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認識 × 診斷 × 治療
第一本跨科全方位腸道醫學保健書!
剖析7種腸癌常見症狀、詳解6大常用治療手法,
全面認知與預防大腸癌,面對癌症不再心慌慌!
【內容簡介】專文推薦
王英偉|前 國民健康署 署長
吳明賢|臺大醫院 院長
鄭安理|臺大癌症醫院 榮譽院長
專業推薦
陳建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博士、前衛生署署長、行政院長
賴清德|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成大醫院主治醫師、前行政院長、第15任副總統
杜元坤|義大醫院院長
侯明鋒|前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院長
全台最完整大腸癌全書,預防、發現、治療一次到位。
腸若好身自好
腸道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身體的狀況
它不只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因此,長壽的秘訣來自於腸道的健康。
然而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
大腸癌為台灣人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
大腸癌能不能預防?
癌症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如遺傳、基因突變、飲食習慣等,
所以只要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便能降低罹癌風險,
「腸」痛不如短痛,
預防大腸癌,你我都能來!
作者簡介:
林肇堂 醫師 等
林肇堂
消化系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義大醫院副院長、醫療決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王裕仁
輔大醫院主治醫師
何汶璁
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李輔仁
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沈明宏
輔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林裕民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邱瀚模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柯道維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部定助理教授
張立群
台大醫院胃腸肝胆科主治醫師
張吉仰
輔大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
梁凱舜
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曾亮瑋
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黃世貝
台大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駱菲莉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營養科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謝秉欣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羅若玲
輔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龔家騏
輔大醫院麻醉科主任
張安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系主治醫師
(作者群順序按姓氏筆畫順序)
章節試閱
認識大腸
大腸在哪裡?
大腸到底在哪裏?大家都很熟悉大腸麵線,可口美味之外,大概沒有多少人確實知道我們的大腸在自己身體內的部位。我們的消化道依結構由上而下可簡單分為:食道、胃、小腸及大腸。(圖一) 大腸位在最末端的部分,起自右下腹腔,是大腸中的盲腸部,其中有一退化的結構稱為闌尾,與盲腸相連。過了盲腸後是升結腸,為橫行橫結腸部,下轉進入降結腸部,降結腸再轉入一段彎曲的部分,稱為乙狀結腸,進入骨盆腔下接直腸,是人體消化道的最後一段,可以經肛門與體外相通。
大腸常見毛病
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任何發生在大腸黏膜的突起物。大腸息肉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息肉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不會有惡性變化的息肉,其中以增生性息肉最常見。另一種是腺瘤性息肉(又簡稱為腺瘤),有可能隨著時間而逐漸轉為大腸癌,因此腺瘤被認為是大腸直腸癌之癌前病變。
大部分的大腸息肉不會有症狀,少數息肉會以糞便潛血或大量出血表現,並造成貧血。由於腺瘤在很小時難以預測是否將會轉變為惡性病灶,因此目前建議發現腺瘤性息肉即予以切除。大腸鏡是檢查大腸息肉最好的方式,檢查中若發現息肉,更可以進一步做息肉切除術。美國過去在80年代開始進行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切除腺瘤性息肉可以降低來日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甚至降低因大腸癌所導致的死亡率。在接受息肉切除術後,切記要回至門診聽取醫師解釋病理化驗結果。
關於息肉與大腸癌的關係將於後面章節細談。
大腸急躁症
大腸急躁症是胃腸功能障礙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胃腸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如下:早晨一起床或剛用過早餐不久即感覺下腹疼痛,必須向廁所報到,而排泄後症狀立即消失無蹤,回復正常;別人每天都可以規則的天天看到自己的糞便,可是自己常常盼不到,往往三四天才來一次,有時候一整個禮拜不見排便也是常有的事;這些場景是不少人的親身遭遇,也就是「大腸急躁症」。大腸急躁症的成因很多,包括不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常見的飲食因素包括乳製品、蘇打飲料、辛辣泳冷刺激食物、暴飲暴食習慣。另外,過多的精神壓力、熬夜、睡眠不足等,均會加重症狀發作。大腸直腸癌可能與大腸急躁症存在相同的症狀,要診斷大腸急躁症,除了靠大腸鏡來排除大腸內有長了腫瘤之外,還得利用其他各式各樣不同的檢查來幫忙。大腸急躁症並不會轉為大腸癌,但是可能會有長期反覆性的症狀。如果在中年以後才出現症狀、血便、體重下降、貧血等就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要盡快就醫檢查,以免耽誤了治療大腸癌的黃金時間。
醫師我想問:
如何分辨大腸癌與腸躁症?
