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首次提出「異化勞動論」、《資本論》之外最重要的著作。
當社會衰退時,沒有哪個階級比工人階級遭受更可怕的痛苦。「勞動為富人生產了神奇的事物,卻給工人產生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卻給工人生產了茅棚。它生產了美,卻給工人生產了殘廢。它用機械來取代勞動,卻使一部分工人倒退成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人成為機器。勞動生產了才智,卻給工人生產了愚蠢和癡呆。」──馬克思
馬克思這部手稿在思想、學術上的影響重大,寫於1844年4月至8月在巴黎期間,因此又稱作「巴黎手稿」,是他青年時期的主要代表作。這段期間,他大量研讀經濟學著作,寫下摘錄他人著述內容的筆記,並逐步產生自己的獨立觀點和評論,更奠定了後來《資本論》的基礎。手稿生前並未發表,且部份佚失。1927年曾出版俄文節譯本,直到1932年才由俄國編者首次出版完整版。
手稿分成三個部份:第一手稿,主要是關於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主題環繞在工資、利潤和地租以及馬克思對勞動異化的思考。第二手稿的篇幅很短,卻畫龍點睛的指出了私有制與勞動和資本間的關係,並中介了第三手稿關於私有制、勞動與共產主義的討論。在第三手稿中,馬克思一方面通過說明如何揚棄勞動異化,另一方面亦批判了幾種共產主義形式,進而從歷史分析、社會性和人的特殊性三個面向,闡述他理想中的共產主義。
馬克思批判在私有制下,人的勞動將不再與自己的生命有關,而是宰制與痛苦,因此「異化」和「勞動」也成了本書最重要的兩個重點,這也是他形成自己一套新哲學或說新世界觀的關鍵作品,甚至是其後半生思想與實踐的工作。
本書特色◎完整德文譯本
◎附錄「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摘要」
作者簡介:
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德國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思想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1818年5月5日生於普魯士特里爾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曾就讀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大學,於耶拿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3歲擔任激進派報紙《萊茵報》的主編,後因政府查禁,和妻子移居巴黎,和盧格共同創辦左派期刊《德法年鑑》,因失去贊助而改為《前進周刊》撰文。在巴黎期間結識恩格斯,兩人一起對社會主義展開研究,並共同撰寫《神聖家族》。這段時間他也開始著手深入研究政治經濟學,寫下生前未曾出版、俗稱「巴黎手稿」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5年4月遭到法國驅逐,搬到布魯塞爾。1847年和恩格斯參與共產主義者同盟,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1848年回到普魯士創辦《新萊茵報》,1849年又被驅逐,8月移居英國倫敦,因生活艱困受恩格斯接濟,後來為《紐約每日論壇報》寫稿。1864年參與「第一國際」成立。英國期間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資本論》第一卷(1867)等重要著作。
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歷史唯物論和無產階級革命等學說,使他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更對社會科學的各領域都產生極大影響。1883年3月14日逝世於倫敦寓所,《資本論》第二、三卷,以及《剩餘價值理論》等手稿,皆於死後才被整理出版。
譯者簡介:
李中文
輔仁大學德文碩士。擔任過出版社主編、大學德語講師.目前為專職譯者。譯作包括:《兒童背脊健康法》、《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運動讓你不生病》、《無效的醫療》、《細菌之謎》、《閱讀的歷史》、《美國說了算》、《何謂哲學問題》、《論時間》、《數位癡呆症》等二、三十本書。E-mail: roger6869@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專文導讀
