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100年專輯
二○二○年過世的李登輝,他將近百歲的一生幾乎就是臺灣百年史。一九八八年蔣經國過世,他成為結束蔣家政權的新一代本省籍總統,臺灣從此邁入下一個政治階段。然而李登輝在民主化、政黨、兩岸、經貿、統獨與臺灣認同等面向上,有一定的複雜性,如何定義李登輝與臺灣的關係,那是一個怎樣的轉變時代?值得在李登輝二○二三年百年冥誕的時刻,以新的角度來檢視。本次封面故事邀請一九八八年曾為《遠東經濟評論》駐臺的韓籍記者沈在薰(Shim Jae Hoon),從外媒的角度寫下他對李登輝與臺灣民主轉型期的回憶。而被稱為民主先生的李登輝,從已公開的檔案來看,身為總統的他,剛上任沒幾年如何面對一九九一年發生的獨台會案?此外,李登輝時期開放新銀行設立、實施健保與教改、對中國從開放走向戒急用忍,在經濟與社會分配上都深深影響臺灣,《未竟的奇蹟》主編林宗弘分析李登輝如何在多重政治風險下實行矛盾的經濟政策,形塑影響後續每一任總統的李登輝難題。同時,我們也將探討李登輝為何以農經為志業,跟日治時代知識分子養成有何關係,以及深度解讀他的早期農經論文呈現的批判思想。期待從這些文章,給予多面向的李登輝肖像。
而面對近年的世界變局,尤其是香港與烏克蘭所遭受的極權壓迫與侵略戰爭,本期邀請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烏克蘭文學研究者瑪莉雅.舒瓦洛娃(MariiaShuvalova)與香港作家李智良,分別撰文陳述歐洲、烏克蘭與香港的文學界如何回應前所未有的變局。菲耶自剖身為法國作家對這場戰爭的驚愕、幻滅與無力感。舒瓦洛娃則爬梳俄羅斯在戰爭之前,就出現許多幻想的軍事文學,主題皆為侵略烏克蘭,而烏克蘭自二○一四年起因俄羅斯入侵,引爆一波戰爭文學,包括許多上戰場的女性。殺伐與抵抗也發生在文學中。李智良則描述反送中運動後的香港社會在強力監控中正在經歷各自孤立、離散的過程。
本期也收錄由中研院法律研究所黃丞儀策劃,從幽暗歷史的角度探討白色恐怖的座談會精采紀錄,領域跨及中文、外文、原住民、歷史與社會學門,有臺大中文系教授同時是中研院院士的鄭毓瑜、中研院歐美所單德興、中研院史語所戴麗娟、中研院臺史所詹素娟以及中研院社會所蕭阿勤等幾位老師,是人文學科目前為止最深刻探討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課題的交會,企圖呈現幽暗過去的曖昧性。當代文學評論則由鍾永豐詮釋哈金文學的特殊性,與蔡慶樺解讀奧地利作家葉利尼克為何堅決成為最討厭奧地利的人。
封面繪圖:劉宗榮
藝術創作二十逾年、藝術教育十七年,對於生命、環境、生態、公益、教育、社會充滿熱情,從愛護生命到不塑的理念,落實於生活並實踐於藝術,學習耶穌愛生命。
用繪畫聲援苗栗大埔徵收案、桃園航空城、石虎保育協會等。
■關於春山文藝:文藝精神
在當代許多困難的問題與爭辯中,會不會我們尋找答案與方向的時候,有一種精神其實是重要且基本的,就是文藝精神。文藝精神不追求答案與方向,可能是提出尖銳的質疑,或使僵持不下的對立者,他們的內心都能得到涵養,不會有任何一個人在衝突中失去了人的資格。文藝精神是人類天賦的極致表現,也是重要價值的來源。
