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迷霧中尋找消聲匿跡的劇人面貌
一九四六年初夏時節,以一堵牆壁展演貧富差距的台灣新劇《壁》,突破一切困難在中山堂上演,觀戲人潮盛況空前,轟動一時,卻因「帶有挑動階級鬥爭的內容」遭到禁演,往後更是全面且徹底的紅色肅清。
長期戒嚴體制下,演出幕後奉獻心力的導演兼演員的宋非我,及其搭檔劇作家簡國賢等相關人員,被迫噤聲,從而不被人們所知或刻意遺忘。
因為一場婚禮的偶遇,追索出隱居的導演宋非我從「無我之境」的表演到寂寞孤獨的晚年;
依據解密檔案,描繪出劇作家簡國賢在歷史長河中走過的斑斑血路;
梳理因為歷史斷裂而不為人知的台灣戲劇運動旗手的真實樣貌。
作者簡介:
藍博洲
一九六○年生於台灣苗栗。一九八三年開始小說創作。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 出版作品:短篇小說《旅行者》,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台北戀人》,報導文學《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灣好女人》、《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紅色客家人》、《尋找祖國三千里》、《台共黨人的悲歌》、《愛情像滿天的流星雨》等,歷史報導《沉屍、流亡、二二八》、《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紅色客家庄》、《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老紅帽》、《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幌馬車之歌續曲》、《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尋魂》、《尋找二二八失蹤的宋斐如》、《幌馬車之歌》,散文《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你是什麼派》等。
章節試閱
序幕:一九四六年六月九日
一九四六年。初夏時節。台北的午後慣常地會下起一陣急驟的大雨。但這樣的天候並不曾稍減漸漸活潑起來的民眾對文化藝術的熱情。台灣光復,國民政府接收告一段落以來,不管是文學、美術、音樂、演劇等文化界的活動,都呈現著一股「百花齊放」的蓬勃態勢。
六月九日,以宋非我和簡國賢為中心的聖烽演劇研究會,突破重重難關,領先其他部門於中山堂舉行第一次作品發表會—簡國賢原作、宋非我編譯的獨幕劇《壁》與宋非我編作的三幕劇《羅漢赴會》。
大雨滂沱。午後二點,三分之一以上的座席已經坐滿觀眾。舞台的布幕還沒揭開。性急的觀眾開始擊掌催幕。壁上的標準大鐘指著二時二十分。突如其來,一聲鑼響終於把舞台上的布幕轟開了。在平淡的燈光照射下,《壁》的場景呈現在不安地期待著的觀眾眼前。劇場漸漸靜下來了。舞台分成兩部分,中間隔著一道牆壁。一邊住著囤積米糧而發財致富的奸商。另一邊住著失業勞工一家人。
戲,從奸商追逐暴利、豪奢侈靡與勞工一家為求溫飽而不可得的兩種生活對照下展開。最後,勞工一家終於被冷酷的現實逼向死亡。許久不曾吃到白米飯的勞工之子潛入奸商家,偷吃雞舍裡小雞吃剩的米粒,不幸被奸商雇傭的店員逮個正著。千方百計要趕走勞工一家的奸商藉機逼迫他們立即搬家。無計可施,也對人生徹底絕望了的勞工,將僅有的錢拿來買白飯與麵,放入毒藥,讓失明母親與兒子飽食一頓,然後步上死路。自己也接著吃下殘餘的麵飯,含恨自殺。臨死前,勞工以發狂般的怨憤,用頭拚命撞擊那道恆久屹立於人類社會隔開貧與富的壁,聲嘶力竭地吶喊:壁啊!壁啊!為什麼無法打倒這面壁!然後在氣竭之前把臉轉向台下的觀眾,以一種教人聽了極度悲憤的淒厲聲音吶喊著:壁!同時噴吐出一大口鮮血而倒了下來。燈光暗了下來。舞台另一邊的燈光與音樂接著而起。因為米價暴漲而獲巨利的奸商家正在熱烈進行著慶祝舞會。即使是花和尚,也都抱著女人,隨著樂聲婆娑起舞。
戲,就在這種強烈對比的諷刺氣氛下落幕了。
聖烽演劇研究會的第一次公演一天比一天熱烈。盛況空前。然而,歷經隨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與五○年代白色恐怖全面而徹底的紅色肅清,曾經屹立於台北中山堂表演廳警醒世人的這面「壁」,也在不正常的兩岸關係中坍塌而灰飛煙滅了。在長期反共戒嚴體制下,那些在《壁》後面奉獻過心力的導演、劇作家、演員與幕後工作人員,被迫噤聲,從而不被人們所知或刻意遺忘了。