馬克思的各方評價:
◆「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英國BBC廣播公司,1999年全球網路票選活動:馬克思居首,愛因斯坦排名第二。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著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將來就會使人感覺到。……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恩格斯於馬克思葬禮上的悼詞(1883年3月17日)
◆要說有哪位思想家在二十世紀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那麼此人非馬克思莫屬。……在馬克思去世一百週年後的近二十年來,嚴格來說,他已成為不值一提的過時人物。有些記者甚至認為今晚的討論是為了把馬克思從「歷史的垃圾桶」裡解救出來。然而時至今日,馬克思很可能再次引領風潮,成為二十一世紀人們所關注的思想家。——霍布斯邦,《如何改變世界》
◆這個人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發現資本主義的缺失,而我們到現在才發現。──索羅斯,引自《如何改變世界》
◆大多數智力或想像力的創作,經過短不過餐後一小時,或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就永遠消失了。但有一些創作卻不是這樣。它們幾度遭到隱沒,復又重現……。這些創作,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偉大的創作。從這個意義上說,無疑這偉大一詞適合馬克思的理論。──熊彼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在十九世紀,沒有哪個思想家像卡爾.馬克思那樣,對人類有如此直接、深遠和強有力的影響。——以撒.柏林,《卡爾.馬克思:他的生平與環境》
◆在許多方面,他使我們視域擴大,眼光敏銳。再回到馬克思以前的社會科學是難以想像的。馬克思對所有現代學人均有所幫助,即使這些學人並不自知;而這對那些像我一樣不同意他的理論的人來說,特別是如此;我得承認我在處理柏拉圖和黑格爾的思想時,便受到他的影響。——卡爾.巴柏,《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世界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而地球上約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受他思想啟發而成立政權的國家內。儘管如此,那些政治人物和自稱是馬克思主義者的人士幾乎很少有人真正瞭解他的著作,雖然,就其著作的份量和深度而言,這並不足為奇。——戈登.葛拉姆,《當代社會哲學》
◆我極為敬佩他的學識、他對無產階級事業熱情而誠摯的奉獻,雖然這中間總夾雜著個人的自負。──巴枯寧,引自《巴枯寧生平與著作傳略》
◆馬克思的批判已教會很多人看到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現象,教他們至少要努力去減少這些現象。──大衛.麥克里蘭,《馬克思傳》
名人推薦: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專文導讀
馬克思的各方評價:
◆「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英國BBC廣播公司,1999年全球網路票選活動:馬克思居首,愛因斯坦排名第二。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著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將來就會使人感覺到。……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恩格斯於馬克思葬禮上的悼詞(1883年3月17日)
◆要說有哪位思想家在二十世紀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那麼此人非馬克思莫屬。……在馬克思去世一百週年後的近二十年來...
章節試閱
[第一手稿]
勞動工資
