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建築的歷史反映出人類生活的歷史。本書以時間發展為線索,從史前時代臺灣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談起,直到新世紀之初為止,時代跨距極長,娓娓道來在這塊土地上,各個時期、各個統治文化下建築的故事。
李教授以多年的田野經驗,仔細描繪百餘座建築,其中有民宅、有宗教性建築如教堂及廟宇、有政府統治機關;有漢人的傳統合院、有原住民的石板屋、有日本人帶來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有二十世紀以後的現代建築,以圖繪輔佐文字論述,將臺灣歷史上的重要建築與建築人放進時代脈絡中,細膩而豐富。
作者簡介:
李乾朗
1949年生於淡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設計系。自1972年起,積極於臺灣各地田野調查,研究台灣古建築,1974年出版第一本研究專書《金門民居建築》、1979年出版《臺灣建築史》,因而建立起於臺灣建築研究界的學術聲望,至今已成為建築史研究的第一把交椅。
近年主要主持古蹟調查與維護之計劃並持續進行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臺灣建築史》、《臺灣近代建築》、《臺灣建築閱覽》、《古蹟入門》、《臺灣古蹟建築圖解事典》、《臺灣古建築二十講》、《巨匠神工》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
第一節 考古出土推測的古建築
談古代的建築,從遺物可以解讀當時建築的技術、所用的材料以及人類對於空間的規劃概念,同時了解古代的社會、文化、審美與藝術。然而實物容易遭受天災人禍威脅,例如地震、颱風、水災,或是人禍,包括戰
爭、不小心的火災,都足以奪取一座建築物的生命。如果有文獻的記錄,多少可補足實物不足的缺憾,所以我們研究臺灣的古建築,這兩種因素都不可少,即實物與文獻。
一、南島語族的建築
臺灣島的歷史如果透過考古出土的文物鑑定,有高達幾萬年以前的出土物,臺灣在兩、三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問題是這些人是什麼人呢?是不是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平埔族或是住在山區的原住民?在考古學界還有爭論,但無論如何,臺灣的建築可以追溯到幾萬年前的實物。原始人常常利用自然的山洞作為住居,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人類住居是臺東長濱村的八仙洞。臺灣的原住民是否原來就住在臺灣也是一個研究重點。有很多跡象顯示,當臺灣和亞洲大陸還連在一起的時代,島上的人和中國大陸的人是互通的,這樣的推測表示當時的臺灣人可能是和華南一帶早期的民族有密切的關係。當然也有另一派說法認為從菲律賓到巴丹島、蘭嶼、臺東這一帶的語言、習俗非常接近,所以究竟是臺灣的原住民往南到了整個南島語系,或是南島語系有部分的人從菲律賓北上進入臺灣,尚未有定論。如果論及文獻記載,中國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有古代的傳說,隋煬帝大業初年即有中國人前往琉球探險,當時的琉球包括現在中國東海上的臺灣、沖繩島一帶。其次,唐朝或宋朝,當時福建泉州的漁民也曾經到過臺灣的沿海,對於臺灣也有所記載。陳第的《東番記》就描寫他所觀察的原住民生活情況。
有文化記載之前的臺灣歷史,要藉考古遺址出土的證物來認識,史前的臺灣有豐富的文化,從十九世紀末日本學者開始注意並有系統地研究以來,至二十世紀末已經累積了極為豐盛的研究成果。臺灣的史前人類活動可上推至一萬五千多年,甚至到三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歷經新石器及金屬器時代。一百年來的考古發掘,臺灣地區的考古遺址幾乎分布東、西、南、北與中央山脈地區。低海拔的如淡水河口的十三行遺址,只有幾公尺高,高海拔的如苗栗的二本松遺址,達到一千多公尺高度,可見各種不同的地理環境都可能吸引人去居住,他們在那裡生活、居住、耕作、狩獵、生產、戰鬥、防禦,進行各種儀式或埋葬。這些生活的空間大多會留下人工的遺跡,此即建築行為。有了建築行為,就留下建築設施物。
