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紀蕙
定價:NT$ 360
優惠價: 88 折, NT$ 317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3
如何定義心態史拓撲學研究,說明心態史拓撲學的方法論
從心態史拓撲學的視角與方法論,思考當代,回答如何理解歷史
本書旨在解釋一個時代的政治局勢以及知識體系,如何在其物質環境下,以辯證的方式,影響了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工作,並牽動後續幾個世代的心態結構?或者在思想史的同時代與跨時代的相互對話中,如何發生了從認識論範式到感覺結構的迴圈,而讓大眾觀察到同位轉移變形的動態拓撲歷史空間?
作者劉紀蕙將本書定位在心態史寫作,具體指出本書所舉例子包括馬克‧布洛克(Marc Léopold Benjamin Bloch),米歇爾‧伏維爾(Michel Vovelle),芒德魯(Robert Mandrou),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金茲伯格(Carlo Ginzburg)等人認為,思想史、政治事件或是編年史無法完全解釋歷史的過程,著重在長時段歷史過程中日常生活的細節,例如文學作品、傳記、雜誌、圖像、器具、電影、海報等物質現實的微觀史料,勾勒整體的常民集體心態。若要若要探討一個時代的整體狀態,便要進入更為細節的地方系統,掌握一個社會文化所產生的各種次檔案,以便從個體的心態理解一個世代所共享的集體想像,以及複雜曖昧的整體心態史。
本書進一步建基於佛洛依德與拉岡的文字、敘述與圖像,延展而擴及阿圖塞、傅柯以及阿岡本所展開的話語權力的拓撲分析以及知識的考掘學。文字與圖像的背後,有著複雜的動態辯證張力,牽動不同的歷史脈絡與心理地層。作者提出心態史拓撲學的研究路徑與方法論,思考當前社會提出的難題,以及這些難題是如何在複雜而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構成的。作者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細節碎片,進行深度交叉閱讀,例如舞臺上的布景與舞姿,電影畫面的觀看角度與構圖取景,雜誌中的插圖與文字的扞格,文字中的圖像與修辭的延伸空間,同時代或是跨時代相互交錯的文化論戰,大眾知識傳播的悖論等等。
本書提出的心態史拓撲學方法論,可以協助讀者探索特定歷史時空之個體與集體的感性拓撲結構,展開具有歷史縱深的思想史拓撲考掘,更可以從社會空間發現個體可以啟動政治拓撲動力的潛力。這個政治拓撲動力可以從文學、藝術、影像啟動,更可以從哲學思想啟動,而其所打開的空間則永遠是突破現有壓迫性共識的新的空間。
透過本書,作者試圖解釋如何在「主體感性結構─知識話語權力─政治性例外空間」三環相互扣連的拓撲結構之間來回碰撞,以及為什麼總是必然從文學與藝術的場域出發,或是回到文學藝術文本。透過這些迴圈,作者試圖觀察時代性的心態結構,分析心態結構內部與外部的形塑因素,以及構成心態樣貌遙遠卻又是穩固底層的知識體系。這些思考同時也會說明環繞著二十世紀臺灣海峽兩岸複雜的政治無意識、幾波民族主義的興起,不同治理模式之下的主體心態,背後知識形態的轉型如何以及為何發生,以及其所鋪陳出複雜的心態史。
本書第一章說明對於「心態史拓撲學」的定位。第二章解釋心態史地形變化的歷史縱深與多重拓撲軸線。第三章從感性拓撲結構的歷史脈絡與複雜底層空間切入。第四章從方以智、譚嗣同與章太炎的啟發,討論古典中國思想傳統中如何透露出從既定思維框架中奮力推出例外空間的辯證批判思想力量,以及其所蘊含的拓撲政治空間。
作者簡介:
劉紀蕙
現任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約聘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暨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主任。
1984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在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精神分析、批判理論、視覺文化、亞洲現代性、亞際社會批判研究等領域,皆提出重要貢獻。目前專注研究議題與開設課程包括:生命政治、邊界政治、內部殖民、不平等公民、共同體與認同矛盾、知識解殖、藝術行動。
劉紀蕙教授主要著作為專著六本:《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哲學考掘學》(2020),《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2011),《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2004),《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2000),《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2003),《文學與藝術八論》(1994),百餘篇中英文學術期刊論文,以及19本中英文學術專書專輯,包括Joyce C. H. Liu & Viren Mirthy合編的East-Asian Marxisms and their Trajectories (London: Routledge, 2017)。另有譯著:《拉岡精神分析辭彙》(Dylan Evan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合譯),以及《歧義:政治與哲學》(Jacques Rancière, La Mésentente: Politique et philosophie)(劉紀蕙、林淑芬、薛熙平、陳克倫合譯)。
多次榮獲國內外學術榮譽,包括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20)、科技部、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獎勵、國立編譯館出版獎勵(2020、2011、2004)、傅爾布萊特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訪問學者(1994)、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交換學者(1994),獲邀擔任台灣講座教授: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2002),印度/德里大學(2017)、美國UCLA漢學中心演講(2019)等。
劉教授近年組織幾個大型跨國跨領域研究計畫: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2018-2022),「衝突、正義、解殖:21世紀轉型中的亞洲(2023-2027)」,「人文研究中心與機構聯盟」(Consortium of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 CHCI)及A.W. Mellon Foundation獎助的「全球人文研究機構」(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GHI):「當前全球脈絡下的遷徒、物流部署與不平等公民」(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2019-2022)。劉紀蕙教授並以上述跨國計畫為基礎,成立了Transit Asia Research Network(TARN),組織了十餘個亞洲以及歐洲學術研究機構,希望結合跨國學者,共同針對當前社會的迫切議題,共同推動跨地合作研究群,進行學術性與介入性的探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劉紀蕙
優惠價: 88 折, NT$ 317 NT$ 36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3
如何定義心態史拓撲學研究,說明心態史拓撲學的方法論
從心態史拓撲學的視角與方法論,思考當代,回答如何理解歷史
本書旨在解釋一個時代的政治局勢以及知識體系,如何在其物質環境下,以辯證的方式,影響了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工作,並牽動後續幾個世代的心態結構?或者在思想史的同時代與跨時代的相互對話中,如何發生了從認識論範式到感覺結構的迴圈,而讓大眾觀察到同位轉移變形的動態拓撲歷史空間?