|I|勞動工資(Arbeitslohn) 由資本家(Kapitalist)和工人(Arbeiter)之間敵對的鬥爭所決定。資本家勝利的必然性。資本家沒有工人能夠比工人沒有資本家活得更久。資本家之間的聯合是常態且有效的,工人的聯合則遭到禁止,且對他們有不利的後果。除此之外,地主(Grundeigentümer)和資本家還能夠靠產業利益來增加他們的營收,但工人既沒有地租(Grundrente),也沒有資本盈利來增加他們的產業收入。因此,工人之間的競爭才這麼激烈。所以單就工人而言,資本(Kapital)、地產(Grundeigentum)和勞動(Arbeit)之間的分離,是一種必然、根本且有害的分離。資本和地產不必停留在這種抽離當中,但工人的勞動卻是如此。
所以說,資本、地租和勞動的分離對工人而言是致命的。
最低且唯一必要的勞動工資額,就是工人在勞動期間的生存以及能夠養活一個家庭而不至於使工人族群滅絕的金額。按照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說法,一般的勞動工資就是跟普通人 、也就是跟牲畜般的生活相一致的最低額。
對於人的需求(Nachfrage)必然會像其他任何商品生產那樣調節人的生產。一旦供給(Zufuhr)遠遠多過需求,一部份工人就會淪入乞討狀態或者餓死。於是,工人的生存就縮減成其他任何商品存在的條件。工人成了商品,要是能夠把自己推銷出去,就是他的幸運了。而工人生活所依賴的需求,則取決於富人和資本家的心血來潮。要是供給量[超過]需求,那麼構[成]價格的一個部份,亦即利潤、地租、勞動工資,就會在該價格(Preis)以下支付,於是這種支付的[一部份]就會偏離這種使用,而市場價格也就[偏向]於作為中心點的自然價格 。可是:一、在大規模分工之下,工人最沒辦法朝不同方向提供自己的勞動;二、在他對資本家的從屬關係之下,他會最先遭遇到不利情況。
所以,在市場價格(Marktpreis)向著自然價格(natürlicher Preis)的引力之下,工人通常且一定會遭受損失。而正是資本家把自己資本投入另一方向的這種能力,使得侷限在特定勞動部門的勞工要嘛失業,或是迫使他屈就於這位資本家的所有要求。
|II|市場價格偶然且突然的波動對地租的影響,小於分解成利潤和工資的價格部位的影響,不過,它對利潤的影響卻小於對勞動工資的影響。當某一種勞動工資提高時,通常還會有一種保持穩定,以及另一種在降低。
工人不見得隨著資本家獲利而獲利,卻一定跟著他蒙受損失。所以,當資本家透過工廠或商業機密、透過壟斷或自己地皮的有利位置而把市場價格維持在自然價格以上時,工人並沒有得到好處。
除此之外:勞動價格比生活物資(Lebensmittel)價格穩定得多。兩者通常處在反比的關係。在物價昂貴的年份,勞動工資由於需求的減少而減少,由於生活物資價格的提高而提高。所以打平了。不管怎樣都會有一定數量的工人失業。在物價便宜的年份,勞動工資由於需求的提高而提高,由於生活物資價格的降低而降低。所以打平了。
工人另一項不利的條件:
不同種類勞工的勞動價格,較之於資本所投入不同部門的獲利更加千差萬別。在勞動時,個體活動的整個自然、心智和社會的差異會顯示出來,並獲得不同的報酬,但死的資本卻永遠邁著同樣的步伐,而漠不關心實際的個體活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工人和資本家同樣都在煩惱時,工人煩惱的是自己的生存,資本家則煩惱自己死財富的獲利。
除了自己有形的生活物資之外,工人還必須為了得到工作,也就是為了能夠實現自己活動的辦法或手段而奮鬥。
我們舉出社會可能所處的三種主要狀況,並考察工人在當中的境況。
一、當社會的財富處在消退中時,工人所受的痛苦最大,因為:就算工人階級處在社會幸福的狀態中,所得到的好處也比不上有產者(Eigentümer)。當社會衰退時,沒有哪個階級比工人階級遭受更可怕的痛苦 。
|III|二、現在我們來考察一個財富增長的社會。這種狀態是唯一對工人有利的狀態。這時出現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對於工人的需求超過了他們的供給。然而:
第一:勞動工資的提高導致工人方面的過度勞動。他們越想要賺錢,就越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時間,為了貪欲而完全出賣所有的自由從事奴工般的勞動。這麼一來,他們就縮短了自己的壽命。他們這種壽命縮短對整個工人階級而言是一種有利的狀況,因為如此一來不斷的新的供給就變得有必要。這種階級始終必須犧牲本身的一部份,才不至於全部滅亡。
再者:一個社會何時會處在富庶繁榮呢?隨著一個國家資本和收入的成長。不過,這只有在幾種情況下才有可能:
