅長對於明代新禪宗文化,持續進行多重視野的大量探討與多篇現代書寫,主題涵蓋:從情慾、戲曲、詩文、傳記和相關思想等,都能十足呈現其新佛教社會文化史的鮮明獨特論述風貌,因而享譽當代,赫赫有名。
而其與日本已過世的,專研明代陽明學與禪學思想交涉的大漢學家荒木見悟教授,曾有過從甚密的深層學術交流,所以本書在構想之初,便根據上述學術背景,請其特別提供與此相關的三篇精華論文,全部納入第一卷的內容之中,並可讓本書讀者搶先大飽眼福。
至於第一卷的作者之二,則是目前任教於臺灣師大東亞學系的張崑將教授,其本人的學術專長,是精通東亞陽明學的歷史傳播及其變革、日本武士道文化史、日本思想史等,同時也是我們國內學界少壯派的當代學術重鎮之一,因此請其提供兩篇力作:
第四章 電光影裡斬春風—— 武士道與禪學
第五章 江戶中期富永仲基《出定後語》引起的思想論諍及其影響
而此兩文性質,我們若從當代臺灣佛學思想研究史來看,則其第一篇應是關於日本武士道與禪學的最新探討,也堪稱是過去臺灣佛教學者很少涉及的領域,同時也是屬於有關東亞禪學思想中的日本獨特產物之一。所以,我們特將此文納入本書第一卷,實具有極大的先驅性開創意義。
再者,張崑將教授的第二篇,是其新近所探討的,有關日本江戶中期富永仲基《出定後語》一書,曾在日本學界引起長期的重大思想論諍及影響之主題論述,目前尚未正式發表。
但就其論文主題本身來說,則是屬於有關在東亞佛學批判史上最具原創性的前現代性經典著作之一《出定後語》一書的最新深層探討之作。因而其在國內學界的出現,應可說是屬於重要的開創性論述之一。因而本書此次有幸,能將其納入第一卷內容,以增相關論述份量,實屬難得之大收穫。
至於本書編者之一江燦騰教授,其所精選納入本卷之一的相關論文如下:
第六章 近代臺灣佛教藝術與東亞視野的交涉現象──重估黃土水的本土化佛教藝術創作問題
至於為何會此文之論述?其相關原因是:有關臺灣本土佛教藝術的發展與變革之學術認知,雖歷經明清、日治時期、以迄戰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演進史,但是我們如果不僅僅只是將探索眼光,一昧投射在傳統師匠層次的佛像雕刻、或只作樑面與牆上的神佛彩繪之瀏覽,而是聚焦於近現代佛教藝術的創作和作為本土新佛典範確立的精華作品,則雖為數不多,卻成就非凡。
其中尤以日治中期,臺灣本土留日藝術家黃土水的「釋迦出山像」,更是聳立在同類作品的高峰地位,足堪作為後代效法的偉大範例,也足以象徵其時代的最佳佛教藝術特徵。
不過,黃土水(1895-1930),這位在日本殖民地治時期已享譽全臺的天才雕刻家,作為大正、昭和之際臺灣佛教藝術新風格的建立者這一非凡的成就,一般臺灣佛教史的著述,很少深入介紹。
所以在本文,擬以黃土水創作艋舺龍山寺所委託的「釋迦出山像」為中心,來探討臺灣日治時期新佛教藝術的風格建立問題,相信不會沒有意義的。
二、本書的第一卷第二輯各文,主要追蹤傳統佛教醫病學及其社會生活實踐風尚,這也是當代宗教歷史社會學日趨重視的現代學術潮流之一。因此將其構成本書的四大組成部份之一,實有其必要。
第二輯有六篇分別由四個作者撰寫。
最先一篇是,從長期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現已退休的劉淑芬博士的《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一書,挑選出來的:
第七章 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
雖然在劉淑芬博士之前,曾長期任教清大歷史所的黃敏枝教授所著《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一書,堪稱是戰後臺灣史學首開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系列研究的重要專書;此外,她的著作也是繼早期大陸學者何茲全(1911-2011)、陶希聖(1899-1988)等人提倡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以來的戰後在臺新發展。
不過,由於黃敏枝教授的《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的議題論述如今已稍嫌過時,所以此處有關中國唐宋寺院中的有關使用丸藥、乳藥和藥酒的時尚問題,主要涉及佛教戒律規定與當時僧俗養生健身的實際社會現實處境,究竟要如何恰當面對的疑難,所以本卷改從劉淑芬博士的《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一書,挑選此篇作為其論述代表。
再者,劉淑芬博士的《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一書,也堪稱是戰後臺灣佛學論述率先利用大量碑刻史料與從事中古佛教各類社會史主題的新探索的少數學者之最。而這類研究的新形態之所以能夠出現,主要是二十世紀後期歷史學研究朝向歷史社會學發展的轉型反映所逐漸形成的。
