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北當代藝術館編輯群
定價:NT$ 850
優惠價: 88 折, NT$ 748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NEXUS—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
策展人:莎夏.迪斯
展覽介紹
本展為台北當代藝術館首次展出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並與藝術家蘇匯宇的「三廳電影」以雙主展形式展出。「NEXUS」(有「連結」或「核心」之意)希冀探討當前全球政治,並創造出能夠穿透加勒比海地區表象——猶如天堂般之異國島嶼——的切入點,在展出作品相互構築出的對話中,激發出連結的急迫性,提醒著人們在全球生態系中,應往永續共生的未來前進。
我做為一名荷蘭籍策展人,在臺灣呈現加勒比海地區藝術家的創作,無法避免不談到荷蘭殖民歷史及全球政治等議題。17世紀至1940年代(荷蘭觀點下)的遠東地區中,臺灣的移民和發展受到荷蘭、中國及日本等帝國的廣泛影響。1557年,葡萄牙水手首次看見臺灣,美讚其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624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在遠東地區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競爭中,於現今南臺灣的臺南市附近建立荷屬福爾摩沙(即臺灣荷治時期)。荷蘭殖民南臺灣是出於二個理由:其一是建立進入南臺灣的移民港埠,這增加了對來自中國的人力需求;其二是將臺灣納入全球貿易系統之中,這也加速臺灣的發展,而有利於荷蘭貿易。在荷蘭殖民開啓對勞動力的需求後,1661年至1682年間,臺灣見證了來自中國的大量移民潮,其中還包括在1662年擊退荷蘭人的軍事領導者鄭成功(也稱國姓爺)。此後,來自中國的移民創造出臺灣最早的農耕經濟。
而在(荷蘭觀點下的)遠西地區中,加勒比海則是西班牙征服者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和(較少人知的)奧赫達(Alonso de Ojeda)等歐洲人首次於1492年所「發現」之廣大區域中的一部分。在此地區中,荷蘭同樣與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法國等其他殖民者競爭,並佔領了一系列島嶼,包括聖馬汀島(1618年)、古拉索和博內爾島(1634年)、聖尤斯特歇斯和阿魯巴(1637年),和薩巴(1640年)。1948年至2010年10月間,這些島嶼構成所謂的荷屬安地列斯群島,至今仍為荷蘭王國的一部分。此外,荷蘭曾佔領過的其他島嶼還有:聖克羅伊島(1625年至1650年)、聖托馬斯島(1657年至1672年)和托巴哥島(1632年至1675年)。加勒比海地區的農耕經濟造成對勞動人口的需求,啓動了跨大西洋的人口販運。1637年起,荷蘭便開始運送、交易奴隸,直到1814年荷蘭廢止人口販運為止。
殖民主義(1500年至1800年)開啓了做為世界系統的資本主義所趨動的全球政治時代,也是我們彼此連結和相互交織的開始。自那時起,臺灣和加勒比海地區便一直同樣地面對跨國勞動力、遷徙和移民、環境災難,以及來自歐陸、美國和/或中國等地持續不斷的帝國主義威脅。
克里斯多福.科澤爾(Christopher Cozier)談及在臺灣的展出時指出:「有趣的是,千里達的人口組成有著複雜的關係,早在19世紀初期,華人是被帶來此地的,爾後,在形成現今臺灣的國共內戰期間,許多流離失所的人則去了千里達。」科澤爾的作品《我們四周—它處是開始也是結束》(All around us - elsewheres are beginnings and endings)聚焦於遷徙勞動者的困境。
全球政治在臺灣及加勒比海裔的美國移民處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蘇菲亞.加以薩.穆里恩特(Sofía Gallisá Muriente)及娜塔莉亞.拉沙耶.莫里歐(Natalia Lassalle-Morillo)的《國內意義下的國外》(Foreign in a Domestic Sense)探討美國境外殖民屬地,即波多黎各做為美國未併入之屬地的議題。作品召喚、伴隨並連結美國人口中成長最快速的波多黎各移民,和他們過往的生活經驗。相對於因為政治因素來到美國的臺灣移民,波多黎各移民的遷徙始於加勒比海群島的環境災害。
資本主義及全球政治導致當前的氣候變遷,對於所有島嶼產生劇烈影響,環境災害也急遽增加。在雪埃莉.伊曼紐爾森(Sharelly Emanuelson,古拉索)的《公民》(Siudadanos)中,觀眾被聖馬汀島的影像所包圍。這批影像是藝術家在颶風貢薩洛(2014)侵襲後所拍攝的,而影像視覺卻伴隨著蟲鳴鳥叫,及討論國家團結議題的眾聲喧嘩,是一種認可島嶼人口持續變化所形成之多元性的開放式團結。
