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出歷史脈絡之後,回頭省視歷史的時代意義;開啟臺南研究的另類視野,重新審視臺南歷史現場與現象
本輯以「城隍御碑歷史畫」為專題,刊載:謝貴文〈從官祀到民祀:安平鎮城隍廟的發展與轉型〉、陳俊宏〈從史料探索臺灣府郡城(臺南)福康安等功臣祠與御碑〉與廖今鈺廖今鈺〈從「乃木將軍」到「臺南市民」——探析李明禮〈和平使節〉對臺灣歷史畫的重新詮釋與意義〉,三篇論文的共通點,都是在理出歷史脈絡之後,回頭省視歷史留給後代的時代意義。
「一般論述」收錄和田奈穗實的日治臺南賽馬活動、張維正的清代臺灣芒果發展概況、蔡沂蓁與蔡宗信的臺南家將源起與傳衍等三篇專論;在「田調與報導」方面,則有莊曉明的八田與一戶籍再論、許献平的學甲下社角李姓古墓碑踏查等兩篇文章,現身說法,引領我們進入歷史現場重新審視歷史現象。
章節試閱
從官祀到民祀: 安平鎮城隍廟的發展與轉型
文 / 謝貴文
摘要
安平鎮城隍廟是清代臺灣唯一由武官所創建的城隍廟,日治時期後又順利轉型為地方公廟,見證城隍信仰從官祀到民祀的發展變遷。本文研究發現該廟的創建,乃根據城隍的自然神屬性,但亦有人格神屬性之作用。雖然其歷次修建皆由武官負責,但仍有不少文官給予支持,且在清末已廣受當地船戶居民的信仰與護持,也因此能在失去官祀身分後,順利轉型為地方公廟,並透過每年的公普活動,發揮整合各角頭的功能。在此一轉型過程中,城隍神做為冥界行政官的形象與職能並未改變,這從其儀式活動、匾額文物及配祀神即可見之。
關鍵字:安平鎮城隍廟、官祀、民祀、公普、民間信仰
一、前言
明清兩代是城隍信仰官方化、制度化的時期,明太祖將天下城隍統一納入祭祀體系中,在京都及各府、州、縣皆有對應的城隍廟, 形制與官署廳堂相同,地方官員上任宿廟、朔望謁廟,一年三次迎請城隍祭厲,該神成為冥界一定區域的守護者與管理者,又擴展成與現世行政機構對應的冥界行政官,亦扮演陰間司法審判官的角色。清代延續明制,城隍的官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各地皆有功烈忠臣或清官能吏死後出任城隍之傳說,廟堂的空間陳設與部屬配置,猶如森嚴衙門,不僅是教化黎民、輔助施政的場所,也不時上演各種神判儀式。
即使是孤懸海外的臺灣,亦在這段期間出現許多官祀城隍廟。鄭氏時期在府城東安坊興建首座城隍廟。清領時期隨著開發的腳步, 在各行政區興建官祀城隍廟,包括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新、舊城)、彰化縣、淡水廳(新竹)、澎湖廳(文澳、馬公)、噶瑪蘭廳、臺北府等皆有之,甚至有因治所遷移,而出現一縣(廳)兩廟的情形。這些城隍廟雖為官方所建,但民間信仰活動熱絡,有的甚至成為繁榮的市街核心。日治時期,其雖不再具有官祀身分,而有部分遭到拆毀或廢棄,但有些廟方仍與官方維持良好關係,不僅能維持一定的香火,甚至還獲得修建。戰後各廟都得以恢復或延續香火,有的甚至成為該縣市最重要的廟宇,或被指定為古蹟、登錄為民俗。這些皆顯示臺灣的官祀城隍廟,並未隨帝國崩解而銷聲匿跡,反而能順利轉型為民間信仰,持續在地方發揮重要影響力,並且保存不少珍貴的文化資產,實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研究。
安平鎮城隍廟為臺南三座官祀城隍廟之一,但其並非依制度興建的府、縣城隍廟,而是由臺灣水師協鎮的武官所建,歷次修建亦由其負責。約在清末該廟已深受當地居民的信仰與護持,日治時期後更成為安平四大公廟之一,與各角頭廟有密切的互動,並透過公普活動來發揮整合的功能,在當地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將透過文獻分析與實地調查,探討該廟從官祀到民祀的發展歷程、信仰變遷及重要人物,並解答以下幾個問題:建廟的原因及依據為何? 反映何種城隍的神格屬性? 官方與民間在此有何互動? 能順利轉型為地方公廟的原因何在? 與各角頭廟的互動關係如何? 公普活動如何進行,又如何整合各角頭? 期待能藉此對該廟有更完整的認識,也能為城隍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二、清領時期的創建與發展