春山文藝將不定期推出跨領域的企畫,結合人文思想、社會分析與文學藝術,以文藝精神剖析當代重要問題。在此期盼,具有文藝精神的個人,在處處烽火的當代世界中,成為意見分歧的群體最堅實的基礎。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春山編輯室
因為孟德爾頌,才有後來的事
二○一九年香港發生反送中運動後,因為關注香港問題,我注意到《就係香港》這個新雜誌,用耳目一新的策畫投入香港本土的創新詮釋,甚至包含香港的地質探究。二○一八年夏天的試刊特別號,其中「李嘉誠時代」的專題非常精采,以李嘉誠反映香港走過的時代。這讓我在想,確實,文藝雜誌為什麼不能做企業家,甚至是政治人物?因此二○二○年七月三十日李登輝先生過世後,春山編輯部就開啟了製作李登輝專輯的討論。李登輝將近一百年的人生,從共產黨、國民黨到臺灣團結聯盟,從日語到中文,從學者到政治人物,李登輝的複雜性就是臺灣的複雜性。
翻閱李登輝過世後的許多媒體專題與相關書籍,苦惱於該從何角度開始的我,找上了資深新聞前輩江春男閒談,我想黨外運動時期號稱地下新聞局長的他,肯定有什麼很不一樣的記憶。他提到當時媒體對幾位臺籍菁英如林洋港、李登輝與邱創煥的看法,隨即拿出一本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八日出刊的《遠東經濟評論》,封面故事叫「Taiwan: End of a Dynasty」(臺灣:一個王朝的終結),出刊時間正在蔣經國過世兩週後。畫面從左至右羅列著孫逸仙、蔣介石與蔣經國,第四個則用暗黑人物剪影,並在上面打上問號。事實上蔣經國過世的當晚,李登輝已依照憲法繼任了。但顯然蔣家王朝的結束,國民黨能否出現第一位本省籍黨主席,八大老、宋美齡有何態度,政治壓力全壓在這位「意外的英雄」身上。
我開始對寫這個封面故事的韓國記者沈在薰(Shim Jae Hoon)深感興趣,到圖書館找出那兩年的《遠東經濟評論》,把他駐臺期間的每一篇報導都盡量看過,我決定想辦法找到這個記者。有一天我意外發現臺灣駐韓記者楊虔豪提到沈在薰的名字,於是請他幫忙傳遞訊息,開啟了我跟沈在薰前輩將近百封的通信。他以外媒記者的角度,寫下臺灣民主轉型期的回憶,與當時繼位的李登輝,對印尼、臺灣到韓國的民主浪潮,有著自己的觀察。可以說因為沈在薰前輩慷慨答應我冒昧的邀稿,才讓這個專輯得以成立。在他眼中,蔣經國過世時的臺灣,人們害怕面對的社會心理,與蘇聯無異。
觀察李登輝,另一個重要而精準的外籍人士就是司馬遼太郎,在《臺灣紀行》這本書,最吸引人的並不是收錄在後面的著名訪談〈場所的痛苦──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場所の苦しみ台湾人に生まれた悲哀),而是跟李登輝同樣是一九二三年出生的司馬遼太郎,注意到李登輝仍舊會不經意講著日治時期舊制高中生的日語。那是同代人才會發現的時代痕跡,就像司馬也曾對一樣同年生的葉盛吉,發出葉君在新營公學校時代所愛讀的雜誌《幼年俱樂部》與《少年俱樂部》,「也和我們一樣」的感嘆。司馬寫到,而這樣的葉君,有著[身為漢族與日本國民]雙重生活的痛苦。我想,李登輝抑或另一個一九二三年生的彭明敏,應該也是相同。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留下不少如此生動的細節。這樣的雙重生活持續到戰後,進入學習北京話的階段。李登輝說,剛回到臺大農經系復學的自己,在學生自治會開會時,因為不會說中文,還要同學翻譯。婚後,找家教到家裡教中文,中文不流利的感覺甚至一直到五○年代在農林廳工作的時候,要發表文章都必須找人幫忙。需要翻譯,在進入政府時也一樣,他說,一九七二年剛任職行政院政務委員,蔣介石召見都必須要透過翻譯,跟宋美齡的談話,她一半上海話,一半英文,也需要翻譯才能溝通。
