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而言,世祥兄不只是資深的媒體工作者,更是稱職的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擺渡人。他的文章資料豐富卻取捨合宜,透過他的親切筆風,能讓一般人輕鬆跨過門檻,進入台灣歷史與文化的世界,認識真正的台灣樣貌。我們可以發現,台灣人本質上是優秀的民族,卻因為國民黨長期的洗腦教育,導致台灣人認同錯亂,對本土文化產生自卑,喪失自信,成為世祥兄口中「失憶、失語、失根、失和、失名的『五失』國家」。我們要建立正常國家社會,就應從確立台灣主體為中心的歷史教育著手,從思想及意識上自發產生台灣主體性。唯有到此時,我們才可以明確斷言「天然獨」的誕生,台灣國家正常化也才得以完成。——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長 吳樹民
世祥兄這本《台灣觀察錄》讀了令人有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舒暢感,從台灣的媒體烏煙瘴氣中看到清新透明的前景,我由衷感謝世祥兄這位媒體老兵不死,給我們留下良心媒體人的見證,也深切期盼有更多讀者來看這本《台灣觀察錄》,讓我們共同努力來打造一個追求真理維護人性尊嚴的台灣社會,早日來完成台灣人共同的夢想——建立一個有尊嚴、自由、民主、主權獨立的新國家!——民報創辦人 陳永興
台灣觀察錄是一本只有盧世祥寫得出來的媒體書,他爬梳事件的紋理脈絡,不用「美圖秀秀」來悅人耳目,他批判也提醒是要讓台灣更好,成為讓人尊敬國家。這是一個半世紀媒體人真實的台灣觀察,也是他寫給台灣的情書,沒有開啟美肌模式。——寶島聯播網總經理 賴靜嫻
這本書所列入的,是近年所發表的評論文章,分人物、歷史、語言文化、社會觀察、政治經濟五類,大部分發表於《自由時報》,以〈星期專論〉為欄目者最多,間有少數〈澄社評論〉登載於「自由廣場」,寫作時間不一,大都保留刊登時的文字。其中,人物篇除了外國人士,所記的都是我曾親炙或熟識者;其餘各篇是個人觀察、讀書、思辨的心得報告,期盼社會各方的指教。從事評論工作,個人的文章好壞不敢說,但在寫作過程,多年來總努力維持若干基本習慣。首先,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或本質,儘可能閱讀原件或基本資料,以免錯誤引用或落入以訛傳訛、人云亦云的誤謬;畢竟,不是建立在事實真相之上的立論,縱令筆力萬鈞、言詞華麗,也非正論。其次,盡量把新聞寫作的DARK(Don’t Assume the Reader Knows.)原則同樣運用於評論,即假定讀者是第一次接觸這一件事,應有的簡單背景說明或解釋不能少;外國人除非名氣甚大,宜有其英文名字,已故者甚至加註紀年。另外,要把手邊的資訊全部讀完才動筆,自己因此一直是慢筆,也未必出「細活」,但求盡其在我。——盧世祥
作者簡介:
盧世祥,一九四九年台灣高雄市出生,父母是台南市安平人。
高雄中學畢業,台灣大學學士、政治大學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碩士。
歷任新聞機構記者、編譯、採訪主任、編譯主任、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常務董事、常駐監察人、執行長、董事長、顧問;並先後兼任教職於文化學院、台灣大學。
得獎︰金鼎獎 (1980、1981、1993)、吳舜文新聞獎 (1992)、
巫永福文化評論獎 (2022)。
《做餅的人生 明天有夢》(合著,2001)
《台灣的卓越》(合著,2006)
《構築台灣夢》(2007)
《新聞公害與傳播倫理: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2008)
《從哈巴狗變瘋狗:台灣媒體亂象紀實》 (2008)
《台灣紳士許遠東》(合著,2010)
《李遠哲與台灣首次政黨輪替》(2013)
《多桑的世代》(2015)
《台灣的恩人群像錄》(2018)
《我們台灣人─台灣國民性探討》(2021)
章節試閱
