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以數位為核心的科技發展,以及悄悄朝「後」現代轉向的社會氛圍之下,當下新聞定義默默發生根本改變,學術界與實務界確實對於新聞工作的未來感到焦慮。
如果現今社會還沒有徹底進入到不再需要新聞的階段,除了聚焦研究資料新聞學、計算機新聞學這些流行的新東西,我們應該也有需要回到根本去理解新聞曾經是什麼?可以是什麼?新聞中的古典成分又該如何對應數位與後現代脈絡?
本書即在數位潮流情境中回身探討新聞學是什麼、應該是什麼,嘗試跳脫純粹技術旨趣,加入批判、辯證,以及經過精煉的觀察與想法。為避免傳統斷代式、新舊對比的研究方式雖然看到概念間的不連續性,卻損失了彼此連續性,本書亦嘗試配合演化的「時間感」回答上述問題。
作者簡介:
張文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
現職: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研究專長:新聞(傳播)工作的組織構面與社會學構面研究、研究方法與方法論
作者序
三十多年前,一位大學老師曾說,當你對新東西感到不順眼,代表你老了。這句話記在心中,偶爾拿出來檢視我是否老了。作為研究者,這句話更有著提醒作用,踩在當下這個大幅波動的時代斷點,提醒自己是否不自覺做出價值判斷,小看了新事物。不過隨著變老,我在想著另外兩件事。
其一,從最早的數位技術到最新的演算法、人工智慧,從公民新聞學到資料新聞學再到計算機新聞學,的確清楚標示了新聞工作出現重大改變,甚至有人視為典範轉移。但如果時間是自然向前流動、延續的;如果某些「舊」適合稱做「古典」,而非落伍、保守,那麼,我在想,新舊不應是截然二分的,聚焦「新」的同時,也值得回頭思考「古典」於新時代的意義。無論是將古典等同守舊,或不自覺忽略古典,應該不是聰明作法。
其二,多年來,我習慣實證研究強調中立的想法,很少去思考學術研究作為一種論述究竟是何意義。然而愈是隨著研究經驗的累積與反思,這些年愈是接受某種後現代式說法:論述皆有立場,學術研究也不例外。只是終究還是因為不夠後現代,還沒能到怎麼都行、學術研究不過是一種修辭而已的程度,所以我在想,學術論述可以有立場,但關鍵在研究者要知曉、開放與挑戰自己立場,如此,才可能在論述過程中看到其他觀點,精緻化自己的論述。當然,也因為沒有那麼後現代,所以也還是認為負責的學術論述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要有大膽卻禁得起考驗的論證邏輯。
順著上述兩件事回到這本書,在時間長廊中,如果現今社會還沒有徹底進入到不再需要新聞的階段,除了聚焦研究資料新聞學、計算機新聞學這些流行的新東西,我們應該也有需要回到根本去理解新聞曾經是什麼?可以是什麼?新聞中的古典成分又該如何對應數位與後現代脈絡?即便這些問題不是當紅主題,更讓我顯老,但它們需要被回答。
回答與書寫這組問題得配合上演化的「時間感」,以免傳統斷代式、新舊對比的研究方式雖然看到概念間的不連續性,卻損失了彼此連續性。另外,回答與書寫問題時還有兩件事需要注意,首先,數位科技的確是當下時間斷點最明顯的特徵,也的確帶引許多值得重視的變動,但我主張,社會現象或演化本身是複雜的,至少還應該結合高度資本化,以及「後」現代兩個社會脈絡進行觀看,才能較為完整進行分析論述,不自覺的單因論有著簡化風險。其次,結構性因素帶動新聞與新聞工作的改變,在某些時代,結構因素甚至可能強大到幾乎窒息能動性,但行動者還是需要考量的角度,單從結構或行動者角度出發,亦可能產生論述偏向的風險。