(α)藉由許多勞動的累積,因為資本是積蓄了的勞動(aufgehäufte Arbeit) ;也就是說,工人被人從手上奪走的產品越來越多,於是他自己的勞動越來越成為別人的財產而跟他對立,而他生存和活動的手段越來越集中到資本家手上。
(β)資本的累積增加了分工(Teilung der Arbeit),分工增加了工人的數量;工人的數量又回過頭來增加了分工,如同分工增加了資本的累積那樣。工人一方面隨著這種分工,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的累積,於是越來越純粹依賴勞動,且是一種特定的、相當片面的、機械般的勞動。所以,如同他在心智和肉體上被貶低成機器,而從一個人變成一項抽象的活動和一個肚子,他也就越來越依賴於市場價格的所有波動、資本的運用和富人的心血來潮。同樣地,由於只會勞動的階級人口的增加,|IV|工人之間的競爭加劇,於是他們的價格就降低了。工人這種境況在工廠制度中達到極點。
(γ)在一個處在逐漸富庶的社會中,唯獨最有錢的人才能夠靠貨幣利息(Geldzins)過活。其他人都必須拿自己的資本從事某種行業或是將它投入交易。於是乎,資本之間的競爭會加劇,資本的集中加劇,大資本家令小資本家破產,而一部份原先的資本家淪為工人階級。他們部份由於這種供給而再度蒙受勞動工資的壓榨,並陷入一種對少數大資本家更深的依賴。當資本家人數減少時,他們為了工人的競爭幾乎不再存在。而當工人人數增加時,彼此之間的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越不自然而具強制性。於是,一部份工人階級也就一定會淪入乞討或捱餓的狀態,正如一部份的中等資本家淪入工人階級那樣。
所以,就連在對工人最為有利的社會狀態下,對於工人必然的結果還是過度勞動和早死、淪為機器、相對於他而危險地累積起來的資本的奴隸、新的競爭、餓死或是一部份工人的乞討狀態。
|V|勞動工資的提高在工人身上激起資本家的發財慾,不過這種慾望只有藉由犧牲自己的心智和肉體才能夠平息。勞動工資的提高以資本累積為前提,並導致資本累積;於是勞動的產物相對於工人而言便越來越疏離(immer fremder)。同樣地,分工也讓他越來越片面且依賴,正如分工不僅導致人的競爭,也導致機器的競爭。既然工人淪為機器,機器相對於他也就成了競爭者。最後,正如資本的累積增加了產業的數量、於是增加了工人那樣,同樣的產業數量藉由這種累積而產出更大量的製成品(Machwerk),於是導致生產過剩。結果,要嘛大部份工人失去工作,要嘛他們的工資減少到最微薄的最低限。
這就是一個對工人最為有利的社會狀態、也就是財富不斷成長、擴充的狀態的結果。
不過,這種成長狀態一定終究還是會達到它的極點。這時,工人的境況是哪一種呢?
三、「在一個財富達到其最終可能階段的國家當中,勞動工資和資本盈利兩者都會非常低廉。工人之間爭取受僱的競爭會非常激烈,以至於把工資減少到剛好僅僅足以維持相同的勞工人數,而由於國家人口已經達到飽和,這個數量便沒辦法再增加了。」
超額的人口便不得不死亡。
所以說,在財富減少的社會狀態下,工人的貧困加劇;在增長的狀態下,貧困情形變得複雜;在完全發展的狀態下,貧困依舊不變。
|VI|可是,既然按照史密斯的看法,一個讓大多數人受苦的社會並不幸福 ,既然最富裕的社會狀態導致多數人的這種痛苦,而既然國民經濟學(總之是私人利益的社會)導致這種最富裕的狀態,那麼國民經濟學的目標就是社會的不幸。
關於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關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家可以藉由減少勞動時間量來大大補償勞動工資的提高;還有,勞動工資的提高和資本盈利的提高,對商品價格會產生像單利和複利那樣的影響。
現在讓我們完全站在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並根據他的意見來比較工人理論上和實際上的權益。
他告訴我們說,原本而且就概念而言,勞動的整個產物(Produkt)屬於工人。可是他同時又告訴我們,工人實際上獲得的是該產物最小、最不可或缺的部份。這個部份並不足夠作為人、而是作為工人而生存;並不足夠繁衍人類,而只足夠繁衍工人這個奴工階級。
國民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用勞動可以購買一切,而資本不外乎積蓄了的勞動。可是他同時又告訴我們,工人不但根本不能買到一切,而且還不得不出賣自己和自己的人性。
懶散地主的地租通常佔土地產物的三分之一,而勤快資本家的利潤甚至可以達到貨幣利息的兩倍;至於工人在最佳情況下所能賺到的,頂多是他四個孩子裡一定會有兩個捱餓且夭折。