台灣失去一位民主導師─悼念彭明敏教授
彭明敏(一九二三—二○二二)教授去世,一代巨人殞落,台灣失去一位民主導師。
彭教授智、仁、勇三達德兼備。一九七一年,在特務全天候監控下,他變裝易容脫出台灣。石破天驚的逃亡,全盤策劃出自他本人,得力於唐培禮、宗像隆幸、國際特赦組織等國際友人義助,智取黨國。
黨國時代,他曾受當局器重,任駐聯合國代表團顧問,在台大政治系當主任,但發表高瞻遠矚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說出台灣人不敢說的內心話,以言獲罪。其後不論流亡海外或返鄉打拚,一生憂國憂民,置台灣福祉於個人榮華之上,是人格高潔的仁者。
蔣家威權時代,他不畏權勢,挺身對抗,為台灣民主效力;民主時代,他不媚勢媚俗,言所當言,雖「被罵到臭頭」,不改其志,總帶感情的讜論不斷,是與人民站在同一邊的勇者。
他是先知,也是台灣民主先驅。一九六四年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強調「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已是鐵一般的事實」、「反攻大陸絕不可能」,主張「不分省籍、人民團結」建立新國家,並宣示制訂新憲、加入聯合國等目標。六十年後的今天,仍是台灣尚待完成的國家理想。
他樹立道德文章典範。出生於日本時代,屬於「多桑世代」,除了法政專業,也精通日、英、法、台語、華語,多語優勢廣納多元文化,識見氣度恢弘;日本教育造就正直儒雅典型,令人即之也溫。終其一生,寫作不斷,《寫給台灣的備忘錄》、《絕筆集》的晚年之作,鏗鏘、幽默、雋永,在「自由廣場」發表的文章,按讚者常數以萬計。
一九八○年代中期,個人與彭教授在紐約首次見面,彭教授是許多人的台灣意識啟蒙老師,我有幸親炙,四十年來一直得到他的啟發,不論在美國或在台灣。如今哲人其萎,謹記其生前吉光片羽,表達敬意:
建國的基礎,不在於種族原始、文化、宗教或言語,而是在於共同命運的意識和共同利益的信念。這種主觀的感覺,是由共同的歷史背景而產生的,不必與客觀的種族、語言、宗教等因素有關。(《自由的滋味》)
我過去幾十年所主張的,就是政府必須接受一九四九年以來,台灣實際上已經「獨立」的事實,徹底改革其法制、國策、觀念、教育、文化等,使其符合於現實,否則無法向世界主張其為一個國家。(〈「獨立」和「本土化」我解〉)
「正名」三原則:一、國際組織,若不接受「台灣」,為了尊嚴,應予抵制不參加。二、所謂「能見度」,不值得犧牲尊嚴去追求。三、如果因抵制不參加而「孤立」,即是「光榮的孤立」,應無畏地接受,或許能成為世界史之一里程碑。(〈尊嚴與「光榮的孤立」〉)
將戰後所有有關台灣文件一一詳細吟味,也不能發現任何文件說「台灣屬於中國」。國民黨御用學者只能用什麼「繼續維持佔有原則」(時效)「先佔」一類濫用不能適用的術語,要將「台灣政府」合法化。違章建築也能有客廳、臥室、廚房、浴室、車庫⋯⋯等,而且極盡豪華,但它仍不失為「違章」。台灣政府有總統及院會,五臟俱全,但仍不失為「違章建造」。所謂「政黨」或「選舉」,是誰要來管理這個違章建築之爭,不能將後者合法化。台灣政府要合法化,唯一途徑是制定符合現實的新憲法付諸「公投」。(〈「違章建築」何去何從〉)
要真正認真解決問題,一、應在國際不斷訴求「二千三百萬高度發達的社會被排除聯合國之外,不但不公不義,亦違反聯合國憲章普世原則」,這個訴求需要理性、長久持續,五年、廿年、五十年也不惜。二、須在國內正名制憲,誠實界定領土範圍(不再「一國各表」),使國家正常化。這也是極艱難長期的工程,但是為了台灣,兩方面都必須同時進行。(〈「入聯」的迷惘〉)
「中華民國」是個難捉摸的東西,蔣介石曾一度宣布「已不存在」。在習近平的眼中,地球上不該有這個東西,如有應該消滅。小英則嗆聲確實「有」,而且健全,台灣是也,莫衷一是。(〈不分區立委的風暴〉)
與中國「交流」必須堅持「平等」原則,對方可以在台灣做的,台灣在中國也可以做;台灣在中國不能做的,中國在台灣也不能做。(〈「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續文〉)