海地、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群島至今正式承認臺灣。而全球政治及跨國資本主義在加勒比海地區造成的經濟、政治、環境等破壞性影響,在海地可謂最為明顯。馬克薩恩.丹尼(Maksaens Denis)的《我的夢境》(Mes Rêves / My Dreams)深入暴力、壓迫和貪婪的歷史,藉此驅散恐懼、焦慮、挫折,並釋放壓抑下的衝動。
過去數十年間,臺灣也在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群島進行大量的農業及漁業投資。納迪亞.哈金斯(Nadia Huggins)目前的創作,透過(自己和其他人的)身體影像及這些身體所相遇的海洋環境,對歸屬及流離、身分認同及扭曲等面向提出質問。在《大約沒未來》(Circa No Future)中,哈金斯探索自身信仰中,某種與加勒比海地區的青春期陽剛氣質有關、但較少被探討的面向,及其與身體在海洋中感受到的自由之間存在的連結。
羅戴爾.沃納(Rodell Warner)以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的創作,與更大的社群進行互動。《植栽生態瓶》(TERRARIA)呈現可以用來討論自然、生命和保育等議題並加以收藏的數位創作,藉此促進當前世界需要從全球化跨國資本主義,轉型為生態社會主義的相關論述和急迫性。
現今時代要求我們邁向更公義、平等、永續的未來。政策方面的改革——特別是與所得重分配、世界市場的跨國狀態調控、勞動權、人權、女權、LGBTQ+權利、道德權、氣候變遷等相關政策——在達成這個具可行性之未來的過程中,也是重要議題。
藝術永遠無法為問題提供解方。在最好的情況下,藝術能造成破壞、製造不舒適,甚至有時能產生衝擊。藝術的出發點是踰越規範、激發想像,使人驚奇、思索,並讓視線延伸、超越當下的理解和覺察;它不只是政治立場或認同的釐清,而是展示我們彼此之間、我們和這個星球的生態系之間,持續不斷的交織和連結狀態。而迫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複雜關聯,在過去與現在之中緊密糾纏,也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增加對封建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跨國資本主義等社會力量,以及它們形塑全球社會之政治文化代理人的理解,對建構出能幫助我們轉型成肯定生命而片利共生(commensalism)之未來的系統化運動,可謂至關重要。未來會如何發展,端賴我們是否有能力和意願,調整、增進彼此的連結,並看見更平等的和睦共存中所蘊含的價值與力量。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台北當代藝術館編輯群
優惠價: 88 折, NT$ 748 NT$ 8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NEXUS—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
策展人:莎夏.迪斯
展覽介紹
本展為台北當代藝術館首次展出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並與藝術家蘇匯宇的「三廳電影」以雙主展形式展出。「NEXUS」(有「連結」或「核心」之意)希冀探討當前全球政治,並創造出能夠穿透加勒比海地區表象——猶如天堂般之異國島嶼——的切入點,在展出作品相互構築出的對話中,激發出連結的急迫性,提醒著人們在全球生態系中,應往永續共生的未來前進。
我做為一名荷蘭籍策展人,在臺灣呈現加勒比海地區藝術家的創作,無法避免不談到荷蘭殖民歷史及全球政治等議題。17世紀至1940年代(荷蘭觀點下)的遠東地區中,臺灣的移民和發展受到荷蘭、中國及日本等帝國的廣泛影響。1557年,葡萄牙水手首次看見臺灣,美讚其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624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在遠東地區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競爭中,於現今南臺灣的臺南市附近建立荷屬福爾摩沙(即臺灣荷治時期)。荷蘭殖民南臺灣是出於二個理由:其一是建立進入南臺灣的移民港埠,這增加了對來自中國的人力需求;其二是將臺灣納入全球貿易系統之中,這也加速臺灣的發展,而有利於荷蘭貿易。在荷蘭殖民開啓對勞動力的需求後,1661年至1682年間,臺灣見證了來自中國的大量移民潮,其中還包括在1662年擊退荷蘭人的軍事領導者鄭成功(也稱國姓爺)。此後,來自中國的移民創造出臺灣最早的農耕經濟。
而在(荷蘭觀點下的)遠西地區中,加勒比海則是西班牙征服者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和(較少人知的)奧赫達(Alonso de Ojeda)等歐洲人首次於1492年所「發現」之廣大區域中的一部分。在此地區中,荷蘭同樣與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法國等其他殖民者競爭,並佔領了一系列島嶼,包括聖馬汀島(1618年)、古拉索和博內爾島(1634年)、聖尤斯特歇斯和阿魯巴(1637年),和薩巴(1640年)。1948年至2010年10月間,這些島嶼構成所謂的荷屬安地列斯群島,至今仍為荷蘭王國的一部分。此外,荷蘭曾佔領過的其他島嶼還有:聖克羅伊島(1625年至1650年)、聖托馬斯島(1657年至1672年)和托巴哥島(1632年至1675年)。加勒比海地區的農耕經濟造成對勞動人口的需求,啓動了跨大西洋的人口販運。1637年起,荷蘭便開始運送、交易奴隸,直到1814年荷蘭廢止人口販運為止。