|VII| 按照國民經濟學家的看法,勞動是人擴大自然產物價值的唯一辦法,而且勞動是他能動的財產;可是按照同樣的國民經濟學,地主和資本家——他們身為地主和資本家,僅僅是享有特權而懶散的神明——處處都比工人佔上風,而且給他們訂定規則。
按照國民經濟學家的看法,勞動是唯一恆定的物價,可是,卻再沒有任何事物比勞動價格更加隨機、處在更大的波動當中了。
分工增加了勞動的生產力以及社會的財富和精緻化,卻使工人變得貧困,直到成為機器。勞動引發資本的累積,從而促成社會不斷增長的富裕,卻使得工人越來越依賴資本家,讓他落入更大的競爭,驅使他進入生產過剩的追獵中,隨之而來的卻是同樣嚴重的衰退。
按照國民經濟學家的看法,工人的利益絕不會跟社會的利益相對立,然而社會卻總是且一定跟工人的利益相對立。
按照國民經濟學家的看法,工人的利益絕不會跟社會的利益相對立。一、因為勞動工資的提高,除了上述的結果之外,還可以藉由減少勞動時間量而大大得到補償。二、因為對社會而言,整個總產量就是淨產量,而且這種淨值只對靠財產生活的人才有意義。
然而,既然勞動本身不僅在目前的狀況下、也就它的目的而言,畢竟單單是擴大財富,所以我認為,勞動本身是有害的、不幸的。這是從國民經濟學家的論述所推得的,儘管他並不知道這一點 。
[第一手稿]
勞動工資
|I|勞動工資(Arbeitslohn) 由資本家(Kapitalist)和工人(Arbeiter)之間敵對的鬥爭所決定。資本家勝利的必然性。資本家沒有工人能夠比工人沒有資本家活得更久。資本家之間的聯合是常態且有效的,工人的聯合則遭到禁止,且對他們有不利的後果。除此之外,地主(Grundeigentümer)和資本家還能夠靠產業利益來增加他們的營收,但工人既沒有地租(Grundrente),也沒有資本盈利來增加他們的產業收入。因此,工人之間的競爭才這麼激烈。所以單就工人而言,資本(Kapital)、地產(Grundeigentum)和勞動(Arbe...
推薦序
勞動與實踐:一條人類本質的歸返之路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思想起源及其結構
一八四三年十月,隨著萊因報被查封,年僅二十五歲的馬克思,帶著新婚的妻子燕妮來到了巴黎,開始了第一次移居海外的生活。即便因為與盧格的決裂,《德法年鑑》只出了創刊號後就停刊了,然而在《德法年鑑》中所刊出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還是讓我們看見了在一八四三年十月到一八四五年一月間,即一般稱為巴黎時期,馬克思不論在思想上還是人生上,都有了重大的轉折。一八四四年,除了馬克思的第一個女兒出生外,最重要的便是一八四四年八月認識後來終身的革命夥伴恩格斯。在一般目前學界的共識中,至少同意這樣的說法,一八四三至一八四四年階段的馬克思,為了尋求人的解放,重新探問人的本質以及思考人的現實處境,而這樣的工作首先面臨的便是人如何從國家和宗教中解放。於是,我們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中都將看到,馬克思對宗教與國家展開了批判與鬥爭。
在多年後,一八五九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回顧為什麼他要進行對黑格爾政治哲學的批判,他說:「為了解決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係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這種物質的生活關係……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要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 。這說明了巴黎時期的馬克思已經認為,國家或社會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體的物質基礎,並且是在這些物質基礎上所建立的整體關係。也因此,對於國家的批判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意識,而必須從實際的社會生活關係以及這些關係所發展出來的經濟制度出發,於是馬克思在一八四三年進行對國家與宗教批判的同時,亦同時展開了對經濟學的研究。正因如此,馬克思從一八四三年起便陸陸續續閱讀經濟學,主要是英國政治經濟學,包括亞當.史密斯、穆勒、李嘉圖(以及法國的魁奈),而恩格斯在《德法年鑑》所發表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這個被馬克思譽為天才的大綱,除了在《資本論》多次引用外,更直接影響了對經濟學的興趣。