中共維安體制愈來愈「北韓化」。我們要全力深化民主自由的信念和制度,把跟中國的差別凸顯,差別愈大,國際愈會對台灣的存在與安全關懷和支持。(〈台獨之路〉)
「一中原則」,既然將台灣視為無人荒島,謂「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居民為什麼不提出自己的「台灣原則」,主張「台灣不屬於中國,住民有權自決」,「原則」對「原則」,沒有上下,堅持台灣人民的尊嚴和生存所在。(〈「政策」與「原則」之爭〉)
勿忘記「一中各表」的意思是台灣政府就是中國政府,對整個中國大陸有主權。這與中共主張對台灣有主權一樣,是狂妄,脫離現實,違背法理的。(〈有「各表」就應該滿足嗎?〉)
台灣戒嚴恐怖時代,所謂「政治犯」,被判死刑或長期服刑者,實為深識者,熱情青年他們為了要積極地或溫和地改革台灣而犧牲生命或自由,才有今日台灣,台灣人民應該永久追念感謝他們。(〈為改革勇士的玉碎而泣〉)
他作為總統經常到各地考察研究,連各地的地質農產也都很清楚,他不是才華橫溢,才氣煥發型,而是默默耕耘,耐性堅實,持久做事,實為一位好總統。在台灣各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轉換時期,他站在過程中關鍵時點,主政成功,有形無形功勞甚大,相信在台灣歷史上,必將永久佔有偉大地位。(〈李登輝與我〉)
「省籍」、「族群」問題是台灣特異的歷史、執政者為保持政權而冷酷巧妙設計操縱以及台灣人民天真質樸任人驅使等因素所產生,弄到現在,這個台灣社會的慢性疾病,已入膏肓,隨時發作,全民成為其長期受害者。(〈「省籍」和「族群」,台灣社會的箍咒〉)
若無「意識形態」,哪裡有「政治」?(〈若無「意識形態」,哪裡有「政治」?)
(二○二二年四月九日,自由廣場。)
台灣失去一位民主導師─悼念彭明敏教授
彭明敏(一九二三—二○二二)教授去世,一代巨人殞落,台灣失去一位民主導師。
彭教授智、仁、勇三達德兼備。一九七一年,在特務全天候監控下,他變裝易容脫出台灣。石破天驚的逃亡,全盤策劃出自他本人,得力於唐培禮、宗像隆幸、國際特赦組織等國際友人義助,智取黨國。
黨國時代,他曾受當局器重,任駐聯合國代表團顧問,在台大政治系當主任,但發表高瞻遠矚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說出台灣人不敢說的內心話,以言獲罪。其後不論流亡海外或返鄉打拚,一生憂國憂民,置台灣福祉於個...
推薦序
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擺渡人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長 吳樹民
世祥兄近年來於報刊所發表的評論文章,由允晨文化集結成「台灣觀察錄」一書,囑咐我為新書寫序。作為他的長期讀者,個人當然深感榮幸,儘管與世祥兄的宏文並立當如野人獻曝,仍然不揣筆陋,忝為寫序。
從事新聞工作近半個世紀,世祥兄即使從報社退休,依然筆耕不輟。本於記者天職,撰寫評論,臧否時事。此外,更著有多本探討台灣媒體、社會及文化的專書。特別是近年來陸續出版《多桑的世代》、《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及《我們台灣人─台灣國民性探討》所組成的「台灣人三部曲」,是國內首次透過系統性研究台灣的歷史、文化與人物,深入解構台灣人性格的鉅作。個人從世祥兄的著作及評論文章中總能受到不少啟發,獲益匪淺。
我所認識的世祥兄,人如其文,溫和儒雅,含蓄內斂,堅持社會公義。解嚴之後,台灣開放報禁,因為媒體自由化的進程在瞬間完成,商業(經濟)力量直驅而入,媒體百花齊放的榮景背後,卻是許多新進記者未及培養成熟即匆促披掛上陣,進而衍生出諸多媒體亂象。身為資深新聞工作者,世祥兄無法坐視,遂挺身推動新聞媒體改革,催生「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