歷史進入上世紀九○年代之後,不論是國際或中國國內的政治局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台灣年輕一代的戲劇工作者而言,真正立足於本土的戲劇運動,勢必也應從《壁》的重新出土及認識而再次展開。因此,尋找《壁》的導演兼男主角宋非我,以及劇作家簡國賢,也就是一種歷史的必要了。
第一幕:尋找宋非我
一九八七年四月,一九六○年出生的我第一次聽到「宋非我」的名字。那時,我剛剛到陳映真先生創辦的《人間》雜誌工作。第一件差事是採集有關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的民眾證言與寫作。但是,解嚴前夕的台灣,有關「二二八」的話題仍然充滿禁忌,書市上也看不到什麼公開擺設的相關著作。我對「二二八」的理解主要還是通過閱讀吳濁流的《無花果》。我於是從台北大稻埕的歷史現場出發,一路南下,開始進行我的「二二八」調查採訪。然而,因為政治禁忌,訪談存在著諸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雖然歷經一個多月的尋訪,卻未能採訪到事件親歷者而進入歷史現場。退稿是必然的。挫折是重大的。我想放棄這個題目。總編映真先生卻鼓勵我繼續做下去。我只好在後來蒐購的各種真假不一的資料中繼續摸索。終於,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署名謝阿水的《「二二八事件」真相》小冊子,發現一個應該是台大學生領袖的關鍵人物「吳裕德」。我判斷,吳裕德應該是我可以通過人物去報導「二二八」的切入口,於是就去請教先前採訪過的,幾年前才從火燒島歸來的台灣牢齡最高的政治犯林書揚先生。因為這樣,我第一次聽到了台灣光復前後學運領袖郭琇琮的名字。然後我又通過林先生的輾轉聯繫,在抗日前輩周合源與許月里夫婦家裡採訪了傳說已在一九五○年與郭琇琮一同被槍斃的郭琇琮遺孀林雪嬌女士。也就在這次訪談中,我第一次聽到了「宋非我」這個名字。
化名為「至潔」的林雪嬌女士說,在「二二八」事件剛爆發時,郭琇琮帶領一群學生上街遊行,進入新公園的廣播電台播音室,要求閩南語播音員宋非我向全省同胞廣播台北民眾抗議的消息與實況。我認為,如果林女士所說屬實,那麼,在「二二八」的發展過程中,宋非我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畢竟,根據各種史料記載,中南部民眾大多是聽到廣播而起來響應台北的抗議行動。這樣,我後來在歷史的迷霧中繼續採集有關「二二八」及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民眾記憶時,總會試著向受訪者探聽宋非我的下落。但是,一直沒什麼線索。
一 葉芸芸的《三位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回憶》
後來,我才從原載美國《台灣與世界》一九八七年三月號,葉芸芸女士訪問流亡大陸的「二二八」見證人—吳克泰、蔡子民、周青的《三位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回憶》複印件,看到一些有關宋非我的口述證言。其中,「解放以後,轉任對台廣播工作」的蔡子民說,他「與宋非我一起工作了兩年。記得是〔一九〕五三、五四年吧!他寫了很多相聲、廣播稿,後來他轉到泉州對台廣播,文革當中吃過很多苦頭,後來到香港去了。宋是很值得懷念的一位文化界人物,光復初期,他在台北演出話劇《壁》,曾轟動一時。」
在訪問稿後的注解,葉芸芸也提供了有關宋非我更為翔實的背景資料:「宋非我,台北市人。早年在基隆當礦工,自一九三○年代即參加台灣新劇活動,一九四六年,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壁》和《羅漢赴會》,轟動一時,竟遭當局禁演。宋氏所主持的廣播節目《土地公遊台灣》,批評時政,很受民眾歡迎。一九四八年宋氏逃離台灣,經日本、香港到大陸。」
綜合上述兩段資料,對我而言,宋非我這個人的輪廓大致已經從歷史的迷霧中逐漸顯現了。同時,我也從中產生兩個疑問。首先,一九四八年宋氏為什麼要逃離台灣呢?就時間而言,我判斷他應該也是牽連「二二八」的問題吧。然而,他為什麼要到大陸呢?他是不是一個社會主義的信仰者?其次,文革時期他為什麼會「吃過很多苦頭」?究竟吃了怎麼樣的苦頭?是不是因為這樣他才離開大陸到香港?
