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伊朗稱中國為支尼(Čini),這個詞其實源自周朝國姓?
◆生長於西亞和非洲的獅子,如何變成東漢皇帝的御用神獸?
◆神話傳說中的懸圃仙境,其由來就是巴比倫塔與空中花園?
先秦時期的中原諸國,已然可見西亞文明的影子,
而黃河文明在飛速成長後,又透過游牧民族向外傳播。
從工藝設計到紡織圖畫,從思想信仰到技術發展,
一窺中國與西域如何產生連繫,並相互影響了後世數千年!
▎「你告訴我,我告訴他,文明的傳承全靠接力!」
——世界上最早的軍備競賽,中原人馴馬的由來?
可以長途跋涉和快速奔跑的馬是人類在發明機動車以前最理想的運輸工具。透過馴養和使用馬匹,人們可以畜養更多的牲口,加快貨物的流動,使遙遠的未知地的資源成為觸手可及的財富。
西元前1000年以後,中亞細亞社會經歷了一場巨大的變化,推動這裡的居民大規模豢養馬匹,進入騎馬文化的新時期。這使中亞細亞逐漸成為溝通亞洲東西部的橋梁。中國的周文化也藉此將自己的勢力伸向早先認為不可企及的西方。
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主動和中亞的騎馬民族接應的,是前12世紀在陝西中部的周原興起的周民族。周民族的祖先是一個名叫姜嫄的婦女。姜就是羌民族,姜嫄是一名羌族少女,後來和姬姓的周族聯姻,周民族因此有了羌族的血緣。
▎「塗改或毀損國幣者,滿門抄斬!」
——中國四大發明印刷術,伊斯蘭國家竟比歐洲早知道?
伊兒汗國在蒙古旭烈兀後王統治下與北京的大汗關係密切,承認大汗為宗主國,因此出現財政危機時便仿照中國印製紙鈔,以替代金銀鑄幣的流通。
旭烈兀的第五位繼承者海合都汗登位時,充盈的國庫已被揮霍殆盡,內亂外禍相繼而至,財政赤字扶搖直上。海合都汗便在1294年7月23日下令製鈔,發行各地。紙幣發行後,金銀即被宣布禁止流通。如拒絕使用紙鈔,立即處死。
但紙鈔初次發行時,國庫並無相應的基金準備,商人害怕貨物被搶購一空,對紙幣折價使用。不久,農民進城運貨都遭攔路搶劫,商貨短缺,大不里士商店在一個星期後紛紛關閉歇業……三個星期後,國內流通幾乎陷於全面停滯狀態,客觀上宣告了紙幣的徹底失敗。
伊兒汗應用印刷術發行紙鈔,雖然只是曇花一現,雕版印刷技術卻給伊斯蘭國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並加速了這項發明越過地中海進入歐洲。
〔本書特色〕
中國和西亞之間的文化交流淵遠流長,中國促進了西亞和外界的連繫,其影響可謂舉足輕重,但很多事實長期曖昧不明、英雄壯舉早已銷聲匿跡,歷史全貌有待人們重新考察。作者溯源至新石器時期,以詳實的史料和豐富的文物、遺跡材料,記錄了長達一萬年的中國西亞交流歷程。本書著重探討西亞文明起源、中西來往追溯和最初的發展。
作者簡介:
沈福偉(1935-2021),社會學院教授,負責指導「文化交流與現代化」的研究,培養多名碩士生,研究領域為亞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現代化與世界經濟。主要著作:《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與非洲》、《中外文化因緣》、《中國與西亞、非洲文化交流志》。先後擔任十卷本《中華文明史》、四卷本《中華歷史通鑑》中外文化交流學科主編及撰稿人。發表了《12世紀的中國帆船和印度洋航路》等論文四十多篇。
章節試閱
第二章 中國與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
第四節 中華文明向西的傳播者:西周國
一、《山海經》中的西周國和軒轅國
西周建立以後,中國的絲織品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絲線、絲布、綾錦、紈綺等絲織品不僅運銷亞洲各地區,而且遠銷到歐洲。3,000年前一批關中人跟著周王朝的宗室移居到了西域(現新疆)的葉爾羌一帶,在那裡一邊墾殖,一邊開採和田玉。不用說,許多絲織品也經過他們運往蔥嶺以西的文明國家。在波斯詩人費爾杜西的編年史詩《帝王紀》中,季綽被譯作季夏(Jamshid),季綽的後代在那裡世代相傳。《山海經.大荒西經》稱這裡是西周之國,說他們是后稷弟弟的兒子叔均的後代,姬姓,在蔥嶺的東邊種田食穀,傳播農藝;又說那個地方有赤國妻氏,有雙山。赤國妻氏,也就是《穆天子傳》裡周穆王到過並從那裡運走和田玉的赤烏氏的國家。「赤烏」兩個字拼起來正好是陝西話裡的「周」,赤烏氏無非是周代宗室女的後代了。這一批陝西移民到達這裡以後,便世代相傳,繁衍生息,將這裡經營成華夏族最西邊的前哨。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還有一個在西部地區極遠之處的軒轅國,說是在「江山之南」,居民以江山以南的地方為聚居地,因此人口就繁衍起來了。後出的《海外西經》對軒轅國的位置說得比較清楚,說是在「窮山之際」,又說在女子國的北面。這裡的「窮山」也就是《大荒西經》中「江山」的音轉,位置在帕米爾高原的南部,正好在喀什米爾境內的女子國的北面。