個人自九○年代初期返台,在醫生的本業之外,也投入了台灣的社會運動,也因此得與世祥兄結識。媒體亂象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傷害,當然是本土社團關注的議題之一。只要是媒體相關的議題,世祥兄當然是本土社團徵詢的首選,沒有之一。而他對於本土社團的活動邀約也幾乎從不推辭,無論是座談會、記者會,乃至上街遊行,無役不與。世祥兄在任何場合,發言時總是自然地優先使用母語,並且語氣溫和,論理有條,結論明確,儼然是台灣文人的典型。
台灣文人的典型,在書中「人物篇」裡俯首皆是。彭明敏、李登輝等固不待言。「多桑世代」典範的黃天麟、台灣文化戰士的鄭正煜、成立民視,以及催生公投法的蔡同榮始,無一不是我在社運路上所熟識的好友、戰友。透過世祥兄的文字,故人的面貌、身影彷彿躍然紙上,令人備感親切。
當然,「人物篇」中所書寫的並不僅止於台灣人,對台灣有所貢獻的外國友人事蹟、史料,諸如馬偕、巴克禮、郭佳信、梅心怡,乃至家博及安倍晉三等人,也都在世祥兄研究砲火的射程範圍之內。儘管他自謙年過六十之後,發現自己對台灣的歷史跟人文所知有限,因此才開始研究台灣歷史與文化,但是如此廣泛的研究取材,仍非常人所能及。
除了書寫對台灣具有典範價值的人物群像之外,「歷史篇」及「文化語言篇」中則充分表露出世祥兄對國民黨黨國洗腦教育的不滿與檢討。他從歷史與文化、語言的各個面向上,透過一篇篇的評論,批判國民黨長期以大中國思維史觀強加於台灣人民之上,造成台灣人民的史觀錯亂,認同混淆,對台灣本土文化及語言喪失自信,台灣主體意識因而難以建立、發展。
在「社會觀察篇」及「政治經濟篇」中,我們仍然閱讀到一位台灣主體意識堅定,秉持媒體專業、中立的資深新聞工作者盧世祥。雖然此間收錄的文章,大多數書寫於馬政府時期,主要是批判馬英九主政時期,標榜「九二共識」、「兩岸共同市場」的對中政策,導致台灣全面向中國傾斜的種種亂象。儘管隨著二○一六年再次政黨輪替,蔡政府七年多來的努力「校正回歸」,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台灣距離國家正常化還有最後的一道山頭需要克服,而國民黨卻始終不願修改其兩岸政策,「大中國意識」仍然伺機反撲,面對二○二四大選,台灣人民猶仍不可掉以輕心,此間的評論文章,仍然值得我們細讀、反思。
對個人而言,世祥兄不只是資深的媒體工作者,更是稱職的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擺渡人。他的文章資料豐富卻取捨合宜,透過他的親切筆風,能讓一般人輕鬆跨過門檻,進入台灣歷史與文化的世界,認識真正的台灣樣貌。
透過本書的編排,我們可以發現,台灣人本質上是優秀的民族,卻因為國民黨長期的洗腦教育,導致台灣人認同錯亂,對本土文化產生自卑,喪失自信,成為世祥兄口中「失憶、失語、失根、失和、失名的『五失』國家」。我們要建立正常國家社會,就應從確立台灣主體為中心的歷史教育著手,從思想及意識上自發產生台灣主體性。唯有到此時,我們才可以明確斷言「天然獨」的誕生,台灣國家正常化也才得以完成。
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擺渡人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長 吳樹民
世祥兄近年來於報刊所發表的評論文章,由允晨文化集結成「台灣觀察錄」一書,囑咐我為新書寫序。作為他的長期讀者,個人當然深感榮幸,儘管與世祥兄的宏文並立當如野人獻曝,仍然不揣筆陋,忝為寫序。
從事新聞工作近半個世紀,世祥兄即使從報社退休,依然筆耕不輟。本於記者天職,撰寫評論,臧否時事。此外,更著有多本探討台灣媒體、社會及文化的專書。特別是近年來陸續出版《多桑的世代》、《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及《我們台灣人─台灣國民性探討》所組成的「台灣人三部...
作者序
我的評論寫作生涯
讀大學研究所時,教授「評論寫作」的曹聖芬先生對我的評論作業曾有嘉勉。有一次課後交談,他說:「世祥!你如果想當記者,這裡沒什麼好學的,應該去新聞機構,從實務中學習。」
那是一九七四年的事,當年十二月,我考入《經濟日報》,旋即被分派到《聯合報》,在兼顧學業的同時,開始新聞採訪工作。如今將近半世紀之後,對新聞工作興趣不減,仍在報界工作。新聞前輩歐陽醇先生曾有名言:新聞工作是迷人的行業。信然!