事實上,這兩個問題都必須找到宋非我本人,親自問他,才能夠找到答案。問題是,宋非我究竟在香港的哪個角落?我什麼時候才能見到他呢?
二 呂訴上的《台灣電影戲劇史》
就在尋找宋非我沒有什麼具體結果的過程中,我循著台灣新劇活動的線索,在舊書攤買到台北銀華出版社一九六一年九月出版的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並在第三三七至三三八頁,〈台灣新劇發展史〉之三「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的「3祖國話劇的露面」一節,看到了更多有關《壁》與宋非我的文字資料。它寫道,一九四六年「六月九日起,至同月十三日,有『聖烽演劇研究會』(會長宋非我,副會長江金章,顧問王井泉、張文環等)在台北市中山堂首次公演獨幕劇《壁》—原作(簡國賢)、編譯及導演(宋)」,宋非我同時親自粉墨登場,扮演主角「許乞食」;另外,他也是三幕喜劇《羅漢赴會》的編導及主角「鐵羅漢」。這樣看來,宋非我可以說是聖烽演劇研究會的靈魂人物了。它又寫道:「《壁》的舞台分兩部分,中間隔著一垛牆(壁)。一邊住著囤米的商人,一邊是一失業工人的家庭。那一邊正在賺了錢興高采烈慶祝的時候,這一邊正是大人斷炊,病兒斷氣。失業者拍著牆壁哭著,口裡叫著:『牆壁啊、啊壁啊!』戲就是這樣閉幕。」它又針對「壁」解釋說,「這個字,台灣的發音是 Bia,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本意,作牆壁;一個是同音異義,作欺詐解。所以在戲裡有句話說:貧者伸手就(壁),惡官伸手也壁(欺詐)。本劇是『暴發戶』和失業者的對照。」它還寫道,《羅漢赴會》是「一群乞丐大鬧暴發戶宴客的鬧劇」,內容是「一個救濟團體邀請地方上紳士名媛開會,討論救濟事業,一群難民硬要參加,他們說:『如果沒有被救濟的人們參加討論,救濟是不會公平的。』」它認為「這個戲對救濟工作的措施,大約有點批評」。
然而,針對宋非我個人,同是戲劇工作者的呂訴上(1915-1970)的敘述卻流露了有些酸氣的批評云:「《壁》的男主角宋是台語〔閩南語〕話劇演員,是個滑頭人物,說做唱像『相聲』,光復時即任職在中國廣播公司台灣電台擔任台語播音員,所以經常在廣播電台講故事,故事都是他自己編的,取材於當時社會生活(代表作《土治〔地〕公》內容含有諷刺)。但是他的演技不大像話劇,倒帶有些像文明戲。總之他在觀眾面前所用的表演術只是滑頭的台詞,隨著啄頭啄腦的滑稽動作和表情。」
儘管呂訴上對宋非我的表演有這樣那樣的批評,在光復初期的台灣,宋非我的戲基本上還是受到歡迎的。呂訴上在該書也不得不承認,雖然《壁》和《羅漢赴會》「這兩個戲是描寫惡德執政者的不良措施,上演的時候票價台幣拾伍元,但是當時觀眾〔卻〕不少」。讓我感到好奇的是,呂訴上又寫道,據說是因為《壁》與《羅漢赴會》的劇本「帶有挑動階級鬥爭的內容」,所以原本準備七月二日起再演四天的戲,卻被市警局禁演了。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只有《羅漢赴會》因為「未正式送審」而被禁演。然而,不管哪一種說法比較正確,宋非我因此而「銷聲匿跡」一段時日卻是事實。該書第三五○頁又載,一直要到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在長官公署宣委會籌組的第四屆戲劇節慶祝晚會,「本省劇人宋非我在沉默半年之後,是日被請出來報告台灣劇運」。
問題是,就在宋非我重出江湖之後不久,「二二八」事件爆發。事變後,在台灣新劇發展史上便再也看不到有關宋非我的戲劇活動了。他也從此下落不明。
三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的誤載
