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九篇論文,分別落在三個大主題。一是東南亞(共三篇),探討泰國監察使公署、越中邊境赫蒙人生計和ASEAN+6的綠色經濟;二是華人與客家(共四篇),分析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越南同奈華人農民生計、泰國華人政策與華文教育和馬來西亞柔佛客家新村;三是臺灣新住民(共兩篇),探究近年臺灣東南亞新移民研究之發展和臺中東南亞族裔街區。
本書集結了東南亞此一領域新秀發表的研究成果,期許能激勵年輕學者繼續深耕,使臺灣東南亞研究更多元地蓬勃發展,除了東南亞各國政經社與東南亞華人和臺灣新住民外,也注意到東南亞客家研究。
〈本書為客家研究書系08〉
作者簡介:
利亮時
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東南亞學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班主任,以及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特邀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兼任研究員。
蕭新煌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暨南大學人文學院榮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專長研究領域包括:亞洲民間公民社會、中產階級與民主;臺灣與東南亞客家比較研究;臺灣社會與減碳與淨零轉型。
章節試閱
第四章 來蓋博物館!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與華人社團的轉型
四、華人博物館成立的社區動員與社會背景分析
2000 年以後這一系列的社會運動,規模、地點、主題各異,但是卻是來自草根組織或社區動員。這些行動者偶有聯繫與重疊,逐漸改變了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社會面貌,連帶地影響了人民的政治與社會參與。
從數量和類型的分布統計上得知,1990 年代馬來西亞華社普遍尚未熱衷於設立博物館。如同吳小保(2019)和徐威雄(2019: 88-89)所分析,當時社會上各方面條件並不成熟,只有零星的熱心人士、少數華團和華校設立小型的展覽館或歷史走廊。若說博物館的設立是文化資產保存的具體行動,實際上追根溯源,其實是一系列華人文化資產被破壞的衝擊下所產生的社會反應,在1980 年代到2000 年代之間層出不窮的華人文化資產、建築、空間被國家霸權所侵害、被吞噬的集體焦慮下,華人團體也開始實踐不同程度的文化保存運動。
其中一個涉及全國的就是1984 年全馬華社開始集結力量,主辦全國性的華人文化節,此後每年由各州的中華大會堂主辦,目的是透過文化展演活動推廣華人文化藝術表演。該文化節在1990 年代以後開始獲得官方的認同,也逐漸凝聚了華社、累積了社會能量,間接促成了2000 年以後博物館的建立(吳小保 2019;黃文斌 2009)。另一方面,校史館的成立又得從不同的社會脈絡下去探究。1990 年代有兩間華文獨立中學率先成立校史館,對於擁有百年歷史的華校而言,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此後在各時期建立的校史館通常也是因應百年校慶而設立。華文獨立中學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史上是一個關鍵課題,它代表著少數族群權利、母語教育權、族群文化權,也是華人社會身分認同建構的重要機制。因此,華文小學和華文獨立中學的校史館,不僅僅只是學校的歷史,其背後代表的是當地社區華人社會的歷史發展。在2000 年以後,許多的獨立中學和華文小學迎接建校一百週年紀念,無論校內外傾全力募款建校、舉辦活動來慶祝百年校慶,其中建立校史館也是整體盛大儀式下的一小環節。
[…]
在如此紛亂混雜的時代,華團和華社的能動性選擇用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進行對國家霸權的抵抗,以及我群歷史文化的論述產製。每每被馬來右翼激進政治人物在全國選舉前質問「Apa lagi Cina mahu?」(華人還要什麼?),有一批人相信歷史是形塑認同的最好方式、相信文化資產的保存必須靠自己來做。這一群人透過建立博物館、策劃展覽、蒐集文物、研究地方歷史、串聯社區等的方式,自我賦權成為博物館行動者。這群來自不同階級、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族群的新博物館行動者,各自帶著社區的問題、自身的議程,選擇博物館這個傳統、公共、開放的機制,透過以建立社區博物館的方式,參與國族建構的過程,並縫補了公立博物館「目光所不及」之空白處,拼貼成現代新自由主義下的自我論述、自我詮釋的面貌,成功描繪了馬來西亞華人民間博物館的圖像。
第四章 來蓋博物館!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與華人社團的轉型
四、華人博物館成立的社區動員與社會背景分析
2000 年以後這一系列的社會運動,規模、地點、主題各異,但是卻是來自草根組織或社區動員。這些行動者偶有聯繫與重疊,逐漸改變了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社會面貌,連帶地影響了人民的政治與社會參與。
從數量和類型的分布統計上得知,1990 年代馬來西亞華社普遍尚未熱衷於設立博物館。如同吳小保(2019)和徐威雄(2019: 88-89)所分析,當時社會上各方面條件並不成熟,只有零星的熱心人士、少數華團和華校設立小型的展覽館或歷史...