新聞媒體種類不一,我的職業生涯幾乎都在報業,從《聯合報》經濟記者做起,歷經編譯、編輯和主筆等工作。其間,得到《聯合報系》資助和栽培,到美國攻讀我的第二個碩士學位。
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學風自由,一九七○年代以主張言論自由、反對越戰等學生我的評論寫作生涯運動著稱,柏克萊更是自由派小城市,租金管制、合作消費社(co-op)等尤其著名。我主要研習以東亞為主的區域研究,在政治、經濟研究所上課,對擴展知識領域及視野大有助益。較知名教授如政治學的施樂伯(Robert Scalapino)、詹隼(Chalmers Johnson)、羅德明(Lowell Dittmer)、經濟學泰森(Laura Tyson)、歷史學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社會學高棣民(Thomas Gold )等都曾親炙,並擔任高教授的研究助理。不過,雖柏克萊以自由派著稱,就政經社會角度而言,我至今仍偏向保守派。
柏克萊期間另一項收穫,是擴大接觸。舊金山灣區是美西門戶,且時為中國開放初期許多中國來人抵美的第一站。我最熟識的吳金德先生,法商實務有成,是關心台灣前途、重視文化的台美人。作家陳若曦親歷文革中國,有《尹縣長》等著作,她家常高朋滿座,江南(劉宜良)、蕭軍(中國作家)等文人雅士群集,高談闊論。陳若曦當時主持《遠東時報》,是「台灣最後一位紳士」吳基福醫師所辦,深受台美人歡迎。她邀我寫評論文章,我欣然提筆,以「謝瑞孫」、「曾為明」等筆名。寒暑假也到《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舊金山分社走動。一九八二年六月,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尤清組成「黨外四人行」,訪美為台灣爭民主人權,在柏克萊的集會我躬逢其盛。
一九八三年畢業後我前往紐約,加入《世界日報》總社。紐約是美國新聞傳播中心,有世界最好報紙之一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主要廣播電視網ABC、CBS、NBC、PBS總部都在這個有「大蘋果」(Big Apple)之稱的大都會。《世界日報》的採訪工作讓我有機會探究紐約都會風華,包括華人社區;編譯工作有助從《紐約時報》等新聞媒體的優質報導中,學習美國大報及通訊社處理新聞的專業與倫理,也擴大了個人眼界。
特別是《世界日報》有陣容堅實的編譯組,薛毓麟、戴潮聲、徐啟智、應小端、黃秀媛、周勻之、陳鐵輝、沈珠妮等同事,來美前都是台北報業的編譯高手;張作錦總編輯偶也客串,找出好新聞或文章翻譯,以饗讀者。採訪組李勇、江陵燕、于金山、林樂群、薛純陽、楊斯亞、彭廣揚、黃兆等同事,也是一時之選。最讓我至今難忘的,一九八九年北京發生天安門廣場事件,外電稿件大量擁至,編譯組同仁不待報社要求,主動加班;《紐約時報》每天晚上八點多出報,我們拿到第一次版後即搶譯新聞,也常為其新聞寫作與遣詞用字仔細推敲、認真討論。有了這群編譯前輩及採訪好手的指導和切磋,讓初入編譯行列並在紐約採訪的我,學習良多,工作態度和專業修養尤其受益。
一九八○年代末期,《聯合報系》王惕吾創辦人到紐約,在一次談話中,問及我的工作、待遇和家庭生活。不久,報社幫我加了一個頭銜「駐美特約撰述」,為《聯合報系》的《經濟日報》從紐約撰稿。「特約撰述」所發稿子,不是純新聞,兼有報導、觀察和分析的屬性,有時也不免加入評論。
在個人新聞工作歷練中,增加了評論這一項,準確地說,並非始自紐約,早在當記者時就偶有這一經驗。
起初在跑新聞時,記者發稿通常不署名,也沒稿費,只有「特稿」才兩者兼而有之,增益個人成就感,對記者頗有吸引力。「特稿」可以是深度報導、新聞分析和觀察,有時不免加入主觀評論;但編輯部主管審核嚴格,未必見刊,稿擠時往往延後刊出或丟字紙簍。由於這一不確定性,記者每次有「特稿」見報,都有如跑到獨家新聞,至少可讓自己高興一天。
為了培養新聞觀察分析能力,記者生涯伊始,自己就認真閱讀《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兩本新聞週刊,常參加研討會,也曾回台大法學院旁聽李國鼎先生在三民主義研究所開的經濟發展專題講座。記者在每天新聞中,看門道的重要性甚於看熱鬧,避免見樹不見林,寫作要如構築建物的鋼筋、水泥兼備,唯多讀、多聽、多吸收並融會貫通,這是從事新聞工作的自我要求。