蔥嶺東邊從莎車、葉城往東,連同皮山、墨玉、和田、于闐等幾個縣都產玉。皮山有座密爾岱山,更是著名的玉山,半山以上全是潔白無瑕的玉,《山海經.海內西經》乾脆將這裡合稱作西胡白玉山了。〈海內西經〉寫成於前4世紀下半葉,要比〈大荒西經〉晚200多年,那時,和田玉的生產又有了新的變化,已經不屬於西周國管轄了。〈海內西經〉描述流沙出鍾山(祁連山、冷龍嶺)後西行又南行,將河套以西的騰格里沙漠直到塔克拉瑪干沙漠全都囊括在內了,並且進一步指出西胡白玉山在大夏的東面,白玉山早就歸屬西胡;這時的大夏人(吐火羅人)還沒有進入阿富汗,居住在疏勒到庫車、焉耆一帶,所以出產和田玉的白玉山正好位於它的東南。〈海內西經〉還指出白玉山的西南是蒼梧,蒼梧的意思是「蒼山」,就是蔥嶺。時代變了,在蔥嶺以東因此再不見有西周國,但在早先的西周國的西邊,仍有一個早在〈大荒西經〉中就已出現過的軒轅國,他們也是華夏族移民在蔥嶺以東建立的國家。
二、伊朗化的中國譯名
據成書時間與〈海內西經〉差不多的〈海外西經〉記載,軒轅國在「窮山」的山腳邊,「女子國」的北邊。「窮山」不過是寫作〈海外西經〉的長江流域的楚人對「蔥山」、「蔥嶺」的不同譯寫。在軒轅國南面的女子國,是印度史詩中有點名氣的蘇伐剌拏瞿呾羅國,那裡是西北印度史瓦特河流域的產金國,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提到過。根據地理位置判斷,軒轅國只能是在新疆西南部蔥嶺東西交通要道所在的塔什庫爾干。在前4世紀,這處周圍廣達2,000里的地方確實是華夏民族在新疆建立的最西的一個前哨了。
〈海外西經〉指稱軒轅國,「其不壽者八百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軒轅國立國至少有800年了。從前4世紀上溯800年,正好和前12世紀季綽率領一批人馬西遷的時間符合。軒轅國本是黃帝的氏族,黃帝據說也姓姬,和周的宗室同姓。總之,黃河中游姬姓家族的後裔也有在南疆的窮山之際建國的,他們的歷史也不比西周國晚多少。軒轅國的居民在那裡憑著一座天然的軒轅之丘作為北面的屏障,阻擋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過著平靜的農牧生活。他們崇拜的圖騰(族徽)是「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證實他們來自黃河中上游的華夏族世居之地。軒轅之丘的遺跡在塔什庫爾干以北十多公里的一座石方堡,當地塔吉克人把它叫作公主堡,傳說是古時候一位中國公主在這裡立國時留下的遺跡。赴印求法的高僧玄奘在643年歸國時到過塔什庫爾干,拜見了當地的朅盤陀國國王。國王自稱是漢日天種,是華夏族與信仰日神密特拉的伊朗語民族混血兒的後裔。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二中記錄朅盤陀的開國傳說,說當年波斯國王從中國娶了一位公主,歸國時經過這裡,遇上兵亂,東西交通斷絕,便把公主留在一座孤立的山峰上,派人守衛。每天中午,有一丈夫從日輪中乘馬下來相會。三個月後,戰亂平息,波斯國王派人迎接公主回國,不料公主已經懷孕。臣僚們大為困惑,不得已就在石峰上建立宮城,將公主立為女王。公主後來生下一子,才華出眾,威服周圍各國。由於他的母親是「漢土之人」,父為「天日之種」,因此公主之子自稱「天日之種」。據玄奘觀察,這地方王族的面貌和中國一樣,也戴首飾方冠,只是穿的是胡服,和當地人一般無二,全是由於他們是中國公主的後裔。史書中也同樣認為,新疆境內,只有于闐一地的人「貌不甚胡」。不難明白,之所以如此,全因3,000年前這裡已經有了大批內地的移民。塔什庫爾干的建國傳說,無非顯示當地開國時已信奉波斯日神,這種文化影響大約可以上推到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時期,當時波斯帝國的領土西起希臘半島,東抵錫爾河,東南到達印度河,北面瀕臨黑海,亞洲西部和歐洲之間的交通線全在帝國的控制之下。波斯帝國首先叩響了中華帝國的大門,蔥嶺地區不再是東西交通的阻礙,反而成了兩個大國共同的門扉了。