李登輝與經歷過日治、二戰、國民黨政府來臺等的世代,似乎也只能在時代洪流中繼續往前走,我從司馬的書中理解到,他成為旁人眼中的勝利者之前,先要是一位倖存者。司馬轉述了一個故事。有個跟他同樣就讀大阪外國語學校的臺灣學生楊克智,二戰末期和李登輝都被日本徵召入伍。送回臺灣受訓時,在門司港等船的這批新兵,因為楊克智跑去音樂茶館聽孟德爾頌的唱片,而錯過搭船的時間,沒想到這艘船隨後就在五島列島附近遭美軍攻擊,被擊沉了。因為孟德爾頌,才有了後來的李登輝,有了後來的事。
這種倖存者的悲哀,當代仍延續著,還存在於遭遇戰爭的烏克蘭,與承受極權壓迫的香港。在我眼中,本期收錄的瑪莉雅.舒瓦洛娃與李智良,都繼續以書寫進行「永不言敗的絕望」,如約翰.伯格在《留住一切親愛的》所曾寫的抵禦姿態。而也曾遭遇白色恐怖的李登輝,任內完成二二八事件報告、進行二二八受難者賠償與白恐受難者賠償,也是臺灣第一位對二二八公開道歉的總統,但「轉型正義」如何在臺灣社會進行討論,涉及多少複雜的框架,本期收錄的「面對幽暗歷史」的多元路徑,是一次集合人文與社會學科不同學者共同進行的座談會。
最後,當代文學評論這次專注於哈金與葉利尼克,都是對歷史與國族保持批判的作家,他們各自不同的文學實踐,展現歷史與人的曖昧性與複雜性。這也是本期春山文藝期待做到的事。
莊瑞琳/春山出版總編輯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春山編輯室
因為孟德爾頌,才有後來的事
二○一九年香港發生反送中運動後,因為關注香港問題,我注意到《就係香港》這個新雜誌,用耳目一新的策畫投入香港本土的創新詮釋,甚至包含香港的地質探究。二○一八年夏天的試刊特別號,其中「李嘉誠時代」的專題非常精采,以李嘉誠反映香港走過的時代。這讓我在想,確實,文藝雜誌為什麼不能做企業家,甚至是政治人物?因此二○二○年七月三十日李登輝先生過世後,春山編輯部就開啟了製作李登輝專輯的討論。李登輝將近一百年的人生,從共產黨、國民黨到臺灣團結聯盟,從...
章節試閱
李登輝,臺灣意外的英雄
一名記者對臺灣民主轉型的回憶
沈在薰(Shim Jae Hoon)
譯胡宗香
一九八七和一九八八年是臺灣經濟和政治上最活躍多變的時期。島上正經歷狂熱的經濟發展,自然也引發了擴大政治參與的躁動。隨著民主進步黨這樣的反對勢力取得合法地位,全亞洲的目光都聚焦於臺灣的民主進程。我正是在歷史的這個關鍵點以《遠東經濟評論》特派記者的身分來到臺灣。這本刊物的總部位於香港,專門報導亞洲新聞,以深度分析見長。
我來到轉型中的臺灣
當時最重大的政治發展是國民黨對島上原居人口「本省人」的控制減弱。蔣經國總統於一九八八年一月過世前的幾個月,解除了國民黨政權經歷漫長內戰從中國敗逃到臺灣後,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在島上實施的戒嚴令。蔣經國逝世前不久亦開放民眾返鄉探親,或為其他原因以私人身分往中國。此外,國民黨也不再稱中國為匪區,且北京政府之前已獲美國外交承認,並加入聯合國取代臺灣席位。當時突然間,國民黨政府治理下的臺灣,幾乎不再為世界任何國家所承認。