不過,「特稿」夾敘夾議,比較保守的新聞學者認為大可商榷。基本上,新聞與評論宜兩分,新聞力求客觀,評論是主觀的,兩者不宜相混;此所以報社有負責新聞處理的編輯部,另有發表意見或接受投書的言論部,各報每天也都有代表報社立場或主張的社論。在新聞與言論有所區隔的實務中,新聞版面不會出現評論稿,記者一般撰發「新聞分析」,以謹守旁觀者的分際;台灣的報紙較不講究這一區分,英文報紙至今仍多維持這一原則。
同樣是在紐約期間,《自由時報》向我約稿。這家綜合性的新興報社,從台灣主體立場出發,主其事的顏文閂先生是我高雄中學學長,也曾是《聯合報》同事,且時值台灣邁入民主化,重視美國及在美台灣人社區對台灣民主的活動及影響力,承他邀請,我也開始為《自由時報》撰文。有一陣子,台北包括《首都早報》等還傳說我要回去任職。為《自由時報》撰文,內容當然不限經濟,這也擴大了我接觸、觀察、思考、分析和評論的範疇。
一九九一年春,在紐約工作八年之後,我回台灣承乏《經濟日報》編務;於編務逐漸就緒之後,報社要我兼寫社論,一星期一篇,評論工作仍然只是兼職;後來,調任總主筆,才算是正式全職的評論工作。這期間,我偶也應邀為《聯合報》寫社論,或與主其事者強烈批判本土政權的路線不合,持續時間不長。
加入並主持《經濟日報》筆陣,不僅有機會向一群好筆學習,也是社論稿件的第一位讀者,受益良多。先後曾參與筆陣者,好手如雲:黃天麟、賴英照、陳博志、馬凱、葉萬安、陳明璋、周添城、朱雲鵬、林全、殷乃平、王建煊等。社論代表報社,主筆都學有專精,但筆調、文風各殊,總主筆負責協調統籌,透過與主筆個別討論及主筆會議,關注時事中的公共議題,是有意義也有意思的新聞工作。
我因反對台灣經貿投資對中國「大膽西進」,與報社立場有所出入,二○○一年底決定從《經濟日報》自請退休,總計在《聯合報系》服務二十五年。隨後,我從扶輪社演講開始,倡議台灣新聞媒體改革,募款成立「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也參與「財團法人廣播電視基金會」會務,致力新聞界的公共事務。雖離開報社,我的評論寫作不輟,作品發表於《自由時報》、《台灣日報》、《新台灣新聞周刊》、《今周刊》、《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等報刊。二○○四年,《自由時報》報團創辦人林榮三邀我到旗下《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工作,也為《自由時報》撰發社論和星期專論。此外,我曾參與學者組成的「澄社」,加入〈澄社評論〉寫作群,屬短評性質,也是很好的寫作經驗。
這期間所發表的作品,曾先後集結成冊出版,分別是:《構築台灣夢》(二○○七,前衛出版社)、《新聞公害與傳播倫理─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二○○八,允晨文化)、《從哈巴狗變瘋狗─台灣媒體亂象紀實》(二○○八,前衛出版社)。
除了寫作不斷,我還曾應聘到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擔任「新聞評論」課程十年,並指導學生碩士論文。大學畢業時,台大沒有新聞研究所,打算當記者的我,轉而去政治大學讀新研所。台大一九九一年才成立新研所,來自母校的召喚,當然樂於從命。另外,在新聞工作初期,曾應邀在文化學院新聞系教授「經濟新聞採訪寫作」課程一年。
從而,我的新聞工作如今算來,從事評論佔了最多時日,且至今樂此不疲。
對我來說,這是掌握時事,觀察社會,關懷人群,參與公共議題討論,並向公眾提出報告的具體工作。為了做好這一工作,個人必須好奇多聞,認真學習,慎思明辨,且隨時自我充實,實踐終身學習,不斷成長,力求常識豐富,這正是新聞工作這一行業迷人而值得長期從事的主因。
正因如此,從事評論工作,個人的文章好壞不敢說,但在寫作過程,多年來總努力維持若干基本習慣。首先,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或本質,儘可能閱讀原件或基本資料,以免錯誤引用或落入以訛傳訛、人云亦云的誤謬;畢竟,不是建立在事實真相之上的立論,縱令筆力萬鈞、言詞華麗,也非正論。其次,盡量把新聞寫作的DARK(Don’t Assume the Reader Knows.)原則同樣運用於評論,即假定讀者是第一次接觸這一件事,應有的簡單背景說明或解釋不能少;外國人除非名氣甚大,宜有其英文名字,已故者甚至加註紀年。另外,要把手邊的資訊全部讀完才動筆,自己因此一直是慢筆,也未必出「細活」,但求盡其在我。評論名筆王作榮教授曾說,他資料齊備後兩個半小時可完成一篇社論;如此又快又好的本事,一直令我羨慕不已。