除了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一書之外,我在高雄文學界雜誌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葉石濤編著《台灣文學史綱》第七十四頁,也看到了一段與宋非我有關的記載:「一九四六年六月和七月,由劇作家簡國賢和演員宋非我等人組織的『聖烽演劇會』上演《壁》和《羅漢赴會》。《壁》描寫光復後混亂的社會狀況,猛烈地諷刺陳儀的惡政,表現民生困苦的現實層面,絕望而黑暗。」儘管葉石濤先生的敘述只是短短兩行,內容也不出呂訴上之外。我想,既然他是同屬那個時代的文藝青年,那麼,對當時文學界的動態人脈應該也知道得不少。於是我寫了封信給葉先生,請教有關《壁》以及導演宋非我與劇作者簡國賢的下落。
不久以後,葉石濤先生認真地給我回了信說:「有關於《壁》,劇本是由簡國賢或宋非我,到底哪一個人執筆的搞不清。宋非我當時是長官公署的教育廳副廳長,簡國賢是留日返台的人,據說他曾經在日本東京『紅磨坊』小劇場從事過戲劇工作。宋非我在『二二八』時,同眾多台灣人菁英一樣被捕失蹤,恐已死亡。他是阿山。簡國賢即在稍後的五○年代被槍決。這兩個人的身世皆值得追索。劇本當然沒有留下。有關《壁》演出的論評倒散見於當時的報刊雜誌。」
葉石濤先生給我的訊息,不但未能如我原先所預期地提供一些新的線索,反而讓我再度走入歷史的迷霧之中。我發現,葉先生錯把宋非我當成在「二二八」失蹤(屍沉淡水河)的「長官公署教育廳〔處〕副廳〔處〕長宋斐如」了。就我所知,宋斐如同時也是《人民導報》社長,並不是所謂的「阿山」,而是台南縣仁德鄉出身的所謂「半山」。由於名字相近,也難怪葉先生會把宋非我跟宋斐如搞在一起。後來,當我找到宋非我先生時,他也告訴我,說當年宋斐如的兒子宋亮在大陸聽到他的消息時,也一直錯把他當成親叔叔看待。此外,據我後來的田野採訪,簡國賢並不是在日本的「紅磨坊」,而是「築地」小劇場,從事過戲劇工作。
儘管這樣,我還是非常感激葉石濤先生的回信。誠如他所說,簡國賢與宋非我「這兩個人的身世皆值得追索」。我於是提起勁來,在歷史的迷霧中繼續尋找消逝了四十年之久的宋非我。
四 一九八八年二月一場婚宴的偶遇
一九八八年二月,事情終於有了轉機。農曆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在台北市參加一個大學學長的婚宴。這位學長名叫劉國基,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因牽連「戴華光案」,也就是所謂「人民解放戰線事件」而被判刑十二年,前一年(一九八七年)才因為解嚴而提前出獄。因為他是政治犯,當天晚上的客人也有許多主張兩岸統一的政治犯,尤其以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人為多數。我和幾個同樣年輕的朋友坐一桌。上菜前,林書揚先生找到我,說你不是在尋找一個叫宋非我的人嗎?林先生要我趕緊跟他走。他說宋非我剛好就在現場。乍聽之下,我有點訝異而反應不過來,遲疑了一會兒之後,才跟著林先生穿越一桌桌嘈雜的人群,來到餐廳的另一頭。我看到坐在那桌的客人有幾個我認識的—抗日前輩周合源與許月里夫婦,以及同是抗日左派的老台共蘇新先生的女兒蘇慶黎女士。坐在他們之間的則是一個我不認識的老人。他正專注地與蘇女士交談。林書揚先生把我帶到那位老人的身邊,等他談話告一段落後才向那位老者介紹,說我一直在探尋他的下落,想要瞭解他的經歷。原來,那名老者便是我這一年來一直在盲目尋找的宋非我先生。