居住在中國西部邊疆以外的伊朗語系民族,在2,500多年前與吐蘭地區和西域(中國新疆)境內各民族就有來往。前5世紀在費爾瓦丁神的頌辭中有了Cini這樣的國家,以後古波斯語中稱呼中國用Činistan,Činastān。Cini正是很早移居到新疆南部和田、皮山、葉爾羌、塔什庫爾干的周朝宗室的自稱,玄奘按音譯叫「支那」,意譯是「漢」,指中國人的居住區。他們是姬姓的後代,也可以說是周人的後裔,而且在陝西方言中「周」跟「姬」的音讀很相近,也就是「周」國或「姬」國的對音。法國學者鮑蒂埃(M. Pauthier)、伯希和(Paul Pelliot)認為這是「秦」的對音,以為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西域(包括新疆和其西鄰國家)人就以秦人稱呼中原人了,可是對照蔥嶺東部地區周人移民的歷史發展便完全說不通了,因為這個自季綽以來由赤烏氏、西周國、軒轅國(黃帝軒轅氏也是姬姓)展開的系統跟涇水流域的秦人毫無關係,他們是前12世紀以來周人的後代。秦人非子是周孝王的牧馬官,受封在秦邑,是前9世紀的事,比周人立國要晚三個世紀。前3世紀形成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第二部〈大會篇〉中有這個Cīnas的國家,位置在波地婆以西,吐火羅、達羅陀以東。吐火羅以大雪山北的昆都士為活動的中心,吐火羅以東的達羅陀,玄奘《大唐西域記》譯作達麗羅,是由塔什庫爾干到喀什米爾的必經之地,因此Cīnas一定是在中國新疆境內的皮山、莎車到塔什庫爾干一帶。漢代由皮山通往喀什米爾的一條大道正好在這裡通過,這一記事同樣符合朅盤陀的開國傳說。
費爾杜西《帝王紀》中有一則吐蘭國王的女兒下嫁波斯王子肖伍希的紀錄。據說在居魯士登位以前,吐蘭國王將「姬國」與和田作為陪奩封給了肖伍希夫婦,他們從此居住在和田東北的宮城裡,過著安逸的生活。這則故事比朅盤陀的開國傳說又進了一步,把和田弄成了波斯王子的封邑,但由此可以知道,「姬國」在和田國鄰近地區,當時和田國都在于闐,所以「姬國」也就是墨玉、皮山、葉城一帶,軒轅國當然還在它們的西邊。但是對波斯人或印度人來說,這地方已經夠遠,所以弄不清有和田、姬國、軒轅國之分了。由於這裡的居民多數不是他們東邊的月支人或羌人,又與他們西邊和北邊的吐火羅人有別,於是波斯人將這一地區統統歸入了Čini,Čīna,Cīnas的範圍。在前3世紀以前,這一地區通行的語言是東伊朗語。經過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東征以後,塞人大舉南遷,形勢變化,後來才流行西北印度方言,成為一種和田-塞語。
第二章 中國與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
第四節 中華文明向西的傳播者:西周國
一、《山海經》中的西周國和軒轅國
西周建立以後,中國的絲織品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絲線、絲布、綾錦、紈綺等絲織品不僅運銷亞洲各地區,而且遠銷到歐洲。3,000年前一批關中人跟著周王朝的宗室移居到了西域(現新疆)的葉爾羌一帶,在那裡一邊墾殖,一邊開採和田玉。不用說,許多絲織品也經過他們運往蔥嶺以西的文明國家。在波斯詩人費爾杜西的編年史詩《帝王紀》中,季綽被譯作季夏(Jamshid),季綽的後代在那裡世代相傳。《山海經.大荒西經》稱這...
推薦序
前言
西亞是有著廣闊的山林、平原和沙漠的地區。這裡曾是人類最早繁衍、活動的地區之一,西元前4000年就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從此以後,輝煌的西亞文明就像哺育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樣滔滔不絕,綿延至今。