總的來說,正是在一八四三至一八四四年間,為了思考人的解放的問題,馬克思從國家、宗教與經濟展開了他的思考,此階段馬克思做了內容豐富關於政治經濟學、共產主義與黑格爾著作的筆記,這本並不打算出版的手稿,在一九三二年由蘇聯學者梁贊諾夫(David Ryazanov)以《經濟學-哲學手稿》為題出版。
從上面所述,亦是一般人所熟知,馬克思的哲學有三個主要的來源:德國古典哲學、法國社會主義和英國的政治經濟學 。而《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後文皆以《巴黎手稿》簡稱)之所以為大家所重視,便在於馬克思展現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探尋人類解放的路徑,他不再停留於將世界視為意識的對象物,也不再停留於將世界視為是現成的客觀物。這二者都讓世界與活生生的人毫無關聯,人在這樣的世界中,或者只是一種意識的存在,或者是已被決定的存在,而無法看見人與他所處的世界的相互關係,看不到人實際的社會活動,看不到人對他所處的世界能有何影響或改造的機會。這一點不論是從一八四三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強調「人並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或是一八四五年馬克思著名的〈關於費爾巴哈提綱〉第十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都可以得到印證。於是,關於人與社會的現實、人解放的可能性,馬克思不再依據傳統的唯心、唯物哲學以及古典經濟學,他試圖超越這些傳統的哲學或經濟學理論,建立以實踐為基礎的哲學,這樣的實踐哲學從具體的勞動出發,從一切人的社會活動(生產、交換、資本、私有制等)出發,以迄思考在這些具體的社會活動中,人如何獲得自身全面性的自由。這種實踐哲學既是馬克思所創造的新的哲學,也是馬克思哲學的特色。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藉由辯證法,展現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人與己身的辯證關係,《巴黎手稿》中所展現在辯證法的縝密思考以及密密麻麻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筆記,打破了一般人對其草率、政治宣傳和過份依賴經驗的批判(例如卡爾.巴柏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對馬克思的批判)。而馬克思正是透過辯證法,說明了英國政治經濟學的矛盾,並以此展開了一切與此相關的範疇,重新思考資本、貨幣、分工、信貸、工資、異化勞動,以及勞動者的解放。而這些議題,又構成了後來《資本論》的主要核心。
因此,《巴黎手稿》既是哲學也是經濟學,馬克思將哲學與政治經濟學接觸,他讓哲學不再停留於抽象的或學院內的思考,而是直接面對現實的矛盾。然而馬克思又不同於傳統經濟學只停留在對表象事實的分析,雖然馬克思強調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但他更試圖說明各種制度(私有制、勞動、資本、地產、交換、競爭)之間的本質關聯,並試圖尋找現象背後的內在衝突與矛盾。馬克思是這樣批判國民經濟學,他說:「國民經濟學把私有制的事實當成出發點。它沒有為我們說明這件事。它把私有制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表述成普遍的、抽象的公式,隨後更視之為規律。……國民經濟學從外部的情況加以解釋。至於這種外部的、看似偶然的情況到底如何才是一種必然發展的表現,國民經濟學並沒有給我們任何說明。」(見本書第106頁)正是在這點上,阿圖塞認為馬克思不僅只是碰觸到經濟理論或經濟政策,而是直接面對了政治經濟學自身,這也讓《巴黎手稿》兼具了哲學與經濟學,哲學脫離了抽象思考而有具體現實,經濟學越過對經濟條件的現象式分析,而有了一套歷史唯物的、實踐的哲學基礎 。
