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縱橫在歐非邊界、捕捉非法移民產業如何運作,如何將祕密移民變成一門好生意的民族誌★★
★阿潑(媒體工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專文推薦
不斷移動、追尋的人如今是移民。這些家庭原本靠一小塊土地維生,四十畝地生於斯長於斯,土地裡的收成決定他們能吃飽還是得挨餓。如今他們在西方世界的後院漫遊,四處奔走,尋找工作;海上有一船又一船的人,邊界壕溝有一排又一排的人。在他們身後,還有更多人即將來到。沙漠與邊地充斥著移動的人們……移動改變了他們:公路、路旁的營地、對饑餓的恐懼與饑餓本身改變了他們;沒有晚餐的兒童改變了他們;無止境的移動改變了他們。他們是移民。敵意改變了他們,融鑄了他們,聯結了他們──敵意讓富國集結起來,耀武揚威,擺出驅逐侵略者的架勢。巡邏艇上的邊界警衛與配備步槍的非洲警察捍衛這個世界,防備自己的同胞。
──本書作者根據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所改寫
來自非洲的移民搭著小船出現在外海、行走在沙漠,他們有時是亟需被救援的危殆者,有時是讓人恐懼的黑色勢力,有時已化作冰冷屍體;他們窮盡所有力氣,只為扣開歐洲大門……從二〇〇〇年開始,這些非法移民(祕密移民)意象透過各種照片、文字、影片,占據了新聞版面,彷彿是歐洲二戰後的最大威脅。以此而生,包括邊境管理、國防、救援工作、媒體學術等在內的非法移民產業(illegal migration industry)也蓬勃興盛,歐盟與歐洲各國投注了大量預算與人力,就為控制人口移動,將「威脅」阻擋於歐洲之外。
從馬利到華沙,透過在歐非之間邊地的大量田野與實地觀察,作者安德森指出非法產業本身的荒謬性。首先,這些祕密移民在統計學上無足輕重,所謂的「入侵」根本就沒有發生,歐洲國家的反應過於極端。再者,非法產業的存在是為了阻隔祕密移民,然而它們卻從祕密移民身上得利,當國界上的威脅愈被彰顯,這個產業愈能取得資源,收益也愈可觀……如此恐怖的迴圈,被生產與被消耗的是它們原欲排除的人,並讓這些活生生的人困在深淵中進退不得。
由於本書討論的範圍是「產業」而非限定範圍中的特定群體,作者設定的田野調查場址是延伸(extended)且流動的,轉換於出發╱被遣返、抵達╱被收容,遷徙路線的封鎖點╱指揮控制中心之間,大範圍地拼出非法產業的多個面向,希望能為全球人口移動的辯論提供資源,甚或找出可能解答。
安德森以社會人類學的研究結合新聞學的採訪寫作,與一百多位移民、八十位非政府組織主管與各國官員、五十多位邊界警衛、四十位紅十字會員工進行深度田野對話,企圖恢復這些祕密移民的真實面貌,一如作家史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所寫的奧克拉荷馬人,他們想要的就是更好一些的生活,他們不多也不少,就是一群遷徙的人。
作者簡介:
魯本.安德森(Ruben Andersson)
人類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移民、邊界和安全問題,特別關注西非撒赫爾(Sahel)和南歐地區,現為牛津大學國際發展部社會人類學教授。
著有《非法公司:來自非洲的祕密移民如何在歐非各國形成一門好生意》(2014)、《無望世界:恐懼如何重繪我們的地圖、感染我們的政治?》(No Go World: How Fear Is Redrawing Our Maps and Infecting Our Politics,2019),合著有《災難經濟學:為什麼是時候該結束對一切的戰爭了》(Wreckonomics: Why it’s time to end the war on everything,2023)。
安德森最近正在進行一項計畫:「即將到來的啟示錄:安全、顛覆和為人類未來而奮鬥」(Apocalypse soon: Security, subvers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a human future),是關於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年代,如何多地點地擴展全球安全議程的研究。