西亞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是世界上最早崛起的兩大古文明的搖籃,彼此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了文化的接觸。作為一個地理區域,西亞離中國並不遙遠。從阿富汗、伊朗向西,有伊拉克、土耳其、賽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這些國家和地區分屬於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體系,在文明演進的舞臺上扮演著各不相同的角色。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是播送西亞文明的三大主要地區。
前6世紀,居住在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和米提亞人繼承巴比倫和亞述文明,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Darius I)(西元前522-前486年在位)統治時,這位身兼巴比倫和埃及國王的波斯君主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使伊朗人的文明資訊向東推進到了中國的西部邊境。隨後,希臘文化緊隨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東征在亞洲中西部發揚光大,羅馬帝國則席捲地中海世界,勢力伸向波斯灣和紅海。為發揚伊朗文化,立國伊朗東部的帕提亞王朝和薩珊波斯繼續與西方相抗爭。但希臘、羅馬的文化邊界卻一直推進到了中亞細亞,進入了中國的新疆和南亞的印度河流域。中國西部由此形成希臘文化、伊朗文化、印度文化與華夏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景觀。
7世紀,游牧的阿拉伯人在走出沙漠、席捲西亞和地中海南岸以後,伊斯蘭文明便替代以往各種文明,在這一地區占據了統治地位。阿拉伯哈里發統治下的帝國再次以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宏偉版圖展現了新的伊斯蘭文明的威力。伊朗文化作為一種高度發展的城市文明,在傳播阿拉伯文化的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哈里發帝國建立後的兩個世紀,阿拉伯人已消化了伊朗的各種學問,吸納了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和印度文化,甚至還有中國的工藝和科學知識,成為古典文明的一個無可爭議的繼承者,並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會的中心。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王朝的新都巴格達就是這個中心的中心。
在阿拉伯世界中,文明傳遞的趨勢逐漸由早先的東西雙向交會轉變成滾滾浪潮自東向西單向奔流的格局。10世紀末,阿拉伯帝國在文化體系上已呈現出至少三個群體的態勢:伊朗、伊拉克為它的東支;北非、科爾多瓦為它的西支;敘利亞、埃及則構成介於東西支系之間的又一支系。由此出現了三個文明中心並列的歷史:東部的巴格達、居中的開羅和西部的科爾多瓦。這就使文化的資訊、文明的脈搏在亞、非、歐三大洲透過三點聯成了一線。科爾多瓦的穆斯林在11世紀到13世紀發動了將阿拉伯學術傳送給歐洲基督教徒的文化運動,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傳遞了知識的鑰匙,開啟了智慧的門戶。其間雖有綿延兩個世紀之久(西元1097-1291年)的歐洲基督教十字軍的八次東征,似乎一度使古代希臘、羅馬文明與伊朗文明之間曾經有過的東西匯合的局面在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之間再現,然而此刻統治西亞、北非的阿拉伯人以文明世界中心的騎士風度與全副戎裝的基督教騎士團鏖戰到底,使文明傳遞的洪波依然滾滾向西。那時是東方文明主導西方文明的成長與發展。
在蒙古人統治伊朗和占有美索不達米亞期間,經過與西方基督教國家軍事較量、磨練的埃及馬木路克王朝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中流砥柱。阿拉伯文化的中心由伊拉克轉向埃及,開羅奠定了它作為穆斯林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