蔣經國的領導因這些情勢受到大幅動搖與弱化,但是他在臺灣建樹頗多。此前數十年,蔣經國與本省籍的農業經濟學者李登輝,共同推動了土地改革,也將灌溉系統與高速公路等基礎建設升級。臺灣的農業政策尤其成為全亞洲欽羨的對象。李登輝身為康乃爾大學畢業的農學家,推動了多作物耕作體系。臺灣不只因為盛產稻米而聞名,也因栽培各種水果並成功發展養殖蝦業而享有盛名。
若說在蔣經國內閣任政務委員的李登輝博士是農業成功的主要推手,蔣經國則是以強勁的農業生產為基礎,成功推動了工業發展。儘管當時許多人沒有看出來,但是蔣經國和李登輝的合作,對於完成臺灣經濟轉型至關重要。
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許多國際觀察家已經看出,高速衝刺的臺灣開始領先亞洲其他開發中國家,啟發了如南韓等落後國家。當時的南韓仍在一九五○至一九五三年北韓侵略後的廢墟中重建,與蔣介石統治下的臺灣是緊密的政治盟邦。一九六一年透過軍事政變掌權的陸軍少將朴正熙,正是密切觀察臺灣發展的其中一人,曾經造訪臺灣與蔣介石會面。那次訪問不僅是為了鞏固與國民黨政府的政治同盟,也為考察學習臺灣如何推動經濟發展。「當時的臺灣至少領先我們十年,」朴正熙的首席經濟官僚,參與擬定並實施南韓早期經濟發展計畫的吳源哲(O Won-chol)博士曾經指出。
蔣經國過世的那一天
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總統於一九八八年一月逝世時,我才剛赴臺北到任數月。在他過世前幾天聽到他病重的傳言後,我立刻撥電話到新聞局求證傳言是否屬實。「他身體好得很,」一名高階官員告訴我。然而,當我向官方圈子以外的消息來源打探蔣經國的健康狀況時,他們的反應是恐懼畏言。在臺灣,蔣經國的病況是國家機密,不容媒體揣測。這是讓人心生畏懼的主題,非供公開討論。
就像任何身在媒體控管嚴格的國家的記者,我決定為這條新聞預作準備,以防消息為真。我立刻通知總部的編輯,提出封面故事的可能構想。如果蔣經國今天就過世了會如何──人們將如何記憶他?他留下怎樣的遺產?誰是他的接班人?換了領導人的臺灣將如何發展?它會依然由國民黨領導,或者將在民進黨政權下往前走?這些是我當時想到的一些重大議題,但要找到答案並不容易。
幾天後,石破天驚的消息在我與幾位臺灣朋友一起晚餐時傳來。朋友們突然間壓低聲音,開始悄聲討論這個消息:蔣經國在當天下午逝世了。但是我心裡納悶,為什麼要到幾個小時後才公布。如此重大的消息沒有立刻發布讓我深感震驚。我記得自已當時心想,哇,在臺灣,重大消息是這樣發布的嗎?在其他國家,這樣的新聞幾乎會立即發布,甚或在領導者過世前就備受臆測。原來,總統的健康或死亡在其他國家是新聞臆測的主題,但在臺灣不是?不僅如此,這個消息在臺灣引發人心惶惶,人民看來對於隨後的可能發展深感恐懼。在其他國家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唯一的例外也許是如蘇聯這樣籠罩在祕密中的國家。無論如何,幸好我已經勾勒了封面故事的概略想法。
後來的事實證明,問題藏在細節中。雖然依據憲法總統應由副總統李登輝接任,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浮現出來,亦即他是否會在執政的國民黨中常會當選代理主席。許多觀察者似乎深信,李登輝雖然會自動繼任為總統,卻不見得能入主真正掌握權力的中常會,因為那是已故的蔣經國根源自中國大陸的權力堡壘。國民黨象徵著可回溯到中國內戰時期的蔣介石—宋美齡權力結構,因此,由島上出生的領導者接掌簡直難以想像。至少,我那些報導臺灣政治多年的資深同行,多數是這樣相信的──據說李登輝將接任總統,但是否成為國民黨領導人則仍有變數。這個位置預期將由「外省人」接任。(全文未完)