從事評論寫作多年,要感謝台灣內外提供園地的新聞媒體,也感念曾指導我寫作的新聞前輩,還應提到幾位從閱讀其作品而受其益的評論名家。
我從國民學校階段,就曾在作文比賽得獎。初中時,世澤大哥的同學吳春發先生送我一本王鼎鈞先生的《講理》。作者與年輕學子討論如何寫論說文,以文字表達意見,希望培養社會理性。書中所列舉的拿出證據、比喻、引據、反問、就事論事等寫作要領,都很實用,且用字淺顯易讀,令人受益。
中學和大學階段,是《文星雜誌》鼎盛的時期,《文星叢刊》的單冊好書不少,但我大致讀雜書。大哥喜歡閱讀和買書,我們當弟妹的都受他影響,把閱讀當終身習慣。其中,在報刊發表評論文字的邱楠和閻愈政,是我較常閱讀並欣賞的兩位。邱楠筆名言曦,在新聞及學術界任職,也曾官拜新聞局副局長,他的新聞和政治評論析理明白,簡潔中肯,筆力雄健,對我後來的寫作頗有影響。閻愈政筆名安平,我父母是台南安平人,大哥常以「安平生」為名投稿報刊,當年在《中國時報》讀到閻愈政以安平為名寫作的〈平話〉和〈國際瞭望〉,不僅感到親切,也學習他的專欄寫作技巧。
美國知名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在我家有一位粉絲,大兒子昱儒是忠實讀者。他的作品銷售逾三億五千萬冊,以恐怖小說為多,經改編為影視產品者眾。在自傳體非小說《論寫作》中,他開宗明義,指大量閱讀和寫作是成為作家的兩大要件。閱讀是嗜好,重要性在創造簡單、熟悉的寫作過程:從劣質作品所可學習的,更勝於好作品。創作最重要的,是靈感湧現時,要能及時捕捉。作家須刪去不必要的細節,避免使用不需要的副詞。他主張每天至少有四到六小時閱讀和寫作,早上是創作最佳時刻,閱讀和修改文章隨時可行。
相較於史蒂芬.金的多讀多寫,中國的「新民子」梁啟超看法略有不同。他認為,「多讀、多作、多改」不如「多讀、少作、多改」。多讀主要在觀摩、領悟好的作法;少作是作時謹慎,用心去作;多改指一篇文章不妨改多少回,十年後還可再改。另外,梁任公談作史的要領時,從組織及文采討論寫作:組織是講求剪裁、排列;文采的要素在簡潔、飛動。
兩位名家對我最大啟發,是多讀與多改。史蒂芬.金所言「劣質作品」的益處,應用在新聞評論實務上,是必讀與自己觀點不同的文章。這方面的典範,見諸《紐約時報》所創「社論對頁」(OP-Ed)專欄,刊登與社論相左的言論外稿。另一家美國大報《今日美國》(USA Today),在社論旁刊登與社論持相反意見的專家文章,成為該報最大特色之一,以示真理越辯越明,也展現意見自由市場的包容多元。《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另有典範,其主筆陣容對外公開,強調向讀者及公眾負責,別無私利或隱藏動機。至於梁啟超的「多改」,確是至理名言,有截稿時間壓力的新聞評論或較難有此餘裕,仍宜盡力為之。
前年出版拙著《我們台灣人─台灣國民性探討》,與先前的《多桑的世代》(二○一五,允晨文化)、《台灣的恩人群像錄》(二○一八,允晨文化),構成「我們台灣人三部曲」,也是我的懺悔錄,懺悔對台灣人文歷史的後知後覺,不意竟獲頒「二○二二年巫永福文化評論獎」。個人長年以經濟記者自任,能得到文化評論獎,自是莫大的榮幸。友人建議把以往發表的評論文字,擇其要集結成冊,這是本書的由來,也算是一個台灣新聞工作者探討「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的讀書寫作報告。
這本書所列入的,是近年所發表的評論文章,分人物、歷史、語言文化、社會觀察、政治經濟五類,大部分發表於《自由時報》,以〈星期專論〉為欄目者最多,間有少數〈澄社評論〉登載於「自由廣場」,寫作時間不一,大都保留刊登時的文字。其中,人物篇除了外國人士,所記的都是我曾親炙或熟識者;其餘各篇是個人觀察、讀書、思辨的心得報告,期盼社會各方的指教。
我的評論寫作生涯
讀大學研究所時,教授「評論寫作」的曹聖芬先生對我的評論作業曾有嘉勉。有一次課後交談,他說:「世祥!你如果想當記者,這裡沒什麼好學的,應該去新聞機構,從實務中學習。」
那是一九七四年的事,當年十二月,我考入《經濟日報》,旋即被分派到《聯合報》,在兼顧學業的同時,開始新聞採訪工作。如今將近半世紀之後,對新聞工作興趣不減,仍在報界工作。新聞前輩歐陽醇先生曾有名言:新聞工作是迷人的行業。信然!