所以在其之後的陳玉女博士,現任成功大學副校長,由於其是留日博士的專業背景,又能長期深研明代佛教政治社會史課題,並著有:《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臺北:稻鄉,2010)和《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臺北:如聞,2001)、《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大出版社,2010)各書,都是由明代佛教社會史的豐富史料和相關宗教人物活動層面的多篇詳細探討專文,所組構而成的堅實研究成果。
其中,有關明代佛醫的新主題研究,以及提出大量相關的日文佛教研究成果評介,都是歷來有關明代佛教社會史研究中,並不多見的優秀學術成就。因此,本卷特別挑選其三篇各具特色的論述精華:
第八章 明代寺產的經營與寺僧坐食形象的扭轉
第九章 明代佛門醫藥的社會服務與教化
第十章 明代佛教醫學與僧尼疾病
此三篇論述,可以說是延續之前劉淑芬博士的相關議題探討,同時也是作為其後同樣任教於成功大學中文系的資深教授,臺灣佛教生態史著名學者,以及作為本書主編之一的林朝成教授,所納入本輯的一篇:
第十一章 佛教護生、放生與功德的傳統思維及其面向當代社會的相關考察
林朝成教授在其論文中,嘗試從佛教護生的動機與作為考察人與動物的關係,即護生即是慈悲護念一切眾生的論述邏輯出發,不斷深入追問:那麼動物本身既然也是慈悲護念一切眾生的對象之一,則其是否具有與人類一樣的存有生命價值?或者當代環境倫理學關切動物的權利時,則佛教的護生行又提供怎樣的詮釋視野?尤其回顧我們當代社會,我們會發現:要將上述護生理念落實到放生的具體行為時,每每都因不當的作法產生種種流弊,而受到注目與批評。於是,我們又必須追問:這類困境與流弊又有何解決之道?換言之,我們必須去探索在佛教的經典的護生脈絡中,其種種詮釋方式又如何被運用與理解?尤其放在綠色佛教生態論述下對宗教放生行為的評價以及立法規範放生行為,更是21世紀宗教放生所面對的社會處境。
所以,林朝成教授就是基於以上的問題意識,於是嘗試分析佛教相關經典的脈絡相關性,據以說明傳統佛教護生行的種種面向,他尤其著重在:
(1)護生觀的根源;
(2)戒殺與不食肉及其衍生的種種問題;
(3)不殺生的業報功德觀及其對護生實踐策略的影響;
(4)放生的戒律、儀式習俗及其實踐中衍生的流弊;
(5)在當代社會批評放生的語境下,省察護生放生的效用及其面對當代社會的放生行動;
(6)當代的論述與制度化實踐的開展。
由此可見,林朝成教授在本文中,主要是以這六個面向建構佛教護生的多元面向,來回應上述的問題,並從教義本身發展佛教的動物保護與保育倫理的論述,塑建了佛教護生的願景與行動方案。
本卷的最後一篇,是由本書編輯之一的江燦騰教授原創性論述主題,有關:
第十二章 二十世紀臺灣現代尼眾教育的發展與兩性平權意識覺醒的歷史觀察──從傳統齋姑到現代比丘尼的轉型與開展
本書讀者須知,有關現代臺灣比丘尼的教育發展和兩性平權的意識覺醒的議題,雖是近三十幾年來的顯著歷史現象,並屢屢成為國際佛教女性學術議題的討論焦點,但是,它的歷史發展卻是由來已久,它可以上溯到清代的傳統齋姑、歷經日治時期的近代化比丘尼的轉型、以及戰後的現代化兩性平權覺醒的急遽開展,共三種不同階段的變革歷程。
為了使此一「二十世紀臺灣現代尼眾教育發展與兩性平權意識覺醒」的歷史現象,能具有階段區隔的各別特色的呈現,同時又想屆時還能兼具逐漸朝向到我們當代為止的「現代化發展」的清楚連貫軌跡,所以在研究取樣的方法學上,江燦騰教授在本文中,所選擇的論述邏輯思維之進路,是先以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本土四大法脈中的高雄臨濟宗大崗山派的龍湖庵尼眾教育變革、苗栗曹洞宗大湖法雲寺派林覺力禪師門下的毗盧禪寺等尼眾教育,作為觀察的主要線索,再兼論其他方面的臺灣近代尼眾教育狀況與現代兩性平權意識覺醒的初期發展歷程。
至於戰後(1945-)以來的發展,江燦騰教授將延續先前的討論,繼續探索其中出現的新變化和轉型的問題。可是,限於篇幅和時間,江燦騰教授並非全面性的探討戰後各時期為數頗眾的尼眾機構及其具體的教學內容,而是集中觀察戰後大崗山派的龍湖庵尼眾教育和傳戒變革及影響,並以戰後來自外在社會環境的巨大衝擊,來呈現戰後臺灣現代比丘尼有關兩性平權意識覺醒的清楚發展軌跡。
導 論
一、本書的編纂緣起
本書(共二卷)兩位編者(江燦騰、林朝成)歷經前後近十年之久,才終於順利建構出全書共四輯二十六篇及二附錄總計六十多萬字的煌煌巨著。
而之所以經歷編纂時間,必須耗費如此之長的相關原因有二:
其一是,本書的兩位編者,在民國建國百年紀念的科技部宗教學術回顧論述中,曾合作過一次有關民國現代佛學研究百年的論述部份。然而,當年的此一合作成果,迄今又已是十年之前的往事了。
(本書讀者,若對此部份內容,萌有先睹為快之念,則可在本書「第二卷相關佛學研究的新詮釋史及其書評新檢討:〈海峽兩...