其實,宋非我先生早在前一年的十月十日就從香港回到台灣了。只因為歷史的斷裂,認識他而且理解他身分的人已經不多,所以沒有引起注意。再加上離台多年,他也無法與老一輩的藝文界聯繫,因而幾個月來一直隱居老家所在的社子,無人知道。他之所以會參加那天晚上的婚禮,是一九六八年七月因「民主台灣聯盟」事件與陳映真同案入獄的政治犯陳金吉先生帶他來的。因為生意的需要,陳先生常到社子一家家庭工廠處理業務,因而見到了常在那裡出入的宋非我。陳先生知道宋非我的背景後就帶他出來走走。這些,都是宋非我先生後來陸陸續續告訴我的。
當天晚上,通過林書揚先生的介紹,我終於找到宋非我先生了。由於是在婚宴場合,許多識與不識的人紛紛向他敬酒,我也沒有機會和他多談什麼。我告訴他,想再找個時間與他好好聊聊。他也回說歡迎。問題是,婚宴散場時,我還來不及打聽他的電話住址,他就已經離開了。後來,我問了同桌的許多前輩,也沒人抄下他的聯絡電話或住址。這樣,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宋非我又斷線了。
序幕:一九四六年六月九日
一九四六年。初夏時節。台北的午後慣常地會下起一陣急驟的大雨。但這樣的天候並不曾稍減漸漸活潑起來的民眾對文化藝術的熱情。台灣光復,國民政府接收告一段落以來,不管是文學、美術、音樂、演劇等文化界的活動,都呈現著一股「百花齊放」的蓬勃態勢。
六月九日,以宋非我和簡國賢為中心的聖烽演劇研究會,突破重重難關,領先其他部門於中山堂舉行第一次作品發表會—簡國賢原作、宋非我編譯的獨幕劇《壁》與宋非我編作的三幕劇《羅漢赴會》。
大雨滂沱。午後二點,三分之一以上的座席已經坐滿觀眾。舞台...
目錄
序幕:一九四六年六月九日
第一幕:尋找宋非我
葉芸芸的《三位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回憶》
呂訴上的《台灣電影戲劇史》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的誤載
一九八八年二月一場婚宴的偶遇
在一棟豬寮改裝的陋室的訪談
第二幕:台灣劇場的黑色星光
台灣無政府主義者的演劇運動
宋非我在民烽劇團登台
皇民化下的轉軌
第三幕:尋找簡國賢
擬從宗教改造社會的少年
日據下的戲劇活動
第四幕:聖烽演劇研究會
簡國賢與宋非我再度合作
聖烽演劇研究會
《壁》的反響與評論
《壁》碰壁了
第五幕:二二八前後
與歐陽予倩的交流
未能演出的《趙梯》
桃園暴動的主動分子之一
由演劇的分析觀察猶太的悲劇
組織民主自治同盟
轉入地下
第六幕:從十三份到圳仔頭
見證人石聰金
十三份
圳仔頭
鬍鬚的證言
第七幕:流亡大安溪流域
從海山地區轉往苗栗海線
轉往雲林再回苑裡
反特務鬥爭
脫離組織生活
第八幕:從被捕到就義
在嘉義水上鄉
名列通緝第十二
被捕與偵訊
第七十六號押房的家書
判決前後
保密局提解與就義
尾聲
大事年表
附錄一 簡國賢遺作
關於〈壁〉的出土
壁(獨幕劇)
附錄二 宋非我遺作
月遊淡水河(故事詩)
蓬萊仙島(故事詩)
序幕:一九四六年六月九日
第一幕:尋找宋非我
葉芸芸的《三位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回憶》
呂訴上的《台灣電影戲劇史》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的誤載
一九八八年二月一場婚宴的偶遇
在一棟豬寮改裝的陋室的訪談
第二幕:台灣劇場的黑色星光
台灣無政府主義者的演劇運動
宋非我在民烽劇團登台
皇民化下的轉軌
第三幕:尋找簡國賢
擬從宗教改造社會的少年
日據下的戲劇活動
第四幕:聖烽演劇研究會
簡國賢與宋非我再度合作
聖烽演劇研究會
《壁》的反響與評論
《壁》碰壁了
第五幕:二二八前後
與歐陽予倩的交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