作者個人網站:http://rubenandersson.com/
譯者簡介:
閻紀宇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曾任《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重要譯作包括《亞洲海洋大歷史》、《新疆再教育營》、《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主譯)、《美國夢的悲劇》、《石頭之屋》、《向法西斯靠攏:從尼采到後現代主義》、《永不屈服》、《價格戰爭》、《決斷2秒間》、《強國論》、《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別對我撒謊》、《紙醉金迷哈瓦那》、《非理性的魅惑》、《魔鬼詩篇》、《遮蔽的伊斯蘭》、《中國即將崩潰》(主譯)等書。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序論】
歐洲與非洲邊界的非法產業
這道邊界像圍籬一樣高,像大海一樣深,然而移民與難民絡繹不絕,試圖穿越。對於從非洲「非法」遷徙到歐洲的悲慘奇觀,這過程是最後一幕,但注定要在兩座大陸的斷層反覆上演:
美利雅(Melilla),北非,二〇〇五年十月。夜幕低垂之後,移民開始向西班牙飛地休達(Ceuta)與美利雅奔去。數百名遠道而來、疲累不堪的非洲人從摩洛哥一側的森林營區現身,將臨時做成的梯子搭上兩座飛地的邊界圍籬,努力往上攀爬。圍籬之間的地帶人影幢幢,攝影機捕捉到他們模糊的動作和一圈一圈的鐵絲網。新聞記者形容那是一場「大進擊」(asaltomasivo):新聞節目與媒體頭版報導大批黑皮膚移民迅速、安靜地行動,其中許多人「訴諸暴力」或「不計一切代價」。接下來,摩洛哥或者西班牙安全部隊──到底誰要負責已是無頭公案──向移民開火,至少造成十四人死亡。飛地外面簡陋的移民營地被摩洛哥部隊夷為平地、縱火焚燒。移民遭到圍捕、拘禁、送上巴士,巴士駛往遙遠的撒哈拉沙漠(Sahara)。許多人從此消失無蹤。之後,當局加強管制,邊界地區被清理乾淨,媒體繼續報導其他新聞。然而沒過多久,歐洲「打擊非法移民行動」出現一道新戰線:移民改由海路前往遙遠、難以抵達的西班牙加納利群島(Canary Islands)。二〇〇六年,逾三萬艘移民船登陸當地,與日光浴遊客、紅十字會志工、大批記者與警察摩肩擦踵。多年來抵達歐洲南部海岸的移民一直在增加;如今,歐洲外部邊界(external borders,譯注:通常指歐盟成員國與非歐盟成員國的邊界)的混亂一發不可收拾。
蘭佩杜沙島(Lampedusa),義大利,二〇一一年三月。悲劇發生當時,利比亞爆發民眾起義。被逼上絕路的格達費上校(Colonel Gaddafi)威脅要以「史無前例的非法移民潮」淹沒歐洲南部,報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即將發起的軍事攻擊。非洲難民隨即出發,一船又一船,他們表情茫然的臉龐出現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半島電視臺(Al Jazeera)、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畫面,他們鏽蝕不堪、嘎吱作響、嚴重漏水的小船航向義大利的蘭佩杜沙島,大批救援工作者、新聞記者與警察在岸上守候。搭船移民的奇觀當時已司空見慣,歐洲的觀眾硬起心腸,冷漠以對;海岸上的警衛與軍人也是如此。這樁悲劇──眾多悲劇其中之一──從利比亞的黎波里(Tripoli)開場,一艘小船載著七十二名乘客出航。後來小船發出求救訊號,但是無人理會。一架軍方直昇機空投飲水與食物之後離去,再也不曾回來。小船在北約的海上軍事活動區(maritime military zone)漂流了兩星期,最後被沖上蘭佩杜沙島的海岸時,船上只有九人倖存,其他人不是活活渴死就是活活餓死。官方進行調查,做出結論:這是「歐洲黑暗的一天」。然而在歐洲最南方的邊界,移民每天一醒來就要面對「黑暗的一天」──在蘭佩杜沙島外海,二〇一三年秋天有數百名移民在船舶翻覆後淹死;在希臘與土耳其交界的崎嶇河床、在休達與美利雅外面、在直布羅陀海峽(Strait of Gibraltar)與西西里海峽(Strait of Sicily),都是如此。距離西班牙飛地圍籬慘案還不到十年,歐洲南部邊界已陷入長期混亂。
