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唯二有利的發展因素,就是人力資源與政府順應市場的政策引導,以致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近年來因為教育資源不足並過度分散,使人力資源的競爭力有下降趨勢,再加上政府政策受到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未能有效發揮引導市場發展的作用,整體國家競爭力已大不如前。隨著台灣民主化的腳步加快,過去隱而未現的矛盾逐漸浮上檯面,每一次的選舉,都造成共識的撕裂,進而牽制了台灣向前發展。
本書發現目前限制台灣永續發展的矛盾共有五項,分別為政治與憲法的矛盾、政治與經貿的矛盾、政治與軍事的矛盾、統一與不統及獨立的矛盾,以及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矛盾。矛盾不化解,台灣的明天將是黑白的,而不是彩色的。
作者簡介:
▌戴東清
現任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全球化、東亞政經、美中關係、兩岸關係、公共政策、國家與社會關係。曾出版《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1989-2002》、《兩岸終究難免一戰!?》、《破繭而出:開啟新生命的五種途徑》、《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的認同分析》、《自然與社會的對話》、《基督教與生命關懷》、《2025-2027台海一戰?》,並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在中外期刊。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從亞太營運中心談起
1995年台灣行政院正式通過經建會提出的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該計畫規劃有六大中心,分別為「製造、空運、海運、金融、電信、媒體」中心等。據當初參與規劃中心的杜震華教授表示,只要有2百家跨國企業總因為亞太營運中心遷至台灣,每家有3百個高薪工作,就會有6萬個高薪工作產生,年輕人就不必遠渡重洋去賺取高薪了。然而這樣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利的計畫,在1996年8月故總統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後而胎死腹中。
若是亞太營運中心計畫能夠順利施行,台灣如今的發展局面應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接受經濟部投資業務處之委託,針對亞太營運中心進行可行性評估。研究發現台灣在「生產要素條件」上明顯領先香港及新加坡;在「區位與經社條件」上,則與香港共同領先了新加坡:在「交通與通訊」上,台灣在海路運輸、陸路運輸、電訊郵政及金融服務明顯落後於香港及新加坡。此外,外商對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首要建議為「減少政府官僚化、提高行政效率」。換言之,台灣不是沒有機會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只是需要走對方向。然而因為政治的原因而喪失機會,殊為可惜!
時任交通部長的前行政院長劉兆玄,曾說明亞太營運中心為何非做不可,原因是:「未來北美、歐洲和亞太是大家公認的三大經濟區域中心。而如果我們把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實力加起來看,華人的經濟圈更是不容忽視。所以要做這個營運中心,我們在文化和地利上,的確佔了一些優勢。就危機來說,現在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每年都是雙位數字,就像台灣當年的經濟起飛一樣。而如今,台灣已經到了發展的瓶頸,只剩下三到五年的好時光,不把握就來不及了。就像以前做十大建設時說『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一樣,現在要做亞太營運中心,時機很重要,今天不做,以後也不必做了。」
劉兆玄另外表示「台灣位居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的樞紐地位,不是其他地方可以取代的。……以飛行的時間來講,就亞洲幾個重要都市來說,台灣到每一點的飛行時間可以說是最短的―在兩個半小時之內都能到達。這一點唯一能跟我們比的是上海。但是上海只是一個河港,淤積得很厲害,現在三萬噸以上的船不容易靠,即使吞吐量大,真正國際的航運很有限。要注意的是,上海附近有很多港口正在發展,我們不加緊就很快會失去目前的優勢。」
果不其然,在2000年前曾高居全球第3大貨櫃港長達8年的高雄港,2000年被南韓釜山港擠到第4,2002年被上海超越,2003年被深圳超越,2022年的最新排名,已經從第16降到18,更遑論被寧波、廣州、青島、天津、廈門等港市超越。正印證了劉兆玄在交通部長任內所講的話「時機很重要,今天不做,以後也不必做了」。而在劉兆玄心中曾經有機會用高雄港來一比的上海港,則不受新冠疫情影響仍穩居世界第一大貨櫃港。由此可見,把握時機的重要性。
反觀新加坡,在1995年時是世界第二大貨櫃港,到了2022年仍然是世界第二大,完全沒有受到中國大陸各港口後來居上的影響。新加坡為何能夠在這將近三十年間,維持世界第二大貨櫃港的地位不動搖?不就是因為不放過任何發展的機會嗎?新加坡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族裔共四大族群,族群問題不會比台灣本省、外省來得好處理,然而卻能夠不使族群問題成為發展的障礙,這恐怕才是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
另據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表示,「建設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經行政院核定實施後,在政府各部門努力下,一年間即有20多家跨國企業來台與台灣企業策略聯盟,期待兩岸三通後共同進軍大陸;「戒急用忍」政策出現,使跨國企業因此失望而去,「建設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亦胎死腹中。新加坡因為不放棄發展機會,所以能夠維持世界第二大貨櫃港的地位不動搖,台灣卻因為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讓台灣經濟可以再起飛的計畫無法執行,高雄港的地位也大不如前。時間雖然已經錯過,若是不思迎頭趕上,類似台灣年輕人以為赴柬埔寨工作卻演變為綁案的事件,將層出不窮。
為了排除台灣內部政治因素對經濟發展形成的干擾,有五大矛盾因素是政府與民間必須共同面對與化解的,否則台灣經濟恐難再有持續發展的機會。當鄰近的東南亞國家不斷地在發展,台灣若因受到政治相關因素的干擾,將難以維持經濟發展的現狀,或甚至出現倒退現象,則恐怕百姓的苦日子會過不完。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從亞太營運中心談起
1995年台灣行政院正式通過經建會提出的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該計畫規劃有六大中心,分別為「製造、空運、海運、金融、電信、媒體」中心等。據當初參與規劃中心的杜震華教授表示,只要有2百家跨國企業總因為亞太營運中心遷至台灣,每家有3百個高薪工作,就會有6萬個高薪工作產生,年輕人就不必遠渡重洋去賺取高薪了。然而這樣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利的計畫,在1996年8月故總統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後而胎死腹中。
若是亞太營運中心計畫能夠順利施行,台灣如今的發展局面...