沈在薰
南韓記者,主要為國際新聞媒體撰稿。一九八〇年以前,在首爾擔任《紐約時報》與《新聞週刊》當地通訊記者六年,其後二十年任香港《遠東經濟評論》週刊特派記者,先後派駐於首爾、雅加達與臺北。廣泛報導區域政治、社會與經濟議題,多篇文章刊登於美國、歐洲與亞洲主要報刊。近年來,為Yaleglobal.com與AsiaSentinel.com等線上雜誌撰寫韓國相關議題文章。另一半張珉淑(Chang Myong Sue,音譯)曾為專欄作家,後任《韓國日報》社長。兩人現在與兩隻狗Happy和Angela同住於首爾。
李登輝,臺灣意外的英雄
一名記者對臺灣民主轉型的回憶
沈在薰(Shim Jae Hoon)
譯胡宗香
一九八七和一九八八年是臺灣經濟和政治上最活躍多變的時期。島上正經歷狂熱的經濟發展,自然也引發了擴大政治參與的躁動。隨著民主進步黨這樣的反對勢力取得合法地位,全亞洲的目光都聚焦於臺灣的民主進程。我正是在歷史的這個關鍵點以《遠東經濟評論》特派記者的身分來到臺灣。這本刊物的總部位於香港,專門報導亞洲新聞,以深度分析見長。
我來到轉型中的臺灣
當時最重大的政治發展是國民黨對島上原居人口「本省人」的控制減弱。蔣經國...
目錄
■春山編輯室
因為孟德爾頌,才有後來的事
■李登輝100年專輯
李登輝,臺灣意外的英雄──一名記者對臺灣民主轉型的回憶 Shim Jae Hoon沈在薰
李登輝與獨台會案吳俊瑩
從農學報國到臺灣人總統──以農業發展視角理解李登輝江昺崙
學者李登輝一九七○年代初期的英語著作──用數據重探臺灣經濟發展 鄭紹鈺
臺灣經濟政策中的「李登輝難題」(Lee’s Dilemmas)林宗弘
李登輝100年大事記
■烏克蘭與香港特別企畫
一定要他輸Éric Faye艾力克.菲耶
小說先行,坦克隨後──
當代俄羅斯軍事小說(2009-2022)與烏克蘭戰爭文學(2015-2022)MariiaShuvalova瑪莉雅.舒瓦洛娃
孤寂香港的最緩板李智良
■「面對幽暗歷史」的多元路徑:記憶書寫、歷史現場與時代轉折下的「人類境況」
座談會紀要
黃丞儀、鄭毓瑜、單德興、戴麗娟、詹素娟、蕭阿勤
■當代文學評論
哈金的眼神 鍾永豐
關於奧地利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葉利尼克的問答 蔡慶樺
■春山編輯室
因為孟德爾頌,才有後來的事
■李登輝100年專輯
李登輝,臺灣意外的英雄──一名記者對臺灣民主轉型的回憶 Shim Jae Hoon沈在薰
李登輝與獨台會案吳俊瑩
從農學報國到臺灣人總統──以農業發展視角理解李登輝江昺崙
學者李登輝一九七○年代初期的英語著作──用數據重探臺灣經濟發展 鄭紹鈺
臺灣經濟政策中的「李登輝難題」(Lee’s Dilemmas)林宗弘
李登輝100年大事記
■烏克蘭與香港特別企畫
一定要他輸Éric Faye艾力克.菲耶
小說先行,坦克隨後──
當代俄羅斯軍事小說(2009-2022)與烏克蘭戰爭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