建立在拜占庭文明廢墟上的鄂圖曼帝國於15世紀在小亞細亞崛起。它繼承阿拉伯人開創的事業,再度為締造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而征戰了近三個世紀。到蘇萊曼一世(Suleiman I)(西元1520-1566年在位)時期臻於極盛,昔日哈里發雄視世界的盛況重又出現在西亞、非洲。帝國的版圖跨越克里米亞,伸向尼羅河第一瀑布,從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一直抵達波斯灣的巴林。唯有伊朗卻從此另立一方,脫離了阿拉伯世界,在兵連禍結中獲得獨立。土耳其人從阿拉伯人那裡獲得了科學、宗教和社會經濟的管理知識,連書寫用的字母也借自阿拉伯文,並一直使用到1928年。鄂圖曼帝國從16世紀起便一直接受西方國家的挑戰,先後與葡萄牙、威尼斯、熱那亞、法國、英國甚至美國發生衝突。西方文化對土耳其的衝擊開始於拿破崙對埃及的戰爭,此後法國、英國連同美國相繼在敘利亞、埃及和北非興辦學校,為以後蠶食鯨吞這些地方撒下網罟。
西元1840年後,土耳其已被英、俄、奧、普四個歐洲列強所挾持,接著是整個非洲被列強瓜分完畢,西亞、非洲的政治格局大為改變,「近東」、「中東」漸成西方列強政界的常用名詞。1907年英、俄瓜分伊朗,1920年土耳其被英、法宰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在西亞、非洲地區,只有窮蹙於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和紅海西岸的衣索比亞以及大西洋海濱的賴比瑞亞算是獨立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亞、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開展,才使這片廣大的土地掙脫殖民統治的鎖鏈,獲得了獨立。
從亞洲東部向西部內陸伸展的中華文明,在地理上和不足500萬平方公里的西亞之間雖有千山之隔,卻有一條狹窄的高原走廊相連,它便是位於中國新疆西南的塔什庫爾干和帕米爾高原西部的阿富汗之間的瓦罕山谷。這條東西貫通興都庫什山脈的谷道在2世紀時名叫休密,後來又稱缽和、胡密(護密),將中國和西亞連到了一起,在3,000年前已是居民和商旅東西出入的孔道了,2,000年前更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分別從撒馬爾罕和阿富汗通往西亞的必經之路。從那時起,中國和西亞便有理由被視作兩個有著廣泛的系統連繫的文化實體。
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去尋求東亞和西亞之間的文化共識,探討歷史的蹤跡,整理彼此的異同,總結交流的經驗,可以獲得以下幾點認知:
西亞曾經長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西亞的居民早在西元前4000年就首先揭開了世界文明史的序幕,並在此後長期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直到17世紀,西亞文明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最近兩個世紀中,中近東一直是舉世矚目的地區之一。
古老的中華文明曾長期從西亞吸納優秀的文化要素,以豐富自身的文明內涵,拓展自己的文明進程。自戰國時代起,西亞的文明古國伊朗就與南亞的印度相並列,在長達2,000年的時間中一直是中華文明互通資訊、互相借鑑的主要對象。在歐洲工業文明從大西洋跨越浩瀚的海洋來到中國以前,西亞一直是中國和地中海世界取得連繫的必由之路。中國借助這一地區校正自身的文明機制,調整文明前進的步伐。中國長期從這一地區獲取自己的需求,無論是工藝製造、園藝栽培還是原料、礦物、藥材、馬匹、皮毛等各類資源,甚至包括法律、制度在內的各項精神文明,有些已融化於中華文明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西亞是中華文明向西方傳播並發揚光大的中繼站,是工業文明興起以前中國和歐洲基督教世界溝通的紐帶。伊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並向西傳導中國發明的絲絹、植物纖維紙和弩機的國家之一。阿拉伯人興起以後,造紙術、印刷術、煉丹術,連同瓷器、羅盤、火藥都首先在當時擁有高度文明的西亞得到移植與傳播,並推動著整個地中海世界也步入西亞文明的圈子。中國的這些發明先後經過伊朗人、阿拉伯人之手跨越地中海,傳入歐洲。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歐洲的改革家如杜爾哥(Anne Turgot)等人還念念不忘,想透過了解中國養蠶、造紙、製瓷等產業的技術來改進歐洲大陸的製造業,改善歐洲的社會生活。