可怕的移民死亡故事堆疊在西方世界的大門口,從歐洲南部邊地、美國與墨西哥邊界到澳洲的太平洋海岸。故事的場景似曾相識:「非法移民」擠進不堪航行的船隻、塞進鏽蝕的卡車駛過撒哈拉沙漠、跋涉遙遠的亞利桑納州沙漠、攀附著墨西哥的鐵路貨運列車。成千上萬人死於這些艱難坎坷的旅程,一項不完整的統計顯示,一九八八年迄今,將近兩萬人死在「歐洲堡壘」(Fortress Europe)的大門。然而對走投無路的移民而言,苦難並沒有在歐洲的大門止步。新聞媒體、民粹政客、熱忱官僚抓住機會,將非法移民妖魔化,化成一個陰魂不散的外來者,乘著浪潮入侵西方國家。在他們的論述中,世人看到一個全球社會的化外之人(global pariah):有時令人著迷,有時無人聞問;有時帶來恐懼,有時令人同情。他在富國的邊界徘徊窺伺,沿路撒下恐慌的種子,引發選戰亂局,鬧出頭條新聞。
關於這個埋伏在歐洲大門之外的「威脅」,相關論述不勝枚舉:新聞報導、紀錄片、政策文件、學術論文與基金會報告都曾針對非法移民進行追蹤、檢視、探討。本書將採取不一樣的做法,特別關注觀察者的角色,深入研究我所謂的「非法移民產業」(illegal migration industry)或簡稱「非法產業」(illegality industry),在歐洲與非洲日益重要的邊界如何運作。這個產業倚賴它掌控的「人類原料」運作,本書將一一檢視相關場域:歐洲新成立邊界體制(border regime)的控制室、在政府監控下為移民提供人道照顧的收容所、在非洲大地獵捕行蹤飄忽遷徙者的警察巡邏車。
然而若要實現此一寫作宗旨,就必須好好思考這些介入手段的目標──非常態移民(irregular migrants),尤其是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sub-Sahara)的旅人;他們愈來愈容易陷在歐洲與非洲之間、有如野草地散布的無人區,進退不得。旅人要經歷一連串邊界管控體制的考驗,從沙漠延伸到大海、從北非城市延伸到沙塵飛揚的撒赫爾(Sahel,譯注:撒哈拉沙漠與蘇丹稀樹草原之間的地帶,西起大西洋,東至紅海)垃圾堆。西班牙一位難民收容中心主任形容,他們的遭遇就像一場「達爾文天擇」(Darwinian selection),一種最殘酷的天擇,乾枯的身體消失在撒哈拉沙漠的沙丘,腫脹的屍體漂上直布羅陀海峽的海岸。幸運一點的旅人滯留在新近國際化的邊界城鎮與邊緣地區,例如丹吉爾(Tangier)與烏季達(Oujda)、的黎波里與塔曼拉瑟特(Tamanrasset),一次又一次。然而無論旅人最後是達成目標抑或功虧一簣,他們愈來愈有可能淪入一種處境:在成為這個恐怖生產線上的非法移民的過程中,他們其實是與非法產業合作。
本書是一部民族誌,記錄這個產業的運作,聚焦歐洲外部邊界的西緣:西非、馬格里布(Maghreb,譯注:非洲西北部)與西班牙之間。接下來幾章將呈現,在這些日益重要的邊地,歐洲對於「非法」非洲人口遷徙的反應激發了衝突與矛盾,也透顯了這些富國與其南方鄰居的關係。書中故事很少落腳歐洲的土地;前往歐洲邊界是一門生意,現在正蓬勃發展,而且運作範圍遠遠超出歐洲的地理邊界。(未完)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序論】
歐洲與非洲邊界的非法產業
這道邊界像圍籬一樣高,像大海一樣深,然而移民與難民絡繹不絕,試圖穿越。對於從非洲「非法」遷徙到歐洲的悲慘奇觀,這過程是最後一幕,但注定要在兩座大陸的斷層反覆上演:
美利雅(Melilla),北非,二〇〇五年十月。夜幕低垂之後,移民開始向西班牙飛地休達(Ceuta)與美利雅奔去。數百名遠道而來、疲累不堪的非洲人從摩洛哥一側的森林營區現身,將臨時做成的梯子搭上兩座飛地的邊界圍籬,努力往上攀爬。圍籬之間的地帶人影幢幢,攝影機捕捉到他們模糊的動作和一圈一圈的...