答:腸胃是很情緒化的器官,異常的情緒或壓力會讓腸道機能失衡,腸躁症全名為大腸急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就是因為環境、腸胃健康或精神狀態…等原因,導致腸道功能異常,臨床的表現非常多元,如:蠕動力過強或過弱、腸胃太敏感,甚至神經系統出問題,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反覆的發作長期下來還是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一般而言,腸躁症可分成3型:A.腹瀉型B.便祕型C.混和型(便秘及腹瀉交替發生),無論是哪一型的排便異常不論腹瀉或便秘也相同可能出現在大腸癌的患者身上,以至於兩個成因完全不同的腸胃道疾病在臨床上有時候非常難以區分,幾個判斷重點就在於有沒有血便、是否有夜間腹瀉的症狀、體重減輕以及大腸癌的風險評估,腸躁症一般不會有血便的情形,所以民眾可以觀察是否有解出暗紅色的血便,必要時甚至到醫院做糞便潛血的檢查,另外腹瀉型的腸躁症,常常便意說來就來,但只要排出後,症狀通常就會好一點,而且經常發生在早晨而非夜間,如果腹瀉多半發生在夜間,且常常會有解不出來的悶痛感,甚至伴隨著血便,則比較不像是單純腸躁症型的腹瀉,腸躁症也不大會以體重減輕來表現,最後就是大腸癌的風險評估,如大於50歲、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及過去有大腸息肉病史等就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有以上情況還是建議要趕緊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大腸憩室及憩室炎
大腸憩室的形成多半是因為大腸壁上缺少肌肉層的部分而突出於腸壁外造成的盲囊。形成憩室的原因是食物中缺少纖維或是患者有結締組織病變的問題,憩室無發炎時通常並不會產生症狀。有時憩室內會有發炎的現象,這就是憩室炎。憩室發炎時會延伸到大腸壁上形成膿瘍,甚至可能有破裂穿孔的危險。憩室炎的表現包括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燒等症狀。由於腹痛情形類似闌尾炎,而多在左下腹,也有人以〞左側闌尾炎〞來稱呼這樣的情況。不過,當這憩室炎出現在右側大腸時,通常是發生在年輕人,臨床上與闌尾炎就不易區分。憩室炎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必要時才會採手術處理。
醫師我想問:
大腸憩室症將來會不會變成癌症呢?
答:目前普遍還是認為與低纖飲食及缺乏運動導致長期便祕有關,另外,年齡、基因遺傳、生活西化、大腸蠕動異常及腸內微生菌等等也可能是造成大腸憩室的原因。依照統計,大腸憩室症西方盛行率較東方人高,在東方人盛行率約為15到25%,隨年紀增加,超過60歲以上的患者甚至可能會超過5成。超過8成的大腸憩室症患者,終其一生都沒有特別症狀,其餘的人可能偶有腹痛,只有5到10%的人可能會有併發症的產生,如出血、阻塞、發展成憩室炎、甚至產生膿瘍等。所以,大腸憩室與大腸癌是完全不同的大腸疾病,大腸憩室也不會變成大腸癌。
痔瘡
痔瘡也是相當普遍的問題。俗語說十男九痔,可見一般。當然這在女性也相當常見,並不只是男性而已。
一般而言,痔瘡可依其位置來區分,以離肛門口約1.5公分環狀的鋸齒線為分界,依此而分為內痔或外痔。成因略異,大多並無症狀。會有明顯症狀的多半是外痔,包括靜脈炎、疼痛、出血等。通常內痔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內痔有時也會突出肛門外,但多可復位。痔瘡出血是血便常見的原因之一。
醫師我想問:
痔瘡會不會變成癌症?