作者序
致謝辭/江燦騰 林朝成
本書的兩位編輯雖是長期都在學界第一線上,從事關於現代臺灣佛學研究與教學的專業學者,但是若單靠我們區區兩位編輯的各自論述精華,就想能順利編出類似本書的:四輯二十六章及附錄共六十多萬字的最新豐富主題內容論述,實則絕無可能。再者,本書改若由其他佛敎學者,來編選本書的各類主題,則彼等也將必然會編出大不同於本書現在既成的另類風貌。
所以,本書目前的成果,說白了,也只是代表了我們兩位編輯的共同構想而已。他者與我們之間,既不必求同,也無須求同。亦即,多音交響,才是真正的學術王道,也才是當代佛教學術研究主流。
在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具體的說,在實際主編的編輯理念上,我們二位其實都具有強烈企圖心,想把本書所編輯的各類豐富的主題內容,與性質各異的多元呈現方式,都能夠十足地達到:既要呈現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同時,在豐富的各類最新主題中,也要能建構:跨越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佛教學術成果。
基於同樣的思考邏輯,也可說就是肇因於,我們先具有了上述強烈的編輯企圖心,最終才能使本書精英作者群名單中,除我們兩位主編之外,其中也包括了如下幾位重量級人物:廖肇亨博士、林鎮國博士、劉淑芬博士、陳玉女博士、張崑將博士與劉宇光博士,這些幾位雖是不同領域,但全屬當代臺灣學界的,著名佛教知識精英學者。
由於彼等都能秉持學術研究薪火,必須具有真能達到承先啟後與實際能夠代代相傳的無私精神。也因此,我們兩位主編,在此要特別感謝彼等能夠:無償提供各自篇數不一,但必然是彼等各自最具代表性的論述精華,好讓本書納入整體龐大內容。於是,頓使本書現有內容更增添各色各樣風貌,以及更夠呈現出:多元交織而成的,最新佛學主題新視野。我們在此,特別對上述幾位佛學重鎮,致上最誠摯的敬意。
最後,我們兩位編輯,對於元華文創負責本叢書主編的陳添壽教授、以及實際負責編輯本書的陳欣欣小姐和實際主編本書的李欣芳小姐,也都致上最大的感謝之情。此因本書編輯,全都由於你們的高度專業素養,才能使本書編排效果如此精美與超一流水準,在此讓我們兩位主編致上:對你們的無盡感謝、再感謝。
致謝辭/江燦騰 林朝成
本書的兩位編輯雖是長期都在學界第一線上,從事關於現代臺灣佛學研究與教學的專業學者,但是若單靠我們區區兩位編輯的各自論述精華,就想能順利編出類似本書的:四輯二十六章及附錄共六十多萬字的最新豐富主題內容論述,實則絕無可能。再者,本書改若由其他佛敎學者,來編選本書的各類主題,則彼等也將必然會編出大不同於本書現在既成的另類風貌。
所以,本書目前的成果,說白了,也只是代表了我們兩位編輯的共同構想而已。他者與我們之間,既不必求同,也無須求同。亦即,多音交響,才是真正的學術王道,也才...