冰河時期的臺灣,約距今兩百萬年左右,臺灣附近的海平面比今天低,臺灣還有周圍沿海島嶼,如澎湖、金門、馬祖,當時都不是島嶼,而與亞洲大陸連在一起,甚至韓國也不是一個半島,是跟整個渤海灣連在一。距今約一萬八千多年到一萬五千年左右,冰河時期結束,地球的氣溫上升,於是海平面隨之升高,使臺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島。距離今天一千年以前的文化,包括十三行文化;二千到三千年前的有芝山巖文化、圓山文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距今超過四千年以前到五千年上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轉接點,即臺北觀音山麓的大坌坑文化。它可以上接到萬年以前的長濱文化,從考古出土的遺物可以看出來臺灣古代文化的分布頗廣。如果從當時所用的器物來說,大坌坑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它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大坌坑文化之前就是舊石器時代文化,之後的圓山文化、芝山巖文化所用的工具就進步了。圓山文化是研究臺灣考古史非常重要的地點,日本統治臺灣之後的第三年(西元1897年),當時日本學者發現了圓山貝塚,此一塚的發現使得臺灣科學性的考古學開始發展起來。淡水河口另有十三行遺址,它的年代在大坌坑文化與芝山巖文化之後,距今一千七百年左右到西元十二、三世紀,相當於中國大陸的唐宋之際,所以十三行文化出土的文物發現唐朝的銅錢,換句話說,十三行文化可能和唐、宋、元有過接觸。
臺灣的原住民一般來說分為平埔族與高山族,我們比較熟悉的是高山族的部分,從北部的泰雅、新竹的賽夏族、中部的布農族、阿里山的鄒族、日月潭的邵族、南部的魯凱族和排灣族、臺東的卑南族、花蓮的阿美族以及蘭嶼的達悟族。平埔族經過幾百年的漢化,現在要找到他們的建築或遺跡比較不容易,像十三行文化的凱達格蘭族就屬於平埔族,平埔族在北部主要是凱達格蘭族,宜蘭是噶瑪蘭族,在新竹、苗栗一帶有道卡斯
族,嘉義、臺南有西拉雅族。在清代文獻裡,對平埔族有較多的描述,當時以漢化的程度區分,漢化深者被稱為熟番。
第一章 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
第一節 考古出土推測的古建築
談古代的建築,從遺物可以解讀當時建築的技術、所用的材料以及人類對於空間的規劃概念,同時了解古代的社會、文化、審美與藝術。然而實物容易遭受天災人禍威脅,例如地震、颱風、水災,或是人禍,包括戰
爭、不小心的火災,都足以奪取一座建築物的生命。如果有文獻的記錄,多少可補足實物不足的缺憾,所以我們研究臺灣的古建築,這兩種因素都不可少,即實物與文獻。
一、南島語族的建築
臺灣島的歷史如果透過考古出土的文物鑑定,有高達幾萬年以前的出土物,臺灣在兩...
作者序
自序
臺灣的建築史因其獨特的地理與歷史條件,可以作為小區域的文化史或藝術史範疇來研究。臺灣出現人類活動的遺跡可上溯自三萬年前,歷經舊石器、新石器及鐵器而進入近代世界史。從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起,臺灣不但被繪入世界地圖上,而且來往東亞的貿易船亦以臺灣為補給站。作為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臺灣近四百年來的建築文化呈現豐富多元的面貌。
我從事臺灣建築史與中國建築史之研究教學多年,累積了一些講義,特別是古建築個案之史料與圖樣極多,深深感到應該以一種簡要清晰的論述給一般大學生或社會人士參考。這本五南版的《臺灣建築史》即採用以百年為單位的方式介紹,從史前、十七世紀、十八世紀、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發展來敘述。基本的想法是以臺灣土地與人民為主角,不受不同政權的統治來框限文化的自由性格。
建築史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部份,它的空間佈局反映社會組織與人際關係,它的技術反映科學與環境適應能力,它的形式反映審美價值判斷。因而建築史研究的最主要內容為空間、技術與造型,本書中對建築物的描述與評論亦環繞在這三個課題上。當然,建築史最直接的史料是建物本身,近年臺灣古建築消失速度甚快,大多為人為破壞,少數為天災所致。九二一大地震,臺灣中部的霧峰林宅景薰樓閣與竹山敦本堂的倒塌是臺灣建築文化資產無可彌補的損失。近來文化創意產業舉世重視,古建築蘊涵極為豐富的文化,建築史不只是修習建築的學生應了解的知識,它也是跨學科領域的知識。國人對居住空間的陌生,實導因於對建築之不了解,我希望經由一本簡要的建築史教科書,能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認識。當然,書中所選的建物,大部分都仍健存,古蹟數位資料也很容易得到,學生到現場參觀,更能獲得深刻的體驗!