新聞媒體種類不一,我的職業生涯幾乎都在報業,從《聯合報》經濟記者做起,歷經編譯、編輯和主...
目錄
推薦序— 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擺渡人 /吳樹民
推薦序— 台秉持媒體良心的本土評論家 / 陳永興
推薦序— 一位半世紀媒體人的台灣觀察錄 一封關閉美肌模式
給台灣的情書 / 賴靜嫻
自 序— 我的評論寫作生涯
A人物篇
台灣失去一位民主導師─悼念彭明敏教授
領導者李登輝
蕭泰然的台灣樂章
「終身有職 終身現役」的企業家典範─高騰蛟
敬悼一位「多桑世代」典範─黃天麟
台灣文化戰士─鄭正煜
文化鬥士汪笨湖
追念故人─蔡同榮
盧世全─台灣心終生不渝台美人
被湮沒的歷史人物─台灣老兵
讓外國感念的台灣人
台灣的恩人群像
美麗島的探索者
禮讚巴克禮牧師
感念最有台灣心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台灣主體歷史的詮釋者─「大鬍子」家博
公民運動的金恩博士版
甘迺迪使美國偉大
一代報人沙茲伯格
B歷史篇
站在台灣土地與人民寫歷史
還原台灣歷史
評價台灣經歷的外來政權
二二八讓台灣進入黑暗時代
含冤莫白二二八
毋忘二二八的三月屠殺
新聞界從此進入黑暗時代
美麗島事件的媒政幫凶與幫閒
走過戒嚴的黑暗時代
彭案彰顯崇高的人性
「自由的滋味」得來不易
台灣要如何紀念終戰七十年
打破「台灣光復」的迷失
台灣經過一場「抗戰」之後
流行歌曲中的台灣歷史
打狗故事
高雄中學百年校慶
C文化語言篇
當阿公阿嬤對孫子說「國語」
台灣原本是語言的萬花筒
獨尊中文的省思
台灣文化協會的創世紀意義
綻放的台灣櫻花
長老教會的台灣情
故宮當然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強迫他人當中國人
從《灣生回家》金馬獎摃龜說起
《金蕉歲月》的冤獄歌聲
台灣鐵道傳統中的人文記憶
高雄火車站的歷史人文榮光
從藝術中展現台灣主體
D社會觀察篇
台灣的人口危機
機車與台灣文化
日本震災啟示錄
講手機請輕聲細語
溪頭成「十八趴俱樂部」?
看見清境 看見台灣
馬祖 賭注
台灣─騙子的樂園
台灣不能繼續「假」下去了
從高雄出發,開展新南向
翻轉南北失衡
網路引發的世代變革
太陽花學子感召了台灣人
年輕人啊 絕不放棄
媒體 偵探 法官
新聞可買賣 民主必受害
提升台灣社會的整體奉獻力
E政治經濟篇
選錯總統,台灣是會亡國的
打造台灣成一個受尊敬的國家
我們是正常國家嗎?
台灣、澎湖不是中國的
半世紀前他們就提出「一中一台」
走入政經歧途的台灣
評判馬英九的第一任
台灣其實沒有「統派」
台灣的外交也要轉型
出賣選票 出賣子孫
能騙則騙的「兩岸共同市場」
「九二共識」怪事多
匯率改革靠美國
政府最大咖
經濟泡沫的美麗與哀愁
香港:從「兩制」走向「一國」
和平獎─中國無法承受之重
《紐約時報》向中國說不
頂多只是一廂情願的「總設計師」
推薦序— 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擺渡人 /吳樹民
推薦序— 台秉持媒體良心的本土評論家 / 陳永興
推薦序— 一位半世紀媒體人的台灣觀察錄 一封關閉美肌模式
給台灣的情書 / 賴靜嫻
自 序— 我的評論寫作生涯
A人物篇
台灣失去一位民主導師─悼念彭明敏教授
領導者李登輝
蕭泰然的台灣樂章
「終身有職 終身現役」的企業家典範─高騰蛟
敬悼一位「多桑世代」典範─黃天麟
台灣文化戰士─鄭正煜
文化鬥士汪笨湖
追念故人─蔡同榮
盧世全─台灣心終生不渝台美人
被湮沒的歷史人物─台灣老兵
讓外國感念的台灣人
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