殖民主義(1500年至1800年)開啓了做為世界系統的資本主義所趨動的全球政治時代,也是我們彼此連結和相互交織的開始。自那時起,臺灣和加勒比海地區便一直同樣地面對跨國勞動力、遷徙和移民、環境災難,以及來自歐陸、美國和/或中國等地持續不斷的帝國主義威脅。
克里斯多福.科澤爾(Christopher Cozier)談及在臺灣的展出時指出:「有趣的是,千里達的人口組成有著複雜的關係,早在19世紀初期,華人是被帶來此地的,爾後,在形成現今臺灣的國共內戰期間,許多流離失所的人則去了千里達。」科澤爾的作品《我們四周—它處是開始也是結束》(All around us - elsewheres are beginnings and endings)聚焦於遷徙勞動者的困境。
全球政治在臺灣及加勒比海裔的美國移民處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蘇菲亞.加以薩.穆里恩特(Sofía Gallisá Muriente)及娜塔莉亞.拉沙耶.莫里歐(Natalia Lassalle-Morillo)的《國內意義下的國外》(Foreign in a Domestic Sense)探討美國境外殖民屬地,即波多黎各做為美國未併入之屬地的議題。作品召喚、伴隨並連結美國人口中成長最快速的波多黎各移民,和他們過往的生活經驗。相對於因為政治因素來到美國的臺灣移民,波多黎各移民的遷徙始於加勒比海群島的環境災害。
資本主義及全球政治導致當前的氣候變遷,對於所有島嶼產生劇烈影響,環境災害也急遽增加。在雪埃莉.伊曼紐爾森(Sharelly Emanuelson,古拉索)的《公民》(Siudadanos)中,觀眾被聖馬汀島的影像所包圍。這批影像是藝術家在颶風貢薩洛(2014)侵襲後所拍攝的,而影像視覺卻伴隨著蟲鳴鳥叫,及討論國家團結議題的眾聲喧嘩,是一種認可島嶼人口持續變化所形成之多元性的開放式團結。
海地、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群島至今正式承認臺灣。而全球政治及跨國資本主義在加勒比海地區造成的經濟、政治、環境等破壞性影響,在海地可謂最為明顯。馬克薩恩.丹尼(Maksaens Denis)的《我的夢境》(Mes Rêves / My Dreams)深入暴力、壓迫和貪婪的歷史,藉此驅散恐懼、焦慮、挫折,並釋放壓抑下的衝動。
過去數十年間,臺灣也在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群島進行大量的農業及漁業投資。納迪亞.哈金斯(Nadia Huggins)目前的創作,透過(自己和其他人的)身體影像及這些身體所相遇的海洋環境,對歸屬及流離、身分認同及扭曲等面向提出質問。在《大約沒未來》(Circa No Future)中,哈金斯探索自身信仰中,某種與加勒比海地區的青春期陽剛氣質有關、但較少被探討的面向,及其與身體在海洋中感受到的自由之間存在的連結。
羅戴爾.沃納(Rodell Warner)以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的創作,與更大的社群進行互動。《植栽生態瓶》(TERRARIA)呈現可以用來討論自然、生命和保育等議題並加以收藏的數位創作,藉此促進當前世界需要從全球化跨國資本主義,轉型為生態社會主義的相關論述和急迫性。
現今時代要求我們邁向更公義、平等、永續的未來。政策方面的改革——特別是與所得重分配、世界市場的跨國狀態調控、勞動權、人權、女權、LGBTQ+權利、道德權、氣候變遷等相關政策——在達成這個具可行性之未來的過程中,也是重要議題。
藝術永遠無法為問題提供解方。在最好的情況下,藝術能造成破壞、製造不舒適,甚至有時能產生衝擊。藝術的出發點是踰越規範、激發想像,使人驚奇、思索,並讓視線延伸、超越當下的理解和覺察;它不只是政治立場或認同的釐清,而是展示我們彼此之間、我們和這個星球的生態系之間,持續不斷的交織和連結狀態。而迫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複雜關聯,在過去與現在之中緊密糾纏,也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增加對封建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跨國資本主義等社會力量,以及它們形塑全球社會之政治文化代理人的理解,對建構出能幫助我們轉型成肯定生命而片利共生(commensalism)之未來的系統化運動,可謂至關重要。未來會如何發展,端賴我們是否有能力和意願,調整、增進彼此的連結,並看見更平等的和睦共存中所蘊含的價值與力量。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