答:痔瘡會出血,癌症也會出血,所以常常會有錯誤的迷思認為痔瘡會導致大腸直腸癌,事實上痔瘡和癌症是兩個不同的疾病,痔瘡主要是跟長期的不良習慣有關,直腸肛門部位血管叢及結締組織結構鬆弛膨脹的所致,一般為良性疾病;而癌症則是因為細胞分化不成熟過度增生導致,所以基本上痔瘡是不會變成癌症的。
綜觀大腸直腸癌
近年來,我們時常在媒體會聽到許多名人罹患大腸直腸癌而告別人生舞台,為什麼最近有這麼多人不幸得到大腸直腸癌?
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呈逐年上升趨勢,2006年以後,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依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居所有癌症死因的第三名,僅次於肺癌及肝癌。
癌症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如:遺傳、基因突變、環境因素等。有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特別是家族裡有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時,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自然增加許多。飲食習慣也與癌症的發生相關。加工肉品(如:熱狗、火腿、香腸、鹹牛肉、肉乾、肉類罐頭、經調味等其他肉製品)及紅肉(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都是大腸直腸癌之致癌物。
家族裡連續幾代都有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時,稱為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醫學研究發現大腸直腸癌約有5%到10%是由特定的致癌基因引起的,而且這種基因變異往往可以從父母遺傳給下一代引起大腸直腸癌。
近年來已經可以用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在罹癌風險的評估、癌症的診斷與分期及治療方式與藥物的選擇。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家屬、或家族中有多種癌症病史的家屬,可以到醫院腸胃科或健檢單位接受這種「多位點癌症風險基因檢測」,若綜合判斷自己屬於大腸直腸癌高風險群,應該考慮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以早期發現病灶。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快速進步及大數據的累積,相信未來可以使用抽血(液態切片)檢測基因的方式作為大腸直腸癌早期偵測、診斷分期、選擇藥物的運用,將來就有機會成為醫師的幫手、病患的福音。
台灣對大腸直腸癌的防治,已有不錯的基礎。國民健康署於2004年起,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計劃,針對50至75歲的一般風險民眾,每兩年一次,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此計劃推行至今,許多大腸直腸癌可在早期被診斷而得到有效的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也有顯著下降。民眾篩檢之成效顯著,確實值得推廣。
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常常無明顯症狀,不痛,糞便外觀沒有異常,因此不易察覺。但是隨著癌症進行,會陸續出現以下的症狀。包括:血便、便秘、腹瀉、或交替出現、糞便型態改變,變得細小。排便後,經過沒多久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腹脹、腹痛、貧血、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若要從完全無症狀的人群當中篩檢找出大腸直腸癌,要先使用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作為篩檢工具。當免疫法糞便檢查呈現陽性時,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台灣國民健康署之資料顯示,在糞便潛血陽性的個案中,每二十位僅有一位大腸直腸癌,更可喜的是透過這樣糞便潛血篩檢而發現的大腸直腸癌中約有一半是零期的原位癌或是第一期的大腸直腸癌,淋巴沒有轉移,治療方式主要是以內視鏡切除或手術切除為主,不必接受進一步的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目前診斷大腸直腸癌的工具是以大腸鏡檢查為主,但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常會發生疼痛,此時可選擇「無痛大腸鏡」。它是在腸胃專科及麻醉專科醫師完整的照護下,使用「靜脈式全身麻醉」以降低檢查時疼痛最有效的方法。
在大腸鏡檢查前,必須要將在大腸裡面的糞便清乾淨,如果大腸內部清得不夠乾淨,糞便會遮住大腸黏膜,檢查醫師也才有辦法完整看到大腸黏膜。
醫院通常建議檢查前2到3天自行服用低渣飲食,以減少糞便的總量以及其中的渣塊。然而準備低渣飲食很麻煩,很多受檢者索性不吃或者亂吃,因而影響到檢查。我國已經研發出一套符合國人飲食口味的低渣飲食餐包,可以有效幫助民眾成功完成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包含內視鏡治療、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免疫療法等。該選擇接受何種治療方式則和診斷時的疾病分期與病人身體狀況等息息相關。