中世紀高度發展的西亞文明催生了歐洲近代文明,是歐洲現代文明的起點。阿拉伯世界的科學與文化改變了歐洲的落後面貌,使歐洲學會了向東方學習,去迎接自己的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最初從義大利半島展開,先從拉丁語和古文字的研究啟動。義大利最接近阿拉伯世界,在商業上曾長期仰賴於埃及、黎凡特和小亞細亞。文藝復興運動之所以從文字學、文獻學開始,是由於歐洲的科學、文化水準與伊斯蘭文明世界相比差距太大。當時歐洲的文盲很多,要想學術昌明,科學發展,還得從文字、文獻展開。在大亞爾卑爾特和羅傑.培根(Roger Bacon)的時代,歐洲煉丹術士開始從中國和阿拉伯的煉丹家那裡獲得技術祕密,經過好幾個世紀的傳承,才引發了化學科學的誕生。羅盤和火藥在歐洲近代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意義遠比法國大革命深遠。從伊斯蘭文明對歐洲工業文明的貢獻中不難看出,中華文明已成為伊斯蘭文明極富生機的組成部分,以致直到20世紀初,歐洲人仍然認為襤褸紙、煉丹術、火藥、火器都是阿拉伯人的偉大創造。
西亞文明在世界多元文明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歐洲殖民時代的終結,歐洲中心論被多元文明論替代,使人們得以重新審視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以及其他文明對人類文明進程同等重要的貢獻。在當今世界,以西亞為母體的伊斯蘭文明仍然是值得重視的一股巨大的力量。
沈福偉
前言
西亞是有著廣闊的山林、平原和沙漠的地區。這裡曾是人類最早繁衍、活動的地區之一,西元前4000年就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從此以後,輝煌的西亞文明就像哺育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樣滔滔不絕,綿延至今。
西亞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是世界上最早崛起的兩大古文明的搖籃,彼此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了文化的接觸。作為一個地理區域,西亞離中國並不遙遠。從阿富汗、伊朗向西,有伊拉克、土耳其、賽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華文化和西亞文化
第一節 西亞文化源流
第二節 中國和西亞文化交流綜述
第二章 中國與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
第一節 亞洲冶銅文明的中心:西亞與東亞
第二節 彩陶文化的多元起源
第三節 馬文化從庫班草原走向中國
第四節 中華文明向西的傳播者:西周國
第五節 《山海經》中的美索不達米亞
第三章 中國和伊朗文化交流(考古篇)
第一節 漢代以前的伊朗和中國
第二節 漢代流行的安息文化
第三節 薩珊波斯和中國
第四節 元代中伊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中華文化和西亞文化
第一節 西亞文化源流
第二節 中國和西亞文化交流綜述
第二章 中國與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
第一節 亞洲冶銅文明的中心:西亞與東亞
第二節 彩陶文化的多元起源
第三節 馬文化從庫班草原走向中國
第四節 中華文明向西的傳播者:西周國
第五節 《山海經》中的美索不達米亞
第三章 中國和伊朗文化交流(考古篇)
第一節 漢代以前的伊朗和中國
第二節 漢代流行的安息文化
第三節 薩珊波斯和中國
第四節 元代中伊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