雖然內容以教學的講義發展而成,但幾乎全部重寫,建築圖亦大都專為本書而加以新繪,耗費不少時間與心力。早在2000年,黃秀政教授即大力邀稿,但我卻公私兩忙,遲遲無法依約交稿,對出版公司深深感到抱歉。如今文稿與圖樣交出去,我如釋重擔,盼望能為關心愛好臺灣文化史的學子貢獻一本基礎的課本,也深盼得到方家賜正。
自序
臺灣的建築史因其獨特的地理與歷史條件,可以作為小區域的文化史或藝術史範疇來研究。臺灣出現人類活動的遺跡可上溯自三萬年前,歷經舊石器、新石器及鐵器而進入近代世界史。從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起,臺灣不但被繪入世界地圖上,而且來往東亞的貿易船亦以臺灣為補給站。作為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臺灣近四百年來的建築文化呈現豐富多元的面貌。
我從事臺灣建築史與中國建築史之研究教學多年,累積了一些講義,特別是古建築個案之史料與圖樣極多,深深感到應該以一種簡要清晰的論述給一般大學生或社會人士參考。這本五南版的《臺灣建...
目錄
第一章 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
第一節 考古出土推測的古建築
一、南島語族的建築
二、聚落之選址
第二節 原住民諸族的建築
一、原住民建築的特色
二、原住民建築的外在影響因素
第三節 平埔族的建築
一、十七世紀的平埔族聚落
二、平埔族善用竹材
三、從清代文獻中所見的原住民建築
第二章 十七世紀荷蘭與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
第一節 荷蘭人在大員的建設
一、澎湖風櫃尾的紅毛城
二、荷蘭人建設大員市街
三、荷人建造小堡拱衛大員市區
四、荷蘭人所用的建材
第二節 荷蘭人在臺灣北部的建築
一、古地圖所描繪之荷蘭時期臺灣北部的建築
二、淡水紅毛城的創建
三、西洋城堡的設計原則
第三章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
第一節 十八世紀的臺灣建築背景
墾拓的競爭與築城
第二節 匠派風格差異浮現
精緻化的建築裝飾
第三節 建築實例
一、臺南水仙宮(1715年)
二、鳳山縣舊城(1722年)
三、新莊媽祖慈祐宮(1731年)
四、彰化關帝廟(1734年)
五、臺南三山國王廟(1742年)
六、彰化孔子廟(1745年)
七、臺北五股西雲寺(1752年)
八、彰化聖王廟威惠宮(1761年)
九、彰化元清觀(1763年)
十、鳳山龍山寺(1764年)
十一、淡水福祐宮(1796年)
第四章 十九世紀的臺灣建築
第一節 十九世紀的臺灣聚落與城鎮
一、行政區畫分趨細,社會外弛內張
二、泉人聚落多呈線性,漳客聚落多呈網式
三、分類械鬥與築城風潮
第二節 十九世紀臺灣的宅第
一、漳泉客之居住文化
二、地方豪強崛起,興建大宅第
第三節 十九世紀臺灣的園林發展
一、人工堆砌園林假山
二、道光朝為臺灣園林之高峰期
第四節 十九世紀臺灣四大名園
臺灣園林建築的設計特色
第五節 十九世紀臺灣的教化事業
筱雲山莊之藏書軒
第六節 十九世紀的臺灣寺廟
玄色之審美觀興起
第七節 十九世紀末臺灣近代建築之曙光
一、近代建築之濫觴
二、橫跨兩世紀的宣教師洋樓
三、劉銘傳新政時期的軍事、交通及商務建築
四、臺北機器局為現代化之重要宣言
第八節 清代建築實例
一、屏東六堆天后宮(1803年)
二、宜蘭昭應宮(1807年)
三、高雄鳳山鳳儀書院(1814年)
四、臺北艋舺清水巖(1817年)
五、淡水鄞山寺(1823年)
六、彰化馬興陳益源大宅(1859年)
七、臺中霧峰林宅(1862年)
八、桃園大溪李騰芳舉人宅第(1865年)
九、臺中豐原呂宅筱雲山莊(1866年)
十、屏東萬金天主堂(1869年)
十一、彰化節孝祠(1873年)
十二、臺中潭子摘星山莊(1875年)
十三、高雄打狗旗後砲臺(1876年)
十四、淡水牛津理學堂大書院(1882年)