《巴黎手稿》不停留於簡單的、過份化約的經濟現象分析,而以辯證的方式重探人的活動與社會關係,除了是超越傳統哲學與經濟學外,亦可說是馬克思對於人的本質的重新思考,一種哲學人類學的嘗試 。但由於他並不滿意於黑格爾對於人類本質的說法,因此他對此採取了一種批判的態度,所謂的批判是指否定又重新認識世界。這樣的批判結合了三方面,對理論的幻覺的批判、對經濟現實內部(勞動力與資本對立)不可調和與矛盾發展的批判,以及以工人階級(相對於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而形成的政治經濟學的重新認識 。換言之,馬克思並不從唯心的角度思考人的問題,他從人與自然的關係開始,繼而談論人與勞動,透過勞動所形成的社會關係,進而才說明了人在勞動中所表現的類本質。而在實際的經驗分析中,馬克思論證人如何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之下,作為人類本質的勞動實踐成了異化勞動,而這樣一套對於異化勞動的思考以及對異化勞動的揚棄,成了貫穿馬克思後期的思想。也因此,《巴黎手稿》可以從馬克思對「人的本質」以及對「勞動」這兩方面思考,繼而說明馬克思的實踐哲學,並藉此哲學人類學跳脫黑格爾的唯心哲學以及英國政治經濟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巴黎手稿》以對私有制和工資的分析為起點,分析人在異化勞動下的現實處境,從而進行人與自然、人與本質、人與勞動重新調和,並因此讓人擺脫私有制及異化勞動,而回歸到社會性的、有意識的人的本質 。
總結來說,《巴黎手稿》可視為是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反思(尤其是針對黑格爾,或更精準的說,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最後一章)以及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全書可分為幾個部份,首先是序言,其次是第一手稿,主要是關於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主題環繞在工資、利潤和地租以及馬克思對勞動異化的思考。第二手稿的篇幅很短,卻畫龍點睛的指出了私有制與勞動和資本間的關係,並中介了第三手稿關於私有制、勞動與共產主義的討論。在第三手稿中,馬克思一方面通過說明如何揚棄勞動異化,另一方面亦批判了幾種共產主義形式,進而從歷史分析、社會性和人的特殊性(亦即類存在)三個面向,闡述他理想中的共產主義(見本書第147頁)。整體來看,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和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其目的都在於說明人如何由於異化勞動而使自己與人的類本質分離,並因此形成了私有制,在此制度下,人的勞動不再與自己的生命有關,而是宰制與痛苦。「異化」和「勞動」也因此成了閱讀本書最重要的兩個重點,甚至是馬克思後半生思想與實踐的工作,這二者同時是哲學的,也是經濟學的 。藉由對這二者的探討,馬克思提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類本質的整體關係,這樣的人是完整的、全面的人。為此,馬克思踏上一條人的本質的賦歸之路,一條哲學人類學的探索之路。
勞動與實踐:一條人類本質的歸返之路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思想起源及其結構
一八四三年十月,隨著萊因報被查封,年僅二十五歲的馬克思,帶著新婚的妻子燕妮來到了巴黎,開始了第一次移居海外的生活。即便因為與盧格的決裂,《德法年鑑》只出了創刊號後就停刊了,然而在《德法年鑑》中所刊出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還是讓我們看見了在一八四三年十月到一八四五年一月間,即一般稱為巴黎時期,馬克思不論在思想上還是人生上,都有了重大的轉折。一八四四年...
目錄
洪世謙導讀〈勞動與實踐:一條人類本質的歸返之路〉
序言
[第一手稿]
勞動工資
資本利潤
地租
〔異化勞動〕
〔第二手稿〕
私有財產的關係〕
〔第三手稿〕
〔私有財產和勞動〕
〔私有財產和共產主義〕
〔對黑格爾辯證法和一般哲學的批判〕
〔需求、生產和分工〕
〔貨幣〕
附錄: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的摘要
一、論生產
二、論分配
三、論交換
四、論消費
穆勒《原理》一書結論
譯名對照表
洪世謙導讀〈勞動與實踐:一條人類本質的歸返之路〉
序言
[第一手稿]
勞動工資
資本利潤
地租
〔異化勞動〕
〔第二手稿〕
私有財產的關係〕
〔第三手稿〕
〔私有財產和勞動〕
〔私有財產和共產主義〕
〔對黑格爾辯證法和一般哲學的批判〕
〔需求、生產和分工〕
〔貨幣〕
附錄: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的摘要
一、論生產
二、論分配
三、論交換
四、論消費
穆勒《原理》一書結論
譯名對照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