目錄
致謝辭
本書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
第一輯:當代臺灣出發的東亞佛教思想新詮
第一章 從「清涼聖境」到「金陵懷古」── 從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廖肇亨
一、前言
二、「尋常尺寸腐鼠」之爭:雪浪洪恩、蘊璞如愚與晚明叢林尚詩風習的再省思
三、從「青山敝廬」到「人家隙地」:雪浪洪恩詩作中地景象徵論析
四、「遍禮名山適性情」:晚明叢林行腳參方之風的再省思
五、「江南春色碧如許」:晚明華嚴學南方系臺山書寫義蘊探析
六、「觀心難遣世興亡」:華嚴宗匠蒼雪讀徹看天崩地解
七、代結語
第二章 博奧渺深 奧義迴環──荒木見悟教授學問世界管窺/廖肇亨
第三章 荒木見悟明代佛教研究再省思/廖肇亨
一、前言:問題之所在
二、華嚴法界觀與看話禪:荒木見悟佛教研究方法論
三、從憨山德清到覺浪道盛:荒木見悟明代佛教研究
四、忠義菩提:天崩地解的佛教
五、結語:反思與超越
第四章 電光影裡斬春風──武士道與禪學/張崑將
一、前言
二、佛教或禪學之於日本武士的魅力
三、劍術家與禪學:以宮本武藏與柳生宗矩為中心
四、禪、武之「悟」與「戒律」之比較
五、結論:日本禪學與國家主義之間
第五章 江戶中期富永仲基《出定後語》引起的思想論諍及其影響/張崑將
一、前言
二、《出定後語》的「大乘非佛說」之論據重點及其方法論問題
三、「大乘非佛說」引起的論諍波瀾
四、結論
第六章 近代臺灣佛教藝術與東亞視野的交涉現象──重估黃土水的本土化佛教藝術創作問題/江燦騰
一、序說
二、黃土水早年的生活和傳統臺灣佛雕的關聯性
三、黃土水被保送「東京美術學校」所涉及的周邊問題
四、黃土水在「東京美術學校」的深造與在「高砂寮」的孤立所反映的文化理念衝突問題
五、返歸本土風格的黃土水與「釋迦出山像」的新佛雕創作
六、黃土水創作「釋迦出山像」的「本土化風格」界定及其所代表的佛教史意義
第二輯:追蹤傳統佛教醫病學及其社會生活實踐風尚
第七章 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劉淑芬
一、前言
二、佛教戒律中的藥與酒
三、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石藥
四、寺院中的藥酒
五、寺院養生藥物的背景:唐宋世俗社會中的養生風氣
六、結語
第八章 明代寺產的經營與寺僧坐食形象的扭轉/陳玉女
一、勸募濟世對坐食蠹蟲寺僧形象的扭轉
二、佛門募化中的社會價值營造與世俗的回應
三、佛門的募化省思及其施主的對待
四、結語
第九章 明代佛門醫藥的社會服務與教化/陳玉女
一、佛寺的醫藥資源與行醫濟世形象
二、寺僧的醫療經驗與社會的依賴
三、轉化病苦的佛教醫療特色及其教化意涵
四、結語
第十章 明代佛教醫學與僧尼疾病/陳玉女
一、前言
二、聖山名剎病癒靈驗的佛教醫療特色
三、佛剎立藥室、植藥草及週邊所產藥材
四、寺院與僧醫醫療經驗
五、僧傳所見明代僧尼疾病的面對與治療
六、醫書所見僧尼常患之疾
七、結語
第十一章 佛教護生、放生與功德的傳統思維及其面向當代社會的相關考察/林朝成
一、前言
二、護生觀的根源
三、不殺生、食淨肉與不食肉
四、不殺生的業報功德與世俗勸化
五、放生戒律、儀式習俗及其流弊
六、放生的問題化和對話:面對當代社會的放生行動
七、結語
第十二章 二十世紀臺灣現代尼眾教育的發展與兩性平權意識覺醒的歷史觀察──從傳統齋姑到現代比丘尼的轉型與開展/江燦騰
一、前言
二、日治時期(1895-1945)尼眾教育的肇始與變革
三、戰後臺灣尼眾教育的轉型與發展(1945-1987)
四、解嚴以來臺灣佛教的兩性平權運動(1987-2001)與尼眾曾受社會教育影響的關涉問題
五、結論
致謝辭
本書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
第一輯:當代臺灣出發的東亞佛教思想新詮
第一章 從「清涼聖境」到「金陵懷古」── 從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廖肇亨
一、前言
二、「尋常尺寸腐鼠」之爭:雪浪洪恩、蘊璞如愚與晚明叢林尚詩風習的再省思
三、從「青山敝廬」到「人家隙地」:雪浪洪恩詩作中地景象徵論析
四、「遍禮名山適性情」:晚明叢林行腳參方之風的再省思
五、「江南春色碧如許」:晚明華嚴學南方系臺山書寫義蘊探析
六、「觀心難遣世興亡」:華嚴宗匠蒼雪讀徹看天崩地解
七、代結語
第二章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