作者劉紀蕙將本書定位在心態史寫作,具體指出本書所舉例子包括馬克‧布洛克(Marc Léopold Benjamin Bloch),米歇爾‧伏維爾(Michel Vovelle),芒德魯(Robert Mandrou),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金茲伯格(Carlo Ginzburg)等人認為,思想史、政治事件或是編年史無法完全解釋歷史的過程,著重在長時段歷史過程中日常生活的細節,例如文學作品、傳記、雜誌、圖像、器具、電影、海報等物質現實的微觀史料,勾勒整體的常民集體心態。若要若要探討一個時代的整體狀態,便要進入更為細節的地方系統,掌握一個社會文化所產生的各種次檔案,以便從個體的心態理解一個世代所共享的集體想像,以及複雜曖昧的整體心態史。
本書進一步建基於佛洛依德與拉岡的文字、敘述與圖像,延展而擴及阿圖塞、傅柯以及阿岡本所展開的話語權力的拓撲分析以及知識的考掘學。文字與圖像的背後,有著複雜的動態辯證張力,牽動不同的歷史脈絡與心理地層。作者提出心態史拓撲學的研究路徑與方法論,思考當前社會提出的難題,以及這些難題是如何在複雜而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構成的。作者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細節碎片,進行深度交叉閱讀,例如舞臺上的布景與舞姿,電影畫面的觀看角度與構圖取景,雜誌中的插圖與文字的扞格,文字中的圖像與修辭的延伸空間,同時代或是跨時代相互交錯的文化論戰,大眾知識傳播的悖論等等。
本書提出的心態史拓撲學方法論,可以協助讀者探索特定歷史時空之個體與集體的感性拓撲結構,展開具有歷史縱深的思想史拓撲考掘,更可以從社會空間發現個體可以啟動政治拓撲動力的潛力。這個政治拓撲動力可以從文學、藝術、影像啟動,更可以從哲學思想啟動,而其所打開的空間則永遠是突破現有壓迫性共識的新的空間。
透過本書,作者試圖解釋如何在「主體感性結構─知識話語權力─政治性例外空間」三環相互扣連的拓撲結構之間來回碰撞,以及為什麼總是必然從文學與藝術的場域出發,或是回到文學藝術文本。透過這些迴圈,作者試圖觀察時代性的心態結構,分析心態結構內部與外部的形塑因素,以及構成心態樣貌遙遠卻又是穩固底層的知識體系。這些思考同時也會說明環繞著二十世紀臺灣海峽兩岸複雜的政治無意識、幾波民族主義的興起,不同治理模式之下的主體心態,背後知識形態的轉型如何以及為何發生,以及其所鋪陳出複雜的心態史。
本書第一章說明對於「心態史拓撲學」的定位。第二章解釋心態史地形變化的歷史縱深與多重拓撲軸線。第三章從感性拓撲結構的歷史脈絡與複雜底層空間切入。第四章從方以智、譚嗣同與章太炎的啟發,討論古典中國思想傳統中如何透露出從既定思維框架中奮力推出例外空間的辯證批判思想力量,以及其所蘊含的拓撲政治空間。
作者簡介:
劉紀蕙
現任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約聘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暨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主任。
1984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在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精神分析、批判理論、視覺文化、亞洲現代性、亞際社會批判研究等領域,皆提出重要貢獻。目前專注研究議題與開設課程包括:生命政治、邊界政治、內部殖民、不平等公民、共同體與認同矛盾、知識解殖、藝術行動。
劉紀蕙教授主要著作為專著六本:《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哲學考掘學》(2020),《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2011),《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2004),《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2000),《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2003),《文學與藝術八論》(1994),百餘篇中英文學術期刊論文,以及19本中英文學術專書專輯,包括Joyce C. H. Liu & Viren Mirthy合編的East-Asian Marxisms and their Trajectories (London: Routledge, 2017)。另有譯著:《拉岡精神分析辭彙》(Dylan Evan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合譯),以及《歧義:政治與哲學》(Jacques Rancière, La Mésentente: Politique et philosophie)(劉紀蕙、林淑芬、薛熙平、陳克倫合譯)。
多次榮獲國內外學術榮譽,包括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20)、科技部、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獎勵、國立編譯館出版獎勵(2020、2011、2004)、傅爾布萊特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訪問學者(1994)、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交換學者(1994),獲邀擔任台灣講座教授: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2002),印度/德里大學(2017)、美國UCLA漢學中心演講(2019)等。
劉教授近年組織幾個大型跨國跨領域研究計畫: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2018-2022),「衝突、正義、解殖:21世紀轉型中的亞洲(2023-2027)」,「人文研究中心與機構聯盟」(Consortium of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 CHCI)及A.W. Mellon Foundation獎助的「全球人文研究機構」(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GHI):「當前全球脈絡下的遷徒、物流部署與不平等公民」(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 2019-2022)。劉紀蕙教授並以上述跨國計畫為基礎,成立了Transit Asia Research Network(TARN),組織了十餘個亞洲以及歐洲學術研究機構,希望結合跨國學者,共同針對當前社會的迫切議題,共同推動跨地合作研究群,進行學術性與介入性的探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