十五、臺北府天后宮(1888年)
十六、新莊廣福宮(1888年)
十七、彰化永靖陳宅餘三館(1891年)
第五章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臺灣建築
第一節 日治時代的建築
一、盛行新古典主義建築
二、美國之影響浮現
三、興亞式與帝國冠帽式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主要建築師
一、日治前期
二、日治後期
第三節 一九二○年代傳統寺廟之復興
第四節 一九三○年代頗受歡迎的藝術裝飾風格
一、水泥之運用與裝飾技術
二、臺灣第一代的洋樓匠師
第五節 建築實例
一、臺北總督官邸(1901年)
二、臺北西門紅樓市場(1908年)
三、臺北水源地唧筒室(1908年)
四、淡水埔頂牧師樓(1909年)
五、臺南地方法院(1912年)
六、新竹火車站(1913年)
七、臺中州廳(1913年)
八、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3年)
九、圓山別莊(1914年)
十、臺灣博物館(1915年)
十一、臺北州廳(1915年)
十二、臺南州廳(1916年)
十三、臺中火車站(1917年)
十四、臺灣總統府(1919年)
十五、淡水婦學堂(1920年)
十六、臺北專賣局(1922年)
十七、淡江中學八角塔(1925年)
十八、高雄前金玫瑰聖母堂(1928年)
十九、臺北郵局(1929年)
二十、臺北放送局(1929年)
二十一、淡水禮拜堂(1932年)
二十二、臺北土地銀行(1933年)
二十三、臺灣司法大廈(1934年)
二十四、臺北公會堂(1936年)
二十五、臺北第三高女(1937年)
二十六、臺北電話局(1937年)
二十七、臺北臺灣銀行總行(1938年)
二十八、高雄市役所(1939年)
二十九、臺北市役所(1940年)
三十、高雄火車站(1941年)
第六章 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臺灣建築
第一節 戰後的新鎮規劃
第二節 二戰之後影響臺灣的建築思潮
第三節 一九六○年代的建築
第四節 一九七○年代的古蹟保存運動
一、國際化與科技化的省思與鄉土意識的萌芽
二、林安泰古厝建築從專業角度之刊介
三、林安泰古厝保存失敗但卻成為保存運動的濫觴
第五節 受到鄉土自覺運動影響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
第六節 近代建築的修護與再利用
閒置空間再利用蔚為風潮
第七章 二十一世紀初的臺灣建築
第一節 臺北101大樓造型之淵源
第二節 高科技建築與地域文化傳統之契合
第三節 跟上世界主流思想的都市設計
第四節 當代建築的代言者
一、融入東方哲學的建築師──李祖原
二、追尋根本的建築師──姚仁喜
第五節 建築實例
一、南投民和國中與國小(2001年)
二、南投中臺禪寺(2001年)
三、臺北信義計畫區人行天橋(2005年)
四、高速鐵路新竹車站(2006年)
五、臺中寧靜海辦公大樓(2007年)
第一章 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
第一節 考古出土推測的古建築
一、南島語族的建築
二、聚落之選址
第二節 原住民諸族的建築
一、原住民建築的特色
二、原住民建築的外在影響因素
第三節 平埔族的建築
一、十七世紀的平埔族聚落
二、平埔族善用竹材
三、從清代文獻中所見的原住民建築
第二章 十七世紀荷蘭與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
第一節 荷蘭人在大員的建設
一、澎湖風櫃尾的紅毛城
二、荷蘭人建設大員市街
三、荷人建造小堡拱衛大員市區
四、荷蘭人所用的建材
第二節 荷蘭人在臺灣北部的建築
一、古地圖所描繪之荷...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