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退休教授
王珮玲|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媒體推薦:
推薦序1/黃迺毓
遠流編輯邀請我為這本書寫篇推薦文,我躊躇了幾天,因為我從來沒清楚想過:我是敏感型的人嗎?我的敏感「指數」如何呢?
回想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粗枝大葉,事後不斷道歉,因為「我之前沒想到……」或是「我不知道他會那樣……」,這些「始料未及」的經驗給了我相當的挫敗感。
也有很多時候,我受不了別人的「邋遢隨便」,往往責怪別人(尤其是家人或學生)——怎麼連這個都要我提醒?!這類的經驗也往往讓我氣急敗壞。
預先看到書中的家長問卷,我假裝自己是我的家長,試著做做看,竟然得到十一個「是」,十二個「否」,原來我是「中庸之徒」,往好處說,是該敏感時敏感,不必敏感時遲鈍,往壞處說,會不會也造成「該敏感時遲鈍,該遲鈍時太敏感」?若是前者,我就太幸福了,萬一是後者,那就太慘啦。
為了對自己有更多了解,我答應寫這篇推薦文,也從閱讀中得到許多啟發和樂趣。作者本身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而她有個高度敏感型的孩子,更有趣的是翻譯者也是高度敏感型的
人。因此這本書的內容不僅建立於知識,字裡行間更充滿了對人的豐富關懷。
在家庭教育的領域裡,經常談到親子互動或任何其他的人際關係,我們一向強調知己知彼,但不一定要百戰百勝,事實上,若真的能對自己和對方有真正的認識,結果應該是雙贏的,反之也只有雙輸。
高度敏感的人在這個「普遍粗魯」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是蠻辛苦的。這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人很可能被冠上龜毛或是神經質的標籤,他們的挫敗感也令許多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難以理解。但是如果高度敏感的人可以因被瞭解而被真正接納,他們的人生和對他人的貢獻應該更可以充分發揮。
在親職教育中,專家常要求父母要「接納」孩子,有人以為接納就是「隨他去」,但是真正的接納建基於認識,我想起以往的經驗,有些朋友與其父母的關係一直都在緊張甚至破碎狀態,由作者的觀點來看,那是因為父母有幸生了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卻不懂得孩子為什麼那麼難帶,而孩子也知道父母愛他,但是又常常受到父母無心的情緒傷害。親子雙方愛得很痛苦,卻一點不明白為什麼對方跟我不一樣。
我很欣賞作者的比喻,她以「分橘子」來舉例說明不同敏感度的人如何處理接收到的訊息,高度敏感者不是分為大、中、小三個槽,而是可能仔細分成十五個槽,真是非常傳神。作者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交代許多「撇步」,這樣的細節在我的書上是不會出現的,因為我的敏感度遠不及她,但是對擁有高度敏感孩子的父母來說,這些教戰守則非常實用。
其實,不管你自己或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這都是一本很精彩的親職教育的寶典。在家庭中,處理夫妻關係或其他親人的關係,都會很有幫助。
推薦序2/王珮玲
「你現在的心情好像比早上好一些。」「你衣服這邊的線掉出來了!」
朋友是位超敏感的人,對於身旁人、事、物細微的改變都能知覺到,彷彿天生有張靈敏的鼻子,能嗅出周圍的變化。她也是位具有超強的覺察能力的人,非常擅長細緻的思考,並喜歡藉由文字表達敏銳的察覺和情感,在進行任何行動之前,常有謹慎的思考;相對地,由於她過度的敏感,與其他人相比,往往能感受更深層的痛苦與落寞,甚至是死亡的經驗。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更清楚瞭解這位朋友天生的高敏感度,更清楚如何同理她內心的喜悅與痛楚。
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人在嬰兒階段就已經發展出敏感度和覺察能力,能察覺母親的情緒及回應;到了兒童或成人階段,更能嗅出家人或朋友透露出的細微訊息,也能瞭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如果成人能夠知覺孩子高度敏感的特質,就比較能夠同理孩子的內心感受,瞭解孩子情緒的起伏,相反地,則無法察覺他們內心的情緒經驗。
事實上,孩子的敏感度和爸媽教養方式是相互影響的,兩者間的關係如同齒輪,或大或小都無所謂,只要能卡榫在一起,就能順暢運轉;換句話說,無論孩子或家長敏感度高低,只要教養方法因應得宜,親子間就能互動圓融。這本書提供了一些從嬰兒期至青年時期的具體輔導策略,對於家中有高度敏感孩子的家長非常受用。尤其本書的作者不僅是位心理學的研究者,還是位臨床工作的諮詢師,甚至本身也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能從學理基礎、個案的諮詢和自身經驗,深入淺出地描述養育高度敏感孩子的多元方法。
難能可貴的是譯者文筆流暢,讀起來輕鬆愉快!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如果你正在讀這幾個字,可能是你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敏感。你可以先做「家長問卷」進一步瞭解何謂高度敏感。如果問卷中的狀況感覺很熟悉,就繼續讀下去吧……歡迎進入高度敏感兒童的世界。
大家都知道,從出生開始,每個孩子就有自己的個性。「即使還在嬰兒時期,她就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她一定要得到,否則天下大亂。」「他總是脾氣很好,什麼都無所謂。」就像所有的孩子,你的孩子也遺傳到了一套獨特的內在氣質。分開來看,每種氣質都沒什麼獨特之處,只是某種具代表性的典型,例如說「意志強」「脾氣好」等等。