作者序
本書從亞太營運中心談起,說明台灣本來有非常好的經濟發展條件,但是因為對於內外在情勢的判斷失誤,以致讓有利於台灣發展的政策胎死腹中。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唯二有利的發展因素,就是人力資源與政府順應市場的政策引導,以致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近年來因為教育資源不足並過度分散,使人力資源與過往相比,競爭力有下降趨勢,不過能仍維持一定的水準。反觀政府政策受到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未能有效發揮引導市場發展的作用,整體國家競爭力已大不如前。
民主政治本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並藉此凝聚國家發展共識的好制度。然而隨著台灣民主化的腳步加快,過去隱而未現的矛盾逐漸浮上檯面,每一次的選舉,都造成共識的撕裂,進而牽制了台灣向前發展。本書發現目前限制台灣永續發展的矛盾共有五項,分別為政治與憲法的矛盾、政治與經貿的矛盾、政治與軍事的矛盾、統一與不統及獨立的矛盾,以及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矛盾。矛盾不化解,台灣的明天將是黑白的,而不是彩色的。
本書的出版,首先當然要感謝張裕亮教授、黃介正教授、趙建民教授(按姓名筆劃順序)為本書寫推薦序,增加本書的可讀性,也為本書增色不少。其次,要感謝本書的編輯,在本書出版上所提供的協助。再次,也要感謝親愛的家人,總是在背後默默支持個人的研究工作。最後,要感謝的就是本書的讀者,透過閱讀本書及分享書中的觀點,能為台灣的發展提供些許助力。
本書從亞太營運中心談起,說明台灣本來有非常好的經濟發展條件,但是因為對於內外在情勢的判斷失誤,以致讓有利於台灣發展的政策胎死腹中。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唯二有利的發展因素,就是人力資源與政府順應市場的政策引導,以致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近年來因為教育資源不足並過度分散,使人力資源與過往相比,競爭力有下降趨勢,不過能仍維持一定的水準。反觀政府政策受到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未能有效發揮引導市場發展的作用,整體國家競爭力已大不如前。
民主政治本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並藉此凝聚國家發展共識的好...
目錄
▌目次
張序
黃序
趙序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從亞太營運中心談起
第二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政治與憲法的矛盾
第一節 憲法的國家地位
第二節 政治的國家困境
第三章 政治與經貿的矛盾
第一節 政治去中化
第二節 經貿趨中化
第四章 政治與軍事的矛盾
第一節 兩岸敵意加深
第二節 軍事戰備弱化
第五章 統一與不統及獨立的矛盾
第一節 憲法預設終極統一
第二節 政治運作趨向不統與獨立
第六章 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矛盾
第一節 發展應擁抱全球化
第二節 教育卻著重本土化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矛盾不化解台灣沒明天
第二節 化解矛盾需要共識
參考文獻
▌目次
張序
黃序
趙序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從亞太營運中心談起
第二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政治與憲法的矛盾
第一節 憲法的國家地位
第二節 政治的國家困境
第三章 政治與經貿的矛盾
第一節 政治去中化
第二節 經貿趨中化
第四章 政治與軍事的矛盾
第一節 兩岸敵意加深
第二節 軍事戰備弱化
第五章 統一與不統及獨立的矛盾
第一節 憲法預設終極統一
第二節 政治運作趨向不統與獨立
第六章 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矛盾
第一節 發展應擁抱全球化
第二節 教育卻著重本土化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