安平是臺灣站上世界的最早舞臺。1624 年荷軍由澎湖轉佔臺灣, 在舊稱「大員」的安平,建立本島第一個統治政權,並於一鯤身沙洲上興築熱蘭遮城,成為對中國、日本貿易的中途站,及統治全島之政治中心。明永曆15 年(1661)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將一鯤身改為故里之名「安平」鎮,並以熱蘭遮城(時稱「臺灣城」)為內府及軍事重地。清康熙23 年(1684),臺灣納入清朝版圖,政治中心移至府城內,安平改隸鳳山縣,但仍保有軍事地位,設置水師協鎮,官署一度設在熱蘭遮城內,後來改為貯藏火藥、軍裝之用。清康熙61 年(1722),安平因是平定朱一貴事件的重要根據地,而改名為「效忠里」。清雍正9 年(1731)重新調整行政區劃,安平又歸入臺灣縣轄區。
如就清朝禮制而言,府、州、縣層級才有對應的城隍廟,但安平僅為臺灣縣轄下的里,卻在清乾隆14 年(1749)由水師協副將沈廷耀興建一座城隍廟,實為全臺絕無僅有之特例。這座城隍廟的興建原由,顯然與熱蘭遮城有關。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記載該城(時稱「赤嵌城」),曰:
城基方廣二百七十六丈六尺,高凡三丈有奇。為兩層, 各立雉堞,釘以鐵。瞭亭星布,凌空縹緲。上層縮入丈許,設門三。……入版圖後,為協鎮署,廢而不居。颱颶飄搖,連年地震,遂致傾圮。五十七年,鳳山縣知縣李丕煜奉文葺之。前為門,中為堂,後為署,旁列小屋數間。今貯火藥軍裝。乾隆十三年,協鎮沈廷耀建塘房二間於外城南門內,撥兵防守。先是,北面臨海一帶,短墻坍塌,潮水齧城基。雍正十一年, 協鎮陳倫炯砌之。乾隆十四年,城西北暨教場南海岸沖崩計一百八丈,邑監生方策捐銀三百兩築沙堤,協鎮沈廷耀成之。是年,外城建城隍廟。
由此可知,熱蘭遮城除周長範圍較小外,城門、雉堞等形制都如同一般城池;而高度達三丈多,並設內外兩層城牆,還具有更高的防禦力。此外,將當地最高官署設在城內,亦與府、縣城的做法無異。副將沈廷耀顯然對這座城頗為重視,除在清乾隆13 年(1748)在南門內增建塘房,派兵駐守外,還於翌年(1749)在城西北海岸修築沙堤,以避免城基因潮水沖刷而一再坍塌。同年,沈氏即在外城興建城隍廟,明顯可看出是希望藉此守護該城的安全。
這種軍事系統興建的城隍廟,在明清兩代並不少見。例如明代《八閩通志》即有記載, 福建屬軍事系統的衛、所皆建有城隍廟, 金門千戶所的上級永寧衛, 尚註記其城隍廟乃「洪武間, 指揮洪海建。正統間, 衛知事王廉修。千戶陳宗重建。」 由此可推知這些衛、所城隍廟皆由官方所建,顯然在地官員亦不覺有不合體制之處。此一情形並非僅存在於東南沿海地區,北部邊境亦然。張傳勇的研究即指出,明初以來為防禦蒙古軍隊侵擾,陸續在北邊設置軍鎮,建置衛、所、堡城,如陝北榆林地區即設有四衛、37 座城堡, 這些城堡亦全數建有城隍廟。
那麼這些衛、所城隍廟設置的依據為何? 從成化年間的李安〈新建廣安所城隍廟碑記〉中,或可得到答案。該碑文有曰:「且城隍者應祀之神。蓋有司公署必有城池以衛守之,有城池必有神以主宰之。城隍之神下司水土,上翊皇圖,能捍大災,能禦大患。軍士之守禦斯土,其所以守必固、戰必勝、攻必取者,豈不賴神助哉!」 此認為官署所在地必建有守衛的城池,有城池即應奉祀主宰的城隍神,以庇祐軍士守城護土。顯然其根據的是城隍的原始意義,「城」指城牆,「隍」為護城河,「城隍」本為一種自然崇拜,南北朝開始建廟祭祀,而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在此自然神的屬性下,只要建有城牆圍護的聚落空間,即有建造城隍廟的正當性;而官署治所之處通常會築城,自然亦有建城隍廟來加以守護之必要,此不因行政或軍事系統而有區別。
明清兩代雖有府、州、縣祭祀城隍神之規定,但並未明文禁止其他地方層級、行政單位或軍事系統設置城隍廟,這也使各地出現不少制度外的城隍廟,且多與其築有城牆有關。如明代山東的顏神鎮、張秋鎮皆建有城隍廟,主要原因是兩者皆先有興築城池,又都有行政級別較高的官員,如工部郎中、府通判等進駐,具有建廟的正當性,故其上級府、縣皆未干涉。 同樣的,安平築有熱蘭遮城,雖然規模較小,但形制與一般城池無異,又設有僅在總鎮署之下的水師協鎮署, 由此地最高武官興建城隍廟,以庇祐軍民守城護土,雖不合乎禮制, 卻是合情合理。
從官祀到民祀: 安平鎮城隍廟的發展與轉型
文 / 謝貴文
摘要
安平鎮城隍廟是清代臺灣唯一由武官所創建的城隍廟,日治時期後又順利轉型為地方公廟,見證城隍信仰從官祀到民祀的發展變遷。本文研究發現該廟的創建,乃根據城隍的自然神屬性,但亦有人格神屬性之作用。雖然其歷次修建皆由武官負責,但仍有不少文官給予支持,且在清末已廣受當地船戶居民的信仰與護持,也因此能在失去官祀身分後,順利轉型為地方公廟,並透過每年的公普活動,發揮整合各角頭的功能。在此一轉型過程中,城隍神做為冥界行政官的形象與職能並未改變,這從其儀式...