作者序
主編序
從2020 年開始,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有鑑於推動臺灣南部學界的東南亞區域研究之必要,乃結合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共同舉辦了「新南向新世代:聚焦東南亞」研討會。目的是鼓勵此一領域的年輕學者(博士生、助理教授),能有一個發表與切磋的平台,並與同道和資深學者進行交流。
之後的兩年也都連續舉行相關的研討會,2021 年以「新南向新世代:深耕東南亞」為題,2022 年的主題是「新南向新力量:聚內連外」。經歷三屆研討會,共有近三十篇文章發表,其中不乏課題有意義、品質不錯的論文,我們乃決定就前三屆(2020 年- 2022 年)研討會近三十篇文章先行送審、擇優出版。用意是想激勵年輕學者繼續深耕,並藉此與東南亞研究的同行學者分享與請益。
經過專家學者的審查,本書收錄了九篇論文,分別落在三個大主題。一是東南亞(共三篇),探討泰國監察使公署、越中邊境赫蒙人生計和ASEAN+6 的綠色經濟;二是華人與客家(共四篇),分析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越南同奈華人農民生計、泰國華人政策與華文教育和馬來西亞柔佛客家新村;三是臺灣新住民(共兩篇),探究近年臺灣東南亞新移民研究之發展和臺中東南亞族裔街區。
本書九篇文章,研究範圍涉及的東南亞國家不少,至少包括在臺灣的東南亞新住民和東南亞國協,個論部分則有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討論的主題則涵蓋東南亞政治、經濟、教育、華人、客家和臺灣新住民;內容可說是多元和豐富。做為本書主編,我們很希望這九篇由東南亞研究新秀所寫的文章,能夠起個頭,做個示範,讓國內東南亞學界更重視對年輕學人和學子的培養;以使臺灣東南亞研究更多元地蓬勃發展,除了東南亞各國政經社與東南亞華人和臺灣新住民外,也注意到東南亞客家研究。
就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來說,促進臺灣對東南亞的瞭解與交流,關鍵途徑之一就是促進臺灣的東南亞研究。上述的幾個期許,也正是臺灣新南向政策的目標之一。
利亮時、蕭新煌
2024 年1 月
主編序
從2020 年開始,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有鑑於推動臺灣南部學界的東南亞區域研究之必要,乃結合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共同舉辦了「新南向新世代:聚焦東南亞」研討會。目的是鼓勵此一領域的年輕學者(博士生、助理教授),能有一個發表與切磋的平台,並與同道和資深學者進行交流。
之後的兩年也都連續舉行相關的研討會,2021 年以「新南向新世代:深耕東南亞」為題,2022 年的主題是「新南向新力量:聚內連外」。經歷三屆研討會,共有近三十篇文章發表,其中不乏課題有意義、品質不錯的...
目錄
第一篇 東南亞
第一章 泰國監察使公署之功能
第二章 COVID-19 對越中邊境赫蒙人生計的影響
第三章 ASEAN+6 綠色經濟
第二篇 華人與客家
第四章 來蓋博物館!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與華人社團的轉型
第五章 越南同奈華人農民的家庭生計
第六章 從量變到質變:泰國民族主義下的華人政策與華文教育
第七章 馬來西亞柔佛客家新村與結社
第三篇 臺灣新住民
第八章 近年臺灣東南亞新移民研究之發展與分析
第九章 東南亞族裔街區為教育場域:議題融入課程的策略
第一篇 東南亞
第一章 泰國監察使公署之功能
第二章 COVID-19 對越中邊境赫蒙人生計的影響
第三章 ASEAN+6 綠色經濟
第二篇 華人與客家
第四章 來蓋博物館!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與華人社團的轉型
第五章 越南同奈華人農民的家庭生計
第六章 從量變到質變:泰國民族主義下的華人政策與華文教育
第七章 馬來西亞柔佛客家新村與結社
第三篇 臺灣新住民
第八章 近年臺灣東南亞新移民研究之發展與分析
第九章 東南亞族裔街區為教育場域:議題融入課程的策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