內視鏡治療提供病患恢復更快、較無不適的治療選擇。常見治療手段包含息肉切除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嚴重分化不良的大腸腺瘤或是大腸的原位癌可以考慮使用內視鏡切除,期望它可達到完整切除。
約有八成的大腸直腸癌侷限在大腸壁或鄰近的淋巴組織,而手術治療是可能將疾病治癒的手段之一。手術前需評估病情是否複雜、之前是否動過手術等來選擇腹腔鏡手術或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應用在大腸直腸癌手術上,其存活率並不亞於傳統剖腹手術,腹腔鏡大腸直腸癌手術已逐漸成為主流手術。
目前化學治療已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並逐漸延長病患平均壽命。局部侵犯性的直腸癌可考慮進行手術前化學治療,或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大腸直腸癌則建議進行手術後的化學治療。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則進行化學治療,有時可合併手術治療、標靶治療等以延長病患平均壽命。放射治療在某些晚期的大腸直腸癌病患亦有舒緩症狀的效果。
標靶藥物的作用是針對腫瘤細胞在腫瘤生長相關的“標靶”來抑制腫瘤,有些藥物需要事先做基因檢測,目前標靶治療主要用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病患。
免疫療法是近年新興的治療方式,主要作用是活化免疫細胞以達成抑制癌細胞。目前免疫療法在大腸直腸癌的使用上仍待臨床試驗進一步的證實。
總而言之,要減輕大腸直腸癌對健康的威脅,要從預防著手:飲食要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控制肥胖。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如此便能夠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No.:糞便潛血檢查能夠有效預防並檢測出零期的原位癌或是第一期的大腸直腸癌)
認識大腸
大腸在哪裡?
大腸到底在哪裏?大家都很熟悉大腸麵線,可口美味之外,大概沒有多少人確實知道我們的大腸在自己身體內的部位。我們的消化道依結構由上而下可簡單分為:食道、胃、小腸及大腸。(圖一) 大腸位在最末端的部分,起自右下腹腔,是大腸中的盲腸部,其中有一退化的結構稱為闌尾,與盲腸相連。過了盲腸後是升結腸,為橫行橫結腸部,下轉進入降結腸部,降結腸再轉入一段彎曲的部分,稱為乙狀結腸,進入骨盆腔下接直腸,是人體消化道的最後一段,可以經肛門與體外相通。
大腸常見毛病
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任何發生在...
推薦序
推薦序1 前 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提升大腸癌健康識能,專家與你分享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0人以上罹患大腸癌,每年約一萬五千人罹患大腸癌,還好的是標準化死亡率已連續下降中。事實上,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將近50%的大腸癌死亡率或發生率下降,可以歸功於篩檢,而30%歸功於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八成五。
已有充分實證證明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經由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大腸瘜肉),並經切除後可以降低死亡率。有鑑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 歲的民眾每兩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惜的是雖然有很好的篩檢工具,而國家亦提供免費篩檢,但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的使用率一直都停留在四成左右,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探討原因,除了政府部門持續努力推廣大腸癌篩檢外,民眾主動參與自身健康的照顧更是一重要因素,近年國民健康署推動的全民健康識能行動計畫,希望民眾可取得符合健康識能的教材,了解及評估後進而協助改變個人的健康行為,有關大腸癌篩檢及後續追蹤,國民健康署發展了各類的衛教宣導傳單、大腸癌篩檢的共同醫療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工具,後續還會設計相關的協助民眾參與決定的問題提問單(Question prompt list QPL)。
本書作者群集合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而內容正好對大腸癌發展作了完整的整理,從公共衛生的預防、篩檢及治療,到最新的各種臨床治療方式,以深入淺出的文筆,讓民眾對影響國人第一位的大腸癌有更全面性的了解,正好補足現有各類分散的資訊;書中亦針對民眾最常關心的問題一一說明,對提升國人對大腸癌的健康識能有很大的幫助,第一線的醫護團隊,亦可以運用書中整理的資訊作為與民眾互動溝通的參考。期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讓臺灣大腸癌的預防、篩檢及照護提升更進一步的層次。
推薦序2 台大醫院院長 吳明賢
預防是健康的基礎
在醫療科技十分進步的今天,不少疾病透過治療,均可藥到病除,所以國民整體的平均壽命不斷屢創新高!但是欣喜之餘,仍有隱憂,特別是癌症仍被不少人視為不治之症,以致於民眾聞癌色變,尤其是每年公佈的十大死因,癌症更是毫無懸念繼續蟬聯榜首,坐實了大家心理對癌症的恐懼!