作者序
【自序】
刊頭語
文/ 黃文博主編
本輯以「城隍御碑歷史畫」為專題,刊載三篇論文:謝貴文〈從官祀到民祀:安平鎮城隍廟的發展與轉型〉,探討安平鎮城隍廟由官祀身分轉型為地方公廟之後,如何透過公普整合各角頭而建立「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地位的歷程;陳俊宏〈從史料探索臺灣府郡城(臺南)福康安等功臣祠與御碑〉,藉此功臣祠與御碑見證林爽文糾眾聚亂的歷史事件,提供我們了解史蹟時空背景與聯想,但這樣的「警惕臺民,引以為戒」,並無法根絕往後的民變;廖今鈺〈從「乃木將軍」到「臺南市民」——探析李明禮〈和平使節〉對臺灣歷史畫的重新詮釋與意義〉,則藉〈和平使節〉一畫回顧巴克禮求和事件的後世評價。
「一般論述」收錄和田奈穗實的日治臺南賽馬活動、張維正的清代臺灣芒果發展概況、蔡沂蓁與蔡宗信的臺南家將源起與傳衍等三篇專論,探討主題、立論、風格及其時空背景,雖然不盡相同,但都開啟了臺南研究的另類視野,讓我們耳目一新。
而在「田調與報導」方面,則有莊曉明的八田與一戶籍再論、許献平的學甲下社角李姓古墓碑踏查等兩篇文章,現身說法,引領我們進入歷史現場重新審視歷史現象。
【自序】
刊頭語
文/ 黃文博主編
本輯以「城隍御碑歷史畫」為專題,刊載三篇論文:謝貴文〈從官祀到民祀:安平鎮城隍廟的發展與轉型〉,探討安平鎮城隍廟由官祀身分轉型為地方公廟之後,如何透過公普整合各角頭而建立「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地位的歷程;陳俊宏〈從史料探索臺灣府郡城(臺南)福康安等功臣祠與御碑〉,藉此功臣祠與御碑見證林爽文糾眾聚亂的歷史事件,提供我們了解史蹟時空背景與聯想,但這樣的「警惕臺民,引以為戒」,並無法根絕往後的民變;廖今鈺〈從「乃木將軍」到「臺南市民」——探析李明禮〈和平使節〉對臺灣歷史...
目錄
刊頭語|黃文博
本輯專題:城隍御碑歷史畫
從官祀到民祀:安平鎮城隍廟的發展與轉型|謝貴文
從史料探索臺灣府郡城(臺南)福康安等功臣祠與御碑|陳俊宏
從「乃木將軍」到「臺南市民」——探|李明禮
〈和平使節〉對臺灣歷史畫的重新詮釋與意義|廖今鈺
一般論述
日治時期臺南地區的賽馬活動|和田奈穗實
外來文化的融入:清代臺灣芒果的普及與用途|張維正
臺南地區家將的源起與發展傳衍初探|蔡沂蓁、蔡宗信
田調與報導
嘉南空間巧合:八田與一的官田戶籍成為嘉南塾校址?|莊曉明
學甲區下社角李姓古墓碑淺探|許献平
臺南文獻稿約
刊頭語|黃文博
本輯專題:城隍御碑歷史畫
從官祀到民祀:安平鎮城隍廟的發展與轉型|謝貴文
從史料探索臺灣府郡城(臺南)福康安等功臣祠與御碑|陳俊宏
從「乃木將軍」到「臺南市民」——探|李明禮
〈和平使節〉對臺灣歷史畫的重新詮釋與意義|廖今鈺
一般論述
日治時期臺南地區的賽馬活動|和田奈穗實
外來文化的融入:清代臺灣芒果的普及與用途|張維正
臺南地區家將的源起與發展傳衍初探|蔡沂蓁、蔡宗信
田調與報導
嘉南空間巧合:八田與一的官田戶籍成為嘉南塾校址?|莊曉明
學甲區下社角李姓古墓碑淺探|許献平
臺南文獻稿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