高度敏感也是一種內在氣質,15~20%的兒童具有這種特質,男女比例相同。有些嬰兒不在乎你餵他吃什麼、室內溫度是多少,不在乎音響開得多大聲、光線有多亮。但是高度敏感的嬰兒會注意到任何新的味道、任何的溫度改變,他們聽到大的聲音或是被強光照到眼睛就會哭。這些嬰兒年紀大一點之後,情感往往也很敏銳。他們傷心的時候很容易哭,也比較容易擔心,但是開心的時候又開心得不得了。他們在採取行動之前比較會先思考過,所以看起來好像比較害羞或者害怕,其實他們只是在觀察。再長大一些以後,他們常常成為非常善良、有良知的人,他們會受不了不公義、殘酷或不負責任的事情。
當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高度敏感的孩子也是各個不同,因為他們的遺傳特質、教養環境和學校經驗都不相同。他們可能很外向或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可能堅持度很高也可能容易分心,可能霸道也可能適應力良好。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敏感兒童的共通特質。
為什麼寫這本書
先談談我對敏感成人的研究,以及為什麼將研究觸角延伸到兒童和親職教育。我是做研究的心理學者,也是從事臨床工作的心理師。我自己就是高度敏感的人,還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十二年前,我開始研究敏感特質,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面談過成百上千的敏感成人、家長和兒童。另外還蒐集了幾千份問卷資料。這些研究成果我已經發表在專業期刊上,而本書提及的資料也都是有證據支持的。事實上,這個現象的研究存在了五十年,只不過是用別的詞彙形容這些孩子,像是感覺閾值低、天生害羞、內向、膽怯、壓抑、負面思考等等。這本書就是想幫這些孩子「正名」。使用正確的辭彙可以讓我們用新的角度看待這些孩子。
例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正在觀察,我們常常說他害羞或害怕,而不會想到說,也許這只是一個很敏感的孩子,喜歡在採取行動前先觀察清楚。或者一個孩子正在留意所有的情緒和細節,我們卻可能擔心他「過度反應」或「無法避輕就重的忽視不重要的事情」。然而,擁有一套非常敏感的神經系統、能夠注意到各種細節,有什麼不好?何況誰知道什麼細節是不重要的呢?失火之前,大概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出口在哪裡吧?
因為我自己就是高度敏感的人,所以我知道敏感的人在想些什麼。遇到某些狀況,我們確實可能比較害羞或焦慮,但我認為主要的問題不是害羞或焦慮,而是敏感。我及其他人的研究都顯示,敏感特質將來會成為孩子的優點還是缺點,全要看家長的教養態度。如果我們將孩子的特質視為「敏感」,就比較能夠看到他的優點,比較能夠養育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自從我出版《高度敏感成人》(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及《高度敏感者的愛情關係》(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in Love)以後,許多人告訴我:「我就是這樣,完完全全就是這樣,我不知道別人也有這些感覺……渴望安靜獨處、總是感覺得到別人、總是想做對的事情。」他們都很遺憾父母以前不瞭解敏感特質,或是希望我告訴他們如何養育同樣敏感的孩子。
一般的親職書籍裡,不會提到養育敏感孩子的特殊需要,例如怎樣維持適度的刺激。如果不考慮刺激的程度,很多建議可能引起更多問題,例如一般書中建議的處罰方法對於敏感的孩子可能太刺激了,孩子會過於激動,以至於無法學習你想給他的教訓。這些親職教育書籍沒有考慮到敏感孩子的需要,因此有了這本書。
我知道養育敏感孩子可能遇到許多困難。有些人會覺得孩子不對勁或自己是不稱職的家長。這本書就是要協助你擺脫這種感覺,你將學會放輕鬆,孩子也因此能夠終於放輕鬆了。
如何使用本書
我強烈建議你讀完整本書。第一部分是關於敏感、你自己的個性如何影響親職功能、養育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重要議題。第二部分則針對特定年紀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到獨立生活的年輕人。你應該全部讀過,因為:(1)每一章都有新的想法,可以應用在其他年紀的孩子身上。(2)壓力大的時候,敏感孩子的言行可能退化到比較小的年紀,心情好的時候,言行則可能像年紀比較大的人,所以不同年紀的親職技巧都可能用上。(3)瞭解之前發生的事和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對於你目前的親職功能會有幫助。
某些章節後頭的「應用篇」可能很有幫助、做起來很有趣,但非必要。
書中提到的所有個案都是真人真事,只是名字和身分細節有所改變。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愉快的使用這本書。擁有敏感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確實,孩子與眾不同會讓你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一向認為:你必須願意擁有與眾不同的孩子,才會擁有與眾不同的孩子。你確實有個與眾不同的孩子,這本書就是要教你如何養育他,使他不但與眾不同,而且還健康、有愛心、適應良好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