章節試閱
1 穆罕默杜與吃定遷徙者的人
慈悲媽媽(Mother Mercy)遲到了一個小時。塞內加爾一條沙塵飛揚的偏僻街道,她的車就停在一間房子外面。她從乘客座下車,走進簡樸、破舊的房子;她在這地方成立了一個組織,集結一群女性,她們的兒子都死於乘船移民。她身穿一件剪裁俐落的黑色洋裝,銀色線條環繞全身。她大搖大擺走過,對著手機高聲講話,手腕上戴著大大的手表。「啊,對不起。」她原本用沃洛夫語講電話,這時轉成法語招呼我;我坐在角落一張木頭桌子後方等候。「路況真是糟糕……」她彈響手指,要助理注意;助理是位豐滿的女性,待在房間後面一座搖搖晃晃的櫃檯。助理立刻拿了一本行事曆過來,上面已經標記前往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的行程。慈悲媽媽是一位非常、非常忙碌的女性。她一手翻閱行事曆,一手拿著手機,用一連串沃洛夫語和法語下達指令、安排會面,同時記下另一趟出國旅行的細節。
就在此時我體會到,祕密移民的世界正在發生奇怪的事。
穿著紅色、綠色、黃色服裝的中年女性魚貫走進辦公室,走到櫃檯前面,掏出五百二十五中非法郎(相當於一美元)交給那位助理。慈悲媽媽在達卡的組織建立了一個微型貸款(microcredit)計畫,參加的成員每天要償還五百二十五中非法郎。許多成員都像慈悲媽媽本人一樣,至少有一個兒子死在海上。櫃檯旁邊牆上貼著一張海報,大剌剌寫著:「向死亡之船說不!」(Non aux pirogues de la mort!)
慈悲媽媽終於結束手機通話,從桌面上滑送一本小冊子給我,「我們的兒子不幸犧牲,於是才有我們的組織。」她的聲音變得溫柔、母性,彷彿經過數百次演練。事實也的確如此。二〇〇六年大批漁船滿載遷徙者從塞內加爾駛往遙遠的加納利群島,她的組織也成為新聞記者與政治人物追捧的對象,從倫敦到帕馬斯(Las Palmas,譯注:加納利群島最大城市)都是如此。媒體很快就為她送上「慈悲媽媽」的封號,表揚她勇敢地「對抗移民」。她先後登上諸多媒體的螢幕與版面,包括英國廣播公司、法國電視二臺(France 2)、《魅力》(Glamour)、《她》(Elle)、《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法國《解放報》(Libération)與《世界報》(Le Monde)、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名單沒完沒了。小冊子詳細敘述這個組織的義舉善行,她快速翻閱,暫時不理會響個不停的手機。「我們的目標是要終結非法移民。」她如此解釋,儘管組織只有「微薄的資源」,「我們必須努力讓年輕人留下來。」
媒體與政治人物讚許她致力於協助讓年輕人留下來,做法是針對「非法移民的風險」來進行所謂的「敏感化」(sensibilisation╱sensitization)與提升人們的覺察。 BBC在二〇〇六年報導,她的工作「比歐盟派往大西洋的所有戰艦軍機還有成效。果真如此,慈悲媽媽的成功也是她的致命傷。到二〇一〇年時,移民船不再出航,資金逐漸枯竭。她說:「我們的工作必須繼續下去。如果我們只在這裡做敏感化運動,人們會從別的地方出海。」這意謂著她們要把訊息散播到全國各地,甚至整個區域!「敏感化運動沒有結束期限。」她心不在焉地說著,一邊將一組號碼輸入手機,然後撥打電話。我的會面時間結束了。
我走到外面,打電話給穆罕默杜(Mohammadou)。慈悲媽媽先前吩咐:「告訴他,電話號碼是我給你的。」一邊在紙上寫下號碼。沒過多久,我就看到穆罕默杜漫步走向辦公室。他是當地被西班牙遣返青年協會的主席,但模樣實在配不上響亮的頭銜:寬鬆的牛仔褲、塑膠涼鞋、舊外套、鴨舌帽。他簡短地打招呼,面無笑容;然後帶我前往他住的地方,街巷裡滿地黃沙。這地方我稱之為揚古爾(Yongor),是一座漁村,面對達卡龐大的市區顯得渺小,搭船移民對當地造成很大的衝擊。穆罕默杜和他的朋友曾經從這裡出海,如今也在這裡遊蕩,沒有工作,無處可去,試圖療癒遣返經驗留下的傷口。