在國人的十大癌症中,肝癌和肺癌一向被很多專家及民眾視為理所當然的國病,然而被忽略的大腸癌的發生率雖無博人眼球的報導,卻已無聲無息高居臺灣十大癌症的榜首多年,說是新國病並非危言聳聽。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飲食的西化、生活習慣的改變,都朝著有利大腸癌增加的方向發展。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腸癌的治療尚稱有效,五年的存活率雖差強人意,仍優於肝癌及肺癌,所以發生率雖高,死亡率只屈居第三。
唐代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在「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曰:「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換成現在預防醫學的說法,未病之病靠注重養生的初期預防;欲病之病講究的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次期預防;而已病之病則是目前民眾的就醫形式。
以大腸癌而言,目前對危險因子及發生的研究已漸趨清楚,了解並避免就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而從息肉進展到大腸癌需要相當的時間,因此提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不論是目前政府提供免費的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或是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均能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臺灣雖然有傲視全球的全民健保,不過基本上本質為疾病保險,並沒有疾病預防的概念,也導致民眾忽略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想要對大腸癌的發生、診斷、治療及預防有進一步了解的民眾,可以參考這本相當淺題易懂、資料完整的書。到醫院就診看病只能恢復健康,但要讓自己更健康,遠離大腸癌,就需要有充分的知識,這本書絕對可以滿足想要更健康、做預防的民眾所有需求。
推薦序3 台大癌症醫院 榮譽院長 鄭安理
早期診斷可治癒
享譽國際的消化道癌症大師林肇堂教授,邀集臺灣頂尖專家學者共同編寫的《SAY NO TO大腸癌》,閱後倍感受益匪淺。這本編輯精美,內容深入淺出,鉅細靡遺的大作,非常適合全民閱讀。在這個人人聞大腸癌色變的時代,本書更是來得即時。
在短短的三十年間,國人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一倍以上,且遍及各種年齡層,甚至包括四十歲以下的族群。專家都在深究其原因,民眾則是尋求自保之道,關於大腸癌本書都有非常易於理解的說明。早期診斷在大腸癌有相當高的治癒率。臺灣衛生主管機構早在2004年,就推動糞便篩檢,以提高早期診斷率。大腸鏡的檢查,近年來改以全身麻醉為主,令民眾的恐懼大為下降,這也使篩檢的目標更立竿見影。
針對大腸癌的治療,有大幅進步。不管是外科手術的技術,放射治療的輔助治療及全身性化療,都不斷推陳出新。最近十幾年來,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日新月異,末期癌症的中位存活率已從6個月進步到30個月,存活的病人也可享有比以前更好的生活品質。
這本書提供大腸癌所有面向的知識,用詞淺顯明白,讀者可各取所需,實是不可多得的力作。在此再次向所有參與的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
推薦序1 前 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提升大腸癌健康識能,專家與你分享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0人以上罹患大腸癌,每年約一萬五千人罹患大腸癌,還好的是標準化死亡率已連續下降中。事實上,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將近50%的大腸癌死亡率或發生率下降,可以歸功於篩檢,而30%歸功於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八...
目錄
醫師簡介
認識大腸
大腸在哪裡?
大腸常見毛病
綜觀大腸直腸癌
認識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流行病學
再談息肉
大腸直腸癌的遺傳因素
大腸直腸癌的環境因素
大腸直腸癌的癌前病變
如何知道罹患大腸直腸癌?
診斷大腸直腸癌的方法
發現大腸癌
早期發現早期治癒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基因檢測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
糞便潛血反應
無痛大腸鏡
低渣飲食
低渣餐包
清腸藥
大腸鏡檢查
診斷大腸直腸癌的影像檢查
治療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內視鏡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
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面面觀
大腸直腸癌的放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
醫師簡介
認識大腸
大腸在哪裡?
大腸常見毛病
綜觀大腸直腸癌
認識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流行病學
再談息肉
大腸直腸癌的遺傳因素
大腸直腸癌的環境因素
大腸直腸癌的癌前病變
如何知道罹患大腸直腸癌?
診斷大腸直腸癌的方法
發現大腸癌
早期發現早期治癒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基因檢測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
糞便潛血反應
無痛大腸鏡
低渣飲食
低渣餐包
清腸藥
大腸鏡檢查
診斷大腸直腸癌的影像檢查
治療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內視鏡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
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面面觀
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