前述幾項事情是本書的立場,這裡冗贅說明的原因是想請讀者見諒,雖然我已經努力於條理分明的書寫,但這些立場還是造成本書論述顯得交纏、複雜、有時跳躍。更重要地,冗贅說明立場是具體回應研究論述應該開放立場的想法,知曉立場的讀者應該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本書論述邏輯,然後理性、批判地建構自己對於新聞、新聞工作的論述。
最後,這是本論述新聞的學術書籍,我嘗試跳脫純粹技術旨趣,加入批判、辯證;加入經過精煉、屬於我的觀察與想法,而只不是理論引介而已。我企圖大膽起來,試著離開學術研究就是那樣的主流脈絡,找到一些邊緣性格,但學術書籍還是有著需要滿足的條件,同時限於能力,前述企圖終究沒有做的很好,這屬於我的問題,請讀者包涵。
張文強
2023.11.22
三十多年前,一位大學老師曾說,當你對新東西感到不順眼,代表你老了。這句話記在心中,偶爾拿出來檢視我是否老了。作為研究者,這句話更有著提醒作用,踩在當下這個大幅波動的時代斷點,提醒自己是否不自覺做出價值判斷,小看了新事物。不過隨著變老,我在想著另外兩件事。
其一,從最早的數位技術到最新的演算法、人工智慧,從公民新聞學到資料新聞學再到計算機新聞學,的確清楚標示了新聞工作出現重大改變,甚至有人視為典範轉移。但如果時間是自然向前流動、延續的;如果某些「舊」適合稱做「古典」,而非落伍、保守,那麼,我在想,...
目錄
第一章 轉變中的新聞學:具有反思成分的新聞學研究
第一節 現在,新聞學同樣需要反思與批判成分
第二節 觀察新聞工作轉變的三項軸線
第三節 書寫新聞專業論述需要注意的兩件事
第二章 新聞學作為一種現代性產物,以及現代性崩解下的困境
第一節 新聞的現代性:新聞學的古典成分
第二節 新聞學作為一種專業論述
第三節 新聞學的教育:產業模式的再思考
第三章 新聞的三種改變趨勢
第一節 觀察新聞工作轉變的三種角度
第二節 組織與產業樣態的改變
第三節 收入來源,及資本主義下的數位新聞學
第四章 事實與客觀
第一節 事實與查證
第二節 客觀性
第三節 透明度與假新聞
第五章 公共性與民主
第一節 新聞工作的民主思維與困境
第二節 新聞工作的民粹脈絡
第三節 情緒與公共性
第六章 常規化與數位科技帶來的自動化趨勢
第一節 新聞產製的常規化
第二節 與科技有關的新聞產製常規特徵
第三節 自動化的極致:科技為新聞帶來的影響
第七章 記者、消息來源與公關的三方關係
第一節 共舞及其瓦解
第二節 舞台與舞台上的角色
第三節 舞台的日常
第四節 再次思考新聞與新聞工作:記者的意志與設計好的透明度
第八章 新聞產製中的閱聽人課題
第一節 閱聽人角色在新聞工作中的轉變
第二節 兩組與閱聽人有關的議題
第三節 閱聽人作為消費者,及其勞動過程
第九章 重回新聞學
第一節 新聞的合法性問題
第二節 新聞工作者的角色認知與新聞工作者的再界定
第三節 新聞教育
參考文獻
第一章 轉變中的新聞學:具有反思成分的新聞學研究
第一節 現在,新聞學同樣需要反思與批判成分
第二節 觀察新聞工作轉變的三項軸線
第三節 書寫新聞專業論述需要注意的兩件事
第二章 新聞學作為一種現代性產物,以及現代性崩解下的困境
第一節 新聞的現代性:新聞學的古典成分
第二節 新聞學作為一種專業論述
第三節 新聞學的教育:產業模式的再思考
第三章 新聞的三種改變趨勢
第一節 觀察新聞工作轉變的三種角度
第二節 組織與產業樣態的改變
第三節 收入來源,及資本主義下的數位新聞學
第四章 事實與客觀
第一節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