「你可以帶給我們什麼?」穆罕默杜突然說道;我們走向海灘,沉悶的空氣瀰漫著腐爛的魚腥味與汽油味。他又追問:「你想要什麼?」兩個問題的次序似乎倒過來了,但原因可以理解:他見識過太多訪客。街角兩名女性身穿鮮豔的長袍,蹲在一部滿載芒果的推車旁邊;一群孩子在車旁邊奔跑,踩著泛白、滾燙的沙灘。我走過這一切,試圖想出適當的回答,但不知該如何開口。
我們來到阿里(Ali)的家,他是一位健壯的被遣返者,年紀二十來歲。海浪拍岸的聲音傳過狹窄的巷道,房子牆上以西班牙文與法文寫著鄰居親屬的電話號碼,阿里將一張板凳壓進沙地放好,穆罕默杜坐下來,拿出筆記簿,翻過一頁又一頁的姓名、電話與電郵,都是曾經與被遣返者協會接觸過的人。其中也包括新聞記者、研究人員、學生、NGO工作者,甚至還有一位歐盟代表。然而這些人留下聯絡資料之後,就再也不曾聯絡。「許多人來到這地方,但是只要他們回到歐洲,什麼消息都沒了。」阿里點點頭,分享他唯一的一支菸,穆罕默杜趁著餘燼熄滅之前吸了最後一口,說道:「他們吃定了我們。」嘴巴噘成不以為然的樣子,我很快就發現這是他常有的表情。就連救援組織也在吃他們的錢,被遣返者一無所獲。「我是協會主席,卻得跟他討一根菸來抽,你說這樣像話嗎?」穆罕默杜愈說愈氣,朝著朋友的方向點頭示意。
被遣返者受夠了,不想再跟研究人員或記者打交道。對那些事實調查員與代表團,他們只有怨恨與憤怒,更別提那些為白種人(toubabs)牽線的人,像是慈悲媽媽。「她為什麼要你來找我們?」穆罕默杜露出勉強的微笑,對這個問題他自有答案,後來變成我們常開的玩笑,「因為你沒錢。如果你開一臺四輪驅動車上門,她會請你到她家做客。」(未完)
1 穆罕默杜與吃定遷徙者的人
慈悲媽媽(Mother Mercy)遲到了一個小時。塞內加爾一條沙塵飛揚的偏僻街道,她的車就停在一間房子外面。她從乘客座下車,走進簡樸、破舊的房子;她在這地方成立了一個組織,集結一群女性,她們的兒子都死於乘船移民。她身穿一件剪裁俐落的黑色洋裝,銀色線條環繞全身。她大搖大擺走過,對著手機高聲講話,手腕上戴著大大的手表。「啊,對不起。」她原本用沃洛夫語講電話,這時轉成法語招呼我;我坐在角落一張木頭桌子後方等候。「路況真是糟糕……」她彈響手指,要助理注意;助理是位豐滿的女性,待在房間...
目錄
推薦序無國界世界中難以跨越的邊界⊙阿潑
誌謝
作者說明
重要名稱縮寫
時間軸:政策與移民事件
非洲與南歐間的非常態移民路線
序論歐洲與非洲邊界的非法產業
第一景 寂寞的獄卒
PART1邊地Borderlands
1 穆罕默杜與吃定遷徙者的人
2 一場風險的賽局
3 獵人與獵物
PART 2穿越Crossings
第二景 遇上船難的特派員
4邊界奇觀
PART3衝突Confrontations
5白人媽媽,黑人兒子
第三景 在神父的房舍
6擱淺在時間之中
第四景 不提供工作的求職中心
7沒有邊界的進軍者
結語荒謬的邊界
附錄:方法論
注釋
書目
推薦序無國界世界中難以跨越的邊界⊙阿潑
誌謝
作者說明
重要名稱縮寫
時間軸:政策與移民事件
非洲與南歐間的非常態移民路線
序論歐洲與非洲邊界的非法產業
第一景 寂寞的獄卒
PART1邊地Borderlands
1 穆罕默杜與吃定遷徙者的人
2 一場風險的賽局
3 獵人與獵物
PART 2穿越Crossings
第二景 遇上船難的特派員
4邊界奇觀
PART3衝突Confrontations
5白人媽媽,黑人兒子
第三景 在神父的房舍
6擱淺在時間之中
第四景 不提供工作的求職中心
7沒有邊界的進軍者
結語荒謬的邊界
附錄:方法論
注釋
書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